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PAGEPAGE1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按照中国的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要进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的表达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一个人若不能读哲学著作原文,要想对它们完全理解、充分欣赏,是很困难的,对于一切哲学著作来说都是如此。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加以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使语言障碍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作富于暗示之处,简直是无法翻译的。只读译文的人,就丢掉了它的暗示,这就意味着丢掉了许多。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比方说,有人翻译一句《老子》,他就是对此句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解释。但是这句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思,而在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许多。《老子》《论语》现在已经有多种译本。每个译者都觉得别人的翻译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无论译得多好,译本也一定比原本贫乏。需要把一切译本,包括已经译出的和其他尚未译出的,都结合起来,才能把《老子》《论语》原本的丰富内容显示出来。(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材料二:“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本身可以溯源于三十年代金岳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所区分的“在中国的哲学史”还是“中国哲学的史”。尽管对人生意义、生活价值以至宇宙本源等等问题有同样的兴趣和探求,但中国并无西方的哲学(philosophy)。儒、道均是半哲学、半宗教。它们强调的是“践履”,“工夫即本体”不只是哲学命题,而更是实践法规。宋明理学不仅有“半日读书”,明辨义理,而且还有“半日静坐”,修心养性。儒家的修、齐、治、平,主要不是哲学思辨,孔、孟、程、朱、陆、王也大不同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但自胡适、冯友兰用西方框架剪裁中国材料编写“哲学史”以来,随后又由侯外庐、冯契、牟宗三等人或用唯物唯心,或用范畴演进,或用“智的直观”等来阐释、编写,已形成了数十年来的学术常规。它在理出一套逻辑理路,廓清传统思想和概念的模糊含混、缺乏系统上大有功绩,却产生了可能有失传统真相的问题。最近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巨著也表明朱熹等所谓“哲学家”真正关切和论辩的,主要并不在于形上心性,而仍在现实政治,仍是政治文化,这便颇有异于牟宗三等现代新儒家以纯粹西方哲学模式描画出来的宋明理学。实际上,在西方哲学史课本中,无论亚里士多德或洛克,可以一字不提他们重要的政治思想;而在中国“哲学史”的课本,无论孔、老以及他人,不谈“礼”“仁”等政治思想,“哲学”即无从谈起。离开“不忍人之政”,孟子的“不忍人之心”无所着落。玄学和理学的种种“哲学”讨论,也总是紧密与现实伦常政治和个体修身教导缠在一起。所以,即使同样说“爱智”(哲学一词“本义”),中国所“爱”的“智”恐怕与希腊也并不全同。这一切似乎表明,在接受了一百年的欧风美雨之后,中国思想学术界在重新反思,在开始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传统阐释。A“中国有思想无哲学”,德里达近年访问中国重申这一断言,曾引起好些人作黑格尔式的理解而备感愤慨。其实,B无哲学,有何妨?所以另一批人将“中国有哲学”称之为“汉话胡说”。从思想领域的语言说,这是如何更准确而不是套用西方框架来阐释传统,但又不回避使用以西方词汇为基本工具的现代语言。我们不必追随马一浮。马游学美国,且有译著,却拒绝现代通用语言,坚持沿袭理、气、道、心等等传统词汇来谈自己的儒家“六艺论”。此路难通,已成史实。所以,出路只能是:在接受普世性的现代哲学词汇和语言的同时,注意这些语言、词汇、概念、范畴使用到中国文化上所具有的局限和缺失,从而注意更好地进行准确把握和解释阐说。“哲学”一词未可废“本体论”“现象”“本体”“形而上学”“超验”等等也仍需采用,尽管中国向无Being问题,也少“超验”观念,“本体”与“现象”并不两分。相反,灵肉不分、一个世界、情理交融、天人合一以及重功能大于重实体,重过程大于重存在,申说“过犹不及”的“中庸”辩证法等等,却是来源于“巫史传统”的实用理性的本性所在。揭示这些“本性”,了解自己传统,可能有助于建立中国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摘编自李泽厚《思想史的意义》,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学习中国哲学时,要想完全理解、充分欣赏哲学著作,就必须联系著作中的暗示内容,不能只读译文。B.中国哲学学术常规采用西方框架剪裁方式,虽理出了一套逻辑理路,但产生了可能有失传统真相的问题。C.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关切和论辩的重点是现实政治,与现代新儒学家描画出的宋明理学相似。D.