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3专题二古代诗文阅读第04讲情感主旨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考查形式►命题趋势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知识点一:常见情感类型知识点二:情感主旨的分析角度易错易混:课本古诗词曲主题分类及情感分析04题型精研·考向洞悉►考向01单个诗句的情感►考向02整首诗的情感主旨►考向03两首诗的情感比较一、课标能力要求1.培养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准确理解情感类型:学生要能识别诗歌中所表达的各种情感主旨类型,如思乡怀人、爱国报国、送别惜别、山水田园之乐、感时伤怀、怀才不遇等,并理解其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3.全面把握情感内容:既要体会诗歌中直接表达的情感,也要善于挖掘蕴含在诗歌意象、意境、描写、叙事等背后的间接情感,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诗歌所传达的复杂情感以及情感的变化。4.结合背景深入体会: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等信息,将诗歌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从而更深入地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主旨,理解诗人创作的意图和诗歌的社会意义。5.个性化感悟与表达:鼓励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诗歌的情感主旨有个性化的感悟和理解,并能够用准确、清晰、有条理的语言表达出来,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二、考查形式与内容考查形式考查内容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其中主观题为主流,情感主旨常作为主观题的重要考点出现,要求学生能够识别诗歌中所表达的各种情感主旨类型,准确地把握诗歌所传达的复杂情感以及情感的变化。既包括对课内诗歌的鉴赏,也涵盖课外诗词,部分地区还会进行课内外诗歌的对比鉴赏,要具备迁移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诗歌的情感主旨有个性化的感悟和理解。三、命题趋势1.课外诗词比重增加中考诗歌鉴赏逐渐倾向于选取课外的诗词作品,以更全面地考查学生对不同诗人、不同风格、不同题材诗歌的理解能力,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课内知识,如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近10年均考查课外单篇。2.综合考查趋势明显单纯考查情感主旨的题目逐渐减少,更多的是将情感主旨与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主旨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各种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的。3.多元情感的融合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不再单一,往往是多种情感相互交织、融合,如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个人身世之感与社会现实之叹等,这增加了情感主旨理解的难度和深度,需要学生仔细品味和准确把握各种情感之间的关系及主次之分。4.深度理解与个性化解读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准确理解诗歌表面所表达的情感,还能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对诗歌的情感主旨有自己的个性化感悟和理解,并能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和阐述,体现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创新能力。知识点一:常见情感类型思乡怀人之情: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通过归雁这一意象,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爱国报国之情:像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体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和忠诚报国的坚定信念。送别惜别之情: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白地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担忧与牵挂,以及即将分别的不舍之情。山水田园之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系列,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描绘出一幅宁静、质朴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的惬意与满足。感时伤怀之绪: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描写战乱后国家的破败景象,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充满了感时伤怀的情感。怀才不遇之叹: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登台远眺,俯仰古今,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人生哲理之悟:苏轼的《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即人们常常因为所处的地位或角度的限制,而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知识点二:情感主旨的分析角度1.关注题目,推知情感。诗歌题目有时明确了写作的目的、背景等,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背景,往往能够提示抒发什么情感。诗题形式上的标志词有:思、别、送、谪、行、咏、登、寄、赠、感、遇、访、题关注诗歌题目、知晓诗歌内容,可以推知诗歌情感:(1)“题”、“访”,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2)“咏”、“感”,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3)“谪”,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包括离别之事,迁谪之事等。(4)“行”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5)“送”、“别”,送别诗,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对友人的祝愿、牵挂2.明确题材,分析情感。中考常考查的诗歌类型(按题材分类)包括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咏物诗、讽喻诗等。考生对古诗词不同的题材表达的具体情感内涵先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考生在鉴赏具体诗歌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戌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3.关注作者,了解风格。通过诗人来了解古诗词的情感是一个很好的进入方向,因为,古代的很多诗人都有其自己的写作风格以及写作的倾向,一般通过诗人我们就能大概了解某诗的内容及情感。陶渊明:恬淡平和。王维:诗中有画。杜甫:沉郁顿挫。李清照:婉约含蓄。当然,也不是说某个诗人一定就会写什么诗,不同情况下,心情、情感不同,写出的诗也是有差异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4.