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综合素质调研七年级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温馨提示:1.你现在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相信你定能在150分钟内完成所有答题。2.答题过程中,你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新华字典》。3.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一、语文积累及综合运用。(35分)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诗文名句。读古诗文,不单要读语言,更要读意蕴。读《木兰诗》“①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我们读到了木兰奔向战场、跨越关山的飒爽英姿;“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②_________,③_________”中,我们读到了木兰的的巾帼英雄本色,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勇于担当;读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④_________”,我们读到了诗人远赴边塞途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读王维《竹里馆》“⑤_________,⑥_________”,我们读到了明月似有意在深林中陪伴诗人,像是诗人志同道合的朋友,烘托诗人高雅脱俗的形象;读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⑦_________,⑧_________”,我们读到了作者客居洛阳的思乡之情;读《孙权劝学》“⑨_________,⑩_________”,让我们明白即使多日不见,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的道理。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甲】虎妞只剩了大口的咽气,已经不会出声。收生婆告诉他,想法子到医院去吧,她的方法已经用尽。祥子心中仿佛忽然地裂了,张着大嘴哭起来。乙】他坐在地上,地上有些干草与松花。什么声音也没有,只有树上的几个山喜què扯着长声悲叫。这绝不会是小福子的坟,他知道,可是他的泪一串一串的往下落。什么也没有了,连小福子也入了土!他是要强的,小福子是要强的,他只剩下些没有作用的泪,她已作了吊死鬼!一领席,埋在乱死岗子,这就是nǔ力一世的下场头!(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咽()气喜què()nǔ()力(2)判断下列对语段理解的正误,请用“√”或“×”回答。①【甲】文段中“到医院去吧”中的“到”与【乙】文段中“只有树上的几个”中的“只有”词性相同。()②【乙】文段开头两句的环境描写烘托了此时祥子悲伤、绝望的心情。()③【乙】文段中连用三个感叹号,表明祥子的思想正在逐渐觉醒。()(3)【乙】文段中提到“这绝不会是小福子的坟”,下列诗句中没有“坟”的同义词的一项是()A.松柏冢累累 B.路人唯拜汉文陵 C.南北山头多墓田 D.随君直到夜郎西(4)请结合原著情节分析【甲】【乙】文段中祥子两次流泪的原因。3.2025年4月23日是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复兴学校拟开展“我的语文生活”主题系列活动,请你参与。(1)下面是七年级(1)班用作宣传标语的一副对联,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上联的一项是()上联:____________下联:读书明志,可识春秋A.书山学海,品味忠孝 B.观史知今,当思进退C.博览诗书,鉴赏河山 D.万卷典籍,启迪人生(2)七年级(2)班在布置古代文化常识的知识展板,请根据提示,帮他们填入正确的词语(填选项)。《木兰诗》中有一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古代城制有城有郭。从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时期的咸阳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城”是______,“郭”是______。但实际上,除都城外的许多城市基本上都是有城无郭,于是把城门外的一大片地方一概叫作“郭”。城里唐宋时代实行坊市制度,“坊”是______,“东市买骏马”的“市”是______,官家派有司管理,市场设门,开关的时间严格控制。A.内城B.居民区C.贸易区D.外城(3)下面是七年级(3)班李明撰写的“我爱语文”演讲词的一部分,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他修改。语文,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文,给我带来为人处世、看待问题的智慧。【A】在语文学习中,我获得了“人应该怎样地活着”。语文,教会我阅读。读一本好书,就好比擦亮一根火柴,【B】通过阅读,让我在困顿疲惫的黑夜里,仿佛见到了一束亮光。语文,拓宽了我的视野。【C】《西游记》里,我看到了唐僧师徒四人的一路艰辛、《平凡的世界》中,我读懂了平凡者的伟大梦想。从此,我的思想拥有了翅膀,可以自由地飞翔。①【A】句成分残缺,请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B】句有语病,应将“____________”删除。③【C】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二、阅读(55分)【一】(23分)又是一年藜蒿香王英①初春时节,我漫步江边,瞧见几株不起眼的小草,清新的嫩绿色让人怦然心动。走近一看,竟是藜蒿,不禁又想起了外婆做的藜蒿粑粑。②藜蒿,是故乡初春独有的野菜,多长于沼泽地旁。大文豪苏轼有诗云,“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古诗中的“蒌蒿”便是这藜蒿了。③儿时,我最盼望的便是外婆做的藜蒿粑粑。做藜蒿粑粑可不简单。