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1.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2.下表所示为部分学者搜集的有关新疆“坎儿井”的资料。据此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资料来源相关内容文献比对“坎儿井”在维吾尔语和古波斯语中的读音和拼写方式完全相同《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人曾求助“秦人”传授“穿井”之法,修建地下暗渠实地调查迄今已知最早的“坎儿井”发现于西亚(公元前8世纪的亚述帝国境内)吐鲁番等地“坎儿井”在修筑技术上与西汉关中地区广泛使用的井渠法除引用水源类型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A.大宛成为西汉与罗马贸易的中介 B.中国的凿井技术引进自西亚

C.古波斯文化因亚述人入侵而中断 D.丝绸之路沿线存在技术交流3.秦汉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2.0时代的开端。促成这种转变的因素主要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明朝对外政策开明 C.航海技术的进步 D.商品经济的发展4.17~18世纪,随着茶叶贸易的扩大,英国社会出现了下午饮茶并配以少量进食的做法。至19世纪,该做法逐渐演变为讲究社会礼仪的“下午茶”:女士身着飘逸的茶袍、男士身着燕尾服;并有成套配器:茶壶、滤匙、小碟、茶杯、茶叶罐、糖罐、奶盅、三层点心盘与茶匙、个人点心盘与沙漏、茶刀以及夹子等。该材料可用来说明()A.贸易扩大推动社会消费升级 B.茶叶贸易加速茶文化大众化转型

C.英国的社会方式日益东方化 D.文化伴随商品流动在借鉴中发展5.2021年7月,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人《世界遗产名录》。泉州承载了“大航海时代”以前人类航海活动的历史记忆,也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该项目申遗成功()A.反映了宋元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通

B.凸显了宋元时期中国经济居于世界中心地位

C.肯定了宋元中国对近代欧洲社会变革的推动

D.体现了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6.唐代不仅有象征着丰收的丝绸图案,更有了以丰收命名的丝绸,如“瑞绫”“散花绫”等。散花绫是河北道邢州的特产,“散花”即“撒花”之意,在黄底上撤满白色的四瓣碎花,寓意为天空撇下了满天飞雪,瑞雪飞舞丰年到。这反映了()A.中华民族的农耕意识 B.唐代昂扬上进的时代风貌

C.丝织技术的时代转型 D.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7.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1657年中国的茶叶引入英国,1662年,“饮茶王后”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后,在她的大力推崇下饮茶开始在英国风靡,英国的茶文化拉开序幕。19世纪中期英国人普遍流行喝“下午茶”,英国特色的茶文化不断的发展。这说明()A.中国文化具有极强的魅力 B.统治者强大的个人影响力

C.英国茶叶种植业规模巨大 D.文化交流过程中互鉴发展8.宝相花纹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吉样纹样之一,意寓吉祥平安、如意美满、繁荣昌盛等。唐代是宝相花纹最为流行的时期,如图为敦煌宝相花纹藻井(屋顶装饰图案),其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这一现象反映了()

A.图案设计源于艺术想象 B.时人审美趋于世俗化

C.地域文化差异渐趋模糊 D.唐文化在交流中发展9.唐蕃古道上的丽江古城,分布着诸多宗教遗迹。如汉传佛教的普贤寺、大佛寺,藏传佛教的福国寺、文峰寺,道教的玄天阁、文昌宫,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教堂,还有本地宗教的三多阁。这些宗教遗迹()A.得益于边疆地区农业的发展 B.表明商路便利了文化交流

C.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文化政策 D.说明主流文化受到了冲击10.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A.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C.和平交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D.新航路开辟促进文明的传播11.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

)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 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

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 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12.1948—1994年,关贸总协定共进行了8轮谈判。前7轮谈判(1948—1979年)主要围绕关税减让进行。1986—1994年的第八轮谈判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贸易谈判,谈判内容几乎涉及所有贸易,从牙刷到游艇,从银行到电信,从野生水稻基因到艾滋病治疗,谈判议题不断增加。这一现象表明(

)A.贸易自由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B.全球化对世界贸易体制影响日益深远

C.各个国家间的经济利益冲突不断加剧 D.国际经济秩序的民主化趋势显著加强13.如图所示是17世纪中期开始流行于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地的一种叫Banyans的最衣,这种最衣鼓剪宽松,具有日本和服的风格,但其名字来自印度,印度南部的纺织工人为迎合法国贵族的消费市场,使用了法国的图案,为了使服装有质感,还采用了抛光工艺,这()A.文明交流的被动性特征 B.文明之间互相影响和借鉴

