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剂学
绪言
一概念
1.医彘: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
学科。【〜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配伍规律、立法原则、分类、治法、
和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固剂: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设立治法,按照组原则选择药物,
妥善配伍,斟酌用量,确定剂型,规定用法,通过这些法度制定的
方子叫方剂。
二.方剂学的地位、重要性和研究范围:
1、地位、重要性: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理、法、方、药四环节之一,
是“法”的具体实施,“药”的具体运用,“治”的具体体现。它是
中医基础理论课,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
2.研究范围:即方剂学定义。
3.学习方剂学参考书目:《古今名医方论》、《医方集解》、《医方考》、
《成方切用》、《绛雪园医方选注》。
4.名词解释:
经方:①指汉代之前医著中的方剂。②专指《黄帝内经》和仲景之
方。③专指仲景之方。
时方:仲景之后的各家之方。
成方:成熟、完善、有效、医书有载的,并后世家所公认的方剂。
禁方(秘方):秘而不传的方。
三.方剂的形成与发展:
1.方剂的形成: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的医药知识
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到底成于何时尚无定论。
2.方剂发展过程中的几部代表作:
书名年代作者载方特点
《五十早于《内不详28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
二病方》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它创立
《黄帝春秋战不详13了方剂学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
内经》国定了基础。它包括治法、组方原则、组方
体例等。
《伤寒东汉末张仲314为方书之祖,最早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
杂病论》年景
《备急唐初孙思5000唐以前方剂总结。
千金要邈余
方》
《千金唐初孙思2900千金要方补充。
翼方》邈左右
《太平宋1085太医788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制、颁布的
惠民和年1252局集成药药典
济局方》年体作
《伤寒金成无20为第一部以君臣佐使组方原则剖析方剂
明理已的专著,开方论之先河。
论•药方
论》
《普济明朱楠61739为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方书
方》
《医方清代汪昂约按功效(主治)分类方剂的典范
集解》700
《中医中华人彭怀10万上自秦汉,下迄1966年刊行的所有有方
方剂大民共和仁等余首名的方剂进行了系统整理。堪称当今方剂
辞典》国之大成。
第一章方剂与治法
I治法即治疗方法一一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针
对性的采取的最为贴切的治疗方法
二、方剂与治法的天系:即所谓“法随证立,方从法出“。即治法是
组方的依据,方莉是治法的体现。
1、从产生来说:“方先于法,法源于方”,即先有方后有法,如《五十
二病方》。
2、当方剂学形成之后:“法随证立,方从法出”。即法是制方的依据,
方是法的具体体现,无法则无方,二者不可分割。
三、|治法的源流卜源于《内经》(《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充
实《伤寒杂病论》后又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至清代-程钟龄在
它的代表作《医学心悟》中作了高度总结概括,正式提出了“八
法”之名一一汗、吐、下、温、清、消、补、和。
四、|八法之间的关系1:即清代•程钟龄在他的代表作《医学心悟》
中所言:“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五、八法的含义:
1、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
的治疗方法。——在此请注意:所谓“汗法”不应单纯地理解
为发汗的方法,因为本疗法除可治疗外感初起邪气在表之外还可
治疗:>
麻疹初起一一透疹
温病初起--一透毒凡轻清宣透,可解除在表
疮疡初起一一透邪六淫之邪的方法都应叫
疟疾初起一一透邪:“汗法”,确切地应叫
泄泻初起--一透邪“解表法”。
咳嗽初起——宣肺止咳
水肿初起一一宣肺利
2.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除病邪的方法叫和法。
治疗的病位:半表半里或脏腑之间,阴阳之间,表里之间
(1)狭义和法:和解少阳,用以治疗少阳病的方法--小柴胡汤
(2)广义和法:和解表里一一柴桂汤
调和寒热一一半夏泻心汤
调和肝脾一一逍遥散、痛泄药方
和解少阳一一少阳证、小柴胡汤
脏腑失和:肝脾不和,肠胃寒热错杂
表里同病:太少两感,----柴桂证
3.消法:具有消导和散结功能,使气血,痰食水虫等结成的有形之邪
渐消缓散的治法叫消法。
(1)狭义:单指消食化积,治疗饮食内停,食积不化的治法,如消
导剂。
(2)广义:指理气法,理血、祛寒、祛湿、祛虫、消食、化痰、利
水等等能使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治法。
第二章方剂的分类(自学)
一、分类的意义:迄今为止方剂已有十余万首,不分类如何查找、
使用、记载?故意在便于查找、记忆、学习、使用。
二、历代分类法:(请自己看书,并填写下列表格)
分类法书名特点
脏腑分类
病证分类
病因分类
组成分类
功用治法分类
三、七方分类法:(自学)指大、小、奇、偶、缓、急复。
四、十剂分类法: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
1、沿革:始见于北齐徐之才(唐代之前,南北朝时期),当时只用于
药物的分类,后宋代的赵佶在《圣济经》中于每字之后加一“剂”
