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6-第一单元基础达标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基础学问巩固(3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落蕊(ruǐ)抖动(zhàn)细腻(nì)独处(chǔ)B.酣睡(hān)猗郁(yī)袅娜(nà)蓊蓊郁郁(yù)C.点缀(zhuì)倩影(qiàn) 涸辙(zhé)拔苗助长(yà)D.深邃(suì)羞怯(sè) 踱着步(dù)婆娑曼妙(suō)答案C解析A.“颤”应读chàn;B.“娜”应读nuó;D.“踱”应读duó。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斑驳气慨姿态萎靡不振B.弥望嬉游和谐急不暇择C.弘扬点缀苍绿以逸代劳D.警戒驯鸽燥动茅塞顿开答案B解析A.慨—概;C.代—待;D.燥—躁。3.给下列句子选出正确的一组词语(3分)()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②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特别的秋意。A.①泻浮②漏静B.①淌升②洒独C.①泻升②漏独D.①照浮②洒静答案A4.下列对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学问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殊深了。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肯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限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究竟。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观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实力。深味:深厚深厚的意趣。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他特别细心,把同学照看得无微不至,同学们都很喜爱他。②香云纱成衣后,穿着不粘身,凉快舒适,穿着行路时隐隐隐约发出妙不行言的沙沙声响,初名为“响云纱”,文人雅士谐其音,美称为“香云纱”是也。③智者应具有敏锐的视察力,能一叶知秋,预知形势的变更,并以此做出正确的决断。④以小镇为中心的河湾山峦间,有数以万计的崖墓,蓊蓊郁郁,密如蜂房。⑤假如午后不休息,整个下午人都会混混沌沌,没精神,假如是健康的青壮年人,一般自身身体有较强的调整实力,无需特殊治疗。⑥这几盆花因缺肥料,叶子又黄又瘦,他抓紧买了几包肥料给花施肥,真是拔苗助长。A.①④⑥B.②⑤⑥C.②④⑤D.③④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实力。①无微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到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不合语境。②隐隐隐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晰;感觉不很明显。运用正确。③一叶知秋:望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方发觉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运用恰当。④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密的样子。此处用于形容“崖墓”,对象误用。⑤混混沌沌:模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运用正确。⑥拔苗助长:比方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句中没有违反规律的意思。不合语境。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因为历史文化名人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或者其较高的专业成就,对大众有生疏感,所以大众对朱自清等名人形成肯定的学问壁垒也是很正常的。B.当年,郁达夫写下这样令人警醒的名句: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敬重英雄的民族则是不行救药的生物。C.人格修养、家国情怀与社会关爱等情志教化,不仅会对世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且是在阅读与表达教学中须要师生关注的重点。D.张家界那悬崖峭壁上的松树,没有东北红松的伟岸威仪,也没有黄山迎客松的美姿娇俏,只是以独有的清正傲骨,守护着青峰翠谷,浸染着涓涓山泉。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实力。A.语序不当,“对大众有生疏感”主客体颠倒,在“大众”之后加“来说”。B.搭配不当,在“不行救药的生物”后加“之群”。C.语序不当,应将“不仅”与“而且”后的内容互换。7.与例句修辞不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匀称;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A.一阵自行车的铃声,由远而近,洒在溪边的小路上。B.汤三圆子捏着甜腻腻的嗓子,巧语花言。C.长江两岸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溢幽情的乐曲。D.像多数的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答案D解析D项不是通感,例句和其余三项都是通感。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我站在这位于雨林第三群落的空中走廊上,见谷两旁有望不尽的古树,有数不清的佳木,有看不尽的名杉。。。。。;。置身此等仙境,我焉能不顿生“偶然临险地,不信在人间”的感觉!①昂首上观,雨林第四群落的伟岸乔木,仍是高难企及②耳畔有幽禽唱合,宛转清扬③它们青幢碧盖,浓绿生云④我仅能从它们亲吻蓝天的树冠的缝隙中,偶见几抹金亮的光束,如探照灯般地投射进来⑤谷下有清溪湍湍,叮叮咚咚⑥低头下望,雨林其次群落的树木,尽收眼底A.⑥③①④②⑤B.①④③⑥②⑤C.①④⑥③⑤②D.⑥③⑤②①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留意视察的依次,先是“上观”,①④句在前,解除A、D项;然后是“下望”,⑥“低头下望……尽收眼底”跟在④句后,③句中“它们”指的是⑥句中的“树木”,⑥③排列在一起,排出B项。⑤②句谈谷底美景。故选C项。9.补写名句。(6分)(1)陶然亭,位于北京城南,亭名出自白居易的诗句:“,。”(2)《荷塘月色》中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3)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详细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答案(1)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2)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二、阅读拓展训练(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9分)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其典型代表是齐鲁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江南文化赐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行》中认为,“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始终处在引领中国教化、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化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江南文化自古到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诞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20世纪80年头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试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旧不减,且先锋性明显。