马一浮拒绝用现代通用语言,而坚持沿袭理、气、道、心等传统词汇来阐释儒家传统,已被证明走不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哲学语言不够明晰、富于暗示,这与他们表达思想的习惯和方法有密切关系。B.中国哲学思想中没有思辨,取而代之的是修身养性、明辨义理等与修身和伦常相关的内容。C.中国“哲学史”课本中对“哲学”的探讨常常与现实伦常政治、个体修身教导紧密联系。D.研究并揭示“巫史传统”的实用理性的本性,可能有助于建立中国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材料中冯友兰所说的中国哲学著作表述风格的一项是()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B.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老子四章》)C.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4.文中A、B两处的“无哲学”内涵有何不同。5.为什么中国古代哲学在现代很难准确阐释,请结合材料概括。【答案】1.C2.B3.D4.①德里达的“无哲学”是站在西方角度评论,认为中国不具备西方哲学的特点,因为中国哲学往往与政治思想、修身等联系在一起,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②李泽厚的话是站在中国的角度评论,认为中国哲学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没有必要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即使不纳入西方认为的哲学范畴,也没有妨碍。5.①中国古代哲学表达不明晰、具有暗示性,阅读时存在语言障碍;②中国古代哲学不只是哲学命题,更多是实践法规,用学术常规(西方框架)阐释会有失真相;③用传统词汇阐释中国古代哲学走不通;④普世性现代哲学词汇,使用到中国文化上会造成语言、词汇等方面的局限与缺失。【解析】【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与现代新儒学家描画出的宋明理学相似”错误,原文为“这便颇有异于牟宗三等现代新儒家以纯粹西方哲学模式描画出来的宋明理学”,不是相似,是“异于”,是不相同。故选C。【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没有思辨”错误,原文说“儒家的修、齐、治、平,主要不是哲学思辨”,而并非否认中国哲学的思辨,选项以偏概全。故选B。【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原文有“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使语言障碍更加令人望而生畏”,可见冯友兰认为“暗示性”是中国哲学著作表述风格。D.明确说出君子应当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此项没有暗示性。故选D。【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中国有思想无哲学”是德里达访问中国时的话,德里达的“无哲学”是站在西方角度评论,结合“在西方哲学史课本中,无论亚里士多德或洛克,可以一字不提他们重要的政治思想;而在中国‘哲学史’的课本,无论孔、老以及他人,不谈‘礼’‘仁’等政治思想,‘哲学’即无从谈起”“玄学和理学的种种“哲学”讨论,也总是紧密与现实伦常政治和个体修身教导缠在一起”分析可知,他认为中国不具备西方哲学的特点,因为中国哲学往往与政治思想、修身等联系在一起,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李泽厚说“无哲学,有何妨?”结合“在接受了一百年的欧风美雨之后,中国思想学术界在重新反思,在开始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传统阐释”“在接受普世性的现代哲学词汇和语言的同时,注意这些语言、词汇、概念、范畴使用到中国文化上所具有的局限和缺失,从而注意更好地进行准确把握和解释阐说”等内容分析可知,他的话是站在中国的角度评论,认为中国哲学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没有必要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即使不纳入西方认为的哲学范畴,也没有妨碍。【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的表达还是不够明晰”“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使语言障碍更加令人望而生畏”可概括出,中国古代哲学表达不明晰、具有暗示性,阅读时存在语言障碍;结合“儒、道均是半哲学、半宗教。它们强调的是‘践履’,‘工夫即本体’不只是哲学命题,而更是实践法规“形成了数十年来的学术常规……产生了可能有失传统真相的问题”可概括出,中国古代哲学不只是哲学命题,更多是实践法规,用学术常规(西方框架)阐释会有失真相;结合“坚持沿袭理、气、道、心等等传统词汇来谈自己的儒家‘六艺论’。此路难通,已成史实”可概括出,用传统词汇阐释中国古代哲学走不通;结合“在接受普世性的现代哲学词汇和语言的同时,注意这些语言、词汇、概念、范畴使用到中国文化上所具有的局限和缺失”可概括出,普世性现代哲学词汇,使用到中国文化上会造成语言、词汇等方面的局限与缺失。(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鲸赫尔曼·梅尔维尔亚哈船长第三次率领自己的队伍,踏上了找莫比·迪克复仇、殊死相争的航程。“他的心简直是铁打的。”大船上的斯达巴克望着亚哈船长他们远去的小艇,喃喃地说。“别说是莫比·迪克,这回恐怕是一群鲨鱼就能把你们都嚼碎了呀!”“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妻子和我的孩子了。”