字,金代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中正式称“十剂”,从此便有
了“十剂”的方剂分类方法。
2、含义:
<£宣剂:“宣可去壅”(气血壅塞不通)--胸闷呕恶、气滞血瘀-一
用宣散涌越之品组成的方剂--通窍解郁,行气散瘀之功--行气
剂、活血剂。
②轻剂:“轻可去实”(膜理壅实)-一外感表证,肌媵闭塞--用清轻
宣透轻浮之品组成的方剂--发汗解表,轻宣透发--解表剂。
③通剂:“通可去滞”(乳汁、水湿留而不行)--乳汁不通,湿滞经
络,水饮、淋证-一用通利之品--利水通淋、通乳祛湿一-利水剂。
④泄剂:“泄可去闭”(肺气、大肠闭塞不通)―-腑实便秘、肺实气
急--用开泄之品组成的方剂一-泻下开窍--泻下剂、拿芮大枣泻
肺汤(痰壅喘咳)、泻白散(肺热喘咳)。
⑤滑剂:“滑可去着”(着者,浊也。砂石着而不去之浊邪)-一膀胱、
尿道砂石,凝着有形之邪--用滑利之品组成的方剂一-排石祛浊利
水-一八正散、小蓟饮子。
⑥湿剂:“湿可去枯"(一曰湿可润燥)(枯即津液枯燥之意)干咳无
痰,口燥咽干等燥证--用滋润之品组成的方剂--生津增液,滋阴
润燥-治剂。
⑦燥剂:“燥可祛湿”(湿盛)-一水湿内停之证(水肿、小便不利)
-一用燥湿之品组成的方剂--燥湿化湿一-祛湿剂
⑧涩剂:“涩可固脱”(津、精、便、血、汗滑脱不禁)一-自汗、盗
汗、遗精、遗尿、滑肠泄利、崩漏带下等久病滑脱之证--用收敛
固涩之品组成的方剂--收敛固涩-一固涩剂。
⑨重剂:“重可镇怯”(神气怯弱,惊恐不安)--心神不宁、惊悸不
安之证--用重镇之品组成的方剂--重镇安神一-安神剂。
⑩补剂:“补可去弱“(虚弱之证)-一阴、阳、气、血、脏诸虚证-一
用补益之品组成的方剂-一补虚扶正--补益剂。
第三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组方的意义:
1、加强作用,增强疗效
⑴相辅相成:如知母、黄柏,单用不具备泻火养阴的作用,合用增
强此作用。川楝子、元胡都入肝经,疏肝气、调肝血,相合则疗
效增强数倍。补中益气汤中黄黄为君,其有5大作用:固表、益
气、利水、升阳、托毒生肌,单用黄茜升阳作用较弱,加入方中,
使此方升阳作用明显增强,可兴奋子宫、平滑肌,如此方去黄茜
则无此作用。
⑵相反相成:如左金丸,黄连、吴茱萸一-疏肝解郁、清泻肝火。吴
茱萸引黄连入肝经(本入心经),从而相互牵制,克服了过于温燥、
过于苦寒的弊病。
2、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
生姜、半夏相配克服了半夏的毒性。常山截疟,单用则致呕的副作
用剧烈,配伍在截疟七宝丹中则致呕的副作消失,且截疟的作用增
强。
3、庙证加减,全面兼顾,扩大适用范围,便于临床运用
明末傅青主以四物汤为底,加减变化通治妇人经带胎产四大证。
二、组方原则
1.何为组方原则:〜是组方的模式,是处方之规矩,由君、臣、佐、
使组成,始见于《内经》
2、含义:
g:针需主病、主因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不可缺少
的药物。
君药的配备:①结合辨证,选择最针对病因及主证的、作用最全面的、
性能最强的、药力最大的药物。②一般选1〜2味,用
量应大于臣、佐、使药。③应为全方作用的中心。
B(1)辅助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
治疗作用的药物。其力小于君。如:
麻黄汤(麻桂杏草)一用桂枝助麻黄发汗力更强,成为“发汗解表
之峻剂”。
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一一石膏为君,辅以知母,则退
热作用,否则退热作用则大减。
1.兼证:与主证不同系列的症状。
r
主证:外寒(外感表实)为急为主,为因为本一麻桂为
君,外表发汗。
小青龙汤:兼证:内饮(寒饮停肺)素有水饮一干姜细辛为臣。①
治兼证温肺化饮②助君药发汗解表。
2.设立看药的原则:
(1)一般臣药与君药相须为用;即性味功能相同,相辅相成可增加
疗效,如:君:麻、桂一臣:干姜、细辛一小青龙汤一君
臣皆为辛温之品
(2)或性味功效不尽相同,但相使为用,以增强疗效;
理中丸一君:干姜臣:人参一相使为用,增强温中补虚的作用
桂枝汤一君:桂辛温臣:芍酸苦甘凉阴收一调和营卫
(3)决定君药的作用趋势:
’①发汗一桂枝(臣)一麻黄汤一表实、发汗解表
麻黄(君乂②平喘一杏仁(臣)一三拗汤一喘咳、宣肺平喘
③利水一连翘、赤小豆(臣)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一
〔宣肺利水消水肿
(4)不能单独理解为是君臣药的药力相加:
如:止痉散:全蝎、娱蚣用量:3:1搜风力最强。搜风止痉W4,而
为6〜7倍(研末冲服:治急慢惊风,破伤风等痉挛抽搐,角弓
反张一熄风止痉)
(5)根据病情需要选用:相须(简单病证)、相使(复杂病证)。一
般选1〜2味,最多3〜4味
1:(1)ggg: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
兼证。
(2)因通: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3)应佐国:根据病情需要(病重邪甚,可能拒药)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
药,一般用量较轻。
总之:佐星’般不可能具备三方面功能,应根据病情选用一某方面的
佐药。一般佐助、佐制用得较多。
(主证:风寒表实一君:麻桂一解表发汗
兼证:寒饮停肺一臣:干姜、细辛一温肺化饮
小青龙J佐助_:半夏一辛温性燥,辛散以助君解表,性温燥,以助臣
1化痰燥湿蠲饮
佐制:「五味子:性温酸收敛气,助臣药止咳
I[芍药:性微寒滋润,和营养血
二药制约君臣温燥之性,以防诸辛温
燥散之品,耗气伤津。
r
主证:风寒湿表实证一君:羌;臣:苍术、防风
佐嵬1:兼里热:生地黄苓一与君臣药性
九味羌《味作用不相同(1)治次要兼证(2)制约防辛温
活汤燥烈伤津
佐助:细辛、白芷、川苛一散寒祛风、宣痹止痛
反佐:白通加猪胆汁汤一一真寒假热、戴阳、格阳证。
真寒: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绝一-附子、干姜、葱白
假热:面赤口干、烦燥一猪胆汁(苦寒),以制约大剂辛热之品伤
阴耗气,又可引虚阳复归于阴中,回阳固脱,阴阳顺接,汗止厥
回,脉即来复。
g:(1)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
(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使药的药力较小,
用量亦轻。①调和药味:校味以利服用。②调和药性过烈。
三、为何运用组方原则?