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来源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顺的气候与鱼米之多,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潇洒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同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其次,先锋文学在试验冲动过后仍旧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叙事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显明的江南风物特点。然而,这种风物特点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先锋文学的中坚力气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殊是小说家。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品行。如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将来。(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10.关于“江南文化”,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江南文化特性是在与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及荆楚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B.江南文化富有抗争性,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且渐渐占据中国文化的制高点。C.江南文化作为一种诗性文化,在感性审美、现实诉求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层面得以体现。D.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共同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实力。“富有抗争性”错,于文无据,原文第一段为“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而未显示出其富有抗争性。11.对“江南文化的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南文化自明清时就引领中国教化、文化和经济发展,对中国近代与实业做出重大贡献。B.江南文化特有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带灿若群星的现代文学家,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C.江南文化浸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潇洒和空灵,当代先锋文学家们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D.江南文化培育出的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促使全国当代先锋文学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实力。A.偷换概念,“自明清时就引领中国教化、文化和经济发展”错,由原文第三段“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始终处在引领中国教化、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可知,应为“自宋代以来”。B.“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错,属于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为“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的骨髓当中”。D.以偏概全,“使其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错,原文第五段为“在20世纪80年头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偃旗息鼓”,“江南文化圈作家”则“先锋性明显”,而非“全国当代先锋文学……先锋性特征明显”。1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江南文化圈先锋作家对文学的信仰源于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顺的气候与鱼米之多。B.先锋作家的作品具有显明的江南风物特点,且习惯用传统审美意象的反讽方式加以体现。C.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受益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且都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影子。D.厚重而精致的江南文化精神,不仅深刻影响了江南先锋作家,也创建了中国文学更加夺目的将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A.“源于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顺的气候与鱼米之多”错,这只是“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原文第六段是说这种文学的信仰“源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B.“习惯用传统审美意象的反讽方式加以体现”错,原文第七段江南风物特点“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D.“创建了中国文学更加夺目的将来”错,属于无限夸大,原文最终一段为“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将来”。(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2分)乱世才子郁达夫唐宝民假如要在群星绚丽的中国现代文坛选择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调的作家来,唯恐非郁达夫莫属了。深厚愁闷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终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色调。郁达夫诞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在自传中,他形容自己的诞生是“悲剧的诞生”。