C.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D.印度棉纺织技术领先世界14.考古人员在清理汉代海昏侯墓(江西南昌)随葬品时发现多种玉器,经分析,“约240件加工成器中,约70%为和田玉”(5号墓);此外,漆木盒中的虫草的外形与今青藏地区冬虫夏草一致;编钟架构件的鎏金青铜钩采取了骆驼造型。这些随葬品()A.是中央直接管理西域地区的有力证据 B.反映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C.反映了汉代内陆与边疆交流较为密切 D.说明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悠久15.有学者指出:把汉代开辟的从长安通往西方诸国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是站在西方诸国的角度来说的,因为大量的汉唐丝绸织物源源不断地运到那里;站在中国的角度,这条路应称之为玻璃之路,因为大量的玻璃制品从罗马帝国、波斯等沿着这条路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该学者意在说明,古代丝绸之路()A.服务于中国贵族对玻璃的需求 B.便利了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

C.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D.加快了罗马和波斯帝国扩张16.查士丁尼统治时期,为了打破西亚地区对丝绸贸易的垄断,拜占庭帝国设法获取中国的养蚕技术和丝织品加工的工艺。至公元6世纪中叶,发源于中国的丝织业,从原料生产到纺织成品这一整套技术完全传入了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区。这反映出()A.中国与东罗马有经贸往来的途径 B.阿拉伯帝国是中西文化交流桥梁

C.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巅峰 D.奥斯曼帝国影响东西方贸易往来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7.以茶观史,溯往知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7世纪后期开始,茶叶成为汉口商业贸易的龙头。雍正五年(1727),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俄商获准来华贸易。于是,晋商在福建武夷山和两湖地区购买大批茶叶,经水路至汉口集散,再向北经水陆运输至张家口,再由张家口的“外商”运至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从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茶道”。在恰克图贸易开始之际,参与茶叶贸易的华商以晋商和蒙商为主,后来则几乎完全由晋商垄断。晋商在关内的大本营张家口,在明代原属贫瘠荒凉之地,物资稀缺,人烟稀少,但到19世纪时已经成为商贸聚集的重镇。——摘编自刘再起《晋商与万里茶道》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茶叶市场完全依赖中国的局面结束了。1887年,中国茶叶的出口量被印度超过,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震动。到90年代,福州、皖南等茶叶产地依托民间力量,相继引进茶叶制造机器,形成了一个建立制茶工场的小高潮。与此同时,较具规模的茶叶改良公司也开始出现。1897年,中国最早的农业科技杂志《农学》创刊。在最初两年里,该刊有关茶叶的奏折文札、茶事报道和国外科技,占据了最大篇幅。即使当时中国业茶者和有识之士意识到了危机,甚至采取了某种措施,也不可能阻止茶叶外贸的减少趋势,因为这根本不是措施是否得力的问题,而是体制和制度的问题。——摘编自李长莉等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材料三二战后,世界茶叶消费市场呈现多极发展的趋势。随着西欧国家的实力开始削弱,英、法、荷等国的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相应地,印度、斯里兰卡茶叶出口一统天下的局面和英国进口大国的地位均发生了动摇。随之而起的是亚非地区的肯尼亚、越南、印尼、乌干达等国的茶业崛起,并成为新兴的茶叶消费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业复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茶叶生产量超过印度,重新成为世界第一的产茶国。目前,中国茶叶内销市场旺盛,出口贸易在总量上基本保持世界前三的位置。此外,俄罗斯和美国成为新兴的茶叶进口大国。——据盛敏《千年脉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前中期汉口在茶叶对外贸易中的角色,并概括这一时期汉口茶叶贸易的主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90年代中国在挽救茶业危机方面的新举措。结合所学,揭示19世纪后期中国茶业危机的根源。(3)根据材料三,概述二战后世界茶叶消费市场“多极发展”的成因。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你对18世纪以来中国茶业兴衰史的认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茶马古道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贸易商路,与丝绸之路有着密切关系,最早源于汉代,直到唐宋时期才正式形成。茶马古道以马帮为载体,是连接我国西南地区的纽带……自唐朝的茶文化诞生以后,饮茶之风也风靡全国,茶叶渐渐从内陆向边疆地区扩散,西南地区的吐蕃也在汉族饮茶习俗的影响下迅速爱上了茶叶,并以燎原之势在整个西南大地蔓延开来。为了加强对茶叶的管理控制,唐朝政府颁布了专门的茶马贸易制度,藏族人民以马匹交换茶叶的贸易开始形成,唐蕃古道也在这一时期开通……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发展到宋朝时成为了政府加强西南边境地区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维护边境的安宁和平,宋朝和明清的统治者均以茶马贸易巩固边疆,通过开放边境互相贸易的形式,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利用经济文化的方式阻止了少数民族的武力侵扰。另外,汉人在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流之时在无形中增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感情。——摘编自聂甘霖、陈纪昌《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材料二

