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深挖】第一单
元—第二单元讲义
【教材深挖系列】
“立足教材,同时高于教材”,基于部编版新教材特点及近5年
乃至近10年高考考情,细致总结归纳。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从中生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与巩固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原始社会的分期:依据制作石器(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技
术的不同,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深挖点:新旧石器时代除
了石器,还有木、骨、蚌等其他材质的生产工具工
2.旧石器时代(苑今约170万年至约1万年)
(1)含义: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代表性文化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
至20万年的北京人。
(3)生产与生活:能以打制方法制作简单工具;从事渔猎和采
集【深挖点:渔猎采集这种经济生产方式下,人们“逐资源而居”,
四处奔波,生产生活还不稳定】,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深
挖点:火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了人类体质】。
【深挖重难点】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人类遗址和文化遗
存的分布特点
①多沿大河、平原地区分布,多元一体。
②新石器比旧石器时代遗址数量更多,分布更广。
③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文化遗存较多,这一地区开发程度相对
较高,为此后中国经济重心长期位于北方黄河流域奠定了重要基础和
优势。
④考法:A地区的某种文化特征出现在了B地区,体现的是不同
地区(如中原与边疆、南方与北方、黄河或长江的中游与下游)之间
的交流与联系。如三星堆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中地域特
征鲜明的考古学文化之一。三星堆文化中,既有与中原夏商王朝类似
的青铜器和玉璋、玉琮、玉戈等,又有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面具、
神树等。
3.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进入)
(1)概况
①定义:指以磨制方法【深挖点:伴随着进入农业社会和定居生
活的出现,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制作更精致、效率更高的生产工
具,“磨”比“打”更需要时间和耐心。此外,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对
生产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磨制石器适应了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需
要】制作石器的时代。
②生产与生活特点:已经大量使用陶器【深挖点:“大量”说明当
时陶器使用较为普遍,是日常用品,所以陶器一般不能作为新石器时
代晚期贫富分化、私有财产出现的证据。陶器易碎,但方便人们生活,
适应了定居生活的需要】,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
稳定【深挖点:新石器时代的“稳定”主要体现在:①生产生活地点
相对稳定固定,在固定的地方进行生产生活,并出现了公共墓地、宗
教场所等建筑;②食物来源相对稳定,农业畜牧业的食物比采集渔猎
更稳定】。
③遗存分布特点与意义: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奠定了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深挖重难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点
①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
等,都是中华民族起源的重要源头,但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没有联
系、没有交往的多元。
②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
型文化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多种文
化互补、逐渐相融并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2)新石器文化遗存代表
时间距今约7000至5000年(新石器时代前中期)
空间黄河中游黄河下游长江下游
代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特征①手工业: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深挖点:“彩绘”体现了
当时审美与劳动生产相结合】②农业: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①手
工业:陶器;②农业:粟①农业:种植水稻;【深挖点:南稻北粟
体现的是种植结构的差异。注意辨析高中历史中涉及的各种XX结构,
如种植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劳动力结构,等等】
②手工业:掌握了养蚕蝶丝技术
时间距今约5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
空间黄河中下游【深挖点:相比距今约7000至5000年黄河中
游和黄河下游呈现不同的文化特征,此时(距今约5000年)黄河中
下游都属于龙山文化,体现了文化整体性和文化融合程度更高】东
北辽河上游长江下游
代表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特征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深挖点:从彩陶到黑陶,
烧制难度加大,体现了手工制陶工艺的进步工被称为“蛋壳陶”【深
挖点:各地在自然环境、经济水平、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使各地
陶器形态呈现异彩纷呈的特点】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
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深挖点:当时大型建筑的修建,涉及对公共权
力的运用,说明已经出现阶层分化,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组织和动
员能力有一定提高】
4.原始社会组织的特征
(1)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约
200万年)。
(2)母系氏族社会【深挖点:氏族由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组成】
①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深挖点:母系氏族社会的时间横跨旧
石器、新石器时代,如仰韶文化中的姜寨遗址还属于母系氏族社会】。
②特征: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深挖
点:说明母系氏族社会尚未产生贫富分化和阶层分化
(3)父系氏族社会【深挖点:从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
会,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具体来说,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进
一步发展,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
①出现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
②社会特征: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深挖点:生产力
进步一剩余产品出现一贫富分化】,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
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深挖点:从氏族到部落,再到部落联盟,体
现了当时人类生产生活规模、交流程度的扩大和提高】。
③发展趋势: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
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
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深挖点:注意“迈入”的时间,是距
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从部落到国家
1.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
(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深
挖点:中国早期历史文献和实物史料匮乏,研究难度较大。民国时期
王国维先生提出“二重证据法”,强调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代文
献记载相互印证来研究历史,尤其是研究中国早期历史】
(2)五帝时代
①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深挖点:黄帝陵位于今天陕
西省延安市黄陵县】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
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②根据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尧的地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深挖点:这一时期是“公天下”,
