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2025年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2025年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2025年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2025年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历史学是科学吗?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回答总体上是否定的。相关论述的支撑大致有三:第一,历史现象的出现是个别性、一次性的,它们不像自然现象是普遍性的,能够重复出现;第二,自然科学可以通过重复实验对其研究理论进行实证检验,而历史学做不到这一点;第三,历史现象的出现没有规律,因而历史学也不可能找到规律。以研究对象的不可重复性为理由否定历史学是一门科学,我们只需验之以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即可发现其不能成立。研究宇宙起源的物理学家,并不能让宇宙回到初始状态来检验大爆炸宇宙论;研究人类演化的生物学家,也无法让现代人变回猿人来证实生物进化论。研究对象能否重复出现,并不是判断一个学科是否科学的依据。在永恒运动的物质世界里,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独特的、唯一的。故而无论是历史学还是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在严格意义上都是个别现象。只是由于观测精度的差异,后者给人以研究普遍现象的错觉。如果用“研究对象不可重复出现”来论证历史学非科学,只会得到错误的结论。严格意义上说,自然科学的“重复实验”并非重复,而是以尽可能高度相似的实验手段对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理论并非专属于自然科学,历史学同样在使用这种方法。与自然科学相比,历史学不限于实验室模式的检验,而是运用丰富多样的实证手段检验理论,其中有本学科的传统手段,如史料辨伪、文献校勘等,也有借鉴其他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比如,利用植硅体分析、遗传学分析等手段检测炭化谷物遗存,探索农作物的驯化过程;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和同位素检测,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矿料来源;使用放射性碳测年技术推算考古遗址的大致年代等。在这些场景中,历史学的研究过程与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如出一辙。不可否认的是,多数情况下,历史学在研究对象的直接性方面与自然科学差异很大。相较于自然科学家,历史学家通常先用本学科独有的方法,对文字材料进行考据辨伪等处理,然后才能通过这个媒介探索历史事实。但两者都以观测、阅读等方式收集材料,再用形式逻辑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与推理,建立新的理论,再重复这个过程,对理论加以实证检验。我们要检视的最后一个论点,是认为历史现象的出现是“个别性”“一次性”的,不存在规律性。首先,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历史现象存在着一些无可争议的规律,其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理性规律。例如,人要有食物和水才能存活,过量的劳作会让人疲倦等。这些常识,可以视为历史学的公理。以公理为起点,可发现一些社会性规律,诸如当食物和水不足以满足生存需求,人类就会为了获取这些资源而彼此争夺;为了避免劳累,人会寻求尽量省力的方法完成劳作等。这种规律可以视为历史学的定理,它建筑在公理之上,又成为进一步扩展推理的基础。其次,出现在不同地域的历史现象存在一定的共性。在上述生理性、社会性规律的作用下,处于不同地域的人类社会,在相似的发展阶段总是呈现出相似的形态和变化。例如,大量的实证研究显示,世界各地的原生社会都存在相似的演变过程,表现为从平等社会到等级制社会,从非固定领导到常设领导等。这有力地证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存在普遍规律。综上所述,总体上否定“历史学是科学”的三大支撑都立不住。(摘编自王一岚《“历史学非科学”说的三大支撑立不住》)材料二:科学界普遍认为,规律性探索要优于说明具体事件的历史学研究。而中国传统史学的不科学之处,被批评为“凭主观判断来解释历史”。此外,科学研究离不开逻辑思维和创造力,没有逻辑就无法正确运用科学,因为许多想法必须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检验。由于历史学和考古学都是研究过去的学科,其对象和结果均无法观察和检验,历史研究的科学性成为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历史学研究具体的事件、人物和时间,所以是一种材料归纳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往往强调客观性,并不鼓励对这些事件的原因做出解释。于是,这种研究往往十分注重经验知识,是能够被人们亲身观察,并做出描述的具体事实。这也常被看作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认为经验事实是客观的,它们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归纳法建立在世界是物质的基础上,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和观念来自感觉,感觉是完全可靠的。归纳法是扩充性的认知过程,并根据具体观察或事实的综合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当越来越可靠与精确的事实积累起来时,可以达到一种不断扩充的有用“公理”的层次。中国相当一部分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处于经验主义的层面,学者们强调材料的采集和观察,凭自己的经验和常识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然而,归纳法无法导出必然性的规律,科学研究也不能停留在表象,而是要揭示隐藏在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科学的任务是要证明哪些直觉是可靠的,并强调科学解释必须在对不同现象的观察和对这些现象的归纳之间建立起某种规律,这就是实证主义的演绎方法。用演绎法来探究科学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抽象,并通过理论来指导研究。科学概念的抽象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属性,性质的关联也不明显,这是科学综合系统说明的必由之路。由于表意的历史学不同于物理学等普遍性规律的学科,所以历史学中的概念和解释结构与自然科学也有很大不同。虽然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差异很大,但是作为科学研究的历史学不能仅停留在收集事实材料和对事件的描述,它也需要深入揭示历史事实的本质来探索原因和规律。这种原因和规律无法被我们直接感知,它们只能通过理论思维来进行把握。(摘编自陈淳《科学与历史——谈规律探索与历史重建的区别》)(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严格意义上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也是个别现象,只是观测精度差异使其看似研究普遍现象,所以不能以研究对象能否重复出现来判定学科是否属于科学。B.历史学运用史料辨伪、文献校勘等传统手段并借鉴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实证检验,因此,历史学的研究过程与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是相同的。C.历史学研究是一种材料归纳的过程,依靠学者们的经验和常识对历史事件做出判断与解释,从而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强调经验事实的主观性。