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巨象树脂化纤有限公司年产12000吨不饱和聚酯树脂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_第1页
浙江巨象树脂化纤有限公司年产12000吨不饱和聚酯树脂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_第2页
浙江巨象树脂化纤有限公司年产12000吨不饱和聚酯树脂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_第3页
浙江巨象树脂化纤有限公司年产12000吨不饱和聚酯树脂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_第4页
浙江巨象树脂化纤有限公司年产12000吨不饱和聚酯树脂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00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污染气象分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要求及模式的需要,收集温州市地面气象站数据,气象站地理坐标为E120.848º,N27.943º。地面气象参数本报告收集了温州市区近五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五年逐日一日4次,分别为02、08、14和20四个时段。地面气象数据包括:风向、风速、总云量、低云量和干球温度等AERMOD预测模式必需的5项参数,对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北偏北风,全年最多风向为NNE风频12.84%、其次NW风频为10.81%、NE风频为9.04%,连续三个风向角度之和大于30%,因此该地区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偏北风,温州市区全年及各季节风向玫瑰图见图7-1。多年平均风速为0.95m/s。(1)风向频率根据温州市气象站的气象统计资料,可得出该地区各月、各季及全年的风向出现频率见表7-1~7-2,图7-1是相应的风向频率玫瑰图。风向风频(%)NNNENEENEEESESESSESSSWSWWSWWWNWNWNNWC一月3.3611.429.010.270.941.484.704.301.340.940.272.825.5113.8417.612.8219.35二月2.358.9710.150.881.182.948.685.592.791.621.322.794.858.539.563.0924.71三月5.388.608.200.671.212.967.938.062.550.542.021.082.287.939.544.1726.88四月5.4211.257.361.252.083.476.119.582.642.221.670.561.814.586.813.6129.58五月5.6511.835.651.611.481.755.118.473.901.881.081.210.942.284.845.7836.56六月5.9711.535.141.670.831.815.427.504.721.391.110.971.533.063.335.2838.75七月11.0214.254.700.810.671.086.859.276.051.610.811.081.343.366.055.9125.13八月10.2218.158.870.670.541.754.706.053.902.281.881.751.752.827.396.7220.56九月9.1718.339.171.671.391.112.644.581.251.531.111.111.816.5311.818.8917.92十月6.4517.0715.590.810.811.213.363.491.611.611.341.082.555.5113.716.5917.20十一月6.5311.9411.940.690.421.812.923.061.812.501.111.813.336.2517.228.0618.61十二月4.7010.4812.770.540.671.212.152.551.481.210.941.213.908.7421.648.2017.61年均风频的月变化情况年均风频的季变化及年均风频风向风频(%)NNNENEENEEESESESSESSSWSWWSWWWNWNWNNWC春季5.4810.557.071.181.592.726.398.703.031.541.590.951.684.947.074.5331.02夏季9.1014.676.251.040.681.545.667.614.891.771.271.271.543.085.625.9828.03秋季7.3715.8012.271.050.871.372.983.711.561.881.191.332.566.0914.247.8317.90冬季3.5110.3310.650.550.921.855.074.111.851.250.832.264.7510.4216.474.7520.43年平均6.3812.849.040.961.021.875.036.042.841.611.221.452.626.1110.815.7724.38图7-1风向频率玫瑰图(2)平均风速温州市地面各风向平均风速见表7-3。温州市地面各风向平均风速(m/s)风向一月四月七月十月全年N1.061.02NNE1.361.251.891.51.43NE1.781.631.611.731.69ENE0.750.860.730.670.82E0.990.570.860.580.75ESE1.281.070.930.880.98SE1.291.641.271.021.39SSE1.191.391.621.151.36S0.840.881.20.771.02SSW0.70.750.730.550.68SW0.80.530.70.630.62WSW0.80.750.540.610.77W0.890.920.640.740.86WNW1.510.910.981.171.22NW1.551.231.021.411.39NNW0.950.920.951.080.99平均1.090.830.981.060.95表7-3给出了温州市各季代表月及全年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统计结果显示,温州市的平均风速较小,均<2.0m/s。(3)各稳定度出现频率表7-4是统计得到的温州地区各风向各稳定度出现频率,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温州市中性(D类)层结出现的频率最高,为45.34%,稳定类(F类)出现频率次之,为32.88%,不稳定类(A、B、C类)出现频率较少,各季及全年污染系数玫瑰图见图7-2。由此表明,温州市区的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属中等偏强。温州市地面各风向稳定度出现频率(%)月份ABB-CCC-DDD-EEF一月0.006.720.002.820.0049.730.009.1431.59二月0.007.650.001.620.0050.290.008.0932.35三月0.0015.460.811.610.0048.250.002.8231.05四月0.0015.000.561.530.1447.920.002.9231.94五月0.0013.310.271.210.1352.420.002.5530.11六月0.0014.860.140.690.0052.920.001.8129.58七月0.0024.730.131.480.0033.600.005.3834.68八月0.0016.940.271.880.0046.100.001.7533.06九月0.0019.860.421.530.0044.440.001.1132.64十月0.0015.730.671.340.0036.160.009.4136.69十一月0.0010.560.001.530.0042.640.0010.4234.86十二月0.009.410.002.690.0040.190.0011.8335.89全年0.0014.220.271.670.0245.340.005.6032.88春季0.0014.580.541.450.0949.550.002.7631.02夏季0.0018.890.181.360.0044.110.002.9932.47秋季0.0015.380.371.470.0041.030.007.0134.75冬季0.007.930.002.400.0046.630.009.7333.30图7-2各季及全年污染系数玫瑰图2、常规气象资料分析本报告采用温州市气象站提象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年平均温度月变化、年平均风速月变化、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年均风频的月变化、平均风频的季变化及年均风频进行统计分析。(1)温度温州市多年平均温度为19.14℃,最低温度发生在1月份,多年平均温度为8.44℃;最高温度发生在7月份,多年平均温度为28.62℃;温度的年平均月变化情况见表7-5及图7-3。