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清末,以“忠君”为主题的传统屈原阐释逐渐动摇;新文化运动时期,“屈原爱国”观念确立并逐渐传播,但尚未获得各方的足够认同;九一八事变后,民族主义阐释压倒其他阐释而渐成主流,“屈原爱国”成为一种制度性、风俗性和常识性观念。这一转变表明(
)A.社会形势变化影响历史解释 B.新文化运动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C.楚国历史年代久远无法考证 D.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展示了对屈原形象阐释的不断发展演变,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和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屈原“爱国”的观念逐渐扩散并得到更多认同,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屈原形象认识的变化,B项只涉及材料部分信息且偏离了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的转变表明社会形势变化影响历史解释,没有探讨楚国的历史,也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没有关系,排除CD项。故选A项。2.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以下各项是对这一表述的理解,其中不恰当的是A.海禁加剧了寇患B.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C.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D.应当废除海禁政策【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中“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可知海禁加剧了寇患,从这个角度讲,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故A、B表述恰当,应予以排除;“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说明许多商人依旧不顾海禁政策出海经商,故C项表述恰当,应予以排除;材料中体现了海禁的弊端,但并未明确提出应当废除此政策,故D项表述不恰当,是符合设问要求的正确选项。3.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其中第一条规定对活佛转世的认定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该条文说:“大皇帝为求黄教得到兴隆,特赐一金瓶,今后遇到寻认灵童时,……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释迦牟尼像前掣签认定。”这一制度A.是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主权的体现 B.解决了西藏各教派之间的矛盾C.确立了佛教在西藏至高无上的地位 D.使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理【答案】A【详解】根据“大皇帝为求黄教得到兴隆,特赐一金瓶,今后遇到寻认灵童时,……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释迦牟尼像前掣签认定。”可得出金瓶掣签制度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体现的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矛盾仍然存在,没有解决,排除B;C项不符合主旨,排除C;这一制度并不是西藏归属中央的标志,排除D。4.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以上举措的共同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 B.抵御西方侵略 C.强化边疆治理 D.推行地方自治【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边疆治理策略,如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等等,以上举措的共同目的是强化边疆治理,C项正确;以上举措的共同目的是强化边疆治理,与增加财政收入无关,排除A项;清朝的这些举措的共同目的是强化边疆治理,并不是抵御西方侵略,排除B项;清朝的这些举措的共同目的是强化边疆治理,“地方自治”不可能用于边疆治理,排除D项。故选C项。5.如表所示是某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地区措施东南地区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地区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蒙古和新疆地区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西藏地区1727年派驻驻藏大臣A.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 B.捍卫国家统一的康熙帝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边疆地区。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涉及的地点多为边疆或者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措施有设置机构、打击侵略者、平定叛乱等,由此可知,这一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项正确;台湾地区不涉及民族关系,排除A项;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是乾隆皇帝,排除B项;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①阻碍了中外之间的贸易往来
②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③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④保护了民族工业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B【详解】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使中国落后于历史的发展潮流,因此①③正确,B符合题意;避免西方殖民侵略的说法不符合史实,②错误,AC排除;当时民族工业尚未产生,④错误,D排除。故选B。7.根据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有关军机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军机大臣由朝中重臣推举任用 B.是统率内阁、六部的正式机构C.隶属于皇帝,参与机要政务 D.对皇权形成有效制约【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代的军机处隶属于皇帝,参与机要政务,C项正确;军机处的大臣是皇帝任命的,不是由推举任用的,而且军机处也不是正式机构,不能对皇权形成有效制约,排除ABD项。故选C项。8.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主张“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体现该主张的是()A.设台湾府 B.平定准噶尔叛乱C.册封达赖、班禅 D.设伊犁将军【答案】C【详解】“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意思是沿袭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不强行改变他们的习俗;虽然政令合并统一,但不变更他们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故C项正确;设台湾府、平定准噶尔叛乱、设伊犁将军与“因其教不易其俗”无关,排除ABD三项。9.现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奠定是在(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清朝基本奠定,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10.明朝中后期,内阁“大事皆首辅主持,次辅以下不敢与较”。清朝内阁设置了由满州旗人垄断的领班大学士,但领班大学士的地位与其他阁臣差别不大。阁臣的权势高低主要由其能否“参预机务”决定。这一变化表明,清朝(
