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综合评估语文下册第一、二、三单元注意事项: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第一部分(1~2题14分)1.班级开展“寻美家乡,情牵桑梓”主题活动。下面是小冀的发言,请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家乡①是一个饱含着烟火气息与儿时欢笑的词语,②是一个串联起过去、现在与未来思念的词语。我的家乡山明水秀,宁静而祥和。春季,峰峦披彩,甲(草长莺飞/衰草连天),从南方迁徙回来的鸟儿往来穿梭,偶会像凋零的叶子般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乡亲们呢,则忙着在田间种作……处处充满了生机和希望。夏季,绿树成荫,蝉鸣阵阵,给村庄带来别样的热闹。秋天,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处处是一片丰收景象。冬天,虽然活跃在田野间的虫儿们(xāoshēngnìjì)了,但是挡不住孩子们探寻的脚步。孩子们三五成群,欢声笑语在田野间肆意;老人们靠着墙根晒着太阳,布满褶皱的脸上神情(tiánjìng)安然,悠然品味着这惬意时光。年年如是,乙(周而复始/目空一切),岁月在这片土地上温柔流淌。(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xāoshēngnìjì)_________②(tiánjìng)_________(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凋零(diāo)褶皱(zhé) B.凋零(diāo)褶皱(zhě)C.凋零(tiáo)褶皱(zhé) D.凋零(tiáo)褶皱(zhě)(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甲:_________乙:_________(4)文段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管都 B.虽但 C.因为所以 D.既也(5)你读到“从南方迁徙回来的鸟儿往来穿梭”时,根据学习课文《大雁归来》的积累,结合语境可以判断“迁徙”的意思应该是_________(①变易,更改②迁移③流放边远地区)。(请从括号内选择,只填序号)(6)文段中画波浪线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孩子们三五成群,使欢声笑语在田野间肆意。B.三五成群、欢声笑语的孩子们在田野间肆意。C.孩子们三五成群,欢声笑语在田野间肆意回荡。D.孩子们三五成群,在田野间肆意、不受拘束地欢声笑语。2.下面是赵燕在活动中为家乡风光拟写的一副对联和拟写说明,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内容补充完整。上联:白洋淀上荷香漫下联:狼牙山中翠色流拟写说明:上下联分别从①_________觉、视觉角度来写,其中“荷香漫”展现白洋淀荷花香气弥漫的情态,“翠色流”描绘出狼牙山②___________的景象。这副对联表达了对家乡美好山水的赞美之情。第二部分(3~20题56分)一、古诗文阅读(一)默写(共6分)3.下面是赵燕写的一段感悟,请你用古诗文原句将内容补充完整。诵读经典古诗文,聆听跨越千年的咏叹:“蒹葭采采,①__________________”(《蒹葭》),这是在秋霜白露间的执着遥望;“一日不见,②__________________”(《子衿》),这是在漫长等待中的焦灼思念;“③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面临离别时的豁达洒脱;“④____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式微》),这是劳役者日夜劳作的悲歌;“⑤__________________,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是对积极入世而无门的境况的叹息;“黄发垂髫,⑥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这是对理想的安宁祥和生活的向往……这些经典语句,以独特的情感与意境,让我们领略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在千年的时光里,始终散发着动人的魅力。(二)(6分)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乙]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①。舒窈纠兮②,劳心③悄④兮。月出皓兮,佼人懰⑤兮。舒忧受⑥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⑦兮。舒夭绍⑧兮,劳心惨兮。①佼(jiǎo)人僚(liǎo)兮:(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佼,美好。僚,美好的样子。②舒窈纠兮:从容娴雅的身影。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窈纠,舒缓的样子。③劳心:忧心。④悄:与后文的“慅”“惨”均指忧愁的样子。⑤懰(liǔ):美好。⑥忧受:舒迟、舒缓的样子。⑦燎(liào):照明。一说姣美的样子。⑧夭绍:轻盈多姿的样子。4.下面是赵燕阅读甲、乙两首诗后制作的表格,请根据诗歌内容,帮她将内容补充完整。关注手法举例①______例如,甲诗运用这一上下章基本相同的形式,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逐步推向高潮,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兴例如,甲诗第一章以②______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助鸟的行为引出君子对淑女的殷切期盼;乙诗第一章则以月起兴。5.小冀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甲诗第三章进行了翻译,你喜欢这一翻译吗?请说明理由。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鼓瑟迎她来。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钟鼓喧喧娶她来。6.甲、乙两诗中的女子具有哪些独特魅力能够让人心生思慕之情?请阅读这两首诗,归纳她们的特点。(三)(共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椒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自铜源出不数里,有声出于竹中。如是数百步,心甚异之。……还顾来径,则丛条明密,夹生涧旁,叶交岸合,波绿沙隐,故声流竹际矣。其前,则螺石①沦涧,积石成棱②,平流有声。山泉遥应,递注叠鸣。前乃渐就山道势高落迅行疾响訇③。分注田壑,涧水载鸣,畦④畦相答,深可娱听焉。(选自徐世溥《小涧记》,有删改)①螺石:石螺和石头。②棱(lèng):田中土垄。③訇(hōng):形容声音大。④畦:田间划分的小区。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水尤清冽尤:__________________(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_______(3)故声流竹际矣故: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对乙文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前乃渐就/山道势高/落迅行疾响訇 B.前乃渐就/山道势高落迅行疾/响訇C.