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情景式默写篇篇通(学生用+教师版)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情景式默写篇篇通(学生用+教师版)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情景式默写篇篇通(学生用+教师版)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情景式默写篇篇通(学生用+教师版)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情景式默写篇篇通(学生用+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情景默写复习资料(学生用)

高中

一、《劝学》

1、《劝学》善用比喻和对比说理,为了强调学习时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文章以弱小的蚯

蚓为例从正面设喻后,紧接着从反面写道“,,

2、荀子《劝学》中“,"两句拿"思”与“学”

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

3、《劝学》中在介绍蚯蚓的身体特点之后,紧接着说到蚯蚓的表现及原因的三句是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而荀子《劝学》中则说:“,。”

5、《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弹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6>《劝学》中认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7、荀子《劝学》中为了说明君子善于借助外物,先分析了见者远,闻者彰的原因,接着以

车马代步为喻,说道:“,,。”

8、《劝学》中先设两个比喻,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然后引出观点”,

,",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

9、荀子的《劝学》一文中,用来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进行对比论证的句子是:

1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一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11、“,”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

“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2、荀子《劝学》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

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3、荀子《劝学》中“,”两句以良马设喻,来说明学习

和做事都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勤于积累。

14、《劝学》中与《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一致的句子

是:,。

15、《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而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句子

是,o

16、荀子在《劝学》中用“”来强调君子要自我砥砺保持锐气,用

“,”来强调君子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

1

自己。

17、《劝学》中“,,",阐明了借助船只要比

不借助船只渡水能力大。

18、成语“聚沙成塔”“聚水成涓"''集腋成裘”等阐明了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

的道理。荀子在《劝学》中劝人为善的句子是,,。

19、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为喻,从正面说明学习上坚持不懈的重要意义的句子是

20、在《劝学》中,荀子以合乎墨线的直木为例,说明事物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可以改

变原来状态的句子是“,,”。

21、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劝学》中的

22、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

近的句子是:“,

23,荀子《劝学》中以“劣马”为例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24、荀子《劝学》中,与当代人终身学习的理念相似的一句是:o

25、《劝学》中,作者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属制作的刀剑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

引出了“,”的结论。

26、《劝学》中,「'一句交代了螃蟹只能寄居于蛇、罐的洞穴的原因。

27、荀子在《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

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8、荀子《劝学》开篇就提出了“”这一中心论点。后面又以雕刻为喻论

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认为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若能不停地刻下

去,则_

29.《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

30、在荀子的《劝学》中,“,”两句表明,只要肯下功夫,

坚持不懈,连坚硬的金石都可以雕刻。

31、“”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

一般人,是因为“一。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32、荀子在《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也不能够再

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锻炼

才干。

33、荀子在《劝学》中从陆路、水路两个方面说明了君子借助外物的重要性,其中

",,"三句是从陆路角度说的。

34、荀子在《劝学》中,为了证明“学不可以己”的道理,运用了“,

两个喻证,从而论证了人必须经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

的境界。

2

35、荀子在《劝学》中用风助声势来作比喻,表明应该善于利用外物辅助的句子是

36、荀子《劝学》中用“"一句指出君子智慧明达、言行无过的原

因。

37、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必须重视积累,并从反面打比方说:,

38、《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无“”,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却“”,

原因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

二、《逍遥游》

1.《逍遥游》指出“,",就像倒在堂前洼地

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庄子《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

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3.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

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两句。

4.《逍遥游》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说明

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5.在《逍遥游》中,庄周引用《齐谐》中描写大鹏凭借六月息腾飞而起的阔大景象的句

子是:“,"。

6.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7.庄子《逍遥游》中,,"三

句描写了大鹏在九万里高空毫无阻碍地向南飞行的状态。

8.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

来”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逍

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

船。

9.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为了突出鹏鸟的形象,将夸张用到了极致:

10.《逍遥游》一文,善用对比手法,充满思辨精神。比如同样一杯水,小草与杯子置于

其上结果截然不同:",,,

11.《逍遥游》中“,两句,意思是说大鹏要

高飞万里,必须借助强大的风负载其巨大的翅膀。

12.《逍遥游》中,庄子用出行备粮的例子来反驳蜩与学鸠对鹏鸟的嘲笑,其中

",,”用来说明小事“所待”甚小。

13.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的《齐谐》中说,鳏鹏奋飞时“,”,

3

但它也并不逍遥,因为“”,依然有所待。

14.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蜩与学鸠起飞后只能"",飞得不高便落到地

上,所以它们才不解地诘问大鹏“”?