年平均温度的月变化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温度(℃)8.449.7912.6417.6221.8425.3129.5028.6226.1421.7116.9111.12图7-3年平均温度的月变化曲线(2)风速温州市多年平均风速为0.95m/s,6月份平均风速仅0.68m/s,1月份平均风速为1.09m/s,年平均风速的月变化情况见表7-6及图7-4,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见表7-7及图7-5。年平均风速的月变化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风速(m/s)1.091.011.010.830.680.640.981.001.081.060.971.04图7-4年平均风速的月变化曲线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小时(h)风速(m/s)123456789101112春季0.000.700.000.000.000.000.000.800.000.000.000.00夏季0.000.820.000.000.000.000.000.860.000.000.000.00秋季0.000.970.000.000.000.000.001.110.000.000.000.00冬季0.000.940.000.000.000.000.000.990.000.000.000.00小时(h)风速(m/s)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春季0.001.110.000.000.000.000.000.750.000.000.000.00夏季0.001.080.000.000.000.000.000.750.000.000.000.00秋季0.001.220.000.000.000.000.000.860.000.000.000.00冬季0.001.26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图7-5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结果与评价本项目的预测内容见表7-8。预测内容一览表序号污染源类别预测因子计算点预测内容1正常排放非甲烷总烃、苯乙烯、粉尘(TSP)网格点、保护目标、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小时浓度日均浓度年均浓度2装置失效,废气去除率为0非甲烷总烃、苯乙烯、粉尘(TSP)网格点、保护目标、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小时浓度日均浓度年均浓度1、预测方法和模式软件,模式系统包括AERMOD(大气扩散模型)、AERMET(气象数据预处理器)和AERMAP(地形数据预处理器)。预测包括本项目正常工况下排放的污染物在评价范围内和关心点的地面浓度的预测计算(包括地面小时浓度、日平均浓度和年平均浓度)。气象数据采用温州市气象站2013年全年逐时的风向、风速、气温、总云量、低云量资料,部分缺失数据通过内插法得出。计算时布点为等间距矩形网格,网格间距为100m,布点面积为5km×5km以将评价区域覆盖于其中。通过各网格点浓度值比较,给出地面小时浓度、日平均浓度和年平均浓度在评价区域内的最大值。2、预测参数选择周围地区全年主导风向为NNE,年平均风速0.95m/s,预测包括本项目非甲烷总烃、苯乙烯、粉尘(TSP)在评价范围内和关心点的地面浓度的预测计算(包括地面小时浓度、日平均浓度和年平均浓度),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与本底叠加后的浓度情况,正常工况情况下污染物排放源强及污染源参数见表7-9。本项目有组织源强计算参数清单点源编号点源名称X坐标Y坐标底部海拔高度排气筒高度排气筒内径烟气出口速度烟气出口温度年排放小时数排放工况评价因子源强非甲烷总烃苯乙烯TSP符号CodeNameP×PYHOHDVTHrCondQHCQC8H8QTSP单位//mmmmmm/sKh/g/sg/sg/s数据①排气筒000150.613.423537200正常0.01040.0006/②排气筒000150.316.113537200正常//0.00593、正常工况下预测结果分析(1)地面小时最大浓度表7-10给出了技改项目排放的非甲烷总烃、苯乙烯、粉尘(TSP)的地面小时最大浓度贡献值。图7-6、图7-7和图7-8分别为非甲烷总烃、苯乙烯、粉尘(TSP)地面小时最大浓度贡献值的浓度分布图。预测结果显示,技改项目排放的非甲烷总烃、苯乙烯、粉尘(TSP)地面小时最大浓度贡献值能够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浓度要求。评价区内各污染因子小时最大浓度贡献值最大值污染因子地面小时最大浓度贡献值(mg/m3)距源中心下风向距离达标情况距离(m)非甲烷总烃4.01E-03315达标苯乙烯4.63E-0472达标TSP1.19E-01304达标表7-11给出了拟建项目排放的非甲烷总烃、苯乙烯、粉尘(TSP)的地面小时最大浓度贡献值与现状的叠加值,预测结果显示,非甲烷总烃、苯乙烯、粉尘(TSP)叠加背景值后的浓度能够满足相应环境空气质量要求。评价区内各污染因子小时最大浓度叠加结果叠加后小时平均浓度(mg/m3)达标情况现状背景浓度(mg/m3)非甲烷总烃苯乙烯TSP非甲烷总烃苯乙烯TSP4.01E-037.90E-031.19E-01达标3.47E-017.71E-031.07E-01图7-6非甲烷总烃地面小时最大浓度贡献值的浓度分布(mg/m3)图7-7苯乙烯地面小时最大浓度贡献值的浓度分布(mg/m3)图7-8TSP地面小时最大浓度贡献值的浓度分布(mg/m3)(2)地面日平均浓度表7-12给出了根据2013年逐日气象资料预测结果筛选得到的对评价范围内大气环境影响贡献浓度最大的典型日地面日平均浓度贡献值评价结果,图7-9、图7-10和图7-11为非甲烷总烃、苯乙烯、粉尘(TSP)典型日地面日平均浓度贡献值所在典型日的浓度分布图。根据预测结果,技改项目排放的非甲烷总烃、苯乙烯、粉尘(TSP)典型日地面日平均浓度贡献值能够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浓度要求。评价区内各污染因子日平均浓度贡献值最大值污染因子地面24小时平均浓度贡献值(mg/m3)距源中心下风向距离达标情况距离(m)非甲烷总烃1.77E-03493达标苯乙烯2.14E-0472达标TSP1.12E-01304达标表7-13为大气环境影响贡献浓度最大的典型日地面日平均浓度贡献值与现状监测叠加后的数据统计。预测结果显示,叠加背景值后的浓度能够满足环境空气质量要求。评价区内各污染因子24小时平均浓度叠加结果叠加后24小时平均浓度(mg/m3)达标情况现状背景浓度(mg/m3)非甲烷总烃苯乙烯TSP非甲烷总烃苯乙烯TSP3.48E-017.77E-031.12E-01达标3.47E-017.71E-031.07E-01图7-9非甲烷总烃典型日地面日最大浓度贡献值的浓度分布(mg/m3)图7-10苯乙烯典型日地面日最大浓度贡献值的浓度分布(mg/m3)图7-11TSP典型日地面日最大浓度贡献值的浓度分布(mg/m3)(3)地面年平均浓度图7-12、图7-13和图7-14给出了技改项目排放的非甲烷总烃、苯乙烯、粉尘(TSP)年平均浓度贡献值分布。根据表7-14,预测结果显示,拟建项目所排放的SO2、NOx、PM10的年平均浓度贡献值所占份额极小,均符合相应的环境标准的要求,因此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十分有限。各污染因子地面年平均浓度贡献值预测结果项目最大年平均浓度(ug/m3)达标情况非甲烷总烃3.04E-04达标苯乙烯3.96E-05达标TSP1.29E-03达标图7-12非甲烷总烃地面年平均浓度贡献值分布(mg/m3)图7-13苯乙烯地面年平均浓度贡献值分布(mg/m3)图7-14粉尘地面年平均浓度贡献值分布(mg/m3)(4)敏感点浓度分析①地面小时最大浓度技改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各敏感点的地面小时最大浓度贡献值见表7-15,可见,技改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非甲烷总烃、苯乙烯、粉尘(TSP)地面小时最大浓度贡献值在敏感点处能够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浓度要求。各敏感点预测的小时最大浓度贡献值结果项目关心点名称小时最大贡献浓度(mg/m3)本底值(mg/m3)叠加值(mg/m3)达标情况非甲烷总烃北侧外垟头村居民点3.66E-033.86E-013.90E-01达标东侧石马岙村居民点2.49E-033.96E-013.98E-01达标苯乙烯北侧外垟头村居民点4.19E-042.82E-047.01E-04达标东侧石马岙村居民点3.38E-048.56E-054.24E-04达标TSP北侧外垟头村居民点1.24E-02--贡献值达标东侧石马岙村居民点1.12E-02--贡献值达标②地面日平均浓度技改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敏感点地面日均浓度最大贡献值见表7-16,可见,技改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各关心点的贡献值较小,非甲烷总烃、苯乙烯、粉尘(TSP)地面日均浓度最大贡献值能够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浓度要求。