前乃渐就山道/势高落迅/行疾响訇 D.前乃渐就山道/势高落迅行疾/响訇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如是数百步,心甚异之。10.你准备在班级开展的“一道水声人心来”阅读分享会上分享甲、乙两文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两文所抒发情感的相同点。请用简要的语言写出你的分享要点。二、现代文阅读(一)(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学校组织开展“知家乡·爱家乡”主题宣传活动,小冀搜集了承德避暑山庄相关材料来制作展板。请阅读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的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建成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前后历时89年,占地564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它主要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组成。材料二:承德避暑山庄涵盖了皇帝宫室、皇家园林、皇家寺庙等,主要可分为宫殿区和景苑区两部分,两个部分各具特色。宫殿区的建筑朴素、谈雅,如重檐四角攒尖顶(屋顶呈锥形,两重屋檐,且四角向顶部攒聚,最终归于一点)的水心榭,但不失帝王宫殿的庄严;景苑区则是湖光山色,平原、山峦交相辉映,风光秀美。游客可在湖边漫步,山间徜徉,宫殿中穿梭,留下美好回忆。避暑山庄周围寺庙众多,其中以“普阮宗乘之庙”规模最大,极具皇家风范,气势恢宏,号称“小布达拉宫”。穿越依山而建的“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进入主体建筑“红宫”,里面是群楼主殿“万法归一”殿。殿顶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全部采用鎏金鱼鳞瓦覆盖,仅铜瓦鎏金一项,即用头等金叶一万多两,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金碧辉煌。岁月悠悠,这座美丽的皇家园林,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昌盛和辉煌,也目睹了它所遭受到的屈辱。过去,这里只住着一户人家——爱新觉罗;而如今,它却属于全世界。11.你认小冀安排以上两则材料符合逻辑规律,请简要分析。12.小冀在制作展板的过程中,感觉“材料二”画线句子中的“全部”和“仅”两个词有夸张成分,准备删去。你认为不能删去,请阐述理由。13.小冀想为“材料二”中的“万法归一”殿配一幅插图,你认为他应该选择下面三幅古典建筑图片中的_________幅。(填序号)14.承德避暑山庄已成为旅游胜地,游客络绎不绝。请结合以上材料,推测其成为旅游胜地原因。(二)(共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暖是烘笼徐成文①父亲是我家的能工巧匠,许多想要的家具,在他的手中便会很快呈现。而那些从屋后砍回的竹子,很快就会被编成背篓,簸箕、竹篮,以及我心心念念的烘笼。②烘笼形状如买菜用的竹篮,上面有提梁,便于携带。父亲拿出篾刀,熟稔地把竹子一开两破,不一会儿,地上就堆叠起一座小竹片山来。然后,父亲不断地从竹片中抽取青篾,并进行编制。青篾在他手中听话地舞动,宛如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在将军的指挥下整齐排列,不消半天工夫,一个圆柱形状的烘笼就脱胎而出。③父亲找来家中弃之不用的陶瓷盆,将其放入烘笼底部,再用铁丝固定。从父亲手里接过崭新而小巧的烘笼,我来完成后续工作。④我先找来一些失去热度的凉灰,装在陶瓷盆底部;再从灶门前的瓦缸里取出十多个自家制作的小木炭铺在凉灰上;然后从燃烧正旺的灶孔里用火钳夹出一颗鲜红的“火石”,让其挨着那些木炭。随着嘴巴一吹气,木炭着火,红灿灿地燃烧起来,暖气散发。那个年代,大柴是很珍贵的,父亲总是很珍惜。平时,灶孔里多是一烧而尽的稻草、秸秆,只有逢年过节或家中来了客人,父亲才从灶头的梁上取下劈好的大柴。添柴的父亲见灶孔里的大柴烧得分化成两三寸长的小柴时,便用火钳将其夹入身旁的陶瓷坛子里,并立即将坛盖盖严,让其在缺氧的情况下尽快停止燃烧,好形成木炭。⑤家中的烘笼不是我的专属。冬日里,气温低,母亲总是用烘笼烘烤因缺少大太阳暴晒而总是潮湿的衣服。⑥村里破旧的小学,开启了我的读书生涯。刚入学的那个冬天,天气极寒。学校坐落在山梁上,冷风穿透教室门窗,直袭教室里的我们。我冷得手脚生了冻疮,母亲心疼得让我每天带烘笼去上学。父亲坐在火塘边,检查着我的作业,时不时用他的手指点着我做错了的题,时而皱眉,时而叹息。这让我不敢奢望带烘笼上学。⑦第二天,学校组织了考试;第三天,老师从我家房前经过时,告诉父亲我得了“双百”。父亲很为我的进步欢喜,立马取出上次编织烘笼的余下材料,给我特制了一个更为小巧的烘笼。⑧于是,我每天都带着烘笼上学放学,好一副豪迈的样子!上课时,我将烘笼置于课桌下烘烤;课余,同学们纷纷围上来,伸出冰冷的双手,在烘笼上下左右舒张手指。那个小巧的烘笼,一直伴随我念完三年级。那个烘笼,装着童真童趣,也装着同学友爱。后来,四年级要到乡里的中心小学上学,鉴于各种原因,我们不能带烘笼上课,于是一下课,老师便让我们去跑步、打球,我们自然不再寒冷。⑨乡村的冬天,父母亲的农活也显得较为轻松。下雨下雪的日子,他们就在家中收拾、准备各种物件。⑩这天,冷风瑟瑟,坐在屋里都感觉寒冷。大舅、二伯趁着得闲来找父亲谈事,父亲赶紧在招待大舅、二伯的同时,喊我寻出家中最大的烘笼,点上红通通的木炭来取暖。大人们围着烘笼而坐,小小的屋子里很快暖起来,似乎话语间都洋溢着悠闲与暖意。⑪母亲的纳鞋底技术是远近闻名的。腊月二十,寸厚的大雪覆盖了我们村庄。春节就在眼前,母亲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让我们几个孩子都穿上她亲手缝制的布鞋。母亲要与时间赛跑——她提出麻篮篓,戴上顶针,粗大的麻绳在她的指尖与鞋底间穿梭。见母亲在纳鞋底,院子里的婶婶姑姑也每人一手提麻篮篓,一手提烘笼,前来聚在一处,围成一圈。家长里短,伴着烘笼的温度,缭绕,升腾,将邻里间的和睦温情烘烤得暖人心。⑫生活乘着高速的列车奔跑,烘笼已被弃于农家屋舍的角落里。曾经一度照亮我童年的鲜活影像,定格在了遥远处。但烘笼所散发出来的温暖,在所有的寒冷中,依旧分明。(有删改)15.文中围绕烘笼展现了不同生活场景,体现了不同的生活氛围。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填空。生活场景生活氛围父亲与“我”接力制作烘笼充满生活气息与温馨氛围母亲在冬日用烘笼烘烤衣物质朴日常生活氛围①童真童趣,同学友爱大人们围坐烘笼谈事融洽和谐,悠闲自在母亲纳鞋底,众人相聚②16.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青篾在他手中听话地舞动,宛如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在将军的指挥下整齐排列,不消半天工夫,一个圆柱形状的烘笼就脱胎而出。(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2)她提出麻篮篓,戴上顶针,粗大的麻绳在她的指尖与鞋底间穿梭。(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17.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1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倒叙开篇,并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多个与烘笼有关的生活场景。B.第⑪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冬日寒冷、静谧的氛围。