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规程》 编制说明_第1页
广西《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规程》 编制说明_第2页
广西《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规程》 编制说明_第3页
广西《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规程》 编制说明_第4页
广西《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规程》 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地方标准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水运管理处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2019年8月广西地方标准《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规程》编制说明一、标准制定背景、目的、意义和适用范围1、制定背景广西境内河流众多,大多属山区河流,河流平面形态复杂,河床组成多为砂卵石或基岩相间,汛期洪峰暴涨暴落,枯季流量小,枯洪水位及流量变幅大,河道水面比降及流速均较大,与平原河流相比航道等级普遍较低。对于山区河流,通过流域梯级开发并辅以必要的航道整治是促进航道建设的最有效途径。枢纽工程的实施可壅高上游水位形成优良的深水库区航道,并调节下游流量,从而超越天然河流航道整治的极限,永久性的提升航道等级,提高水运通过能力,为内河航运的发展创造条件。广西境内梯级枢纽众多,根据流域规划,西江黄金水道(广西段)仅干流上规划梯级就达49个,其中已建枢纽40个,在建枢纽3个,开工后因故停建的枢纽2个,其余枢纽未建。梯级枢纽建成运行后,在改善库区航运条件的同时,枢纽运行也增加了库尾变动回水区段及坝下河段的航道整治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枢纽运行改变了两个区段的水文特性造成。典型河段包括长洲枢纽下游浔江及西江河段、红花枢纽下游柳江等河段。其中长洲枢纽2007年蓄水发电后,坝下至界首河段河床产生强烈的冲刷,河床下切严重,引起航道水位明显下降,导致长洲枢纽一、二线船闸门槛水深不足,严重影响船闸的正常运行;而红花枢纽下游柳江河段同样因河床下切问题,导致水位下降。如何在西江、柳江等山区河流航道等级提升过程中,对已建枢纽船闸正常运行尽量减小影响,已成为西江I级航道、柳江Ⅱ级航道实施过程中必须攻克的难题。根据“十三五”期西江高等级航道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十三五”期间广西将加快推进“一干七支”(“一干”即西江航运干线,“七支”分别是左江、右江、红水河、都柳江-融江-柳江-黔江、桂江、贺江及绣江)高等级航道网络建设,而这些航道等级提升时必然需要考虑上下游梯级枢纽运行的影响,由于枢纽运行的复杂性,航道水文观测和水文分析(设计水位、整治水位和整治线宽度的分析确定)是基础。然而,目前现行国家标准《内河通航标准》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水文观测规范》、《港口与航道水文规范》、《航道工程设计规范》等对受山区河流枢纽运行影响的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的要求并不明确,操作性不强,且直接应用于山区河流特性显著且河床多为砂卵石或基岩相间的广西区内河流具有局限性,因此急需要制定适应于广西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的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规程,为指导西江流域黄金水道建设提供技术支撑。2、目的和意义航道水文观测和水文分析是水运工程规划、科研、设计、施工和运维等多项工作的基础,正确的水文观测和水文分析对保证水运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建设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的航道水文观测技术复杂,作业难度大,现行行业规范《水运工程水文观测规范》对内河水文观测仅作了一般性规定,未对受枢纽运行影响的山区河流作明确规定,使得实际观测工作大多凭借经验和认识,缺乏统一的规定。为保证观测质量,枢纽运行影响下的航道水文观测必须有统一、明确的技术标准,以提高标准在受枢纽运行影响山区河流中的适应性和先进性。航道水文分析中设计水位、整治水位和整治线宽度是航道整治断面设计的3个重要参数,其取值是否合理,关系到整治工程的效果、投资以及其它一系列问题。然而由于梯级枢纽运行调度的复杂性,现行国家标准《内河通航标准》和行业规范《港口与航道水文规范》、《航道工程设计规范》对梯级枢纽间航道水文分析的要求不够全面,操作性不强,直接应用于山区河流特性显著且河床多为砂卵石或基岩相间的广西区内河流具有局限性。