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业写字楼采暖及空调通风设计标准目录TOC\f\t"标题2,1,标题3,2,标题4,3"\h\u100871总则 2306782采暖系统(北方地区) 247382.1采暖设计计算数据的确定 2297632.2室内系统设计 2308863集中空调系统 3291113.1空调设计计算数据的确定 3108193.2空调负荷计算: 4128173.3空调空气调节房间的夏季冷负荷 4287383.4空调负荷的计算 4140973.5空调系统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461333.6空调风系统 4268843.7空调水系统 580813.8冷热源的选择 5122673.9风机盘管的选择 539173.10末端设备制冷(热)量和主机装机容量的关系 6313703.11新风系统 6114183.12空气加湿装置 6192713.13分体空调设置 6246003.14工位空调系统 6247783.15VRV空调系统 7113133.16变风量空调系统 71784通风系统的设计 7167674.1房间换气次数参考值: 7237734.2自然进、排风系统的空气流速 8264684.3机械进、排风系统和空调系统内的空气流速 841224.4机械通风系统进、排风口的设置原则 9252255人防工程通风设计 9218196除尘系统 941187消声、减振与环保 9296647.1噪声的控制 10255697.2振动的控制 10308358暖通专业标准材料、附件表 10104749暖通专业设备材料参考品牌 111总则1.1为保证写字楼建筑的设计质量,使其符合安全,卫生,适用以及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本专业制定了此设计标准。空调方式空调水系统新风系统加湿系统除尘系统设备配置★★★★★集中空调四管制有有有合资顶级品牌★★★★集中空调两管制有有无合资著名品牌★★★集中空调两管制有无无国产1.2根据写字楼的规模、分类以及使用要求,宜设置不同档次集中空调系统,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并根据当地的能源情况,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合理的供冷供热方式:1.3满足客户对室内温度,湿度等方面的要求。标准室内温度(℃)相对湿度(﹪)新风量(m³/h·人)噪声(A声级)(dB)夏季冬季夏季冬季★★★★★24±122±1≦55≧405045★★★★26±120±1≦55≧303050★★★27±118±1≦6025551.4满足客户对空调、通风设备的材质,外观等要求。1.5对高档写字楼还需考虑室内空气质量的因素。1.6对选用的设备注意其噪声对使用者的影响。2采暖系统(北方地区)2.1采暖设计计算数据的确定2.1.1室外采暖设计温度:(详见国家规定室外采暖设计温度)2.1.2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有关规定.2.1.3采暖负荷朝向修正:北向,西北向:1.1东向,西向:0.95东南,西南:0.9南向:0.82.1.4门、窗渗透按缝隙法计算。2.2室内系统设计2.2.1采暖系统的热媒采用热水,热水供水温度根据建筑物性质、采暖方式、热源条件及管材等因素确定。一般情况下的采暖热媒温度热源形式采用散热器供暖采用地板辐射采暖锅炉房或热交换站热媒温度85~60(℃)60~50(℃)注:根据建筑标准、热源条件及管材等因素,热媒温度可调整。2.2.2供回水水平干管的设计,应符合下列:供回水干管的环路应进行水力平衡计算,计算结果应满足国家规范要求;各共用立管的热负荷宜相近。供回水干管、共用立管,采用热镀锌钢管螺纹连接。2.2.3采暖管道在下列情况下应保温:采暖供回水干管应保温;管道敷设在室外,不采暖房间,外门内及有冻结危险的地方时;管道敷设在管沟,技术夹层,闷顶或阁楼及管道井时;2.2.4采暖管道保温材料采用玻璃棉管壳,外设铝箔玻璃丝布保护层,做法及厚度参见有关标准图集。3集中空调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使用特点、负荷变化情况与参数要求、所在地区气象条件与能源状况等,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确定空气调节系统;并优先选择能耗低、经济性好的空调系统3.1空调设计计算数据的确定3.1.1室外设计计算温度:详见国家规定室外空调设计温度3.1.2室内设计参数:空气调节房间的空气参数应根据室外空气参数,冷源情况,经济条件和节能要求以及室内参数综合作用下的舒适条件,参考表2-1选用表2-1标准室内温度(℃)相对湿度(﹪)新风量(m³/h·人)室内风速(m/s)空气含尘量(mg/m³)夏季冬季夏季冬季★★★★★24±122±1≦55≧40≧500.200.15★★★★26±120±1≦60≧30≧400.250.15★★★27±118±1≧300.300.153.2空调负荷计算:3.2.1应根据空调区人员的群集情况和设备与照明的同时使用率,以及所服务空调区的同时使用情况、空调系统的类型及调节方式等,按下列规定计算确定空调冷负荷:一般空调房间或区域冷负荷应按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用于确定该空调区域的送风量和风机盘管等的设备容量。