C.第⑫段画波浪线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快速发展的感慨及对传统事物消逝的不舍。D.“最暖是烘笼”中的“暖”,不仅指身体之暖,也指亲情、友情、乡情等情感之暖。三、整本书阅读阅读《经典常谈》序中的文段,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完成下面小题。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出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19.兴趣与阅读的关系密不可分,正如很多学者“从治标下手”,以“启发出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请阅读文段,结合阅读体验,回答后面的问题。(1)学者著书会考虑到激发读者的兴趣,我们在阅读时也可以通过兴趣进行选择性阅读,比如在阅读_________(作者名)的《经典常谈》时,若对屈原的事迹感兴趣,可以读其中的_________(①《辞赋第十一》②《诗第十二》③《文第十三》)这一篇目。(2)你在阅读《经典常谈》时未按照本书的编排依序阅读,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阅读。杨杨对你的做法不太理解,请你向他说明这样阅读的好处。20.在为《经典常谈》设计书签时,你用“畅游中国文化经典海洋的航船”一句作为书签上的文字。请结合名著内容,说明用这句话作为书签文字的理由。(不少于80字)第三部分(21题50分)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下边的漫画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是学习生活的欢笑与泪水?是知识不断积累后的提升、蜕变的回顾?是对目标和梦想坚守和努力后收获的喜悦?还是要积极求知的启示?抑或是另有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自己或他人的故事,也可以抒发感想、阐述启示等。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综合评估语文下册第一、二、三单元注意事项: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第一部分(1~2题14分)1.班级开展“寻美家乡,情牵桑梓”主题活动。下面是小冀的发言,请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家乡①是一个饱含着烟火气息与儿时欢笑的词语,②是一个串联起过去、现在与未来思念的词语。我的家乡山明水秀,宁静而祥和。春季,峰峦披彩,甲(草长莺飞/衰草连天),从南方迁徙回来的鸟儿往来穿梭,偶会像凋零的叶子般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乡亲们呢,则忙着在田间种作……处处充满了生机和希望。夏季,绿树成荫,蝉鸣阵阵,给村庄带来别样的热闹。秋天,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处处是一片丰收景象。冬天,虽然活跃在田野间的虫儿们(xāoshēngnìjì)了,但是挡不住孩子们探寻的脚步。孩子们三五成群,欢声笑语在田野间肆意;老人们靠着墙根晒着太阳,布满褶皱的脸上神情(tiánjìng)安然,悠然品味着这惬意时光。年年如是,乙(周而复始/目空一切),岁月在这片土地上温柔流淌。(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xāoshēngnìjì)_________②(tiánjìng)_________(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凋零(diāo)褶皱(zhé) B.凋零(diāo)褶皱(zhě)C.凋零(tiáo)褶皱(zhé) D.凋零(tiáo)褶皱(zhě)(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甲:_________乙:_________(4)文段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管都 B.虽但 C.因为所以 D.既也(5)你读到“从南方迁徙回来的鸟儿往来穿梭”时,根据学习课文《大雁归来》的积累,结合语境可以判断“迁徙”的意思应该是_________(①变易,更改②迁移③流放边远地区)。(请从括号内选择,只填序号)(6)文段中画波浪线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孩子们三五成群,使欢声笑语在田野间肆意。B.三五成群、欢声笑语的孩子们在田野间肆意。C.孩子们三五成群,欢声笑语在田野间肆意回荡。D.孩子们三五成群,在田野间肆意、不受拘束地欢声笑语。【答案】(1)①.销声匿迹②.恬静(2)B(3)①.草长莺飞②.周而复始(4)D(5)②(6)C【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销声匿迹:xiāoshēngnìjì,意思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恬静:tiánjìng,意思是安静、宁静,多用来形容环境或人的神情、心境等平和安静。【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凋零:diāolíng,意思是(草木)凋谢零落,也可用来比喻人的死伤离散或事物的衰落。褶皱:zhězhòu,意思是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压力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也指衣服、布料等因折叠而产生的纹路。故选B。【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词义辨析。甲:“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根据语境中“春季,峰峦披彩”以及充满生机的描述,应选“草长莺飞”。乙:“周而复始”指循环往复,一圈一圈地运转;“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根据语境中“年年如是,岁月在这片土地上温柔流淌”,表达的是循环往复的时间流逝,应选“周而复始”。【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在文段中,“是一个饱含着烟火气息与儿时欢笑的词语”和“是一个串联起过去、现在与未来思念的词语”这两个句子是对“家乡”这一词语不同方面特点的描述,二者是并列关系,不存在条件、转折、因果等关系,所以应选用“既……也……”来连接这两个句子,表明家乡同时具备这两种特性;故选D。【小问5详解】本题考查词义理解。“迁徙”在文中描述的是鸟儿从南方到其他地方再回来的行为,结合《大雁归来》中对大雁随着季节变化而变换栖息地的描述,可知“迁徙”在这里的意思是“迁移”,即生物为了觅食或繁殖等周期性地从一地区或气候区迁移到另一地区或气候区,所以应选②。【小问6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原句“孩子们三五成群,欢声笑语在田野间肆意”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欢声笑语”不能“肆意”,缺少与之搭配的谓语动词,表意不完整。A.“使欢声笑语在田野间肆意”中“肆意”后面依然缺少合适的谓语中心语,句子成分残缺,修改不正确;B.“三五成群、欢声笑语的孩子们在田野间肆意”,“肆意”用词不当,且句子表意不完整,没有说明孩子们在田野间肆意做什么,修改不正确;C.“孩子们三五成群,欢声笑语在田野间肆意回荡”,补充了“回荡”这一谓语动词,使句子表达完整、通顺,修改正确;D.
