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热点-史学研究-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1页
文化类热点-史学研究-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2页
文化类热点-史学研究-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3页
文化类热点-史学研究-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4页
文化类热点-史学研究-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文化类热点-史学研究-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字,则孟孙叔孙”。由此推论“巫、卜、祝、史、匠、陶、屠”等姓氏应源自A.官名B.爵位C.行业D.谥号【答案】C【分析】试题分析: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古代的一些姓氏源于分封的国名,有的王的名称源于他的谥号,材料中的“巫”、“卜”等词都是古代的巫师,陶是手工业者,所以材料中的各种名称是源于行业。故C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代的政治制度特点【详解】2.“读殖民史,则驰心于远略;读战争史,则极意于争雄;读外交史,则务夸纵横捭阖之能;读商业史,则醉心经济侵略之策。史能转人,而人不能转史,世界之祸,遂穷惨极酷,几于不可收拾矣。”历史作品里面,如果充满杀伐、乖戾、浮诞、谲诡的气氛,又纵容奸回逆窃之行,崇奖拓殖争雄之事,那么其本身是干真万确的实录,人类实未受其利而先蒙其害,历史之有,反不如其无了。由此可知A.历史最珍贵之处在于揭露史事与事实之间的关系B.史学家最主要的任务是追求千真万确的历史实录C.史学上的真,与史学上的美与善,必须互相辉映D.只有真的历史,才能促使人类由野蛮日进于文明【答案】C【详解】题干反映了读史的益处,使人转性向善;还指出使人类“蒙其害”的“历史作品”“不如其无”,即要读正能量的历史作品,体现了史学既要不失其真——“千真万确的实录”,又要蕴涵美与善——“能转人”,故C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史学的价值,与是否“揭露史事与事实之间的关系”无关,故A错误;题干强调“千真万确的历史实录”即史学的真实性,但该项不能概括题干信息的全部意思,是片面的,故B排除;题干强调“充满杀伐、乖戾、浮诞、谲诡的气氛”等的历史作品不如没有,所以不是强调只有真的历史才能促使人类由野蛮日进于文明,故D错误。故选C。3.研究历史要注意找到可靠的证据,你认为下列最可靠的证据是A.历史神话和传说 B.文献资料C.文物、古迹 D.专家和学者的著作【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和文物史料,其中文物史料价值最高,因此C项正确;神话传说不能直接作为史料使用,排除A项;文献史料及学者著作的史料价值显然不如文物史料价值高,排除BD项。故选C项。4.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这反映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答案】D【详解】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及定性,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色彩,即“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的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总结性认识,主要包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历史地位等所作的总结。结合材料可知,“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是对历史时间的阐述,是历史叙述;“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是对这件事的功能性定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点睛:本题首先要先理解什么是历史观点、历史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辨明四者的区别和内涵。再结合材料中所述的桑弘羊改革的内容和对内容的解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答案。5.学者罗志田在《复活往昔的历史想象》中说:“历史想象是一种有凭借的再创造,却不是创作;它必须从已获得的历史知识那儿下手,也只能在已知历史事实所提示的范围里驰聘……就像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所表述的那样,雪岭千秋浩浩茫茫,却依然需要一扇窗户以为其范围,否则便不成图景;反过来说,虽尺寸之窗,而千仞之心,四时之雪尽纳其间,可供挥洒的天地,也不可谓不大。”其主要观点是A.历史想象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B.历史事实必须以历史想象为前提C.历史事实必须由历史想象展现 D.历史想象和历史事实互为因果【答案】A【详解】试题分析:分析材料,“历史想象是一种有凭借的再创造,却不是创作;它必须从已获得的历史知识那儿下手,也只能在已知历史事实所提示的范围里驰聘。”说明历史想象必须以已知的历史事实作为依据。故选A。考点:史学理论和常识·史学常识·历史和历史的再现6.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不幸被击沉。2015年,我国进行了打捞致远舰的工作,如图是打捞出水的舷窗残骸。它为研究甲午中日战争的战况提供了A.文献史料 B.实物史料 C.口述史料 D.档案文书【答案】B【详解】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材料中打捞出水的舷窗残骸属于实物史料,B正确;文献史料属于史书记载,A排除;口述史料指的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C排除;档案文书属于文字记载,D排除。故选B。7.【加试题】《汉书·楚元王传》中对于秦始皇陵有这样的记载:“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巍: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臧,机械之变,宫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司胜原。”要证实该文献记载的可信度,下列哪一作法为最高?A.通过考古探测来证实B.拿《史记》中的有关记载来证实C.查阅秦当时人的记载来证实D.依据历史学家的研究推论来证实【答案】A【详解】本题主要是史料价值可信度的判断。依据史学研究相关所学可知,可信度最高的研究方法是通过考古探测来证实。考古主要是埋藏在地下的人类遗迹、遗物和各种包含人类活动信息的生态环境遗存进行探测、挖掘和研究,是对文献记载的最可靠印证。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史记》与《汉书》同样是史书记载,有不可信之处;C选项错误,秦代当时人的记载也是文字记录,具有主观性和不真实性;D选项错误,历史学家的研究结果是后人所做的研究和诠释,这是第二手史料,可信度更不高。因此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8.关于水稻起源地的争论,印度、中国曾各执一词。纯靠考古证据,中国成为水稻起源争论的胜利者。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通过更严密的DNA研究,得出结论:栽培稻起源时间很可能在8500年前,而粳稻和籼稻的分化则要晚至3900年前,这两个数字和考古证据吻合得很好——野生稻最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驯化为粳稻,之后传到印度,杂交转变为籼稻,再传回中国南方。