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专题17 从一代言情大师的离去看生命的尊严与选择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专题17 从一代言情大师的离去看生命的尊严与选择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专题17 从一代言情大师的离去看生命的尊严与选择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专题17 从一代言情大师的离去看生命的尊严与选择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专题17 从一代言情大师的离去看生命的尊严与选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一代言情大师的离去看生命的尊严与选择新闻事件2024年12月4日13时许,台湾知名作家琼瑶在新北市淡水区家中去世,终年86岁。台媒曝光死因系一氧化碳中毒窒息离世。琼瑶死前留有遗书,表示要有尊严地选择死亡。早在2019年,琼瑶就曾透露自己的右腿已经疼了好几年,经过医生诊断,她的病症为坐骨神经痛和右腿韧带肌腱挛缩发炎,并已经接受了手术。此外,琼瑶的老公平鑫涛也在那一年病逝,对她的情感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这些病痛和丧夫之痛或许成为了她选择轻生的诱因之一。琼瑶遗书我是「火花」,我已尽力燃烧过。如今,当火焰将熄之前,我选择这种方式,翩然归去。我要说的话,都录在我《当雪花飘落》的视频里了。希望我的朋友们,多看几次视频,了解我想表达的一切。朋友们,不要为我的「死亡」悲哀,为我笑吧!生命的美好,就在于「能爱,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说、能跑、能动、能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能嫉恶如仇,活得轰轰烈烈……」这些,我都在有生之年,拥有过了!我「活过」了,不曾辜负此生!我最放不下的,就是家人和你们。「爱」紧紧的系着我心,你们都是我最最不舍的。为了让我的灵魂(不知道人类有没有灵魂),也能「翩然」,大家为我笑、为我高歌、为我飞舞吧!我在天之灵,会与你们「共舞」的!别了!我至爱的你们!庆幸此生,曾经和你们相遇相知。注意,我「死亡」的方式,是在我生命的终站实行的!年轻的你们,千万不要轻易放弃生命,一时的挫折打击,可能是美好生命中的「磨练」,希望你们经得起磨练,像我一样,活到八十六、七岁,体力不支时,再来选择如何面对死亡。但愿那时,人类已经找到很人道的方式,来帮助「老人」们,快乐的「归去」!亲爱的你们,要勇敢,要活出强大的「自我」,不要辜负来世间一趟!这世间,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也有各种意外的喜怒哀乐!别错过那些属于你的精彩!千言万语说不尽,最后,祝福大家健康快乐,活得潇潇洒洒!琼瑶写于淡水双映楼2024.12.3人物简介:琼瑶(1938年4月20日-2024年12月4日),本名陈喆,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湖南衡阳,中国当代作家、编剧、影视制作人。1949年,随父母由大陆到台湾生活,中学时开始写作生涯。1955年,以心如为笔名发表小说《云影》。1963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窗外》并成名。1964年,出版长篇小说《烟雨濛濛》与小说集《六个梦》等作品。1975年,出版长篇小说《在水一方》。1985年,进入影视剧制作行业,推出电视剧《几度夕阳红》并大获成功。1989年,出版自传《我的故事》。1990—1993年,制作的电视剧《婉君》《梅花烙》等播出。1998年,编剧并参与制作的电视剧《还珠格格》播出,后获第1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电视连续剧。作品总发行量超过亿册,尤其是电视剧《还珠格格》的成功,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琼瑶的创作为华文世界贡献了丰富的文学宝藏,被誉为“言情女王”。经典语录:1爱是生命的精髓,有爱才有生活的意义。2我躲你是因为我怕你,我怕你是因为我爱你。3生命的美好,就在于“能爱,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说、能跑、能动、能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能嫉恶如仇,活得轰轰烈烈……”4文学是一个人情感的寄托,流淌在字句间的,不仅是故事,更是生命的哀乐。精选时评:

1.琼瑶辞世,引发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深思搜狐网2024年12月4日,台湾文学界传来震撼消息,著名作家琼瑶(本名陈喆)在淡水区家中轻生,享年86岁。琼瑶的离世,令无数书迷感到惋惜和悲痛。作为华人文学界的璀璨明星,她用笔触描绘了无数感人的故事,深深影响了几代人。琼瑶的作品中,诸如《窗外》、《还珠格格》与《烟雨濛濛》等,早已成为经典,伴随了许多人青春的岁月。然而,她在个人生活中却饱受困扰,尤其近年健康情况每况愈下。琼瑶的63岁儿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母亲在去世前留下了一封遗书,表达了她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死亡的淡然态度。这封遗书不仅道出了琼瑶内心深处的挣扎和对自由的渴望,更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信中琼瑶写道:“不要为我难过,我已经‘翩然’的去了。”‘翩然’是她对生命最后归宿的美好愿景,她希望以这样优雅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信中,她提到对衰老过程的无奈和痛苦,希望人们能够理解她的选择。这些字里行间,传达了琼瑶对生命深刻的反思以及对死亡的主动选择。从琼瑶的作品到她的遗书,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于爱情和人生的深刻理解。琼瑶作品中的情感真挚、细腻,描绘了爱恨纠葛和人生百态,而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或许正是对自己一生追求自由、热爱生活的坚持。在她的心中,死亡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旅程,她以一种优美的姿态面对这一切,令人动容。琼瑶的离世,已然成为社交媒体和新闻热点,众多网友纷纷发文纪念这位影响深远的作家。她给予了人们无限的感动和思考,从旋律悠扬的电视剧到纷繁的小说情节,琼瑶的世界一直伴随着我们。许多书迷在社交平台上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情,对这位灵魂的画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琼瑶的作品跨越了时间的烽火,铭刻在一代人的记忆中。在许多人追忆琼瑶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反思生命的意义。琼瑶在遗书中鼓励人们珍惜生命,勇敢面对生活的坎坷,不要轻言放弃,这份勇气不仅是一种自我激励,也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她的告别,不仅仅是个人生命的一个结束,更是对生活的一种感悟与宣言。在信的最后,琼瑶以“我在天之灵,会与你们共舞”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真正的离去未必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她希望朋友们为她而笑,为她而歌,体现了琼瑶一生对生命和爱的理解,仿佛在告诫我们,即使在失去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彼此之间的连接与爱。琼瑶的逝世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她留给世界的是不朽的文学作品,是对生命和爱情的深刻思考。每一个欣赏过她作品的人,都会在心中默默祈祷:愿她在另一个世界里,依然能够用笔歌唱、自由飞翔。而我们在怀念琼瑶的同时,也应努力活出自己,珍惜每一个当下。或许这就是她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礼物。2.琼瑶:爱与翩然的传奇之旅“我为爱而生,我为爱而写”琼瑶,1938年4月20日出生在四川成都。她的幼年时光在战乱中度过,往来于四川与湖南老家之间,甚至曾徒步从湖南走到四川。这段艰难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历程,成为了她日后创作的重要素材,被写进了小说《六个梦》。

1947年,9岁的琼瑶来到上海,在《大公报》儿童版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用的是本名陈喆。从此,她在文学领域的人生开始崭露头角。1963年春,琼瑶完成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同年9月,出版单行本,首印1000册,不久迅速再印2000、3000、5000、10000册,销量直线上升,直至原纸型溃烂,内页一再改版,实际售出册数无从计数。到1973年已经出版第30版,封面改为全彩,内容也重新校订。多年来,《窗外》从最早期单色、艺术感很强的设计,到中期的静物彩绘、梦幻少女、素面精装,再到近年的华丽花卉、春光灿烂,一路走来的60个年头,承载了无数读者的青春岁月。