“在田野间肆意、不受拘束地欢声笑语”表述啰嗦且搭配不当;故选C。2.下面是赵燕在活动中为家乡风光拟写的一副对联和拟写说明,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内容补充完整。上联:白洋淀上荷香漫下联:狼牙山中翠色流拟写说明:上下联分别从①_________觉、视觉角度来写,其中“荷香漫”展现白洋淀荷花香气弥漫的情态,“翠色流”描绘出狼牙山②___________的景象。这副对联表达了对家乡美好山水的赞美之情。【答案】①.嗅②.示例:满山郁郁葱葱,翠绿仿佛在流动(或“满目葱龙,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且灵动鲜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联内容的理解。第一空,上联中“荷香漫”通过“香”字描绘荷花香气弥漫的意境,属于嗅觉描写。下联中“翠色流”以“翠色”仿佛在流动一般,表现山色青翠流动的动态美,属于视觉描写。由此得出,此空应填“嗅”。第二空,“翠色流”中“流”字化静为动,生动地展现出山上的绿色浓郁到仿佛能流动的程度,突出狼牙山植被的郁郁葱葱,一片碧绿,充满着蓬勃的生机。与上联的“荷香”形成感官互补,嗅觉视觉相结合,传达出对家乡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据此总结作答即可。第二部分(3~20题56分)一、古诗文阅读(一)默写(共6分)3.下面是赵燕写的一段感悟,请你用古诗文原句将内容补充完整。诵读经典古诗文,聆听跨越千年的咏叹:“蒹葭采采,①__________________”(《蒹葭》),这是在秋霜白露间的执着遥望;“一日不见,②__________________”(《子衿》),这是在漫长等待中的焦灼思念;“③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面临离别时的豁达洒脱;“④____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式微》),这是劳役者日夜劳作的悲歌;“⑤__________________,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是对积极入世而无门的境况的叹息;“黄发垂髫,⑥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这是对理想的安宁祥和生活的向往……这些经典语句,以独特的情感与意境,让我们领略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在千年的时光里,始终散发着动人的魅力。【答案】①.白露未已②.如三月兮③.无为在歧路④.微君之故⑤.坐观垂钓者⑥.并怡然自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露、歧、微、垂钓、怡然”等字词容易写错。(二)(6分)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乙]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①。舒窈纠兮②,劳心③悄④兮。月出皓兮,佼人懰⑤兮。舒忧受⑥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⑦兮。舒夭绍⑧兮,劳心惨兮。①佼(jiǎo)人僚(liǎo)兮:(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佼,美好。僚,美好的样子。②舒窈纠兮:从容娴雅的身影。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窈纠,舒缓的样子。③劳心:忧心。④悄:与后文的“慅”“惨”均指忧愁的样子。⑤懰(liǔ):美好。⑥忧受:舒迟、舒缓的样子。⑦燎(liào):照明。一说姣美的样子。⑧夭绍:轻盈多姿的样子。4.下面是赵燕阅读甲、乙两首诗后制作的表格,请根据诗歌内容,帮她将内容补充完整。关注手法举例①______例如,甲诗运用这一上下章基本相同的形式,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逐步推向高潮,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兴例如,甲诗第一章以②______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助鸟的行为引出君子对淑女的殷切期盼;乙诗第一章则以月起兴。5.小冀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甲诗第三章进行了翻译,你喜欢这一翻译吗?请说明理由。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鼓瑟迎她来。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钟鼓喧喧娶她来。6.甲、乙两诗中的女子具有哪些独特魅力能够让人心生思慕之情?请阅读这两首诗,归纳她们的特点。【答案】4.①.重章叠句②.示例:河洲上雎鸠鸟相互和鸣5.示例一:喜欢。小冀的翻译采用了较为整齐的句式,读起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浅显易懂,且保留了原文重章叠句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君子追求淑女的情景。示例二:不喜欢。小冀的翻译虽句式相对整齐,但表述过于口语化,如“长长短短”“苗苗条条”等词,缺乏古诗应有的典雅韵味。6.示例:姿容出众、品德贤良(或“外貌美丽,姿态娴雅,热爱劳动”“美丽贤淑,品德贤良,内外兼修”)。【解析】【导语】《关雎》以雎鸠和鸣起兴,铺陈君子对淑女的炽烈思慕。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如“参差荇菜”的反复咏叹,层层递进情感,从“求之不得”的辗转,到“琴瑟友之”的欢愉,展现爱情由苦至甜的完整脉络。语言质朴而音韵悠扬,意象自然生动,堪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典范。《月出》以月光为意象主线,勾勒月下美人的绰约风姿。“僚兮”“懰兮”“燎兮”的修饰,将女子容色与月辉交融,营造空灵朦胧的意境。诗人以“劳心”三叠直抒忧思,月色愈美,愁绪愈深,形成强烈的反差张力,体现《诗经》中“以乐景写哀”的独特笔法。【4题详解】本题考查表现手法。①由“甲诗运用这一上下章基本相同的形式”可知,这种手法是重章叠句。甲诗《关雎》中通过“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和“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反复咏叹,形成章节复沓的结构,符合《诗经》典型的重章叠句手法。这种手法通过渐进式重复(流→采→芼;求→友→乐)将情感推向高潮,增强韵律感和抒情效果。②由甲诗第一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可知,这是典型的“兴”手法,先言雎鸠雌雄和鸣的自然景象,再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人事联想。既营造意境,又暗喻男女相悦的和谐关系,符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兴体特征。据此可填:雎鸠和鸣。【5题详解】本题考查谈看法。首先明确是否喜欢这个翻译,选择“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若选择“喜欢,重点分析其保留了原诗的重章叠句手法、四字短语的节奏感,以及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风格如何生动再现求爱场景;若选择“不喜欢”:着重指出其过度口语化(如“苗苗条条”)消解了古诗的典雅,以及“钟鼓喧喧”等译法偏离了原诗庄重的婚礼氛围。然后将译文与原文进行用词、意境等方面的具体对比。最后总结该翻译在诗歌韵味传达或情感表现方面的得失。示例一:喜欢。小冀的翻译确实有其独到之处。首先,他保留了原诗的重章叠句手法,通过“水荇菜长长短短”的重复,再现了《诗经》特有的回环往复之美。