“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备注: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tea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材料三中华茶文化广泛吸收了儒、释、道诸家精华,强调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内省修行”的一种体现……尽管中华茶文化具有平和淡然、含蓄内敛的自然属性,但是饮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茶文化天然具有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社会属性……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世界展现了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以茶叙事”频频出现于中国主场外交的重大国际多边场合。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外交场合以“茶”为引,在俄罗斯谈“万里茶道”、在比利时发表“茶酒论”、在巴西论“百年茶之友谊”等,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推广至全世界……茶与茶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跨文化交际最好的媒介之一,世界各国人民因为茶而拥有了一种共同的语言。茶味绵长、意境幽远,正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追求,海纳百川、大道致远。——摘编自熊李力《中国茶文化与大国外交相融相通之道》(1)根据材料一,概括茶马古道在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价值。结合所学,指出明代除茶马贸易外“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ˈ目的”的其他措施。(2)“茶”两大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根据材料二,指出新航路开辟后分布区域增长更为迅速的“茶”发音系统。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华茶文化“自然属性”的内涵。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外交布局上的特点并列举“以茶叙事”的“中国主场外交的重大国际多边场合”。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瓷器之路17世纪瓷器商路,从景德镇出发,经过鄱阳湖,沿赣江而上,经清江、吉安到赣州,后通过广东南雄顺北江而下,运送到广州,进而通过海路形成全球性的瓷器贸易瓷器贸易以景德镇为核心,构筑了世界性的陶瓷贸易路线,并形成了广州、澳门、马尼拉等著名的世界性贸易的中转城市,也成就了世界性的瓷商群体。据欧洲学者统计,在1602年到1682年八十年间,有一千二百万件瓷器被荷兰商船运送到荷兰和世界各国,其中绝大多数是景德镇瓷器瓷器生产在学习和模仿景德镇陶瓷生产技艺基础上,福建漳州、浙江龙泉等窑口出现了专门生产出口青花瓷的基地;以景德镇为模板,诞生了世界上所有的著名陶瓷产区,如日本的伊万里、荷兰代尔夫、法国利摩日和德国迈森等瓷器文化在东南亚许多地区,来自中国的瓷器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中东地区壁画中大量青花瓷器出现。瓷器的广泛使用推动欧洲形成了分餐制。许多欧洲君主和上层贵族以拥有中国瓷器而感到骄傲,出现了专门鉴定中国瓷器的专家——摘编自李松杰《商路、商帮与景德镇陶瓷文化海外影响力构建》等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商路、贸易和文化”,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题干所述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是一种相依相生的关系,这是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条件,故选A项。“皮毛路”和“茶马路”都是指草原丝绸之路,并不是“相互辉映”的关系,B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C项错误。D项结论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2.【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

D.据材料可知,“坎儿井”发现于公元前8世纪的西亚,随后在中国新疆、大秦(古罗马)等地都有出现,据所学可知,罗马帝国、新疆均是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国家,说明丝绸之路沿线存在技术交流,D项正确。

A.材料只提到大宛人曾求助罗马人传授“穿井”之法,不能说明大宛成为西汉与罗马贸易的中介,排除A项。

B.虽然最早的“坎儿井”发现于西亚,不代表“坎儿井”引进自西亚,也有可能从西亚传播到的地方间接引进,排除B项。

​​​​​​​C.材料仅提到最早的“坎儿井”发现于西亚公元前8世纪的亚述帝国境内,据此无法得出古波斯文化因亚述人入侵而中断的认识,排除C项。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由以陆路为主转到以海路为主,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主要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A项正确。明朝长期实行海禁政策,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C、D两项均不是促成材料中的转变的主要因素,排除。