换句话说,水稻起源于中国。这就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最可靠的水稻起源图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若离开现代科技手段,对于历史事实的探究将永无定论B.历史研究必须借助考古实物,才能弄清历史本来的真相C.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历史事实的考证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D.对于历史事实的考辨,考古学的作用不及现代科技手段【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关于水稻起源的争论,印度和中国存在争论,考古证据显示中国是水稻的起源地,在2011年的研究中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段同样得出水稻起源于中国的结论,由此可知现代科技发展对历史事实的考证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C项正确;没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的研究也可以还原历史事实,排除A项;有些历史研究并非必须借助考古实物,通过文献史料的综合研究也可以弄清历史真相,排除B项;考古学和现代科技手段在历史研究中各有特点,不存在优劣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9.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将现代天文学测定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与一些甲骨文卜辞记载相印证,推定出殷商武丁在位的大致年代应为公元前1250年至前1192年。据此可知A.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得到拓展延伸B.跨学科结合开始运用于史学研究C.商朝有着严格的日月食记载体系D.甲骨文卜辞记载与历史事件一致【答案】A【详解】根据“将现代天文学测定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与一些甲骨文卜辞记载相印证”可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应用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跨学科结合”,排除B;材料只是说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应用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无法体现商朝日月食记载体系是否严格,排除C;D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10.有美国学者谈及科举制时说:“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但有英国学者认为英国文官制度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受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考试录用学生的影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史学争论让历史没有定论 B.史学争论推动学术发展C.史学争论让历史偏离真相 D.立场不同引发史学争论【答案】B【详解】材料“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很大程度上是受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考试录用学生的影响”体现的是史学家对科举制的讨论助推了学术的发展,B项正确;史学争论并不影响历史定论,排除A项;历史真相具有客观性,并不会偏离,排除C项;史学争论受到多方面影响,不光是立场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表为淝水之战的若干历史记载。八月戊午,遣……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甲子,坚发长安,戎长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旌鼓相望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录六》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余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幽冀之众至于彭城《晋书·苻坚载记》八月,戊午,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资治通鉴·晋纪》有学生以上述史料探究淝水之战中前秦的参战人数。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十六国春秋》成书时间较早,有关参战人数的记载最为可信B.《晋书》夸大了前秦参战人数和战役规模,其记载不可采信C.《资治通鉴》对于前秦直接参战人数记载最为客观,可以采信D.要探究前秦的参战人数,需审慎对待各类史料中的相关记载【答案】D【详解】从材料看到,各类史料对前秦的参战人数记载不完全相同,这说明要探究前秦的参战人数,需审慎对待各类史料中的相关记载,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历史逻辑,排除;B项“不可采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最为客观”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故选D项。12.在民国初年的教科书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重要性要高于鸦片战争。但随着“帝国主义侵略”成为教科书的叙事主线,对这两场战争影响重要性的表述发生了逆转,即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开端的鸦片战争成为近代史起点,并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历史意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则渐渐被忽视。这说明A.材料多寡影响历史事件的解释B.主观情感影响史家史事的评判C.时代发展影响历史叙事和评判D.学术研究影响教科书叙述风格【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但随着“帝国主义侵略”成为教科书的叙事主线”,结合由于鸦片战争作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开端而被赋予比第二次鸦片战争更重要的地位,可以看出时代发展,即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对历史叙事和评判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故选C选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史料的多少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主观情感问题,故排除B选项;材料强调历史叙事和评判的变化与时代发展有关,而并非与学术研究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选项。13.梁启超说:“鉴别间接史料,其第一步自当仍以年代为标准。……不特此也,又当察其人史德何如,又当察其人史识何如,又当察其人所处地位如何。要而论之,吾侪读史作史,既不能不乞灵于间接的史料,则对于某时代某部门之史料,自应先择定一两种价值较高之著述以作研究基本选择之法,合上列数种标准以衡之,庶无大过。至于书中所叙史实,则任何名著总不免有一部分不实不尽之处。质言之,则无论何项史料,皆领打几分析头。”其意在说明(