3.2.2建筑空间高度大于或等于10m、且体积大于等于10000m³,仅要求下部区域保持一定的温、湿度时,宜采用分层空气调节。采用分层空气调节时,可按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乘以小于1的系数作为空调区冷负荷,其值应经计算确定。3.3空调空气调节房间的夏季冷负荷应根据各项得热量的种类以及房间的蓄热特性分别进行计算3.4空调负荷的计算必须进行每一空调房间或区域的热负荷和逐时逐项冷负荷计算并提供计算书3.5空调系统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3.5.1采用集中空调的办公建筑,应根据不同用途、特点、使用时间以及计费单元等划分系统;3.5.2进深较大的区域,宜划分为内区和外区,不同的朝向宜划为独立区域;3.5.3全年需要空调的特殊房间,如计算机房、电话机房、控制中心等,应设独立的空调系统。3.6空调风系统3.6.1应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采用全空气(变风量)、风机盘管加新风或水环热泵等形式。3.6.2全空气空调形式应具备全新风运行条件,并应通过对回风设置静电、臭氧等杀菌措施来提高送风品质。3.6.3设置集中排风系统或分散排风系统,排风量分别按照正常运行和全新风运行(采用全空气式变风量空调时)时的新风量的90%确定。卫生间、吸烟室应保持负压。3.6.4对一类办公建筑,如建筑条件许可,空调末端尽量采用变风量系统,二类及三类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3.7空调水系统3.7.1水系统一类采用四管制二类根据定位采用四管制或双管制,夏季冷冻水7~12℃,温差5℃,。3.7.2风机盘管回水管上设电动二通阀;混风空调箱、新风机组回水管上均设比例式二通调节阀。末端实现变流量运行,满足节能要求。3.7.3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采用一次泵还是二次泵系统,无论是一次泵还是二次泵系统,均应合理设置电动压差旁通管路,以保证通过冷热水机组流量的稳定;3.7.4有条件时设置中央免费供冷系统,即在冬季室外湿球温度低于5℃后停止冷水机组(或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提供冷水供应,而由冷却塔通过与冷水机组(或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并联的板式换热器提供。设计中应对冬季需要运行的冷却塔及其室外管路采取必要的防冻措施。3.8冷热源的选择3.8.1应根据我国的能源政策和环保政策,并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在有城市或区域热网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由热网供热,冷源采用电制冷离心式或螺杆式冷水机组;当有余热可以利用时应优先考虑采用吸收式冷温水机组作为冷热源;在没有城市或区域热网又没有余热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应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采用地源(含水源、空气源)热泵或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以及锅炉加电制冷机组等作为冷热源。3.8.2制冷机的选择应根据建筑规模、使用特征,结合当地能源结构及价格政策、环保规定等,经过综合论证后确定。3.8.3选择制冷机时,不仅要考虑满负荷的COP值,还要考虑部分负荷的COP值,或采用部分负荷综合性能系数(IPLV)和部分负荷非标性能系数(NPLV)来衡量全年的综合效益。应依据建筑物的综合最大负荷以及负荷的特性来进行设备选型,并保证在设计工况下能满足空调系统的冷(热)量需求。3.8.4制冷设备的单台容量及台数的选择,应能适应空气调节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足部分负荷要求,冷水机组(或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总台数不应低于2台,并确保在一台机组停止运行的情况下其余机组能承担60%的设计负荷。应考虑到最低负荷和部分负荷运行要求。这种情况应通过合理设置一台小容量机组或在其中的1台机组上设置变速装置来解决。