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词语意义用法辨析-联系语境精准判断 课件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词语意义用法辨析-联系语境精准判断 课件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词语意义用法辨析-联系语境精准判断 课件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词语意义用法辨析-联系语境精准判断 课件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词语意义用法辨析-联系语境精准判断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板块补弱增分学案专题六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阅读考情概览年份卷别题材选择题主观题词语运用句子复位人称用法成语填空语病修改句子补写标点运用句式变换赏析修辞人称转换叠词词语理解2024新课标Ⅰ卷科普文:睡眠与疲劳的关系

√√√

√新课标Ⅱ卷文学类:看云记

√√

科普类:运动有利于健康√

√√

2024九省联考文学类:古画中的盛夏√√

说明类:生命如何生存

2023新课标Ⅰ卷说明文:遗忘√

√√

文学类:《骆驼祥子》

√√新课标Ⅱ卷文学类:腾冲皮影戏

科普类:耳机√

√√

√2022新高考Ⅰ卷科学家栾恩杰

√√

科普类:肥胖√

新高考Ⅱ卷科普类:天宫课堂

√√

文学类:呼兰河传

√√√

考情分析一、语段题材2024年新课标Ⅰ卷出现了“一拖五”的命题形式。2022—2023年不论是新高考卷还是全国卷都是两个语段,每个语段设置两到三个题目。可见,语用题的情境性增强了。体裁上以说明文、散文语段为主。题材上,从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肥胖”、新高考全国Ⅱ卷的“天宫课堂”,到2023年的“生活材料+名著材料”,再到2024年的“睡眠与疲劳”“运动与健康”,选材上更加广泛,内容上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二、考点题型2024年九省联考,语用题增加了2个选择题。2024年新课标Ⅰ卷“一拖五”全部是主观题。2023年新课标Ⅰ卷考查叠词的表达效果。又一改过去考查标点的客观题的形式,采用主观题考查,且考查了之前较少考查的逗号,要求考生分析句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023年新课标II卷考查了“疑问代词”,能力指向是考查考生正确使用疑问代词“谁”的能力。2022年,将词语运用的选择题变为填空题,增大了难度,更为有效地考查词语运用的能力。同时还出现了人称运用的主观分析和推理式扩写的新题型。2021年全国卷语段二都以主观题形式出现,具体考点是“句子补写+语段压缩/句式运用/赏析修辞效果”,其中,2021年全国乙卷,将语段压缩和句式运用综合考查;新高考卷则主观题、选择题并重,考点是“句子补写+句子复位/句式变换”。【备考策略】策略规划——二轮如何复习语言运用1.夯实语言基础能力。尽管命题形式不断出新,但词语、病句、语言表达的连贯和语句补写等知识点可谓语文试卷中永久飘扬的“旗帜”,具有轮考的特点。语用题主要是考查基础知识,备考2025,需要夯实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力运用将无从谈起。2.提升情境运用能力。“无情境不命题”在新高考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新课标Ⅰ卷还是新课标Ⅱ卷,均随文设题,不拘一格。所以要注重提升学生情境运用能力。3.知识点全覆盖复习。近3年语用题词语、成语、病句、修辞、句式、标点符号、人称代词等均有设题,命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启示我们复习要全面覆盖,不漏任何一个知识点,注重主观表达的训练,规范作答。一、(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文字,完成1~5题。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才是问题的关键。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A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B。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其实,(

),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1.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解析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即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解答此题,可以先从本体(“云”)出发,抓住且突出“云”的洁白、蓬松等特点,再以其为中心,合理想象出一句话。答案示例一: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洁白的莲花。示例二:一阵大风吹过,天空中拥挤的羊群被吹得摇摇摆摆,逐渐向远处散去。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解析A处所在的句子为总起句,其后是“有人……有人……有人……有人……”,讲述的是人们的不同情况,故应填“因人而异”之类的成语。B处所填成语,既要和“难以清醒”“精神萎靡”意思相反,又要和“活力满满”意思相近,故应填“神采奕奕”之类的成语。答案

A因人而异B神采奕奕(精神抖擞/精神焕发)3.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解析①句中,关联词使用不当,可删去“如果”或将“如果”改为“因为”;④句中,语序不当,可将“通过睡眠”与“如何”互换位置。答案