为了统一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的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的技术要求,保证成果质量,满足广西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的航道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维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广西交通运输标准体系,制定本标准是非常重要的。3、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范围:广西境内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的内河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计算,广西境内受枢纽运行影响的港口工程水文观测与水文分析可参照使用。二、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广西地方标准《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规程》项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立项,并列入2018年度广西交通运输标准化项目计划(桂交便函〔2018〕58号)和2018年第三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项目计划(桂质监函〔2018〕258号),项目编号为2018-0303,标准由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起草,计划于2019年完成。2、起草单位和起草人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水运处、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覃昌佩、庞雪松、陆宏健、曹民雄、冯小香、谢殿武、马爱兴、李旺生、韦作明、张明、邹智、谢涛、吴信、麦建清、王秀红、黄伟军、周昱瑛、苏达宁、李玉婷、蒋乙平、黄湘、杨奕健、胡颖、邓涯、汪路瑶。3、主要工作过程及工作内容(1)组织分工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负责组织项目立项、组织资料收集整理和现场调研、水文观测条文的编制和工程验证、组织项目各主要阶段的评审等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水运处主要负责技术性指导与支持,对航道水文观测方法研究及航道水文分析基本原则提供建议等工作。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主要负责标准编制大纲和工作大纲的编写、协同组织资料收集整理和现场调研、研究项目的组织实施、整治水位和整治线宽度条文的编制,以及协同组织各主要阶段评审等工作。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主要负责典型案例的研究分析及成果整理,组织资料收集以及设计水位条文的编制工作。(2)资料收集、调查研究分析编制人员根据任务分工进行了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分析工作。一是收集了国内相关的技术标准,了解了现行标准中对枢纽运行影响下航道水文观测和水文分析的相关技术要求。二是对广西境内“一干七支”主要航道进行了调研与分析,梳理了广西境内航道整治受枢纽运行影响较为突出的河段及其水文分析方法,如西江长洲枢纽坝下河段、柳江红花枢纽至石龙三江口段、桂江金牛坪坝下段和旺村坝下段。三是调研吸收了国内重庆、福建、四川、湖南等省市主要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水文观测和水文分析的相关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标准的编制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技术支撑。(3)标准编写及研讨为确保本标准的编写工作有序开展,编写工作组在前期大量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于2018年3月中旬完成了《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规程》的编制大纲和工作大纲,并经内部讨论后,于2018年4月13日召开了大纲评审会。根据大纲评审专家的意见,以修改完善后的大纲作为项目的工作指导,编写工作组于2018年6-7月赴福建、重庆、四川、湖南对闽江、嘉陵江、金沙江、湘江等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的实施情况、实践经验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座谈和现场调研。2018年8月起正式进行了标准编写工作,并于2019年2月底完成了工作组讨论稿。其后工作组对讨论稿进行了内部研讨,进一步对标准内容进行了补充、修改和完善,于2019年6月上旬形成了征求意见初稿。2019年7月8日召开了征求意见初稿讨论会,对征求意见初稿进行了会审,会后根据会审意见对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于2019年8月上旬形成征求意见稿。