其次,译文采用四字句与七字句交替的形式,如“采荇人左采右采”与“弹琴鼓瑟迎她来”的搭配,既保持了古诗的节奏感,又增添了民歌般的韵律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弹琴鼓瑟迎她来”一句,将原文“琴瑟友之”的含蓄表达转化为更直白的动作描写,使君子追求淑女的情景更加生动可感。这种处理方式既忠实于原意,又便于现代读者理解。示例二:不喜欢。小冀的翻译虽然通俗易懂,但存在明显不足。首先,将“参差荇菜”译为“水荇菜长长短短”,将典雅的古语完全口语化,失去了原诗的韵味。“苗苗条条”这样的叠词用法过于俚俗,与《诗经》庄重典雅的风格不符。其次,“钟鼓喧喧娶她来”的表述过于直白,原诗“钟鼓乐之”的含蓄美荡然无存。最重要的是,译文虽然保留了重章结构,但用词过于重复单调,如连续使用“左采右采”和“左拣右拣”,缺乏原诗在重复中递进的情感张力。这种过度口语化的翻译,实际上削弱了古诗应有的艺术感染力。【6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由甲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可知,淑女具有“窈窕”之美,既指外貌美丽,又暗示品德贤淑。由“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可知,她勤劳能干,在河边采摘荇菜的身影更显动人。由乙诗《月出》中的“佼人僚兮”可知,女子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美好,由“舒窈纠兮”可知,她姿态娴雅从容,由“夭绍”可知,她轻盈多姿。总之,两诗中女子具有容貌美丽、姿态娴雅从容的特点,两诗都通过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的结合,塑造了令人思慕的完美女性形象。(三)(共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椒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自铜源出不数里,有声出于竹中。如是数百步,心甚异之。……还顾来径,则丛条明密,夹生涧旁,叶交岸合,波绿沙隐,故声流竹际矣。其前,则螺石①沦涧,积石成棱②,平流有声。山泉遥应,递注叠鸣。前乃渐就山道势高落迅行疾响訇③。分注田壑,涧水载鸣,畦④畦相答,深可娱听焉。(选自徐世溥《小涧记》,有删改)①螺石:石螺和石头。②棱(lèng):田中土垄。③訇(hōng):形容声音大。④畦:田间划分的小区。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水尤清冽尤:__________________(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_______(3)故声流竹际矣故: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对乙文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前乃渐就/山道势高/落迅行疾响訇 B.前乃渐就/山道势高落迅行疾/响訇C.前乃渐就山道/势高落迅/行疾响訇 D.前乃渐就山道/势高落迅行疾/响訇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如是数百步,心甚异之。10.你准备在班级开展的“一道水声人心来”阅读分享会上分享甲、乙两文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两文所抒发情感的相同点。请用简要的语言写出你的分享要点。【答案】7.①.格外②.大约③.所以,因此8.C9.(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2)像这样走了几百步,(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10.示例:甲、乙两文都抒发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甲文中,作者听闻水声“心乐之”,继而赏潭水、游鱼,流露出对小石潭景色的喜爱之情;乙文中,作者听到竹间水声后“心甚异之”,并在赏景过程中陶醉于丛竹、涧水等景色与声响中,感慨“深可娱听焉”,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解析】【导语】这组阅读以山水游记为核心,甲文《小石潭记》借潭水、游鱼等细腻笔触绘景抒情,含蓄表达心境;乙文《小涧记》聚焦涧水与沿途景致,突出声响与风光之美。两文相互映衬,通过不同视角展现自然之趣,同时在语言风格与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是探究古代山水散文的优质文本。【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2)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3)句意:所以声音在竹林边流动。故:所以,因此。【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再往前就渐渐靠近山路,地势变高,水流下落迅速,发出很大的声响。“前乃渐就山道”表明前面渐渐靠近山路,是一个完整的表意;“势高落迅”描述地势高且水流落差大,“行疾响訇”形容水流速度快、声音大,分别从地势和水流状态角度描述,各有独立完整的意思。故断句:前乃渐就山道/势高落迅/行疾响訇;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下,向下;澈,穿透;布,映在。(2)如是,像这样;异,对……感到惊异。【10题详解】本题考查情感理解。结合甲文“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可知,作者隔着竹林听到如鸣珮环般悦耳的水声,内心感到愉悦,这一心理描写直接展现出对水声的喜爱。结合“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以及“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可知,作者进一步描写了清澈的潭水、奇特的潭底石头、青葱的树木藤蔓,还有潭中游动的鱼儿。这些对小石潭景色的细致描绘,都围绕着“乐”字展开。由此可知,甲文流露出作者对小石潭景色的喜爱之情。结合乙文“自铜源出不数里,有声出于竹中。如是数百步,心甚异之”可知,作者听到竹林中传出的水声后,心中感到十分惊异,体现出对这一声音及周边环境的好奇与关注。结合“其前,则螺石沦涧,积石成棱,平流有声。山泉遥应,递注叠鸣……深可娱听焉”可知,作者详细描写了山涧中的螺石、土垄、平缓的水流声、相互呼应的山泉声,以及水流注入田壑后,一畦畦田地相互回应的声响,并感慨这些声音听起来令人愉悦。由此可知,乙文中作者陶醉于丛竹、涧水等景色与声响中,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综上,甲、乙两文都抒发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点睛】参考译文:【甲】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石岩。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乐。【乙】从铜源出发,走了不到几里路,就听到有声音从竹林中传出来。像这样走了几百步,心里对此感到十分奇怪。……回头看走过的路,只见丛生的枝条明亮而繁密,交错生长在山涧两旁,树叶交错,两岸相合,绿色的水波,隐藏的沙滩,所以声音在竹林边流动。它的前面,石螺和石头沉入山涧,堆积的石头形成土垄,平缓的水流发出声响。山间的泉水远远地回应着,连续不断地流淌,发出重叠的声响。再往前就渐渐靠近山路,地势变高,水流下落迅速,发出很大的声响。(水流)分别注入田间的沟壑,山涧的水带着声响,一畦畦田地相互回应,听起来十分令人愉悦。二、现代文阅读(一)(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学校组织开展“知家乡·爱家乡”主题宣传活动,小冀搜集了承德避暑山庄的相关材料来制作展板。