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青桐鸣高三4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5青桐鸣高三4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5青桐鸣高三4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5青桐鸣高三4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5青桐鸣高三4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注意事项: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充分挖掘中国春节深厚的文明底蕴和时代价值,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年之初的时间坐标,鲜明标识了国人的宇宙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时间之流本是连续不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在绵延至今的春节礼俗中,既有洒扫庭除、沐浴祛秽等物理层面除旧布新的习俗,也有祈福迎祥、祭灶祭祖等精神层面辞旧迎新的仪式。对向上的心态,迎接充满希望的下一年。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遗产,春节是古人顺天应时、与天地同频共振的实践产物,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春节在节气上靠近立春与雨水,是四季时序之始,方物态保护令”,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令草木生发得以畅达。挖掘春节中丰厚的生态伦理内涵,有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式现代化,塑造万物并育的生态文明。自古以来,团圆、团聚就是春节最核心的主题,这一主题在从乡土中国到流动中国的巨大变迁中不但未曾淡化,反而历久弥新,这背后是中华民族“归根报本”的人生观。中国人笃信孝为人道之本,春节则是这一厚重情感最为集中的出口。春节既有“以血缘为纽带的亲人思念”,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中,人伦得以绵延。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与春节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根脉意识密不可分。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而言,其情感基调是“和”。中国文化重视敦睦亲邻,以和为贵,这种“和谐”的价值观在春节得以最充分展现——团圆欢聚、共享天伦,是家庭的和谐;走亲访友、人情往来,是朋友的和谐;欣赏年戏、庙会社火,是社区的和谐;年终团拜、奖金回馈,是单位的和谐;哪怕不相识的人,也会在新年期间互道祝福,尽量减少争讼,这是全杜会的和谐。大力弘扬春节礼俗文化,充分阐发其价值意蕴,有助于构建和美社区、融洽社会关系,让人间的温情和善中国之大,百里不同俗,而春节一并包容:北方吃饺子,南方品年糕;南方看社戏,北方逛庙会;安徽鱼灯、江西打铁花、四川舞草龙、潮汕英歌舞……这与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价值观密不可分。近年来,春节更成为全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春节将以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包容性,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摘编自彭璐珞《春节的文明底蕴与时代价值》)材料二:任何一种文化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绵延并被持续认同,关键在于其有着稳定的文化内核。春节稳定的文化内核是其精神传统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化形态,如年夜饭、拜年、社火等核心节俗以及春联、红灯笼、中国结、舞龙等标识性文化符号。从非遗保护角度来说,春节文化当代传承的要务就是自觉保护、传承其精神传统以及核心节俗与标识性文化符号。春节强大的生命力来自其不断更新与调适的能力。在当代社会,活态传承春节文化必须面向当代社会与生活之变迁,主动创新庆祝春节的方式。事实上,随着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当代社会已经创造出诸多庆祝春节的新方式。如“网上年货节”“云守岁”、短信拜年、数字红包、线上“集五福”、电子鞭炮、AI生成春联等。数智技术还打造了春节数字景观,在虚拟空间营造了浓厚的春节气氛。“数智春节”看似改变了春节的文化形态,其实只是创新了庆祝春节的表达方式。不管是网上年货、云拜年、数智春联,还是虚拟春节场景,仍然传承着拜年、聚会等春节的核心节俗,使用着春联、红包、灯彩、舞龙等春节的标识性文化符号,表达着春节的核心文化理念与精神价值取向。不仅如此,数智化春节场景还复兴了诸多历史上的节俗与文化符号,如贴窗花、贴年画。“数智春节”深受青少年喜爱,培育了春节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体现了其活态传承的当代性,展示了未来存续发展的可能性。过节是具身性的社会活动,其魅力就在于亲身参与其中。在数智技术深度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当代社会,更需要具身性传承春节文化。