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1.华兹华斯的诗体故事《迈克尔》(1800年)歌颂浪漫主义理想的自然人性。勤劳淳朴的农村小伙子路克自从到城市工作以后,开始工作很努力,但“在那座荒淫浪荡的城市里,他终于陷进了泥坑;丑事和耻辱弄得他没脸见人,最后他只得逃到海外去”。据此可知,这一作品()A.基于对工业革命的深刻反思 B.凸显出原始积累的野蛮

C.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 D.批判了殖民扩张的罪恶2.比利时画家法朗士·麦绥莱勒1925年完成的《城市》组画,从各个方面体现了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其中下列四幅能够反映出①交通工具的进步

②交通拥堵严重

③失业人数激增

④工厂制度创建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1805年,英国受审判的罪犯为4605人,1846年这一数字增加到30349人,他们大多数都是城市居民。城市酗酒者人数也在增加,因为在他们看来喝啤酒是逃避悲惨生活的最好方法。这表明英国()A.工业革命导致工人生活悲惨 B.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C.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突出 D.犯罪率与城市化率成正比4.英国的食物比较单调、乏味。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对英国食物乏味是这样解释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大量从农村涌进了城市,当时还没有远距离运输新鲜食物的冷链技术。久而久之,英国人就习惯了这种乏味的食谱。能为上述解释提供依据的史实是①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

②圈地运动促进农牧业迅速发展③殖民扩张带来物种在世界传播

④电力尚未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下表所示为1833—1918年英国法律的相关条文。这些规定时间法律条文1833年《工厂法》童工除周日外每天必须去学校学习2个小时1844年《工厂法》8—13岁的儿童可将一天中一半的时间用来学习,或者隔日工作,并在三个工作日里每天学习5小时1901年《工厂及工场法》儿童雇佣年龄的上限提高至12岁1918年《教育法》将义务教育年龄定至14岁,所有处于学龄期的孩子不得被雇用至工厂或矿井工作A.解决了工业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B.提升了国民的文化素养

C.顺应了工厂技术革新的需求 D.改变了民众的生活节奏6.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A.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C.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7.下表摘自1844年詹姆士·利奇所写的《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由此可知()第一条

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第二条

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罚款三便士第九条

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第十一条

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者,罚款六便士A.竞争激烈导致生产与资本集中 B.工厂通过严苛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C.工厂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 D.工厂主的剥削压迫导致生产效率低8.某学者总结19世纪末的英国“是世界上最为不祥的且最奇怪的地方。英国很繁荣,产品丰富,从各个方面满足人们的需要;但英国正在因为饥饿走向垂死之境”。据此可知()A.该学者的看法危言耸听 B.英国贫富差距加大

C.英国尚未建立福利制度 D.英国经济独占鳌头9.近年来,在卫星导航领域,由于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最初是为军事目的而开发的,至今只是从军用领域“局部解放”出来为大众用户服务,加之该系统受美国国防部控制,致使一些国家或国家集团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正在努力建设和完善本国的卫星定位系统。这说明(

)A.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B.各国努力创新和抢占太空科技的制高点

C.军备竞赛影响世界安全 D.事关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必须独立自主10.1785年,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传统手工纺织业逐步成为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理论的进步带来一系列重大发明,电力开始用于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加速创新与应用,新一代通信、电子商务等成为全球主导产业。这表明科技革命A.导致生活方式发生异化 B.极大提升社会改造能力

C.引发系统性的技术创新 D.助推了劳作方式的转变11.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12.《齐民要术·杂说》中说“谚曰:锄头三寸泽……古人云: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徐光启《农政全书》中也说“锄棉需七次以上,又须及夏至前多锄为佳。谚曰:锄花要趁黄梅信,锄头落地长三寸。”由此可知,我国古代农业()A.不误农时能够带来丰收 B.农业生产根据农谚总结

C.耕作方式发生本质变化 D.精耕细作成为重要模式13.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这反映了汉代A.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 B.农具统一由官营手工业生产

C.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 D.农具种类式样已经完备成熟14.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此图说明了当时

A.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耕犁的发展已经成熟

C.铁犁牛耕得到了应用 D.精耕细作农业很发达15.据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燕国辖地(今鞍山一带)出土了大量的刀币和铁制农具。在热河兴隆的古代冶铜遗址附近,出土了大量有文字的铸造生产工具的铁花,还有锄、镰、斧、凿、刀等生产工具。这说明A.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形成 B.铁器己在全国各地区普遍应用

C.铁器开始取代青铜器成为生产主导 D.货币和文字的使用己相当普遍16.考古发现,江苏宁镇地区早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以“骨耜”“石斧”为组合的简易农具,如砍伐器、石斧、石锛、磨盘、磨棒等的出现,标志着宁镇地区史前农业进入“耜耕阶段”。据此可知()A.考古发现能完整还原历史真相 B.历史史实是考古论证的主要手段