掐蒿半日,剁蒿者蒿半日,再加上蒸煮、煎饼做成粑粑又是半日,这一套流程下来,耗尽不少心力。当地人大多嫌麻烦,鲜有耐心做这道点心,唯有外婆,年年坚持,乐此不疲。她总是笑着说:“只要我的小孙孙喜欢,就不麻烦!”④忽而想起儿时外婆带我采摘藜蒿的场景。惊蛰后的春雷,唤醒了万物。一碧万顷的芦苇荡像一条绿色的绸带随大堤延绵至远方,肥美(),郁郁葱葱。经过一冬的蛰伏,藜蒿绿色的嫩尖钻出泥土,伴着芦苇荡和杂草快速生长,好不热闹。清晨,大堤旁藜蒿的嫩芽尖尖微微有些潮润,伸手仿佛就能掐出水来。远处,几只白鹭翩跹起舞,悠闲地吃着草的羊群点缀其中。微风拂过,一阵阵()的青草香味袭入鼻端,令人心情舒畅。⑤采摘藜蒿的过程是辛苦的。藜蒿个矮,得弯腰凑近细瞧,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摘错,所以,藜蒿只能一根根耐心地掐。掐完半篓,连忙乐得向外婆炫耀“战绩”。结果外婆笑得合不拢嘴:“英子,你把野草都摘进篓子里啦!”我摸不着头脑。外婆耐心地教我分辨:“蓬蒿和藜蒿长得极为相似,仔细看却有很大的区别,你看——藜蒿叶片有锯齿,背面灰白色,根茎紫红色,闻起来还有一股()。”⑥半日,终于摘得一篓。外婆来不及休息,便乐呵呵地开始在灶台前忙活起来,清洗、揉搓、拧干、和面,所有动作一气呵成。待到这些工序完成后,取青枣大一个墨绿色团子,揉捻成饼状,便可以均匀地贴在铁锅边了;把火烧旺,蒸汽升腾,“滋滋滋”沸水与藜蒿的交融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的青草香直钻鼻尖,约莫半小时,软糯糯的藜蒿粑粑就出锅了。⑦外婆把藜蒿粑粑一一夹出来放进盘子里,等不及拿碗筷,我直接用手抓着吃了起来。刚咬下一口,藜蒿襄抉着野菜的袅袅清香立马萦绕于口齿之间,外皮软糯,香气袭人,简直停不下来。难怪汪曾祺曾感叹藜蒿“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外婆在一边笑着嗔怪:“小馋猫,当心撑到!”我拍拍肚子:“放心,我这肚皮可是装下过十二个藜蒿粑粑的!”⑧后来,外出读书、工作,吃过许多摆在橱窗里的漂亮松软的藜蒿饼、咸鲜的藜蒿团,但是,都不及外婆的藜蒿粑粑香甜美味。⑨春来,又是一年藜蒿香。忽然明白,朴素的藜蒿粑粑里,承载的是千里之遥的思念与爱。(选自《思维与智慧》2023-04,有删改)4.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清新清香青翠 B.青翠清新清香C.清香清新青翠 D.青翠清香清新5.本文围绕“藜蒿”写了哪些事?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外婆带“我”采藜蒿→_______→“我”吃藜蒿粑粑→_______6.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1)清晨,大堤旁藜蒿嫩芽尖尖微微有些潮润,伸手仿佛就能掐出水来。远处,几只白鹭翩跹起舞,悠闲地吃着草的羊群点缀其中。(2)外婆来不及休息,便乐呵呵地开始在灶台前忙活起来,清洗、揉搓、拧干、和面,所有动作一气呵成。7.文中的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8.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最后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二】(17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高荣伟①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②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③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20世纪50年代了。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研制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④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直到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⑤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⑥为了艇上的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⑦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⑧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做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做深潜试验。⑨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⑩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9.阅读文章,用简洁语言概括黄旭华的人生经历。立志上天入海→_______→_______→深潜实验取得巨大科研成果10.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遇到了哪些技术方面困难?请简要概括。11.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1)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修辞的角度)(2)已经62岁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做深潜试验。(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2.文中画线句子中,为什么要详细交代具体的年份?【三】文言文阅读(15分)【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颌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选自欧阳修《卖油翁》)【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者,皆北方之学没者也。