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相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重点难点1.相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2.驾驭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主见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影响。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条件(1)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和经济大变动。(2)阶级基础: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3)文化基础:打破了贵族垄断教化、学术的局面,出现了私人讲学。推断正误(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2)“百家争鸣”中的“争鸣”意味着各派的思想主见肯定不同。(×)2.概况(1)诸子百家: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2)百家争鸣:各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汲取、融合。3.意义(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图解历史“百家争鸣”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2)政治思想①强调以德治民,疼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随意刑杀。②希望复原西周的礼乐制度,主见“克己复礼”。(3)教化贡献:首创私人讲学,主见“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化的局面。问题思索材料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思索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提示内容:恭、宽、信、敏、惠。目标:协调社会人际关系,促进人自身的发展。2.孟子和荀子(1)思想主见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见实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出“性本善”,主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主见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2)历史影响①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须要。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深化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主见的对比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代表孔子孟子荀子阶级属性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阶级新兴地主阶级主见仁的思想仁者爱人仁政仁义和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人性论性近论性善论性恶论地位至圣亚圣儒学集大成者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1)春秋晚期:老子①哲学观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见:提出“无为而治”,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③辩证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对立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2)战国时期:庄子①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概念辨析老子的“无为而治”(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2)“无为”是主见既敬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提倡“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肯定的合理性。2.法家(1)代表:韩非子。(2)主见: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3)评价: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问题思索思索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备受冷落,法家却受推崇?提示3.墨家(1)代表人物: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2)主见①“兼爱”:消退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全部的人。②“非攻”:指责斗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③“节用”: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奢侈。④“尚贤”:反对任人唯亲。(3)影响: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归纳总结诸子百家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色调。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见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见“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养精蓄锐,以复原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百家争鸣的时空分布解读从时间上看,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时期,活跃于战国时期,终止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从空间上看,其主要代表人物主要分布于齐鲁一带与中原地区。针对练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齐地阴阳、道家、儒学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这反映了()A.学术思想的地域性B.儒学正统地位衰落C.北方文学发展缓慢D.秦国学术水平落后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域主导的学术思想不同,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北方学术思想发达,但不能说明文学发展缓慢,故C项错误;秦国学习三晋文化,且材料未展示不同地区文化发展程度,故D项错误。1.印证教材观点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应用1材料一反映的是孔子“仁”的思想,提倡以德治国,反对统治者随意刑杀。材料二“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应用2材料二反映了孟子主见赐予百姓肯定生产生活资源以满意基本温饱,缓和社会冲突,维护统治秩序。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很强的民本意识。2.获得材料信息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应用依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提示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孔子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极力提倡仁人君子之道。从志向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行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挚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针对练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化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斗争的须要答案A解析从所给材料分析,孔子兴办私学,不分贵贱招收学生,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也就是打破了贵族垄断教化的特权,答案为A。依据所学学问,教化与瓦解宗法分封制没有必定联系,解除B。C项和D项在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解除C、D。1.(2024·周口高二期末)战国某学派提出:“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这一思想在当时()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B.推动了各国的变法运动C.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D.维护了社会的等级秩序答案C解析材料该学派主见“绝圣弃智”,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故C项正确。2.《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 B.以民为本C.主权在民 D.克己复礼答案B解析“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意思是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作者强调统治者制定措施要把“民”的反映作为政策好坏的借鉴,故B项正确。3.(2024·邢台高二期末)墨家的“兼爱”,强调“爱”是不分亲疏、不分贵贱的,对一切人都是一律同等之爱,即“爱无等差”。这与孔子主见的“仁爱”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儒家主见的“爱”是有等级的,即“爱有差等”。造成儒墨两派观点不同的根源是两者()A.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B.关注的社会群体不同C.受统治者关注度不同D.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答案D解析孔子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出身于平民,他的观点代表了下层广阔人民的利益,因此两者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造成儒墨两派观点的不同,故D项正确。