各敏感点预测的典型日均浓度最大贡献值结果项目关心点名称典型日均最大贡献浓度(mg/m3)本底值(mg/m3)叠加值(mg/m3)达标情况非甲烷总烃北侧外垟头村居民点1.40E-033.86E-013.87E-01达标东侧石马岙村居民点1.13E-033.96E-013.97E-01达标苯乙烯北侧外垟头村居民点1.59E-042.82E-044.42E-04达标东侧石马岙村居民点1.79E-048.56E-052.64E-04达标TSP北侧外垟头村居民点4.71E-031.26E-011.30E-01达标东侧石马岙村居民点6.35E-038.37E-029.00E-02达标③地面年平均浓度技改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敏感点地面年平均浓度最大贡献值见表7-17,可见,技改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各关心点的贡献值较小,非甲烷总烃、苯乙烯、粉尘(TSP)地面年平均浓度最大贡献值能够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浓度要求。各敏感点预测的地面年平均浓度贡献值结果项目关心点名称地面年平均贡献浓度(mg/m3)达标情况非甲烷总烃北侧外垟头村居民点3.86E-01达标东侧石马岙村居民点3.96E-01达标苯乙烯北侧外垟头村居民点1.03E-05达标东侧石马岙村居民点1.16E-05达标TSP北侧外垟头村居民点1.26E-01达标东侧石马岙村居民点8.41E-02达标4、大气防护距离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有关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的有关规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的方法是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有厂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如预测结果在厂界监控外(以标准规定为准)出现超标,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用削减达标后的源强。项目厂区大气防护距离计算结果见表具体计算结果详见表7-18和图7-15~图7-17。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参数及结果表产污车间污染因子无组织排放源强(kg/h)标准(mg/m3)生产单元规格(m)大气防护距离(m)树脂车间非甲烷总烃0.00192.0H=12m,L=25m,B=11m无超标点,为零苯乙烯0.00300.01无超标点,为零粉尘0.10640.9无超标点,为零图7-15树脂车间非甲烷总烃无组织排放大气防护距离计算结果示意图图7-16树脂车间苯乙烯无组织排放大气防护距离计算结果示意图图7-17树脂车间粉尘无组织排放大气防护距离计算结果示意图根据大气防护距离计算结果,本项目树脂车间内无组织排放废气不存在超标点,可以不设大气防护距离。5、卫生防护距离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的有关规定,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卫生防护距离,可由下式计算:式中:Qc──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量,kg/h;Cm──污染物的标准浓度限值,mg/m3;L──卫生防护距离,m;r──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A、B、C、D──计算系数,从GB/T13201-91中查取。依据本项目废气污染物的排放源强,以及对应的环境标准和当地气象资料,按GB/T13201-91中规定的卫生防护距离划分原则,本项目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结果详见表7-19和图7-18~图7-20。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参数表污染因子Qc(kg/h)Cm(mg/m3)生产单元面积(m2)L(m)提级后L(m)排放位置非甲烷总烃0.00192.02750.0450生产车间苯乙烯0.00300.0131.1950生产车间粉尘0.10640.912.6350生产车间提级后最终卫生防护距离100生产车间图7-18非甲烷总烃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结果示意图图7-19苯乙烯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结果示意图图7-20粉尘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结果示意图经计算,技改项目完成后树脂车间无组织排放废气卫生防护距离最终提级后为100米。本项目最近敏感保护目标为企业西南侧距离厂界约12m(与技改项目车间距离约54m)的鸿仁诊所、东侧与厂界距离250m(与技改项目车间距离约270m)的石马岙村。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鸿仁诊所位于项目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石马岙村能够符合生产车间卫生防护距离为100m的要求。项目所在地为工业区,周边均为电镀、钮扣等较重污染工业企业,鉴于鸿仁诊所对环境要求的敏感性和特殊性,且其目前无相关环评手续,成立时间为2006年,晚于浙江巨象树脂化纤有限公司以及其他大多数工业企业入驻园区,建议鸿仁诊所搬离该片工业区,另行选址,并办理环保等相关手续。防护距离要求请建设单位、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卫生、安全、产业等主管部门相关规定予以落实。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包络线图详见图7-21。石马岙村石马岙村外垟头村图7-21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包络线图事故性排放本项目事故排放情况指废气收集和治理措施失效,导致废气全部以无组织形式排放。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采用大气预测软件EIAProA2008中的SCREEN3模型估算,事故排放情况下计算方案归纳如下:污染排放源强(事故工况)名称面源长度m面源宽度m与正北夹角(°)初始排放高度m排放工况源强kg/h苯乙烯粉尘非甲烷总烃生产车间2511012非正常0.65170.70892.8541事故排放情况下面源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详见表7-21。面源估算模式计算结果汇总(事故工况)距源中心下风向距离D(m)苯乙烯粉尘非甲烷总烃下风向预测浓度C(mg/m3)浓度占标率P(%)下风向预测浓度C(mg/m3)浓度占标率P(%)下风向预测浓度C(mg/m3)浓度占标率P(%)10.00013021.300.00014160.020.00057020.03140.03772377.200.041034.560.16528.26170.06244624.400.067927.550.273513.68340.18811881.000.204622.730.823841.19600.22582258.000.245627.290.988949.44740.22132213.000.240726.740.969148.461000.17571757.000.191221.240.769838.492000.1261260.000.13715.220.551727.592700.08498849.800.0924510.270.372218.613000.07288728.800.079288.810.319215.963600.05531553.100.060176.690.242312.124000.04699469.900.051125.680.205810.295000.03312331.200.036034.000.14517.256000.02485248.500.027043.000.10895.457000.01951195.100.021222.360.085454.278000.01584158.400.017241.920.06943.479000.01321132.100.014371.600.057872.8910000.01125112.500.012241.360.049272.4611000.00974197.410.01061.180.042672.1312000.00855385.530.0093051.030.037471.8713000.00759875.980.0082660.920.033281.6614000.00681668.160.0074150.820.029861.4915000.00616761.670.0067080.750.027011.3516000.0056256.200.0061130.680.024621.2317000.00515451.540.0056070.620.022581.1318000.00475447.540.0051710.570.020821.0419000.00440