(节选自苏轼《东坡全集·日喻》)【注释】①没人:会潜水的人。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______(2)康肃笑而遣之遣:______(8)日与水居也日:______(4)见舟而畏之畏:______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钱而不湿”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相委而去 B.结友而别 C.人不知而不愠 D.七岁而能涉1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他,但手熟尔。(2)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者,皆北方之学没者也16.【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但是说明的道理各有不同,请你说说两篇文章侧重说明的道理分别是什么?三、写作(55分,卷面5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和春天在一起,很惬意;“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和家人在一起,很温暖;“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和挚友在一起,很幸福……请以“______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与要求】(1)在横线处填写一个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进行写作;(2)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刻画人物,还可以描绘景物;(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4)抄袭是一种不良的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5)书写清晰规范,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综合素质调研七年级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温馨提示:1.你现在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相信你定能在150分钟内完成所有答题。2.答题过程中,你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新华字典》。3.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一、语文积累及综合运用。(35分)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诗文名句。读古诗文,不单要读语言,更要读意蕴。读《木兰诗》“①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我们读到了木兰奔向战场、跨越关山的飒爽英姿;“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②_________,③_________”中,我们读到了木兰的的巾帼英雄本色,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勇于担当;读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④_________”,我们读到了诗人远赴边塞途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读王维《竹里馆》“⑤_________,⑥_________”,我们读到了明月似有意在深林中陪伴诗人,像是诗人志同道合的朋友,烘托诗人高雅脱俗的形象;读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⑦_________,⑧_________”,我们读到了作者客居洛阳的思乡之情;读《孙权劝学》“⑨_________,⑩_________”,让我们明白即使多日不见,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的道理。【答案】①.万里赴戎机②.愿为市鞍马③.从此替爷征④.凭君传语报平安⑤.深林人不知⑥.明月来相照⑦.此夜曲中闻折柳⑧.何人不起故园情⑨.士别三日⑩.即更刮目相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戎、鞍、凭、照、刮。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甲】虎妞只剩了大口的咽气,已经不会出声。收生婆告诉他,想法子到医院去吧,她的方法已经用尽。祥子心中仿佛忽然地裂了,张着大嘴哭起来。乙】他坐在地上,地上有些干草与松花。什么声音也没有,只有树上的几个山喜què扯着长声悲叫。这绝不会是小福子的坟,他知道,可是他的泪一串一串的往下落。什么也没有了,连小福子也入了土!他是要强的,小福子是要强的,他只剩下些没有作用的泪,她已作了吊死鬼!一领席,埋在乱死岗子,这就是nǔ力一世的下场头!(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咽()气喜què()nǔ()力(2)判断下列对语段理解的正误,请用“√”或“×”回答。①【甲】文段中“到医院去吧”中的“到”与【乙】文段中“只有树上的几个”中的“只有”词性相同。()②【乙】文段开头两句的环境描写烘托了此时祥子悲伤、绝望的心情。()③【乙】文段中连用三个感叹号,表明祥子的思想正在逐渐觉醒。()(3)【乙】文段中提到“这绝不会是小福子坟”,下列诗句中没有“坟”的同义词的一项是()A.松柏冢累累 B.路人唯拜汉文陵 C.南北山头多墓田 D.随君直到夜郎西(4)请结合原著情节分析【甲】【乙】文段中祥子两次流泪的原因。【答案】(1)①.yàn②.鹊③.努(2)①.×②.√③.×(3)D(4)甲文段中,祥子流泪是因为虎妞难产,他的家庭生活希望即将破灭。乙文段中,祥子流泪是因为小福子上吊自杀了,他的精神世界因此彻底坍塌。