1963年7月对琼瑶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除了《窗外》,她还创作了中篇小说《追寻》。《追寻》女主角名为“婉君”。《窗外》与《六个梦》共同构成了琼瑶文学创作的开篇。1964年底,琼瑶连载完了4部长篇小说《六个梦》《烟雨濛濛》《菟丝花》《几度夕阳红》。100多万字的作品,每天写作3000字。从1963年到1964年,仅仅1年之间,琼瑶便出版了6本书,第7本《潮声》已排好版,准备上市。如此高的产量,对于任何一个作家来讲都是令人惊叹的成就。还记得《一帘幽梦》吗?这本小说初版于1974年1月,讲述了紫菱和姐姐绿萍与费云帆、楚濂之间的爱情故事,它也是琼瑶原著作品中难得拍过电影、又两度搬上电视屏幕的作品。琼瑶在小说中写道:我有一帘幽梦,不知与谁能共?多少秘密在其中,欲诉无人能懂!窗外更深露重,窗内闲愁难送,多少心事寄无从,化作一帘幽梦!昨宵雨疏风动,今夜落花成冢,春来春去俱无踪,徒留一帘幽梦!谁能解我情衷?谁将柔情深种?若能相知又相逢,共此一帘幽梦!琼瑶通过作品中展现的爱与希望、情感的纠葛与成长,为读者提供心灵的慰藉和启示。一位名为谢锦德的先生曾在琼瑶的脸书上留言,他说:“1987年我曾写信给您,承蒙您不弃回信。我如获至宝地珍藏以至留当传家之宝。若无当年您恩赐我信中文字,没有如今的我能娶贤妻生爱女,是您对我的嘉许与您所有的著作救了我。”小说《匆匆,太匆匆》则是琼瑶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一名叫韩青的读者写信给琼瑶,希望她把自己和女朋友鸵鸵的故事写出来,并寄来了一大叠信件,每一封信都细心地编上了号码,注明了写信的具体时间,年、月、日,甚至到几时、几分、几秒。最后,他来到琼瑶的家中讲述了那段曲折离奇的情感经历。炎热的8月,琼瑶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一页一页地翻看那些日记和信笺,边看边写,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书稿。小说连载后,韩青和鸵鸵的亲友纷纷打来电话或写信来,给琼瑶提供许多有关他俩的事情细节和资料。琼瑶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像灯塔一样,在人们迷茫、困惑的时候为他们照亮前行的道路,给予他们力量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2016年,在维权官司打赢后,琼瑶拿到了数百万元赔偿金,她把这笔钱捐出来成立了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琼瑶文化基金,用来鼓励青年原创、支持华语文化交流、培养青年的诚信精神。她用自己的行动,为文学事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在专门为展览录制的视频中,琼瑶站在一盆粉色的蝴蝶兰边,精神饱满,神采奕然。她鼓励所有喜欢写作的年轻朋友:“我要特别告诉你们,写作是一条艰苦的路,它要忍受孤独、忍受寂寞,还要有很高的热情才能完成。我相信有很多朋友,会一直面对退稿的烦恼,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不要灰心,要继续下去,一定一定要坚持下去。”2017年8月,琼瑶出版了纪实文学《雪花飘落之前》。这是她重要而独特的作品。书中写了她的伴侣、家人、家里的花花草草、小猫小狗,以及对于自己即将迈入老年生活的愿景、想象与心情纪实。琼瑶小名为“凤凰”,她喜欢凤凰浴火重生、火鸟等意象,总是把自己比喻为火焰。2018年,琼瑶与小孙女陈可嘉(笔名猫疯子)合作了绘本《小黑与大白》,讲的是生活在大陆的大白狗和生长在台湾地区的小黑猫结为好朋友的故事。这本书的简体字本更名为《不一样的我》,琼瑶在序言中写道:“爱,从可嘉的童年就深植在她内心深处。她画的猫都是‘有爱’的猫。偏偏她的祖母是个‘爱’的崇拜者。就这样,我们祖孙二人决定出版一本绘本,来述说一只猫和一只狗的故事。”绘本将琼瑶的作品扩展到童书领域,为孩子们带来了温暖与快乐。进入21世纪,琼瑶电视剧的产量有所减少,但她在互联网里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她时常发一些自己的文字和影像动态,并与新生代读者在网上互动、聊天、交流,很多粉丝会在晚上11点左右守在电脑旁等“琼瑶阿姨”上线。而网友们温暖的留言也会让她十分感动。本次展览开幕式上,为嘉宾和观众现场演奏琼瑶影视剧作品歌曲的就是一位专门从陕西西安飞抵北京的粉丝。她5岁开始接触琼瑶影视剧作品,10岁时受《还珠格格》中紫薇的影响开始学习古筝演奏。在现场,她对著名制片人何琇琼表达了自己想在网络上跟琼瑶互动的心愿。然后,“何老师眼里全是笑意,她看着我说,阿姨会非常感谢我,这么远专门飞过来。何老师是那么知性,我为能得到阿姨的感谢而受宠若惊。我真应该感谢阿姨、感谢现代文学馆给我这个走进琼瑶文学世界的机会”(网友语)。