C.实物发掘是对史实的唯一补充 D.考古成果是史学研究的重要依据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农业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体现为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会促进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大致经历以下阶段:夏、商、西周,休闲制代替了撂荒制,出现了畎亩结合的土地利用方式;春秋战国至秦汉,农业进一步发展;隋唐宋元伴随着南方大规模开发,一年两熟的复种初步发展,南方水田技术逐步臻于成熟;明清,南方还出现了塘埔圩田和桑基鱼塘等综合利用水土、生物资源的生态农业的雏形。古代农学用“三才”理论解释农业,农业生产被视为天、地、稼、人诸因素组成的整体。把握“天时”、“地利”,掌握“物性”,开掘“人力”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做法。——摘编自李根蟠《精耕细作三题》材料二

北京市从和平解放之日起就开始着手农业生产的恢复工作,建立了生产救灾办公室。1950年11月,北京市委提出畜力、农具互助合作之外,应“试办土地入股合作社”的设想,年底发动爱国增产运动。1952年,北京市召开第一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在推广农业信贷重点试办棉花保险的方针。——摘编自范明《新中国初期北京市农业政策述评》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战国至秦汉农业发展的原因,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北京市农业政策的内容。(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原因。18.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片说明:1845年9月6日发表在英国报纸《讽刺作家》上的插画。这幅画是对1845年英国济贫院所发生的一件丑闻——“安多弗丑闻”的真实反映:院长科林•麦克道格尔对安多弗济贫院实行严酷的监狱式管理,他克扣济贫院的食物份额,人们饥饿难耐,不得不啃食腐烂骨头上的残剩物充饥,并因此发生了哄抢。——摘编自李家莉、江橙《“图像证史”在世界史教学中的运用》安多弗巴士底狱——捡骨头求生的穷人材料二作为一种慈善救济机构,济贫院自都铎时代就已建立。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之后,济贫院却成为关押社会上最弱势群体的监狱系统,被称为“穷人的巴士底狱”。新济贫法的出台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密切相关。19世纪30年代,马尔萨斯的“过剩人口”将被消灭是一种“自然规律”的理论风靡英国,资产阶级将这当作反对济贫的武器。他们认为,贫穷是因为懒惰和道德问题所致,所以慈善事业和济贫税毫无意义。正是在这种“以惩治懒惰来根治贫穷”的济贫基调下,《新济贫法》取消院外济贫,确立院内济贫制度。穷人一旦接受救济,整个家庭都要进入济贫院,家庭私有财产将被没收。——摘编自李家莉、江橙《“图像证史”在世界史教学中的运用》材料三“农业革命的本质是经济活动从依存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另一方面,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对日月星辰、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随着食物生产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摘编自田明《试论农业与“新石器时代革命”》有同学在阅读这段话后,结合《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制作了“农业革命”的知识卡片:农业革命: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1.物质基础: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2.生活方式: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3.生产方式: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4.思想文化: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产生5.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的发展6.生产关系: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7.消极影响: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由此产生(1)图像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之一,具有文字史料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请说明材料一漫画对研究英国济贫制度的价值。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出台的背景。(2)阅读材料三,参照“农业革命”知识卡片,根据所学知识,以“工业革命与人类社会生活”为主题,编写一个知识卡片。(要求:角度明确,表述涵盖史实,包含4个要点且至少有1个是消极影响)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世纪“科学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面向社会生产需要的实际应用。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欧美主要国家出现了政府越来越多地参与科技活动的发展趋势。19世纪后期,美国建立了国家科学院,颁布了资助科技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莫里尔赠地法令》。但传统观念认为政府权力膨胀会不利于社会发展,国家应限于保护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这使国家科技职能的发展受到不少限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少数私人垄断资本控制了美国绝大部分科研设备和科研成果。但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政府科技体系,政府科技经费也相应大幅度增长。——摘编自梁伟《美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政府作用》等材料二二战时期美国政府的科技投资表

单位:十亿美元时间(年)联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国民生产总值比例(%)19400.0799.70.0719410.20124.50.1619420.28157.90.1819430.60191.60.3119441.38210.10.6619451.59211.90.75——摘自经合组织《国家科学政策评论——美国》材料三1991—2001年部分国家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199119931995199719992001中国0.740.720.600.680.831.09巴西0.640.480.69……0.871.05印度0.85*0.860.77**0.67***0.86……墨西哥……0.220.310.340.430.39土耳其0.530.440.380.490.630.64*美国2.722.522.512.582.652.74日本2.942.832.902.842.963.07英国2.022.051.951.811.871.86法国2.372.402.312.222.182.23德国2.522.332.252.292.442.51加拿大1.601.701.721.681.822.02意大利1.231.131.001.051.041.11韩国1.922.222.502.692.472.92新加坡……1.091.151.491.902.10注:土耳其*为2000年数据;印度*为1990年数据,**为1996年数据,***为1998年数据。——摘编自国家统计局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4)》(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前期美国国家科技职能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科技投资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评析。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