D.规律性探索在价值和意义上远超仅聚焦具体事件描述的历史学研究,这是科学界普遍秉持的观点,该观点忽略了历史学在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独特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是驳论文,开篇提出要辩驳的观点,并从三个方面分别对其进行批驳,论证角度属于“驳论点”。B.归纳法虽能得出一般性结论,但无法导出必然性规律,忽视演绎法会限制历史学研究向深度发展。C.中国传统史学凭主观判断解释历史,这种研究方法使其结果无法被检验,在科学性上难以得到认可。D.科学研究要探索规律形成结论,而结论的生成需要逻辑思维,这是探究科学问题的必要条件。(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历史学是科学”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历史学研究的是过去发生的具体事件,这些事件具有不可重复性,且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B.历史学家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不同朝代在政治制度演变上存在相似的趋势。C.历史学研究依赖于文字资料,而这些资料可能存在带有作者的主观偏见或记录错误等问题。D.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实际应用来验证,而历史学的研究成果难以直接应用于现实生活。(4)在历史学研究中,归纳法与演绎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5)材料一强调历史学能找到规律,材料二却指出归纳法无法导出必然性规律,这是否矛盾?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雪山大地(节选)①杨志军父亲当天就骑着日尕出发了,他开始说服牧人出售牲畜的这天,雪哗哗下着。雪朵大得出奇,就像无数白蝴蝶在风中滑翔、碰撞、争奇、斗艳。忽而又变了,深阔的天幕变成了一架偌大的织机,不停地摆动着,把羊毛一样的雪花瞬间拧成了线,又瞬间织成了氆氇,这是多大一块洁白的上等氆氇,任凭父亲肆意剪裁,然后缝制成世间需要的一切。寥廓无际的草原,织着白毯毽、铺着白氆氇的草原,可以沿着氆氇的经纬线走向远方的草原,正在寒风里歌唱。许久,一顶帐房出现了,一声藏獒的闷叫出现了,一抹挤出门帘的酥油灯的光亮出现了。父亲在帐房里待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被主人扔了出来,一男一女两个牧人抬着父亲,把他从帐房里扔了出来。父亲在雪地上滚了一下,就要爬起来,牧人的藏獒扑过来摁住了他。不远处的日尕大吃一惊,长嘶一声跳了过来,转身的同时,尥蹶子就踢。藏獒后退了几步,轰轰地叫着。父亲懊丧地坐在积雪里,不明白自己的哪句话激怒了对方,竟至于让天性好客的牧人把他扔出了帐房。日尕守在藏獒和父亲之间,也有些不明白,眼睛扑闪扑闪的:怎么了主人,你不是一向都会受到牧人的欢迎吗?父亲去了另一家。这一家没有把父亲扔出去,但拒绝用饭食招待他,只让他喝完了说话之前端给他的那碗酥油茶。主人做出请的手势说:“我家的帐房实在是太狭窄啦,请倒卖牛羊的人去找更宽敞的帐房过夜吧。”父亲拉着日尕来到不远处,挖雪窝子睡觉的时候说:“日尕啊,我拖累你啦,害得你连口糌粑都吃不上。这么大的雪,到哪里去吃草啊?”日尕呼哧呼哧张大鼻孔,向着四野闻了闻,噗噜噜打了个响鼻,像是在安慰主人。父亲丢开它,打着哈欠钻进了雪窝子,一闭眼就睡着了。他梦见日尕流浪在雪原上,找不到草吃,扑通倒下就死了。他哭醒了,爬出雪窝子一看,天已经放亮,日尕正在一群牛的中间。几头牛不断把反刍后本该再咽下去的食物吐到地上,日尕伸长舌头,一点一点把热腾腾的食物卷到自己嘴里。父亲惊呆了:原来动物之间还能如此?这一天,父亲和日尕又访问了五户牧家,结果都一样:拒绝买卖,拒绝他的说服纠缠,而且都不那么客气:“‘沁多贸易’是什么?没听说过。你不会是骗子吧?”“你说什么?把我们的牛羊给你,你拿去卖钱?凭什么呢?别说你不是公家人,就是公家人说了也不顶用,承包啦,牛羊和草场都归自己啦。你卖了钱,再把钱给我们,为什么要这样?你图个什么?再说你要是躲起来不见面,我们去哪里找你?”“你说也可以先给钱,再把牛羊拿走?那也不行,我们要钱干什么?能剪下羊毛来还是能挤出牛奶来?”等他告诉对方自己也是一个牧人后,人家又有了别的想法:“你是不是看着我们羊多牛多心里不好受?你怎么不卖掉你自己的?什么?已经全部卖掉啦?胡说八道,我不信。别向雪山大地发誓啦,全部卖掉的话你就是个不安分的牧人,就是盗马贼一样的坏蛋。”态度好一点的会招待他一碗酥油茶,但糌粑和肉食就别想啦,似乎牛羊越多牧人越小气,似乎他真的是一个可怜的骗子,在被牧人一眼识破的尴尬中,啰里啰嗦狡辩着。天黑后父亲和日尕来到了第六顶帐房前,父亲滑头起来,先不说来意,讨要了些酥油糌粑,垫了垫日尕的肚子,钻进帐房,吃了喝了,在人家的毡铺上睡到第二天早晨,又舔了一碗者麻,才说起自己是来收购牛羊的。主人瞪起眼睛看着他,似乎意识到竟然让一个盗马贼一样的人留宿了一夜,招呼儿子过来,放倒父亲,抬起来,又一次扔出了帐房。父亲蹊跷得挑眉毛瞪眼睛:牧人守旧,不知道钱的意义,把牲畜当作唯一的财富,不肯出售牛羊,这也在意料之中。但怎么会变得如此野蛮,不仅不招待吃喝,还会动不动把他扔出帐房呢?过分了吧?他爬起来,冲着帐房门口的主人喊道:“我是香萨主任的朋友,你这样对待我,就不害怕我去阿尼琼贡告你的状吗?”主人蹲下身子,抱着自家的藏獒不让它扑向父亲,哼了一声说:“我们见了香萨主任磕响头,咚咚咚地响九下,见了坚赞曼巴也磕响头,咚咚咚地响九下。都是平起平坐的高人,你要是告我,我也会告你,坚赞曼巴的法力你又不是不知道。”父亲愣了:他听说过坚赞曼巴,是个不属于任何地方的游方藏医,哪里有不好就会出现在哪里。一定是他给牧人说了什么。父亲说:“坚赞曼巴我不认识,要是你让我相信他的法力比香萨主任高明,我就不再到你家来啦。”主人惊慌地说:“你还想来啊?我告诉你吧,曼巴说啦,钱是世界上最大的魔鬼,会夺走牧人的灵魂,现在魔鬼已经放出来啦,已经开始往草原上到处乱跑啦,最大的灾难就要降临草原,你们要小心一点,谁跟你们提到钱,你们就把谁抬起来扔到帐房外面去。”原来如此,之所以不请他出去而是扔他出去,是把他看成了一个带来灾难的魔鬼。父亲说:“请告诉我坚赞曼巴在哪里,我要去向他请教的哩。”主人说:“虽说曼巴的家乡是我们白唇鹿草原,但谁也不知道他在哪里,有时候正在放羊,一抬头就见他从云端里下来啦。”父亲又是一愣:“你说什么?我来到了白唇鹿乡?”怪不得没有人认识他,雪太大,迷路啦,一口气走到了白唇鹿乡,而他还以为自己在沁多乡转悠呢。心说那就不找坚赞曼巴啦,还是回沁多草原继续他的说服和收购吧。【注】①故事背景:大承包解放了生产力,草原牛羊数量快速增加,但草原资源过度消耗,出现了退化现象。“父亲”办起了“沁多贸易”公司,说服牧人出售牲畜,牲畜由“沁多贸易”统一运到西宁的市场,以减缓对草场的冲击,还能换钱改善牧民的生活。(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被牧人扔出帐房,既因牧人视金钱为“魔鬼”,也因坚赞曼巴宣扬“钱会夺走牧人灵魂”的言论影响。B.日尕在雪夜中与牛群互动获取食物,暗示草原动物间存在互助本能,与牧人对父亲的冷漠形成鲜明反差。C.父亲谎称是“香萨主任的朋友”,试图利用牧人对权威的敬畏挽回颜面,却暴露其说服策略的功利性缺陷。D.牧人拒绝出售牛羊,既因传统财富观念根深蒂固,也因承包制下牧民将牲畜视为私有财产的强烈保护意识。(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将大雪比作“白蝴蝶”“羊毛氆氇”,以灵动意象弱化严寒残酷,象征着父亲对草原未来的浪漫憧憬和天真想象。B.反复描写父亲被“扔出帐房”的场景,通过行为细节强化牧人对“金钱交易”的排斥,推动矛盾升级。C.牧人“咚咚咚地响九下”的跪拜礼描写,以数字具象化传统权威的神圣性,凸显传统力量对现代改革的压制。D.结尾父亲发现误入白唇鹿乡的错愕,既制造情节突转,又隐喻改革者在传统草原中“迷路”的普遍困境。(3)文中画线句“寥廓无际的草原……正在寒风里歌唱”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4)小说应通过人物命运反映时代变迁。请结合文本,分析“父亲”这一形象的时代意义。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3.