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说“木叶”》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说“木叶”》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说“木叶”》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说“木叶”》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说“木叶”》同步练习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

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

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

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

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

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

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

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

橘徒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

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

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

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

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

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

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

飞。”(柳辉《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伦期《古意》)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二”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

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

“木叶”的奥妙,此后妁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

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

“无边落木箫箫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

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

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

“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

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

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c”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

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

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

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

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

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

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

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

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7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

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云,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

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

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象

少“午阴”更为其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

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

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节选自《说“木叶”》)

1.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

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

了启发。”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

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

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沐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沐'就是呵‘,‘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

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徐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里乂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J”“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

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2.捕捉文中信息,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木叶”这个独创性的词语,源出于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下。”“木叶”之所以成为历代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对象,是因为历代诗人们受到屈原诗

的影响和启发。

B.“落木”这个独创性词语,源出于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诗人杜甫创造出了千古流传的形象鲜明的诗句。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

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C.“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桑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诗中的“落叶”是碧

绿柔软的,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

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都有所不同。

D.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

人。”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

黄。“木叶”是风中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3.r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

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是几乎是一字千金,”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探究一

下“艺术形象的领域”哪些因素使得“木叶”与“树叶”产生了儿乎事一字千金的差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今秋风,洞庭波今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

叶''就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较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

们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

简称之为“叶”呢?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

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

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

作《捣衣诗》)“九月寒玷依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伦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

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事实正是这样的,自

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辂易把它放过;于

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文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

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

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王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

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说“无边落叶萧箫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

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

也正在此。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

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为什么呢?因为“树''易让人想到

繁茂的枝叶,而“木'’则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也就是说,“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

的因素。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

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

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

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他会

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

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

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

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

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

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也就从来

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

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包,

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

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泗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抡、

棍子、桅杆等,就都是造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

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

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

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

窸窣物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

叶”的彩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

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

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

具有“木叶”徼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

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

属于爽朗的B青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所谓“日

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而。然则“木

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

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闻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沐”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

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C

(选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无砸的一项是()

A.古代诗歌中,遇见“树叶”时一般都简称“叶”,这不仅仅与诗人们追求文字的洗炼

有关。

B.从概念上说,“木叶”与“落叶”意思相同,但在诗歌的形象思维中,两者却有较大

区别。

C.诗歌语言之所以不落于言筌且富于感染性启发性,在于它既有概念的意义,又具

有暗示性。

D.古诗中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

象。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能察觉

它的存在。

B.“木”有“树”“木头”等多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

子。

C.《九歌》中的“木叶”形象,不仅为后来诗人所钟爱,而且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与想象。

D.艺术形象领域里的一字之差几乎是一字千金,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鉴赏中去发

现和品咂。

6.下列诗句中,不熊作为论据支撑上文作者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作》)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噬黄楣。(王维《积雨棚川庄作》)

C.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D.一编蠹简晴窗下,数卷疏篱落木中。(陆游《幽居》)

7.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8.作为一篇文学论文,本文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

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

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

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

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

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

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

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云,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

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

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

“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

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

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

9.下列对“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其实就是说诗歌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B.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故意不让人觉察。

C.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把语言形象中的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

的意义交织组织起来的结果。

D.具有暗示性语言的诗歌往往给人以十富多彩、一言难尽的感觉。

10.下列对关于“木''会喑示着落叶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B.“木”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

C.“木”与落叶有着必然的联系,想到它是正常的。

D.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

II.下列对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代替“树叶”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B.“午阴嘉树清圆”中的“树”字如果改用“木”字就玦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C.“树”与“叶”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D.在习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

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涌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

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

的形象。

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

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

呢?

③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

说,都在什么场合‘沐”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

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

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④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号手性的问题。这暗

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

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

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

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X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

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

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杉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网"

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

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彩象。然则“对”

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C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

“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

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柄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

“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⑤“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包,

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

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泗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

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

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

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

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

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

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

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

格。

⑥“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

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①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

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

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发盛的树。还有杜甫有

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狗”(《游灵岩寺》),写的都是

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②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

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

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辞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尖灯独夜人”(《浦上秋居》),用的

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J•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浦陵行

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桂秋风”(《秋下荆门》),“乌鸾啄人肠,街飞上挂

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③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

“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

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

“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

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参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

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租”(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

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李睿《也说“木叶”》)

12.材料一第④段中加点字“暗示性”在文中具体指

13.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

B.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

养。

C.“木”有“木头”的典型性,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D.“树”与“叶”的形象完全一致,古人就用“树”或“叶”代替“树叶”。

14.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把“洞庭波兮木叶下”写“雨中黄叶树”对比,凸显“木叶”有“微黄”“干燥”

的特点。

B.材料二通过大量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

的片面性。

C.材料一以“木”暗示着“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

现象。

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引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

15.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嘴黄鹏。(王维《积雨牺川庄作》)

B.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黄庭坚《清明》)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一的观点,分析古人作诗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中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

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

“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

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

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

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泗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

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

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

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闩、棍子、桅杆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

燥之感”,也显得同样奉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

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

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玳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

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

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降滩声转,白马江’塞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

秃的树干的。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

逢席上见嫡》,此诗“树“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

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

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

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首先,

“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人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

来朗朗.卜口,有种梆地有声的铿锵的朝律美。其次,可能是网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

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

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

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

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

涵。

(摘编自李春《也说“木叶”》)

材料二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

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涌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

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

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圻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

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诘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

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悻》)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

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

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

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

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人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

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

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

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

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

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

“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

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打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

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

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文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颁色性。树的颜色,即

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

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

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济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

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立无几的,然而

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C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是现代人的联

想,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

B.材料一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

结构条理清楚。

C.材料二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这就是“木”

与“树”的不同之处。

D.材料二多处使用了如“可能”“似乎”“十分”“全然”等可能性或肯定性的修饰语,看

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体现了作者议论的严谨。

18.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屈原《九歌》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

是二者的作用却并不相同。

B.虽然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但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却能把语言潜在的力量与

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就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C.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

有一字千金的差别。

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木叶”时,观点不同,这启发我们鉴赏诗歌可从相同意

象的不同角度思考。

19.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A.”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江上

有怀》

B.“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

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C.“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始蜓立上头。’’(杨

万里《小池》)

D.“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无名氏《庭中有奇

树》)

20.材料一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1.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袅袅今秋风,洞庭波今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

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

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歌山0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

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

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

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或忆辽阳。’‘(沈伦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

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彼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

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

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

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

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

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

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商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

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也,

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

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温泗的。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

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

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