【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汉字的写法和读音。咽气:yànqì,指人死断气。喜鹊:xǐquè:喜鹊是一种常见的鸟类,其特点是嘴尖,尾长,身体大部分为黑色,肩和腹部白色,叫声嘈杂。在中国文化中,喜鹊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努力:nǔlì,意思是尽力的使出自己的力气来做事,后来指一种做事情的积极态度。【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①错误。“到”是动词(表示动作方向),“只有”是连词(表条件),词性不同。②正确。乙文“山喜鹊悲叫”“乱死岗子”等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氛围,烘托祥子绝望心情。③错误。三个感叹号强调祥子对小福子死亡的悲痛与自身命运的绝望,而非思想觉醒。祥子此时彻底堕落,并未觉醒。【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字词的理解。A.“松柏冢累累”中的“冢”(坟墓)与“坟”同义;B.“路人唯拜汉文陵”中的“陵”(帝王墓)与“坟”同义;C.“南北山头多墓田”中的“墓田”(墓地)与“坟”同义;D.“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夜郎西”是地名,与“坟”无关。故选D。【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选段甲“虎妞只剩了大口的咽气,已经不会出声。收生婆告诉他,想法子到医院去吧,她的方法已经用尽”可知,第三次流泪是因为虎妞的难产死去又给了祥子一次打击,他的家庭生活希望破灭;根据选段乙“这绝不会是小福子的坟,他知道,可是他的泪一串一串地往下落。什么也没有了,连小福子也入了土!他是要强的,小福子是要强的,他只剩下些没有作用的泪,她已作了吊死鬼”可知,第四次流泪是因为小福子上吊自杀,祥子的精神世界因此彻底坍塌。3.2025年4月23日是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复兴学校拟开展“我的语文生活”主题系列活动,请你参与。(1)下面是七年级(1)班用作宣传标语的一副对联,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上联的一项是()上联:____________下联:读书明志,可识春秋A.书山学海,品味忠孝 B.观史知今,当思进退C.博览诗书,鉴赏河山 D.万卷典籍,启迪人生(2)七年级(2)班在布置古代文化常识的知识展板,请根据提示,帮他们填入正确的词语(填选项)。《木兰诗》中有一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古代城制有城有郭。从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时期的咸阳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城”是______,“郭”是______。但实际上,除都城外的许多城市基本上都是有城无郭,于是把城门外的一大片地方一概叫作“郭”。城里唐宋时代实行坊市制度,“坊”是______,“东市买骏马”的“市”是______,官家派有司管理,市场设门,开关的时间严格控制。A.内城B.居民区C.贸易区D.外城(3)下面是七年级(3)班李明撰写的“我爱语文”演讲词的一部分,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他修改。语文,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文,给我带来为人处世、看待问题的智慧。【A】在语文学习中,我获得了“人应该怎样地活着”。语文,教会我阅读。读一本好书,就好比擦亮一根火柴,【B】通过阅读,让我在困顿疲惫的黑夜里,仿佛见到了一束亮光。语文,拓宽了我的视野。【C】《西游记》里,我看到了唐僧师徒四人的一路艰辛、《平凡的世界》中,我读懂了平凡者的伟大梦想。从此,我的思想拥有了翅膀,可以自由地飞翔。①【A】句成分残缺,请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B】句有语病,应将“____________”删除。③【C】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答案】(1)B(2)①.A②.D③.B④.C(3)①.在语文学习中,我获得了“人应该怎样地活着”的答案。②.“通过(或:让)”。③.把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对联相关知识。对联的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下联“读书明志,可识春秋”中,“读书”对应行为,“明志”对应目的,“可识春秋”为结果。上联需结构对仗,内容呼应。“观史知今,当思进退”:“观史”对应“读书”(行为),“知今”对应“明志”(目的),“当思进退”对应“可识春秋”(结果),对仗工整,语义连贯。其他选项:A、C、D或结构不匹配(如“书山学海”为并列短语,“博览诗书”为动宾短语,“万卷典籍”为偏正短语),或内容偏离主题(如“鉴赏河山”与“读书明志”无关)。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第一、二空,“城”与“郭”:古代都城“城”为内城,“郭”为外城。如《木兰诗》“出郭相扶将”,“郭”指外城。故分别选AD。第三、四空,“坊”与“市”:唐宋实行坊市制,“坊”是居民区,“市”是贸易区。如“东市买骏马”的“市”即贸易区,受官府严格管理。故分别选BC。【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修改及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①【A】句,缺少宾语,句意不完整。可在句尾加“的道理”或“的答案”。②【B】句,成分残缺,“通过”与“让”导致主语缺失。可删除“通过”或“让”。③【C】句“《西游记》里,我看到了唐僧师徒四人的一路艰辛、《平凡的世界》中……”中顿号误用,应将“一路艰辛、”后的顿号改为分号(;),即“一路艰辛;《平凡的世界》中……”二、阅读(55分)【一】(23分)又是一年藜蒿香王英①初春时节,我漫步江边,瞧见几株不起眼的小草,清新的嫩绿色让人怦然心动。走近一看,竟是藜蒿,不禁又想起了外婆做的藜蒿粑粑。②藜蒿,是故乡初春独有的野菜,多长于沼泽地旁。