(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左传》乙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成,则高台,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①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后,乃封苏秦为武安君,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战国策•赵二》丙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秦相应侯②曰:“王勿忧也,请令废之。秦于天下之士非有怨也,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贵耳。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于是唐雎载音乐予之五十金居武安高会相与饮,谓:“邯郸人谁来取者?”于是其谋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与者,与之昆弟矣。“公与秦计功者,不问金之所之,金尽者功多矣。今令人复载五十金随公。”唐雎行,行至武安,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与斗矣。《战国策•秦策三》注:①猲,[hè]古通“吓”,恐吓,吓唬。②应侯,即范雎。(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于A是B唐C雎D载E音F乐G予H之I五J十K金L居M武N安O高P会Q相R与S饮(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含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人之”与“臣于人也”的“臣”不同,前者是使动用法,含义为“使六国人称臣”,后者作动词,表“臣服”。B.“不问金之所之”,与“苏秦从燕之赵”的“之”,都作动词,含义相同。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的“以”用法不同,前者为介词“把”,后者是连词,表目的关系。D.“今见破于秦”与“王见大王之狗”,用法相同,作动词,都是“看见”的意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雎公开宣扬“邯郸人谁来取者”,意在鼓励邯郸人来领取黄金,从而辨识出哪些人愿意与秦国交好。B.苏秦游说赵王很注意劝说的层次性。他首先指出赵王不必向秦王臣服,然后通过六国与秦国的力量对比,指出六国破秦有客观条件,接着再揭露连横派只顾私利的真面目,从而阐明了秦国必破的观点。C.烛之武说理有理有据。他劝说秦伯放弃攻郑,可谓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最终使秦军全数撤退,这完全是因为烛之武的超级游说之力。D.秦国相国应侯,老谋深算,深谙复杂人性。在多国合纵准备攻秦之际,他让唐雎运用金钱这块试金石成功瓦解了合纵者的势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②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5)读罢选段,有人认为这三位劝说者都运用了离间计,你认为呢?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拟古其八陶渊明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①。饥食首阳薇②,渴饮易水③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④与庄周⑤。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注释】①张掖、幽州:均为地名。②首阳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③易水:河流名,荆轲从这里出发刺杀秦王,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④伯牙:俞伯牙,古代音乐家,有“高山流水”的故事。⑤庄周:庄子,与好友惠施是旗鼓相当的论辩对手。(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想象自己化身为武艺超群的少年侠士,持剑行游,立志劫富济贫,行侠仗义。B.诗人强调自己从张掖到幽州的漫漫长途,以行游之远比喻追求理想的艰辛与迫切。C.本诗选用易水、古丘等意象,与《归园田居》意象类型多有不同,蕴含情感也不同。D.本诗体现了陶渊明诗歌语言的典型风格,简洁流畅,平淡而淳厚,朴素中见绮丽。(2)本诗多处使用典故,请任选两个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氓》中与成语“青梅竹马”的意境相仿的两句是“,”,回忆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2)屈原在《离骚》中多次写到“佩带”:其中用“”一句写自己因为用香蕙作佩带而遭贬黜,用“”一句写要加长自己的佩带。两句中“佩带”都比喻诗人自己高洁的品格。(3)李白《蜀道难》中“,”两句通过写鸟兽难以翻越来表现蜀道山高路险的情况。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6.(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没病没灾,未老先衰。”这是很多人的自我调侃。年龄不大,心脏已经老了;皱纹不多,头发已经白了;还没发福,骨头已经脆了……①这种“断崖式”的“早衰”,②生理层面不仅存在,③更在心理和精神层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④原来催人老的,⑤不只是悠悠岁月的原因,⑥还有难以控制的情绪。那么情绪是如何影响衰老的?情绪是一种能量,能驱动你去实现梦想,也能保护你及时躲避危险。不过,情绪也会带来负面后果和问题行为,进而伤身也伤心。因此,大多数人都对“负面情绪”避之唯恐不及,却又常常对其感到A_______。短期负面情绪可能在瞬间带来明显的破坏力,不过只要给予足够的修复时间,身体创伤会愈合,心理创伤也会得到修复。但是,(甲),也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负面情绪持续发酵和难以扭转的状态,心理学上称为“情绪惯性”。所以说,真正伤身伤心催人老的并非负面情绪本身,而是负面情绪始终B_______、难以摆脱的状态。负面情绪如同毒素一般,在我们的体内日复一日地堆积,形成慢性毒性,C_______地侵蚀着细胞的活性,从而加速了个体的衰老。一般来说,(乙)。这里的情绪稳定并不是指没有大喜大悲,而是指拥有快速冲破情绪惯性束缚的能力。研究表明,“亲友支持”“睡个好觉”“多读好书”是调节情绪的三大抗衰剂。我们应该认识到,负面情绪虽难以避免,却并不可怕。如果能提高情绪调节的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就可以做到“不医不药,岁月静好”。(1)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下列短语与文中加点的“亲友支持”“睡个好觉”“多读好书”结构类型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深度求索B.红了樱桃C.萝卜快跑D.大张旗鼓(5)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处“不医不药,岁月静好”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效果。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代诗人林庚说:“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也有人说:成熟的稻穗总低垂着头,优雅的垂丝海棠也低垂着头,饱满的向日葵亦低垂着头。“昂着头”和“垂着头”是生活中常见的行为,然而它又不仅仅指人的行为状态,这些话语都内蕴着生命的智慧。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历史学是科学吗?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回答总体上是否定的。相关论述的支撑大致有三:第一,历史现象的出现是个别性、一次性的,它们不像自然现象是普遍性的,能够重复出现;第二,自然科学可以通过重复实验对其研究理论进行实证检验,而历史学做不到这一点;第三,历史现象的出现没有规律,因而历史学也不可能找到规律。以研究对象的不可重复性为理由否定历史学是一门科学,我们只需验之以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即可发现其不能成立。