​​​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中西茶叶贸易的发展,英国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饮茶文化——下午茶,不仅注重参与者的着装礼仪,还注重配套的饮茶工具,这反映出在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英国人借鉴中国茶文化,发展出独特的“下午茶”文化,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饮茶文化的发展,这与“消费升级”无关,排除A项;

材料不涉及饮茶由贵族向平民的转变,这与“大众化”无关,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饮茶文化在英国的本土化发展,而非英国社会方式东方化,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5.【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选产名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泉州曾是10-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见证了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历史,A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宋元时期中国经济居于世界中心地位,排除B项;

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经济交流层面,与近代欧洲社会变革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

西学东渐一般指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材料未涉及西学东渐,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象征着丰收的丝绸图……舞丰年到”等信息可知,唐代的丝绸不仅技艺高超,在图案选择上选择承载农业丰收的场景,寄托了唐人对于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景,是中华文明重视农耕技术的时代象征,A项正确;

材料与昂扬上进的时代风貌无关,排除B项;

丝织技术转型是在元代,排除C项;

材料并未涉及中西文化交流,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根据“在她的大力推崇下饮茶开始在英国风靡,英国的茶文化拉开序幕。19世纪中期英国人普遍流行喝‘下午茶’”可得出中国的茶流入英国对英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之后英国的茶文化又传入中国,对中国产生了影响,说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鉴发展,D项正确;

材料强调中英的双向影响,而不只是中国,排除A项;

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不是茶叶种植的影响力,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要求学生结合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对外交流频繁,因此敦煌宝相花纹中不仅蕴含了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而且还蕴含了欧洲植物相关纹样,反映了唐文化在交流中发展,D项正确;图案设计源于社会实践,排除A项;敦煌宝相花纹属于汉族传统吉祥纹样之一,无法说明反映世俗化的审美趋向,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华文化与欧洲文化的融合,无法体现地域文化的差异,排除C项。9.【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商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

B.根据“唐蕃古道上的丽江古城,分布着诸多宗教遗迹”及所学可知,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它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和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这条古道上分布着诸多的宗教遗迹,既有内地宗教,也有外国宗教,说明商路便利了文化交流,故选B项。

A.这些宗教遗迹是因为唐蕃古道这条交通要道而发展,这条道路促进了中外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并不是得益于边疆地区农业的发展,排除A项。

C.这些宗教遗迹分布在一条商路上并不能反映唐朝文化政策是否开明,排除C项。

​​​​​​​D.不同的宗教遗迹分布在同一条商路上并不能说明主流文化受到冲击,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明交往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据题干“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可知,史学家齐世荣认为贸易往来带来的文化技术交流比武力征服带来的联系更重要,故选C项。

A.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排除A项。

B.与题干“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说法不符,排除B项。

D.战争、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都推动了文明的传播,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例子说明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的融合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了新的文明形态,但不能判断这一文明形态是否属于较高级的文明形态,排除A项;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功能是经济交流,不是塑造文化特色,也没有缔造出灿烂的草原文化,B、D两项错误。

​​​​​​​本题考查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12.【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贸总协定”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是二战后三大经济支柱之一。从材料中的“关贸总协定”的第八轮谈判“内容涉及所有贸易,从牙刷到游艇,从银行到电信,从野生水稻基因到艾滋病治疗,谈判议题不断增加”可以看出,在世界贸易领域的议题越来越多,全球化对世界贸易体制的影响日益深远,故B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贸易自由化、各国经济利益冲突和国际经济秩序的民主化,故排除A、C、D。1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这种晨衣裁剪宽松,具有日本和服的风格,但其名字来自印度。印度南部的纺织工人为了迎合法国贵族的消费市场,使用了法国的图案”,可见,晨衣的剪裁、名称、图案等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的元素,这体现了文明之间互相影响和借鉴,B项正确;

根据材料“印度南部的纺织工人为了迎合法国贵族的消费市场,使用了法国的图案,为了使服装有质感,还采用了抛光工艺”,这体现了的文明交流的主动性而非被动性,排除A项;