③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深挖点:治水也是当时农业社会发展
的需要】,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
④考古学证明【深挖点:这一时期的历史,因为文献记载匮乏,
所以更多的依靠考古领域的成果来进行研究】,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
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
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
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深挖点:“有专家”说明学术界尚
未达成共识,也体现了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严谨性】认为其具备了国
家的初始形态。
2.夏朝一一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深挖点:“约”字的使用,也可
以体现出历史教材的严谨性,学术界尚未共识夏朝建立的准确时间】,
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深
挖点:确立了王位世袭制,重视血缘】。
(3)国家管理
①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②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上,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深挖点:体现了氏族部落
时代的历史遗留影响,血缘观念对社会组织的影响较大,根源在于社
会生产力的落后。与血缘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地缘”,“地缘”是生产
力提高的产物】。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
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深挖点:直接统治+
间接统治是夏、商、西周三代政治管理上的共同特点,但程度上存在
一些差异】
(4)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深
挖点:体现了教材编写的严谨性,也说明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还需
要更多的考古发现来证实】是夏文化的遗存;《夏小正》载有一年中
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深挖点:观察天文规律、
四季变换等,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
商和西周
1.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深挖点:商朝统治重
心在东方地区,即黄河中下游,这些地区商朝文化遗址出土较多,验
证了史学中关于商朝的很多记载】的商部族首领汤推翻夏朝后,建立
了商朝。
(2)都城变动:商朝前期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深挖点:
多次迁都不利于增强商王朝对周边方国的影响力,都城定于殷有利于
维护和稳定商王朝的统治工所以商朝也称殷朝。
(3)文化
①文字: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深挖点:甲骨文证实了青铜器
铭文和典籍文献中关于商朝部分历史的记载。同时甲骨文中的一些文
字,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体现了文字的传承】,主要是商人刻
写的占卜记录【深挖点:体现了商朝政治生活中神秘色彩较为浓厚工
已是一种成熟文字。
②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深挖点:相
比商朝,西周青铜器整体造型庄重,纹饰不那么多,体现了西周理性
色彩更浓厚,这与西周礼乐文化相关,
③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
的纪日方法。
(4)国家管理
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②中央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③实行内外服制【深挖点:直接控制+间接统治】。内服指商王直
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5)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
汉,北至燕山。
【深挖重难点】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度
(1)受部落联盟传统的影响。夏朝统治区域内有直接由夏王管辖
的地区和臣服于夏王由属国首领管辖的地区之分。商朝实行内外服制
是沿袭了夏朝的做法,但又有一定的进步,如商王直接控制的地方扩
大,方国对商王的义务更明确。
(2)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根本原因。
(3)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当时还不具备直接统治的条件,商王
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商朝与周边方国
的联系,维护自身统治。
2.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深挖点:武王伐纣时间通过文献、
文物等资料证实,学术界已经共识工周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
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深挖点:西周宗法制核
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上,西周以父死子继为主,商代则
是兄终弟及为主】。
①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②意义: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
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
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深挖重难点】结合教材“西周分封示意图”理解西周分封制的
特点
(1)分封主体:数量众多,分封对象以姬姓贵族为主,此外还
有功臣和先代君王后裔。
(2)分封范围:涉及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其中以黄河中
下游为主。
(3)战略要地:如黄河中下游、原来商朝统治中心的东方地区,
多以姬姓诸侯国和功臣诸侯国镇守。
(4)诸侯国的范围分布与数量多少,与所在地区的社会发展程
度密切相关.如黄河中下游是当时的经济重心,可联系新石器时代文
化遗存分布的地图来关联理解(历史的继承与发展)。
(5)西周初年营速洛邑,主要是因为商朝统治中心在东方地区,
营建洛邑有利于威慑和镇压商朝残余势力。
(6)西周分封制延续了夏、商政治体制的特点(直接统治+间接
控制),体现了历史惯性,但也具有历史的进步性,相比夏商,西周
分封制更具制度化,权利与义务关系更紧密。
【深挖重难点】西周分封制的积极影响
(1)巩固统治方面
周天子分封诸侯到各地,封国成为周王朝重要的屏障,这促进边
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巩固新开拓的疆土。
(2)民族交融方面
被分封的诸侯及其率领的民众与封地的土著族群相互通婚,构成
一个多元的社会,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3)经济文化方面
周朝的礼乐文化通过分封制传播到各封国,偏远地区受中原文化
的影响程度加深,并推动了诸侯国之间、南方与北方之间的文化经济
交流,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中原诸侯国与周边少数民族
的交往交流碰撞,使中原文化的辐射范围扩大,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共和行政”
①原因:公元前841年【深挖点: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开始于
公元前841年工周厉王贪财好利【深挖点:体现了西周中后期,随
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石会财富有了一定的增加】,为政暴虐,引发了
“国人暴动”【深挖点:体现了商周时期的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国
人”(居住在都邑内的人,与之对应的是“郊人”“野人”)对君主权
力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工
②结果: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
政”。
(4)灭亡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教
材深挖点:体现了当时的民族交融进程工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C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3.商和西周的经济一一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农业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深
挖点: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工具兢为原始落后,体现了当时原始农耕的
生产特点工青铜农具极少【深挖点:铜资源在当时较为稀缺,铜资
源主要用来铸造贵族使用的青铜食器乐器酒器及兵器等。很多铜矿
位于南方,从采矿(在南方)到铸造青铜器(叁北方),体现了南北
方联系的加强】
土地制度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
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隧意买卖。历史文献中所说【深挖点:教材这一
说法较为严谨,井田制虽在文献中有记载,但是否真正实施过学术界
仍存争议,还需要结合地下考古资料进一步研究。因为中国地形的复