①改为: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④改为:如何通过睡眠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提问题的关键。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解析甲处,前文提及睡眠不足的问题,后文“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说的是如何判断是否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冒号前有“也很简单”的语句,所填内容作其主语,由此可推知,此处应填“而是判断自己是否‘睡眠负债’”之类的语句。乙处,所在语句承上启下,前文说的是睡眠时长的问题,本段说的是睡眠质量的问题,由后文“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可推断,语境是将“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作比较,且强调了“睡眠质量”的重要性,故应填“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为重要”之类的语句。答案甲:而要判断自己是否“睡眠负债”乙: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为重要5.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题干中提供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恢复疲劳”不合逻辑,另一种认为可以使用。分析时,应综合考虑语言现象中逻辑与约定俗成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语言表达应合乎逻辑,合乎语法规范,但有些语言表达为人们所约定俗成,虽不符合逻辑和语法规范,但不影响理解,这种情况下是可以使用的,如“养病”“救火”等。若认为不合逻辑,可从语言表达应符合逻辑、语法规范的角度说明理由;若认为可以使用,可从语言表达有约定俗成现象的角度说明理由。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答案

观点一:不合逻辑,要恢复的是精力体力,对疲劳需要消除。观点二:可以使用,“恢复疲劳”并不是说重新回到疲劳状态,而是由疲劳状态恢复正常。二、(2024·新课标Ⅱ卷)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看云似乎是很多北京人的日常,自到了北京,我也入乡随了俗,经常看起云来。那天是周六,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书店闲聊,因为一直留意着窗外的云,聊天时我有些心不在焉。书店是整幅的玻璃幕墙,大大小小的云在窗框里,如画一般,还带有特别随意任性的毛边儿。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和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哪怕再高妙的丹青手,也画不出来那个劲儿,实在是美翻了。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6.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分析句子结构,找到长句的主干句。分析可知,画线处的主干句是“大块云和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然后将句子的修饰成分提取出来,变为两个分句,即“大块云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小块云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还可对这两个分句进行进一步细分,改为“大块云有大毛边儿,流苏一样”“小块云有小毛边儿,细丝一样”等。据此进行整合即可得出答案。答案

示例一:大块云有大毛边儿,流苏一样。小块云有小毛边儿,细丝一样。它们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示例二:大块云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小块云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它们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7.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解析首先,要明确“不是吗?”的句式类型——反问句;然后,结合反问句的一般表达效果(运用疑问的语气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加强语气;增强感情,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可得出其作用。答案

①“不是吗?”是个反问句,用疑问语气肯定和强化“打伞会让人觉得辜负了这云、这雨”这一意思;②强化了作者的感情,也激发了读者的同感,能加深读者的印象。(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众所周知,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大脑强健的“灵丹妙药”。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解析语病之一为句式杂糅。将“被列入……方法”与“被列为……方法之一”两种句式杂糅在了一起,可以修改为“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中”或“被列为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语病之二为语序不当。“不但”“而且”连接的几个分句中,“疗效”作“立竿见影,令人信服”的主语,“适用范围”作“很广”的主语,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放主语前,故应将“不但”移到“疗效”之前。答案

示例一: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中,不但疗效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示例二: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为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不但疗效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解析第①处,根据横线前的“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可知,此处填的应是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的结果,再结合横线后的“但心情很好”可知,此处应与“心情很好”构成转折,而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的结果一般是“身体疲惫”,因此此处可填“虽然身体疲惫”或“虽然身体会酸软无力”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不是每个人”可知,此处应填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再结合前文的中心意思“运动能让人心情愉悦、大脑强健,高强度运动更是让人酣畅淋漓”和后文“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可知,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进行高强度运动,但只要能做一些轻微运动,也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此处可填“都能进行高强度运动”之类的内容。答案

①虽然身体疲惫(或“虽然身体会酸软无力”)