同质化是指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印度棉纺织技术没有与世界比较,无法得出印度棉纺织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商品流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商品流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田玉……虫草……与青藏地区特产冬虫夏草一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田玉主要产地为新疆,且虫草与青藏地区特产一致,说明汉朝与新疆、西藏都有往来,且海昏侯墓位于江西南昌,表明汉代内陆与边疆地区交流密切,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中央政权正式管辖西域地区,和田玉的发现不能证明其与中央政府有关,也有可能是商贸往来,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依然位于北方,且南方地区大多尚未开发,“经济发展较快”说法错误,排除B项;

汉朝与罗马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但材料只涉及新疆和西藏地区,不能体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15.【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把汉代开辟的从长安通往西方诸国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是站在西方诸国的角度来说的,因为大量的汉唐丝绸织物源源不断地运到那里;站在中国的角度,这条路应称之为玻璃之路,因为大量的玻璃制品从罗马帝国、波斯等沿着这条路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可知,通过丝绸之路,西方的玻璃制品运到东方,东方的丝绸运到西方,可见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故C项正确;

A项说法过于片面,可排除;

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并未传播到东方,B项说法错误;

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查士丁尼统治时期中国的丝织技术传入了拜占庭,说明中国与东罗马有经贸往来的途径,A项正确;

材料主旨为拜占庭帝国,并未涉及阿拉伯帝国相关信息,排除B项;

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巅峰,排除C项;

15世纪奥斯曼帝国影响东西方贸易往来,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答案】(1)角色:集散地(中转站)。影响:促进中国茶业发展;推动商人群体(晋商)壮大;促进工商业市镇(或集镇或汉口、张家口)发展;促进“万里茶道”的开辟(或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2)举措:引进制茶机器;设立制茶工场;建立茶叶改良公司;创办专业刊物(报刊宣传茶叶知识和茶叶改良)。根源:僵化的君主专制统治;落后的小农经济。

(3)成因:西欧国家的衰弱;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亚非多国茶业崛起;中国茶业复兴;俄罗斯和美国成为新兴茶叶进口大国。认识:叶贸易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茶叶兴衰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国运关乎茶运(国家兴衰、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影响茶业发展和茶叶进出口贸易)。【解析】(1)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角色,据材料一“晋商……‘外商’运至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可得,集散地(中转站)的角色。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从17世纪后期开始,茶叶成为汉口商业贸易的龙头……来华贸易”可得,促进中国茶业发展;据材料一“从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茶道’”可得,促进“万里茶道”的开辟(或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据材料一“在恰克图贸易开始之际……完全由晋商垄断”可得,推动商人群体(晋商)发展;据材料一“晋商在关内的大本营张家口……商贸聚集的重镇”可得,推动工商业市镇(或集镇或汉口、张家口)发展;据材料一“经水路至汉口集散……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结合选必3第10课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相关史实分析可得,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2)本题考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二“到90年代……相继引进茶叶制造机器”可得,引进制茶机器;据材料二“形成了一个建立制茶工场的小高潮”可得,设立制茶工场;据材料二“较具规模的茶叶改良公司也开始出现”可得,建立茶叶改良公司;据材料二“1897年,中国最早的农业科技杂志《农学》创刊”可得,创办专业刊物(报刊宣传茶叶知识和茶叶改良)。第二小问根源,据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即使当时中国业茶者……而是体制和制度的问题”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根源的角度分析可得,僵化的君主专制统治;落后的小农经济。

(3)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成因,据材料三“随着西欧国家的实力开始制弱”可得,西欧国家的衰弱;据材料三“英、法、荷等国的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可得,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据材料三“亚非地区的肯尼亚……新兴的茶叶消费国”可得,亚非多国茶业崛起;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业复兴……世界第一的产茶国”可得,中国茶业复兴;据材料三“俄罗斯和美国成为新兴的茶叶进口大国”可得,俄罗斯和美国成为新兴茶叶进口大国。第二小问认识,据三则材料中国茶叶贸易地位的变化分析可得,茶叶贸易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据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茶叶市场完全依赖中国的局面结束了”材料三“二战后,世界茶叶消费市场呈现多极发展的趋势”可得,茶叶的兴衰与经济的全球化密切相关;据材料二“1897年,中国最早的农业科技杂志《农学》创刊”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分析可得,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据材料一清朝前中期的中国开辟的“万里茶道”,材料二近代茶叶贸易危机以及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业复兴等相关史实综合分析可得,国运关乎茶运(国家兴衰、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影响茶叶发展;茶叶出口贸易。)。18.【答案】(1)价值:推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