研究宇宙起源的物理学家,并不能让宇宙回到初始状态来检验大爆炸宇宙论;研究人类演化的生物学家,也无法让现代人变回猿人来证实生物进化论。研究对象能否重复出现,并不是判断一个学科是否科学的依据。在永恒运动的物质世界里,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独特的、唯一的。故而无论是历史学还是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在严格意义上都是个别现象。只是由于观测精度的差异,后者给人以研究普遍现象的错觉。如果用“研究对象不可重复出现”来论证历史学非科学,只会得到错误的结论。严格意义上说,自然科学的“重复实验”并非重复,而是以尽可能高度相似的实验手段对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理论并非专属于自然科学,历史学同样在使用这种方法。与自然科学相比,历史学不限于实验室模式的检验,而是运用丰富多样的实证手段检验理论,其中有本学科的传统手段,如史料辨伪、文献校勘等,也有借鉴其他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比如,利用植硅体分析、遗传学分析等手段检测炭化谷物遗存,探索农作物的驯化过程;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和同位素检测,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矿料来源;使用放射性碳测年技术推算考古遗址的大致年代等。在这些场景中,历史学的研究过程与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如出一辙。不可否认的是,多数情况下,历史学在研究对象的直接性方面与自然科学差异很大。相较于自然科学家,历史学家通常先用本学科独有的方法,对文字材料进行考据辨伪等处理,然后才能通过这个媒介探索历史事实。但两者都以观测、阅读等方式收集材料,再用形式逻辑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与推理,建立新的理论,再重复这个过程,对理论加以实证检验。我们要检视的最后一个论点,是认为历史现象的出现是“个别性”“一次性”的,不存在规律性。首先,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历史现象存在着一些无可争议的规律,其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理性规律。例如,人要有食物和水才能存活,过量的劳作会让人疲倦等。这些常识,可以视为历史学的公理。以公理为起点,可发现一些社会性规律,诸如当食物和水不足以满足生存需求,人类就会为了获取这些资源而彼此争夺;为了避免劳累,人会寻求尽量省力的方法完成劳作等。这种规律可以视为历史学的定理,它建筑在公理之上,又成为进一步扩展推理的基础。其次,出现在不同地域的历史现象存在一定的共性。在上述生理性、社会性规律的作用下,处于不同地域的人类社会,在相似的发展阶段总是呈现出相似的形态和变化。例如,大量的实证研究显示,世界各地的原生社会都存在相似的演变过程,表现为从平等社会到等级制社会,从非固定领导到常设领导等。这有力地证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存在普遍规律。综上所述,总体上否定“历史学是科学”的三大支撑都立不住。(摘编自王一岚《“历史学非科学”说的三大支撑立不住》)材料二:科学界普遍认为,规律性探索要优于说明具体事件的历史学研究。而中国传统史学的不科学之处,被批评为“凭主观判断来解释历史”。此外,科学研究离不开逻辑思维和创造力,没有逻辑就无法正确运用科学,因为许多想法必须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检验。由于历史学和考古学都是研究过去的学科,其对象和结果均无法观察和检验,历史研究的科学性成为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历史学研究具体的事件、人物和时间,所以是一种材料归纳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往往强调客观性,并不鼓励对这些事件的原因做出解释。于是,这种研究往往十分注重经验知识,是能够被人们亲身观察,并做出描述的具体事实。这也常被看作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认为经验事实是客观的,它们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归纳法建立在世界是物质的基础上,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和观念来自感觉,感觉是完全可靠的。归纳法是扩充性的认知过程,并根据具体观察或事实的综合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当越来越可靠与精确的事实积累起来时,可以达到一种不断扩充的有用“公理”的层次。中国相当一部分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处于经验主义的层面,学者们强调材料的采集和观察,凭自己的经验和常识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然而,归纳法无法导出必然性的规律,科学研究也不能停留在表象,而是要揭示隐藏在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科学的任务是要证明哪些直觉是可靠的,并强调科学解释必须在对不同现象的观察和对这些现象的归纳之间建立起某种规律,这就是实证主义的演绎方法。用演绎法来探究科学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抽象,并通过理论来指导研究。科学概念的抽象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属性,性质的关联也不明显,这是科学综合系统说明的必由之路。由于表意的历史学不同于物理学等普遍性规律的学科,所以历史学中的概念和解释结构与自然科学也有很大不同。虽然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差异很大,但是作为科学研究的历史学不能仅停留在收集事实材料和对事件的描述,它也需要深入揭示历史事实的本质来探索原因和规律。这种原因和规律无法被我们直接感知,它们只能通过理论思维来进行把握。(摘编自陈淳《科学与历史——谈规律探索与历史重建的区别》)(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严格意义上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也是个别现象,只是观测精度差异使其看似研究普遍现象,所以不能以研究对象能否重复出现来判定学科是否属于科学。B.历史学运用史料辨伪、文献校勘等传统手段并借鉴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实证检验,因此,历史学的研究过程与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是相同的。C.历史学研究是一种材料归纳的过程,依靠学者们的经验和常识对历史事件做出判断与解释,从而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强调经验事实的主观性。D.规律性探索在价值和意义上远超仅聚焦具体事件描述的历史学研究,这是科学界普遍秉持的观点,该观点忽略了历史学在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独特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是驳论文,开篇提出要辩驳的观点,并从三个方面分别对其进行批驳,论证角度属于“驳论点”。B.归纳法虽能得出一般性结论,但无法导出必然性规律,忽视演绎法会限制历史学研究向深度发展。C.中国传统史学凭主观判断解释历史,这种研究方法使其结果无法被检验,在科学性上难以得到认可。D.科学研究要探索规律形成结论,而结论的生成需要逻辑思维,这是探究科学问题的必要条件。(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历史学是科学”这一观点的一项是(B)A.历史学研究的是过去发生的具体事件,这些事件具有不可重复性,且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B.