大文豪苏轼有诗云,“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古诗中的“蒌蒿”便是这藜蒿了。③儿时,我最盼望的便是外婆做的藜蒿粑粑。做藜蒿粑粑可不简单。掐蒿半日,剁蒿者蒿半日,再加上蒸煮、煎饼做成粑粑又是半日,这一套流程下来,耗尽不少心力。当地人大多嫌麻烦,鲜有耐心做这道点心,唯有外婆,年年坚持,乐此不疲。她总是笑着说:“只要我的小孙孙喜欢,就不麻烦!”④忽而想起儿时外婆带我采摘藜蒿的场景。惊蛰后的春雷,唤醒了万物。一碧万顷的芦苇荡像一条绿色的绸带随大堤延绵至远方,肥美(),郁郁葱葱。经过一冬的蛰伏,藜蒿绿色的嫩尖钻出泥土,伴着芦苇荡和杂草快速生长,好不热闹。清晨,大堤旁藜蒿的嫩芽尖尖微微有些潮润,伸手仿佛就能掐出水来。远处,几只白鹭翩跹起舞,悠闲地吃着草的羊群点缀其中。微风拂过,一阵阵()的青草香味袭入鼻端,令人心情舒畅。⑤采摘藜蒿的过程是辛苦的。藜蒿个矮,得弯腰凑近细瞧,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摘错,所以,藜蒿只能一根根耐心地掐。掐完半篓,连忙乐得向外婆炫耀“战绩”。结果外婆笑得合不拢嘴:“英子,你把野草都摘进篓子里啦!”我摸不着头脑。外婆耐心地教我分辨:“蓬蒿和藜蒿长得极为相似,仔细看却有很大的区别,你看——藜蒿叶片有锯齿,背面灰白色,根茎紫红色,闻起来还有一股()。”⑥半日,终于摘得一篓。外婆来不及休息,便乐呵呵地开始在灶台前忙活起来,清洗、揉搓、拧干、和面,所有动作一气呵成。待到这些工序完成后,取青枣大一个墨绿色团子,揉捻成饼状,便可以均匀地贴在铁锅边了;把火烧旺,蒸汽升腾,“滋滋滋”沸水与藜蒿的交融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的青草香直钻鼻尖,约莫半小时,软糯糯的藜蒿粑粑就出锅了。⑦外婆把藜蒿粑粑一一夹出来放进盘子里,等不及拿碗筷,我直接用手抓着吃了起来。刚咬下一口,藜蒿襄抉着野菜的袅袅清香立马萦绕于口齿之间,外皮软糯,香气袭人,简直停不下来。难怪汪曾祺曾感叹藜蒿“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外婆在一边笑着嗔怪:“小馋猫,当心撑到!”我拍拍肚子:“放心,我这肚皮可是装下过十二个藜蒿粑粑的!”⑧后来,外出读书、工作,吃过许多摆在橱窗里的漂亮松软的藜蒿饼、咸鲜的藜蒿团,但是,都不及外婆的藜蒿粑粑香甜美味。⑨春来,又是一年藜蒿香。忽然明白,朴素的藜蒿粑粑里,承载的是千里之遥的思念与爱。(选自《思维与智慧》2023-04,有删改)4.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清新清香青翠 B.青翠清新清香C.清香清新青翠 D.青翠清香清新5.本文围绕“藜蒿”写了哪些事?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外婆带“我”采藜蒿→_______→“我”吃藜蒿粑粑→_______6.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1)清晨,大堤旁藜蒿的嫩芽尖尖微微有些潮润,伸手仿佛就能掐出水来。远处,几只白鹭翩跹起舞,悠闲地吃着草的羊群点缀其中。(2)外婆来不及休息,便乐呵呵地开始在灶台前忙活起来,清洗、揉搓、拧干、和面,所有动作一气呵成。7.文中的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8.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最后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答案】4.B5.①.外婆(为“我”)做藜蒿粑粑②.“我”思念外婆的藜蒿粑粑6.(1)环境(景物)描写描写了大堤及周边的初春美景,烘托了“我”采摘藜蒿时悠闲舒畅的心情(2)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用了“清洗、揉搓、拧、和”等一系列动词,外加外婆“乐呵呵”的神态,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外婆做藜蒿粑粑时娴熟的动作和快乐的神情,体现了外婆的勤劳能干和对我的爱,同时也体现“我”对外婆的思恋之情。7.疼爱孙子,外婆不厌其烦地给“我”做藜蒿粑粑,年年坚持,乐此不疲;勤劳能干,外婆做藜蒿粑粑的动作娴熟,清洗、揉搓、拧干、和面一气呵成;慈祥和蔼,外婆耐心地笑着教“我”辨认野草和藜蒿。8.结构上:收束全文,篇末点题——“又是一年藜蒿香”,照应文章的开头,首尾呼应。内容上:点明文章主旨,藜蒿粑粑里,承载着“我”对外婆及故乡的思念与爱。【解析】【导语】这篇散文以藜蒿为情感载体,通过细腻的乡土叙事展现了动人的亲情画卷。作者运用多感官描写(视觉“嫩绿色”、嗅觉“青草香”、味觉“软糯”)构建出立体的春景图,将自然物候与人文记忆完美融合。外婆的形象塑造尤为成功,“乐此不疲”“乐呵呵”等细节凸显其慈爱勤劳的特质。文章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藜蒿从采摘到烹饪的完整流程,暗线则是作者对外婆的思念递进,最终在结尾升华出“思念与爱”的主题,体现了“物微情浓”的散文美学。【4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清新:清爽而新鲜。清香:清淡的香味。青翠:(颜色)鲜绿。第一空,此处形容“芦苇荡”“郁郁葱葱”的样子,故用“青翠”;第二空,此处指“我”闻到藜蒿的香味清爽,故用“清新”;第三空,此处形容藜蒿叶淡的香味,故用“清香”。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概括。结合全文可知,“外婆带‘我’采藜蒿”确定在文章的第⑤段,“‘我’吃藜蒿粑粑”确定在文章的第⑦段。结合第⑥段“外婆来不及休息,便乐呵呵地开始在灶台前忙活起来,清洗、揉搓、拧干、和面,所有动作一气呵成”可知,外婆做黎蒿的所有动作一气呵成,故①可概括为:外婆为“我”做黎蒿粑粑;结合第⑧段“后来,外出读书、工作,吃过许多摆在橱窗里的漂亮松软的藜蒿饼、咸鲜的藜蒿团,但是,都不及外婆的藜蒿粑粑香甜美味”,第⑨段“朴素的藜蒿粑粑里,承载的是千里之遥的思念与爱”可知,“我”吃过其他的藜蒿糕点,觉得它不如外婆做的藜蒿粑粑香甜美味;“我”想念外婆的黎蒿耙耙。②概括为:“我”思念外婆的黎蒿耙耙。【6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题干要求从“描写角度”进行赏析,描写角度分为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等。