)A.君主治政风格更加独断 B.注意调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C.中枢官僚体制趋于成熟 D.重视吸取明王朝衰亡的教训【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明朝中后期,内阁‘大事皆首辅主持,次辅以下不敢与较’。清朝内阁设置了由满州旗人垄断的领班大学士,但领班大学士的地位与其他阁臣差别不大。阁臣的权势高低主要由其能否‘参预机务’决定。”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首辅的权利来自于皇权,清朝领班大学士的权利也很小,参与机务的决定也是皇权赋予的,可见君主治政风格更加独断,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清朝注意调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清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并非中枢官僚体制趋于成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清朝重视吸取明王朝衰亡的教训,排除D项。故选A项。11.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特别重视边疆的管理,其中康熙帝在哪一地区建树相对较少A.西藏B.东南C.东北D.西北【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康熙在东北抗击沙俄,在东南收复台湾,在西北打击准噶尔部叛乱,其在西藏地区建树较少,选项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康熙在东北、西北、东南都有建树,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准确记忆康熙时期维护疆域的举措。12.下图是中国某时代的疆域示意图,统治该时代的皇帝应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元世祖D.乾隆帝【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年间,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极盛时期的清朝,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这与材料中的地图演示范围相当,故选D。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新疆、西藏等地区并未被纳入到中国版图,排除AB;元世祖时期,中国北部的疆域范围比地图演示的更广,排除C。【点睛】本题以疆域图为切入口,考查了学生时空观念这一学科核心素养,这也提醒学生对于地图的重要性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13.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饲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当地民众“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据此可知A.明朝奉行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对外贸易有利于改善国计民生C.月港是明朝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D.私人海上贸易使贫富分化加剧【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政府开放海禁有利于百姓生活的改善和政府收入的增加,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明朝政府鼓励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月港是明朝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私人海上贸易使贫富分化加剧,排除D项。14.自唐以来长盛不衰、历代开放的港口是A.广州 B.泉州 C.福州 D.厦门【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直到鸦片战争,广州一直是对外开放的港口,A项正确;受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泉州、福州和厦门,不具备“长盛不衰、历代开放”的资格,BCD三项错误。15.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62年,清政府在新疆设伊犁将军;1884年,在新疆建行省,最终确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这表明,清代A.新疆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B.行省制度开始在全国推行C.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D.中央政府与西藏开始交往【答案】C【详解】根据“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62年,清政府在新疆设伊犁将军;1884年,在新疆建行省,最终确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可得出,这些都是清政府加强边疆治理的具体措施,C项正确;A项是在汉代,排除A项;开始错误,排除BD项。故选C项。16.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①明太祖废除丞相②雍正帝设立军机处③实行八股取士④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①②③
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及八股取士均是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①②③符合题意;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不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点睛】17.顺治十三年,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定“三藩之乱”即将结束之际,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这说明A.海禁政策受到质疑 B.明清出现进步思想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D.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可知,部分地区的巡抚要求废除海禁,准许商民出海贸易,说明清朝实行的海禁政策遭到质疑,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有人要求废除海禁政策,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主要体现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有人要求废除海禁政策,没有体现东南沿海地区是否遭到西方侵扰的问题,C项错误;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但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君主专制强化的结论,D项错误。18.清中叶以后,中央政府在漠南蒙古设置绥远城将军。历任绥远城将军呈递皇帝的奏折内容极其丰富,大概涉及了绥远城修筑、内政、军务等八个大类。清朝此举意在A.加强对于蒙古地区的控制 B.扩大地方行政权力C.赋予将军处理政务的职权 D.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答案】A【详解】由材料“中央政府在漠南蒙古设置绥远城将军……大概涉及了绥远城修筑、内政、军务等八个大类”可知,清政府意图通过设置绥远城将军来加强中央对蒙古地区的控制,故选A;绥远城的事务都要向皇帝报告,这说明的是中央权力的加强,而非地方权力的加强,排除B;赋予将军处理内政的职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而非意图,排除C;改土归流政策针对的是西南地区,而非蒙古地区,排除D。19.清代一位皇帝特意设立了一个临时军政机构,开始名为军机房,就设在乾清门西侧的养心殿外,当时正在西北用兵,军事上需要集中力量迅速解决,以防贻误军机。这位皇帝还①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
②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③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④重建太和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详解】根据“特意设立了一个临时军政机构,开始名为军机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期设置军机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期实行密折制度,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同时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B正确;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达赖喇嘛、五世班禅喇嘛,自此正式确定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排除A、C、D。20.晚清诗人黄遵宪《番客篇》言:“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清朝入关之初厉行“海禁”政策,其主要针对A.东南沿海反清势力 B.东部沿海奸商势力C.来自日本的倭寇势力 D.来自西方的殖民势力【答案】A【详解】清朝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势力,厉行“海禁”政策。故A正确;东部沿海奸商势力在明朝时期已经被肃清,排除B;日本倭寇主要是明朝时期出现,排除C;清初厉行“海禁”不是对付西方的殖民势力,排除D。故选A。