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句人生格言:“顺境信儒,逆境崇道。”此格言体现了()A.儒道思想的理性精神B.道家思想对儒学的继承C.儒道思想的相互补充D.社会存在影响意识形态答案C解析“顺境信儒,逆境崇道”体现了儒道思想的相互补充关系,故C项正确。5.(2024·乐山高二期中)“神农无制令而民从”这句话出自《淮南子》,该书系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的政治变革。从治国思想看,与这句话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A.法家 B.儒家C.道家 D.墨家答案C解析法家强调的是严刑峻法,实行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儒家提倡仁政,与题目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神农无制令而民从”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故C项正确;墨家主见兼爱、非攻,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6.某思想家认为:“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历之势。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A.无为而治 B.礼法并用C.礼乐仁政 D.严刑峻法答案D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历之势”,意思是明君懂得这些,所以不培育仁爱之心而加强威历之势。这体现了法家主见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故D项正确。课时训练题组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索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觉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缘由是()A.社会的猛烈动荡B.“士”这一阶层的出现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答案A解析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猛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觉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接受,因此A项正确。2.(2024·临沂高二检测)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行理(治理)也”;孔子主见“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C.政治失序,礼崩乐坏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子希望依靠君主重建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无关,解除;B项与史实不符,解除。3.(2024·阜阳三中高二检测)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子百家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B.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C.墨家学说构成了我国2000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D.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答案C解析道家学说构成了我国2000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三项都符合所学学问,正确,不符合题意。题组2孔子和早期儒学4.《论语》记载:“孔子谓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行忍也?’”这表明孔子()A.推崇为政以德 B.提倡仁者爱人C.反对奢侈享乐 D.注意克己复礼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可知,季氏违反了等级礼仪,孔子表达了周礼遭到破坏后的生气,要求克己复礼,故D项正确。5.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3000多人,闻名的有家住陋巷的颜渊、常食野菜的子路、曾被官府囚禁的公冶长等。由此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是()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仁者爱人”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有教无类”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孔子在教化方面的贡献,其“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化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化的机会。6.(2024·河南三市高二期中)孟子将人民、社稷和君主排定了位次。人民排在第一位,社稷排在其次位,而一国之君则排在最终一位。这一排名()A.是当时社会的真实体现B.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C.说明孟子反对君主制度D.反映了社会民主化倾向答案B解析人民排在第一位,一国之君排在最终一位,体现的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7.战国某思想家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为此,他最有可能主见()A.要同等疼惜全部的人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C.用仁政复原人的善性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答案D解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荀子的主见,荀子主见性恶论,要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故D项正确。题组3道家、法家和墨家8.黑格尔在评价中国古代文化时,认为中国人也曾提出过抽象的思想,思索过纯粹的范畴。下列文化典籍中,最能印证黑格尔观点的是()A.《孟子》 B.《诗经》C.《论语》 D.《道德经》答案D解析《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里面包含辩证法的内容,是抽象的思想,故D项正确。9.《商君书》中提到,“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下列观点与其相像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兼相爱、交相利”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答案C解析《商君书》中提到的是法家的主见,“制天命而用之”是儒家的主见,故A项错误;“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主见,故B项错误;“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法家的主见,故C项正确;“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是道家的主见,故D项错误。10.(2024·周口高二期末)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这一思想()A.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B.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须要D.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出墨子兼爱的思想,他的思想体现出无阶级差别,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11.(2024·汕头高二质检)据韩非子记载:孔子死后,弟子散游于诸侯,儒家学派内部渐渐分为八派;墨子死后,墨家学派也分为楚墨的邓陵子、齐墨的相夫子、秦墨的相里勤三派。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各派学说不断发展革新B.经济体制影响学术进步C.文化融合的趋势增加D.政治分裂阻碍文化发展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儒家学派内部渐渐分为八派……秦墨的相里勤三派”,儒墨两家的分化,恰恰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在传播过程中与各地原有思想的融合,故C项正确。12.(2024·湖北四地七校联盟高二期中)《论语·述而》曰:“子……弋不射宿(孔子主见可以射飞鸟,但不射巢中歇宿的鸟)。”下列言论所蕴含的思想与“弋不射宿”相符的是()A.治民无常,唯法为治B.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C.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D.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行胜用也答案D解析“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行胜用也”要求人类适时适度地开发自然资源,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13.(2024·邯郸高二期末)《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行胜食也;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行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行胜用也。谷与鱼鳖不行胜食,材木不行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由此可知,孟子主见()A.遵从规律发展生产充溢百姓财宝B.激励农夫依据农时辛勤劳动C.政府不要干预百姓的生产生活D.古代已经普遍形成环保意识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行胜食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可知,孟子主见统治者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行仁政,故A项正确。14.(2024·黄山高二期末)“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A.“今欲以先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