644.060.0047930.530.01930.9720000.00410241.020.0044620.500.017970.9025000.00302430.240.0032890.370.013240.6630000.00237423.740.0025820.290.01040.5235000.00194419.440.0021150.240.0085150.4340000.00164116.410.0017850.200.0071870.3645000.00141614.160.0015410.170.0062040.3150000.00124412.440.0013540.150.005450.27最大落地浓度(60m)0.22582258.000.245627.290.988949.44项目非正常工况下厂界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污染物影响评价结果污染物东厂界南厂界西厂界北厂界石马岙村外垟头村距离m34147417270360非甲烷总烃本底(mg/m3)////0.40.4贡献(mg/m3)0.82380.16520.96910.27350.37220.2423预测值(mg/m3)0.82380.16520.96910.27350.77220.6423苯乙烯本底(mg/m3)////0.0070.018贡献值(mg/m3)0.18810.037720.22130.062440.084980.05531预测值(mg/m3)0.18810.037720.22130.062440.097980.07331粉尘本底(mg/m3)0.17900.17900.17900.17900.17900.1790贡献值(mg/m3)0.20460.041030.24070.067920.092450.06017预测值(mg/m3)0.38360.220030.41970.246920.271450.23917根据估算模式计算结果,事故性排放(指废气收集和治理措施发生故障,导致废气按产生量排放)工况下,苯乙烯、粉尘、非甲烷总烃落地浓度相对于正常排放浓度成倍数增长,事故性排放对企业厂界及周边敏感点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恶劣环境下如阴雨天或者小风逆温等气象条件下,污染物难以稀释扩散,在项目所在地附近聚集,对项目所在地周边大气环境影响较大,建议建设单位加强环境管理,一旦废气收集治理设施出现故障,必须立即停止生产。生物质锅炉燃烧烟气经计算,本项目导热油锅炉燃生物质废气排放量约为1421.85万m3/a,废气拟采用湿法除尘(加碱水膜法)处理后通过排气筒高空排放(不低于35m),则本项目导热油锅炉燃生物质废气中SO2排放浓度约为168.79mg/m3,排放量约为2.40t/a;烟尘排放浓度约为9.85mg/m3,排放量约为0.14t/a;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为155.43mg/m3,排放量约为2.21t/a。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均符合《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中燃煤锅炉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根据工程计算,本次技改项目完成后,非甲烷总烃环境排放量约为0.2692t/a,经折算后,单位产品非甲烷总烃排放量约为0.02kg/t产品,符合《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2-2015)中0.5kg/t产品的排放要求。本项目燃生物质颗粒导热油锅炉废气经水膜除尘处理后通过专用排气筒高空排放,经处理后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均符合《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中新建燃煤锅炉排放标准。根据估算模式计算结果,事故性排放(指废气收集和治理措施发生故障,导致废气按产生量排放)工况下,苯乙烯、粉尘、非甲烷总烃落地浓度相对于正常排放浓度成倍数增长,事故性排放对企业厂界及周边敏感点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恶劣环境下如阴雨天或者小风逆温等气象条件下,污染物难以稀释扩散,在项目所在地附近聚集,对项目所在地周边大气环境影响较大,建议建设单位加强环境管理,一旦废气收集治理设施出现故障,必须立即停止生产。企业应加强管理,定期检修设备,保持废气处理设备正常运行,严防事故发生。由环评测算,本项目不设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根据卫生防护距离取值原则,提级后,确定项目卫生防护距离为100m,鸿仁诊所位于项目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其他敏感点石马岙村等能够符合生产车间卫生防护距离为100m的要求。项目所在地为工业区,周边均为电镀、钮扣等较重污染工业企业,鉴于鸿仁诊所对环境要求的敏感性和特殊性,且其目前无相关环评手续,成立时间为2006年,晚于浙江巨象树脂化纤有限公司以及其他大多数工业企业入驻园区,建议鸿仁诊所搬离该片工业区,另行选址,并办理环保等相关手续。防护距离要求请建设单位、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卫生、安全、产业等主管部门相关规定予以落实。综上可知,本项目正常工况下废气经相应处理后排放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不利的影响。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技改项目生产废水总排放量约为23365.36t/a,折合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约为1.95m3/t产品,小于《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2-2015)中“不饱和聚酯树脂3.5m3/t产品”的要求。技改项目完成后,近期,企业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经预处理达《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2-2015)中直接排放标准后排入瓯江支流菇溪Ⅲ类水体;远期,待桥头镇污水处理厂能接纳并处理工业废水后,企业废水经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三级标准后纳入工业区市政污水管网,最终纳入桥头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后排放。根据企业提供的现有项目排污许可证可知,项目废水经处理达标排放。因此,本次技改项目产生的废水在处理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对周边地表水环境影响不大。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1、地下水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污染物从污染源进入地下水所经过路径称为地下水污染途径,地下水污染途径是多种多样的。①通过渗坑、渗井等排放而直接污染含水层;②由入渗水载带的地面污染物经非饱和带垂直进入潜水含水层;③当地废水排入地面水后,污染的地面水可通过岩层侧向补给进入潜水或少数深层承压水;④通过含水层顶板的水文地质窗(隔水层的缺口)垂直渗入或穿越隔水层(越流)补给深层承压水⑤通过岩溶发育的渠道、泄水矿坑以及通过开采地下水的管井而进入潜水或深层承压水;⑥在含水层疏干时,通过含水层本身的流动而污染潜水或承压水。地下水污染实际上往往是几种途径同时作用的综合结果。另外,由于潜水更接近于地表,受地质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所以比承压水层更易受到污染,因此,更应受到重视。地下水质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废水收集、处理、回用以及排放过程中的下渗对地下水的影响,二是绿化后的下渗对地下水的影响。现分析如下:项目废水的收集与排放全都通过管道并采用严格的防渗措施,不直接和地表联系,不会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力联系而进入地下水从而引地下水水质的变化。微量废水在下渗过程中通过土壤对污染物的阻隔、吸收和降解作用,污染物浓度会进一步降低,即使有微量废水渗入地下水后对区域内地下水的水质影响也很微弱,不会改变区域地下水的现状使用功能。项目厂区采用硬地面。发生事故时产生的事故废水收集至事故池后,进入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事故排放污水也全部收集进入事故水池,不会直接渗入地下对地下水产生影响。故本报告对非正常工况下的泄露情况进行预测分析。2、预测模型假设非正常工况下污水发生泄漏,进入地下水。泄漏后不久采取应急响应,截断污染物下渗,将污染情景概化为一维稳定流动一维水动力弥散问题,污染源为瞬时注入,本情景适合导则推荐解析法中的D.