历史学家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不同朝代在政治制度演变上存在相似的趋势。C.历史学研究依赖于文字资料,而这些资料可能存在带有作者的主观偏见或记录错误等问题。D.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实际应用来验证,而历史学的研究成果难以直接应用于现实生活。(4)在历史学研究中,归纳法与演绎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5)材料一强调历史学能找到规律,材料二却指出归纳法无法导出必然性规律,这是否矛盾?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解答】(1)B.“历史学的研究过程与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是相同的“错误,材料一提到“在这些场景中,历史学的研究过程与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如出一辙”,只是在运用实证手段检验理论这方面有相似性,并非与自然科学研究过程完全相同。C.“依靠学者们……做出判断与解释”错,材料二原文说“并不鼓励对这些事件的原因做出解释”;“强调经验事实的主观性”错,根据材料二“认为经验事实是客观的,它们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可知,强调的是经验事实的客观性。D.“在价值和意义上“理解有误,应该是科学性上;“远超”扩大程度,原文说的是“优于”;“历史学在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无中生有。故选A。(2)C.“这种研究方法使其结果无法被检验”错,由“由于历史学和考古学都是研究过去的学科,其对象和结果均无法观察和检验,历史研究的科学性成为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可知,选项强加因果。故选C。(3)A.强调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B.体现了历史现象存在规律,有力地支持了“历史学是科学”的观点。C.指出历史学研究资料可能存在问题。D.比较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与“历史学是科学”的论点无关。故选B。(4)由“归纳法建立在世界是物质的基础上,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和观念来自感觉,感觉是完全可靠的。归纳法是扩充性的认知过程,并根据具体观察或事实的综合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当越来越可靠与精确的事实积累起来时,可以达到一种不断扩充的有用‘公理’的层次。中国相当一部分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处于经验主义的层面,学者们强调材料的采集和观察,凭自己的经验和常识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可知,归纳法是对具体的事件、人物和时间加以归纳的方法,是扩充性的认知过程,根据具体观察或事实的综合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由“然而,归纳法无法导出必然性的规律,科学研究也不能停留在表象,而是要揭示隐藏在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科学的任务是要证明哪些直觉是可靠的,并强调科学解释必须在对不同现象的观察和对这些现象的归纳之间建立起某种规律,这就是实证主义的演绎方法。用演绎法来探究科学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抽象,并通过理论来指导研究。科学概念的抽象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属性,性质的关联也不明显,这是科学综合系统说明的必由之路”可知,演绎法要证明哪些直觉是可靠的,并揭示历史事实的本质来探索原因和规律。(5)不矛盾,二者是从不同角度对历史学研究进行了探讨。由“首先,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历史现象存在着一些无可争议的规律,其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理性规律……例如,大量的实证研究显示,世界各地的原生社会都存在相似的演变过程,表现为从平等社会到等级制社会,从非固定领导到常设领导等。这有力地证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存在普遍规律”“综上所述,总体上否定‘历史学是科学’的三大支撑都立不住”等可知,材料一认为历史学能找到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存在规律,出现在不同地域的历史现象存在一定共性。由“然而,归纳法无法导出必然性的规律,科学研究也不能停留在表象,而是要揭示隐藏在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科学的任务是要证明哪些直觉是可靠的,并强调科学解释必须在对不同现象的观察和对这些现象的归纳之间建立起某种规律,这就是实证主义的演绎方法”“这种原因和规律无法被我们直接感知,它们只能通过理论思维来进行把握”等可知,材料二立足方法论,指出历史学常用的归纳法有局限性,无法导出必然规律,需要运用演绎法来进行深层次的研究。答案:(1)A(2)C(3)B(4)①归纳法是对具体的事件、人物和时间加以归纳的方法,是扩充性的认知过程,根据具体观察或事实的综合得出一般性的结论。②演绎法要证明哪些直觉是可靠的,并揭示历史事实的本质来探索原因和规律。(5)①不矛盾,二者是从不同角度对历史学研究进行了探讨。②材料一认为历史学能找到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存在规律,出现在不同地域的历史现象存在一定共性。③材料二立足方法论,指出历史学常用的归纳法有局限性,无法导出必然规律,需要运用演绎法来进行深层次的研究。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雪山大地(节选)①杨志军父亲当天就骑着日尕出发了,他开始说服牧人出售牲畜的这天,雪哗哗下着。雪朵大得出奇,就像无数白蝴蝶在风中滑翔、碰撞、争奇、斗艳。忽而又变了,深阔的天幕变成了一架偌大的织机,不停地摆动着,把羊毛一样的雪花瞬间拧成了线,又瞬间织成了氆氇,这是多大一块洁白的上等氆氇,任凭父亲肆意剪裁,然后缝制成世间需要的一切。寥廓无际的草原,织着白毯毽、铺着白氆氇的草原,可以沿着氆氇的经纬线走向远方的草原,正在寒风里歌唱。许久,一顶帐房出现了,一声藏獒的闷叫出现了,一抹挤出门帘的酥油灯的光亮出现了。父亲在帐房里待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被主人扔了出来,一男一女两个牧人抬着父亲,把他从帐房里扔了出来。父亲在雪地上滚了一下,就要爬起来,牧人的藏獒扑过来摁住了他。不远处的日尕大吃一惊,长嘶一声跳了过来,转身的同时,尥蹶子就踢。藏獒后退了几步,轰轰地叫着。父亲懊丧地坐在积雪里,不明白自己的哪句话激怒了对方,竟至于让天性好客的牧人把他扔出了帐房。日尕守在藏獒和父亲之间,也有些不明白,眼睛扑闪扑闪的:怎么了主人,你不是一向都会受到牧人的欢迎吗?父亲去了另一家。这一家没有把父亲扔出去,但拒绝用饭食招待他,只让他喝完了说话之前端给他的那碗酥油茶。主人做出请的手势说:“我家的帐房实在是太狭窄啦,请倒卖牛羊的人去找更宽敞的帐房过夜吧。”父亲拉着日尕来到不远处,挖雪窝子睡觉的时候说:“日尕啊,我拖累你啦,害得你连口糌粑都吃不上。这么大的雪,到哪里去吃草啊?”日尕呼哧呼哧张大鼻孔,向着四野闻了闻,噗噜噜打了个响鼻,像是在安慰主人。父亲丢开它,打着哈欠钻进了雪窝子,一闭眼就睡着了。他梦见日尕流浪在雪原上,找不到草吃,扑通倒下就死了。他哭醒了,爬出雪窝子一看,天已经放亮,日尕正在一群牛的中间。几头牛不断把反刍后本该再咽下去的食物吐到地上,日尕伸长舌头,一点一点把热腾腾的食物卷到自己嘴里。父亲惊呆了:原来动物之间还能如此?这一天,父亲和日尕又访问了五户牧家,结果都一样:拒绝买卖,拒绝他的说服纠缠,而且都不那么客气:“‘沁多贸易’是什么?没听说过。你不会是骗子吧?”“你说什么?把我们的牛羊给你,你拿去卖钱?凭什么呢?别说你不是公家人,就是公家人说了也不顶用,承包啦,牛羊和草场都归自己啦。你卖了钱,再把钱给我们,为什么要这样?你图个什么?再说你要是躲起来不见面,我们去哪里找你?”“你说也可以先给钱,再把牛羊拿走?