只有亲身参与买年货、写春联、贴年画、吃年夜总而言之,作为人类非遗,春节的要义在于面向当代生活传承其精神传统。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人总是能与时俱进地创造出庆祝春节的新方式,同时始终坚守并弘扬春节的精神内涵。(摘编自季中扬《春节:中华文明的活态传承方式》)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节是中国人共同参与的、周期性的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B.春节礼俗中既有物理层面除旧布新的习俗,也有精神层面辞旧迎新的仪式,“年”提供了时间新旧转换的尺度。C.数智技术发展的当下,我们既要继承春节的精神传统,也要面向社会与生活的变迁,主动创新春节的文化形态。D.春节作为中国人的生活文化,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传统和现代,国人在传承发展中不断地创造出庆祝的新方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节入选人类非遗名录并成为各国的法定节假日,说明其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有助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B.春节是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遗产和中国孝道情感最集中的出口,也是中国以和为贵等C.春节文化能够保持强大生命力,既因为其具有不断更新与调适的能力,也离不开其所蕴含的稳定的文化内核。D.数智技术打造了春节数字景观,培育了春节文化遗产传承主体,从而赢得青少年喜爱,助力春节文化持续发展。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材料一举不同层面的人际关系中都推崇以和为贵的例子,阐明春节礼俗文化的价值。C.材料二首段以文化发展的普遍性和春节文化的典型性强调稳定的文化内核的关键作用。D.两则材料都采用总分总结构,由春节文化从古至今的演变,谈及春节文化的精神内涵。4.挖掘春节的文明底蕴有怎样的时代价值?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5.某地准备对“年画”这一春节标识性文化符号进行传承推广,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给出建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张仲陶汪曾祺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著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故乡的食物》这几段主要是记炒米的,只是连带涉及张先生。我对张先生所知道也大概只是这一些。但可补充一点材料。我从张先生读《项羽本纪》,似在我小学毕业那年的暑假,算起来大概是虚岁十二岁即实足年龄十岁半的时候。我是怎么从张先生读这篇文章的呢?大概是我父亲在和朋友“吃早得怎样怎样生动,忽然灵机一动,就把我领到张先生家去了。我们县里那时睥睨一世的名士,除经书外、读集部书的较多,读子史者少。张先生耽于读史,是少有的。②他教我的时候。我的面前放一本《史记》,他面前也有一本,但他并不怎么看,只是微闭着眼睛,朗朗地背诵一段,给我讲一段。很奇怪,除了一篇《项羽本纪》,我以后再也没有跟张先生学过什么。他大概早就不记得曾经有过一个叫汪曾祺的学生了。张先生如果活着,大概有一百岁了,我都七十一了嘛!他不会活到这时侯的。他的夫人是一个微胖的强壮的妇人,看起来很能干,张家的那点薄薄的田产,都是由她经管的。张仲陶诸事不问,其受夫人辖制,是很自然的。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也感觉得出来,张先生有些惧内。张先生请我父亲刻过一块图章。这块图章很好,鱼脑冻,只是很小,高约四分,长方形。我父亲给他刻了两个字,阳文:中陶。刻得很好。这两个字很好安排。③他后来还请我父亲刻了闯闯,以卜卦为生,图章是准备印在卦象释解上的。事情未果,他并未出门浪迹,还是在家里赖着。最近几年,《易经》忽然在全世界走俏,研究的人日多,角度多不相同,有从哲学角度的,有从史学角度的,有从社会学角度的,有从数学角度的。我于《易经》一无所知,但我觉得这主要还是一部占卜之书。我对张仲陶算的戒指在炒米坛盖子上那一卦表示怀疑,是觉得这是迷信。现在想想,也许他是有道理的。如果他把一生精研易学的心得写出来,包括他的那些卦例,会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但是,写书,张仲陶大概想也没有想过。小说《岁寒三友》中季陶民在看了靳彝甫的祖父、父亲的画稿后,拍着画案说:“吾乡固多才俊之士,而皆困居于蓬牖之中,声名不出于里巷,悲战!悲哉!”张仲陶不也是这样的人吗?文本二:不像画匠店那样在门口设摊或批发给卖门神“欢乐”的纸店,他是等人登门求画的(所以挂“画寓”的招牌)。他的画按尺论价,大青大绿另加,可以点题。来求画的,多半是茶馆酒肆、茶叶店、参行、钱庄的老板或管事。也有那些闲钱不多,送不起重礼,攀不上高门第的画家,又不甘于家里只有四堵素壁的中等人家。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主客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双方,都很满意。他的画署名(画匠的作品是从不署名的),但都不题上款,因为不好称呼,深了不是,浅了不是,题了,人家也未必高兴,所以只是简单地写四个字——“彝甫靳铭”。若是佛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一年能收几件呢?