一维无限长多孔介质柱体,示踪剂瞬时注入方程,当取平行地下水流动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时,污染物浓度分布模型如下:式中:x—距注入点的距离,m;t—时间,d;C(x,t)—t时刻点x处的示踪剂浓度,g/L;m—注入的示踪剂质量,kg;w—横截面面积,m2;u—水流速度,m/d;ne—有效孔隙度,无量纲;DL—纵向弥散系数,m2/d;π—圆周率。3、模型参数本次环评收集了《浙江巨象树脂化纤有限公司乙类仓库场地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中关于企业所在地相应的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并进行分析得到本次环评预测相应参数。根据地勘报告中的地下水观测数据,调查范围及地下水流向见图7-22。区域地下水主导方向为自北向南偏西方向流动(图7-22所示)。地下水流向地下水流向调查范围图7-22项目所在地地下水流向图外泄污染物质量m:假设非正常工况下项目废水处理系统中有5%(情景1)和10%(情景2)的污水泄漏至地下水中两种情景,泄漏的污水量分别约为2.5m3和5.0m3,污染因子主要为COD。废水中COD平均浓度约为10000mg/L,则情境1的COD质量为25kg,高锰酸盐指数质量根据COD浓度的1/4折算,得泄漏的高锰酸盐指数质量为6.25kg。情境2的COD质量为50kg,高锰酸盐指数质量为12.5kg。地下水流速u:水流速度v=0.00075m/d。纵向弥散系数DL:本项目DL取0.4m2/d。横截面面积w:本项目w取173m2。有效孔隙度m:按持水度与给水度划分孔隙度,有效孔隙度近似等于给水度,采取经验值给水度为0.3。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将前面确定的参数带入模型确定瞬时泄漏下经过不同天数下不同预测点的污染物浓度曲线。图7-23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变化规律曲线图由图7-23分析可知,CODMn在含水层中沿地下水流向运移,随时间的增加和运移距离增加,含水层CODMn浓度变化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根据项目所在地水质监测资料可知,该处地下水CODMn本底值平均为2.4mg/L,即当污染物的浓度小于3.0mg/L时,该处地下水CODMn浓度符合Ⅲ类水标准。当CODMn在运移时间为1d时,峰值的运移距离为1m时,峰值为0.38mg/L。当运移时间小于10d时,距厂区1m以内局部地段受污染,且超过Ⅲ类水标准规定的标准。可见污染物在项目所在区域运移速率慢,运移距离短,不同泄漏量下污染物随着距离的变化趋势相似。只要及时发现污染物泄露并采取应急响应终止污染泄露,对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采取及时修复,则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泄露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可控。声环境影响分析为了解技改项目设备运行噪声对厂界的影响,采用整体声源法对其进行预测。1、预测模式的选择假设设备声源在车间内的混响声场是稳定的、均匀的,则选用整体声源法进行预测。整体声源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本项目所用的生产车间作为一个整体声源,预先求得其声功率级LW,然后计算声传播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总衰减量∑Ai,最后求得整体声源受声点P的声级。即:LP=LW-∑Ai①式中:LP—受声点的声级;LW—整体声源的声功率级;∑Ai—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各种因子衰减之和,即:距离衰减Ad+屏障衰减Ab+空气吸收衰减Aa。对距离衰减,其值与距离的关系为:Ad=10lg(2πr2)②式中:r—整体声源的中心到受声点的距离。在工程计算时,简化的声功率级换算公式:LW=+10lg(2S)③式中:——拟建车间类比调查所测得的平均声压级;S——拟建车间面积。将②、③式代入①式,忽略空气吸收衰减Aa,得各受声点的A声级计算模式为:Lp=LW-∑Ai=+10lg(2S)-Ab-10lg(2πr2)2、整体声源的有关参数的确定:本项目Ab取15dB(A)。3、项目车间整体声源中心到各方位厂界的距离和噪声预测参数见表7-23。噪声预测参数车间有效面积S(m2)预测点距离r(m)预测值dB(A)标准值dB(A)达标/超标昼间90275东厂界3947.765达标南厂界2651.265达标西厂界7941.665达标北厂界2950.365达标夜间90东厂界3947.755达标南厂界2651.255达标西厂界7941.655达标北厂界2950.355达标由上表预测结果可以看出,项目四周厂界处噪声排放均能够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3类标准限值。为减小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本环评要求企业做到以下几点:①应根据《隔振设计规范》(GB50463-2008)中相关要求对高噪声的设备设置隔振或减振基座,必要时设置隔声间,如对易产生振动设备设橡胶隔振垫、风机风口设置软连接等。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对其主要磨损部位及时添加润滑油,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杜绝因设备不正常运行时产生的高噪声。②生产时尽量减少门窗的开启频率,以降低噪声的传播和干扰。在严格采取上述各项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后,本项目营运期设备运行噪声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废弃包装材料与包装桶、废树脂沉渣、废活性炭、废导热油等危险废物应由有相关资质单位进行处置,炉渣综合利用,废水处理污泥和生活垃圾经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此外,业主应强化废物产生、收集、贮放各环节的管理,各种固废按照类别分类存放,杜绝固废在厂区内散失、渗漏,达到无害化的目的,避免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在采取以上措施后,本项目产生的各种固体废物均得到了有效处理,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从环保角度考虑,固体废物防治措施可行。项目固体废物产生及去向详见表7-24。项目固体废物产生及去向序号副产物名称主要成分属性废物代码产生量处置措施1树脂滤渣、滤袋废树脂危险固废HW13,261-038-130.8委托有相关资质单位处置2废活性炭废活性炭危险固废HW13,261-038-132.53废水处理污泥炉渣一般固废/11.8环卫部门清运4锅炉灰渣木灰一般固废/31.5综合利用5废包装桶及包装袋塑料、原辅材料危险固废HW49,900-010-1015委托有相关资质单位处置6生活垃圾油脂、纸张一般固废/24环卫部门清运综上述,各类固体废物按照上述途径处理处置,正常情况下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土壤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废水经过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纳管标准后进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排污菇溪。企业应定期对水处理设施进行检查,严防污水泄漏事故的发生,避免对土壤产生影响,物料、固废存放点应设置防渗措施,严防物料和废物泄漏事故的发生。在采取以上措施后,本项目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较小。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社会效益分析浙江巨象树脂化纤有限公司年产12000吨不饱和聚酯树脂技改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浙江省及温州市产业政策,对于加大市场供应量、增加产品选择种量、促进地方经济起着积极作用。另外,其产品目前销售前景十分广阔,这对于解决建设项目当地劳动就业、提高人民收入等问题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本项目建成后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污染整治,上马废气收集、治理设施,有利于区域环境改善。本项目建设主要的环境经济损失表现在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资及运行费、事故性排放情况下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周围企业可能承受的污染损失、企业罚款、赔偿、超标排污费的缴纳等,虽难以对其进行准确定量,但只要企业强化管理,因事故性排放造成的损失将成为小概率事件,因此其损失费用总额不会很大。