(1)“清晨,大堤旁黎蒿的嫩芽尖尖微微有些潮润,伸手仿佛就能掐出水来。远处,几只白鹭翩斑起舞悠闲地吃着草的羊群点缀其中”是环境(景物)描写,描写了清晨,大堤旁黎蒿的嫩芽尖尖微微有些潮润,几只白鹭翩斑起舞,悠闲地吃着草的羊群,表现了大堤及周边的初春安静祥和的美景,烘托了“我”采摘黎蒿时悠闲舒适、恬淡的心情。(2)“清洗、揉搓、拧干、和面”这是对外婆的动作描写,表现外婆为“我”做藜蒿粑粑时的动作娴熟;“乐呵呵”是神态描写,表现外婆为“我”做藜蒿粑粑时非常高兴的情态。结合“外婆来不及休息,便乐呵呵地开始在灶台前忙活起来”,以及第③段“这一套流程下来,耗尽不少心力。当地人大多嫌麻烦,鲜有耐心做这道点心,唯有外婆,年年坚持,乐此不疲”“她总是笑着说:‘只要我的小孙孙喜欢,就不麻烦!’”,第⑨段“朴素的藜蒿粑粑里,承载的是千里之遥的思念与爱”,可知,制作藜蒿粑粑的工序麻烦,但是外婆为了“我”坚持做这些糕点。多年以后,这些承载了“我”对外婆的思念。此处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外婆为“我”忙活,但她不厌其烦的样子,体现了外婆勤劳能干及对“我”的疼爱;同时也体现“我”对外婆的无限思念。【7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第③段“当地人大多嫌麻烦,鲜有耐心做这道点心,唯有外婆,年年坚持,乐此不疲”“只要我的小孙孙喜欢,就不麻烦”可知,这道点心工序麻烦,鲜有人做,但外婆因为“我”喜欢吃,她每年都会做给“我”吃,这体现外婆非常疼爱孙子;结合第⑤段“外婆耐心地教我分辨:‘蓬蒿和藜蒿长得极为相似……”可知,当“我”分辨不清蓬蒿和藜蒿,外婆极具耐心教“我”区分两者的差别,这体现外婆是个慈祥而又有耐心的人;结合第⑥段“外婆来不及休息,便乐呵呵地开始在灶台前忙活起来,清洗、揉搓、拧干、和面,所有动作一气呵成。待到这些工序完成后,取青枣大一个墨绿色团子,揉捻成饼状,便可以均匀地贴在铁锅边了;把火烧旺,蒸汽升腾”可知,虽然做藜蒿粑粑的工序很复杂,但外婆坚持繁琐工序制作藜蒿粑粑,动作一气呵成;这体现她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据此言之有理即可。【8题详解】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结构上:“又是一年藜蒿香”,以“藜蒿香”收束全文,“承载的是千里之遥的思念与爱”表现文章在结尾升华文章主题,同时“朴素的藜蒿粑粑里”照应文章的第①段“走近一看,竟是黎蒿,不禁又想起了外婆做的黎蒿粑粑”,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内容上:文章末尾“忽然明白、朴素的藜蒿粑粑里,承载的是千里之遥的思念与爱”体现了“我”因为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和外婆,所以才觉得外婆做的“黎蒿粑粑”格外好吃。由此可知,小小的黎蒿粑粑不仅是“我”对儿时美味的回忆,更承载承载着“我”对外婆及故乡的无限思念与爱。文章将“藜蒿粑粑”升华到思念与爱的层面,表达“我”对外婆的深情怀念;由此升华文章中心。【二】(17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高荣伟①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②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③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20世纪50年代了。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研制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④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直到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⑤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⑥为了艇上的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⑦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⑧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做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做深潜试验。⑨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⑩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9.阅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黄旭华的人生经历。立志上天入海→_______→_______→深潜实验取得巨大科研成果10.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遇到了哪些技术方面困难?请简要概括。11.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1)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修辞的角度)(2)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做深潜试验。(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2.文中画线句子中,为什么要详细交代具体的年份?【答案】9.①.考取交大造船系②.参研核潜艇10.①核潜艇的研制是一项尖端工程;②当时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模样;③选择的是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④没有计算机,全靠算盘和计算尺演算数据。11.