就在斯达巴克吐露着自己最后的心声时,一只一直跟着他们盘旋的老鹰又落在了主桅顶的球冠上,并且开始用尖嘴啄起风信旗来。只几下,老鹰便将它啄烂了。之后,①那老鹰振翅飞起,将风信旗也给叼走了。斯达巴克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不禁冷笑起来:“亚哈船长,你看看这场面吧,这一切都告诉我们,这黄昏就是我们的末日了!”“嗨,桅项上的人,看见家乡小山坡上我那可爱的孩子了吗?”斯达巴克动情地嚷道。“快点回来吧,亚哈船长,快点回来吧,鲨鱼,鲨鱼上来了呀!”可是亚哈船长并没有听到这叫喊。只一小会儿,鲨鱼就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小艇的四周,好像是瞬间从深渊里升上来的一样。那些鲨鱼开始狠狠地咬起水手的桨叶来,就像它们当初咬拖在大船旁的死鲸一样。这时,海浪大了起来。隆隆的响声过后,莫比·迪克带着若干的绳索和标枪冲上了半空。“快冲上去!”亚哈船长对桨手们叫着,小艇们在他的号令中先后冲了上去,闪亮的标枪飞向莫比·迪克。莫比·迪克一边奋力向前游,一边用它的大尾巴在小艇之间一通乱思。小艇让它弄得不得不分散开了,除了亚哈船长的小艇没事之外,另两条小艇的艇头已经被碰碎了,刀枪都掉到了海里。只有亚哈船长的小艇好好的,甚至一点伤痕都没有。“破了的艇赶快回大船去修,修好了再下来,我的船接着去追,船上的人谁也不准动,否则我就让他尝一下做给莫比·迪克的标枪。”可是莫比·迪克却不想恋战,而是想走了。斯达巴克扯开喉咙向亚哈船长嚷道:“不要再追了,亚哈,现在回头还来得及,你没发现?莫比·迪克对你并没仇吗,现在是你的问题,你不要跟它没完没了啦!”“少废话,赶快把大船掉头,跟着我,注意保持距离。”亚哈船长对斯达巴克下着命令。现在,莫比·迪克游进的速度已经开始慢了下来。不知道它究竟是在历经了三天的被追捕之后累了,还是又在想耍什么花样。桨手们以比平时多出许多的力气来划着桨。他们的桨现在已经变成像很大的锯齿一样参差不齐了,每划两三下才和平常划一下起到的作用一样。亚哈手持自己的标枪站了起来,就像是一个古代神话里的英雄。他的身子向后一仰,双臂笔直地高举起来,对准莫比·迪克的眼睛,连同他无比恶毒的咒骂一起,把手里闪着寒光的标枪扔了出去。标枪和着亚哈船长的叫骂,一起插进了莫比·迪克的眼窝,②就仿佛陷进了一个深深的无可自拔的泥渊。莫比·迪克身子一扭,侧腹猛地滚动了起来。小艇灵活地一闪,躲开了这致命的打击,但却被弄了个底朝天。小艇上所有的人都被翻进了海里。“快,放绳,把小艇靠上去,别让它跑。”亚哈船长着急地嚷着。莫比·迪克感到小艇追上来了,急忙转身,用自己的额头去迎击。就在它回转身来的时候,它看到了那艘应亚哈船长的命令紧紧跟着小艇的大船。一时之间,它把千仇万恨都集中在了那黑乎乎的庞然大物身上,在它看来,那也许是它一切灾祸的总根源。莫比·迪克毅然转身,向大船的船头扑去,用它疯狂的大嘴,对着船头乱咬乱嚼起来。莫比·迪克痛快淋漓地发泄着自己的愤怒,这时候,一切都是它的仇敌。“那白鬼在咬我们的大船呀!”小艇上的一个桨手绝望地叫起来。他的声音颤抖着,叫人听了感到可怖。“我的眼瞎了吗?”亚哈船长有些神志恍惚地问,他的气力已经到了最后。“快呀,快划呀,快去阻止那疯鬼,救我们的大船,那是你们所有人的命呀!”亚哈船长声嘶力竭地叫喊着。“莫比·迪克,你这混蛋!你这疯子!你只管冲我来,管斯达巴克他们什么事!你放开他们,让我俩一决生死!来呀,你来呀!”可是莫比·迪克不理会亚哈船长的叫阵,依旧疯狂地沉醉于对大船的专心致志地扑咬之中。亚哈船长举起最后的一支枪,用尽最后的力气,掷了出去。“你这无法征服的家伙,我会记住你的,即使到了地狱,我也不会放过你,我还要接着追你,直到你做了我的枪下之鬼为止,呸!”最后的枪击中了莫比·迪克。莫比·迪克用尽最后的体力,狂奔起来。捕鲸索绞在了一起。亚哈船长弯腰去解。如飞的绳索勒住了他的颈。亚哈船长一声没吭,就被绳子拖了出去,不见了。绳子放尽的时候,索桶弹了出来,一下子就把一个水手射倒了,只见他往海里一沉,立时没了。海面上迷蒙一片。莫比·迪克静静地仰在不远的水面上,白光一片。③几个原本在高处的水手,现在正以一种安详的神态,随着大船一起下沉。红色的风信旗在水面翻卷着。一群苍鹰赶来,围绕在这周围。④一只鹰用长嘴去啄那旗,不料旗子一卷,正把它给卷了进去,于是它随着最后的旗帜一起,没进漩涡。海面上顿时死一般沉寂。海鸟围着此地盘旋,声声凄厉。海涛滚滚而去,仍旧寻常。一切都像是没有发生一样。(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斯达巴克吐露的心声,表现了他眷恋家庭,忧心忡忡,不愿再与白鲸搏斗。B.白鲸带着若干的绳索和标枪,侧面展现了白鲸的凶猛和捕鲸者的穷追不舍。C.密密麻麻的鲨鱼象征大海中无时不在的风险,会时时威胁船员的生命安全。D.白鲸游进速度变慢,表明它在迷惑对手,后文的乱咬、扑咬、狂奔便是印证。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老鹰叼走风信旗,象征大船迷失了航向,预示了小说悲剧的结局。B.句子②既是标枪插入眼窝的形象表述,又是下文捕鲸者们陷入深渊的预兆。C.句子③中“安详”写出了几个水手面对船长不见、死亡来临时的镇定与从容。D.句子④中老鹰被卷走这一情节看似偶然,实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匠心独运。8.请结合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概括亚哈船长和圣地亚哥形象的不同。9.画外音指电影中不是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外加于人物或事件的议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白鲸与亚哈船长同归于尽的近景与远景,并拟写画外音。【答案】6.D7.C8.①亚哈船长固执自私,极端自我,蔑视自然,是一个充满仇恨的自大狂和偏执狂。②圣地亚哥孤独、背运、贫穷、年老体衰,但他乐观自信,勇敢坚韧,是永不气馁的“硬汉”形象。9.①近景:亚哈船长被捕鲸索勒住脖子,起飞,不见踪影;莫比·迪克不再狂奔,停止挣扎。②远景:迷蒙的大海,远处白光一片,莫比·迪克静静仰在远处水面上。