三、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1、标准的编制原则本标准的编制遵循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编写工作组充分调研了广西地区及国内福建、重庆、四川、湖南等省市主要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的实施情况、实践经验以及存在问题等。经过编写工作组成员讨论,确定标准编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本标准分析了国内关于内河山区航道水文观测与水文分析标准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国内及广西地区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和水文分析技术的实施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已发布的相关标准、规范进行梳理、归纳和分类,建立科学、实用、合理的广西地区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和分析规程。(2)承接性原则本标准术语尽量与相应国家、国际、行业和地方标准的规定内容相一致,条文未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标准技术内容与国家、国际、行业和地方标准兼容,未出现冲突,保证了一致性。标准技术内容中引用其他标准时,已明确指出所引用标准的内容或名称,增强了标准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3)可操作性原则本标准的起草充分调研了国内、广西区地区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和分析标准的应用现状,征求了科研院校、水路管理、设计院等领域的专家意见。编写组在此基础上进过反复讨论和修改,编制此标准。标准内容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2、标准主要内容《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规程》征求意见稿内容共分7章,还包括前言和附录。第1章规定了标准的范围;第2章列出了本标准引用的规范性引用文件;第3章为术语和定义;第4章为基本规定;第5章为水文观测;第6章为设计水位;第7章为整治水位和整治线宽度。四、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依据本标准的编制遵循国家、行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编写工作组充分调研了国内及广西地区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和分析的实施情况、实践经验以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广西地区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和水文分析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广西地区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的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的相关技术标准。1、标准名称为保证标准的全面性和针对性,计划申请的标准名称为“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规程”。本标准名称一方面界定了其应用范围为广西地区受枢纽运行影响的山区河流,另一方面限定了其应用对象为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2、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适用对象为广西境内受枢纽运行影响的山区河流航道水文观测与水文分析。航道水文观测和水文分析是水运工程规划、科研、设计、施工和运维等多项工作的基础。由于目前国内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未对受枢纽运行影响的山区河流作明确规定,使得实际观测工作大多凭借经验和认识,缺乏统一的规定;对受运行影响的航道设计水位、整治水位和整治线宽度等参数的分析要求也不全面,操作性不强,直接应用于山区河流特性显著且河床多为砂卵石或基岩相间的广西区内河流具有局限性。因此,制定本标准,其目的就是为了统一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的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的技术要求,保证成果质量,满足广西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的航道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维的需要。3、基本规定第4.4条:本条是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可靠性,防止新技术和新仪器因各种原因影响观测成果的精度。