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1页
两次鸦片战争-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2页
两次鸦片战争-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3页
两次鸦片战争-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4页
两次鸦片战争-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两次鸦片战争--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道光帝对签订《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战费彼此均有,不能议给,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贸易之所,前已谕知耆英,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道光皇帝仍坚持传统的夷夏外交思想 B.反映了道光皇帝屈辱的外交思想C.道光皇帝已认识到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D.香港地区从此沦为英国殖民地【答案】A【详解】“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说明允许闽浙沿海通商,“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体现出晚清政府仍然坚持传统的夷夏外交思想,A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屈辱外交思想,B错误;道光帝并没有认识到开放重要性,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香港地区从此沦为英国殖民地,D错误。2.有学者指出:乾隆后期的“大清帝国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就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被动,因而越来越异化,终于从一个雄强一世的东方大帝国、一个中央王国,异化为一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基于A.东西方发展趋势迥异 B.清朝综合国力的衰退C.中国经济发展的停滞 D.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答案】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走上资本主义之路之际,清朝却处于农耕时代的顶峰,这就导致“大清帝国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就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被动,因而越来越异化”,故A项正确;此时清王朝的综合国力仍处世界前列,排除B项;清中期以前,社会经济仍是在发展的,故排除C项;西学东渐局面直至鸦片战争后方算形成,故排除D项。3.近代某条约规定:“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下列选项中,属于英国借此规定获得的特权是A.五口通商 B.协定关税 C.开设工厂 D.领事裁判权【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规定“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由此英国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并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借此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特权,C项正确;早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英国就得到了五口通商的特权,A项错误;协定关税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B项错误;领事裁判权与片面最惠国待遇同为1843年《虎门条约》的内容,D项错误。4.太平天国及捻军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两个相继发生的重大事件,促成了湘军、淮军和总理衙门等系列新制度的创设。这些新制度的创设(

)A.反映了体制内的权力变动 B.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C.加强了清廷对地方的控制 D.有效化解了王朝外部危机【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晚清政治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湘军、淮军和总理衙门等一系列新制度的创设,是王朝应对外部危机而采取的横向分权,在体制内形成新的制度和权力中心,这反映了清廷体制内权力的变动,A项正确;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仅是总理衙门成立的影响,非共同特征,排除B项;淮军和湘军的成立,体现了地方势力的增强,而不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有效化解”的说法夸大了其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5.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东南互保”符合列强利益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C.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D.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在1864年之前,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明显反侵略性,故“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B项正确;东南互保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督抚所策划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我国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但与题干所述西方侵略势力的地域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排除D项。故选B项。6.在中国近代史上,“南来之风”往往会成为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均是开始于中国的南方地区。这是因为当时A.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 B.南方地区率先受到列强冲击C.南方地区社会矛盾突出 D.清政府放松了对南方的控制【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南方地区率先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南方地区率先受到列强的侵略战争,更早的受到西方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南方更早的成为进步力量出现的地区,主要是西方侵略造成的,不是经济重心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方更早的成为进步力量出现的地区,主要是西方侵略造成的,不是南方地区社会矛盾问题,排除C项;清政府放松了对南方的控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7.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A.英国的船坚炮利B.西方列强加紧扩张C.工业文明迅速发展D.中国的闭关锁国【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积极寻求对外商品倾销市场,从而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故C项正确。A项,英国的船坚炮利属于军事因素,与“大势”不符合,排除。B项,西方列强扩张的根源在于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排除。D项,闭关锁国与开放的世界市场相悖,排除。8.1843年,中英签订《海关税则》,其中规定的进出口货物税率,比鸦片战争前降低了50%左右,有的甚至降低了90%。《海关税则》还规定,凡未列入本税则的进出口货物,一律“值百抽五”。由此可见,《海关税则》A.有利于外国商品输出 B.标志着关税主权开始丧失C.保护了中国民族工业 D.违背了英国自由贸易理论【答案】A【详解】从材料信息看,中国关税大幅度降低,这便利了西方国家对华进行商品输出,不利于保护中国民族工业,故选A项,排除C项。《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排除B项;《海关税则》体现了英国倡导的自由贸易的原则,排除D项。9.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规定到广州的洋人不得在江中划船取乐。每月中有3天可以结伴在通事(翻译人员)护送下到花园游散,通事对他们的一切行为要负完全责任,他们买货必须由行商经手。在规定季节之后,洋人不得逗留广州。由此可见A.通事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 B.政府限制华洋接触C.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萌发 D.闭关锁国政策有名无实【答案】B【详解】从材料中的“他们买货必须由行商经手”“洋人不得逗留广州”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的这些规定是为了限制洋人与中国人接触,故答案为B项;阻碍中外经济交流的是清政府的政策,而不是通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主权意识,排除C项;闭关锁国政策仍然在实行,排除D项。10.下表反映出福州茶叶出口量猛增。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英国市场的需求 B.内外战争的冲击C.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53—1859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由于部分出口地区被占领,在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没有被占领的福州地区出口猛增;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部分出口地区受到战争影响没有受到战争影响的福州地区出口反而增加,B项正确;材料中中国对英国的总出口量变化不大,没有体现英国市场的需求的情况,排除A项;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带来的是整个中国贸易趋势的变化,而材料仅仅说明福建出口猛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出口量的增加而不是生产量的增加,而不是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排除D项。故选B项。11.白银作为货币,在中国古代长期都以“两”结算,在《南京条约》中,赔款则以明中后期开始流入的西班牙“银元”结算。当时使用“银元”结算的重要因素是A.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居出超地位B.西班牙长期主导欧亚海上贸易C.英国工业发展对银元需求旺盛D.晚清对国际白银市场尚不熟悉【答案】A【详解】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每年从国外获得大量贸易利润。英国当时防止货币外流,禁止本国银币出口流通,所以,中国赚取的外贸利润并非英镑,而是英国商人从世界贸易中获得的西班牙银元,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关键不在于“西班牙”身上;C选项错误,这不是最主要的因素;D选项错误,当时清政府虽闭关自守,但依然有贸易往来。点睛:墨西哥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白银产地,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就开始铸造银币,它的币面花纹有西班牙国王肖像,因此,这种银元被称为西班牙银元。由于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导致清政府外汇储备中存有大量西班牙银元,这使清政府支付巨额银元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12.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补偿了鸦片被销毁的英国商人,并开放五个中国港口以进行国际贸易。另外,作为此协议的一部分,这些港口中的每一个,均由不从属于中国法律的英国顾问管理。这些规定,致使中国客观上A.沦落为英国的殖民地 B.司法主权由此丧失殆尽C.解决了鸦片的纠纷 D.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化【答案】D【详解】根据史料信息和所蕴含条约的内容,可知英国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主要意图,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其客观结果是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化,D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排除A项;领事裁判权体现的是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侵犯,但并不是丧失殆尽,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英国又勾结法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1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过去,我们常常强调西方侵略者对我们不平等,但同时又把中国封建主义以夏傲夷的不平等置于视野之外。……西方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与中国封建主义的不平等之间有着时代的差距,所以,带来了不平等条约的西方人却又向中国要求平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鞭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种不平等的实质上是相同的B.两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经济形态C.二者都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D.要客观全面的看待西方的侵略【答案】D【详解】西方侵略者对我们不平等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平等,中国以夏傲夷的不平等是封建主义的不平等,两者实质上是不同的,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两种不平等的经济根源的问题,故B项排除;中国以夏傲夷的不平等不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故C项错误;西方侵略者对我们不平等具有双重性作用,故应该客观全面的看待西方的侵略,故D项正确。故选D。14.有学者根据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外交权的演变趋势绘制了下图,这说明(