15.《逍遥游》中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鹏鸟在奋力飞行时翅膀的样子的句子是:

16.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出行准备粮食的三种情形,到近郊去的人,“”,

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到千里外的人,”。

17.在《逍遥游》中,庄子用水、风作类比后推出大鹏要展翅高飞也须要有力依凭的句子

是“,。

18.《逍遥游》中用“,”两句写到了蜩与学鸠的自我满足

并对大鹏不以为然的态度。

19.《逍遥游》中对大鹏徙于南冥高飞升进行描写的句子是“"o

20.《逍遥游》中写“棘回答汤的提问”时,描写大鹏南飞的壮观景象的句子

是:,,o

21.庄子《逍遥游》中斥^嘲笑鹏鸟,自我夸耀说

“,,",也是飞翔的极限了。

22.庄子在《逍遥游》中以“,”两个例子来

说明“小年”之小,生命之短。

23.《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以八百岁的长寿

老人和一般人相比来阐述大小之辩的诗句是:“,,

24.《逍遥游》中,上承对蜩和蜩和学鸠嘲笑大鹏的叙写,下启对朝菌、寒蝉等的论说的句

子是,«

25.《逍遥游》论小年时,指出行的生命短暂得不足一月的句子是:一

26.《逍遥游》中作者写斥需飞到最高点又回到地面的两句诗是“,

27.《逍遥游》用了《列子》中的一个典故引出“小大之辩”,相关句子是:。

28.庄子《逍遥游》中虚构前人言行,以夏棘答商汤的形式对展翅翱翔凌摩霄汉的大鹏再

次进行了描写•这时的大鹏“,”。

29.庄子在《逍遥游》中,借汤与棘的对话,连用两个比喻句来描述大鹏鸟形体庞大,这

两个比喻句是“,”。

30.《逍遥游》中在列举完有关大知小知、大年小年的一系列事例后,针对它们为什么会

有如此大的区别,庄子总结了一句,这一句是“"。

31.《逍遥游》中的“"以昆虫为例,说明小智慧不及大智慧,寿命

短的不及寿命长的。

32.《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是:

33.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

4

子分别是:,,,。

34.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一一“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的三类人的句子是:

35.《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

36.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之后,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

度,指出无所待状态的三句是“,,

37.《逍遥游》中用“”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的状态。

38.庄子《逍遥游》中“,”两句强调要有自

己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不要被世俗的眼光和态度左右。

39.庄子《逍遥游》一文中,用以表明列子要受环境、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依赖的句子是

40.《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和列子虽有“未数数然也”的人生态度,但分别存在

“”和“”的不足,尚未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

境界。

41.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宋荣子之所以能够任世人毁誉而不动心,认清物我的分际,

辨明荣辱的界限,是因为“,"。

42.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与范仲

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荣辱不惊心态,大致相当。

43.庄子《逍遥游》认为,要遨游无穷无尽的境域而无所依赖,除了要“”

外,还要““。

三、《师说》

1,韩愈《师说》中用","两句,指明了士大夫之族耻于

从师的心理原因,也正是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2、《师说》中,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表达他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

师的句子“,,"。

3、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

“",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4、韩愈的《师说》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明确老师的职能后,又以

"三句从反论述从师的重要性。

5、韩愈在《师说》篇首即给“师者”的职能作用作出明确界定的一句

是o

6、《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7、《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

的择师准则。

8、在《师说》中,韩愈以孔子的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得出师生关系是相对的结论,

5

并用",,”说明这种师生关系产生的原因。

9、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

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0、韩愈在《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得出

结论的句子是:",,

11、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并举例说:

12、韩愈《师说》中,从职责上,把教师界定为“",而把那

些童子之师界定为“”。

13、韩愈《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的态度。

14、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后,接着运用“”

的事例加以论证。

15、韩愈在《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从师的态度进行对比,提出

“,”的质疑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

16、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强调懂得道理有先

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17、韩愈在《师说》中写人们为子择师而他们自己却不从师,韩愈认为人们这样做是

“",并不明智。

18、《师说》中韩愈认为对待学生不可求全责备,对待学生也不要鄙夷不屑,原因在于:

19、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一些人爱自己的孩子就择师而教而自己却以从师为耻,紧接着

说“,,

20.《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21、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

”与荀子在《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

一致的。

22、韩愈在《师说》的结尾部分提到了李蟠,也交代了文章写作目的句子是:

23、韩愈《师说》中,在阐述了居于下层的人不以从师为耻后,紧接着以“,

,"三句阐述士大夫对从师的态度。

24、《师说》中,韩愈对只知道学习句读,不知从师解决疑惑的现象给予了“,

______________”的评价。

25、正如韩愈《师说》中“”一句中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研

究的部分,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从师”。

26、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出士大夫耻于相师的原因。这些士大夫认为师生之间年龄和学

6

问都相近,如果从师,就会处于“,”的尴尬境地,所

以就产生了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相比“”的后果。

27、韩愈《师说》中,“"一句说明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直接原因。

28、韩愈在《师说》中用设问的方式指出不从师的危害,从而说明从师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29、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本来在自己之先,

要以之为师;但是如果“,”呢?韩愈的回答依然

是“”。

30、韩愈《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

其子”":对自身,““。

3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今

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却“"由此得出,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大为不

同。

32、韩愈《师说》中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并以孔子为例

论证“”,论述了“”的中心论点,阐明从师学道

的重要性。

33、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

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34、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古代圣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

35、韩愈在《师说》中举古人的话“”来论证

“圣人无常师”的观点。

36、韩愈在《师说》中对“一,一,

”的现象,感叹道“其可怪也欤!”

37、韩愈在《师说》中将圣明之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认为圣明之人因为

“",所以更加圣明;今之众人因为“",所以更加

愚笨。

38、韩愈《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谈到谁是老师,谁是弟子,则大家共

同嘲笑;而广大各行各业的人,即,不以相师为耻。

39、现实社会中,不尊师不虚心求教者常有之,对这样妄自尊大、师心自用的人,我们可

以引用《师说》中“,”两句来进行劝诚。

40、柳宗元曾感叹:“举世不师,故道益离。”韩愈在《师说》一文中也接连感叹:“!

!!”质疑这种不愿从师学习想要人没有

疑惑太难的社会风气。

41、韩愈《师说》中“,,”

三句,从如果自己比对方年幼应该向对方学习的角度讨论师道。

42、韩愈《师说》是一篇赠序,文中点出“赠序”这一文体特点的一句是

7

43、《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

44、本文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的语句是:

45、《师说》中韩愈感慨从师的风尚没有得到流传的一句是:“!”

46、《师说》中韩愈在论述从师的标准时,“,"

两句指出向他人请教是不需要顾及对方年龄的。

47、韩愈《师说》中的:“,”表达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的观点。

四、《阿房宫赋》

1、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2、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

置放在前,予人以鲜明的画面的语句是:,。

3、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

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

4、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

是:,。

5、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o

6、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

7H:,。

7、《阿房宫赋》用“,”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

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揭示

了写作目的和文章主旨,委婉地给统治者以讽喻。

9.杜牧《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走廊曲折、屋檐高耸的句子是“,

10.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一语一针见血地

指出,正是秦统治者自身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才导致其政权的快速灭亡。

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建筑的走势状态和结构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

13.杜牧《阿房宫赋》描写高耸的建筑不计其数的一句是“"。

14.杜牧《阿房宫赋》中“,,”具体描写了秦人对珍

宝的态度,反映了秦朝统治者奢侈无度的状况。

15.《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人心相同:既然秦人爱纷奢的生活,可想而知“”,

而秦一方面“",另一方面却使用浪费它如泥沙一样。

1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应该以史为鉴,否则只会出现

8

“”的悲剧。

17.《阿房宫赋》用反面假设,说明秦王朝本可以“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

句子是

18.《阿房宫赋》中",”写出了人们置身宏伟壮观的阿房宫

中,无法辨别地势和方向的主观感受。

1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一句,来表现阿房宫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

精巧工致。

2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针对秦朝灭亡的史实指出,如果后人只是为之哀伤而不汲取

教训,将会陷入""的历史怪圈之中。

21.杜牧在《阿旁宫赋》中用互文的方法写六国宝藏的句子

7H,,o

2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

紧接着说:

23.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与对比,对秦王朝暴虐敛财的行径、穷奢极欲的生活

进行质问的两句是:“,?”

24.《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两句,假

设六国统治者如果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够抵抗强秦了。

25.《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灭亡之因时说,若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那么

“”;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那么“",

又怎么会灭亡呢?则足以拒秦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2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六国统治者年深日久,大肆掠夺囤积本国人民珍宝财物的句

子是:,,。

27.杜牧在《阿房宫赋》议论部分中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以

“,”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28.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疑问句来形容长桥似龙的句子是“,

2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名句是:

30.杜牧《阿房宫赚》中通过描写宫女头发,从而表现宫女众多的句子

是:>.