项目先进、成熟的符合清洁生产的技术要求。营运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固废、噪声均进行有效的治理和综合利用,污染物的排放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使本项目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人文景观本项目位于永嘉县外垟头工业区内,项目四周均为工业企业,与居民住宅有一定距离,不涉及人文景观破坏或影响问题。只要企业切实落实本环评提出的有关污染防治措施,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本项目的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承受的,能够做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文物古迹项目所使用的厂房属于已建厂房,不涉及土建,因此不涉及文物古迹破坏和影响。综上,企业需切实落实本环评提出的有关污染防治措施,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本项目的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承受的,能够做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PAGE174·温州市南郊乡龙方工业区正泰电阻大楼二楼47联系电话境风险分析与评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的相关要求和该项目的特点进行编写项目环境风险评价。通过风险评价分析,认识项目的风险程度、危险环节和事故后果影响大小,从而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减少环境危害,并提出事故应急预案,达到安全生产、发展经济的目的。环境风险评价是在分析项目事故发生概率和预测事故状态下的影响程度基础上,对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事故源)提出事故防范措施和事故后应急措施,使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项目风险度达到可接受水平,其具体的评价工作流程见图9-1所示。风险识别风险识别事故源项分析预测计算风险评价风险可接受风险管理否是应急措施预案确定危险因素和风险类型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及其概率确定危险程度和范围确定风险值和可接受水平8-1环境风险评价流程图图9-1环境风险评价流程图风险识别重大危险源辨识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长期或短期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功能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对照附录A中相关物质辨识标准,具体判定依据详见表9-1,识别结果见表9-2。物质危险性标准项目序号LD50(大鼠经口)/(mg/kg)LD50(大鼠经皮)/(mg/kg)LC50(小鼠吸入,4h)/(mg/L)有毒物质1<5<1<0.0125<LD50<2510<LD50<500.1<LD50<0.5325<LD50<20050<LD50<4000.5<LD50<2易燃物质1可燃气体:在常压下以气态存在并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物;其沸点(常压下)是20℃或20℃以下的物质2易燃液体:闪点低于21℃,沸点高于20℃的物质3可燃液体:闪点低于55℃,压力下保持液态,在实际操作条件下(如高温高压)可以引起重大事故的物质爆炸性物质在火焰影响下可以爆炸,或者对冲击、摩擦比硝基苯更为敏感的物质注:(1)符合有毒物质判定标准序号为1、2的物质,属于剧毒物质;符合有毒物质判定标准序号3的属于一般毒物。(2)凡符合易燃物质和爆炸性物质标准的物质,均视为火灾、爆炸危险物质。本项目物质危险性判定表序号原料名称沸点(℃)闪点(℃)熔点(℃)爆炸极限(%)LD50(经口mg/kg)LC50(经皮mg/m3)物质危险性分类易燃性爆炸性毒性1苯乙烯14634.4-30.6/500024000可燃/低毒2乙二醇197.5110-13.23.2~15.38000///低毒3丙二醇187.299-592.6~12.621000///低毒4二甘醇245.8124-8.0/16600///低毒5对苯二酚285/170.5/320///低毒根据本项目物质的性质,对照9-1物质危险性标准,本项目苯乙烯属于可燃物质。生产或储运过程潜在危险性识别根据拟建项目所用化学品情况,划分功能单元。凡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性物质,且危险性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功能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①重大危险物质的识别对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的危险物名称及临界量情况,根据技改项目所涉及的危险物质名称及临界量情况,筛选出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因子为苯乙烯。具体判别情况见表9-3。本项目重大危险源识别表类别物质名称项目使用或产生量储存量(t)临界量(t)qi/Qi易燃物质苯乙烯705000.14乙二醇13050000.03二甘醇25050000.05②重大危险源的判别结合《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与《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中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对本项目所有重大危险源进行识别,判别方法如下: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该物质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单元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则按下式计算,若满足下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q1/Q1+2/Q2……+q/Qn≥1式中:q1、q2…qn—每种危险物质实际存在量,t;Q1、Q2…Qn—各危险物质相对应的生产场所或贮存区的临界量,t。根据前面识别出的重大危险物的生产场所及贮存场所的实际存在量及其临界量,计算得出本项目的∑qn/Qn结果为0.22<1,因此确定项目厂区不属于重大危险源。生产设施风险识别生产设施存在风险的系统主要包括贮运系统、生产装置,发生泄漏、火灾、爆炸等风险事故。1、储运系统①运输项目在原辅料及产品运输全部采用汽车陆路运输。运输路线较短,且运输路线尽量避开了人群密集的区域,运输时间也不安排在交通高峰期,因此本项目物料运输过程中的产生的风险较小。运输过程可能发生的风险主要有:装卸过程碰撞、与锐物接触等原因而发生泄漏。②储存项目物料均采用专用设备贮存在相应仓库内。2、生产装置本项目生产装置危险性如下:(1)本项目物料苯乙烯为易燃物质,在卸车、投料、物料输送等作业时易产生静电,若设备、设施无静电接地系统或接地不良等,使产生的静电不能及时导出,发生静电火花放电的可能性较大,可能会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2)地面若有易燃液体残液等易燃易爆物质,存在着火灾、爆炸的危险性。(3)如果设备、管道或阀门密封不够严密,本身设计不合格,或制造有缺陷,发生破裂导致物料泄漏,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旦遇火源有可能引起火灾爆炸。(4)使用铁质工具等易产生电火花的工具进行作业,可能产生火花引燃设备、管道内的易燃可燃物料,从而引发火灾爆炸事故。评价等级、评价范围及保护目标评价等级根据前面重大危险源判别结果(项目属于重大危险源),以及涉及的主要化学品的危险性、贮存量分析,结合《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中表1(详见表9-4)评价工作级别的判别依据和方法,确定项目风险评价等级为二级。评价工作级别判定表剧毒性危险物质一般毒性危险物质可燃、易燃危险性物质爆炸危险性物质重大危险源一二一一非重大危源二二二二环境敏感区一一一一评价范围及保护目标本次风险评价等级判定为二级,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本次风险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定为距离源点不低于3km范围内。本次技改项目位于浙江省永嘉县桥头镇外垟头工业区浙江巨象树脂化纤有限公司已建厂区内,评价对项目周围3km内居民等环境敏感点进行了现场调查,识别敏感点,具体情况见表2-18及图2-1。