杂性,同时井田制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做支撑,这可能超出当时社
会客观条件,所以很多学者认为井田制只是统治者的一种构想】的井
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因土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道路疆
界划分,形似“井”字而得名
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深挖点:这些青铜器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同时当
时青铜器(数量、规格)与等级制度紧密结合,成为等级权力的标志,
身份地位的象征工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教材重要图片解读:
【解读】城墙一方面体现了当时不同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战争碰
撞,另一方面体现了当时部落或部落联盟内部的阶层分化,城内居住
的多位权贵阶层,被统治者多居住在周边的地点。
【解读】图中圆圈呈现的墓葬,很明显是一个单人墓葬,并且有
大量的陪葬品,体现了当时私有制产生和阶层分化。如果是多人墓葬,
则不能作为私有制产生的证据。
【解读】青铜器铭文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第一手史料,有利于
印证、订正史书中关于中国早期历史的记载。同时,周武王之所以决
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一方面是宣扬政权合法性的需要,另一方面是
因为商朝统治中心在黄河中下游,需要镇压商朝残余势力C
【解读】商周时期社会生产力较低,生产工具效率低下,所以需
要大量奴隶进行集体劳作来满足统治者对物质的需要。一旦生产力明
显提高,比如下一课讲到的铁农具和牛耕的产生于推广,大量奴隶集
体劳作的方式就逐渐被小农经济所取代。同理,可联系近代西班牙、
葡萄牙在美洲发展采矿、种植园经济这种落后的经济生产方式,也需
要大量的黑人奴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的扩展,对技术、劳
动力的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降低,所以黑人
奴隶贸易在19世纪最终被废止。上述本质上体现的是唯物史观的内
容,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具有不同的生产关
系。
讲义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原始社会的分期:依据制作石器(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技
术的不同,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2.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70万年至约1万年)
(1)含义: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代表性文化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
至20万年的北京人。
(3)生产与生活:能以打制方法制作简单工具;从事渔猎和采
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3.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进入)
(1)概况
①定义: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②生产与生活特点: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
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③遗存分布特点与意义: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奠定了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2)新石器文化遗存代表
时间距今约7000至5000年(新石器时代前中期)
空间黄河中游黄河下游长江下游
代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特征①手工业: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②农业:以粟等为主要
栽培作物①手工业:陶器;②农业:粟①农业:种植水稻;②
手工业:掌握了养蚕蝶丝技术
时间距今约5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
空间黄河中下游东北辽河上游长江下游
代表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特征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都出
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4.原始社会组织的特征
(1)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约
200万年)。
(2)母系氏族社会
①时间:旧石器用代晚期。
②特征: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
①出现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
②社会特征: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
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发展趋势: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
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
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从部落到国家
1.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
(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
①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
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②根据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尧的地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③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
④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
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
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
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夏朝一一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夏朝。
(2)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国家管理
①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②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上,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
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4)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
夏文化的遗存;《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
和农事等内容。
商和西周
1.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族首领汤推翻夏
朝后,建立了商朝。
(2)都城变动:商朝前期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商
朝也称殷朝。
(3)文化
①文字: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已是一种成熟文字。
②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③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
的纪日方法。
(4)国家管理
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②中央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③实行内外服制1c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
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5)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
汉,北至燕山。
2.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建立
周朝,都城在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②意义: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
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
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3)“共和行政”
①原因: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
人暴动”。