)A.史才、史学、史识应该是史家的必备品格B.历史研究必须以直接史料为依据C.文字记录的历史因年代远近而价值不同D.以怀疑精神审慎辨别史料的真伪【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对鉴别间接史料,梁启超认为要从不同角度鉴别该史料,反映了梁启超的怀疑精神审慎辨别史料的真伪,D项正确;史才、史学、史识只是在材料中有所提到,但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主张从不同角度辨别间接史料,排除A项;“必须”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主张从不同角度辨别间接史料,而不是强调C项,排除C项。故选D项。14.《甲骨文合集》收录了有关疾病的甲骨320片,甲骨文中的“疒”,左边是“爿”,一张床板,右边是人的侧面形象,有的还要在旁边加上小点表示病人出虚汗。胡厚宣据此写有专著《殷人疾病考》。由此可知(

)A.中国古文字研究历史悠久 B.研究视角影响史料价值C.传统医学起源于殷商时代 D.疾病发生促成文字产生【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根据甲骨文对疾病记录的甲片,胡厚宣编写成《殷人疾病考》,可见,研究视角影响到研究成果及史料价值,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古文字研究的时间,排除A项;战国大概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及研究的建立时代,排除C项;疾病发生与文字产生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15.19世纪末,日本学者称李鸿章为世界五大伟人,中国却称他为“当世秦桧”。对此认识最恰当的是(

)A.这是日本的阴谋,离间清廷B.李鸿章出卖主权,被日推崇C.评价人物的视角和立场不同D.因时代不同对人物看法不一【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世界五大伟人”、“当世秦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出现题干所述现象,是因为两国学者对李鸿章所持立场不同,C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A项说法具有片面性,其说法没有依据,排除;B项与题意明显不符,排除;D项“时代不同”的说法错误,题干揭示的都是“19世纪末”,排除。故选C。考点: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不同视角和立场