A.近代民主政治有所发展 B.晚清中央政府权威削弱C.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大 D.地方与中央已分庭抗礼【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鸦片战争后地方外交权的演化过程示意图,可得出地方外交权限扩大,受到的控制监督减弱,地方外交自主权的扩大反映中央集权的削弱,B项正确;题干所述主要讲外交而非民主,排除A项;题干所述主要涉及地方外交权力而非行政权力,排除C项;清末中央集权削弱,但20世纪以前中央权威仍然存在,没有到“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15.1867年,针对西方在修约过程中的非分要求,李鸿章“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1881年,驻外公使曾纪泽利用西方“可随时修约”的规矩,赴英外交部“谈商改条约之事”。这反映出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B.国际环境利于外交斗争C.外交平等成为国人共识D.对外交往增强主权观念【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在外交活动中利用国际法争取外交权利,说明近代对外交往活动增强了国家主权观念,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国际地位并没有提高;B选项错误,此时期列强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不断扩大资本输出,抢占殖民地,这种国际环境不利于中国展开外交活动;C选项中“国人共识”的表述绝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6.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并承认此前签订的《瑷珲条约》,抢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此前签订的《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干米的中国土地,C项正确;《南京条约》、《天津条约》、《辛丑条约》均与“承认此前签订的《瑷珲条约》,抢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不相符合,排除ABD项。故选C项。17.马克思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这里的“暴力”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与外界完全隔绝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暴力”指的是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B项;中法战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排除D项。故选A项。18.(2008年四川文综)在近代中国,协定关税特权逐步为西方列强所共享。反映这一过程的条约包括A.《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C.《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辛丑条约》D.《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答案】A【详解】该题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西方列强相继得到协定关税的特权。英国从《南京条约》,美国从《望厦条约》,法国从《黄浦条约》中获得此特权,《马关条约》是与日本签订的,签订《辛丑条约》时列强都已获得此特权。19.1856-1860年英法挑起的对华战争命名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因为它A.因禁止鸦片贸易而爆发 B.是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C.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D.因吸食鸦片而战局改变【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是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主要体现在目的、规模及性质等方面,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0.鸦片战争爆发后,由于沿海各省清军不敷调用,清政府从内地各省抽调兵丁5.1万人增援沿海,下表所示为部分省区的抽调兵力数据。据此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是(