②结果: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
政”。
(4)灭亡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
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3.商和西周的经济一一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农业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
青铜农具极少
土地制度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
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
的基本方式,因土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道路疆界划分,形似“井
”字而得名
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深挖教材系列一一立足教材,高于教
材。公众号“历史闪闪发光”陆续更新中,欢迎关注。
【教材深挖系列】
“立足教材,同肘高于教材”,基于部编版新教材特点及近5年
乃至近10年高考考情,细致总结归纳。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从中生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与巩固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形势
①背景: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礼乐
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深挖点:源于西周分封制的弊端,
诸侯掌握封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权,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同时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
主地位。
②概况: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
称“春秋五霸”。【深挖点:春秋时期,传统的政治秩序虽然受到冲击,
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齐国、晋国都曾打出“尊王攘
夷”的旗号,形式上仍然尊奉周天子。同时,宗法制的一些重要原则
如嫡长子继承制仍然有重要影响,如一些诸侯会盟上,很多传统的政
治观念仍然被强调。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等人也作出了一定的
反应,如整理《春秋》时注重维护等级秩序】
【深挖点】教材上春秋列国形势图解读
(1)政治秩序:西周分封制受到严重冲击,周天子权威下降。
但传统政治秩序(如“天下共主二嫡长子继承制等观念)仍发挥着
重要影响。
(2)诸侯国数量:争霸战争频繁,诸侯国明显减少。春秋时期
的争霸战争并不意味着不兼并小国。如晋国“假道伐虢”“唇亡齿寒”
的典故,晋献公一次出兵灭了两个小诸侯国。
(3)民族关系: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因社会发展程度高于相
邻的戎狄蛮夷(山戎、北戎、赤狄、楼烦、林胡等),自称为“华夏二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重点关注晋国、秦国、燕国与北方少数民
族的交往),周边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C
(4)南北交流:争霸战争中,很多是北方诸侯国与南方诸侯国
之间进行,比如晋楚争露、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北上争霸,这推动了
南北方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但整体上来说,北方诸侯国实力更强。
(5)局部统一:春秋时期大国吞并小国,推动了局部统一,是
一种历史的进步。
【补充史料】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
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二,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
之知也。”一一《论语•宪问》
【解读】上述史料可以体现出宗法制受到冲击(桓公杀公子纠)、
民族交融进程加快(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及社会观念领域的
碰撞(管仲非仁者与?)。
(2)战国形势
①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卿大夫掌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
大夫将晋国瓜分【深挖点:三家分晋并非战国开始的时间。战国时期
开始于公元前475年,韩、赵、魏三家被册封为诸侯是在公元前403
年工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②“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最终形成了齐、楚、燕、韩、
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二
③分封制崩溃:周朝传统的统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
称王【深挖点: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率先称王,战国时期魏国国君最
先称王。相比韩、赵、魏、齐、鲁、燕等诸侯国,传统的政治秩序和
观念对楚国、秦国的束缚较小,因为楚国、秦国成为诸侯国的时间较
晚,同时位于边陛地区工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深挖重难点】战国形势图解读
(1)诸侯国数量:相比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进一步
变少一一从春秋“列国”到战国“七雄
(2)长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北方戎狄蛮夷交界处,边界
出现了大量的防御工事一一长城。这说明兼并战争更加剧烈,同时民
族交融进程加快(战争也是促进民族交融的一种重要方式)。
(3)黄河水患与集权国家:黄河中下游分布了魏国、韩国、赵
国、齐国等重要诸侯匡,除了黄河的自然泛滥,决堤放水成为诸侯国
之间兼并战争的一种重要手段。黄河水患的危害性以治理黄河水患的
紧迫性,都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4)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修筑长城、治理水患、修建大型水
利工程等,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非常考验诸侯国的社
会组织和动员能力。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国家治理尤其是社会组织和
动员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5)城市:战国时期,涌现出很多重要的城市,如齐国临淄(齐
文化)、楚国郢都(楚文化)、赵国邯郸(燕赵文化)。
(6)通过出土的货币,可以说明当时诸侯国与边远地区、诸侯
国之间存在商业交流,如燕国旧址北京地区出土了赵国、韩国、魏国
的货币。
(7)边界:在地图上,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周边民族之间都
没有标注明确的边界(对比教材上秦朝及以后的政治形势地图),这
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发展程度的限制,存在大量土地待开垦开发利用,
诸侯国之间存在大量待开发的缓冲地带,同时也体现了当时郡县制度
的推行还不够全面。
2.华夏认同
(1)形成
①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相邻戎狄蛮夷民族产生
了华夏认同观念。
②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深挖点:这一时期民
族交融的方式,除了战争冲突,还有经济贸易,如在今天辽宁、吉林
和内蒙古等地出土了燕国的货币,说明当时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
易往来】
(2)意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
更为广泛的族群。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农业①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深挖点:铁制农具
更锋利坚固,使更多的土地被开垦开发利用,私田不断增加】②各
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深挖点: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体现当时诸侯国国家组织和动员能力的提高】,如都江堰、郑国渠、
芍陂;③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开始出现,井田制下的集体
耕作方式逐渐瓦解【深挖点:井田制下,奴隶集体劳作(生产关系),
生产积极性低,不适应生产力进步的需要。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推广,小农经济出现和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这体现了生产力进步
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手工业①冶铁技术出现【深挖点:铁器种类多样,有农具、兵
器、手工业工具和杂用器等,铸铁的使用范围扩大,铸铁的质量得到
提高】;战国时铁器在农业、手工业中普遍使用,已经取代了石器、
木器、蚌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②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深挖
点:冶铜、冶铁、煮盐、纺织、木工、漆器等细分手工业,无论生产
规模与生产技术都较过去大为进步,并与商业紧密联系】