【名师点睛】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应该注意以下方面:1.注意特定的历史背景。历史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价。2.确定评估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3.防止以偏概全。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4.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16.如表是从中国期刊网检索到以“商帮”为主题的文章数量。表中数据变化反映出A.经济发展影响史学研究 B.“商帮“历史研究不断创新C.民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答案】A【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从1979年到2018年,关于“商帮”的文章数量越来越多,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关,说明经济发展会影响史学的研究,故选A项;表格内容无法体现“不断创新”的信息,排除B;民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说法不符合我国国情,排除C;“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D。故选A。17.传说中禹的足迹遍布四方,各地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其中,“禹凿龙门“更是世代相传的经典故事。但据现代科学考证,在当时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水平下,开凿龙门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事实上大禹的不少事迹都存在后人附会的现象。这表明A.神话传说只有得到考古证实才有价值B.英雄人物的事迹大多是后人附会之说C.历史叙述的真伪必须经现代科学检验D.大禹传说凝聚了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答案】D【详解】神话传说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不是只有得到考古证实才有价值,故排除A项;英雄人物的事迹虽然有后人的附会之说,但也有真实事迹,B项说法不符合实际,故排除;历史叙述的真伪必须经现代科学检验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虽然“禹凿龙门”的故事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各地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表明大禹传说凝聚了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故选D项。【点睛】神话传说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与历史价值,与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密切关系,它是研究人类早期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很重要的文献资料。18.如表为不同史(书)籍关于陶片放逐法的历史叙述。这些历史现象表明()A.历史事实不可获得 B.历史结论不可相信C.历史叙述需要相互参证 D.历史解释需要辨别【答案】C【详解】材料中关于陶片放逐法的不同描述可知,在公民大会上通过6000票的人就可以对其进行定罪,因此体现的是历史叙述需要相互参证。C正确;历史事实通过严格的考证是可以获得的,A错误;历史结论不可相信的说法错误,B错误;材料属于史实的描述,不属于历史解释,D错误。故选C。19.传统观点解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主要有东西方商路受阻、寻求黄金、宗教扩张等说法。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当时欧洲落后和衰落促使欧洲阶级矛盾激化,导致欧洲力量被挤向地中海西部和大西洋,新航路开辟因此展开。据此可知,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认识(

)A.说明历史解释具有不确定性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缺少对当时其他视角的观察 D.近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西欧)。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传统的观点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主要有东西方商路受阻、寻求黄金、宗教扩张等说法”,但近年来,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学者有了新的解释,认为新航路开辟与“当时欧洲落后和衰落促使欧洲阶级矛盾激化,导致欧洲力量被挤向地中海西部和大西洋”有关,这体现了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随着研究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B项正确;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几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历史解释,并非历史解释具有不确定性,排除A项;材料中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观察,排除C项;近期学者和传统研究的观点不同,主要原因是研究的角度不同,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排除D项。故选B项。20.课堂上同学们进行有关中国铁路建设的专题报告时,讨论起照片和绘画两种资料的价值。以下哪位同学的观点最合理甲:照片是科技产品,不会造假,是过去的真实翻版乙:绘画是画家所作,只要不虚构,就是过去的重现丙:照片和绘画并非当时人留下的作品,都不可行丁:照片和绘画并不等于过去,只是通往过去的路径A.甲B.乙C.丙D.丁【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判读【详解】反映历史题材的照片和绘画都是史料,但是它们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可以作为探究过去的途径,但是并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故AB错误。前人留下的照片和绘画作品,是二手史料,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故C错误。只有不同史料相互参证,才有可能作出接近历史原貌的解释。故照片和绘画都不等于过去,而是通往过去的路径,仅可以作为探究历史的考证资料之一,故D正确。【点睛】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例如史记就很难说是一手或二手史料)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资料①1849年曼彻斯特市布里奇沃特街区图

资料②

以棉纺工业中心的曼彻斯特为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蒸汽动力的棉纺厂在曼彻斯特建立,1794年时为3家,而到1821年时多达66家。1853年时,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数为108家,达到了顶峰。除了厂房,城市中还有其他大量生产性建筑。资料③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这样描写曼彻斯特:“只要哪里还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哪里还有一个多余的出口,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来把它堵住……东一排西一排的房屋或连成一片迷阵式街道,像一些小村庄一样,乱七八糟地散布在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粘土地上。”资料④

与农村人口平均寿命50岁左右相比,工业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瘟疫猖獗,疾病横行,死亡率高。资料⑤

1848年起,英国政府着手解决工业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城市病”问题。1848–1875年是城市规划改造的第一阶段,对已有街道和建筑物进行改善。1875年以后为第二阶段,主要清理贫民窟地区以及其他结构不当的建筑群。资料⑥