那也不行,我们要钱干什么?能剪下羊毛来还是能挤出牛奶来?”等他告诉对方自己也是一个牧人后,人家又有了别的想法:“你是不是看着我们羊多牛多心里不好受?你怎么不卖掉你自己的?什么?已经全部卖掉啦?胡说八道,我不信。别向雪山大地发誓啦,全部卖掉的话你就是个不安分的牧人,就是盗马贼一样的坏蛋。”态度好一点的会招待他一碗酥油茶,但糌粑和肉食就别想啦,似乎牛羊越多牧人越小气,似乎他真的是一个可怜的骗子,在被牧人一眼识破的尴尬中,啰里啰嗦狡辩着。天黑后父亲和日尕来到了第六顶帐房前,父亲滑头起来,先不说来意,讨要了些酥油糌粑,垫了垫日尕的肚子,钻进帐房,吃了喝了,在人家的毡铺上睡到第二天早晨,又舔了一碗者麻,才说起自己是来收购牛羊的。主人瞪起眼睛看着他,似乎意识到竟然让一个盗马贼一样的人留宿了一夜,招呼儿子过来,放倒父亲,抬起来,又一次扔出了帐房。父亲蹊跷得挑眉毛瞪眼睛:牧人守旧,不知道钱的意义,把牲畜当作唯一的财富,不肯出售牛羊,这也在意料之中。但怎么会变得如此野蛮,不仅不招待吃喝,还会动不动把他扔出帐房呢?过分了吧?他爬起来,冲着帐房门口的主人喊道:“我是香萨主任的朋友,你这样对待我,就不害怕我去阿尼琼贡告你的状吗?”主人蹲下身子,抱着自家的藏獒不让它扑向父亲,哼了一声说:“我们见了香萨主任磕响头,咚咚咚地响九下,见了坚赞曼巴也磕响头,咚咚咚地响九下。都是平起平坐的高人,你要是告我,我也会告你,坚赞曼巴的法力你又不是不知道。”父亲愣了:他听说过坚赞曼巴,是个不属于任何地方的游方藏医,哪里有不好就会出现在哪里。一定是他给牧人说了什么。父亲说:“坚赞曼巴我不认识,要是你让我相信他的法力比香萨主任高明,我就不再到你家来啦。”主人惊慌地说:“你还想来啊?我告诉你吧,曼巴说啦,钱是世界上最大的魔鬼,会夺走牧人的灵魂,现在魔鬼已经放出来啦,已经开始往草原上到处乱跑啦,最大的灾难就要降临草原,你们要小心一点,谁跟你们提到钱,你们就把谁抬起来扔到帐房外面去。”原来如此,之所以不请他出去而是扔他出去,是把他看成了一个带来灾难的魔鬼。父亲说:“请告诉我坚赞曼巴在哪里,我要去向他请教的哩。”主人说:“虽说曼巴的家乡是我们白唇鹿草原,但谁也不知道他在哪里,有时候正在放羊,一抬头就见他从云端里下来啦。”父亲又是一愣:“你说什么?我来到了白唇鹿乡?”怪不得没有人认识他,雪太大,迷路啦,一口气走到了白唇鹿乡,而他还以为自己在沁多乡转悠呢。心说那就不找坚赞曼巴啦,还是回沁多草原继续他的说服和收购吧。【注】①故事背景:大承包解放了生产力,草原牛羊数量快速增加,但草原资源过度消耗,出现了退化现象。“父亲”办起了“沁多贸易”公司,说服牧人出售牲畜,牲畜由“沁多贸易”统一运到西宁的市场,以减缓对草场的冲击,还能换钱改善牧民的生活。(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父亲被牧人扔出帐房,既因牧人视金钱为“魔鬼”,也因坚赞曼巴宣扬“钱会夺走牧人灵魂”的言论影响。B.日尕在雪夜中与牛群互动获取食物,暗示草原动物间存在互助本能,与牧人对父亲的冷漠形成鲜明反差。C.父亲谎称是“香萨主任的朋友”,试图利用牧人对权威的敬畏挽回颜面,却暴露其说服策略的功利性缺陷。D.牧人拒绝出售牛羊,既因传统财富观念根深蒂固,也因承包制下牧民将牲畜视为私有财产的强烈保护意识。(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开篇将大雪比作“白蝴蝶”“羊毛氆氇”,以灵动意象弱化严寒残酷,象征着父亲对草原未来的浪漫憧憬和天真想象。B.反复描写父亲被“扔出帐房”的场景,通过行为细节强化牧人对“金钱交易”的排斥,推动矛盾升级。C.牧人“咚咚咚地响九下”的跪拜礼描写,以数字具象化传统权威的神圣性,凸显传统力量对现代改革的压制。D.结尾父亲发现误入白唇鹿乡的错愕,既制造情节突转,又隐喻改革者在传统草原中“迷路”的普遍困境。(3)文中画线句“寥廓无际的草原……正在寒风里歌唱”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4)小说应通过人物命运反映时代变迁。请结合文本,分析“父亲”这一形象的时代意义。【解答】(1)A.从文中“主人惊慌地说:‘你还想来啊?我告诉你吧,曼巴说啦,钱是世界上最大的魔鬼,会夺走牧人的灵魂,现在魔鬼已经放出来啦,已经开始往草原上到处乱跑啦,最大的灾难就要降临草原,你们要小心一点,谁跟你们提到钱,你们就把谁抬起来扔到帐房外面去。’”可以看出,牧人受坚赞曼巴言论影响,视金钱为“魔鬼”,所以把父亲扔出帐房,该选项理解正确。B.文中“几头牛不断把反刍后本该再咽下去的食物吐到地上,日尕伸长舌头,一点一点把热腾腾的食物卷到自己嘴里。父亲惊呆了:原来动物之间还能如此?”体现了动物间的互助。而牧人对父亲“拒绝买卖,拒绝他的说服纠缠,而且都不那么客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该选项理解正确。C.父亲谎称是“香萨主任的朋友”,原文“他爬起来,冲着帐房门口的主人喊道:‘我是香萨主任的朋友,你这样对待我,就不害怕我去阿尼琼贡告你的状吗?’”,这主要是父亲在被扔出帐房后的一种应激反应,是为了让牧人对自己的态度有所改变,而不是为了“挽回颜面”,更不能体现其“说服策略的功利性缺陷”,该选项理解错误。D.从文中“‘你说什么?把我们的牛羊给你,你拿去卖钱?凭什么呢?别说你不是公家人,就是公家人说了也不顶用,承包啦,牛羊和草场都归自己啦。你卖了钱,再把钱给我们,为什么要这样?你图个什么?再说你要是躲起来不见面,我们去哪里找你?’”以及“牧人守旧,不知道钱的意义,把牲畜当作唯一的财富,不肯出售牛羊”等内容可以看出,牧人拒绝出售牛羊,既因传统财富观念根深蒂固,也因承包制下牧民将牲畜视为私有财产的强烈保护意识,该选项理解正确。故选C。(2)A.开篇“雪朵大得出奇,就像无数白蝴蝶在风中滑翔、碰撞、争奇、斗艳。忽而又变了,深阔的天幕变成了一架偌大的织机,不停地摆动着,把羊毛一样的雪花瞬间拧成了线,又瞬间织成了氆氇”,将大雪比作“白蝴蝶”“羊毛氆氇”,这些灵动的意象弱化了严寒的残酷。父亲此时开始说服牧人出售牲畜,所以也象征着父亲对草原未来的浪漫憧憬和天真想象,该选项分析正确。B.文中“父亲在帐房里待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被主人扔了出来,一男一女两个牧人抬着父亲,把他从帐房里扔了出来”以及“主人瞪起眼睛看着他,似乎意识到竟然让一个盗马贼一样的人留宿了一夜,招呼儿子过来,放倒父亲,抬起来,又一次扔出了帐房”等反复描写父亲被“扔出帐房”的场景,通过这一行为细节强化了牧人对“金钱交易”的排斥,推动了矛盾的升级,该选项分析正确。C.牧人“我们见了香萨主任磕响头,咚咚咚地响九下,见了坚赞曼巴也磕响头,咚咚咚地响九下。都是平起平坐的高人”的跪拜礼描写,“咚咚咚地响九下”以数字具象化了传统权威的神圣性。而父亲代表的是现代改革,牧人对父亲的态度凸显了传统力量对现代改革的压制,该选项分析正确。D.结尾“怪不得没有人认识他,雪太大,迷路啦,一口气走到了白唇鹿乡,而他还以为自己在沁多乡转悠呢”,父亲发现误入白唇鹿乡的错愕,制造了情节的突转。但这里说“隐喻改革者在传统草原中‘迷路’的普遍困境”不准确,文中只是说父亲迷路到了白唇鹿乡,不能上升到“普遍困境”,该选项分析错误。故选D。(3)环境描写营造氛围:“寥廓无际的草原,织着白毯毽、铺着白氆氇的草原,可以沿着氆氇的经纬线走向远方的草原”描绘了草原大雪覆盖下的辽阔、洁白的景象,“正在寒风里歌唱”赋予草原以动态和生机,营造出一种既寒冷又充满希望的氛围,为父亲的出场和活动提供了背景。与下文形成对比:此句描绘的草原美好景象与下文父亲被牧人拒绝、扔出帐房等遭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父亲说服牧人工作的艰难。草原看似美好,但父亲的工作却充满阻碍。象征意义:“正在寒风里歌唱”象征着草原在面临新的变革(如父亲推行的收购牲畜以保护草原资源的举措)时,虽然会有困难(如寒风),但也有着积极向前的态势,暗示了草原未来可能会有新的变化和发展。(4)时代先行者:在“大承包解放了生产力,草原牛羊数量快速增加,但草原资源过度消耗,出现了退化现象”的时代背景下,“父亲”办起了“沁多贸易”公司,说服牧人出售牲畜,以减缓对草场的冲击,还能换钱改善牧民的生活。他是草原变革的先行者,意识到了草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行动,体现了对草原生态和牧民生活改善的责任与担当。新旧观念的碰撞:父亲代表着新的观念和意识,即利用市场交易来改善草原现状和牧民生活。而牧人受传统财富观念影响,“牧人守旧,不知道钱的意义,把牲畜当作唯一的财富,不肯出售牛羊”,还受坚赞曼巴“钱是世界上最大的魔鬼,会夺走牧人的灵魂”言论的影响,对父亲进行排斥。父亲与牧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在时代变迁中,新观念与旧观念的激烈碰撞,父亲的遭遇体现了新观念推行的艰难。改革的艰难探索:父亲在说服牧人的过程中,多次被拒绝、被扔出帐房,但他依然坚持。