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课件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2_第1页
10.1《兰亭集序》课件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2_第2页
10.1《兰亭集序》课件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2_第3页
10.1《兰亭集序》课件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2_第4页
10.1《兰亭集序》课件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月三”,同学们准备做些什么?1.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语、句式等知识。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理解作品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生命感悟,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3.体悟生死观。学习目标知人论世,整体把握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yí(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世称“王会稽”,因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的行书。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作者介绍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在书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皇帝圣

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他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两

字“鹅”瘦“池”肥,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著

名的“父子碑”。二王王羲之出身于两晋名门望族。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琅琊王氏开基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鼎盛于魏晋时期,史称“王与马(司马),共天下”。南朝以后走向衰弱。虽然有沉浮,一直没有溃散。《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仕。作者介绍西晋南渡后,伯父王导官居宰辅,把持朝政;另一伯父王敦驻守荆州,掌握重兵。父亲王旷当过淮南太守。《晋书.王羲之传》中说:“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王敦称赞他说“汝是吾家佳子弟。”顶级官二代赈灾济民——会稽灾荒,王羲之一方面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另一方面向朝廷提合理化建议:“断酒以救民命”。为民请命——实地考察地方赋税,王羲之一再上书要求减免赋役,以使人民“小得苏息,各安其业”。痛陈弊端——他批评政府的官僚机构臃肿庞杂,行政效率低;控诉朝廷大臣与地方官员之间的官官相护。政治远见好官员

晋代的大士族郗chī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王羲之逸闻之一袒tǎn腹东床

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袒tǎn”。

晋代的大士族郗chī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王羲之逸闻之一袒tǎn腹东床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tǎn”。

郗鉴何以选中王羲之?

因为其率真自然的气度,行为举止看似未经修饰,却是毫无心机的真性情。王羲之轶事——袒腹东床王羲之逸闻之二

王羲之7岁开始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不知写完了多少墨水,写烂了多少笔头。他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墨池传说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王羲之逸闻之三以书换鹅生性爱鹅

王羲之喜爱养鹅,固然是文人雅事、陶冶情操,更为关键的是,他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於笔端。“羲之爱鹅”后来被当作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体现,后人将其与“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林逋“梅妻鹤子”《山园小梅》)爱鹤”并称,是为“四爱”。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王羲之逸闻之四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现比喻见解、议论、分析、刻画很深刻。“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唐人冯承素摹本(神龙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共28行,324字,因是草稿,无意于求工,故潇洒自然,点画富于变化,重字皆作别构,其中尤以21个“之”字最受称道,其写法个个不同,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通篇章法、结构、用笔虽各自称雄,但互不侵夺,配合默契,显示出浓轩得体,圆润流畅,充分表现出晋人潇洒自然的风致,无愧于“天下第一行书”称号。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昭陵,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还有文献记载,当年陪葬昭陵的只是《兰亭序》的一个摹本。真迹让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调换了,陪葬在李治和他的皇后、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乾陵之中。因为五代十国的盗墓贼温韬盗墓,没有发现。(在温韬记录的盗墓品清单里,没有《兰亭序》的记载。)使得很多研究者对于《兰亭序》陪葬昭陵产生了怀疑,而乾陵又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没被盗过的陵墓,埋存《兰亭序》的可能性也很大。待学者考证。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解题:兰亭集序①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园田别墅。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为王羲之、谢安等名流宴集流连之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人,于三月三日(上巳sì节)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殇,饮酒赋诗。之后王羲之将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②集:诗集。③序:一种文体。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体,相当于引言(前言)。文体知识:序: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体,相当于引言或前言。列于卷首的叫“序”,附于卷末的叫“跋”。其作用在于介绍、推荐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同本书内容有关的一些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和理解。如《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兰亭集》所写的序言。听读文章,正字音初读文章,正注音癸丑()会稽()修禊事()激湍()流觞()骋怀()放浪形骸()趣舍万殊()一契()嗟悼()彭殇()ɡuǐkuàijīxìtuānshānɡchěnɡháiqǔqìjiēdàoshānɡ整体感知:2痛3悲1乐从文中找出可以体现作者情感脉络发展变化的关键字1-2段:叙宴集盛况。(乐)

第3段:发人生感慨。(痛)