)A.军队战斗力低下 B.军事体制的落后C.军队增援不及时 D.清政府兵力不足【答案】B【详解】由表格数据来看,清政府需要从内地的多个省份拼凑多支队伍增援沿海地区,路途遥远,可以得出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缺乏统筹,B项正确;战斗力如何,材料未直接体现,排除A项;增援时效如何,材料未直接体现,排除C项;题干主旨是清朝军事体制落后,并非兵力不足,排除D项。故选B项。21.上海历史的变迁材料1:图片中的上海历史材料2:传教士笔下的上海租界1877年,美国人狄考文在租界的格致书院讲解、演示电的原理,用电引燃爆竹,慕名前往听讲的有五十多人,“观者无不赞美,无不欣悦”。

﹣﹣熊月之《格致书院与西方传播》1882年,康有为乡试归途经上海,见“上海之繁盛,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于是大购西书而归,从此大讲西学。这一次上海之行,成了他学术、思想的一大转折点。﹣﹣熊月之《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问题:(1)请你在材料1中选取符合“上海:城市建设的变迁”这一主题的史料(填写字母)并简要分析上述字母代表的不同时期上海城市建设变迁的原因。字母原因(2)结合材料及已有知识,谈谈你对康有为“上海之繁盛,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的看法。【答案】(1)字母原

因B元朝设立上海县E《上海土地章程》建立辟设英租界,英美租界合并,形成公共租界。F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开放浦东的战略。(2)康有为对19世纪80年代上海的描述有其符合事实的一面。上海开埠后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80年代建立一大批民族资本工厂;租界设立后,在西方人的管理下,治安良好、环境清洁,出现了公共照明、道路系统;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租界内建立近代学堂,成为传播西方科技文化的窗口。但是,康有为看到的是表象,忽视了以工部局为代表的“独立的行政权力”,是脱离中国政府行政管理和法律管辖的殖民政权,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侵害,乃“国中之国”的事实。【详解】(1)本小问的填表,依据材料一的图示,结合所学可知,B上海县城图,原因是元朝设立上海县;E上海公共租界界石,原因是《上海土地章程》建立辟设英租界,英美租界合并,形成公共租界;F陆家嘴近景,原因是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开放浦东的战略。(2)本小问的看法,实际上考查对康有为“上海之繁盛,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观点的评价,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结合上海近代化的表现解答即可;但是也有不合理的一面,结合列强入侵对上海的消极影响解答即可。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世纪晚期,英国普通家庭餐桌上的主要食物小麦面粉和面包占了很大比例,小麦面包逐渐成为普通大众的常见饮食。肉类、鸡蛋、蔬菜等食物也经常吃得上,甚至海外食品茶叶、咖啡、蔗糖等偶尔也消货得起。旅居英国的荷兰医生伯纳德·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私人恶德即为公众利益”的惊人论断,认为奢侈消费刺激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紫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预示着奢侈消费正在经历“去道德化”趋势。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商业计划》中这样描写英国社会:“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爱慕虚荣,每个人都出手闷气。”——曹瑞臣《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材料二

奢侈的高消费过去仅仅是限于官像、地主之家,因此官僚云集的京城往往中,是消费之都。到近代,消费之都开始向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转移,消费方式的变革在上海即显得十分突出。中国古代的商人大多崇尚节俭,但在近代上海各种娱乐场所奢侈消费的各色人等中,不乏发财致富的商人。一些大商人的交易谈判,也改在娱乐场所进h。在传统社会中,消费一般都是单纯的消闲享受型活动,而在近代上海,消费的目的日趋多样化,对于商人而言,社交实际上也是为了建立人际关系网,了解各地行情,广泛招揽生意,消费变得更加奢侈豪华,方式也五花八门。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的倾向日益明显,并不富裕者为了虚荣,也时常摆阔。——朱英《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观念变化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消费的变化。【答案】(1)消费观念的变化打破了等级观念,有利于社会进步;消费的增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普通大众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水平;推动世界范围内物流的发展。(任答3点)(2)消费之都从京城转移到工商业城市;消费主体从官僚、地主转变为商人和普通市民;消费的目的和方式多样化;消费观念受西方文化影响;讲求虚荣的倾向明显。(答对4点)【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爱慕虚荣,每个人都出手闷气”可知影响是消费观念的变化打破了等级观念,有利于社会进步;根据材料“认为奢侈消费刺激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紫荣”可知影响是消费的增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材料“小麦面包逐渐成为普通大众的常见饮食。肉类、鸡蛋、蔬菜等食物也经常吃得上,甚至海外食品茶叶、咖啡、蔗糖等偶尔也消货得起”可知影响是改善了普通大众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很多海外食物出现在英国市场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