第4.5条:本条中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影响河流流域、地理条件和引起河道水文要素变化的所有人类生产活动,如枢纽建设、河道采砂、航道整治等。资料系列的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是水文计算时对基本资料的共同要求。可靠性是指资料系列反映在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规定特征的准确程度;一致性是指选用的资料系列基本条件(包括资料的形成条件、取得地点、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相同程度和时间上的连续程度;代表性是指选用资料系列的统计特性反映出总体统计特性的程度。第4.6条:本条所指的水文站、水位站、专用站主要是水文局和航道局设置的观测站点。第4.7条:枢纽建成运行后对枢纽上下游的原有水文特性产生了较大改变,对应航道条件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库区航道因水位大幅抬升航道条件大为改善,而变动回水区因泥沙累积性淤积可能出现航道出浅的情况;对于枢纽下游航道受电站运行调度下泄流量非恒定性明显,同时清水冲刷河床下切,枯水位下降易出现航深不足等问题。因此,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分析与计算时,应对枢纽上下游区段分别对待。第4.8条:由于水文观测所采用的测量方法和仪器不同,所测结果的基准可能不同,为方便使用,应归算至所要求的基准。第4.10条:水文要素在在各历时之间或上下游及邻近地区有一定变化规律,据此综合分析、多方检查,论证计算参数和采用成果的合理性。4、水文观测第5.1.1条: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资料的收集关系到航道设计水位的推求。结合《港口与航道水文规范》(JTS145-2015)的相关要求,增加了有关枢纽调度运行情况,枢纽坝上坝下的设计最高、最低通航水位及最小下泄流量,近年枢纽坝上、坝下水位及入库、出库流量等资料收集,这些是外业水文观测和航道设计水位分析的重要依据资料,在使用前应确保其可靠性。第5.1.3条:枢纽上游变动回水区航道水文观测范围应根据设计流量条件下水库运行方式确定。即相应设计流量条件下,受壅水影响的回水末端上、下移动的区段。第5.1.4条:枢纽上下游工程河段进行瞬时水位、流量同步测验时,应根据观测流量大小提前与枢纽管理部门协商恒定放流,确保观测河段水位稳定后进行同步测验。第5.2.1条:本条为保持与其他水运工程行业标准一致,在广西境内受枢纽运行影响的山区河流水位站分为基本水位站、基本水尺或临时水尺。本标准“RTK”观测水位只限于满足某一观测项目需要实施的水位观测,不适于基本水位站和基本水尺进行的常规观测。第5.2.2条:测区内基本水尺的设立,一般要求能控制整个测区的水位,但在测区水位变化复杂、基本水尺不足时,一般要增设临时水尺。同一组的各水尺或自记水位计一般要求布置在无纵比降处的断面线上,当偏离断面线后同一处水尺水位就会产生比降。但受地形条件影响,不得不偏离时,本条规定了具体限差。第5.2.6条:整点观测是为了与近处的基本水位站、基本水尺观测时间相联系;水位暴涨暴落是指突然发洪水或大坝蓄水、泄洪等情况,有特殊需要是指工程和研究的特殊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钟表计时精度已大大提高,日误差已小于1s。因此对于水位观测用钟表的校时要求可以提高。本条规定为±1min,从实践看还是比较宽的,但一般不会影响相应的测量项目精度。第5.2.7条:自记水位计测前、测后应进行校检。自记水位计依工作原理分为非绝压型(又称表压型)和绝压型。非绝压型水位计通过水下通气管将空气压力引导至硅应变体的背面,与正面压力的合力抵消了大气压力的影响,其记录值即为水位计零点至水面的压力(静水压力),不需另外再实施气压改正,此类型的水位计通常安置于岸边与其他外围设备组成水位遥报系统。而绝压型自记水位计无水下通气管装置,所测得的水位值包含了大气压的影响,因此规定工作期间要同步用气压计测定气压值,改正受气压影响的水位数据,通常所使用的自容式自记水位计属于绝压型。第5.3.5条:本条主要强调采用ADCP进行流量观测时进行仪器比对校核。第5.4.4条:条文中非实测区域主要是指盲区和旁瓣区,ADCP进行流速流向测量时,尽管可以给出盲区和旁瓣区的流速流向值,但并不准确,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对其进行校验和推算:(1)采用其他可靠测量方法,同步观测盲区和旁瓣区流速流向,从而进行比对校验,并拟合相关推算公式;(2)对于已有经验推算公式的ADCP,一般根据已有经验公式进行拟合计算;(3)根据厂商提供的数据插补模式系数推算。第5.5.2条:浮标法是测量表面流速、流向的重要手段,本条主要明确定位精度及适用条件。第5.5.3条:为了保证同一河段各测次浮标测量表面流速、流向的可比性,所用浮标的大小、材料和入水深度等相同。规定入水深度不大于水深的1/10是为了保持浮标在水中漂流稳定;露出水面高度不大于0.1是为了受风面积尽可能小些。第5.5.4条:“水流趋势”是指除测出表面流速流向外,还包括水流形态趋势,如平顺、弯曲、放宽、束窄、回流、分汊等现象。“观测需要”是指不同观测项目对流速流向测线分布的要求不同。第5.5.5条:此条是鼓励采用先进的测量方法进行表面流速流向观测。第5.5.7条:比降水位是通过两相邻水尺的水位数据计算得来的。本条的比降水尺,一般是为了满足工程和研究而设置的临时水尺。