关注注释,了解背景。注释,是古诗词中很重要的部分,不仅要借助注释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更要了解诗歌写作的背景,从而领会诗歌情感。如注释中“作者被贬官”、“作者离开家乡”、“安史之乱”等要紧密联系分析情感。5.品味词句,体会感情。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或诗眼。所谓“诗眼”,是指一首或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表达作者对西湖之景的喜爱;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断肠”表达漂泊在外游子的孤独、思乡之情。6.熟知意象,感受意境。诗歌的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意象是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月:思乡思亲,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夕阳、落日:凄凉失落、忧郁之情。流水、落花: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伤与哀愁。烟雾、寒霜: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杨柳:离别难舍等情思。梅、兰、竹、菊、松:高洁坚贞之志。鸦、猿、杜鹃:凄苦哀伤之情。孤雁:孤独、思乡。课本古诗词曲主题分类及情感分析一、爱国忧民类(19首)1.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九上):表达诗人的爱国热情和英雄失路的感慨。2.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九下):表达词人期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以及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怀。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九下):抒发渴望杀敌报国,但壮志难酬的悲壮之情。4.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九下):尽情抒写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思。5.文天祥《过零丁洋》(九下):体现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6.《南安军》(九下):体现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7.王磐《朝天子·咏喇叭》(九下):反映统治阶级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8.夏完淳《别云间》(九下):表达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9.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九下):表现词人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向革命道路前夕时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10.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八上):表现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11.曹植《梁甫行》(八上):反映百姓生活的困苦不堪,表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2.杜甫《春望》(八上):忧国伤时,念家悲己。13.杜甫《石壕吏》(八下):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反映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14.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15.白居易《卖炭翁》(八下):反映统治阶级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6.《式微》(八下):表现了受奴役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17.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七下):诗人虽脱离官场依然不忘报国之志。18.杜牧《泊秦淮》(七下):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19.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七上):抒发渴望杀敌报国,但壮志难酬的悲壮之情。二、羁旅思乡类(10首)1.杜甫《月夜忆舍弟》(九上):抒发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担忧和思念2.温庭筠《商山早行》(九上):叙写景色,表达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感情。3.岑参《逢入京使》(七下):抒写了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4.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七下):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5.王湾《次北固山下》(七上):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6.李白《峨眉山月歌》(七上):反映离开故乡外出闯荡时内心的憧憬和喜悦。7.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七上):既怀念家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8.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七上):叙写景色,表达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感情。9.李商隐《夜雨寄北》(七上):抒发诗人的羁旅之愁及对团聚的期盼。10.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七上):抒发内心的孤独及思乡之情。三、山水田园类(10首)1.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九上):描绘农村田园生活的图景,表现词人安静闲适的心态。2.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八下):描写了清新的自然风光,传达出诗人轻松闲适的心境。3.陶渊明《饮酒(其五)》(八上):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4.王绩《野望》(八上):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5.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八上):描写了清新的自然风光,传达出诗人轻松闲适的心境。6.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八上):表达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及轻松愉悦的心情。7.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八上):表达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及轻松愉悦的心情。8.陆游《游山西村》(七下):赞扬了乡民的淳朴好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9.王维《竹里馆》(七下):描写隐居生活的美好,反映环境的清幽与诗人淡泊的心态。10.韩愈《晚春》(七下):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留恋。