他的家庭虽然是一个学问分子乡绅家庭,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更为不幸的是,诞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今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多年以后,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备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第一,我所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童年的这种经验,无疑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其作品的苍凉沉郁,那种与生俱来的悲伤,那种心灵深处的苦闷,无不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作为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特别相像,黄仲则慨叹“有酒有花翻孤独,不风不雨倍凄凉”,而郁达夫则抒发了“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这样的情怀。二人的经验和结局也相类似,黄仲则流落到山西运城,以三十几岁的壮年客死他乡;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命丧日本宪兵之手。他们是同样的醒悟者。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但他却发出了盛世的哀音: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郁达夫则在暗夜中叹息:悲歌苦痛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爱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爱他的诗,而且怜悯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19世纪俄国文学家们塑造的“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杰出贡献,则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剧烈的民族意识,这与鲁迅先生致力于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疗救如出一辙。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却胸怀家国天下,“河山两戒重光日,约取金门海上盟”。罗素曾经提出过支撑人生活下去的三种动力,即“对爱的渴望,对学问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郁达夫就是这样的作家,他的创作是一个充溢剧烈悲悯意识的过程,而这种充溢人道主义色调的悲悯情怀,恰恰是一个优秀作家不行缺少的价值立场。他是一特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暖和靠近,丝毫不顾及被灼伤的危急。在与王映霞的那场震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他为她筑下了象征着爱之永恒的“风雨茅庐”,并发出了“死后神魂如有验,何妨同死化鸳鸯。百年人世多风雨,不及泉台岁月长”这样的感慨。然而,正所谓“浓情生爱,因爱生怖”,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彼此的冲突便暴露无遗,最终导致分手。1945年8月29日20时许,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家中与挚友闲聊的郁达夫被一个土著青年叫出去,从今奇妙失踪。后有消息证明,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彼时,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已取得确定性成功,具有剧烈爱国情怀的郁达夫也等到了祖国抗战的成功。然而,他尚将来得及欢呼,就以身殉国,令人扼腕叹息。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这样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恒久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恒久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选自《福建日报》,有删改)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郁达夫生于乱世,诞生时即已家道中落,诞生三年后父亲去世,这样的遭受使他的人生充溢悲壮色调。B.童年的经验使郁达夫心灵深处充溢苦闷悲伤,导致他日后创作具有与生俱来的悲伤。C.黄仲则身处盛世发出哀音,郁达夫在暗夜里叹息,这同样都是爱国情怀的表现。D.反法西斯斗争取得确定性成功之时,郁达夫却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以身殉国,令人扼腕叹息。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实力。使他人生充溢悲壮色调的因素还有爱情的失意、命丧日本宪兵之手的人生结局。1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标题总领全文,既交代了郁达夫生活的背景,又点明白他的才情,正是因为身处乱世,他才成为了一位最具传奇色调的作家。B.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特别相像,二人都生于乱世,而且他们的情怀、经验和结局也都相类似。C.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他的创作充溢着剧烈的悲悯意识和人道主义的情怀。D.郁达夫是一特性情中人,在与王映霞的那场震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但最终却承受了灼伤之痛。E.本文结构紧凑,首尾呼应。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介绍了郁达夫的文风、婚恋,以及最终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结局。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分析文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实力。A.“正是因为身处乱世,他才成为了一位最具传奇色调的作家”强加因果。B.错在“二人都生于乱世”,原文第三段说“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E.介绍文风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介绍婚恋、结局时没有运用对比手法。15.郁达夫被称为“乱世才子”,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答:答案①郁达夫生在乱世,却有着黄仲则一般的诗情。②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有杰出贡献,如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③他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却胸怀家国天下,他的创作充溢剧烈的悲悯意识和人道主义情怀。④他是乱世的醒悟者,他的创作流露着暗夜的哀叹。(一点1分,两点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5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实力。从全文来看,“乱世才子”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回答此题时,从文中逐条筛选相关信息,乱世诗情、塑造的文学形象、家国情怀,以及对乱世的醒悟相识等,然后结合文中内容分条概括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秋韵宗璞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丽,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个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始终走到半山。