例如:一定范围内的瞬时水面线观测、水面比降观测等。因此,比降水尺设置的位置、数量、水尺间距和观测时间应满足工程和研究需要。第5.5.8条:河心比降是指河心水流流路上任意两点的水面高程与相应距离之比。“河心”是指河道中泓线处。a)RTK观测是目前河心比降观测常用方法。在图上的定位长度,规定采用不大于图上30mm,是为了即满足对河心比降计算的精度,也为了绘制河心比降图美观。b)零点高程是指RTK天线(相位中心)处的高程,当测量零点高程时的测船的载重量与河心比降观测时的载重量不一致时,水面高程测量就会存在较大的误差。这里的测船也包括其他观测载体。c)本条规定的“测船应顺河道主流处于自然漂流状态”,是指测船处于待车状态,以避免测船动吃水对高程测量带来误差。d)制定本条,是为了与岸边水尺比降建立相关关系。第5.6.1条b):水位观测数据包含有风浪、观测误差,设备故障等影响造成的粗差,该条是对水位数据进行粗差检查和滤波平滑处理的要求。c)由于利用人工观测水位校核观测数据通常是采取分段定期实施的,因此要求将比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变化率,对水位观测数据实施修正。d)水位观测成果表、绘制水位过程线只规定内容,不统一格式,是基于各个地区要求有所不同做出本条规定。e)短期可间断观测是指水位观测是在特定的水位级进行分段观测。例如基本水尺,只在枯水季节连续观测几天后停止,过段时间又连续观测几天后停止。第5.6.3条:斜坡岸边主要指水深均匀变浅至零的岸边;陡岸边指水深急剧变浅至零的岸边。第5.6.5条:使用垂线上分层数据计算垂线平均流速流向时,先根据测点流速计算测点东分量流速与北分量流速,再用加权法计算垂线东分量流速平均、北分量流速平均,用矢量法计算垂线平均流速流向。具体算法可见《水运工程水文观测规范》(JTS132-2015)。5、设计水位第6.1.2条:根据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确定了设计通航水位计算所采用的水位、流量资料的要求。水文资料的一致性是指在年际间河床地形与水文条件无单向性的较大变化。第6.1.3条:枢纽按运行时间长短可分为新建枢纽、正常运行时间较短枢纽、和多年正常运行枢纽。对于正常运行超过20年枢纽,调度方式基本稳定,在满足水文一致年限要求时,采用水位系列资料推算确定设计通航水位;对于新建或运行时间较短的枢纽,根据上游来流条件及枢纽设计运行方式以水位流量关系确定设计通航水位。山区河流某些河段设计通航水位尤其是枯水位对于河床变形十分敏感,为保障航道工程效果,需考虑工程前后设计通航水位的变化,在航道等涉水工程对设计通航水位具有明显影响时,应将工程的影响计入设计通航水位。通航建筑物及涉航建筑物邻近航道主要是指船闸及升船机的引航道、口门区、连接段航道,桥区航道等。因建筑物结构方面的限制,为保障安全,应在通航建筑物及涉航建筑物建设时,按照规划航道等级标准同步进行航道建设,避免工程后再次炸礁,破坏建筑物基础和影响航道畅通。通航建筑物和涉航建筑物邻近航道设计通航水位应在考虑规划航道等级、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通航水位的可能影响、以及与通航和涉航建筑物的衔接等综合确定。第6.1.4条:因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设计通航水位确定后不能保证长期合理使用,一旦水文条件发生明显变化,如枢纽建成后上游来水来沙条件改变,引起河段枯水位出现持续变化且超过0.1m,即可认为出现明显变化,此时需对设计通航水位做出相应调整。第6.1.5条:本条规定中的水位变幅为日水位变化幅度;水位变率是指一个小时内的水位变化值。第6.2.1条:本条规定依据的是《港口与航道水文规范》(JTS145-1-2015)。特殊情况是指河道洪枯水位差特别大,洪峰陡涨陡落、历时很短,刚起步建设低等级航道。第6.2.2条:设计挡水位指在缺乏调节能力的航运枢纽上,为改善渠化河段通航条件,规定枢纽建筑物在坝前可以正常挡御的水位。当有综合利用水资源要求时,为满足灌溉、发电等需要,可采用在满足通航条件的正常挡水位以上形成的挡水位。枢纽上游河段指枢纽常年回水区和变动回水区河段。其设计最高通航水位既与坝前水位有关,又与入库流量有关,具有随机变化的因素。在确定设计最高通航水位时,需根据洪水和径流调节成果,按规定的洪水重现期和保证率计算设计流量,并充分考虑坝前特征水位和相应入库流量的不同组合,以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作为设计最高通航水位。第6.2.3条:在根据枢纽下游设计最大通航流量推算航道设计最高通航水位时,应分河段计算设计最大通航流量及支流入汇流量,并采用水位系列推求控制性水文站的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应,由上述流量和水位组合,得到工程河段沿程设计最高通航水位。第6.3.2条:表5所列的多年历时保证率是统计年限内高于和等于某一水位(流量)的天数占总天数的百分比,按此规定的保证率可在综合历时曲线上确定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或流量。特殊情况下山区性河流Ⅴ~Ⅶ级航道,是指刚起步建设的区间性Ⅴ~Ⅶ级航道。表6所列的年保证率是统计年限中各年内高于和等于某一水位(流量)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百分比。各年该保证率的水位(流量)实际上都是一个特征水位(流量),用其进行频率计算,按表列重现期可确定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流量)。