四、咏物抒怀类(10首)1.曹操《观沧海》(七上):体现出诗人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2.曹操《龟虽寿》(八上):反映出诗人为国家统一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3.刘桢《赠从弟(其二)》(八上):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同时寄寓对堂弟的无限期望。4.杜甫《望岳》(七下):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的气概以及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5.刘禹锡《秋词(其一)》(七上):通过赞美秋天的开阔明朗,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6.王安石《登飞来峰》(七下):表现诗人变法革新的理想和抱负。7.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八下):表现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8.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上):表达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9.陆游《卜算子·咏梅》(八下):体现出词人身处逆境仍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及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10.谭嗣同《潼关》(七上):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五、即事感怀类(9首)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七上):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及彼此现状的悲叹。2.李白《行路难(其一)》(九上):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表达了他对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3.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九下):抒发了词人落寞孤寂的情怀,表达了词人深切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4.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八上):抒写了词人对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惆怅。5.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九下):表现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6.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七下):告诫人们不要为眼前顺境迷惑,要放眼长远,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7.赵师秀《约客》(七下):写诗人约客未至的茫然若失、孤独怅惘的心情。8.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八上):表现出词人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9.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九上):以“愁”串穿全篇,在自嘲自讽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七、咏史怀古类(8首)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七下):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感,感慨时空辽远,生命短暂。2.崔颢《黄鹤楼》(八上):抒发诗人吊古怀乡之情。3.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九上):抒发诗人被贬的悲愤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4.许浑《咸阳城东楼》(九上):抒发了对国家衰败的无限感慨。5.杜牧《赤壁》(八上):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6.李商隐《贾生》(七下):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7.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九下):讽刺南宋统治者在侵略者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同时饱含词人爱国、卫国的情感。8.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九下)、《山坡羊·骊山怀古》(九下):表现词人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七、送别酬答类(7首)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对被贬友人的安慰、思念和牵挂。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九上):面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对友人远行的惜别之情,展现出豪迈豁达的胸襟。4.李白《送友人》(八下):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5.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下):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下):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7.李白《渡荆门送别》(八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八、边塞征战类(6首)1.《十五从军征》(九下):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乱世中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2.《木兰诗》(七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3.王维《使至塞上》(八上):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赞美祖国河山。4.李贺《雁门太守行》(八上):抒发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5.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九下):表现边关将士的爱国思乡之情。6.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九下):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的凄惘、惆怅之情。九、爱情相思类(5首)1.《关雎》(八下):表现古代青年对美好爱情的大胆执着的追求。2.《蒹葭》(八下):抒发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3.《子衿》(八下):对恋人约会不至的无可奈何。4.《庭中有奇树》(八上):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行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5.《无题》(九上):抒发了诗人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愿望的追求。