31.杜牧《阿房宫赋》中,指出失尽人心的秦始皇,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最终只能

迎来“,,”的悲惨现实。

32.音乐常被古人用以烘托气氛,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写出了六

国的妃嫔媵婿到秦国宫殿后的歌舞升平

33.《阿房宫赋》中概述秦国财富来源的句子是:

9

34.《阿房宫赋》中杜牧极为吝惜笔墨,只用三个字,就能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

农民起义精要精确阐述的一句是:“

35.《阿房宫赋》中描写宫妃久久站立,盼望帝王来临的句子是:,

36.杜牧在《阿房宫院》中的感叹",”表达了人同此心

之意,作者以此告诫统治者一定要关心民生,千万不要醉生梦死,只顾自己沉醉于声色之

中,而让那不知亡国恨的商女“”。

3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具

体地描写了楼阁外观设计巧妙别致。

38.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以比喻的手法写车碾之声的一句是:。

39.伐尽蜀山林木建造气势恢宏的阿房宫,杜牧《阿房宫赋》中“”刻画

阿房宫凌云蔽日的气势。

40.《阿房宫赋》中,直接表现作者借古讽今的句子是:“,

41.《阿房宫赋》是“赋”中名篇,杜牧借秦皇的悲剧,警告唐朝统治者,如果

"",那么""。

五、《赤壁赋》

1、本文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

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

2、苏东坡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

是“,"。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

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一,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

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

渺小的语句是","。

5、苏轼《赤壁赋》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写出乐声凄婉动人的句子

>:,。

6、苏轼的《赤壁赋》中,写物各有主,只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听到了成为音乐,看

到了成为美景,而且“,”,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现

在为自己与朋友所共同享受。

7、苏轼在《赤壁赋》中极尽对音乐的描写,其中“,”

两句更将无形的音乐具化成有形的动态。

8、苏轼《赤壁赋》中,主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扣舷而歌,以美人比君王,委婉表达

希望再得重用的两句诗是:“,。”

9、《赤壁赋》中用“,”两句,写出诗人任凭一

10

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的江面上自由来去。

10、《赤壁赋》中面对客人将人生看做如蜉嵋一样已逝的感叹,苏轼用了一个比喻,借'‘月"

的“,",来劝慰朋友人生周而后始,并没有真

正失去。

11、苏轼《赤壁赋》中,以“,”两句形容箫声婉转悠长,如

同不断的细丝,给人以美的享受。

12、《赤壁赋》中慨叹“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13、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只有

“,”的江风与明月才是可以自由享受的。

14、苏轼《赤壁赋》中用,两句描绘曹操当年英武豪迈、赋

诗豪饮的形象,然后赞叹他是当世的英雄豪杰。

15、苏轼《赤壁赋》中,客人向往与神仙同游、与明月永存的境界,但也知道这不能轻易

得到,所以只能“"。

16、《赤壁赋》中的“,"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

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17、庄子在《逍遥游》中以“,”两个例子来

说明“小年”之小,生命之短;与之相反,苏轼在《赤壁赋》中,则用“”

一句,表达了人生无穷的哲学思想。

18、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作者希望与仙人同游,与明月长存的句子是:

19、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眼前山川,感慨连一代枭雄曹操都已了无陈迹,而自己与朋

友只是江边的渔夫、樵夫之类,只能“,

20、《逍遥游》中用“一”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的状态,苏轼的《赤壁赋》

则借此典故,用“,”的想象来表现小船在

宽广湖面上自如漂流的感受。

21、化用是古代诗文的常用手法。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两句说与客人同饮时吟咏诗文,化用了《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

22、《赤壁赋》中苏轼举流水和月亮的例子,辩证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观点,其中从不变的

角度谈论万物的句子是“,,

23、苏轼《赤壁赋》中,“”句与感叹生命的短暂形成对照,引出了下

文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描写。

24、《赤壁赋》中,客人对箫声凄凉的原因做了大段陈述,苏轼用

“?”作了简要承接之后,发表自己达观的见解。

25、苏轼《赤壁赋》交代游赏时间、人物、方式和地点的句子分别是:,

26、苏轼在《赤壁赋》中先以“”来慨叹人生的短促,接着对奔流

11

不息的长江表达了羡慕之情。

27、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小船在江中漂流时,“”写出感觉

就如乘风飞行。

28、晚唐诗人许浑在《金陵怀古》一诗中以“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作结,

感叹英雄逝去,功业不再,而北宋的苏轼也曾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以

“,”两句表达了类似的感慨。

29、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对人生的感悟实现了共鸣;他们“”