(1)使组方目的明确、主次分明、多而不杂。
(2)方中必有君药,但其它药不一定俱全,如独参汤。
(3)君药用量大,臣药味数略多于君药。
(4)佐使药因需而用。
四、什么是标准的方剂?
(1)方剂能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
(2)能体现正确的治法。
(3)符合组方原则。
(4)用法用量,剂型能切合病情。
(5)有良好的疗效,无付作用或付作用降低到最小限度。
五、方剂组成的变化(成方的变化)
1.为何要变化:方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也必须
有灵活性。因为:①病证千变万化,兼挟不同。②体质强弱不同。
③性别男女、老少不同。④季节,地域气候不同。因此,必须变
化。学方在于学法,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一方须切合病情,才能
治疗有效。
2.|方剂组成如何变化?[(1)药味加减。(2)药量加减。(3)剂型
变化
(1)药味加减:
a、随证加减:主证不变,主要配伍不变,只是增减次要药物(佐使药)
b、配伍变化:主证变化,则主要配伍随之发生变化
‘桂枝——风寒表实
麻黄I石膏一肺热喘咳证
,杏仁、甘草一肺寒喘咳
、杏松一风寒痹证
(2)药量的变化:
a、量变:病情轻重不同一一少阴病亡阳欲脱证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1组成相同一一附子、干姜、甘草
四逆汤一一1枚:1.5两:2两一一脉微细——真寒无假热
通脉四逆汤一一大附子1:干姜3〜4两:2两一一脉微欲绝一真寒假
热,格阳戴阳
b、质变:主证、治法改变
黄连量》吴茱萸一左金丸一清肝泻火、降逆止呕、治肝热犯胃之胃痛
黄连量<吴茱萸一玉连丸一温肝暖胃止胃痛、治肝寒犯胃之胃痛
桂枝汤:①风寒表虚②营卫不和:桂芍之比:3:3
桂枝加芍药汤:肝木克脾一-腹满时痛一桂芍:3:6
桂枝加桂汤:奔豚气--,山阳不能下蛰于肾,肾寒上冲--桂芍:5:3
(3)剂型的变化:组方的药物不变,只是剂型改变,一般主要用于
病势的缓急。
「汤:汤者,荡也。吸收快,用于病情重者。
六味地黄一
I丸:丸者,缓也。吸收慢,用于病情轻缓者。
3.组方的步骤:①辨证②立法③按组方原则选药④确定用量⑤
选择剂型⑥制定用法一按以上步骤组成的方剂才为标准的方剂。
第四章、剂型和用法(自学)
一、剂型:重点掌握:汤、散、丸、膏、丹、注射剂、胶囊、冲剂、
的特点。
二、酒鼠煎煮火候、时间、服药时间。
解表剂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
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属八法中的汗法。
【立法】“因其轻而扬之”一一病邪轻、病情轻、病位浅,“其在皮
者,汗而发之”。
【作用】发汗、解肌、透疹
发汗:直接开泄毛孔,使表邪从汗而出。
解肌:作用缓和的发汗方法,解除肌膜之邪的方法。
【适应证】表证:外感风寒、风热、温病初起、麻疹初起、水肿初起、
疟疾初起、痢疾初起、疮疡初起,凡见有:恶寒发热头痛、
脉浮者。
【分类】根据体凉及表邪性质(寒、热)不同分三类。
1.辛温解表——祛风解表、渗湿——风寒、风湿表证证(水肿、痢
疾初起亦多用)一麻黄汤、桂枝汤
2.辛凉解表——疏散风热、透疹——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
起)一桑菊饮、银翘散
3.扶正解表一一散表补虚扶正一正虚外感一败毒散
【使用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保暖、取微汗③辨清表里先后缓急
④禁忌:虚证水肿、麻疹已透、疮疡己溃、阳证痢疾,吐泻失水者
禁忌使用。
麻黄汤《伤寒论》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白、脉浮紧。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麻、桂、杏、草
【方解】
麻(君)一辛苦温①发汗解表平喘
桂(臣)一辛甘温、解表散寒,助麻发汗解表
杏(佐)一苦辛、①降肺气②合麻黄一宣一降,调肺平喘
炙草(使)——甘温①调和②防麻、桂过汗伤阴亡阳
【运用】
1、止咳平喘的基础方,经加减可治多种咳喘。
a、风寒表实咳喘一原方使用
b、风寒闭肺咳喘一去桂一三拗汤一偏于平喘,加桂偏于解表
c、风寒挟痰湿咳喘一去桂一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一
一华盖散
d、风热犯肺之咳喘一去桂加石膏一麻杏石甘汤
【特点】(1)为经方之典范(2)为辛温发汗的峻剂,为辛温解表的
代表方(3)为治外感风寒表实证重证之要方,代表方。(4)止咳喘
的基础方。(5)麻桂的比例3:2发汗力最强。
【附方】
1.麻黄加术汤—麻黄汤+白术—发汗解表,散寒祛湿—外感风寒
挟湿证。(见:风寒湿痹,身体烦痛,无汗。)
2.麻杏及甘汤一-(此四药组成)一-解表祛湿一外感风寒挟湿之轻
并证,并有化湿之倾向。(见: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
3.大清龙汤一一麻黄汤倍用麻黄+石膏、大枣、生姜一一发汗解表,
清热除烦―-外感表实重证兼里有郁热。(见:外感风寒,不汗出
而烦躁,身疼痛,脉浮紧。)
【使用注意】表虚自汗,气血阴阳虚者,虽有表证亦不可用。
桂枝汤《伤寒论》
【主治】(1)外感风寒表虚证。(2)各种原因所致之营卫不和证(多
见于病后、产后体虚所致)。