1.(2024·北京·中考真题)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写被秋风卷走的屋茅用了“三重”,写自己期待的“广厦”用了“千万间”。其中的“三”和“千万”都不是确定的数量,而是言其多。说说这样的用词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①“三重”茅被风卷走,侧面烘托出深秋时节,狂风呼号,气候恶劣,凸显了诗人生活的艰辛,也暗示着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切感受。②“千万间广厦”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天下寒士的深切关怀和博大胸襟,彰显出他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解析】本题考查情感赏析。结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可知大风起势迅猛。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烘托了凄惨、悲凉的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惨状,战况惨烈,民不聊生,表达了作者对天下百姓的担忧。“千万”是虚指,写出了广厦之多,诗人希望有多多的广厦来庇护天下的寒士们,让他们有一个能遮风挡雨、安居乐业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关怀和个人崇高的理想。“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据此可概括作答。2.(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赏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作者回顾身世,意在暗示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C.颈联“惶恐”“零丁”反复出现,渲染作战环境的险恶。D.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2)请说说尾联运用的抒情方式及表达的情感。【答案】(1)C(2)示例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示例二: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赏析有误。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意思是: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此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以对两件令人痛心的具体情境的感慨,强化了诗人内心的隐痛叙写,流露出诗人的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而非“渲染作战环境的险恶”。(2)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和思想情感。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此句直抒胸臆,悲壮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表达了诗人赤诚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激励了无数的爱国之士为了民族大业而抛头颅、洒热血。考向01单个诗句的情感(2024·江苏淮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初入淮河(其四)①[宋]杨万里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②诉不堪。却是归鸿③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注释】①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北方沦陷。淳熙十六年(1189),金人派遣使者赴南宋贺新年,杨万里奉旨迎接,来到淮水,心有所感,写下此诗。②王人:指赴金的南宋使者,即作者自己。③归鸿:南归的鸿雁。1.阅读全诗,你从“莫空谈”中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2.如果“归鸿”可以说话,你认为它会对诗人说些什么?【答案】1.①对中原父老遭受金朝压迫的痛苦命运的同情;②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未能收复中原的批判和愤懑;③对自己赴金却不能解救中原父老的无奈。2.①中原百姓生活的凄惨;②中原父老不甘沦亡,渴望南宋朝廷收复中原;③中原父老对故国的热切思念;④希望诗人劝谏朝廷早日收复中原。【解析】杨万里的《初入淮河》表达了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土沦陷的无奈感。“莫空谈”揭示了与百姓的共同悲苦情感,而“归鸿不能语”通过拟人化手法传达了回归受阻、郁结难诉的感伤与期盼和平统治的无奈。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北方故土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1.本题考查主旨情感。“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意为:中原地区的父老乡亲们啊,请不要只是空口谈论,每当遇到我们南宋的使者时,请尽情地倾诉你们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堪吧。“莫空谈”是诗人对中原父老的告诫,也是对他们苦难命运的深切关注。诗人希望他们不要只是空洞地谈论自己的遭遇,而是要通过实际行动(如向南宋使者倾诉)来寻求帮助和改变。这种告诫背后,透露出诗人对中原父老在金朝压迫下所遭受的痛苦和不幸的深切同情。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未能积极北伐,收复失地,导致中原百姓长期生活在金朝的统治下,饱受痛苦。“莫空谈”不仅是对中原父老的告诫,也是对南宋朝廷的批判和愤懑。诗人希望朝廷能够正视百姓的苦难,积极行动。另外,诗人作为南宋的使者,虽然有机会接触到中原父老,了解他们的苦难,但他却无法直接解救他们。他无法像英雄一样挥剑北伐,收复失地,只能默默地倾听和记录中原父老的苦难。“莫空谈”的背后,也透露出诗人对自己身份的无奈和无力感。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诗中“逢着王人诉不堪”一句表明,中原父老在遇到南宋使者(即诗人)时,纷纷倾诉他们的苦难。这些苦难包括战乱带来的破坏、金人统治下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失去家园和亲人的痛苦。因此,如果“归鸿”可以说话,它会描述这些百姓所经历的凄惨生活,以及他们因战乱而遭受的种种不幸。从诗中可以看出,中原父老并没有因为金人的统治而放弃希望,他们仍然渴望南宋朝廷能够收复失地,重振中原。这种不甘沦亡、渴望收复故土的精神是深深植根于他们心中的。因此,“归鸿”可能会传达这种强烈的愿望,希望南宋朝廷能够听取他们的呼声,并采取行动,收复中原。对于中原父老来说,南宋仍然是他们的故国,是他们心中的精神寄托。尽管身处金人统治之下,但他们仍然对故国怀有深深的眷恋和思念。这种思念体现在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对亲人的怀念以及对故土的眷恋等方面。因此,“归鸿”会表达这种对故国的热切思念之情。作为南宋的使者,“归鸿”会希望诗人能够将其所见所闻以及中原父老的呼声带回朝廷,并劝谏朝廷早日采取行动收复中原。这种希望源于对南宋朝廷的信任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通过诗人的传达和劝谏,“归鸿”希望能够推动朝廷采取实际行动来拯救中原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据此作答即可。(2024·山东日照·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道间即事[宋]黄公度①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②天。