源项分析风险事故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火灾、爆炸、液(气)体化学品泄漏等几个方面,根据对同类化工行业的调研、生产过程中各个工序的分析,针对已识别出的危险因素和风险类型,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及其概率。危险事故规模根据对我国化工企业目前的安全技术状况所做出的综合分析,毒物泄漏扩散事故一般可以划分为小型、中型、大型三个等级。(1)小型泄漏事故毒物泄漏量较小,泄漏时间较短的事故称为小型泄漏事故。如:因密封材料失效引起冒滴漏造成的蒸气逸散;或因装卸过满造成溢漏等。对大多数物料而言,小型泄漏事故中形成的有毒蒸气逸散量不大,因此扩散危险较小,往往不会引起生产区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根据目前的安全技术水平判断,小型泄漏事故的发生频率较高。(2)中型泄漏事故毒物泄漏量较大,泄漏时间中等的事故称为中型泄漏事故。如:输送管线破裂等。中型泄漏事故可能生产区内受到明显影响,并有可能恶化临近区域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如: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和损害作业人员身体健康等。中型泄漏事故对厂区环境造成危害的程度及其范围会比较明显。按照我国目前的安全管理水平,只要采取了系统有效的化工区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就可以明显减少厂区内发生中型泄漏事故的可能性。因此,中型泄漏事故发生概率较小。(3)大型泄漏事故毒物泄漏量很大,泄漏时间较长的事故称为大型泄漏事故。如:运输工具及其它场所起火爆炸,引起大量毒物泄漏于陆地或大气。大型泄漏事故一旦发生,项目生产在一定时间内很可能陷于瘫痪,并且往往伴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与此同时,起火爆炸和相应的管路、贮槽破损所引起的溢漏、扩散及燃烧等,有可能严重恶化拟建项目临近区域的空气质量。因此,大型泄漏事故是对周围环境安全和构成严重威胁的灾难性重大事故。次生/伴生污染技改项目物料苯乙烯属于易燃物质,这些易燃易爆物质及其伴生、次生产物(包括液体及其蒸气)接触或侵入人体后,会发生生物化学变化,破坏生理机能,引起功能障碍和疾病,甚至导致死亡。在仓库贮区发生火灾爆炸时,容器内可燃液体泄出后而引起火灾,同时容器中大量液体或气体向外环境溢出或散发出。其可能产生的次生污染为火灾消防液、消防土及燃烧废气。在仓库贮存区发生火灾爆炸时,有可能引燃周围易燃物质,产生的伴生事故为其它易燃物质的火灾爆炸,产生的伴生污染为燃烧产物,参考物质化学组分,燃烧产物主要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当项目一个仓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可能引发邻近仓库发生火灾、爆炸连锁事故。最大可信事故分析及概率风险事故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火灾、爆炸、泄漏及其引起的有毒气体释放等几个方面,根据本项目的特点以及对同类石油化工仓储行业的调研、原料储运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分析,针对已识别出的危险因素和风险类型,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及其概率。本评价主要考虑火灾爆炸、泄漏两类事故。1、火灾爆炸(1)燃烧、爆炸的必要条件燃烧、爆炸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要有可燃物质。本项目所涉及的苯乙烯、醋酸均属易燃物质。②要有助燃物质。空气即为助燃物质。③要有着火源。着火源有电火花、静电火花、高温表面、热辐射、明火、自然着火、冲击、摩擦、绝热压缩及雷击等。对本项目而言,当可燃气体浓度(与空气混合物)处于燃烧极限或爆炸极限以内,又存在超过最小点燃能量的着火源时,便会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2)火灾爆炸事故原因分析根据美国M&MProtectionConsultants.W.GGarrison编制的“世界石油化工企业近30年100起特大型火灾爆炸事故汇编(11版)”中,论述了近年来国外发生的损失超过1000万美元的特大型火灾爆炸事故,对这些事故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规律,进行分析、借鉴。按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则得出表9-5所列结果。按事故原因分类的事故频率分布表序号事故原因事故频率数(件)事故频率(%)1阀门、管线泄漏3435.12泵、设备故障1818.23操作失误1515.64仪表、电气失控1212.45突沸、反应失控1010.46雷击自然灾害88.2从事故频率分布来看,由于阀门、管线泄漏造成的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所占比例很大,占35.1%;而泵、设备故障及仪表、电气失控列第二,占30.6%;对于完全可以避免的人为事故亦达到15.6%;而装置内物料突沸和反应失控占10.4%;不可忽视的雷击也占到8.2%;因此,防雪、避雷应予以重视。此外,在100起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中,报警及消防不力也是事态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有12起是因消防水泵无法启动而造成灾难性后果。值得注意的是烃类、蒸汽等飘逸扩散的蒸气云团以及烃类、蒸气积聚弥漫在建筑物内产生的爆炸不仅所占事故比例高达至43%,而且这种爆炸是最具毁灭性的,其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热辐射以及飞散抛掷物等还会造成二次事故。(3)火灾爆炸事故概率根据对世界石油化工企业近30年发生的100起特大事故的分析,石油化工装置重大事故的比率见表9-6。由表可知,储罐区事故比例最高,占重大事故比率的16.8%。石化装置重大事故比率表事故位置次数所占比例(%)烷基化76.3加氢77.3催化气分77.3焦化33.1溶剂脱沥青33.1蒸馏33.1罐区1616.8油船76.3乙烯87.3乙烯加工98.7聚乙烯等塑料109.5橡胶88.4天然气输送11.1合成氨11.1电厂11.1国际上重大事故发生原因和频率分析结果见表9-7。阀门管线泄漏造成的事故频率最高,比例为35.1%,其次是设备故障,占18.2%。另外报警消防措施不力也是事态扩大的一个因素。国际重大事故频率分布表事故原因事故频率(件)事故比例(%)所占比例顺序操作失误1515.63泵设备故障1818.22阀门管线泄漏3435.11雷击自然灾害88.26仪表电气失灵1212.44突沸反应试控1010.45合计97100比较各类事故对环境影响的可能性和严重性,5类污染事故的排列次数见表9-8。火灾事故排出的烟雾和炭粒会直接影响周围居住区及植物,其可能性排列在第1位,但因属于暂时性危害,严重性被列于最后。有毒液体泄漏事较为常见,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会引起许多环境问题,因此可能性和严重性均居第2位。爆炸震动波可能会使10km以内的建筑物受损,其严重性居第1位。据记载特大爆炸事故中3t重的设备碎片会飞出1000m以外,故爆炸飞出物对环境的威胁也是有的。据国内35年以来的统计,有毒气体外逸比较容易控制,故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最小,但如果泄漏量大,则造成严重性是比较大的。污染事故可能性、严重性排序表序号污染事故类型可能性排序严重性排序1着火燃烧后烟雾影响环境152爆炸碎片飞出界外影响环境造成损失443有毒气体外逸污染环境534燃爆或泄漏后有毒液体流入周围环境造成污染225爆炸震动波及界外环境造成损失31最大可信事故是具有一定的发生概率,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在所评价系统的事故中其风险值最大的事故。本项目的最大可信事故设定为:甲醇、甲醛溶液储罐泄漏,生产装置及罐区爆炸。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统计:2004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803571起。死亡136755人,其中:危险化学品伤亡事故193起,死亡291人。据统计,1983-1993年间,我国化工系统601次事故中,储运系统的事故比例占27.8%。我国建国初期至上世纪90年代,在石化行业储运系统发生的1563例较大事故中,火灾爆炸事故约30%,其次是设备事故(14.6%)、人为事故(7.4%)、自然灾害事故(3.6%)、其他事故(0.9%)。在火灾爆炸事故中,明火违章占66%,其次是电气设备事故(13%)、静电事故(8%)、雷击事故(4%)、其他事故(9%)。2、泄漏(1)泄漏起因分析根据技改项目所涉及的危险物质(包括液体及其蒸气)接触或侵入人体后,会发生生物化学变化,破坏生理机能,引起功能障碍和疾病,甚至导致死亡。