琼瑶说:“我认为我的小说能畅销的原因是它能让人引起共鸣。共鸣是内心一种深刻的感动,我也不去想是什么阶层的人士在看我的小说,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是‘上阶层的人’,什么是‘下阶层的人’,我从不这样把人分类。”爱与翩然的人生哲学琼瑶的作品充满了爱,这种爱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境界,国家民族之爱、父母手足之爱、朋友知音之爱、小猫小狗之爱、花花草草之爱,还有那刻骨铭心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情……每一种爱都在她的作品和人生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比如,对读者与观众的爱。正如前文所述,在琼瑶心中,文学是灯塔、是瑰宝,这一认知促使她在创作中保持真诚与用心。她一丝不苟地塑造每一个人物形象,精心编织每一个情节,力求让作品真实反映人性和生活。她不敷衍、不浮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文学创作,希望用最好的作品回馈读者,不辜负文学这一神圣的使命。2023年8月19日,台北小巨蛋举办了琼瑶创作60周年演唱会——《当那一首歌响起》。在舞台上,琼瑶对着书迷、影迷、剧迷们真诚地说道:“我已经85岁了,我有的时候会想,我怎么会把我一生好多的时间用来写作、写作、写作,编剧、编剧、编剧,然后拍戏、拍戏、拍戏?到了我这个年龄我会想,以前的当下是怎么活过来的?值得吗?今天晚上我终于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过这60年,一切都因为你们!”比如,对树木的爱。2022年3月,琼瑶搬离了她长住超过40年的可园,但园中的一草一木,她始终记挂在心。尤其是园中的一株凤凰木,高达六七层楼,栽种30载,时时伴左右,为她带来无数写作灵感,见证了她无数喜乐哀愁。经过长达一年的精心筹备,这株参天巨木终于在台北近郊的淡水河畔、观音山前觅得新居。在赠树典礼后,琼瑶深情凝望,反复抚摸、拍打这株比她巨大得多的树的树干,仿佛那是她的孩子,她虽然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但相信树已知道。就在北京展览开幕式的头一天,这株凤凰木开花了。比如,对拼图的爱。琼瑶喜爱拼图,在她的脑海中,人生就是一张拼图,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拼,一片又一片,把生命拼完。她希望身边的亲人、朋友参与她的拼图,走近她的世界。所以,拼图就是琼瑶全家人在一起联系感情的重要娱乐活动。儿媳何琇琼回忆,在大陆拍戏时,每当她走进琼瑶房间想一起谈工作时,琼瑶总会说:“坐下来,帮我拼一点!”就这样一边谈事情,一边不知不觉拼好了一个小角。琼瑶还为自己心爱的拼图举办过专门的展览——“多少秘密在其中”。展览现场她在当年自己独立完成的8000片拼图作品前看了又看,最后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在这个展览上,所有参与过拼图的人都有资格在上面签名留念。比如,对祖国大陆的爱。1988年,琼瑶第一次返乡探亲,人情人心世沧桑,旧物旧景思依旧,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点点滴滴,无数的回忆与心情故事,都被收入《剪不断的乡愁》。她说:“中国人爱自己的祖宗,爱自己的土地,有强烈的山河之恋、故国之思。中国人就是这样的,无论隔着山,隔着海,隔着岁月,中国人的血液里,总是绵绵不断地流动着一条黄河、一条长江。”对祖国的爱是一种人间大爱,也是一种包容的、无私的爱,它超越了个人的利益和欲望,关注的是他人的幸福和福祉。在琼瑶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主人公在面对各种困境和选择时,因为爱而作出牺牲和奉献。即使面临无数艰难险阻,爱也不会停止。爱是坚韧和持久,可以给予人们力量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正所谓:“浮生一梦爱交织,惊涛裂岸情不止。”琼瑶用文字传递爱,结语《爱与快乐》是琼瑶献给所有参观者的话。她说,快乐在哪里呢?快乐就藏在爱里!只要你是有爱、能爱、会爱的人,你就是有福之人。她的话语如此温暖而有力,激励着每一个有梦想的人——抓住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里不变的一点真心:对爱与快乐的信仰。展览的最后,音乐短片《我有一片天》的旋律久久在展厅回荡,这是一首由琼瑶作词、张简君伟作曲、李海薇主唱的MV,画面内容主要为琼瑶的生活影像以及景物空镜。对应着歌词,在悠扬缠绵的演唱中,我们仿佛走入琼瑶的生活之中,与她一同感受世间的美与翩然。3.