3.9风机盘管的选择3.9.1根据风机盘管的工作特性参数对风机盘管样本工况的三档参数分档进行修正以校核风机盘管在系统设计工况下的各档实际制(热)能力。3.9.2根据房间的冷负荷和风机盘管(修正)中档制冷量,按风机盘管中档,制冷量大于或等于房间的冷负荷确定各房间风机盘管型号。3.9.3校核风机盘管中档制热量与各房间的热负荷。要求风机盘管的中档制热量大于或等于热负荷。3.10末端设备制冷(热)量和主机装机容量的关系末端设备制冷(热)量与总制热量宜大于主机的容量,末端设备总制冷量宜为主机制冷量的1.3-1.5倍,末端设备总制热量宜为主机制热量的1.4-1.6倍。3.11新风系统3.11.1根据所采取的空调方式的不同,新风系统形式如下:集中新风系统;户式新风置换系统;微循环新风系统;3.11.2普通写字楼宜采用自然通风.3.12空气加湿装置设置商用中央空调系统的写字楼宜设置空气加湿装置,以解决北方地区冬季室内干燥问题,加湿器的设置位置如下:空调机组加湿段内;可设在新风系统的送风管上;可设在风机盘管的送风管上;可设在VRV中央空调室内机的送风管上;3.13分体空调设置三类写字楼,户内采用分体空调,室内机采用柜式或壁挂式。配合建筑专业预留分体式空调位置,设置位置与家具布置统一考虑。应预留空调冷媒管道安装孔洞。3.14工位空调系统3.14.1从送风方式来分地板工位送风系统、工作台或隔板工位送风系统和顶部工位送风系统。热源可采用集中式热源系统和分散式热源系统。集中式热源系统又根据介质的不同,分为全空气系统和冷热水系统。3.14.2地板工位送风系统的送风口安装位置在每个人的附近,承担小环境的负荷,个人可调节送风量和送风方向。地板送风空调系统使工作区温度分布均匀,工作区以上温度分布程阶梯上升,节约能源。送风通道采用地板架空的方式,架空的高度为150mm。双重地板间作冷热风通道,以便办公室布置变化和空调系统的改动。3.15VRV空调系统3.15.1采用变频多联机一拖多式空调机加新风的空调系统,根据功能及冷热负荷的不同,一台室外机可连接多台不同的功率、不同款式的室内机。室内机根据需要可单独或同时运行,并且冬、夏季自动供暖、供冷转换。3.15.2空调房间采用室内机加新风的空调方式。3.15.3办公走廊吊顶内设热回收式新风换气机作为新风机组,在向室内提供新风的同时,通过热交换元件回收部分室内排风带走的热能;并通增加向室内送风量以维持室内正压。3.15.4冷媒采用R410a3.16变风量空调系统变风量空调系统是利用改变进入空调区域的送风量来适应区域内负荷变化的一种空调系统。其最大优点在于节能和提供良好的舒适性。在一些较大空间,负荷有一定变化的场所可适当考虑采用。3.16.1变风量系统中,每一空调机组的计算负荷应按其负担的房间的逐时负荷之和的最大值来决定3.16.2当建筑平面的进深较大时,宜进行内外分区,通常按距建筑外墙
3~5m为外区,其余为内区。对内区而言,其空间需常年冷负荷,而外区在夏、冬季需不同的冷、热空调。由于内区常年供冷,建议采用不带风机的末端装置,其气流组织亦比较容易保证空调舒适性要求。3.16.3负荷很低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新风量不足的现象,因而必须对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实施有效的控制。3.16.4变风量系统的种种优势是建立在合理优秀控制系统基础之上的,因此设计时应综合考虑末端装置控制、送风量控制、最小新风量控制、送、回风量平衡控制、送风温度控制、房间湿度控制以及水系统等控制。4通风系统的设计4.1房间换气次数参考值见下表:房间换气次数参考值表4-1房间名称换气次数(次/h)房间名称换气次数(次/h)卫生间5~10厨房(中餐)40~50开水间6~10厨房(西餐)30~40制冷机房4~6职工餐厅25~35变电室5~8车库5~6配电室3~4浴室(无窗)5~10蓄电池室10~15洗衣房10~15油罐室4~6锅炉房/换热站10~15电梯机房8~15水泵房≥4中水站8~124.2自然进,排风系统的空气流速,建议按表4-2采用自然进,排风系统的空气流速(m/s)表4-2地点风速地点风速进风百叶0.5~1.0地面出风口0.2~0.5进风竖井1.0~2.0顶棚出风口0.5~1.0水平干管0.5~1.0排风口0.5~1.0竖井0.5~1.0排风道1.0~1.54.3机械进,排风系统和空调系统内的空气流速,可根据建筑物的性质按下表采用机械进,排风系统和空调系统内的空气流速(m/s)表4-3部位住宅教室,剧院及其他公共建筑站房,库房适宜流速最大流速适宜流速最大流速适宜流速最大流速新风入口3.54.04.04.54.55.0风机出口5.0~8.08.06.5~10.07.0~10.58.0~12.08.0~14.0主风管3.5~4.54.0~6.05.0~6.06.0~7.06.0~8.07.0~10.0支风管3.03.5~6.03.0~4.54.0~6.04.0~5.05.0~7.0支立管2.53.0~4.03.0~3.54.0~5.04.05.0~7.04.4机械通风系统进,排风口的设置原则4.4.1进风口应直接设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点,且在排风口的上风侧.4.4.2当进,排风口在同侧时,排风口宜高于进风口6m,进排风口在同侧同一高度时,其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0m.4.4.3进,排风口的底部距离室外地面不宜小于2m.4.4.4进,排风口的噪声应符合环保部门的排放标准,否则应采取消声要求。