③画外音:人与自然没有谁是最终的胜利者,应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解析】【导语】文章通过描述亚哈船长与白鲸莫比·迪克之间的不懈追逐和最终的同归于尽,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和复仇心。文本通过斯达巴克的旁言暗示和老鹰等象征性意象,预示了不可逆转的悲剧结局,反映了人类与自然抗争的悲壮与无奈,从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D.“表明它在迷惑对手”错误。原文为“不知道它究竟是在历经了三天的被追捕之后累了,还是又在想耍什么花样”,没有肯定是“迷惑对手”。故选D。【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死亡来临时的镇定与从容”错误。“安详”此处是明确知道必死无疑的无为之态,不是镇定与从容,而是传递了一种悲壮和无奈的感情。故选C。【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依据“‘他的心简直是铁打的。’大船上的斯达巴克望着亚哈船长他们远去的小艇,喃喃地说”“破了的艇赶快回大船去修,修好了再下来,我的船接着去追,船上的人谁也不准动,否则我就让他尝一下做给莫比·迪克的标枪”可知,亚哈船长为了报白鲸的仇,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带领船员们追杀白鲸,最后鱼死人亡。可见他固执自私,极端自我。依据“你这无法征服的家伙,我会记住你的,即使到了地狱,我也不会放过你,我还要接着追你,直到你做了我的枪下之鬼为止,呸!”可知,亚哈船长坚决与白鲸搏斗,永不放弃,永不屈服,他蔑视自然,是一个充满仇恨的自大狂和偏执狂。②圣地亚哥是一名孤单的老渔夫,虽然年迈,但是为了生计,每天出海打鱼,老人连续出海八十四天都没有打到一条鱼,唯一的一个和他一起打鱼的小男孩也被父母要求去跟别的船出海了。为了生命的尊严,同时内心对于奋斗的追求,让老人圣地亚哥一直没有放弃继续出海捕鱼。他面对浩瀚的海洋、凶猛的大马林鱼、凶恶的鲨鱼、恶劣的气候和多舛的命运都毫不气馁,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最终他将鲨鱼杀死,却只将一副大马林鱼的骨架带了回来。他孤独、背运、贫穷、年老体衰,但他乐观自信,勇敢坚韧,是一个典型的面对厄运、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和拟写画外音的能力。近景即画面的主体景象,应是呈现亚哈船长与白鲸的具体状态;远景即主体的背景,以大海为主,呈现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或结局。画外音则是对这一同归于尽事件的评价,同归于尽意味着双败,引人思考。①近景:结合“亚哈船长弯腰去解。如飞的绳索勒住了他的颈。亚哈船长一声没吭,就被绳子拖了出去,不见了”可概括出,亚哈船长被捕鲸索勒住脖子,起飞,不见踪影;结合“莫比·迪克用尽最后的体力,狂奔起来”可推出,最后莫比·迪克应是不再狂奔,停止挣扎。②远景:结合“海面上迷蒙一片。莫比·迪克静静地仰在不远的水面上,白光一片”“一群苍鹰赶来,围绕在这周围”可知大船无声沉没,海面回归平静,迷蒙的大海,远处白光一片,莫比·迪克静静仰在远处水面上,海鸟盘旋,显得宁静而凄凉。③画外音:亚哈船长可以代表人类,白鲸代表自然,英勇的追捕者与苍茫的大海同归于寂,仇怨和执念终成史记中的一滴涟漪。面对两败的结局,可以看出“人与自然没有谁是最终的胜利者,应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过秦论·上篇》)文本二: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①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②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以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③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节选自《过秦论·中篇》)文本三: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感,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臣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畔矣,故周王序得其道,而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节选自《过秦论·下篇》)〖备注〗①元元:众百姓;善良的百姓。②离:古同“罹”,经历。③三王:指夏商周开国元首。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A秦之盛也B繁法C严刑D而天下震E及其衰也F百姓怨G而海内H畔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天下笑,与司马迁《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句式相同,均为被动句。B.易,改变、更换,与《老子》“其未兆易谋”中的“易”含义相同。C.因,沿袭,与贾谊《过秦论》中“因遗策”中的“因”意思相同。D.去,相距,距离,与《苏武传》中“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的“去”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指出天下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依旧,说明东方诸侯国是败于秦国地理形势的变化。B.