这体现了在时代变革中,改革者在面对重重困难时的执着与坚韧,他们在艰难的探索中推动着时代的进步,尽管道路曲折,但他们的努力为草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可能。答案:(1)C(2)D(3)①营造氛围,描绘草原大雪覆盖下辽阔、洁白且充满生机的景象,为父亲出场和活动提供背景;②与下文父亲遭遇形成对比,突出其说服工作艰难;③象征意义,象征草原面临变革虽有困难但有积极态势,暗示未来变化发展。(4)①时代先行者,意识到草原问题并积极行动,有责任担当;②体现新旧观念碰撞,代表新观念与牧人旧观念冲突,反映新观念推行艰难;③展现改革艰难探索,面对困难执着坚韧,推动时代进步。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3.(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左传》乙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成,则高台,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①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后,乃封苏秦为武安君,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战国策•赵二》丙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秦相应侯②曰:“王勿忧也,请令废之。秦于天下之士非有怨也,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贵耳。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于是唐雎载音乐予之五十金居武安高会相与饮,谓:“邯郸人谁来取者?”于是其谋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与者,与之昆弟矣。“公与秦计功者,不问金之所之,金尽者功多矣。今令人复载五十金随公。”唐雎行,行至武安,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与斗矣。《战国策•秦策三》注:①猲,[hè]古通“吓”,恐吓,吓唬。②应侯,即范雎。(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于A是B唐C雎D载E音F乐G予H之I五J十K金L居M武N安O高P会Q相R与S饮(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含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A.“臣人之”与“臣于人也”的“臣”不同,前者是使动用法,含义为“使六国人称臣”,后者作动词,表“臣服”。B.“不问金之所之”,与“苏秦从燕之赵”的“之”,都作动词,含义相同。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的“以”用法不同,前者为介词“把”,后者是连词,表目的关系。D.“今见破于秦”与“王见大王之狗”,用法相同,作动词,都是“看见”的意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唐雎公开宣扬“邯郸人谁来取者”,意在鼓励邯郸人来领取黄金,从而辨识出哪些人愿意与秦国交好。B.苏秦游说赵王很注意劝说的层次性。他首先指出赵王不必向秦王臣服,然后通过六国与秦国的力量对比,指出六国破秦有客观条件,接着再揭露连横派只顾私利的真面目,从而阐明了秦国必破的观点。C.烛之武说理有理有据。他劝说秦伯放弃攻郑,可谓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最终使秦军全数撤退,这完全是因为烛之武的超级游说之力。D.秦国相国应侯,老谋深算,深谙复杂人性。在多国合纵准备攻秦之际,他让唐雎运用金钱这块试金石成功瓦解了合纵者的势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②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5)读罢选段,有人认为这三位劝说者都运用了离间计,你认为呢?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解答】(1)句意:于是范雎就派秦臣唐雎用车载着美女乐队,并且给他五十金,让他居住在赵国的武安,大摆宴席。第一个分句,“于是唐雎载音乐”中“于是”为句前状语,“唐雎”做主语,“载”为谓语,宾语为“音乐”,该句独立完整,应在“乐”后断开,所以第一处断在“G”处;第二个分句,“予之五十金”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范雎”,“予”为谓语,“之”“五十金”是宾语,应在“金”后断开,所以第二处断在“L”处;第三个分句,“居武安”为“居(于)武安”的省略,为状语后置句,所以第三处断在“O”处。故GLO三处应断句。(2)A.正确。句意:使六国人称臣。/臣服于六国。B.正确。两个“之”都解释为动词“到”。句意:可以不必管黄金究竟送到了哪些人手里。/苏秦从燕国到赵国。C.正确。句意:如果放弃攻打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道路上的主人。/他们都想割让诸侯的土地来与秦国谈和。D.“含义相同”说法错误。两个“见”用法不同,“今见破于秦”,“见……于”,表被动;“王见大王之狗”,“见”,动词“看”。句意:现在各国被秦国灭亡。/请大王看看大王的狗。故选D。(3)C.“最终使秦军全数撤退,这完全是因为烛之武的超级游说之力”说法不准确,根据原文“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可见,留下了部分兵力。还有,秦国撤兵的原因虽与烛之武的游说密切相关,但“完全是因为”的说法太绝对,不客观。故选C。(4)①“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有何厌”;“厌”,满足;“肆”,扩张;“阙”,损害;“焉”,哪里。译文: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②“是故”,因此;“务”,致力于;“熟”,仔细。译文:因此主张连横的人日夜致力于靠秦国的权势来恐吓诸侯,以求得向秦国割地。请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5)由材料甲中“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可知,烛之武向秦王分析攻郑对秦国的弊端,并联系晋国曾经背信弃义的历史事实指出晋国扩张秦国必危,从而离间两国的军事同盟;由材料乙中“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成,则高台,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可知,苏秦向赵王分析了连横势力各图私利,争相贿赂秦国的情况,成功离间了秦赵关系,使赵王接受了合纵;由材料丙中“于是唐雎载音乐予之五十金居武安高会相与饮,……于是其谋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与者,与之昆弟矣”“唐雎行,行至武安,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与斗矣”可知,应侯范雎利用重金,离间了合纵力量。答案:(1)GLO(2)D(3)C(4)①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②因此主张连横的人日夜致力于靠秦国的权势来恐吓诸侯,以求得向秦国割地。请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5)①材料甲中,烛之武向秦王分析攻郑对秦国的弊端并联系晋国曾经背信弃义的历史事实指出晋国扩张秦国必危,从而离间两国的军事同盟;②材料乙中,苏秦向赵王分析了连横势力各图私利,争相贿赂秦国的情况,成功离间了秦赵关系,使赵王接受了合纵;③材料丙中,应侯利用重金,离间了合纵力量。参考译文:甲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放弃攻打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乙苏秦从燕国到赵国,开始用联合六国抗衡秦国的策略,他游说赵王说:“我私下拿天下地图察看。诸侯的土地相当于秦国的五倍,估计诸侯的兵力相当于秦国的十倍。假如六国能团结一致,合力西向攻打秦国,秦国必定灭亡。