请阅读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的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建成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前后历时89年,占地564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它主要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组成。材料二:承德避暑山庄涵盖了皇帝宫室、皇家园林、皇家寺庙等,主要可分为宫殿区和景苑区两部分,两个部分各具特色。宫殿区的建筑朴素、谈雅,如重檐四角攒尖顶(屋顶呈锥形,两重屋檐,且四角向顶部攒聚,最终归于一点)的水心榭,但不失帝王宫殿的庄严;景苑区则是湖光山色,平原、山峦交相辉映,风光秀美。游客可在湖边漫步,山间徜徉,宫殿中穿梭,留下美好回忆。避暑山庄周围寺庙众多,其中以“普阮宗乘之庙”规模最大,极具皇家风范,气势恢宏,号称“小布达拉宫”。穿越依山而建的“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进入主体建筑“红宫”,里面是群楼主殿“万法归一”殿。殿顶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全部采用鎏金鱼鳞瓦覆盖,仅铜瓦鎏金一项,即用头等金叶一万多两,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金碧辉煌。岁月悠悠,这座美丽的皇家园林,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昌盛和辉煌,也目睹了它所遭受到的屈辱。过去,这里只住着一户人家——爱新觉罗;而如今,它却属于全世界。11.你认为小冀安排以上两则材料符合逻辑规律,请简要分析。12.小冀在制作展板的过程中,感觉“材料二”画线句子中的“全部”和“仅”两个词有夸张成分,准备删去。你认为不能删去,请阐述理由。13.小冀想为“材料二”中的“万法归一”殿配一幅插图,你认为他应该选择下面三幅古典建筑图片中的_________幅。(填序号)14.承德避暑山庄已成为旅游胜地,游客络绎不绝。请结合以上材料,推测其成为旅游胜地的原因。【答案】11.示例:小冀按照逻辑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组织材料。材料一主要介绍承德避暑山庄的总体概况,包括它的性质、修建目的、建造时间,并提及其大体组成。材料二则是承接材料一最后对承德避暑山庄组成的介绍,对山庄各组成部分进行具体描述。12.示例:句子中的“全部”和“仅”对范围做了限定,突出了“万法归一”殿在建造时用料的奢华、珍费,侧面体现出建筑的宏伟与精美。这两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因此我认为不能删去。13.甲14.示例:①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②规模宏大,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且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③风光秀美、建筑风格独特的宫殿区与景苑区两个部分各具特色,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详细介绍了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及其文化意义。材料一从宏观角度阐述了避暑山庄的修建目的、历史沿革和规模,突出了其作为皇家园林的政治和文化价值。材料二则从微观角度描述了山庄的建筑风格、布局及周围寺庙的宏伟气势,特别是对“万法归一”殿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整体上,文章逻辑清晰,材料安排合理,既展现了避暑山庄的历史厚重感,又突出了其作为旅游胜地的吸引力,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播价值。【11题详解】本题考查材料的组合关系。从“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的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前后历时89年,占地564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它主要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组成”可知,材料一先介绍了避暑山庄的修建背景、规模和基本构成,立足于整体介绍,从总的方面介绍;从“承德避暑山庄涵盖了皇帝宫室、皇家园林、皇家寺庙等,主要可分为宫殿区和景苑区两部分”“避暑山庄周围寺庙众多,其中以‘普阮宗乘之庙’规模最大,极具皇家风范,气势恢宏”可知,材料二再具体说明宫殿区、景苑区以及相关寺庙的建筑特色,这是从局部方面的介绍。故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先总后分,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层次清晰,符合逻辑顺序。【12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的理解。“全部采用鎏金鱼鳞瓦覆盖,仅铜瓦鎏金一项,即用头等金叶一万多两”一句中,“全部”表示范围,强调了屋顶毫无遗漏地全部用鎏金鱼鳞瓦覆盖,“仅”也表示范围的限定,强调仅仅铜瓦鎏金一项就用了巨额金叶,从而突出鎏金用料在数量和珍贵程度上的极大投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如果删去,会减弱对建筑恢宏气势和贵重程度的凸显,不利于准确传达信息。【13题详解】本题考查图文信息转换。从材料二“殿顶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全部采用鎏金鱼鳞瓦覆盖,仅铜瓦鎏金一项,即用头等金叶一万多两,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金碧辉煌”可知,“万法归一”殿的外形特点是“重檐四角攒尖顶”。乙图是圆形顶,没有四角;丙图为四角,但项处为一条线,不是“攒尖顶”。而甲图有四角,最后四角汇合在一起,有尖顶,符合“重檐四角攒尖顶”的特点。应选甲。【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一“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建成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的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材料二最后一段“月悠悠,这座美丽的皇家园林,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昌盛和辉煌,也目睹了它所遭受到的屈辱”可知,承德避暑山庄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材料一“前后历时89年,占地564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材料二第②段“宫殿区的建筑朴素、谈雅,如重檐四角攒尖顶(屋顶呈锥形,两重屋檐,且四角向顶部攒聚,最终归于一点)的水心榭,但不失帝王宫殿的庄严”可知,承德避暑山庄规模宏大,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且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从材料二首段“景苑区则是湖光山色,平原、山峦交相辉映,风光秀美。游客可在湖边漫步,山间徜徉,宫殿中穿梭,留下美好回忆”可知,承德避暑山庄宫殿区庄严、景苑区秀美、庙宇壮观,建筑特色鲜明。所以,它成为旅游胜地的原因还因为:风光秀美、建筑风格独特的宫殿区与景苑区两个部分各具特色,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二)(共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暖是烘笼徐成文①父亲是我家的能工巧匠,许多想要的家具,在他的手中便会很快呈现。而那些从屋后砍回的竹子,很快就会被编成背篓,簸箕、竹篮,以及我心心念念的烘笼。