A.据材料信息“1800年”可知此时为工业革命进行时期,材料强调农村小伙子去城市工作,体现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但城市带给小伙子一些负面影响,他只得逃到海外去,表明城市化进程中的消极影响,作者对产生这一影响的工业革命进行反思,故选A项。

B.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至工业革命之前为原始资本积累阶段,此时正值工业革命时期,不再处于原始积累阶段,排除B项。

C.结合所学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强调大部分时间里,工人都是在无偿地为资本家工作,他们创造的价值也全部为资本家所得,材料强调农村小伙子去到城市然后又逃离城市的过程,未沙及其工作内容的表述,排除C项。

D.材料强调农村小伙子去到城市然后又逃离城市的过程,未涉及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内容,殖民扩张强调对殖民地的剥削与掠夺,排除D项。2.【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城市化和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

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交通工具不断改进,故①正确。

②.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大量增加,交通堵塞日益明显,故②正确。

③④.此两项题干均不能体现,故排除③④。

​​​​​​​综上所述,故A正确,排除BCD。3.【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城市化进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

C.依据题干可知,进入19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居民犯罪人数上升,而且城市居民喝啤酒以逃避悲惨生活的人数也在增加,由此反映出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城市化进程中贫富差距拉大、城市犯罪上升等社会问题突出,故C项正确。

A.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仅凭城市犯罪人数上升并不能反映出工业革命导致整个工人阶级生活悲惨,排除A项。

B.题干的主旨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突出,并没有反映英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排除B项。

D.题干没有犯罪率与城市化率的对比,无从得出两者一定成正比,排除D项。4.【答案】B【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①④据题干“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大量从农村涌进了城市,当时还没有远距离运输新鲜食物的冷链技术”及所学可知,这段话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了城市,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此时电力尚未进入社会生活当中,因此尚不具备远距离的运输新鲜食物的冷链技术,而食物保鲜技术的落后使得英国人无法开发出丰富多彩的食物,故①④正确。

②③圈地运动带来的是养羊业的发展,而不是农牧业的迅速发展;物种在世界的传播并不能解释英国食物的乏味,故②③错误。

​​​​​​​故选B。5.【答案】C【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解答】

C.工业革命后,工厂的技术不断革新,工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英国限制雇用低龄儿童及加强对适龄儿童的教育,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为工业化提供合适的劳动力,故C项正确。

A.表格不足以证明此时工业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得到解决,排除A项。

B.表格只针对童工,并未涵盖所有国民,排除B项。

​​​​​​​D.表格与民众的生活节奏无关,排除D项。6.【答案】C【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依据题干“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粪药”可知,这些表明农业生产技术精细,体现精耕细作技术的发达,故C正确。

A.题干没有涉及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故A错误。

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故B错误。

D.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D错误。

故选C。7.【答案】B【解析】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844年(英国曼彻斯特)。据材料“罚款三便士”“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等信息可知,工厂明列出多项针对工人的罚款规定,并通过罚款和赔偿来强制执行,这说明工厂通过严苛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工厂间的竞争状况、生产与资本的集中情况,且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垄断组织将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排除A项;工厂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指的是工厂所有者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而是聘请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工厂主对工人的剥削压迫,但没有提及这种做法导致生产效率低,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B【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根据题干“19世纪末”这一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所以出现了题干所述的社会现象,故B正确。

A.学者的观点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问题,故排除A。

C.19世纪末的英国逐渐建立起社会福利制度,故排除C。

D.此时期英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慢于美德,故排除D。

故选B。9.【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作为卫星导航技术涉及军事,事关国家安全,不能依赖和受制于人,故D项正确。

ABC三项都是对材料意思的错误理解,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10.【答案】D【解析】略11.【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之下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说明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即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不是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铁制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是农业发达的前提,故C项错误;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是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B。

12.【答案】D【解析】略13.【答案】A【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农具生产的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的能力。

【解答】

A.据材料“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可以得出汉代农业生产工具呈标准化、系列化的特点,故选A。

B.官营手工业主要为满足皇室和官员需求,不是以农具生产为主,故不选B。

C.“开始”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不选C。

D.材料没有涉及农具完备成熟的信息,故不选D。

故选A。14.【答案】C【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对图片的解读能力。

【解答】

A.材料反映的是耕作形式不是土地所有制,而且汉代时期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故排除A项。

B.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是唐朝的曲辕犁,故排除B项。

C.据材料“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和“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结合所学可知是铁犁牛耕的应用,故C项正确。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