文本二指出天下可怜的百姓诚心景仰皇上,希望过上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始皇一统天下是符合民意的。C.文本三贾谊认为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之士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的原因在于秦朝的风气多有禁规。D.文本三指出先王治理天下的成功之处在于认识到壅塞不通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饬法律设立刑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2)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14.三则材料都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请简要概括。【答案】10.BEF11.B12.A13.(1)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2)在这个时候,保持威权,稳定功业,安定危败的关键就在于此了。14.①文本一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义;②文本二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改变路线、政令,依然实行严刑酷法;③文本三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独断专行,实行严酷的言论压制,君臣离心。【解析】【导语】《过秦论》通过剖析秦朝从强盛到覆亡的全过程,以史为鉴,探讨政治得失。文本一指出秦虽凭地势险固,但因残暴失德,终遭覆灭;文本二强调秦凭暴力征服天下,却未施仁义,取守之术相悖,导致速亡;文本三揭示秦统治者拒谏失道、刑法苛酷,忠臣智士难谏,民怨沸腾。三篇合论,以深刻的历史教训警示统治阶层治国须仁义、通达民情。【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而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而天下背叛。“秦之盛也”是句外时间状语,且“也”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B处断开;“及其衰也”与“秦之盛也”一致,都是时间状语,且“也”为句末语气助词,单独成句,EF处断开。故选BEF。【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被天下人耻笑。/诚信却被怀疑。B.错误。改变、更换/容易。句意:它的路线没有改。/事情尚未显露迹象时容易图谋或谋划。C.正确。句意:沿袭不改。/沿袭前人的策略。D.正确。相距,距离/同“弆”,收藏。句意: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他就挖野鼠穴中藏的草实充饥。故选B。【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东方诸侯国是败于秦国地理形势的变化”分析错误。通过结论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知,说明秦国被灭亡是因为不施行仁政。故选A。【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试使”,假如、假使;“度长絜大”,比一比长短大小;“比权量力”,量一量权势力量;“同年而语”,相提并论。(2)“专”,保、保持;“威”,威权;“定”,稳定;“本”,根本、关键。【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知,文本一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义;②由原文“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以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可知,文本二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改变路线、政令,依然实行严刑酷法;③由原文“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可知,文本三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独断专行,实行严酷的言论压制,君臣离心。参考译文:文本一况且一统天下的秦朝并不弱小,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像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农具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的士卒,并不能匹敌九国的军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然而条件好的失败了而条件差的却能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但是秦国凭借着它小小的地盘,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国力,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了;然后将天下作为自家产业,用崤山和函谷关作为宫殿;一个戍卒起事而宗庙毁灭,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啊。文本二如今秦皇面向南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保持威权,稳定功业,安定危败的关键就在于此了。