(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罗列“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强调核潜艇下潜前检查的细致程度,突出科研人员的细致入微、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对国家的忠诚,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和感染力(2)“亲自”一词表现了黄旭华在科研中事必躬亲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以身作则、不怕牺牲的高尚人格12.详细交代年份,充分说明了我国在核潜艇研究事业中所取得的进步之快、成果之丰,展现黄旭华与团队的巨大贡献,饱含浓浓的自豪感【解析】【导语】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围绕黄旭华的人生经历,生动展现其投身核潜艇研制的历程。从立志到参与研究、克服重重技术困难,再到取得重大成果,情节完整。通过具体事例与细节描写,刻画了黄旭华严谨负责、无私奉献的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其崇高精神的敬意,兼具纪实性与感染力。【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一空,结合第②段“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以及“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可知,因为日军入侵带来的苦难经历,黄旭华立下“要么上天,要么入海”的志向,最终在1945年考取了交大造船系。由此可知,此处应填“考取交大造船系”。二空,结合第③段“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研制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可知,1958年中国开始研制核潜艇,黄旭华凭借此前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经历被选中参与研究,从此开启了核潜艇的科研之路。由此可知,此处应填“参研核潜艇”。【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第⑤段“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可知,明确指出了核潜艇的研制工程具有极高的复杂性和尖端性,它融合了多种先进的功能和技术,这对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此可知,核潜艇的研制是一项尖端工程是他们面临的技术困难之一。结合第⑤段“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可知,在进行核潜艇研制时,黄旭华和他的团队连核潜艇的基本模样都不清楚,没有直观的参考和借鉴,这使得研制工作在起步阶段就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增加了研制的难度和不确定性。由此可知,当时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模样是他们遇到的技术方面的困难。结合第⑤段“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可知,黄旭华选择了难度极大的水滴线型,为了确定这种线型的可行性,他和同事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实验室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这充分说明了选择这种线型所带来的技术挑战之艰巨。由此可知,选择的是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是他们在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结合第⑥段“为了艇上的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可知,在工程如此复杂,涉及众多设备、电缆、管道,需要联络大量科研单位的情况下,还没有计算机辅助,只能依靠算盘和计算尺来演算成千上万个数据,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还对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是他们在技术研究过程中面临的一大困难。由此可知,没有计算机,全靠算盘和计算尺演算数据是他们遇到的技术方面的困难。【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1)结合第⑨段“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可知,句中连续使用“每一台……每一块……每一条……每一根……”这样的句式,是典型的排比修辞。通过这种排比,详细地列举了核潜艇下潜前需要检查的各个方面,强调了检查工作的全面性和细致程度。由此可知,科研人员对核潜艇下潜前的准备工作极为重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突出了他们细致入微、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国家科研事业的忠诚,同时这种排比句式也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和感染力。(2)结合第⑧段“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做深潜试验”可知,“亲自”这个词语强调了黄旭华要亲自参与到深潜试验中,而不是派他人去执行。在当时深潜试验被认为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的情况下,黄旭华作为一名62岁的科研工作者,不顾自身年龄和危险,选择亲自带队,充分表现了他在科研中事必躬亲的科学严谨态度,以及以身作则、不怕牺牲的高尚人格。