故选C。1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铁制农具开始出现,而且种类较多,体现从生产工具进步,从而为精耕细作农业出现提供了条件,故A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得出铁器己在全国各地区普遍应用的结论,故排除B;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D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故选A。16.【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正是考古发现证实了江苏宁镇地区在7000年前的史前农业发展水平,所以,考古成果是史学研究的重要依据,故D项正确;A、B、C三项说法太绝对或夸大,均不符合,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史料的重要作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考古发现……进入‘耜耕阶段’”。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史料的重要作用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7.【答案】(1)原因: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的形成;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龙首渠。特点:家庭为单位;存在南北区域差异;精耕细作;不断发展完善(工具和种植技术);种植业为主,多种经营;重视客观规律、天人合一等。(2)内容:救灾与生产相结合;推进土地改革,实行农业互助;以爱国政治运动促进农业生产(爱国增产);借助现代金融手段保障农业。(3)成就: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粮食完全自给;粮食安全能力提升。原因:《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确立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政策支持(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科技进步。【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农业生产被视为天、地、稼、人诸因素组成的整体。把握’天时’‘地利’,掌握‘物性’,开掘‘人力’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做法”和所学,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和水利兴修等角度作答即可。具体来说,战国到秦汉,古人掌握物性即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犁牛耕;开掘“人力”即生产关系进步的表现主要有小农经济的形成,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龙首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第二小问特点,据所学可知,战国至明清,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家庭;由材料一中“南方大规模开发”“南方水田技术逐步臻于成熟”等结合所学可知,存在南北区域差异;由“出现了塘埔圩田和桑基鱼塘等综合利用水土、生物资源的生态农业”等信息可知,精耕细作;综合材料一“农业生产被视为天、地、稼、人诸因素组成的整体”等信息和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还包括,(工具和种植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以种植业为主,多种经营、重视客观规律、天人合一等。(2)由材料二“北京市从和平解放之日起就开始着手农业生产的恢复工作,建立了生产救灾办公室”,结合所学可知,救灾与生产相结合;由“1950年11月,北京市委提出畜力、农具互助合作”,结合所学可知,推进土地改革,实行农业互助;由“发动爱国增产运动”可知,以爱国政治运动促进农业生产(爱国增产);由“推广农业信贷重点试办棉花保险”可知,借助现代金融手段保障农业。(3)第一小问成就,由材料三展示的图表信息可知,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据所学可知,实现了粮食完全自给,粮食安全能力提升。原因:综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作答即可,具体来说,政治上,制定《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确立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经济上,改革开放等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科技文化上,农业科技进步。18.【答案】(1)价值:是研究英国济贫制度的重要史料,是文字史料的重要印证;揭示了济贫制度的局限性(阶级性);体现了社会舆论对济贫制度的不满。

背景: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失业和贫困等社会问题凸显;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风靡;资产阶级反对院外济贫。

(2)示例:

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革

1.生产方式:工厂制度出现促使工人实行倒班制

2.生活空间:城市工业人口猛增和城市化的发展

3.出行方式:交通运输业进步增加社会流动性

4.乡村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5.时间观念:生活节奏加快和时间观念的增强

6.思想文化:初等教育推广促进人们文化素质提高

7.社会问题: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等

(说明:示例要点较多,学生写出4个要点即可。每个要点需要有角度概括和引领,且内容与角度相匹配,可给1分。积极影响中写“经济生活:物美价廉的商品”、“思想文化:女性获得更多受教育机会”、“思想文化: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休闲娱乐: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兴起”等也可以给分。消极影响中写传染病和职业病危害工人健康、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问题出现也可以给分。)【解析】(1)本题考查英国济贫制度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价值:据材料一“这幅画是对1845年英国济贫院所发生的一件丑闻”、“院长科林•麦克道格尔对安多弗济贫院实行严酷的监狱式管理,他克扣济贫院的食物份额,人们饥饿难耐,不得不啃食腐烂骨头上的残剩物充饥,并因此发生了哄抢”等,可得是研究英国济贫制度的重要史料,是文字史料的重要印证;揭示了济贫制度的局限性(阶级性);体现了社会舆论对济贫制度的不满。背景:据材料二“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之后,济贫院却成为关押社会上最弱势群体的监狱系统”、“资产阶级将这当作反对济贫的武器”等并结合所学,可得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失业和贫困等社会问题凸显;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风靡;资产阶级反对院外济贫。

(2)本题考查对“工业革命与人类社会生活”的认识与理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三“农业革命的本质是经济活动从依存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食物生产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拟定论题“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革”。紧扣材料信息,回忆、再现所学对所拟定的论题展开论证和说明,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就答案示例而言,紧扣材料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注意围绕以下方面展开论证和说明:生产方式:工厂制度出现促使工人实行倒班制;生活空间:城市工业人口猛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