要点: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L感风寒表虚:是指感邪较轻,肌膜疏松的表寒证
2.营卫不和证:即卫强营弱。
卫强:非卫气强盛,实指肌表有风邪
营弱:卫浮于外,与邪相争,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
【组成】桂、芍、姜、草、枣
【功用】解肌发表,长于调和营卫
【方解】
桂一辛温甘①解肌散寒,②温经通阳、调卫一散
芍一酸寒敛阴以和营一收
二药配伍使营卫调和,辛散而不伤阴,酸敛而不碍邪。
生姜一辛温①助桂发表,①温胃止呕
炙草、大枣一一①调和②补中益气
【服法】①“适寒温”服之。②药后缀热粥。③“温覆”注意保温。
④取微汗。⑤禁食生冷等不易消化之品。⑥禁过汗。
【加减】
①兼咳喘一加厚朴、杏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
②兼项背强几几一桂枝汤+葛根一桂枝加葛根汤《伤寒》
营卫不和的内伤杂病:
①病后,产后发热一加当归、白薇
②妊娠恶阻证一加砂仁、姜半夏
③痹证(寒痹尤上肢)一威灵仙、桑枝
④手足麻木:VB1缺乏证——加黄苗
⑤月经不调(经脉有寒者)一炮姜、艾叶、香附
【特点】(1)为辛温发汗的和剂,桂芍之比3:3,为辛温解表的代表
方(2)为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之要方,代表方。(3)长于调和营卫,
又可调和阴阳、气血。
【附方】
桂:芍量相等____桂枝汤
桂枝加桂汤一-桂〉芍药一温通心阳,平冲降逆--奔豚气,气上冲心。
桂枝加芍药汤一-桂〈芍药一肝木乘脾之腹痛一芍药柔肝和木,
缓急止痛
【比较】
麻黄汤]f发汗力强,辛温解表重剂,且宣肺平喘一风寒
>表实,肺实喘咳
〉解表散寒
桂枝汤J、风寒表证解表力弱,辛温解表和剂,长于调和
I营一一风寒表虚证,营卫不和之内伤杂病
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里热证一一风寒湿邪束于肌表经络,内有里
热蓄积
要点:①风寒表实证。
②挟湿:身酸重而痛、头痛如蒙
③里热:口苦而渴,苔或微黄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茸、白芷、生地、黄苓、甘草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方解】
君一羌活一发汗散寒解表,祛风湿止痹痛
臣一一防风苍术一一辛温、助君药
佐助一细辛、白芷、川苛一一辛温,发散风寒,宣痹止痛
佐制一黄苓生地一①寒凉,防辛温燥烈太过②清热生津,治次要
证
使一甘草一调和
【使用注意】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证忌用。
【特点】①为治四时感冒风寒湿邪,表实无汗兼里热者之常用方。②
配伍特点:辛温燥烈升散之品与苦寒清润之品相配一升者不峻,寒
者不滞。③体现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临证应灵活变通。
【加减】
1.根据有无痛疼:无痛去细辛;痛重:头:藁本、蔓荆子。体:独活、
倍羌活。
2.根据湿之轻重、部位;湿轻去苍术;重倍用羌;湿在中焦,去生地。
3.根据里热之轻重:无热去黄苓、生地;热重加石膏,知母。
【比较】共性一一表实挟湿,湿在经络
九味羌活汤一一表实重兼里热一解表力强兼清热
羌活胜湿汤一一挟湿重(痛难转侧)一祛风湿力强长于止痛(独、
蔓、藁)
【问题】
1.本方治湿邪在表为何方中还用滋腻之生地?(兼里热伤津)
2.本方与大青龙汤皆治表寒里热,为何所用清里热的药不同?(本
方证里热伤津口渴甚一一生地、黄苓,后者内热烦躁甚一一石膏)
小青龙汤《伤寒论》
【主治】风寒束表,寒饮内停一外寒内饮证
要点:①外感表实证②内有寒饮停肺:咳嗽,痰白量多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方解】
君:麻、桂一解表发汗;佐制:芍药酸寒敛阴,发汗解表和营卫,
而不伤气血。
臣:干姜、细辛一温肺化饮
佐助:半夏——辛温性燥①辛散助君解表②性温燥助臣化痰燥湿蠲
饮佐制:五味子温肺化饮而不过燥耗伤气阴。
佐制:五味子:酸收敛气止咳[制约君臣温燥之性
芍药:酸收敛阴养血和营;防诸辛温燥散之
J品,耗气伤津
【特点】①有汗无汗,有表无表皆可使用,但必属寒饮停肺者,无汗
去生麻黄,用炙麻黄,无表去桂枝加杏仁。②以麻黄、桂枝配芍药酸
寒敛阴,发汗解表和营卫,而不伤气血。③姜、辛、夏配五味子温肺
化饮而不过燥耗伤气阴。
△香耨散《局方》
【主治】夏月外伤风寒,内伤湿滞一-阴暑证
要点:①风寒表实证。
②湿滞于内:头重身痛、腹痛吐泻,胸闷脱胀、苔白腻、脉浮。
【组成】香薯、扁豆、厚朴、酒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方解】
香熏一辛温芳香,解表散寒,祛暑化湿,夏月解表的要药
厚朴一苦辛温、芳香化浊,行气除满
扁豆一健脾和中,渗湿消暑
酒一同入煎,加强散寒,温通经活血之功
【特点】为夏月外伤风寒表实,内伤湿滞的常用方。
【使用注意】夏月外感表虚或外感风热者忌用。
《温病条辨》银翘散桑菊饮
病
温病初起、风热表证风温初起、风热咳嗽轻证
证
①发热,微恶风寒咽痛①发热不甚或无,咳嗽明显
明显,或有汗或无汗。(但咳)
②热胜:口干渴,咽肿而痛。②热轻:口微渴、咽痒
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或微痛、脉浮数、苔薄白
浮数。兼有:头痛、咳嗽
病机风热袭表,邪在肺卫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解银、翘一外散内清(重用)桑、菊——长于宣散,