因此,除了每年端午,他画几十张各式各样的钟馗,挂在巷口如意楼酒馆标价出售,能够有较多的收入,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虽然是半饥半饱,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萧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践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他家藏有一本托名贾似道撰写的《秋虫谱》。养蟋蟀的泥罐还是他祖父留下来的旧物。每天晚上,他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④财神庙的那个传子,常常一边喝酒、吃狗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这三块田黄都不大,可是跟三块鸡油一样!一块是方的,一块略长,还有一块不成形。数这块不成形的值钱,它有文三桥刻的边款(篆文不知叫一个什么无知的人磨去了)。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有一次,邻居家失火,他什么也没拿,只抢了这三块图章往外走。吃不饱的时候,只要把这三块图章拿出来看看,他就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节选自汪曾祺《岁寒三友》)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中作者对张仲陶算卦一事从怀疑到重新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从不理解到认同的态度转变。B.文本一中作者描写张先生的外貌、生活习惯等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师道尊严,展现传统文人形象。C.靳彝甫虽以卖画为生,但作为画师,他有自己的坚持,他不在门口摆摊,通常是等人上门求画,且画毕署名。D.两个文本语言风格截然不同,文本一简洁平实,文本二华美流畅,展现了作者多样的语言表达能力。7.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通过对比表现出张仲陶在生活中的无能与学识上的渊博,平淡的叙述塑造了张仲陶的独特形象。B.句子②展现张仲陶教“我”读书时的神态动作,从中可见他对《史记》的钟爱,后文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C.句子③写张仲陶与“我”父亲之间的雅交,从“珠湖野人”“天涯浪迹”的图章,可见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D.句子④通过传子的视角观察靳彝甫掏蟋蟀,“走走,停停,忽上,忽下”的灯笼,侧面表现出8.靳彝甫生活“半饥半饱”,却“活得有滋有味”,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原因。(4分)9.这两个内容相关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断一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税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有识A旁观B代其回入地回何惜回数年勤学国长受G-生E愧辱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明经,西汉开始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梁朝的许多贵家子弟,虽然打扮得如同神仙,却腹中空空;虽为世家子弟,但因为技能差,他们落难后的生活还比不上同样落难的平民百姓。C.有些人渴望见多识广却不肯读书,文章用类比手法对他们进行了批评,认为他们这种行为与想饱餐却懒于做饭、想身暖却懒于裁衣没有区别。D.有些读书人整天吟咏歌唱、谈笑戏谑,悠闲自在,但却连楣横税竖、稷早黍迟都不知道,做起事来十分荒诞,这难免受到武官俗吏的嗤笑辱骂。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4.材料第三段与第四段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献独孤尚书虚抛南楚滞西秦①,白首依前衣白身②。退鹉已经三十载,登龙曾见一千人。魂离为役诗篇苦,泪竭缘嗟骨相贫。今日鞠躬高施下,欲倾肝胆杳无因。【注】①滞西秦:战国时,苏秦游说秦王不被重视,曾陷于困境。②白身:此处指平民的衣着。③退鹚:退飞之鹚。比喻身处逆境。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多年奔走四方却毫无结果,直到白发苍苍依然身份低微。B.第四句说诗人曾见许多人高登“龙门”,字里行间透出艳羡之意和悲苦之情。C.因为骨相太差,命中注定落魄不堪,所以诗人只能无奈哭泣,直到泪水流尽。D.末句是说想向独孤尚书表达诚挚的心意却又找不到机会,与标题形成呼应。16.诗人有怎样的创作意图?他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告诫同学们要防微杜渐,不可玩物丧志。(2)第一次参加越野跑比赛的小雅为自己鼓劲:"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说 ' .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月上中天,明明想躺平入睡却A。有人数羊数到天荒地老,有人闭着眼睛听遍整座城《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要达到7至8小时。