一旦发生有毒易挥发物质泄漏事故,伴随蒸气在空气中传输扩散及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将会对有关区域作业人员、居民及其它人员构成威胁,会对各有关环境圈层造成污染等,还有可能进一步引发火灾及爆炸事故等。可能发生泄漏的原因分析如图9-3。泄露原因泄露原因系统设计缺陷事故泄露操作程序设备选型设备设施损坏误操作违章操作图9-3泄漏原因分析除以上泄漏原因外,还有其它几个方面:(1)关键部件或部位缺陷从大量的泄漏事故来看,下述部件或部位的缺陷易造成泄漏事故:①衬垫在衬垫处产生泄漏的原因主要有:材质不良(耐腐蚀性、耐热或耐压不够)、表面压力不够、破裂变形或形式不好,紧固力不够等。②法兰盘法兰盘面平行度不良、变形或出现破裂是导致法兰盘泄漏的原因。③密封部位密封部位破损、材料被腐蚀或自然老化,轴偏摆、松弛,密封面不垂直,内压力不当等是密封部位发生泄漏的原因。④焊缝焊缝中存在气泡,或被腐烂,或出现裂纹,容易从焊缝中泄漏。⑤螺钉拧入处螺钉松弛,配合精度不良,紧固力不够等易造成泄漏。⑥阀片阀片因混入异物、热变形、紧固力过大或遭腐蚀而腐蚀破裂,表面压力不够,以及松弛等原因,易造成泄漏。上述部件、部位发生的泄漏以跑冒滴漏为主,事故规模通常较小,但发生频率较高,且分布范围较广,其危害性不容忽视。(2)安全监测、控制系统故障管道、反应罐等生产、储运设施的各种工艺参数,如液位、温度、压力、流量等,都是通过现场的一次仪表或控制室的二次仪表读出的,所有工艺环节的操作通过控制室完成。这一套安全监测、控制系统若出现故障,如出现测量、计量仪表错误指示或失效、失灵等现象,则容易造成毒物跑、冒、串及泄漏事故,且往往事故规模较大。根据目前化工项目的安全监测、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整体水平来看,在这些方面做的较好。但在装卸、储运、生产时仍然存在发生毒物泄漏事故的可能性,应进一步加以注意和改进。(3)交通事故装载化学品的汽车在行驶、航行的过程中,若发生交通事故,有可能造成毒物泄漏事故,使周围地区受灾。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有可能对周围的设备、管线及其它设备设施造成破坏,引起更大规模的毒物泄漏事故,以及由此引起的消防污水污染。掌握了毒物泄漏扩散事故的起因,即发生规律,有利于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降低危险性。根据《化工装备事故分析与预防》—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中统计1949年~1988年的全国化工行业事故发生情况的相关资料,结合国内的各类化工设备事故发生频率Pa分布情况见表9-9。事故频率Pa取值表 单位:次/年设备名称搅拌釜管道破裂事故频率1.1×1056.7×106根据本工程所用物料情况及采用设备的性能分析,可能造成原料泄漏的主要部位来自储存设备和调合设备,事故发生概率确定为1.77×10-5。最大可信事故分析从众多事故类型中筛选出表9-10中二类危险性较大的事件。假设事故筛选表序号事故1事故2事故类型火灾爆炸原料泄漏后果蒸汽云爆炸+池火灾+烟气影响影响事故频率(/每年)1×10-61.77×10-5本评价认为,如厂内发生上述事故类型,相对事故较严重,主要反映在火灾爆炸和设备破损引起的泄漏、扩散及燃烧等有可能严重恶化项目临近区域的空气质量,对周围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尽管目前世界各国都采取了多种多样的预防措施,但是,大型泄漏事故在国内外仍有发生。从目前危险化学品储运行业的实际运营实践来看,各工厂均未发生过大型泄漏事故。因此本次风险评价确定上述二种事故中原料泄漏为最大可信事故,事故概率为1.77×10-5。风险管理风险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管理不当、操作失误及设计不合理等引起的。因此,要从项目设计、管理、操作方面着手防范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的制度,采取各种措施,设立报警系统,杜绝事故发生。环境风险管理是对可能存在的事故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控制和防治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对可能造成的环境灾害制订应急预案,减少环境事故风险。风险防范措施1、选址、总图布置和建筑安全防范措施①项目选址位于永嘉县桥头镇外垟头工业园区内,经调查评价范围内无文物、景观、水源保护地和自然保护区等环境保护目标。项目事故状态下产生的废水收集于事故池等,不外排,对环境影响较小。②项目的工程设计和总图布置委托正规设计单位承担,总平面布置和建筑物分布物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016-2006)、《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1993)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中的要求执行及相关要求。③厂区功能分区明确,人流、货流分开,需设置必要的消防信道和应急信道,厂区四周设置环形消防通道,道路路边与车间的间距符合规范要求。④根据车间生产过程中火灾、爆炸危险等级及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进行分类、分区布置。合理划分管理区、工艺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及储运设施区,各区按其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进行管理。⑤在仓库布置方面,要求遵守流程顺畅,符合防火要求,并在生产区周围设置相应车道,便于操作和人员的疏散。重大危险性物料单独存放,危险品区与非危险的辅助区要有严格的分开,并采用防爆墙分隔,仓库布置要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切忌有通风死角。2、危险化学品储运安全防范措施(1)运输风险危险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从装卸、运输到保管,工序长,参与人员多;运输方式和工具多;运输范围广、行程长;气温、压力、干湿变化范围大,这些复杂众多的外界因素是运输中造成风险的诱发条件。针对危险货物本身的危险特性,运输危险货物首先要进行危险货物包装,以减少外界环境如雨雪、阳光、潮湿空气和杂质等的影响;减少运输过程中受到的碰撞、震动、摩擦和挤压,以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减少货物泄漏、挥发以及性质相悖的货物直接接触造成事故。危险货物运输的基本程序及其风险分析见表9-11。危险货物在其运输过程中托运-仓储-装货-运货-卸货-仓储-收货过程中,装卸、运输和仓储三个环节中均存在造成事故、对环境造成风险的概率。运输过程风险分析序号过程项目风险类型风险分析1包装爆炸品专用包装火灾反应速度快、释放热量和气体污染物、财产损失腐蚀性物品包装环境危害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生态污染2运输物品危险品法规-重大风险事故运输包装法规-重大风险事故运输包装标准法规-重大风险事故3装卸爆炸品专用包装类火灾反应速度快、释放热量和气体污染物、财产损失气瓶包装类火灾反应速度快、释放热量和气体污染物、财产损失腐蚀性物品包装类环境危害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生态污染(2)运输过程风险防范措施危险货物运输中,由于经受多次搬运装卸,因温度、压力的变化;重装重卸,操作不当;容器多次回收利用,强度下降,桶盖垫圈失落没有拧紧,安全阀开启,阀门变形断裂等原因,均易造成气体扩散、液体滴漏、固体散落,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甚至可能引起火灾、爆炸或污染环境等事故。对这类事故的应急,按照应急就近的原则,运输操作人员首先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进行渗漏处理,防止危险物质扩散至环境。在运输途中,由于各种意外原因,产生汽车翻车、装船或沉船等,危险货物有可能散落、抛出至大气、水体或陆域,造成重大环境灾害,对于这类风险事故,要求采取应急措施,包括工程应急措施和社会救援应急预案。对于运输有毒有害的化学品的车辆和装卸机械,必须符合交通部《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规则》(JI3130)的规定条件,并经过道路运输管理机关审验合格。汽车排气管必须装有效的隔热和熄灭火星的装置,电路系统有切断总电源和隔离电火花的装置;车辆左前方必须悬挂“危险品”字样的标志;车上应配有相应的消防器材;槽车及其设备必须符合相关要求;装卸机械等必须有足够的安全系数,必须有消除火花的措施等。运输车辆在运输途中必须严格遵守交通、安全、消防的法规,运行时控制车速,保持与前车的合理距离,严禁违规超车,确保行车安全;危险品运输车辆不得在居民点和行人稠密地段、政府机关、名胜古迹等敏感地段停车,临时停车必须经当地公安部门同意并采取安全措施。对于运输车辆驾驶人员应该了解运载物品的属性,并具备基本的救护常识,在发生意外燃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