“琼瑶式‘尊严死’离现实还有多远”新京报79岁的知名作家琼瑶,3月12日发表了一封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信,透露她近来看到一篇名为《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的文章,有感而发想到身后事,认为万一到了该离开之际,希望不会因为后辈的不舍,而让自己的躯壳被勉强留住而受折磨,也借此叮咛儿子儿媳别被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生命若能达到这种境界,夫复何求?读了这封信的人,一定会被琼瑶这种“珍惜生命,尊重死亡”的态度所感动。随着这篇长文在网上热传,“安乐死”或“尊严死”的话题再次被推向舆论风口浪尖。这种“美好告别”离我们有多远?说起来也很近,从1994年始,全国人代会提案组每年都会收到安乐死立法的提案,今年提出这项建议的是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原校长瞿佳。但同时,安乐死真的很遥远,官方文件中除了司法部公证司于1986年作出的《关于不宜办理“安乐死”公证事项的复函》外,我国尚未针对安乐死进行立法。因涉及法律、医学、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安乐死成为一个古老复杂的问题。全球共性的争议在于,人是否有“死的权利”、病人要求安乐死的真实意愿如何评估、作为动态概念的“不治之症”如何鉴定,以及如何避免安乐死滥用等问题。目前,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或地区屈指可数,但已有了这种趋势。

若放在我国当前的语境下,问题更为复杂。比如,假如琼瑶最后如愿以偿实现了有尊严的告别,极少有人会怀疑其子女不孝,因为琼瑶不缺治疗费;如果一个农民儿子选择让父母安乐死,唾沫星子还不把人淹死?安乐死也是有“条件”的,只有亲人、医院、政府等均充分尽到了挽救责任,安乐死才能更容易被社会接受。目前,我国医疗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因病致贫的现象并非个案,特别是广大农村,这就决定了安乐死合法化不具备充分的社会基础。

因此,在安乐死合法化问题上,立法的慎重态度无可厚非。在时机尚不成熟的今天,假如盲目将安乐死合法化,可能造成安乐死的滥用,比如因老人不想给儿女增加负担或儿女为摆脱经济压力而选择安乐死,后果或不堪设想。说永别是人生最艰难的选择,在理论与实践尚未成熟之前,立法有必要保持克制。应该有尊严地活着、有尊严地离去,安乐死合法化也是大势所趋,但这注定是一个漫长而慎重的过程。琼瑶“绝不抢救”“笑看死亡”所掀起的舆论涟漪很快就会散去,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去创造“尊严死”合法化的社会条件和民意基础。一个悲伤且坚韧的生命决断2024年12月4日,知名作家琼瑶在家中离世,享年86岁。她的去世引发了广泛的悼念与讨论。作为言情文学的象征,琼瑶以其浪漫却充满悲情的作品征服了无数读者,也培养了大量影视明星。她的生命,似乎与她的创作一样,充满了不为人知的辛酸与坚持。直到最后,她依旧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掌握自己生命的主权。01.与命运的抗争:琼瑶的曲折人生琼瑶原名陈喆,生于1938年,家庭背景优渥。她的父母都是高知分子,生活在战乱动荡的年代。年轻时,琼瑶便经历了不少磨难,逃亡过程中,她差点因疟疾丧命。家中的两个弟弟更是在一次逃难途中失踪,琼瑶的父母甚至曾因绝望而打算带着她一同赴死,幸好,琼瑶的哭喊让他们最终放弃了这一念头。尽管后来琼瑶的家庭逐渐安定,随父母迁往台湾,但她依旧未能摆脱人生的坎坷。高知的父母对她的期望值极高,然而琼瑶的学业成绩远未达到他们的要求,导致她长期陷入自卑情绪。她一度服下安眠药试图自杀,所幸被及时抢救。母亲的责备、自己无法摆脱的压力,让她在沉默中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在这种背景下,琼瑶的写作成为了她唯一的宣泄途径,也成了她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她与一位国文老师的情感纠葛,虽然未能圆满,但也成为了她日后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婚后,她与丈夫庆筠的关系也并不顺利,琼瑶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中渐渐迷失。尽管如此,她的作品逐渐受到了大众的认可,成为了华语文学的一部分。02.爱情与创作的交织:琼瑶与平鑫涛的复杂关系琼瑶的创作风格深受她个人情感经历的影响。她的第二段婚姻与平鑫涛的关系,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波动。平鑫涛为琼瑶的事业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两人长期合作,最终走到了一起。然而,他们的婚姻生活并非完全的顺遂。平鑫涛在晚年患上了失智症,琼瑶在处理丈夫的治疗问题时,面临了家庭内外的巨大压力。琼瑶坚信丈夫的愿望,不愿将其生命延续在冰冷的医疗设备中,但这种决定却引发了外界的非议。