荆芥穗、豆豉一辛微温①助君桑偏入肺止咳散肺热,
辛散解表②治头痛③与诸菊主人肝,随桑入肺
寒药相伍,解表而不助热,共散肺热薄荷、桔梗、
去性取用。杏仁——宣降肺气止咳
芦根、竹叶一清热生津连翘、芦根一清肺热、生津
薄荷、牛劳子、桔梗、甘草甘草一①清利咽喉②调和
—清热毒利咽、头目
配伍①辛凉宣散中,配小量辛温透
特点邪之品(荆、豉)而不助热轻宣疏散之中,配降
②疏散之中、又配解毒、辟秽肺止咳之品。
之品清疏兼顾。
特点长于清热解毒利咽、解表长于清肃肺热止咳为“辛凉
为“辛凉平剂”轻剂”。用药少,用量轻
岫
更研粗末,每用六钱,芦根汤煎
法
待香气大出即可,过煮则味厚入
中焦。病重日三服
面
用不宜久煎熬。②外感风寒①不宜久煎熬②风寒咳嗽忌
注
意
及湿热病初起忌用。用。
豆豉r用膏蒿桑叶制一辛凉解表
1用麻黄苏叶制一辛温解表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
【主治】风热袭肺或风寒化热,邪热壅闭肺一一表未解,肺热喘咳证
要点:①表证:发热恶寒,头痛有汗或无汗。
②邪热壅肺:喘急咳嗽,口渴喜饮,苔黄、脉数
有汗而喘一热迫津出(说明偏风热,肺热较胜)
无汗而喘一外邪闭肺(说明偏风寒,表寒重,肺热尚轻)
【组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火郁发之)
【方解】
1.辛温配辛凉相制为用一麻、石一一清解肺热而不凉遏
2.宣发配肃降一麻、杏一一宣降得宜喘咳得止
3.肺热用炙草而不用生甘草,滋润补益,制约寒热太过。
【特点】①肺实喘咳之证,喘为必备之证,无喘不可用,②有汗无汗,
有表无表皆可用。③重用石膏,倍于麻黄。无汗而喘:麻石:3:1,
有汗而喘:麻石:1:5
【比较】
本方〕r——邪热壅肺
麻黄汤I实喘I一一风寒闭肺
小青龙汤〔一外寒内饮
桑菊饮Ir风温犯肺一轻清宣散
本方j咳i邪热闭肺一一“火郁发之”
败毒散(又称人参败毒散)
钱己《小儿药证直决》
【主治】1.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证2.寒湿痢疾初起有表证者
要点:①气虚:声低气弱,体倦乏力,面色恍白,体弱易病。
②风寒表实重症:憎寒壮热,无汗,头强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
③湿象:头昏蒙重痛,肢体酸痛,胸膈痞闷,苔白腻,脉浮乏力。
【组成】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茸、枳壳、茯苓、桔梗、人参、
生姜、甘草
【功用】散寒着湿,益气解表
【方解】
君:羌、独,臣:川苛一祛风解表、除湿止痛
佐助:柴胡、薄荷一一辛散解表、
前胡、桔梗、枳壳一一理气化痰、宣肺止咳(桔一升肺气、前
一降肺气)0
佐制:人参、苓;生姜、甘草一益气健脾助正气奋起祛邪
人参:①扶正以助祛邪。②补气以防辛散耗伤气阴。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湿邪化热、阴虚外感者忌用。
【特点】1.祛邪解表之中佐少量人参,散中有补,祛风解表不伤正;扶
助正气祛邪外出。2.寒湿痢疾初起有表证者用本方体现了一逆流
挽舟法
【比较】
九味羌活汤\J兼有内热一-黄苓、生地
外感风寒湿邪[兼正虚-一参、苓、姜、草
败毒散于1
r兼湿象
参苏饮j气虚外感i——兼痰阻气滞:胸膈满闷,咳嗽
痰白气虚、表实
止嗽散《医学心悟》程钟龄
【主治】风邪犯肺咳嗽证。
要点:①表证轻(或无):微恶风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缓。
②肺失宣肃:咳嗽,痰白不爽,咽痒(风邪)。
③多为服解表药后表证大解,但咳而久不愈者。
④证情多稳定,病程偏长。
【组成】紫苑、百部、桔梗、白前、荆芥、陈皮、甘草、生姜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方解】
君:紫、百一温润不燥,尤善治久嗽顽咳
臣:白前一-长于降肺气止咳化痰、
桔梗一-长于开宣肺气止咳化痰4宣降得宜,
佐:陈皮一-长于理气化痰J升降得调。
荆芥、生姜一一辛散疏风解表,
使:甘草----调和
【特点】①用量轻微,药性平和稍偏辛温。②温润不腻,微温不燥,
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为平和之剂。③重在化痰止咳、调肺、兼
解表。
【比较】
桑菊饮一风温之邪、传变快、病程短:咽痒、咽痛、必有口干渴,
易入里化热、咳痰黄。
止嗽散一风邪犯肺、症情稳定、病程相对长、咽痒、多不咽痛,咳
痰色白多不也多无旺渴。一
A参办饮《局方》
【主治】素体气虚(脾肺),外感风寒,痰阻气滞之证。(与书上不同:
书上为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饮--外寒引动内饮证一-易与
小清龙汤证相混淆。本观点以方解为证)
要点:①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食懒言,喘咳痰白。
②风寒表实: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头痛,脉浮弱,苔薄白。
③痰阻气滞:咳嗽痰白,胸膈满闷,
【组成】人参、苏叶、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壳、桔梗、
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方解】
君:苏叶一发表散寒、行气宽中
葛根一发表解肌、升举脾胃之气以助化痰