由此可知,“亲自”一词虽简短,却有力地刻画了黄旭华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12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合第⑦段“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可知,从1964年到1981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从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到试航、交付海军,再到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在核潜艇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通过详细交代具体的年份,能清晰地展现出我国核潜艇研究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时间节点,体现出进步速度之快。这一系列成果离不开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也充分说明了他们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由此可知,详细交代年份,既体现了我国在核潜艇研究事业中取得的快速进步和丰硕成果,又突出了黄旭华与团队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他们的赞扬以及对国家取得这些成就的浓浓的自豪感。【三】文言文阅读(15分)【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颌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选自欧阳修《卖油翁》)【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者,皆北方之学没者也。(节选自苏轼《东坡全集·日喻》)【注释】①没人:会潜水的人。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______(2)康肃笑而遣之遣:______(8)日与水居也日:______(4)见舟而畏之畏:______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钱而不湿”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相委而去 B.结友而别 C.人不知而不愠 D.七岁而能涉1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他,但手熟尔。(2)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者,皆北方之学没者也。16.【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但是说明的道理各有不同,请你说说两篇文章侧重说明的道理分别是什么?【答案】13.①.放下②.打发③.每天④.害怕14.C15.(1)没有别(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2)因此,凡是那些不脚踏实地学习却急于求成追求“道”(真理或方法)的人,就像北方人学潜水一样(注定失败)。16.甲文侧重说明的是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侧重说明的是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解析】【导语】这两篇文言选段通过生动的故事对比,展现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卖油翁》以“熟能生巧”为核心,通过卖油翁酌油入钱孔的技艺,说明专精技艺需要长期练习;《日喻》则以南北差异为喻,强调实践出真知,脱离实践空谈理论如同“北方之学没者”。两文都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前者侧重个人技艺的锤炼过程,后者突出环境对认知形成的决定性作用。欧阳修与苏轼虽同属宋代文人,但前者笔法简练含蓄,后者说理透彻生动,展现了宋代散文寓理于事的典型特征。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释:放下;(2)句意: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遣:打发;(3)句意:他们天天都生活在水边。日:每天;(4)句意:见到了船也会害怕。畏:害怕。【14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钱而不湿:钱却没有湿。而:连词,表转折;A.连词,表顺承;B.连词,表顺承;C.连词,表转折;D.连词,表修饰;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1)但:只是。尔:罢了。(2)故:所以。凡;凡是。求:探求。皆:都。没:潜水。【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甲文写卖油翁酌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故事,表现其倒油技艺的高超和熟练,而卖油翁却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说明了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的;乙文叙写“南之没人,日与水居,十五可没”并与北方人进行对比,说明南方人因为熟悉水性,经过长年累月与水打交道,才一点一点掌握了水性。而北方人不识水性,却无法做到。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任何知识,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验证,都是纸上谈兵,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勤奋刻苦钻研,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点睛】参考译文:【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