第4段:明作序目的。(悲)诗文结构请同学们根据文章的情感变化,划分段落层次:任务:1.识记知识点,疏通文意;2.研读文本,探究情感(乐—痛--悲)之因。(第一段)永和九年,岁在癸ɡ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tuān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③。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ānɡ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④。①永和:东晋穆帝年号。癸ɡuǐ丑:永和九年。暮春之初:春季的末一个月,农历三月初。(春天的三个月:孟春/初春/早春;仲春;季春/晚春。)修禊:古代民俗。②贤:形容词作名词,贤士。毕:全,都。少长:形容词用作名词,少者、长者。咸:全,都。③修:高。激湍:急流。映带左右:省略了介词”于”。映带:映衬;左右,四周。流:使……流。觞:酒杯。列坐:依次而坐。次:旁边。(驻扎、停留。)④丝竹管弦:乐器,借代音乐。觞:名词用作动词,饮酒。幽情:深远高雅的情思。古代纪年方式:【月、日、时】【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用于春秋战国年代。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年号纪年】汉武帝刘彻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汉武帝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前天干后地支。如岁在癸丑。【年号干支兼用法】如“顺治二年乙酉yǒu四月”。

天干→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ɡuǐ)地支→子、丑、寅、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申、酉(yǒu)、戌(xūn)、亥(hài)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文学常识

年号、庙号、谥号

【汉】汉武帝: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所用年号不限一个。

汉时期,称皇帝“谥号”——刘彻: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

汉武帝的庙号是汉世宗,年号有“建元、元狩、太初、天汉、太始、……”【唐】唐太宗:从唐代开始,皇帝的谥号已从“盖棺定论”的评价发展为“歌功颂德”的工具。

唐太宗李世民,初谥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圣皇帝,又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再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所以唐代改称皇帝“庙号”——唐太宗。【清】乾隆皇帝:清朝之后,年号只有一个,所以改称皇帝“年号”——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庙号清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第一段)永和九年,岁在癸ɡ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tuān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③。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ānɡ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④。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第二段)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②。①是:这。惠风:和风。②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自然界的万物。盛:众、多。所以:用以,用来……的。骋:开畅、舒展。极:穷尽。信:实在,确实。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低头可以看到地上繁多的万物,(这样)用来纵目游观,舒展胸怀,完全可以尽情享受视觉、听觉的乐趣,实在快乐啊!1.何时,天气如何?2.何地?自然环境如何?3.何人?何事(具体情况如何)?品读第一、二段“宴集盛况”,探究“乐”之由。暮春之初,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自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修禊事也: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环境优美(清雅)名士相聚,饮酒作诗(高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气候宜人娱悦心志思考:为何而“乐”?谢灵运说过:“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景:乐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名士相聚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娱悦心志饮酒作诗乐谢灵运说过:“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结合这句话,思考:为何而“乐”?宴会之乐品读一、二段,探究“乐”之由资料补充: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四美具,二难并”“四美具”指的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并”指主客难得在一起,指人才聚集。那么我们在这里套用这句话分别指出“乐”之由。乐在何处

(第三段)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②。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④!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⑤!①夫:句首发语词。与: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②或:有的人。诸:相当于“之于”。怀抱:心怀。悟言:晤谈,对谈。悟:同“晤”,面对。因:依,随着。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所+动词=名词性短语。③趣:同“取”。殊:差异,不同。(殊途同归:通过不同道路,达到同一目的。比喻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遇:接触。(对待)。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及:等到。之:求得。系:连接,附着。④向:过去,从前。犹:尚且。以:因。修:长。化:指自然。期:到,及。(约定,期年)⑤岂:表反问,怎么,难道。

(第三段)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②。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④!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⑤!人与人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虽然(人们的人生)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也不相同,静与动也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感到欣喜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们(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已经厌倦,感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了。以前所喜欢的,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究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1.第三段所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第三段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岂不痛哉!死生亦大矣。问题思考思“痛之因”3、赏读第3段,思作者因何而痛?结合文本,你读出了哪些人生之痛?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其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短暂之痛。谈玄悟道,空谈理想;放纵不羁,虚度光阴之痛。满足于快感,蹉跎岁月,年华易老之痛。美好总是容易逝去,人生无常之痛。俯仰一世,老之将至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短暂之痛人生无常之痛美好易逝之痛生死难测之痛作者借此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思考: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yán席”,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转入“痛”中来。作者因何而“痛”?品读第三段,理解“痛”之因“岂不痛哉”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叔本华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席慕蓉《为什么》(第四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wàng作②。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③!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⑤。①由:原因。契:即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未尝:没有(不曾)。临:面对。悼:悲伤。喻:明白。②一:意动,把……看做一样。齐:意动,把……看做相等。虚诞:虚妄荒诞。妄wàng作:虚妄之谈。彭:即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③后、今:后人、今人。昔:前人。(从前,往日。)夫:语气助词,句尾表示感叹。④故:因此。所述:所字结构。所以:……的原因。致:情趣。⑤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契,又称符契,或符节。是古代朝廷调动军队或发布命令的信物,通常用竹板或金属制成,上面刻着文字,剖分为两半,一半留在朝廷,一半由将帅持有。它是权力的象征,具有绝对服从的意义。