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方寸③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注释】①黄公度:因得罪秦桧被罢官。②麦秋:收割麦子的时候,收割的日期各地不同,一般是在夏季。③方寸:指心。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鲜明的笔触描绘了初夏富有时令特色的风光和悠闲的行旅生活。B.“尽”写出繁花凋落、春光消逝的景象,暗含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叹。C.梅雨季节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正是农家的麦收时刻,天气忽冷忽暖。D.“谁能择”运用反问,加强了语气,与“尽偶然”相对应,意味深长。4.这首诗尾联表现了诗人的旷达之情,请简要分析。【答案】3.C4.诗的尾联中,诗人称自己拥有豁达的心境,对外界俗世琐事毫不顾虑,以简单的生活和洒脱的心态自得其乐。他把自己比作“地行仙”,表现出他在生活中超然脱俗、不被世俗纷扰的豁达心境。【解析】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C.“梅雨季节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理解有误。“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意为:在梅雨季节里,天气是一半潮湿一半晴朗,走在道路上能感受到这种复杂的天气状况;而在麦收时节,天气忽冷忽暖,变化不定。由此可见,梅雨季节天气是半湿半晴的,并非“阴雨连绵”,“道路泥泞”于文无据;4.本题考查情感分析。尾联“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意思是:诗人内心怡然自得,没有什么烦心事,虽然穿着粗陋的衣服,吃着粗粝的食物,但感觉自己像个逍遥自在的地行仙。根据注释内容可知,诗人在经历仕途挫折(因得罪秦桧被罢官)后,在旅途之中能够放下世俗的烦恼。“方寸怡怡”体现出诗人心态的平和、愉悦,没有被罢官后的怨愤或者消沉情绪。“粗裘粝食”描绘了生活的简朴,但是诗人却以“地行仙”来自比,“地行仙”本是比喻闲散享乐的人,这表明诗人能够超脱于物质生活的匮乏和仕途的不顺,享受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展现出一种旷达超脱的心境。考向02整首诗的情感主旨1.(2024·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惆怅之情和思乡之情。前四句写昔人乘鹤而去,只余空楼,千百年来只有悠悠的白云空自浮动,诗人吊古伤今,生发惆怅之情;后两句描写日暮时分,诗人遥望家乡却只见江雾迷蒙,生发思乡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结合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不复返”,包含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嗟叹。前两联吊古伤今,生发惆怅之情;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看到的景色: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他乡的景色如此明丽美好,更加触动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直抒胸臆,句意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可知,暮霭沉沉中,故乡杳不可见,怎不令人心生无限哀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2024·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发渝州却寄韦判官
司空曙红烛津亭夜见君,繁弦急管两纷纷。平明分手空江转,惟有猿声满水云。2.这是一首赠别诗,请写出分别的时间、地点和赠别的对象。3.分别前后诗人的情感有明显变化,请简要概括。【答案】2.分别的时间:平明。分别的地点:渝州津亭。赠别的对象:韦判官。3.分别前:畅快。分别后:惆怅。【解析】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平明分手空江转”意思是:天亮时我们分别,只见空荡曲折的江流漂向远方。“平明”表时间,指天刚亮时。可知,分别的时间是:平明。“红烛津亭夜见君”意思是:夜晚红烛高照,在津亭见到了你。结合题目“发渝州却寄韦判官”中的“发渝州”,可知,分别的地点是:渝州津亭。根据题目“发渝州却寄韦判官”中的“寄韦判官”可知,赠别的对象是:韦判官。3.本题考查思想感情。根据前两句“红烛津亭夜见君,繁弦急管两纷纷”写诗人在红烛高烧的津亭与友人临别相会,繁音促节的管弦之声,纷然交响,为两人助兴,可知,情感是畅快;根据后两句“平明分手空江转,惟有猿声满水云”写诗人天亮与韦判官分别,空荡曲折的江流漂向远方,巴山蜀水,江空人孤,只有那回荡在云天水际的凄哀的猿声。那时刻,一如渔歌所唱出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留给诗人的将是满怀的凄凉和哀伤。可知,感情是惆怅。考向03两首诗的情感比较【新考法】(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甲】月夜忆舍弟
【乙】秦州杂诗①(其一)杜甫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水落鱼龙②夜,山空鸟鼠③秋。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注释】①秦州:甘肃天水古称。安史之乱后,杜甫弃职携眷西行,客居秦州三个月,写下著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甲】诗也写于秦州。②鱼龙:指鱼龙川,今名北河。③鸟鼠:指鸟鼠山,位于今甘肃渭源县。与“鱼龙”指代秦州境内山水。1.安史之乱使杜甫弟兄分散,【甲】诗从两个感官角度描写了笼罩着悲凉气氛的边地秋夜之景,【乙】诗则借两个地名来表现秋的肃杀凄凉,暗示秦州也不是乐土。2.两首诗创作背景相同,请简要说说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答案】1.视觉、听觉鱼龙、鸟鼠2.两首诗都抒发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艰难困苦的忧虑关怀之情,对身处战乱、兄弟离散的忧虑、牵挂和思亲之情,对自身辗转漂泊、老病无成的伤感之情,以及渴望安宁、向往和平的愿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税务管理的实操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师考试报告撰写能力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核心竞争力提升试题及答案
- 甘肃省陇南市本年度(2025)小学一年级数学部编版随堂测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理解信息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考题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测试试题及答案
- 市级课题申报书流程
- 了解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 沉淀知识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方式试题及答案
- 银行调动申请书
-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细解读
- 《波司登品牌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11000字(论文)
- 软件开发环境配置说明文档
- 环保培训管理制度
- 动物园安全检查汇报
- 中医护理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 《基于污水处理的斜生栅藻生长及其固碳性能研究》
-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课件讲义
- 门式起重机操作证理论考试测试练习题(含答案)
- 2024年入团积极分子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