第6.3.3条:枢纽上游河段是指水库常年回水区和变动回水区河段。常年回水区河段低水位主要受水库坝前水位控制,在与上下游河段衔接的情况下,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可采用水库坝前最低运行水位。变动回水区河段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既与坝前水位有关,又与入库流量有关,需通过不同时段的入库流量与相应时段内的坝前水位相组合,计算出上游河段内沿程各点可能出现的最低水位作为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某些局部河段,在枯水控制时段较为明确时,可简化根据航道等级相适应的该时段多年历时保证率的入库流量与坝前最低水位计算。第6.3.4条、第6.3.5条、第6.3.6条:在根据枢纽下游设计最小通航流量推算航道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时,应分河段计算设计最小通航流量及支流入汇流量,并采用近期水位流量关系推求控制性水文站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由上述流量和水位组合,得到工程河段沿程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并计入航道工程等河床下切因素引起的水位下降值。第6.3.7条:在枢纽瞬时最小下泄流量低于设计最小通航流量,且枢纽日调节引起的下游河段枯水位变化明显的情况下,在采用日均资料推求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时,应考虑枢纽下泄非恒定流的影响。6、整治水位和整治线宽度第7.1.1条:山区河流枢纽上下游滩段的航道条件及碍航特性往往差异较大,枢纽上游变动回水区段往往因泥沙累积性淤积发生航道出浅,而枢纽下游河段常因清水冲刷河床下切出现航深不足或航道滩槽格局不稳等问题,因此整治水位和整治线宽度需要结合整治河段各自滩险特性分别确定。第7.1.3条:滩情复杂的整治河段主要指需要整治的复杂浅滩、支流河口、分汊河段和港区水域浅滩等河段。第7.2.1条a):变动回水区上段在汛期泥沙淤积厚度较大,淤积物粒径较粗,需要适当提高整治水位,以促使浅滩提前冲刷、延长冲刷历时。第7.2.1条b):变动回水区中下段泥沙呈累积性淤积,河床逐年抬高,比降逐渐调平且流速沿程减小,为使消落期冲刷时机适当提前,延长冲刷历时,在采用整治建筑物整治时,其整治水位与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差值自上而下逐步加大。第7.2.2条a):受枢纽运行调度影响,坝下游河段的流量过程往往与天然河段有着较大差异,对于库容较大的枢纽,下泄流量过程一般呈枯水流量增大、中水流量历时加长、洪峰流量削减的特点。因此,枢纽下游航道的整治流量宜以枢纽运行调度后的下泄流量资料为基础计算第二造床流量。第7.2.2条b):受枢纽清水冲刷影响,坝下游非基岩河床常呈现冲刷下切的特点,造成中枯水期同流量条件下的中枯水位下降,因此整治水位的取值可结合河床的下切情况考虑适当降低。考虑到坝下游河床冲刷变形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整治水位的降低值宜通过动床河工模型试验或水沙数值模型研究综合确定。第7.2.3条:急滩和险滩成滩期的上限水位、下限水位和最汹水位是急滩和险滩成滩期的特征水位,与流速、比降和流态变化的趋势及规律有关,应根据滩险在各级水位下的碍航情况确定。急滩和险滩成滩期的上限水位和下限水位是指形成急滩和险滩碍航的上下临界水位,急滩和险滩最汹水位是指急滩和险滩水流最汹险时的水位。急流滩险整治水位一般取成滩水位,中洪水急流滩一般取成滩最汹水位,枯水急流滩一般取滩的设计水位。第7.3.1条a):变动回水区上段在汛期泥沙淤积厚度较大,淤积物粒径较粗,可结合整治水位的取值,适当缩窄整治线宽度,增强消落期水流对浅滩的冲刷强度。第7.3.1条b):当被整治对象为存在多个浅区的浅滩群,为防止出现上冲下淤的不利局面,整治线宽度沿程逐渐束窄,增强沿程水流冲刷强度,以利于输沙。五、主要调研报告、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推广应用前景分析1、调研报告(1)现行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调研编写工作组调研了《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14)、《水运工程水文观测规范》(JTS132-2015)、《港口与航道水文规范》(JTS145-2015)、《航道工程设计规范》(JTJ181-2016)等国内相关标准中关于受枢纽运行影响的航道水文观测与水文分析内容。现行行业规范《水运工程水文观测规范》对内河水文观测仅作了一般性规定,未对受枢纽运行影响的山区河流作明确规定,使得实际观测工作大多凭借经验和认识。现行国家标准《内河通航标准》、行业标准《港口与航道水文规范》、《航道工程设计规范》对梯级枢纽间航道水文分析的要求并不全面、不明确,操作性不强。(2)福建、重庆、四川、湖南等省市主要山区河流及相关单位调研编写工作组于2018年6-7月赴福建省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长江重庆航运工程勘察设计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