商业①货币形式多样【深挖点:不同诸侯国在社会生产力方面
的差异,以及原有的经济生产方式,影响了各国货币的形式工流通
广泛;②各诸侯国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③
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商人阶层的影响力增强【深挖点:一
些大商人甚至可以影响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如吕不韦】;
2.变法运动
(1)概况
①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
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②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③影响: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
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商鞅
变法效果最为显著【深挖点:除了秦国,东方六国也在积极进行变法,
如韩国申不害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2)商鞅变法
①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两次变法。
②变法内容
政治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旗特权;行政管理上普遍推
行县制【深挖点: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县、郡,如公元前493年,晋国
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
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工县的主要官员
由君主任免【深挖点:这有利于中央政令的传达、贯彻、执行,增强
了秦国的竞争优势】
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深挖点:古代商业,尤其是民间商
业,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不稳定性、风险性,同时也不利于政府稳定
社会秩序。相比之下,农业则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粮食、税收、徭役
主体、兵源等】;“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社会管理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深挖点:削弱了血缘
宗族组织的影响,有利于加强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在民间实行什伍
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③影响:变法措施深入人心。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
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的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
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孔子和老子
1.孔子
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其主要思想和言论载入《论语》
思想主张核心“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
复礼为仁
政治“为政以德”;恢复周礼;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改
良
哲学“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
位置
教育“有教无类二因材施教【深挖点: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
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冲击了贵族政治】
其他贡献整理文献,编纂“六经”,为传承夏、商、西周文化作
出了重要贡献
2.老子
(1)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①世界观: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②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
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③政治上: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
治【深挖点: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汉初、隋初都采用了道家流派的
思想来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经济】,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百家争鸣
1.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
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深挖点:社会经济发展
一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一新兴的士阶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的活
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2.内涵: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
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
面。
3.诸子代表的思想
派别代表主张或特点
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深挖点:注意梳理“人性恶”
隆礼”与重法的关系。荀子认为人性恶,光靠礼不足以治理国家,还
需要重视法律】
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
”理论
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
治主张【深挖点:墨家思想中包含很多自然科学知识,如小孔成像。
晚清时期西学东渐背景下,墨家思想重新受到当时先进中国人的重视】
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
权的政治思想【深挖点:适应了当时诸侯国国军富国强兵的需要】
4.意义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
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深挖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
经济的反映,这也属于唯物史观的理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深挖重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政治转型:分封制走向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国争
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
散逐步走向统一和集权。
(2)经济转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
解;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从集体耕作到个
体农耕)、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为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3)思想转型: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儒家、
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形成并发展,提出不同的治国思想,为
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理念,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完成统
一提供了思想动力。
教材重要图片解读:
【解读】“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在后来的十六国北朝时期,尤
其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重视,纷纷将自己的祖先追溯至炎
黄,来宣扬统治中原的合法性。
【解读】
①关于史料阅读,后来的“摩肩接踵”成语即出自这里。后来的
很多成语典故都出自春秋战国这样一个大变革时代,注意体会不同成
语背后所体现的时代信息(政治、经济、文化)。
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
问鼎中原远交近攻纵横探阖
毛遂自荐鸡鸣狗盗狡兔三窟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
援苗助长出自《孟子》
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
②关于货币,不同地区旧有的经济生产方式影响了货币形制。布
币:形似铲子,与中原地区农业经济生产方式有关。刀币:形似刀具,
与燕齐采集渔猎生产方式有关。半两钱:形似纺轮,与石器时代纺织
活动有关。蚁鼻钱:与商代贝币海贝有关。
【解读】注意结合商鞅的思想来理解“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
导”这句话。中外历史上很多社会转型时期,思想解放总是先于政治
制度变革的,如中国晚清时期、世界史启蒙运动时期。
【解读】上述内容可以鲜明体现唯物史观的理论一一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示意图如下:
【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
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同时,《诗经》
也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
讲义版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形势
①背景: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礼乐
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同时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
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②概况: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
称“春秋五霸二
(2)战国形势
①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卿大夫掌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
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②“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最终形成了齐、楚、燕、韩、
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③分封制崩溃:周朝传统的统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
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2.华夏认同
(1)形成
①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相邻戎狄蛮夷民族产生
了华夏认同观念。
②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意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
更为广泛的族群。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农业①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②各国纷纷兴建水
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③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
农经济开始出现,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方式逐渐瓦解
手工业①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铁器在农业、手工业中普遍使
用,已经取代了石器、木器、蚌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②手工
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①货币形式多样,流通广泛;②各诸侯国涌现出一批人
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③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
商人阶层的影响力增强;
2.变法运动
(1)概况
①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
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②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③影响: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
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商鞅
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2)商鞅变法
①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两次变法。
②变法内容
政治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行政管理上普遍推
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社会管理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
互相纠察告发
③影响:变法措施深入人心。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
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
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孔子和老子
1.孔子
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其主要思想和言论载入《论语》
思想主张核心“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
复礼为仁
政治“为政以德”;恢复周礼;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改
良
哲学“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
位置
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其他贡献整理文献,编纂“六经”,为传承夏、商、西周文化作
出了重要贡献
2.老子
(1)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①世界观: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②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
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③政治上: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
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百家争鸣
1.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
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的活
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C
2.内涵: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
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
面。
3.诸子代表的思想
派别代表主张或特点
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苟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
”理论
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
治主张
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
权的政治思想
4.意义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
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教材
深挖系列】
“立足教材,同欠高于教材”,基于部编版新教材特点及近5年
乃至近10年高考考情,细致总结归纳。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从中生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与巩固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的统一
1.背景
(1)客观条件
①政治上: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深
控点: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c孟子、《吕氏春
秋》都提出过统一方面的思想,
②经济上: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深挖点:经济规模的扩大,需要商品、人员的广泛流通,可联系近
代德国统一的根本原因进行关联理解】。
③思想上:法家集权观念的影响【深挖点:集权观念通过变法措
施来落实,加强了国家组织和动员能力,
(2)秦国自身条件
①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深挖点:修建了大型水利
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作用包括抗洪、灌溉、提供粮食、运输等】。
②数代秦王【深挖点:发展战略正确且持续时间长】励精图治,
广纳贤才【深挖点:选拔人才不限定于秦国,重视才能,而非血缘,
官僚制相对完善工吏治较为清明【深挖点:有利于传达、贯彻和落
实政府的政令】。
③商鞅变法后,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
了基础。
2.过程
(1)灭东方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
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建立
秦朝,定都咸阳。
(2)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3)击退匈奴进攻;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
长城【深挖点: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的
