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与妻书》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3_第1页
11.2 《与妻书》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3_第2页
11.2 《与妻书》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3_第3页
11.2 《与妻书》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3_第4页
11.2 《与妻书》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与妻书情境导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这位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子,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之际,舍个人幸福,取全民幸福。儿女情虽长,却更显革命豪情英雄志坚!一、认识作者近代民主革命者,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人。少年时就接触民主思想,一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二是1907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时期,主要思想(“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三是24岁——参加广州起义、25岁——黄花岗之役

七十二烈士之一。主要的思想(“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说!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和国内同胞。”)(“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活动一:预习效果检测学习活动林觉民(1887—1911)二、了解背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起义”。孙中山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这样评价:“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林觉民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推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三、知识积累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称心快意

几家能彀

必不能禁

使之肖我

依依旁汝也

念六夜四鼓

chèngòu,同“够”jīnxiàobàng,同“傍”niàn,同“廿”与妻书2.牢记重点词语(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汝泣告我(3)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形容词用作动词:老,尊敬。幼,疼爱。名词作状语,哭着。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4)卒不忍独善其身(5)汝幸而偶我(6)瓜分之日可以死形容词作动词,完善。名词作动词,婚配动词作状语,像分瓜一样3.掌握文化常识(1)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干支纪年,1911年。三月,农历三日,当为公历四月。念六,二十六日。念,二十。四鼓,即四更,凌晨1-3点。(2)适冬之望日前后。冬之望日,农历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1.带着问题阅读活动二:自主阅读,初步感知

博物馆陈列了很多历史文物,其中有一封信的手稿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写了什么?为什么写?陈列在博物馆的意义?谁写的信?

写给谁?

2.理解段意,分层归纳第5~7段: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结尾第1段: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开端第2~4段:在这部分中,烈士深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核心①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3.梳理作者感情线索林觉民写下这封《与妻书》的用意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出答案。②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可见用意:一是以此书与妻子作诀别;二是要让妻子明白“吾衷”。活动三:研读文本,思考交流1.林觉民说深怕妻子不能体会“吾衷”,吾衷即我的心意,林觉民有怎样的心意呢?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提示:掐头去尾,看一下中间六段段首句。六个“吾”字六个“汝”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份情感。由②③⑤段的句子可知,作者直抒胸臆反复表达了“吾衷”就是“吾至爱汝”,从“吾至爱汝”,到“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再到“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林觉民对妻子的爱可谓是层层递进,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他对妻子的“挚爱”之情。⑥⑦段的句子,又表达了对自己先死的愧疚之情。(1)②吾至爱汝,③汝忆否?④吾真真不能忘汝也!⑤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⑥吾今与汝无言矣。⑦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2)①又恐汝不察吾衷④更恐不胜悲⑦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为汝某者惟恐未尽,在这四个“恐”字中你又读出怎样的情感?四个“恐”字饱含着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无限牵挂之情和处处为妻子着想的心意。正是这“不能以寸管形容之”悲痛,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正如普希金所说的:“如果你的语言不是出自内心,你就不能打动别人的内心。”从“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到“吾至爱汝”到“吾今与汝无言矣”,作者从永别的痛苦中回忆起过去夫妻之间的恩爱甜蜜,又痛感死后妻子的孤独和悲戚,感情跌宕起伏。2.“吾至爱汝”通过哪些事件表现出来?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品读,分角度概括,小组交流讨论后发言。提示:三忆:谁先死的谈话、新婚的甜蜜、两次离家未能告诉妻子的心情(1)三忆——先死、双栖之所、两次离家诀别:嘱咐后事、三愿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二愿真有鬼;三愿心电感应有道,泪墨齐下,字字泣血,皆出肝胆肺腑。时时处处吐露着对妻子的无限眷恋和不舍,按理,这不舍应当是离开的牵绊,然而林觉民却说:“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2)诀别——嘱托、三愿“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3.既然作者“吾至爱汝”,为何又要“勇于就死”?请找出原文,结合背景谈谈你的看法。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国家危急帝国侵略统治残暴死亡无处不有离散无处不有济世之怀3.作者在信中多次提到“天下”“爱”“悲”“国”“家”等字眼,结合原文分析其中的情感。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不愿离而离者。“天下”

1.(吾)忍悲为汝言之

2.汝其勿悲

3.吾担悲也

4.余心之悲

6.汝不必以无侣悲

7.(吾)一恸“悲”凡是表达“吾”的感情,都是直言悲恸。凡是写到“汝”的句子,都是劝其不要悲。反复将“天下”、“国”和“家”对举,是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而朴素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国”

“家”2爱&悲家&国四个关键词,两组矛盾将爱变成了悲家让位给了国相关资料补充拓展像林觉民一样的革命先烈大有人在,他们心系天下、敢于牺牲的高尚品质为后世所敬仰。

广州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武昌起义前费心最多、牺牲最大的一次起义,而且这一批起义者年纪轻、素质高、革命意志最为坚决,很多都是像林觉民这样的留日学生,或者知识分子,亦有很多晚清“富二代”

。据史料记载,参加黄花岗起义的七十二烈士平均年龄只有29岁,其中9人是留日学生。这些19世纪“80后”海归均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却为了民族的自由和复兴,放弃锦衣玉食,割舍万丈柔情,用自己的生命去敲响苦难深重的古老中国的黎明钟声!这些英雄,家庭并不贫困,其中有的人还是富二代、官二代。但是,他们看到国家和民族受苦受难,胸中充满了义愤。他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不惜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这样的人有着超乎寻常的坚定的信念。他们如果只是为了小我,是能过上富足的日子的。但是这种富足却带不来民族的尊严,所以他们宁可放弃这种可能的富足。他们毅然决然走上革命的道路,甚至不惜为了革命牺牲自己的生命。1.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活动四:探究写作艺术提示: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的“吾衷”为主线,结合抒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感人?提示: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这番话,验之于林觉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也道出了本文感人至深的原因。正是因为有了那些胸怀远大志向的烈士们,才可以把中国带上新道路。的确,像毛主席,像林觉民这样的人,他们为了扒掉那些黑暗的篱笆,为了推翻压在身上的大山,为了驱尽天空的阴霾,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怕牺牲,不计较个人得失,斗争到底,意志坚定。(1)林觉民推己及人,对天下人的大爱。文章第三段,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几件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的一片真情。这种“吾至爱汝”的夫妻之情外,至诚美好令人感到;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献身精神及由此而阐述的道理。(2)林觉民对妻子至死不渝的爱。林觉民为造福天下放弃自己幸福和生命的说理过程,是对其挚爱陈意映的说理,更是对自己的说理。正是因为它是对革命者本身的说理,革命者本身才由意志作出决断,自愿牺牲本身的生命、幸福、自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家人、好友的幸福、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3)林觉民人性的光辉和理性的自觉。(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3.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讨论此题旨在了解本文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的写法。)(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4.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1)抒情是主要表达方式。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①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②词语、句式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2)为了抒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3)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

通览全信可知,一、五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二、四、六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①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

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②抒情与说理结合,感人至深。

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③句式多样,说服力强。小结

文章中表现了林觉民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了推翻黑暗的满清统治,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幸福,抛爱妻,舍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