忘记了空间;“”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

这种不变者而得出的豁达超然之“乐境”。

30、苏轼《赤壁赋》中“,”两句,指出了月

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3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腾王阁序》)有异

髓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3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八个字描摹出曹操当年

创作《短歌行》时的情景。

33、《赤壁赋》中苏轼仿用《离骚》的句子格式进行歌唱,借“,

”来表现自己在月下泛舟赤壁的美好情景,从而为后面写政治失

意做铺垫。

34、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可与《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相映成趣的句

子是“,"。

35、苏轼《赤壁赋》中,客人把人生与宇宙加以对照,一方面“哀吾生之须臾”,另一方

面“”,进而希望“,”,

即与仙人相交,与月亮同在。

36、苏轼《赤壁赋》中"—一,.两句以比喻来

哀叹人生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又通过“—一句表达了对永恒的羡

慕。

37、《赤壁赋》中,苏轼认为天地之间:,,

,以此来表达自己顺应自然,随缘自通,不妄求,不强取,纵情山

水,寻求寄托的思想。

38、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大江无穷的名句是“—,

39、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轴附和旌旗概括了曹操军队的军容之盛,紧接着说

40、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从

东山之上升起后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

41、《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触航千里,旌旗蔽空”,

而你我只是“";曹操当时是“,”,

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

12

42、苏轼《赤壁赋》中正面描写箫声的句子是“,”.

43、曹操慨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相近的意思。

44、《赤壁赋》中把人生与长江相对照的句子是:“,

45、在《赤壁赋》中,苏子以“,”两句,

告诉我们获得快乐其实很简单:把自然美景当作无穷无尽的资源,与朋友一同享用。

46、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客被说服了,满面春风,换却愁颜,以至于“。

,",最后互相枕靠着睡一直到天亮。

47、《赤壁赋》中用,写出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雾气、

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

48、苏轼《赤壁赋》中,客由眼前山水环绕、林木苍翠的自然美景发问,追思三国时代英

雄人物曹操的句子是:",,?”

49、《赤壁赋》中苏轼认为:如果从事物不变的角度看,“”,

所以不必羡慕江水明月。

50、苏轼《赤壁赋》中认为人生如同“,”,

接着抒发人生短暂,长江无穷的慨叹,认为此次赏游长江之景“”,

所以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5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两句,表达了对大自然变化不息的认识。

52、《赤壁赋》中作者泛舟夜游赤壁之下,用“,

”表达自己脱离尘世、飞升仙界的惬意感受。

53、《赤壁赋》中苏轼用“—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东山之上升起的

月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又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天地存在的名句是

54、《赤壁赋》中苏轼面对客人的悲叹,苏轼以,

两句从自然不变的角度来阐释万物与人永恒的道理,尽显豁达

的人生观。

55、《赤壁赋》中客悲叹自己只能在秋风中用悲凉的箫声寄托苦闷之情的一句是

56、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曹操《短歌行》里的诗句是,一

57、《赤壁赋》中,写作者隐逸江畔,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58、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心情的句子是

59、苏轼的《赤壁赋》中,作者写划着一只小船,在船上相互劝酒的句子是

60、苏轼《赤壁赋》中",,"三句,用拟

13

人手法,描写客人箫声的悲伤、幽怨。

61、苏轼在《赤壁赋》中指出,“变”与“不变”是相对的,从“变”的一面来看,整个

宇宙时刻都在变化之中;而“,。”

六、《氓》

1、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

2、《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

3、大家熟悉的诗句“一日不见,如三秋分”出自《诗经•采葛》。在《诗经•氓》中也

写到,女子爬上那倒塌的土墙,“",而“,",

表现女子未见思念之人时的伤心难过。

4、《氓》中写女主人公不见复关时“”,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痴情,但是

“,”两句写出了男子在心愿达成后对女主人公的态度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

5、在《氓》中,以桑叶润泽有光,比喻女子容颜亮丽;也有人说,是用桑叶茂盛比喻男

子情感丰厚的句子是:“,。”

6、《氓》里男主人公对婚事进行占卜的结果是“”,随后主人公提出“,

”以完成婚事。

7、《氓》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

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8、《氓》中写女子决绝而不留恋,性格刚烈(氓之妻下定决心与氓决裂)的一句是:

9、《氓》中运用赋的手法写女主人公从早到晚辛勤劳作的诗句是

10、《氓》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