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洸、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3.巩固
(1)巩固中央集权
①确立皇帝制度【深挖点: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帝独尊、皇权至
上、世袭皇位】:将君主定名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通过具体
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
定权。
②中央官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深挖点:
由于严重威胁皇权,秦朝没有人真正担任过太尉一职】、御史大夫,
为主要辅佐大臣;九胭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地方制度: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深挖点: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形
成】,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深
挖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官僚制的发展】。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深挖点: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分别负责管理
民众和治安。
(2)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统一车轨、文字【深挖点:适应了
大一统的需要,便利了政令的传达,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
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深挖点:统一车轨、修驰道和直道,
是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对匈奴作战、征服岭南的重要保障工颁
行法律,编制户籍【深挖点:户籍是古代政府征发赋役的重要依据工
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4.意义
(1)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形成统一
中央集权国家【深挖点:小农经济是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由于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分散性,所以迫切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通
过国家力量来推行重农政策、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等】。
(2)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3)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深挖重难点】秦朝形势图解读
(1)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注意,郡县制
是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2)开疆拓土:在秦统一六国后,秦朝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
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匈
奴的进攻。
(3)长城
①长城主要分布在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
②除了农牧分界线,在缓冲地带也有长城分布。这一分布特点,
有利于纵深防御。同时还体现了秦朝疆域的扩大,即秦朝建立后,北
击匈奴,边界线向外推移,原来战国时期秦国西北边界上的长城,变
成了缓冲地带上的长城C
③秦朝的长城并非全部新修的,原来东方六国的边界长城,很大
一部分仍在发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作用。公元前214年,秦朝
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洸、东至辽东的万
里长城。
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有考证说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
齐国。(历史传说有利于固化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4)灵渠是秦朝修建的连接湘江与漓江的人工运河,沟通了长
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为秦朝开拓和管理岭南提供了交通支撑,便利了
农田灌溉,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
秦朝的暴政
1.徭役繁重:完成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
造宫殿、陵墓;秦始皇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
【深挖点】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提高,有利有弊
①秦统一前,调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统一战争,有利于
推进统一六国的进程。
②秦统一后,大规模兴建陵墓、宫殿等大型工事,消耗了大量的
人力、物力、财力,牵涉面较广,增加了人口和税收负担,严重超出
民众可承受范围后,于是农民起义爆发了。
2.秦始皇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以求长生不老。
3.刑法严苛:秦朝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4.焚书坑儒
(1)概况: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
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全部焚毁【深挖点:
不利于先秦文化的传承,汉代今古文之争与此密切相关】,只有医药、
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
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史称“焚书坑儒”。
(2)影响: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5.秦二世统治残暴: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
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秦末农民起义爆
发。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秦末农民起义
(1)陈胜、吴广首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
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深挖点:为什么中国历史第一次
农民起义出现在秦朝,而不是更早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处于社
会转型时期,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着大量使用奴隶的现象,封建制度下
的农民阶层还未完全形成。秦朝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重农政
策的推行,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农民阶层的力量也明显壮大】,陈
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深挖点:大泽乡位于今天安徽,为楚国
旧地,号为“张楚”有利于扩大起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工不久战败。
(2)项羽、刘邦亡秦:刘邦、项羽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深挖点:秦末农民
起义对后世封建统治者起到了警醒作用,推动统治政策的调整】。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小语种考试积累与提升试题及答案
- 小语种考试重点知识点试题及答案
- 小语种考试的数字化转型试题及答案
- 理财师考试有效复习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畜牧师考试全景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畜牧师职称考试重要测验试题及答案
- 理财师应具备的市场洞察力试题及答案
- 小语种证书考试通过的心理准备与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小语种考试学习方法与试题及答案
- 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学习计划试题及答案
- GB/T 22690-2008数据通信设备通用机械结构机柜和插箱
- GB/T 16750-2015潜油电泵机组
- GB/T 13871.1-2007密封元件为弹性体材料的旋转轴唇形密封圈第1部分:基本尺寸和公差
- GA/T 1245-2015多产权建筑消防安全管理
- 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作业指导书(很全的资料)
- 《美的历程》导读课件
- 模拟法庭案例脚本:校园欺凌侵权案 社会法治
- 工程临时最终延期申请表
- 镀锌生产线张力驱动控制基础
- 小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4、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说课稿
- DB11T 1340-2022 居住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