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文本三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沿袭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而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而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①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岐路,空负曲江花②。闻说阆山③通阆苑④,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备注〗①欧阳修被贬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通判,远道来访,遂作此词。②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③阆山:即阆风巅。山名,在昆仑之巅。④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词人通过回忆,用“金銮”和“春风”形象地描绘了曾经的荣耀和美好。B.“十年”两句写自己被贬多年无所成就,辜负了当年皇上对自己的隆恩和风光荣耀。C.上片以乐景衬哀情,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宦海浮沉、遭受贬谪的境遇的郁闷与悲叹。D.“孤城寒日等闲斜”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长烟落日孤城闭”立意相似。16.前人评价此词风格“飘逸”,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多重时空转换变化:有重聚的现在,有同榜及第的十年前,还有即将到来离别之后;有词人与朋友都风光得意的汴京,有词人“薄宦老天涯”的滁州,有朋友即将赴任的阆州,还有神仙居处的阆苑,境界开阔。②想象奇特:词人忽发奇想,将人间僻地的阆州点化为天上仙境阆苑,赋予阆州以神奇、浪漫、缥缈的特点,具有神话色彩。③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解析】【导语】欧阳修《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通过对往昔荣耀与现实被贬际遇的对比,抒发了孤寂悲凉之情。上片追忆金榜题名的辉煌,表达感慨;下片寄情山水,对友人即将离别的别绪深沉含蓄。全词情感深沉,用语清丽飘逸,意味悠长。【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立意相似”分析错误。本词属于送别怀人诗,“孤城寒日等闲斜”借景抒情,独处孤城寒日无端西斜,离愁别绪难以说尽,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长烟落日孤城闭”透露的是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隐忧之情。所以立意不同。故选D。【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点的能力。①时空转换灵动,营造开阔意境:词开篇“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回忆十年前与友人同榜及第时在汴京的风光得意,那时正值春风得意,上国繁华,展现出一段辉煌的过往。接着“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岐路,空负曲江花”,迅速转换到现在,词人自己被贬滁州,仕途坎坷,“薄宦”“老天涯”尽显失意与沧桑。下阕“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又从当下联想到友人即将赴任的阆州,且将阆山与传说中神仙居住的阆苑联系起来,充满奇幻色彩。“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描绘出滁州孤城、寒日西斜的景象,以及想象中友人离去后红树连霞的画面,时空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不断转换,涉及汴京、滁州、阆州等多个地点,境界开阔,给人一种灵动飘逸之感,仿佛思绪在不同时空自由穿梭。②想象丰富奇特,富有神话色彩:“闻说阆山通阆苑”一句,词人发挥奇特想象,将友人要去赴任的阆州之地与神话传说中神仙居住的阆苑联系起来,使阆州这一现实中的人间僻地,被赋予了神奇、浪漫、缥缈的神仙居所的特点。这种想象打破了现实的局限,增添了词的奇幻色彩,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虚幻而美妙的世界中,使整首词在风格上显得飘逸不凡。③语言洒脱自然,意境缥缈空灵:从语言运用来看,整首词语言流畅自然,如“孤城寒日等闲斜”,一个“等闲”将寒日西斜的平常之景描绘得十分洒脱,没有刻意雕琢之感。同时,词中多重时空的转换和想象的运用,使得语言在表达上更加灵动自如,没有拘泥于现实的束缚,体现出一种洒脱飘逸的风格。(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日月之光类比屈原志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说出了士人和君子肩负着时代使命,责任重大。(3)“碣石”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意象,我们所学过的许多古诗词中都有诗人提及此意象,比如“______,______”。