②烘笼形状如买菜用的竹篮,上面有提梁,便于携带。父亲拿出篾刀,熟稔地把竹子一开两破,不一会儿,地上就堆叠起一座小竹片山来。然后,父亲不断地从竹片中抽取青篾,并进行编制。青篾在他手中听话地舞动,宛如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在将军的指挥下整齐排列,不消半天工夫,一个圆柱形状的烘笼就脱胎而出。③父亲找来家中弃之不用的陶瓷盆,将其放入烘笼底部,再用铁丝固定。从父亲手里接过崭新而小巧的烘笼,我来完成后续工作。④我先找来一些失去热度的凉灰,装在陶瓷盆底部;再从灶门前的瓦缸里取出十多个自家制作的小木炭铺在凉灰上;然后从燃烧正旺的灶孔里用火钳夹出一颗鲜红的“火石”,让其挨着那些木炭。随着嘴巴一吹气,木炭着火,红灿灿地燃烧起来,暖气散发。那个年代,大柴是很珍贵的,父亲总是很珍惜。平时,灶孔里多是一烧而尽的稻草、秸秆,只有逢年过节或家中来了客人,父亲才从灶头的梁上取下劈好的大柴。添柴的父亲见灶孔里的大柴烧得分化成两三寸长的小柴时,便用火钳将其夹入身旁的陶瓷坛子里,并立即将坛盖盖严,让其在缺氧的情况下尽快停止燃烧,好形成木炭。⑤家中的烘笼不是我的专属。冬日里,气温低,母亲总是用烘笼烘烤因缺少大太阳暴晒而总是潮湿的衣服。⑥村里破旧的小学,开启了我的读书生涯。刚入学的那个冬天,天气极寒。学校坐落在山梁上,冷风穿透教室门窗,直袭教室里的我们。我冷得手脚生了冻疮,母亲心疼得让我每天带烘笼去上学。父亲坐在火塘边,检查着我的作业,时不时用他的手指点着我做错了的题,时而皱眉,时而叹息。这让我不敢奢望带烘笼上学。⑦第二天,学校组织了考试;第三天,老师从我家房前经过时,告诉父亲我得了“双百”。父亲很为我的进步欢喜,立马取出上次编织烘笼的余下材料,给我特制了一个更为小巧的烘笼。⑧于是,我每天都带着烘笼上学放学,好一副豪迈的样子!上课时,我将烘笼置于课桌下烘烤;课余,同学们纷纷围上来,伸出冰冷的双手,在烘笼上下左右舒张手指。那个小巧的烘笼,一直伴随我念完三年级。那个烘笼,装着童真童趣,也装着同学友爱。后来,四年级要到乡里的中心小学上学,鉴于各种原因,我们不能带烘笼上课,于是一下课,老师便让我们去跑步、打球,我们自然不再寒冷。⑨乡村的冬天,父母亲的农活也显得较为轻松。下雨下雪的日子,他们就在家中收拾、准备各种物件。⑩这天,冷风瑟瑟,坐在屋里都感觉寒冷。大舅、二伯趁着得闲来找父亲谈事,父亲赶紧在招待大舅、二伯的同时,喊我寻出家中最大的烘笼,点上红通通的木炭来取暖。大人们围着烘笼而坐,小小的屋子里很快暖起来,似乎话语间都洋溢着悠闲与暖意。⑪母亲的纳鞋底技术是远近闻名的。腊月二十,寸厚的大雪覆盖了我们村庄。春节就在眼前,母亲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让我们几个孩子都穿上她亲手缝制的布鞋。母亲要与时间赛跑——她提出麻篮篓,戴上顶针,粗大的麻绳在她的指尖与鞋底间穿梭。见母亲在纳鞋底,院子里的婶婶姑姑也每人一手提麻篮篓,一手提烘笼,前来聚在一处,围成一圈。家长里短,伴着烘笼的温度,缭绕,升腾,将邻里间的和睦温情烘烤得暖人心。⑫生活乘着高速的列车奔跑,烘笼已被弃于农家屋舍的角落里。曾经一度照亮我童年的鲜活影像,定格在了遥远处。但烘笼所散发出来的温暖,在所有的寒冷中,依旧分明。(有删改)15.文中围绕烘笼展现了不同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不同的生活氛围。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填空。生活场景生活氛围父亲与“我”接力制作烘笼充满生活气息与温馨氛围母亲在冬日用烘笼烘烤衣物质朴日常生活氛围①童真童趣,同学友爱大人们围坐烘笼谈事融洽和谐,悠闲自在母亲纳鞋底,众人相聚②16.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青篾在他手中听话地舞动,宛如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在将军的指挥下整齐排列,不消半天工夫,一个圆柱形状的烘笼就脱胎而出。(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2)她提出麻篮篓,戴上顶针,粗大的麻绳在她的指尖与鞋底间穿梭。(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17.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1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倒叙开篇,并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多个与烘笼有关的生活场景。B.第⑪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冬日寒冷、静谧的氛围。C.第⑫段画波浪线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快速发展的感慨及对传统事物消逝的不舍。D.“最暖是烘笼”中的“暖”,不仅指身体之暖,也指亲情、友情、乡情等情感之暖。【答案】15.示例:①“我”带烘笼上学并与同学共享②邻里和睦,温情满满16.(1)示例: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青篾比作训练有素的士兵,并赋予青篾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编烘笼时动作的娴熟、利落,表现出父亲的心灵手巧,也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敬佩之情。(2)示例:运用动作描写,“提出”“戴上”“穿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而细致地描绘出母亲纳鞋底的动作,展现了母亲纳鞋底的熟练,刻画了母亲勤劳、关爱孩子的形象。17.示例:①心灵手巧,父亲能迅速用竹子编成各种用具,技艺娴熟;②对孩子要求严格但关爱有加,看到“我”作业中的错题会皱眉、叹息,为“我”成绩提升而欣喜,并为“我”特制烘笼;③热情好客,家里来客的时候会用珍贵的大柴,在大舅、二伯来家里谈事时,让“我”把家里最大的烘笼找来烤火。18.A【解析】【导语】这篇散文以“烘笼”为情感载体,通过细腻的生活场景描写,构建了一个温暖的情感世界。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将父亲编烘笼的娴熟技艺、母亲纳鞋底的温馨画面、同学围炉取暖的童真场景等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立体的乡村生活画卷。文中“暖”的双重意象(物理温度与情感温度)巧妙交织,既展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又暗含对逝去乡村生活的怀念。结尾处现代与传统碰撞的感慨,深化了文章的人文内涵,使普通物件承载了厚重的文化记忆。【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与概括。第①空,根据题干“母亲在冬日用烘笼烘烤衣物”可定位第⑤段“冬日里,气温低,母亲总是用烘笼烘烤因缺少大太阳暴晒而总是潮湿的衣服”,根据题干“大人们围坐烘笼谈事”可定位第⑩段“大舅、二伯趁着得闲来找父亲谈事,父亲赶紧在招待大舅、二伯的同时,喊我寻出家中最大的烘笼,点上红通通的木炭来取暖。大人们围着烘笼而坐,小小的屋子里很快暖起来”。由此可知,此空答案应该是从⑤至⑩段之间寻找。联系题干“童真童趣,同学友爱”可定位第⑧段“那个烘笼,装着童真童趣,也装着同学友爱”,根据前文“上课时,我将烘笼置于课桌下烘烤;课余,同学们纷纷围上来,伸出冰冷的双手,在烘笼上下左右舒张手指”可知,“我”带着爸爸做的小烘笼上学,课余时间还和同学们一同分享,据此可概括为:“我”带烘笼上学并与同学共享;第②空,根据题干“母亲纳鞋底,众人相聚”可定位第⑪段“见母亲在纳鞋底,院子里的婶婶姑姑也每人一手提麻篮篓,一手提烘笼,前来聚在一处,围成一圈”。联系题干“童真童趣,同学友爱”“融洽和谐,悠闲自在”可知,此空答案应尽量组织为两组四字词语。联系后文“家长里短,伴着烘笼的温度,缭绕,升腾,将邻里间的和睦温情烘烤得暖人心”可概括为:邻里和睦,温情满满。【16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词句的赏析。第(1)句,“听话地舞动”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青篾以人的情态,生动的写出父亲手中的青篾仿佛在跳舞一般。