5人防工程通风设计5.1人防战时使用功能为专业队员掩蔽、人员掩蔽时应设三种通风方式清洁式通风滤毒式通风隔绝式通风。5.2防空地下室战时最小新风量标准应按表4-4采用战时最小新风量标准(m3/P•h)表4-4工程类别清洁通风滤毒通风专业队员掩蔽所≥10≥5二等人员掩蔽所≥5≥2其它配套工程≥3注:物资库的清洁式通风量按清洁区的换气次数1~2次/h计算。5.3防空地下室平战结合的工程,清洁式通风管管径,粗过滤器、密闭阀门和通风机等设备的选择,按最大的计算新风量确定。5.4按战时滤毒通风的计算新风量选用滤毒进(排)风管路上的过滤吸收器、滤毒风机、滤毒通风管及密闭阀门。5.5与扩散室连接的通风管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5.5.1当通风管由扩散室侧墙穿入时,通风管的中心线应位于距后墙的1/3扩散室净长处。5.5.2当通风管由扩散室后墙穿入时,通风管端部应设置向下的弯头,并使通风管端部中心线位于距后墙的1/3扩散室净长处。5.6汽车库通风设计6除尘系统6.1一类办公楼宜设置集中除尘系统。6.2吸尘主机一般设于汽车库或地下设备用房内。6.3吸尘口可设在墙面、橱柜或地板上,距地面300mm,每个吸尘口最大负担吸尘半径为8米。6.4主干管敷设在吊顶内,立管设在管井内或明装(待装修时做暗装处理)。7消声、减振与环保为防止振动,噪声及有害气体污染室内外环境,对有关污染源采取如下防治措施:7.1噪声的控制7.1.1冷却塔、制冷机、水泵、风机等均选用高效低噪产品。制冷机房的内墙和天花设吸声体,进排风口在必要时设消声百页。7.1.2对所有可对室内外造成超标噪声污染的通风机,均在其进出管段设消声器及送风静压箱。送风量较大的柜式空调器,在出风口装消声器或作吸声处理。7.1.3对于变风量系统应校核选用的末端装置在最小风量、最大风量时产生的噪声。因为末端的型号越大噪声也越大,故在便于合理布置空调系统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小型号的末端装置。7.1.4在变风量系统中采用变静压法自动控制系统,尽量提高系统末端装置的节流调节阀的平均开度,从而降低末端入口调节阀的节流噪声。7.1.5对于带风机的末端装置,视噪声控制要求而定,合理选择该末端装置的风机运行风量,有可能的话,设计考虑全部采用无风机的末端装置。7.1.6在末端装置的出风管上,合理设置所需的消声设备。7.2振动的控制7.2.1凡在屋面和设备层安装的主机,风机,水泵等均设减振基础,管道安装减振吊架。与连接的风管和水管加装减振软接,防止振动传递。7.2.2凡须减振的设备均做基础减振,使用减振装置。7.2.3发电机房等废气,经专用处理后再行排放,达到有关环保排放标准。8暖通专业标准材料、附件表系统分类备注1.采暖系统1.1室外管道无缝钢管1.2室内管道明管:热镀锌钢管;暗管:铝塑复合管1.3地板辐射PE-RTPE-XPB1.4分户热量表一体化热表1.5散热器高频焊散热器1.6阀门截止阀/闸阀/蝶阀/平衡阀/球阀1.7保温玻璃棉管壳岩棉管壳2.空调系统2.1空调风系统2.1.1排烟、通风风管普通钢板风管2.1.2空调用风管镀锌钢板2.1.3人防用风管镀锌钢板规范要求2.1.4卫生间用风管柔性通风软管2.1.5空调风管保温玻璃棉板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oem五金合同协议
- 开发产品提成合同协议
- lol职业俱乐部选手合同协议
- 店铺转让出兑合同协议
- 工程承揽补充合同协议
- 店面整体转让合同协议
- 专收废旧厂房合同协议
- 专利代理公司合同协议
- 建筑服务打井合同协议
- 工程承包垫资合同协议
- (中职中专)汽车修理基本技能完整版课件汇总全书电子教案(最新)
- 人员进出洁净区更衣流程图
- 林业政策法规考试题库(含答案)
- 机械、设备挂靠协议范本、合同、合约
- 管理前沿理论试题总结
- 马坑铁矿450-200钼矿床的地下开采方案设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
- 高三英语教研组建设(课堂PPT)
- 排水管道非开挖预防性修复可行性研究报告
- 读书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
- 企业全面战略管理、年度经营计划、预算管理、绩效管理
- SOP0420201洁净空调系统清洁消毒预防性维护保养操作规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