现在各国被秦国灭亡,却西向而共同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灭掉别国与被别国灭掉,让别国臣服与臣服于别国,两者哪能相提并论呢。那些主张连横的人,他们都想割让诸侯的土地来与秦国谈和。一旦能和秦国讲和,他们就可以高筑台榭,美化住宅,欣赏竽瑟所奏的音乐,品尝各种美味,前有舞乐,后有宫女,美人姣笑,然而一旦秦祸临头,他们却不与诸侯共忧患。因此主张连横的人日夜寻求靠秦国的权势来恐吓诸侯,以求得向秦国割地。请大王对此要深思熟虑。”之后,赵王于是封苏秦为武安君,赐给他一百辆有装饰的兵车、一千镒黄金、一百对白玉璧、一千纯锦绣,让他用这些财物与其他五国诸侯缔结合纵之约。丙天下的策士都聚集在赵国讨论合纵盟约,目的是联合六国抗拒强秦,这时秦相应侯范雎对秦王说:“大王不必忧心,臣可以使他们的合纵之盟约土崩瓦解。因为秦对于天下的策士,平日丝毫没有怨仇,他们所以要聚会谋划攻打秦国,是因为自己想借此升官发财而已。请大王看看大王的狗,现在睡着的都好好睡着,站着的都好好站着,走着的都好好走着,停着的都好好停着,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争斗。可是只要在它们之间丢下一块骨头,所有的狗都会立刻跑过来,呲牙咧嘴露出一副凶残相,互相争夺,乱咬乱叫。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所有的狗都起了争夺的意念。”于是范雎就派秦臣唐雎用车载着美女乐队,并且给他五十金,让他在赵国的武安大摆宴席,并且对外宣称:“邯郸人谁愿意来拿黄金呢?”结果首谋攻秦的人没有拿赠金,而那些已得到黄金的人,跟秦国像兄弟一样亲密了。应侯又告诉唐雎说:“您此番为秦国在外交方面建功,可以不必管黄金究竟给了哪些人,只要你把黄金都送给人就算功德圆满,现在再派人拿五十金给您。”于是唐唐雎又用车拉着大量的黄金出发,再度前往武安去收买天下策士,结果还没分完三千金,参加合纵之约的天下谋士就互相争夺起来。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拟古其八陶渊明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①。饥食首阳薇②,渴饮易水③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④与庄周⑤。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注释】①张掖、幽州:均为地名。②首阳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③易水:河流名,荆轲从这里出发刺杀秦王,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④伯牙:俞伯牙,古代音乐家,有“高山流水”的故事。⑤庄周:庄子,与好友惠施是旗鼓相当的论辩对手。(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诗人想象自己化身为武艺超群的少年侠士,持剑行游,立志劫富济贫,行侠仗义。B.诗人强调自己从张掖到幽州的漫漫长途,以行游之远比喻追求理想的艰辛与迫切。C.本诗选用易水、古丘等意象,与《归园田居》意象类型多有不同,蕴含情感也不同。D.本诗体现了陶渊明诗歌语言的典型风格,简洁流畅,平淡而淳厚,朴素中见绮丽。(2)本诗多处使用典故,请任选两个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解答】(1)A.“少年侠士”错误,诗中的形象并不是少年侠士,只是少壮远游。“武艺超群”错,“厉”的意思是性情刚烈。“劫富济贫,行侠仗义”错,“独行游”是虚拟的说法,诗人假托少年的远游,表达了一路追求理想的慷慨和知音难觅的激愤。故选A。(2)“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的意思是“饿了就吃首阳山的薇菜,渴了就饮易水的流水”,结合【注释】②、③可知,是化用伯夷、叔齐在首阳山上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典故,及荆轲易水送别刺杀秦王的典故。诗人在壮游途中饿了就效仿伯夷叔齐采薇而食。表达了诗人不愿曲意逢迎,要保持个人气节的道德理想追求;诗人在壮游途中渴了就喝易水的江水,表达了诗人会如荆轲般坚持对“义”的道德理想追求。“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的意思是“路旁有两座高大的坟墓,那是伯牙和庄周安息的地方”,结合【注释】④⑤可知,诗人化用俞伯牙在锺子期死后绝弦的典故和庄周失去友人惠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像俞伯牙、庄周一般拥有锺子期与惠子那样的知己;同时知己惺惺相惜的俞伯牙和庄周却只见两座孤坟,诗人也借此表达了知音难觅的孤独寂寞。答案:(1)A(2)①化用伯夷、叔齐在首阳山上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典故,诗人在壮游途中饿了就效仿伯夷叔齐采薇而食。表达了诗人不愿曲意逢迎,要保持个人气节的道德理想追求。②化用荆轲易水送别刺杀秦王的典故,诗人在壮游途中渴了就喝易水的江水。歌颂荆轲那诛暴扶弱、视死如归的忠烈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义”的道德理想追求。③化用俞伯牙在锺子期死后绝弦的典故/庄周失去友人惠子的典故。与知己惺惺相惜的俞伯牙和庄周却只见两座孤坟,表达了诗人知音难觅的孤独寂寞。译文:少时健壮性刚烈,持剑只身去远游。谁讲此行游不远?我从张掖到幽州。饥食野菜学夷叔,口渴便喝易水流。不见心中知音者,但见古时荒墓丘。路边两座高坟墓,乃葬伯牙与庄周。贤士知音难再得,远游还想何所求?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氓》中与成语“青梅竹马”的意境相仿的两句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回忆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2)屈原在《离骚》中多次写到“佩带”:其中用“既替余以蕙纕兮”一句写自己因为用香蕙作佩带而遭贬黜,用“长余佩之陆离”一句写要加长自己的佩带。两句中“佩带”都比喻诗人自己高洁的品格。(3)李白《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通过写鸟兽难以翻越来表现蜀道山高路险的情况。【解答】故答案为:(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重点字:晏)(2)既替余以蕙纕兮长余佩之陆离(重点字:纕)(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重点字:攀)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6.(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没病没灾,未老先衰。”这是很多人的自我调侃。年龄不大,心脏已经老了;皱纹不多,头发已经白了;还没发福,骨头已经脆了……①这种“断崖式”的“早衰”,②生理层面不仅存在,③更在心理和精神层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④原来催人老的,⑤不只是悠悠岁月的原因,⑥还有难以控制的情绪。那么情绪是如何影响衰老的?情绪是一种能量,能驱动你去实现梦想,也能保护你及时躲避危险。不过,情绪也会带来负面后果和问题行为,进而伤身也伤心。因此,大多数人都对“负面情绪”避之唯恐不及,却又常常对其感到A_______。短期负面情绪可能在瞬间带来明显的破坏力,不过只要给予足够的修复时间,身体创伤会愈合,心理创伤也会得到修复。但是,(甲),也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负面情绪持续发酵和难以扭转的状态,心理学上称为“情绪惯性”。所以说,真正伤身伤心催人老的并非负面情绪本身,而是负面情绪始终B_______、难以摆脱的状态。负面情绪如同毒素一般,在我们的体内日复一日地堆积,形成慢性毒性,C_______地侵蚀着细胞的活性,从而加速了个体的衰老。一般来说,(乙)。这里的情绪稳定并不是指没有大喜大悲,而是指拥有快速冲破情绪惯性束缚的能力。研究表明,“亲友支持”“睡个好觉”“多读好书”是调节情绪的三大抗衰剂。我们应该认识到,负面情绪虽难以避免,却并不可怕。如果能提高情绪调节的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就可以做到“不医不药,岁月静好”。(1)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