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进《从师记》阅读答案_第1页
刘跃进《从师记》阅读答案_第2页
刘跃进《从师记》阅读答案_第3页
刘跃进《从师记》阅读答案_第4页
刘跃进《从师记》阅读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跃进《从师记》阅读答案从师记刘跃进1977年年底在北京密云山区参加高考后,我在1978年的春天走进南开大学。从那时起,我有幸得到很多老师的指点,逐渐走上学术研究之路。大一时,同学们都很兴奋,多聚焦当代文学,关注文坛变化。每有新作问世,大家都争相传阅,争论分析,常常彻夜不眠。不久我们班就成立了文学社,分为评论组、诗歌组、小说散文组、戏剧组等,大家经常凑在一起,交流文学创作和评论心得。同学们还把自己的作品贴在墙上,供人赏鉴。进校不到一个月,中文系同学又创办了《春芽》杂志,蜡板油印,人手一册。大家的心思都在文学创作上,暗暗较劲,看谁能最早出头。开始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时,我并没有多少兴趣。杨成孚老师、郝志达老师讲先秦两汉文学。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工作。1979年春天,叶嘉莹先生回到祖国讲学,我们77级、78级是叶先生回国讲学的第一批学生。2019年,南开大学举办了庆祝叶嘉莹先生归国执教40周年大会,我代表老学生发言,大意如下:四十年前的春天,叶先生来南开执教,我是先生的第一批学生。查日记,叶先生在南开的第一讲是1979年4月24日,在第一阶梯教室。老人家用自己的诗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作为开场白,一下子就把我们全都吸引过去。那天,先生整整讲了一天。那周有两个半天自习课,也都用来讲课。此后,先生白天讲诗,晚上讲词,讲《古诗十九首》,讲曹操的诗,讲陶渊明的诗,讲晚唐五代词,讲座一直安排到6月14日。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堂课,学生们都听得如痴如醉,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响起。“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叶先生的诗句形象地记录了当时上课的场景。叶先生的课,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此后,我便成了叶先生的忠实粉丝,先生到北京讲课,只要我知道,就一定要去旁听。我在清华大学讲授古典诗词,也模仿叶先生的讲课风格。先生的重要著作,自是案头常备,也是常读常新。今天,我能有机会当面向叶先生表达敬仰和爱戴之情,非常激动,非常荣幸。先生对我的教诲,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是叶先生的课在蓦然回首之间就改变了我的学术选择。1979年5月3日,叶先生讲王国维《人间词话》,讲到词的三重境界,引申到人生的三重境界,对我影响极大。我们这些高考恢复首批进入大学中文系的人,大多来自农村、兵营、厂矿,有着比较丰富的人生阅历,也多怀抱着文学的梦想。对我而言,当作家梦不再的时候,很自然地,就转向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研究。听了叶先生的课,我才知道古典文学原来这么美,完全颠覆了此前对古代文学课程刻板、政治化的印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叶先生点燃我的古典文学研究梦想,是叶先生引导我去追寻古典文学世界中的“那人”,迄今整整四十年。第二句话是叶先生让我们理解了文学的力量在于兴发感动。她引赵翼的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个文学工作者,对人生、对社会要有丰富的体验、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叶先生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将杜甫的创作放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站在历史的高度给予理解,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杜甫创作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时代,离不开人民,更离不开崇高的思想境界。这些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第三句话是叶先生的言传身教让我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生生不息的追求。叶先生说,忍耐寂寞也是人生的一大考验。她常引顾随先生的话教育我们:“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哀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先生一生,备尝苦难,但对祖国、对文学的热爱,始终如一。1979年6月14日,先生暂时告别南开大学,要到北京大学去讲座。那天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我的日记这样写道:“两个月来,叶先生渊博的知识、诗人的气质、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都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叶先生不仅仅向我们传授中国古典诗词的知识、更是向我们传递一种人生哲理和向上的力量。她说:“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真诚则是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径。做人做事要真诚,学习钻研要真诚。真诚是做人的重要标准,古代这样,今天也是如此。”那天,我的日记还记录了叶先生的一首词:“虽别离,经万里,梦魂通。书生报国心事,吾辈共初衷。天地几回翻覆,终见故国春好,百卉竞芳丛。何幸当斯世,莫放此生空。”今天读来,依然感动。近一个世纪以来,老人家用生命书写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那种真挚、深情的爱,是叶先生传授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以来,我们的古代文学研究比较僵化,多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叶先生的讲座,如春风化雨,让我对古典文学之美有了一种全新的感知。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在学校有老师面授知识,离开学校有目录学作引导。更何况,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老师无处不在,老师永远相伴。韩愈《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杜甫《戏为六绝句》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在我过去40多年的求学经历中,老师们的影响既广且深。他们不仅传道、授业、解惑,那种坚忍不拔的人格魅力和实事求是的学术品格,更是激励我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有删改)6.关于作者代表老学生发言的这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体会到,对人生和社会丰富的体验与深刻的认识是文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诗歌、感受文学力量的必要条件。B.叶先生言传身教,给予学生丰富的精神财富,其中最宝贵的是她用生命书写出的对祖国历史文化真挚、深情的爱。C.作者在讲述跟从叶先生学习的经历时,结合日记本上所记录的内容,这样写强化了所讲述内容的真实性与严谨性。D.叶嘉莹先生是作者学术研究的领路人,如果没有叶嘉莹先生来南开大学执教,作者就不可能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叙事过程中穿插了若干个时间点,如1979年、2019年等,不同时空交织,更充分地表达作者对师恩的铭记与感念。B.作者在进入南开大学求学之初,表现出了对文学极大的热情和追求,并自觉进行文学创作实践,也寄寓了崭露头角的希望。C.作者写其对杨成孚、郝志达老师的课不感兴趣,是为了与下文喜欢叶嘉莹先生的课形成对比,突出叶嘉莹先生上课之精彩。D.文章无论是前后部分所讲述的内容,还是中间作者代表老学生发言的内容,都流露出真挚的情感,显示出学者创作的真诚。8.叶嘉莹先生的古典文学课为什么能对学生产生前所未有的吸引力?9.作者回忆跟从叶嘉莹先生学习古典文学的经历时,多次引用叶先生的诗词来讲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6.D

原文未说“不可能走上学术道路”,选项过度推断。7.C

文章并未刻意对比杨、郝老师与叶先生的课,选项理解有偏差。8.(1)叶嘉莹先生的古典文学课完全颠覆了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刻板、政治化的印象,让学生对古典文学之美有了一种全新的感知。(2)叶嘉莹先生古典文学课不仅向学生传授中国古典诗词的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9.(1)引用叶先生的诗词来讲述,直观展现了叶先生深厚的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