对于对此应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甲),已影响到健康和日常的工作生活,就应尽早去医得香就是治病良药”,实际上就已经是人们观念的进步。另一方面,改善睡眠的秘码,其实早就前把手机留在客厅,与外界信息实现物理隔绝,让卧室行一下白居易“日高犹掩水窗眠”的慵懒智慧……的灵魂都能像陶渊明那样自得。毕竞,在这纷扰世间,(丙),就是生命馈赠的厚礼。18.请在第一段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19.第二段的两处引号在作用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4分)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1.下列词语与画线句中的“徜徉”构词方式和发音特点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A.徘徊B.踟蹰C.来回D.犹豫22.文中画线句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学校组织科技创新大赛,小林、小吴等几位同学组队参赛。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小林提出了一个新颖独特的创意,但实现起来难度较大,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技术攻关,可能面临失败的风险。小吴则认为,这个创意虽然好,但风险太高,不如采用一个相对保守但更稳妥的方案,这样获奖的把握更大。在追梦的道路上,人们常常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假如你是小组中的一员,你会支持小林还是小吴?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语文试题第8页(共8页)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C项“主动创新春节的文化形态”说法不当,从材料二“春节稳定的文化内核是其精神传统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化形态”及“看似改变了春节的文化形态.其实只是创新了庆祝春节的表达方式……仍然传承着……使用着……”来看,春节的文化形态是我们应该稳定传承的东西,创新的只是外在的表达方式。2.C【解析】A项“并成为各国的法定节假日”说法夸大,材料一原文是“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B项“根源”于文无据。D项强加因果。故选C项。料一是总分结构;且选项后半部分无中生有。极向上的心态。②春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有助于塑造万物并育的生态文明。③春节“归根报本”的人生观可促进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④春节“以和为贵”的理念可构建敦睦和谐的人际关系。⑤春节的包容性可推动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每点1分,共4分,答出四点且意思对即可满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要认真阅读材料一的相关内容,首先要明确春节的文明底蕴,然后找出其体现的时代价值。材与共的包容性——文明交流互鉴。5.【答案】①可挖掘年画这一春节标志性文化符号的文明底蕴和精神内涵,并结合其时代价值进行②可结合当代社会生活进行更新与调适,活态传③打造具身性体验活动,让人们参与到年画的制作传承中,体验年画中的年味,扩大年画的影响力。(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要审清题干——对“年画”“传承推广”“给出建议”。找到两则材料中与之相关的信息:材料一主要强调挖掘春节的文明底蕴与时代价值,材料二也强调要传承精神传统和文化内核;材料二还从两大方面讲春节的活态传承方式,一是结合数智技术,二是亲身参与体验。以年画为切入点,结合以上内容进行说明即可。6.C【解析】A项,“对传统文化从不理解到认同的态度转变”不当,作者只是对张仲陶算卦一事有所思考,不能以偏概全地说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B项,描写张先生外貌等细节主要是为了展现人物形象,与师道尊严关系不大。D项,文本二语言并非华美流畅,而是平实中带有生动,富有生活气息。故选C项。7.A【解析】“张仲陶在生活中的无能”程度过重;“学识上的渊博”于文无据,画线句子只是说他整天研究易经、喜欢用蓍草算卦,不等同于学识渊博。8.【答案】①靳彝甫的生活富有雅趣:他画室周遭环境的时节他的生活都有滋有味。②靳彝甫有精神寄托:他的三块田黄石章让他引以为豪,把玩它们能让他忘记生活中的烦恼,是他的乐趣所在。(每点2分,共4分。每点中概括与结合文本各1分。若答“安贫乐道”且分析合理亦可给2分)【解析】题目要求结合文本二分析靳彝甫生活“半饥二,整体把握靳彝甫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态。然后逐段寻找与他“活得有滋有味”相关的描述。由倒数第二段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富有雅趣,由尾段可看出他有精神寄托,结合文本内容简述即可。作者对故乡人物张仲陶的回忆为基础,人物事迹真实,作者经历感悟真实。文本二是小说,可以虚构。靳彝甫的形象及其经历经过了艺术加工,是虚构创作的产物。②文本一夹叙夹议。在叙述张仲陶的问题的思考。文本二以叙述和描写为主。通过对靳彝甫生活爱好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③文本一结构灵活自由,形式松散。