“如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在将军的指挥下整齐排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父亲手中的青篾比作训练有素的士兵,而父亲就是指挥他们的将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编织烘笼时娴熟、利落的动作,既表现出父亲的心灵手巧、技艺娴熟,也悄然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敬佩之情。第(2)句,“提出”“戴上”“穿梭”属于动作描写,通过一系列动词准确而细致地刻画出母亲纳鞋底时的娴熟动作,写出了她纳鞋底这类家务劳动的熟练,进而表现她勤劳能干的形象特点,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和照顾,表现了母爱的主题。据此总结作答即可。【17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根据第②段“父亲拿出篾刀,熟稔地把竹子一开两破,不一会儿,地上就堆叠起一座小竹片山来”“青篾在他手中听话地舞动,宛如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在将军的指挥下整齐排列,不消半天工夫,一个圆柱形状的烘笼就脱胎而出”可知,父亲能够熟练地使用竹子编织成烘笼,技艺十分娴熟,这体现出他的心灵手巧;根据第⑥段“父亲坐在火塘边,检查着我的作业,时不时用他的手指点着我做错了的题,时而皱眉,时而叹息”,第⑦段“父亲很为我的进步欢喜,立马取出上次编织烘笼的余下材料,给我特制了一个更为小巧的烘笼”可知,父亲在检查作业发现“我”的错误时,会指出我错题,并皱眉叹息,这能看出他对“我”血液的关心。而在“我”的成绩取得进步时,他又十分欣喜,为“我”特制一个小巧的烘笼,这表现出了父亲虽然对孩子严格要求,但也十分关爱孩子;根据第④段“那个年代,大柴是很珍贵的,父亲总是很珍惜”“添柴的父亲见灶孔里的大柴烧得分化成两三寸长的小柴时,便用火钳将其夹入身旁的陶瓷坛子里,并立即将坛盖盖严,让其在缺氧的情况下尽快停止燃烧,好形成木炭”可知,父亲将烧剩的大柴捂成木炭这一细节,表现了他节俭持家的形象特点;根据第④段“平时,灶孔里多是一烧而尽的稻草、秸秆,只有逢年过节或家中来了客人,父亲才从灶头的梁上取下劈好的大柴”及第⑩段“大舅、二伯趁着得闲来找父亲谈事,父亲赶紧在招待大舅、二伯的同时,喊我寻出家中最大的烘笼,点上红通通的木炭来取暖”可知,父亲在逢年过节或家中来了客人时使用大柴,并且冬天遇到亲戚来家中谈事的情况时,愿意让“我”把家里最大的烘笼找来,使用珍贵的木炭烤火取暖,这体现出了父亲的热情好客。据此总结作答即可。【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与辨析。A.倒叙是一种常见的记叙顺序: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本文开头从父亲是家中的能工巧匠写起,引出后文中对父亲做的烘笼的描写,接着围绕烘笼依次叙述了往昔的一些生活场景。全文主体部分(如上学带烘笼、招待亲戚、母亲纳鞋底等)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回忆性叙述,属于顺叙中的回忆穿插,并非倒叙。选项中“文章以倒叙开篇”理解有误;故选A。三、整本书阅读阅读《经典常谈》序中的文段,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完成下面小题。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出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19.兴趣与阅读的关系密不可分,正如很多学者“从治标下手”,以“启发出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请阅读文段,结合阅读体验,回答后面的问题。(1)学者著书会考虑到激发读者的兴趣,我们在阅读时也可以通过兴趣进行选择性阅读,比如在阅读_________(作者名)的《经典常谈》时,若对屈原的事迹感兴趣,可以读其中的_________(①《辞赋第十一》②《诗第十二》③《文第十三》)这一篇目。(2)你在阅读《经典常谈》时未按照本书的编排依序阅读,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阅读。杨杨对你的做法不太理解,请你向他说明这样阅读的好处。20.在为《经典常谈》设计书签时,你用“畅游中国文化经典海洋的航船”一句作为书签上的文字。请结合名著内容,说明用这句话作为书签文字的理由。(不少于80字)【答案】19.(1)朱自清①(2)示例:杨杨,我们在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往往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产生主动阅读的动机,最终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而且,我们在阅读感兴趣的内容的过程中,往往会触发新的兴趣点、关切点,并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20.示例:《经典常谈》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介绍了文学历史上诸多经典著作,是我们通览国学精华的指南,能帮助我们找到阅读古代典籍的门径和方法。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阅读《经典常谈》,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用这句话作为书签文字,能够鲜明体现本书的指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注册会计师复习必看试题及答案
- 理解商业伦理的意义与试题及答案
- 通史版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十单元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第3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生活科教与文化课后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 微生物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环境保护法对投资市场的影响试题及答案
- 了解变化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新规试题及答案
- 增强能力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提升试题及答案
- 项目财务管理的试题及答案
- 成功拿证诀窍特许金融分析师试题及答案
- 分析项目团队沟通效率的重要问题考题试题及答案
- 2025中国农业银行个人房屋按揭贷款合同
- 吉林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真题2024
- 水库运行安全风险评估-全面剖析
- 第二单元 声现象(大单元教学设计)(新教材)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24)
- 2025-2030中国舞蹈学校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美好家园《8未来城市》课件 -2024-2025学年浙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 2025年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必考题
- 2025年地铁英文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1套
- 施工员述职报告
- 个人顾问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