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_第1页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_第2页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_第3页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_第4页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471年。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496年。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A.封邦建国 B.王权至上 C.王位世袭制 D.宗法制2.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3.一位学者写道:“武王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维持这个:“封建帝国”的前提因素是A.王位世袭B.分封制度C.礼乐制度D.小农经济4.家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先秦有《周官》《世本》流传;秦汉后,相继出现《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魏晋南北朝时,家谱成为世族间婚姻和仕宦主要依据,发展迅速。这种变化反映了A.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C.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D.宗法理念服务于政治统治5.《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6.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因神农氏的后代文叔知礼守节,便将其封于许,建立许国。后人便以国名“许”为姓氏。由此可知,与许姓来历有关的制度是A.王位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礼乐制度7.商代青铜器的纹样流行饕餮纹和夔纹,比较繁缛、神秘;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纹样流行窃曲纹和重环纹,这些纹样截取龙、蛇等动物的鳞甲,使原来完整的动物被分解和图案化,比较简约、单一,显得整齐、有秩序。这种变化反映了(

)A.神权统治色彩浓厚 B.礼乐制度走向瓦解C.审美观念的世俗化 D.人文精神思想发展8.周代金文“封建亲戚”中的“亲”字写作“”(字的左边是监狱,下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戚”字写作“”(字的左边和下边都是一种武器)。这反映了周代A.受封诸侯的权利B.分封的对象C.受封诸侯的义务D.分封的目的9.汉字解释王“王,天下所归王也。”“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父“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为手持刀斧之形”。斧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武器。故用“父来表示手持石斧,具有成权救导子女的父家长”。夫“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夫”像一个正面的人端然站立,头插发簪,乃权利之象也。族“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从口从矢。“口”为旗帜,夫为箭。上表为汉字“王”“父”“夫”“族”在《说文解字》冲的注解。这主要反映了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B.父系血缘关系开始受到重视C.中华文化的内聚性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10.2021年10月,中国考古学会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表1为入选该名单的38项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情况。“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表区域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遗址数3679922依据上表,可以推知(

)A.早期中华文明各自独立发展 B.南方与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活跃C.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D.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11.西周建立后,在分封同姓诸侯的同时,也分封了部分异姓诸侯。其目的是A.稳定统治秩序B.强化宗法制度C.促进民族交融D.加强文化交流12.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拥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遗址出土有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权贵大墓与普通墓地的随葬品对比鲜明。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这一时期(

)A.最早掌握了稻作和养蚕缫丝技术 B.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明显C.黄河流域已经进入早期文明社会 D.早期国家形成且带有神权色彩13.《史记》记载:西周建立时,尹佚策祝曰:“殷之末孙季纣,殄废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天皇上帝。”于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这说明西周的天命观A.从“神本”走向“人本” B.受宗法制度的影响C.对神灵的崇拜逐渐强化 D.受儒家思想的影响14.“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的这些主张A.是儒家思想形成的标志 B.包含了朴素的人文思想C.是君权神授思想的体现 D.体现了社会变革的特征15.《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据此,下列解读最合理的是()A.帝禹之子启通过合法的手段继位 B.《史记》比《战国策》的可信度高C.可以确定“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暴力争夺的结果16.距今一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下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位于浙江省境内的是A.龙山文化 B.仰韶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河姆渡文化17.对中国人来说,有家就有家风。从世家大族的家训、家谱,到普通百姓的家教、家规,传递的都是种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下列各项与此现象相关的是()A.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18.中华姓氏源远流长,以国为氏的现象在周代较为普遍,如晋文公称晋重、齐昭公称齐潘等。这一现象普遍出现是缘于A.王位世袭B.宗法瓦解C.诸侯分封D.中央集权19.西周铭文中记载,周共王封大臣师虎继承其祖之官职,共王死后,新王即位后又封师虎,把其官职再重说一遍。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加强君主集权的需要B.分封制度趋于瓦解C.维系世袭特权的意图D.宗法关系仍然稳20.下列人类中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是(

)A.元谋人 B.龙山人 C.红山人 D.河姆渡人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轩辕黄帝像材料二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来祭拜黄帝:……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距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国民党《祭黄帝陵文》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共产党《祭黄帝陵文》(毛泽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族奉黄帝为文明初祖的原因并概括其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对比国共两党的祭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国共两党共同祭拜黄帝的原因和作用。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搏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1)材料反映了儒家什么样的治国理念?材料二

魏晋时期,门阀大族颇重家风、家训,强调“雅有家风,政事规为”。唐代士人阶层编撰家训的风气日盛,如王方庆《王氏训诫》,柳琨《诫子孙》,唐太宗作《帝范》也可视为帝王之家的家训。家训内容多以“忠孝”教育为主,“名门右族,莫不由祖考虑孝勤俭以成立之”。唐代家训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富贵、财产不再恒久,“读书便是随身宝,高官卿相在朝廷”成为人们的最高追求。(2)材料反映了唐代家训哪些特点?成因有哪些?材料三

乡约又叫乡规禁约,是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的规约,最初它以相互协助救济为目的。乡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地官·族师》曰:“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间为族,八闯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中国最早的成文乡约是北宋学者吕大钧、吕大临等兄弟制定的《吕氏乡约》(《蓝田公约》)。它的内容十分丰富,约规包含四大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后经南宋朱熹重新发现整理后,成为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后期,乡约改而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渝,不遵守乡约的百姓要受族规、乡约处罚,甚至被递解官府治罪。清朝的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的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等(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古代乡约制度的特点。23.武王伐纣材料一出处内容《史记·周本纪》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武王)陈师牧野……纣师皆倒兵以战……甲子日,纣兵败《尚书·武成》甲子日昧爽(黎明)……会于牧野,(敌)前徒倒戈……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白虎通·礼乐》纣为恶日久,残贼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殷之后,民人大喜材料二

图是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青铜器利簋,簋腹内底铸铭文如下:“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官职)利(人名)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木星)正当其位的早晨灭亡了商。辛未那天,武王在军队驻地赏赐青铜给随从武王参加战争的利。利觉得很荣耀,为此铸造了这个青铜簋以作纪念。材料三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专家采取碳14测年法,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框定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范围。天文学家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