假如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似乎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②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犹如电影散场,或要实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光明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找寻的秋的韵致。③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或许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事更差,也还是无由寻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④其实,我是留意今世的。早晨按例地漫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调。这一天,秋山深了,披着斜风细雨,按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突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异,似乎我从将来到过这里。⑤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刺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绕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隐藏。⑥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么?秋天是有成果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重,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溢了大彻大悟的味道。⑦秋去冬来之时,意外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不要推辞友爱,不要延迟快乐,现在不悟,便永迷惑,在这里,一切都有了着落。⑧我要找寻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的线索是对秋的真正韵致的追寻。作者以此奇妙地将旧日的回忆与现实的视察和思索联结起来。B.从前香山红叶满山的美景让作者心中特别开心,今年香山暗红寥落的景象让作者心中充溢伤感,秋天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在作者笔下。C.秋天的真正韵致是作者在不经意间偶然寻到的。作者以自己这段经验示意人生应当顺其自然,不要功利之心太重。D.文中大量运用了比方、拟人、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长句短句结合,整句散句结合,富于变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理解文意的实力。B.说“作者心中充溢伤感”是无中生有,作者只是感到与以往见到的秋天景象不同而已;C.说作者以自己的经验示意某种道理,是附会文意;D.文中没有运用排比。17.文章第①段结尾画线处说“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阅读全文,作者认为心中“秋天的基调”是什么?为什么?(5分)答:答案①秋天的基调应是红色与黄色;(2分)②因为红色象征着人生的绚丽多彩,黄色象征着人们的丰硕果实。(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实力。本题出自首段末尾,自然与本段有特别紧密的联系,读完本段后,可知本段所写的“秋天的基调”即外在形态的红色和黄色,再结合作者寻到了秋天的真正韵致之后的感受(第⑥段),可知前者象征多彩的人生,而后者则象征人们的丰收。抓住这几点按依次回答即可。18.第⑦段中,作者抄录了一首父亲的哲学友人的遗诗,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答案①用这首诗为作者找寻到的秋的真正韵致作诠释;(3分)②收束全文,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真谛的思索,把握当下,珍惜奇妙和快乐。(3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内容的实力。作答本题时,在了解文意和诗意后,不难理解“遗诗”即为对作者找寻到的秋的韵致的诠释;从作者来看,置于文末自然会有收束全文和引人深思的作用。三、写作实力训练(35分)19.朱自清先生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受到世人仰慕。下面是他的一副对联,词语的依次已经打乱。请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一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无限好近黄昏夕阳何须但得惆怅上联:下联:答案上联:但得夕阳无限好下联:何须惆怅近黄昏解析对联要符合对仗与平仄的要求。上下联字数必需相等,上联尾字用仄声(相当于三、四声调),下联尾字用平声(相当于一、二声调)。20.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句子意思完整,内容贴切。(12分)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南方的雨,下得、、、。北方的雨,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南方的雨,使人想起、。我常想,莫非在秦时明月汉时关时,这北方的雨与南方的雨就已经泾渭分明,性格显明白吗?答案细腻温顺纤细缠绵洞箫牧歌春花秋月(每词2分)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精确、显明、生动。所填词语与对句相应,且符合句意即可得分。本题的前一组被仿词,是用描写人的情感的词语来描写雨的特点;后一组被仿词,是联想到相关的形象来描写雨。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实的美,他奇妙地运用比方,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画面的色调淡中有浓。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方:“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②;“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③。这些词语全无奇异之处,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精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答:①②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影沉浸式体验中的应用-全面剖析
- 2024年中国工商银行天津东丽区支行春季校招笔试题带答案
- 2024年中国工商银行山东泰安支行春季校招笔试题带答案
- 标准合同范本大全
- 房产抵押合同一次性
-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含图)
- 杭州房地产交易合同2025
- 2025年合同终止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
- 2025典当借款合同范本
- 2025合作加工合同范本汇编
- 如何做好我国新药研发的市场筛选
- 《神经外科常用药物》
-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课件
- 钢结构相关施工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 TDASI 017-2021 门窗填缝砂浆
- 织码匠文字材料语言源码目录
- 葡萄酒购销合同范本(2篇)
- GB/T 37869.10-2019玻璃容器真空凸缘瓶口第10部分:六旋77普通规格
- GB/T 20492-2006锌-5%铝-混合稀土合金镀层钢丝、钢绞线
-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和横道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