(第四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wàng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兴发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总难免要在面对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像今人看待前人一样,真是可悲啊!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会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吧。2.在第4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悲!古人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今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千古同悲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1.第四段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词?悲!悲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今之视昔】悲古人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现在:一死生、齐彭殇

】悲今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之视今】悲后人

千古同悲悲什么?(这种“死生之痛”,是不是独属他一人的呢?)

品读第四段,理解“悲”之由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吗?

痛——个体

生命短暂,生死难测

悲——人类

代代皆痛,永无止境明确: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由个体到整个人类,作者把古人、今人、后人联系起来,对人生苦短的悲痛不只是作者因眼前之情境产生的情感,而且是一代代共同的悲叹,古人,今人,后人无不悲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生死难测。所以这种悲是比痛更深沉的人类之大悲。作者为何而悲? “痛”是对时间易逝的痛惜之情,“悲”是一种扼腕长叹。悲叹生命的有限和时间的无情;悲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虚无主义思想;悲叹后人见今人之悲时的悲叹,引发深远的千古同悲。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无限,跨越时空。也更显出王羲之的良苦用心,以及对生死的深刻思考。

痛——个体

生命短暂,生死难测

悲——人类

代代皆痛,永无之境全文总结:情感变化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痛人生短暂光阴易逝人世无常美好易散悲体悟“生死观”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静躁向内,深入内心世界,不务实际,聚众谈玄向外,寄情山水声色,不受世俗礼法约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魏晋风流: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

王羲之在第三段中为我们列举了哪两种生活方式?(魏晋士人的生死观)探究魏晋士人的生死观成因:1、两晋时期社会极剧动荡。两晋时期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司马氏篡权成功后,更是惧怕舆论的褒贬,对有异议的人极为残酷。残杀名士现象时有发生。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2、天下名士,为了避祸保身,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不再把积极入仕当成人生的理想。面对这样的情况,王羲之的生死观又是什么样的呢?在第4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王羲之面对魏晋士人对待生死的消极态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王羲之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死生亦大矣”,生死不同,彭殇有别。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珍惜时间,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人生苦短,应积极有为,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最大的价值,于悲伤感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珍惜和热爱。这种“有为”体现在他的为官经历中,也体现在他的文章和书法中——“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珍惜光阴,激扬生命”才是王羲之的真意!

结合第三段和这句话总结王羲之的生死观所以“死生亦大矣”是王羲之对生死两件事的感悟。儒家重生轻死(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道家忘生死(一死生,齐彭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对两家的批判吸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死生亦大矣”,生死不同,彭殇有别。王羲之的生死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王羲之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死生亦大矣”,生死不同,彭殇有别。并且用实际行动证明生命会消散,但我们所写文章不会,我们所做努力不会。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对待生命,应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最大的价值,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对抗人生虚无的执着努力。内心:执着追求(反思生命)表面:美景盛事(寄情山水)消极其表,执着其里启示:珍惜生命,积极生活,务求当下请结合历史人物的言论,谈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藏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拓展探究

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抒发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决心。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表达却是建功立业的渴望。

习近平:珍惜时光,心中有太阳,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与君共勉结构乐痛悲良辰、美景、赏心、雅事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生死难测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体会一致,千古不变1-2段兰亭盛会3段写人生感慨4段交代作序目的情感变化小结: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态度)主旨归纳:文章通过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事的人生态度。

1)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1、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写作特点

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1、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写作特点2、骈散结合1)对偶修辞句中对:同一句上下两个词语互相对偶。例如:清流激湍、游目骋怀。单句对:上下两句互相对偶。例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隔句对: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例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引用1.“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死生亦大矣”《庄子‧德充符》引孔子之言:“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原是用来形容“道”的作用。)理解性默写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2.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的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理解性默写5.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6.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写:

。7.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

。8.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始就点明聚会的季节、地点和事由的句子是:

。10.兰亭集序》中交代了在兰亭聚会的人是”

“,各路英才,老少皆有。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理解性默写11.生活中当我们对所喜欢或得到的事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