臣:陈皮、枳壳一行胸膈之气,宽胸化痰
前胡一长于降肺化痰止咳
半夏一长于燥湿化痰散结
桔梗一长于宣肺化痰止咳
佐:木香一醒脾畅中,以助化痰
参、苓、生姜、枣、炙草一仿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扶正气
【特点】主以理气化痰,兼以解表扶正。体现了治痰先治气,气行则
痰消的治法。
【比较】
败毒散〕「兼湿一表邪重、偏解表
怔虚外感风寒<
参苏饮J兼气滞痰阻一表邪轻、偏理气化痰
泻I下剂
【定义】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
用以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立法】《素问》“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适应范围】里热积滞实证,里寒积滞实证,肠燥津枯便秘证,里实
正虚便秘证,水饮壅盛于里证。
【作用】
通便一排除肠胃积滞、
泻热一荡涤实热]里实积滞之证
攻积一攻下寒积食滞
逐水一攻逐胸腹水饮J
【分类】
1.寒下一泻热通便一里热积滞实证一大承气
2.温下一温里祛寒通便一冷积内停一温脾汤
3.润下一润肠通便一燥热积滞、体虚便秘一麻子仁丸
4.逐水一逐水通便一水蓄胸腹肌肤之重证一十枣汤
5.攻补兼施一攻邪扶正一邪实正虚一黄龙汤
【使用注意】1.辨清表里:表未解,里未成实者忌。2.辨清虚实:体
虚,凡孕妇、经期妇人、老人、伤津亡血者,热宜润下,忽犯虚虚实
实之诫。3.易伤胃气,得效即止。4.注意配伍行气药,行气以助泻下。
大承气汤《伤寒》
【主治】
1.邪热与宿屎相结于胃肠,灼伤津液一一阳明腑实证一体现了“急
下存阴”法
要点:①痞一院腹满闷,压重感
②满一院腹坚满而痛,拒按,矢气不减
③燥一大便干燥硬结,按之有块,舌苔焦燥起刺,可有口渴
④实—派实热之象,苔黄燥起剌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
数
2.里热炽盛,积滞内结不出,迫肠中津液从旁而下一一热结旁流一
一体现了“通因通用法”
要点:①痞、满、燥、实。②兼见下利清臭粪水。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一体现了“寒因寒用”法
病机:里热炽盛,实热内结或热极生风,或热扰神明,或热深厥深,
阳气被郁不能达于四末。
要点:①痞、满、燥、实。②兼见或厥、或痉、或狂。
【功用】峻下热结
【方解】
大黄、芒硝----峻下热结,荡涤积热燥
枳实、厚朴一-宽肠下气,行气除满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中病即止。
【特点】①为泻剂之祖。苦寒泻下药配行气药。②体现了“苦寒泻下”
法、“急下存阴”法(釜底抽薪)、“寒因寒用”法、“通因通用”法。
③煎法: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冲服。④重用厚朴(半斤)
【比较】
大承气:黄、硝、枳、朴一峻下一痞满燥实
调胃承气:硝、黄、甘草一缓下一燥实一大黄同煎、芒硝冲服
小承气:黄、枳、朴一轻下一痞满实一大黄同煎
△黄龙汤《伤寒六书》
【主治】阳明腑实兼气血亏虚证。
要点:
①阳明腑实,内热炽盛证:痞、满、燥、实,或见自利清水(热结旁
流)。身热口渴、舌苔黄焦干或焦黑,甚至神昏澹语,或循衣撮
空,或肢厥。
②气血亏虚:神金,少气懒言,精神萎糜,目光呆滞,表情淡漠,嗜
睡。
【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桔梗、当归、人参、大枣、甘草
【功用】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方解】
大承气汤一一峻下热结一一攻邪
桔梗一一开提肺气,宣肺以助通腑,欲降先升,提壶揭盖
参草姜枣——益气健脾
当归一一补血养阴气血双补
【特点】由大承气汤(枳朴硝黄)十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桔梗、
当归而成。_
大黄牡丹汤《金匮》
【主治】肠痈初起一热毒蕴结于肠,气血瘀滞而成。
要点:以右小腹痛疼、拒按、舌红、苔黄、脉滑数。
【组成】大黄、芒硝、牡丹皮、桃仁、冬瓜子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方解】
大黄、桃仁-一泻热攻瘀、清热解毒
芒硝、桃仁-一通便、软坚、散结
丹皮、桃仁一一凉血、活血、化瘀
冬瓜子、桃仁一一通便、排脓、散结消痈
【使用注意】1.小儿及孕妇忌。2.肠痈己溃者不可用。3.重型、
急性坏死性肠痈不可用。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主治】脾阳虚,冷积内停腹证
要点:①便秘,腹绞痛。②脾阳虚: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食少,舌
淡、苔白,脉沉弦迟。
【组成】大黄、芒硝、附子、干姜、当归、人参、甘草
【功用】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方解】
温:附子、干姜一温阳散寒
下:硝、黄一与诸温热药相伍,去性取用,润肠软坚,泻下冷积。
补:当归、人参、甘草一益气和血,补阳先益气,止痛软坚
【特点】①为人参四逆汤十大黄、芒硝、当归而成。②大黄同入煎。
药量:温热药〉寒凉药(附子、干姜、当归、人参〉大黄、芒硝)。③
为温下的常用方、名方。④配伍特点:寓温补与泻下之中,苦寒泻下
而不伤阳、耗阴,温阳补益而不碍泻下攻积。
【思考题】本方为泻下剂,为何重在温补?兼以攻下?