②都能进行高强度运动10.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加点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身处困境他却并不消沉,相信自己能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B.我满心欢喜地迎接他回来,相信现在的他一定和从前不同。C.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D.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C解析文中加点的“相信”表示认为某事是真实的、可信的,表达一种推测和信任。A项,“相信”是有信心的意思。B项,“相信”是认为的意思。C项,“相信”也是认为某事是真实的、可信的,与文中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相信”是期望、盼望的意思。补弱学案17词语意义用法辨析——联系语境,精准判断考情概览年份卷别所考词语提问方式命题特点2024·新课标Ⅱ卷相信下列句中加点的“相信”与文中加点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近三年,语境中的词语辨析每年都有考查,已成为必考考点;②由最初的考查代词用法,逐渐发展为对常见多义虚词、实词(甚至短语)的考查;③辨析兼顾意义和用法,有时只考查其中一方面;④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偶有简答。分值多为3分。2024·全国甲卷要下列句中加点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024·九省联考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给”与文中加点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023·新课标Ⅰ卷处处、微微、早早/处、微、早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像……似的语言文字运用Ⅰ和语言文字运用Ⅱ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的不同2023·新课标Ⅱ卷谁下列句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023·全国乙卷能下列句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022·新高考Ⅰ卷你下列句子中的“你”与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纠错目标:1.能结合语境判断词语意义与用法的异同。2.能联系语境辨析词语表达效果。1.了解辨析人称代词或其他常见实词、虚词等不同题型的解题要领,培养在具体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能力;学会辨析相同或相近语言形式中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比如人称代词,要结合语境去断定:是特指,还是泛指;是单指还是复指;是少数几个还是某一群体;是实指,还是虚指。解答时,首先要结合语境,理解人称代词所指代的人是谁,然后再比较分析找出答案。2.认识语言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关注复杂的语言现象,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培养语感。3.高考真题引导,各地最新试题专练,精讲+精练,提高得分率。目录01.易错点1不能准确辨析常见虚词和实词02.测评练案易错情况判断不出语境中同一虚词或实词的区别出错原因(1)必备知识方面:①常见虚词、实词意义与用法掌握不准,积累不足;②不了解考查规律——一般不让考生直接回答词语用法、意义的区别,而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出异同即可。(2)关键能力方面:①结合语境对词语进行辨析的能力不足;②揣摩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不足;③语感不强。[即时训练]1.(2023·新课标卷Ⅱ)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C解析“谁”是疑问代词。A项,“谁”表示问人;B项,“谁”是任指,表示任何人,用在“都”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C项,“谁”用在反问句里,表示没有一个人,这里的“谁知道”是“不料”的意思;D项,“谁”指中国人民志愿军。“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是任指,表示任何人,用在“也”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B项中的“谁”与其用法一致。“谁”的意义和用法1.疑问代词。①问人。例:谁知道这道题目答案?②用在反问语气里,表示没有一个人。如:谁能反对人是需要空气才能存活?③谁知道。“谁知道”有时候是“不料”的意思。例: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2.虚指,表示不知道的人或无须说出姓名和说不出姓名的人。例:①我的书不知道被谁拿走了。②今天没有谁来过。3.泛指(任指)表示任何人。①用在“也”或“都”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例:这件事谁也不知道。大家比着干,谁都不肯落后。②主语和宾语都用“谁”,指不同的人,表示彼此一样。例:他们俩谁也说不服谁。③两个“谁”字前后照应,指相同的人。例:大家看谁合适,就选谁当代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2.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C解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生活中你会发现”中的“你”没有确定的指称对象,可以指看到该文章的任何人,是泛指用法。选项A和D中的“你”,都有确定的具体的指称对象,即指称交谈的对象;B项的“你”和“我”交互做主语和宾语,代指一定范围(三个人)中的一个;C项的“你”可以指任何人,“叫你不得不佩服”即任何人都佩服,和文中的“你”用法相同。D解析原句中“就”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相当于“趁着、借着”。A.表被动。B.靠近、接近。C.指搭配着吃东西。D.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相当于“趁着、借着”。B解析文中的“能”含义是“擅长”。A.“能”,动词,“能够,可以”;B.“能”,动词,“擅长,善于”;C.“能”,动词,“能够,可以”;D.“能”,动词,“能够,可以”。“能”是现代汉语常用的助动词,基本的意义是表示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此外还有表示善于做某事、情理上许可或环境上许可等意义。表示善于做某事时,“能”之前可以用程度副词“很”“最”“非常”“特别”等修饰,这是区别于其他意义的形式标记。比如上文中“郭能吃饭”,也可以说“郭很能吃饭”,是说郭胃口好、食量大,“能”表示善于做某事。

解析本题考查语气词及其表达效果。“可是跟谁讲理去呢”,根据句子内容可知,“呢”表示反问,有强调之意,强调不能和谁讲理。“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吧”表示猜测,作者猜测苏杭的春天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表明作者期望苏杭的春天没有这种风。“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呀”表示感叹语气,作者想有个地方去“避风”,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渴望。答案