经过19世纪工业城市改造工程,现代都市整洁卫生舒适的物质环境初露端倪,居民的工作、居住和生活条件大为改观。——据梁远《近代英国工业城市规划演进研究(1848—1940)》等(1)如果以“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环境改造”为题撰写一篇研究论文,请列出该论文的主要内容提纲并说明其研究价值。(2)根据研究主题对以上资料进行分组,并说明各组资料的史料价值。(3)假如论证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环境改造的必要性,还需要搜集哪些方面的资料。【答案】(1)主要内容提纲: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环境问题的背景;城市环境治理的措施与过程;城市环境治理的效果与经验总结。价值:通过研究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环境问题的原因与治理的过程,为今天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经验。(2)资料分类:资料①②③④,主要展示了19世纪英国在工业城市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用于研究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论证工业城市环境改造的必要性;资料⑤,用于研究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环境改造的过程;资料⑥,用于说明环境改造的效果。(3)搜集资料:为了论证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环境改造的必要性,还需要搜集改造前城市人口密度,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情况等方面的资料。【详解】(1)主要内容提纲: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与农村人口平均寿命50岁左右相比,工业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瘟疫猖獗,疾病横行,死亡率高。”可将主要内容提纲拟定为,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环境问题的背景。根据材料“1848——1875年是城市规划改造的第一阶段,对已有街道和建筑物进行改善。1875年以后为第二阶段,主要清理贫民窟地区以及其他结构不当的建筑群。”可将主要内容提纲拟定为,城市环境治理的措施与过程。根据材料“经过19世纪工业城市改造工程,现代都市整洁卫生舒适的物质环境初露端倪,居民的工作、居住和生活条件大为改观。”可将主要内容提纲拟定为,城市环境治理的效果与经验总结。价值: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经过19世纪工业城市改造工程,现代都市整洁卫生舒适的物质环境初露端倪,居民的工作、居住和生活条件大为改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研究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环境问题的原因与治理的过程,为今天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经验。(2)资料分类: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除了厂房,城市中还有其他大量生产性建筑。”“工业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瘟疫猖獗,疾病横行,死亡率高。”可知资料①②③④,主要展示了19世纪英国在工业城市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用于研究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论证工业城市环境改造的必要性。根据材料“1848——1875年是城市规划改造的第一阶段,对已有街道和建筑物进行改善。1875年以后为第二阶段,主要清理贫民窟地区以及其他结构不当的建筑群。”可知资料⑤,用于研究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环境改造的过程。根据材料“现代都市整洁卫生舒适的物质环境初露端倪,居民的工作、居住和生活条件大为改观。”可知资料⑥,用于说明环境改造的效果。(3)搜集资料: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1853年时,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数为108家,达到了顶峰。”“工业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瘟疫猖獗,疾病横行,死亡率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论证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环境改造的必要性,还需要搜集改造前城市人口密度,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情况等方面的资料。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人世间》是当代作家梁晓声(1949年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于2017年12月首次出版。小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平民区为背景,以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21世纪10年代,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小说中的人物有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有的子承父业努力打拼辛劳谋生,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摘编自马丽萍《梁晓声:<人世间>敲击着所有浮躁的灵魂》(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世间》这部长篇小说具有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学作品的史学价值的理解。【答案】(1)《人世间》这部长篇小说从百姓生活的角度描写了从20世纪70年代到改革开放后的21世纪10年代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作家梁晓声与共和国同龄,他以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创作了这部小说,其内容对现实的反映具有很大的可信度。因此,这篇小说是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大革命”、高考制度恢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等历史的重要的二手史料。小说反映的百姓生活的变迁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一个缩影。(2)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的反映,所以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学参考价值。同时,文学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往往含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因此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史料信息应辨别真伪,谨慎考证。【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史料价值”要结合作品内容、作者经历、史料类型等从可信度、研究方向等方面说明,可得出《人世间》这部长篇小说从百姓生活的角度描写了从20世纪70年代到改革开放后的21世纪10年代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作家梁晓声与共和国同龄,他以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创作了这部小说,其内容对现实的反映具有很大的可信度。因此,这篇小说是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大革命”、高考制度恢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等历史的重要的二手史料。小说反映的百姓生活的变迁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一个缩影。(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文学作品的史学价值”要秉持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一方面考虑其积极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其具有的局限性,可得出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的反映,所以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学参考价值。同时,文学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