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等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政治方面: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特务统治等;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中止西学东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详解】(1)第一小问政治结构结合所学从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以及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回答;经济格局依据所学从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选官制度从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回答。(2)依据所学明清时期政治方面从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特务统治等回答;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结合所学从中止西学东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思考回答。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利(利税、利润)人甚厚,提举官(管理市舶事务的官员)宜得人(用人得当)而久任。庶(期望)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减轻人民的财力负担)也。”——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材料二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拆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隆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翔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衽。”——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清政府在粤海关规定:(一)洋船销货、装货,应该按期离开,禁止在广州过冬;(二)洋船不许同汉奸私自交易;(三)内地行商不许向洋商借贷资本;(四)洋商不许雇佣内地仆役;(五)在洋船停泊处必须有官员与兵了弹压、稽查。——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四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效的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的贸易政策,分析该政策带来的影响?3.依据材料四,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答案】(1)历史信息:宋代海外贸易税收利润丰富;市舶收入已发展成为国库财富的重要来源;宋朝统治者对市舶的重视日益加强;宋朝廷要求任用称职并长期任职于此、熟悉事务的市舶官员。(2)政策:海禁政策(闭关政策),如答限制出口商品的出口量,限制中外贸易和往来也可。影响:清政府的政策做法尽管有利于对外商的控制,但限制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目塞听、固步自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局面)。(3)状况:近代中国大量输出农产品:大量输入技术和工业品;洋人控制关税(操纵市场);双方交往中西方占主导地位。原因: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英国成为世界工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并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分析】本题就古代和近代对外经济关系作为考查线索,主要考查了学生概括史料的能力。【小题1】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概括从税收、市舶收入、统治者的态度、市舶司官员任免等方面出宋代对外经济往来的基本特征。【小题2】考查清代海禁政策及其影响。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作答。【小题3】考查近代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即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西方在中西方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原因主要从西方完成工业革命、中国国门被打开,逐步被卷入世界市场等方面作答。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部欧洲史从希腊开始,转向到罗马意大利半岛,又转向到西班牙、葡萄牙,再转向到荷、比、英、法诸国,再转向到德意志,直至今又转向到苏俄,其在地理区域上之轮转动态,大致如此。中国历史趋势,不好说是转动的,只好说是展拓的。中国史是最先从某一狭小地区,展扩到广大地区去。由是而再从广大地区推拓到较狭小的地区,从高燥地带推拓到低湿地带,从寒冷地区推拓到温暖地区的。此一不断推拓的过程,即自北方黄河流域推拓到南方长江流域,再推拓到更南方的珠江流域,其大势是如此。——整理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指出了欧洲史和中国史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趋势。请结合中国史或世界史,自选角度,围绕“历史发展的趋势”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说明:考生可以论证、批判、修改材料观点,或提出新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阐释:远古时期,中华文明的诞生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华夏文明的代表夏商奴隶制国家统治中心位于黄河流域,西周通过分封制建立起领土广阔的早期国家,伴随着春秋战国的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华夏文明不断拓展至中华大地。秦汉大一统封建王朝建立,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并巩固。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入,以专制集权、小农经济、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华夏文明范围不断拓展,从北方向南方,由中原到边疆地区,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中国版图奠定,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巩固。因此,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看,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形成了中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助力备考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资源试题及答案
- 高性能轿车短期出租协议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应对压力的有效方法试题及答案
- 财务分析在决策中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加强新员工融入的工作措施计划
- 国际金融理财师考试另类投资方式试题及答案
- 注会考试中案例题的解析技巧与试题及答案
- 证券从业资格证的复习试题及答案
- 解析交易规则的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体系化整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 广东省2024-2025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卷及答案(二)高三试卷(佛山二模)
- 防水工程施工方案屋面防水施工的施工工艺
- 【9数一模】2025年安徽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九年级中考一模数学试卷(含答案)
- 国家民政部所属单位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4年安徽马鞍山技师学院专任教师招聘真题
- 2025年济源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9-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专题03 古今中外科技成就(测试)(解析版)
- 设计服务费用合同(2025年版)
- 广数980TDA详细说明书
- 2025年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完整版
- 2024年新高考广西高考生物真题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