①“呢”表示反问语气,强调不能跟谁讲理去;②“吧”表示猜测语气,表明作者期望苏杭的春天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③“呀”表示感叹语气,作者希望有个地方去“避风”。语气词意义的表示情况本来如此,主要是陈述语气了表示新情况的出现,起成句煞尾的作用,主要是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呢指明事实不容置疑、略带夸张或表疑问,主要是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吧表示疑信之间,有猜度或商量口气,主要是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吗表示疑问,主要是疑问语气啊使语气舒缓,增加感情色彩,主要是感叹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陈述语气[知识积累]常见语气词的意义【练后小结】

人称代词常见用法(一)人称的虚指和实指、定指和泛指1.第一人称“我”用法例子(1)称自己。小明和我是同班同学。(2)泛指自己一方。彼竭我盈,故克之(3)我们的(作定语)我国(4)跟“你”,连用,表示泛指。你一言,我一语。用法例子(1)包括说话人在内的若干人。要(注意范围)老师一再叮嘱我们要注意安全。(2)指包括说话人自己在内的所有人。我们要珍爱地球家园。(3)指“我”。昨天学了第九课,今天我们来讲第十课。“我们”用法例子(1)称对方。你好。(2)表示领属,如同你的、你们的,多用在单位之前。你班、你校、你厂(3)泛指任何人,包括说话人自己。要想成绩好,那你就得努力。(4)泛指,跟“我”或“他”配合使用,表示“这个”或“那个”。你一言,我一语。2.第二人称“你”用法例子(1)代词,第三人称,指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实指。这段时间,他很辛苦。(2)形容词,别的,另外的。别无他物,他山之石(3)名词,另外的人或事物。爱情是排他的。(4)泛指,任何一个人。生活总有这样一个人,他总是很快乐。(5)虚指,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最近事情太多,理不出个头绪,算了,先睡他一觉再说。3.第三人称“他”(二)人称代词的己指和旁指当面对面交流时,一般会用第一、第二人称的代词。但在特殊的人面前,说话人常常改变称谓,以形成一种特殊的语用效果。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己称与旁称的互换上。例如:说话对象己称旁称对孩子称自己我“妈妈”“爷爷”“奶奶”对爱人称自己我“别人”“人家”分析:①句中用“奶奶”来指代说话人“我”,称谓改变之后强调了奶奶与孙子的关系,并且以孩子的口吻来称呼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分析:句中用“人家”来指代“我”,称谓改变之后含有亲热或俏皮的意味。人称的语用分析一般都放在语段情境中去考查。在真实的语境中,谈话者会根据交际的需要将几个人称进行转换,或者让人称的数量范围发生变化。(时间:40分钟分数:25分)测评练案A1.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加点的“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你顺利完成学业,这值得庆贺。B.你不用做饭,我这就走。C.自信点,勇敢些,别怕这怕那的!D.我这才知道运动的好处。解析材料中的“这”和A项的“这”均代指上文出现的具体事情。B项中的“这”即立即、马上的意思;C项中的“这”是泛指,与“那”对举,代指众多事物;D项中的“这”指说话的同时,指当下。D2.下列句子中的“燃烧”和“运动能够燃烧脂肪”中的“燃烧”,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从8月8日开始,美国夏威夷州毛伊岛的山火,燃烧了整整7天。B.在和平年代,我们不应忘记争取民族独立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C.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消息传来,世界人民的怒火开始燃烧了。D.做事要讲求效率,过多的低效加班是在燃烧大家的工作热情!解析“运动能够燃烧脂肪”中的“燃烧”意为消耗。A.“燃烧”意为物质燃烧;B.“燃烧”意为迸发,褒义;C.“燃烧”意为爆发、被引燃。D.“燃烧”意为消耗。A3.下列句子中的“那么”与文中加点的“那么”,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但这些人必没有到过镇江、扬州,那儿的干丝比南京细得多,又从来不那么甜。B.这样做既然不行,那么你打算怎么办呢?C.因此改变了计划,用文字代替色彩,来描写见闻。那么工作了一年,自己方发现,文字所能表现的,也有个限度。D.我已经快六十了,买下那么两三所小房,吃房租,也够咱一天吃两顿白面的了。解析“那么”在文中是指示代词,用来指示程度。A.指示代词,用来指示程度。B.连词,表示顺着上文的意思,引出应有的结果。C.用来指示方式。D.放在数量词前,表示估计数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由航天科工三院35所生产的着陆反推发动机控制装置作为神舟十四号飞船的关键设备,承担着在最后数米为飞船返回舱“刹车”的任务。置于返回舱底部的高度控制装置将准确探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