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专项练习-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原卷版_第1页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专项练习-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原卷版_第2页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专项练习-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原卷版_第3页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专项练习-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原卷版_第4页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专项练习-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专项练习--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1.如表是上海海关报告中1882—1891年外地人在上海活动的数据统计,这说明当时上海人口流动的特点是输出地主要从事职业广东职员、外语通、餐馆老板宁波买办、裁缝、男洗衣工苏州女佣、刺绣工、头饰加工南京经营缎子、玉石、钟表生意A.经济因素成为主要动因 B.移民逐渐年轻化C.知识阶层成为移民主体 D.限于近距离流动2.赫梯人由印欧人与小亚细亚居民融合而成,它建立的赫梯帝国曾经在西亚显赫一时,以下属于赫梯人取得的成就有(

)①发明了双轮车,是人类交通史上里程碑性的事件②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并传播到北非等地③《赫梯法典》重视对马的所有权的保护④赫梯人发明的22个字母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历史学家吴于廑在《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一文中指出,从公元前二千纪中叶迄公元13世纪,欧亚大陆草原地带游牧世界诸部族先后对农耕世界掀起了三次大规模迁徙、冲击的浪潮。……在打开地区间闭塞、扩大彼此物质和精神文明交往,乃至促使历史“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方面,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三次大规模迁徙、冲击的浪潮”的是(

)A.印欧人的迁徙 B.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C.亚历山大远征 D.蒙古西征4.左图是唐代敦煌文献中的《白描相扑图稿》(局部)。右图是唐代相扑传入日本后的线描图。它们可以用来说明A.中日绘画风格渐趋一致 B.相扑运动源于民间竞技C.中华传统文化深远影响 D.日本全面学习中国文化5.下面是西晋末年移民路线示意图。对此的合理解释是,当时A.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移民方向 B.区域间商品交流逐渐频繁C.政治因素影响人口分布态势 D.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6.如图为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中国北方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是基于汉代(

)A.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 B.地方治理体系的完善C.民族交融的日益增强 D.北方边患危机的解决7.3—6世纪,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其他民族也逐步迁徙到中原。在欧洲,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起国家,灭亡西罗马帝国。上述现象蕴含的历史信息(

)A.日耳曼人借鉴了匈奴人的经验和教训B.匈奴人和日耳曼人之间相互学习推动C.上述民族的迁徙属于早期印欧人迁徙D.亚欧民族大迁徙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8.晚清时期,台湾茶业逐渐发展起来,厦门“泉郡五县乡民渡台做茶佣工者向以数万计”,其中许多就是采茶工;而武夷山茶工几乎全由江西男子充任,“闽山摘茶”成为江西贫苦农民谋生的一大出路。由此可知A.茶叶生产中心发生转移 B.茶业发展带动人口流动C.东南地区租佃关系盛行 D.对外贸易刺激茶叶经济9.下表是关于秦汉时期朝廷对河套地区开发政策。由此可知,秦汉时期移民政策秦朝厉行移民实边政策,但由于没有做好安置、扶助工作,遭至民怨沸腾,甚至引起农民起义。西汉对移民的经济投入甚巨,对于迁徙途中的百姓,“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东汉“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饶者,恣听之。到在所,赐给公田,为雇耕佣,赁种饷,贯与田器”。A.促进了华夏民族认同 B.体现政府治理理念C.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 D.直接影响王朝兴衰10.如图方向示意图,描绘的是清代前期(

)A.高产作物推广 B.国内人口迁移 C.粮食区域运输 D.商帮长途贩运11.清代中叶,长江下游地区人口饱和,粮食出产不足以养活当地人口,于是当地农民不得不寻找出路,向长江中游移民,出现了“江西填湖广”的人口迁移运动。这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 B.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C.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D.动摇了江浙的经济地位12.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大大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交流与发展”主要体现在(

)A.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B.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C.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D.《荷马史诗》成为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13.明清两朝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也是人口迁移的高潮期。读下面《清朝前期国内移民方向示意图(局部)》,不属于当时人口迁移原因的是A.内地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突出 B.台湾问题的解决,加强两地交流C.改土归流,扩大政府直接控制区域 D.边疆的持续开发,经济重心转移14.下面是从13世纪到19世纪初中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其中高峰段人口数据的出现显示出中国人口增长率变化资料来源:Bennett.M.K.(1954)A.封建经济的持续繁荣 B.资源危机日益严峻C.政治局势的相对安定 D.税制改革效果显著15.论及历史上某一政权,有学者认为它使用游牧社会的军事技术优势形成强悍军队;用宽容的手段,对待境内不同的宗教与文化,进而组成史上最大的陆地帝国,保护黑海到太平洋之间的贸易。该政权是(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C.阿拉伯帝国 D.蒙古帝国16.明末清初,经历三十多年战乱,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六十万人,成都全城只剩下七万人,一些州县原有人口只剩下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康熙年间,清政府开始实施移民政策,在近一百年的时间内,从湖南湖北两广江西等地移民四川达六百多万人,史称“湖广填四川”。据此可知A.清初移民多为经济谋生B.政府行为影响人口迁移C.鼓励移民旨在加强控制四川D.战乱是人口迁移最主要原因17.下面是关于公元前3000—公元前500年的全球人口数量表。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全球人口数量|公元前3000年1400万公元前2000年2700万公元前1000年5000万公元前500年10000万A.族群迁移 B.农业发展 C.文明交流 D.民族交融18.下图为古代世界的帝国扩张示意图,在该帝国统治下(

)A.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 B.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C.罗马法体系推动社会发展 D.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19.日耳曼人在南迁过程中,不仅原有的血缘氏族瓦解了,以地域为基础的农村公社——马尔克也趋于解体,灭亡西罗马帝国后,日耳曼统治者则将没收来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据此可知,日耳曼人的迁徙(

)A.推动了区域文化认同 B.阻碍了欧洲农耕文明进程C.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 D.批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20.南宋绍兴初年,冬小麦成为稀缺粮食,一斛麦竟至万二千钱。为了满足百姓需求,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造成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长期战争和经济凋敝 B.北方移民的骤然增加C.交纳岁币的现实需要 D.饮食结构的合理调整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第一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鲜卑拓跋部建立了什么政权?该政权统治者为了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进行了哪些改革?简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长城在军事上并不只是具备防御功能。当中原王朝转入战略进攻态势时,烽燧亭障随着前锋兵马的挺进而向前延伸。在西汉势力向西域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列置亭障具有关键意义。这些亭障构成防御线,构成交通线,也构成供应线。这些亭障还为汉向更西的地方传播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提供保障。——据田余庆《论轮台诏》等整理材料二不同时期气候变化与农牧交错带位置移动关系图注:实线代表温度变化,以0线代表1980年温度水平。虚线代表农牧交错带移动位置,以0线代表1980年农牧交错带的位置,以北移为正方向,以南移为负方向。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明朝:公元1368-1644年。——李霞《基于GIS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时空变化及特征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论述汉长城向西延伸的历史意义。(2)有学者认为,由于自然和人文双重因素,明长城较秦长城和汉长城向东南后缩数百公里。根据材料二,分析“后缩”的自然因素。23.阅读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