【答案】(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逻辑是①的: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热情奔放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逻辑能够让我们化繁为简,去伪存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洞察问题的本质。我们每天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②,懂一点儿逻辑,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把握信息,辨识事实真相。学点儿逻辑,【甲】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在生活和学习中,【乙】我们应试着运用逻辑来发现谬误、展开论证、进行推理,你会发现:逻辑不神秘,过去你就自觉不自觉地用过它;逻辑很有用,它能让你的思考更加严谨周密,阅读与表达更具洞见,更富理性。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各有一处表述不当,请对其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阅读下面的文字,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一个警察抓了四名嫌疑犯甲、乙、丙、丁。他们的供词是:甲说:不是我偷的。乙说:是甲偷的。丙说:不是我。丁说:是乙偷的。已知他们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请问谁是小偷?()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18.①无处不在②五花八门19.甲: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乙:我们应试着运用逻辑来发现谬误、进行推理、展开论证。20.C【解析】【1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根据下文“这是外交中的逻辑”“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热情奔放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可知,逻辑体现在外交、文艺鉴赏、治国理政、诗句中等,可见逻辑处处都有。可用“无处不在”。无处不在:形容某种事物或现象普遍存在,没有遗漏的地方。第②处,根据上文“我们每天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和下文“懂一点儿逻辑,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可见,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很多并且复杂。可用“五花八门”。五花八门:用来形容事物繁多复杂,变化多样,也常用来指各种各样的方法或手段。【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甲处,“拓宽思维能力”搭配不当,可改为:增强(提高)思维能力。乙处,“发现谬误、展开论证、进行推理”语序不当,可改为:发现谬误、进行推理、展开论证。【2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C.已知题干中,四句话只有一句话为真话。此时可以利用违反矛盾律来确认真假话的位置。观察四句话,其中甲说的“不是甲”和乙说的“是甲”互为矛盾。故这两句话必然为一真一假。在其中只有一句真话的前提下,可以推知另外两人说的话均为假话。因此结合丙丁的话可以推知是丙偷的,不是乙偷的。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什么是英雄?在中国古代,①。刘劭《人物志》中写道:“英”是野草中精秀茂盛者,所以“英”代表聪明秀出的英才,指的是文韬;而“雄”指自然中善战的所有雄性动物,所以“雄”代表胆识过人的雄才,指的是武略。千年大变局中的盗火者严复,在一片颓废的土壤中,用著作震撼晚清,这便是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中的三国豪杰,于群雄逐鹿的时代里,用战戟搅动风云,这就是雄才。如今,英雄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2020年不畏劳苦的在抗疫中的医护人员,2023年重庆山火期间自发组织的救援队,2024年拯救一整车人的钱云剑、蒋成磊等浙江“好汉”……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我们如果套用《人物志》里对英才和雄才的描述,就很难确定哪些人是英才,哪些人是雄才。他们在成为英雄之前,可能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我们称他们为英雄,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点,②。英雄的内涵,经过时光的淬炼,已经从个人的才能、成就,转变为对集体奉献的大义和美德。在西方传统文化中,③。比如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战斗英雄奥德修斯,他以机智和勇毅在各种困境中生存下来。他表现出来的智慧、胆识,都是中国古代英雄最典型的品质。但到了近现代后期,一些不太典型的英雄形象开始重新被挖掘,比如推石头的西西弗斯。哲学家加缪称他就是真实世界里的你我他,似乎毫无意义,但一直在努力。人生在世,哪来那么多的英雄伟业,即使人生毫无成效,西西弗斯也在用自己的抗争来赋予自己人生的意义。所以,在哲学家的重新诠释之下,西西弗斯成了西方近现代文化语境下的英雄。从被仰望者到普罗大众,再到我们每一个人,在中外历史文化里,英雄的内涵,在不断丰满。21.请在文中画横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