麻子仁丸《伤寒》
【主治】胃肠燥热,脾津不足,大便秘,小便频一脾约证
【组成】大黄、枳实、厚朴、麻子仁(火麻仁)、杏仁、芍药、蜜
【功用】润肠通便,行气泻热
【方解】
麻、杏、芍、蜜一一润肠通便[润而不腻
小承气:枳、朴、黄一行气泻热j下而不伤正
【特点】(1)为小承气(枳、朴、黄)加味一一麻、杏、芍、蜜而成。
(2)重用麻子仁二升,也可称为大承气的变方,以麻、芍、杏、蜜
代替芒硝软坚。、
十枣汤《伤寒》
【主治】①悬饮。②水肿(实水)一一饮停于内,饮邪上下内外泛滥,
阻滞气机。
①悬饮(饮停胸胁Z证):咳唾胸胁引痛,或见:心下痞硬,干呕短
气,头痛目眩。
②水肿(实泉):一身家肿,尤以半身以下肿为重,腹胀喘满,二便
不利。
【功用】峻下逐水
【方解】
甘遂一一善行经隧络脉之水
大戟一一善行脏腑之水
芜花一一善行胸胁伏饮痰癖
大枣一一①益气和胃②缓诸药之毒性及药性——配伍重点
【服法】1.三药等为细末,装入胶囊,每次1—2g,清晨空腹,以
十枚大枣煎汤送服。2.药后约2小时左右泻泄,3~4次可止,为最
佳药效,过多则为不良反应,可服冷粥止之.3.根据病人的体质状态,
据情拟定攻补之先后。
【思考题】甘草能否取代大枣?(土△反)
△济川即《景岳全书》
【主治】肾虚精亏,升降开合失司一一肾虚便秘
要点:①便秘、难解②肾亏: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
淡苔白,脉沉迟。
【组成】当归、牛膝、肉灰蓉、泽泻、升麻、枳壳
【功用】补肾益精,润肠通便
[方解]
君:肉灰蓉一一甘咸性温,长于温补肾精,滋润滑肠,性温和有从容
之态。
臣:当归一一甘辛温通苦泄,为血中之气药,补血,行血,和血,滋
润通便。
牛膝一一补肾善"行,引诸药入肝肾。
佐:升麻一轻宣升阳,取欲降先升之意,①升清阳以助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洒陈于六腑,使大便得津液濡润,以达到通
便之效。
枳壳一宽肠下气、以助通便
泽泻一一补肾,缩尿止遗,淡渗(利邪水、固正水。《本草》“养五脏
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别录》:“补虚损五劳、
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
水”。《大明本草》:“主头眩耳虚鸣,筋骨挛缩,通小肠,止
遗沥、尿血”。
【特点】①重用补益:当归、牛膝、肉灰蓉。②轻用升降调气之品:
泽泻、枳壳、升麻,升麻用量最轻5分一1钱。③以补为泻,寓降于
升之中。一
和解剂
【定义】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胃肠寒热),表里
双解等作用,用于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以及表
里同病的方剂,统称为和解剂。
【作用】和解、调和
【分类及适应证】
1.和解少阳一一少阳病一一小柴胡
2.调和肝脾一一肝脾失调一一逍遥散
3.调和寒热一一胃肠不和及寒热错杂一一半夏泻心汤
4.表里双解一表里同病: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实里虚,表虚
里实,表里俱寒,表里俱热,表里俱实
少阳阳明合病一一邪居半表加里实一一大柴胡汤(同时发病)
太阳阳明并病一表寒里热协热下利一葛根苓连汤(先后发病)
外感风热,里热便结一一防风通圣散
【使用注意】1.邪在表或全部入里不宜用和解少阳方。因为邪在表
者,用之将引邪入里,邪在里者,用之药不达病所。2.劳倦内伤,
饮食失调,气血虚弱之寒热不宜用。3.七情内伤之肝脾不和宜配合
心理治疗。
小柴胡汤《伤寒》
【主治】(1)邪犯少阳,留于半表半里---少阳病。
(2)妇人经期感受外邪、热入血室、与正气相搏一一妇人伤
寒热入血室证。
(3)疟疾、黄疸见少阳证者。
要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
食、脉弦。妇人经期,寒热发作有时。
【组成】柴胡、黄苓、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
【功用】和解少阳
【方解】
君:柴胡——透达疏散少阳半表之邪]和解少阳
臣:黄苓一一清降半里之热」
佐:半夏、生姜一一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一一①扶正以助祛邪②益气防邪入里。
使:炙甘草一一调和、补益
【使用注意】阴虚血少者忌用。_
天柴胡汤《伤寒》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同时发病)一少阳证兼阳明腑实证
要点:少阳证+便秘热结不通或下利(热结旁流)苔黄、脉弦数有力。
【组成】柴胡、黄苓、半夏、生姜、枣、大黄、枳实、芍药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方解】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枳实、大黄一一泻热通便
芍药、大枣一一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特点】小柴胡汤去参蔓士大度枳实芍药而成。
蒿苓清胆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清-喻根初
【主治】少阳热重、痰湿中阻、胆热犯胃之一(1)少阳湿热证(热