平鑫涛去世后,琼瑶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思念。她在最后的作品《雪花飘落之前》中,提到过丈夫的病痛和她对于死亡选择的思考。她在书中直言不讳,表达了她对“善终”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情感依托。琼瑶的这一决定,不仅是基于对平鑫涛的爱,更是她对自己和家人未来可能面临的无奈选择的深刻反思。03.生命的最后选择:琼瑶的勇敢与理想主义琼瑶的离世,不仅是一个文学创作者的告别,更是她对自己生命的最终主权宣告。在长时间的病痛折磨之后,琼瑶在身体未完全衰弱之前做出了自己选择的决定。她明确表示,希望家人不必为她感到难过,因为她已经决定为自己做主。她在遗书中写到,自己选择离世并非轻率之举,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选择。她担心,若等到意识模糊、无法做主时,她的家人可能会为了延续生命而违背她的意愿。琼瑶的这一决定,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主权宣誓,也是在面对传统观念和社会压力时的一种坚决反抗。琼瑶的一生,像她的作品一样,充满了对于爱的追求与对命运的抗争。她在遗书中提到,自己选择放手,并非因为对生命的放弃,而是因为她希望在最后一刻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尊严与选择。她用自己的生命,唤起了更多人对于死亡方式、对待终极命运的深刻思考。或许,正如她在生前所表达的理想那样——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权选择如何结束一生,而不是被冰冷的现实和传统束缚。琼瑶的离世,让人痛惜,但她的选择也带给了我们更多关于生命、死亡和爱的思考。在未来的日子里,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她的故事中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启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一生中,走得更加坚定和自由。(七陌文案)素材运用角度一:坚守初心,勇敢追逐她曾是青春洋溢的才女,无数次地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享受着文字的魅力。然而,她选择在生命的十字路口,放下一切荣华,投入到了文学的创作中。她就是琼瑶,那位用自己的情感与生命为爱编织梦想的作家。尽管一度面临许多选择与挑战,琼瑶始终坚守自己的文学初心,用一生来奉献给她所热爱的文字。她的小说如潮水般涌现,虽历经风雨,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辉。她把自己的情感与生活经历注入作品,塑造了无数动人的爱情故事,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寄托。角度二:择一事,终一生“情深深雨蒙蒙”,这句耳熟能详的歌词蕴含着琼瑶对爱情的执着与信念。她如同曹雪芹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一般,倾尽全力地创作出一部部经典作品。从不因流行而随波逐流,琼瑶始终坚持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描绘,在华语文学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她无怨无悔,始终以笔为戟,筑梦爱情,感动无数人!角度三:勇气与自我实现的旅途琼瑶的人生故事充满了勇气的色彩。选择成为言情作家,意味着要承担舆论的压力,但她从未退缩。她不仅敢于表达对爱情的理解,更在作品中大胆探讨社会与人生的深层次问题。这种勇气使她从众多作家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与尊重。在她的笔下,琼瑶塑造了许多鲜活的角色,充分展现了每一个独立灵魂的独特之处,让读者感受到“活出自我”的真正意义。角度四:活出自我,展现女性力量琼瑶通过她的作品,传递了女性坚韧与勇敢的精神。她在小说中描绘的不仅仅是缠绵悱恻的爱情,更是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旅程。在那个社会风气尚浅的年代,她用作品告诉每一个女性:要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活出独特的自我。因此,她的小说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女性力量的赞颂,鼓舞了无数女性追寻自己的幸福与梦想。适用话题:坚持,勇气,活出自我,

女性力量运用示例一琼瑶的代表作《梅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