围绕张仲陶回忆与其相关的琐事展开叙事。文本二结构紧凑,事件集中。以靳彝甫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串联其兴趣爱好,情节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解析】文本一是杂文,本质上属于散文,散文通常泛的选材、自由的语言表达来实现。基于此,我们可以说相较于小说虚构的本质,散文的本质是真实。散文的其他主要特征还有形散神聚、注重表现作者的个人感受等,与小说有比较集中的情节、侧重通过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有所不同。处断在B处。“入地”是动宾结构,所以第二处断第三处断在F处。百姓。13.【答案】(1)即使不能增强道德修养,劝勉世风习资”(自谋生计,自给)各1分,句意1分](2)审理(判决)一桩官司,不一定能了解其中的缘由;主管一个千户小县,不一定能管理好那里的百姓。理,主管)各1分,句意1分]14.【答案】①第三段侧重于论述读书的重要性(意义).倡导读书求学。②第四段侧重于论述读书的目的在于躬身实践,学以致用,讽刺、批判了读书人只知空谈不能行动的社会现象。(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三段讲的是读书的作用,其是容易掌握又值得看重的技艺,再不济也可以借之自谋生计,体现出其重要性。第四段首句即点明读书的目【参考译文】普通百姓呢!士大夫的子弟,长到几岁以后,没有对他们进行训育教导。那些有志气有理想的,就能够经受磨炼,以成就其高尚、纯洁的德行,而那些没有操守的,从此懒惰懈怠,就成了平庸的人。我见到许多士大夫以从事农业商业为耻,又缺乏手工技艺方面的本事,让他射箭连一层铠甲也射不穿,让他动笔仅仅能写出自己的名字,整日酒足饭饱,时光飞逝而无所事事,以此消磨时光,了结一生。还有的人依靠祖上的荫庇,得到一官半职,般。有见识的旁观者(都替他害臊),恨不能代替他钻到地下去。这些人又何必吝惜几年的勤学,而去长受一生的愧辱呢!梁朝全盛之时,那些贵族子弟大多不学无术,会问身体好,可做秘书官。”这些贵族子弟无不以香料熏衣,修剃脸面,涂脂抹粉,他们外出乘长檐车,走路穿高齿屐,悠闲舒缓地进进出出,看上去好像神仙模样。(可是)到明经答问求取功名的时候,他们就雇人顶替自己去应试;在三公九卿列席的宴会上,他们就借助别人之手来帮自己作诗。这些贵族子弟,靠他们自己,就没有什么结果,让他们在社会上做事,又没有什么作用。在这种时候,这些贵族子弟确实就是蠢材。有学问有手艺的人,走到哪里都可以站稳脚跟。自从兵荒马乱以来,我见过不少俘虏。其中一些人虽然世世代个不是去给别人耕田养马的。由此看来,怎么能不努力学习呢?微信搜《高三答案公众号》获取全科强道德修养,劝勉世风习俗,也仍然可算是一种才艺,可借此自谋生计。父亲兄长不能够长期依赖,重的本事,无过于读书了。世人不管是愚蠢的还却懒于裁衣一样。人之所以要读书求学,本来是为了开发心智,提高认识能力,以利于自己的行动。然而世上的欠缺;审理一桩官司,不一定能了解其中的缘由;主管一个千户小县,不一定能管理好那里的百姓;问他们怎样造房子,不一定知道楣是横着放而税播种而黍子要晚播种;整天吟咏歌唱,谈笑戏谑,是有原因的。人对其长久不第的感叹,他并不是真的相信自己命中注定落魄不堪,不然就不写这样的干谒诗了。携的机会。方法:①前六句叙写自己多年不得志的境遇,希望引发独孤尚书的同情关注。②在题表达了自己对独孤尚书的敬仰,也表达了尽心效(意图2分,方法每点2分,共6分。“方法”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来答且分析合理亦可给分,如用【解析】从题目和尾联能够看出这是一首干谒诗,其目的在于请独孤尚书帮助自己摆脱困境,进而实现科举成功的愿望。从诗的内容看,前六句是的惨象引发对方的同情心。题目中的“献”倾肝胆”则表达出效力之意,这样可以使对方不至于狠心拒绝自己的求恳。17.【答案】(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青山遮不住毕竞东流去(3)(示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每空1分,共6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每空2分,共4分。其他成语符合语境也可给分)【解析】A空前是“躺平入睡”,与之形成转折的成语是“辗转反侧”。B空前是“因为无法入睡”,后而是“叹息之余”,所以横线上应填写“唉声叹气”(相同点2分,不同点2分,共4分)明显的不同。乙: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丙:能枕着月光安睡!能有一个安稳的睡眠(每空2分,共6分,超过字数扣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根据甲处括号后的内容可知,甲处应填写表示睡眠问题较大的句子,且应有词语与后文的“就”呼应。乙处括号前面的意思是应该找医生求处应填写表示采用不同手段的意思的句子。丙处,从文段看,这里应该填写表示能睡好觉的意思的句子,同时,前面有“晨曦再次爬上窗台”词,即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发音上都有流畅、舒缓之感,在构词方式和发音方法上最为接近。的构词方式和发音特点不同。故选A项。“青”改为“清”。③“绿草如荫”的“荫”改为“茵”。(改对一处1分,共3分)材料呈现了小林和小吴在科技创新大赛设计过程中的分歧。小林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新颖创意,小吴倾向于保守稳妥、更有把握获奖的方案,这一分歧反映出追求梦想与面对现实的矛盾。“假如你是小组中的一员”限定了写作者的身份,也就是需要从小组成员的角度对选择作出论述;“明确立场”提醒写作者不可两种观点同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