重于湿)。(2)暑湿时疫所致之疟疾(热重于湿)。
要点:往来寒热,热重寒轻,胸胁苦满,呕吐泛酸苦水或黄色痰涎,
苔黄腻,脉弦滑数。
【组成】青蒿、竹茹、半夏、赤茯苓、黄苓、枳壳、陈皮、碧玉散(滑
石、甘草、青黛)
【功用】清M利湿;和胃化痰
【方解】
君:青蒿、黄苓一一清透降泻胆热,并能化浊燥湿
臣:竹茹、半夏一化痰止呕,和胃降逆。竹茹尚可清胆热
赤茯苓、碧玉散(滑石、青黛、甘草)一清热利水,导热下行
佐:陈皮、枳壳一一理气化痰,宽胸畅膈
【特点】①药物配伍框架仿小柴胡汤之意。②为治少阳湿热证热重于湿
者
【比较】一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和解之中兼补益一宜于胆胃不和,胃气上
V逆者
蒿苓清胆汤J均见少阳证和解之中兼清利湿热,理气化痰一一少阳
J胆热偏重,兼浊者
四逆散《伤寒》
【主治】(1)阳气内郁之一一阳郁厥逆证。
(2)肝脾不和之一一脱腹疼痛证
要点:手足不温,脉弦
或胁肋疼痛\
或微热
或咳
或悸>三焦气机不利,不得疏泄
或小便不利
或腹痛
或泄利
【组成】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方解】】
君:柴y升发清阳、疏肝解郁,透邪外出炉散而无耗
臣:芍敛阴养血J阴血之弊
佐:枳三虹壁距,一升一降,升清降浊
气和血
使:甘草一调和,补益
【特点】为疏肝理脾之通剂。
逍遥散《局方》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之证。
要点:①肝郁一一胸胁胀痛、喜叹息、或乳房胀痛、月经不调,或往
来寒热,咽干口燥。
②血雇工昏、目眩。③脾虚:神疲食少,脉弦虚
【组成】柴胡、芍药、当归、茯苓、白术、薄荷、烧生姜、炙甘草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方解】
君:柴胡一一①疏肝解郁,条达肝木。②引诸药入肝益肝体达肝用
臣:当归、白芍一养血和血,柔肝缓急止痛
f白术)
佐:补脾I茯苓I①实土以抑木
<煨姜|②健脾以生血
〔炙草J
煨姜一一降逆和中,辛散达郁(煨生姜辛散不如生姜,但温中止呕强
于生姜)
薄荷一一入肝疏散郁遏,透达郁热
【特点】①配伍特点:气血兼顾,肝脾同调,体同了疏肝实脾,益体
达用,扶土抑木的治疗原则。②是调肝养血的代表方。③是妇科调经
的良方,常用方(肝郁气滞型月经不调)。④治疗肝郁气滞型胸胁痛
的要方。
半夏泻心汤《伤寒》
【主治】胃肠不和,寒热错杂之心下痞证一一寒热之邪互结心下(胃
肠),阴滞气机。
要点:痞(心’下满而不痛)、呕、利(肠鸣下利)、苔腻微黄、脉弦数。
【组成】半夏、干姜、黄苓、黄连、人参、大枣、炙甘草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方解】
半夏、干姜一一辛开、辛温开结明散寒、温中降逆止呕。
黄连、黄苓一一苦降、苦寒降泄以除其热一一苦降
参、草、枣、干姜一一补益、辛甘化阳,温中益气健脾一体现了“塞
因塞用”的原则。
【特点】①为小柴胡汤的变方,小柴胡去柴胡十黄连,生姜改干姜。
②配伍特点:寒热互用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助力备考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资源试题及答案
- 高性能轿车短期出租协议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应对压力的有效方法试题及答案
- 财务分析在决策中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加强新员工融入的工作措施计划
- 国际金融理财师考试另类投资方式试题及答案
- 注会考试中案例题的解析技巧与试题及答案
- 证券从业资格证的复习试题及答案
- 解析交易规则的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体系化整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 广东省2024-2025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卷及答案(二)高三试卷(佛山二模)
- 防水工程施工方案屋面防水施工的施工工艺
- 【9数一模】2025年安徽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九年级中考一模数学试卷(含答案)
- 国家民政部所属单位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4年安徽马鞍山技师学院专任教师招聘真题
- 2025年济源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9-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专题03 古今中外科技成就(测试)(解析版)
- 设计服务费用合同(2025年版)
- 广数980TDA详细说明书
- 2025年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完整版
- 2024年新高考广西高考生物真题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