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3月夯基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德国文学理论家凯瑟认为:“小说叙述人不是它的作者,叙述人是一个由作家蜕变而成的虚构人物。”在叙事文学的创作中,同时存在着作家与叙述人,叙述人是作品的直接陈述者,而作家则控制着叙述人进行叙事。叙述人在作品中可能有两种面目出现:一是直接参与情节的叙述人,一是不参与情节的叙述人。叙述人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虽然其叙事效果有所不同,但都紧紧围绕作者的创作意图。一部叙事作品中的叙述人问题,反映了作家创作的自我意识,对作品成功与否也影响重大。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已经注意到了作家在叙述中的自我意识调节,而作者的这种自我调节,便正是对叙述人问题的自觉把握和处理。我们看《史记》中的下面两类叙述。(甲)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李将军列传》)(乙)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魏世家》)甲类中叙述人没有直接出场,只是提供对事实画面的描述。在描述中,司马迁对李广的赞美、同情之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却仍然溢于言表。这种叙述,排斥了外露的个人情感,而又丝毫没有违背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目的,使其叙述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感。在乙类里,叙述人直接以第一人称的“我”出场,这个叙述人也就是作家本身。司马迁直接参与并评论人物事件,概括整个故事和人物的意义,作家的感情一览无遗,丰富了叙事的感染力。这两类叙述笔法及其叙述人,是各自肩负着其创作使命的。正由于此,《史记》即便在同一篇章中也常常采取了这两种面目交叉出现的叙述手法,从不同的表达方式中体现共同的思想主题,共同为作者的创作目的服务。不论是隐性面目出现的叙述人,还是显性面目出现的叙述人,他们都并不完全等同于作家本人,而是叙事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都要受作品事件本身制约。但他们又不与作家相悖,都是作家在作品中的不同体现。《史记》中两种叙述人面目的应用,正好说明了司马迁创作的自觉意识,隐性叙述人的运用,主要是为了表达作家“通古今之变”的意旨,通过静观的描述揭示历史漩涡中的人物事件;而显性叙述人的面目则更多地通过自我的抒发,表达作家“究天人之际”的情感。两者的交替应用,相辅相成,表达了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宗旨和内涵。正如李长之所说的:“就原则上说,司马迁对自己的主观见解和客观描写是分开去处理的。”因此,这完全是一种自觉的创作尝试和实践,这一创举在我国叙事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都是前无古人的。(摘编自王增恂《〈史记〉的叙述人问题》)材料二:历史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二者并非水火不相容。《史记》作为史学经典,就能够“跨界”到文学领域。其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史记》被誉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著作,但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爱奇”倾向。扬雄《法言·君子篇》指出:“子长多爱,爱奇也。”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史记》的创作目的是要“传畸人于千秋”。“畸人”,即“奇人”,即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这些非常之人,或者在历史上有非凡之举,或者有理想有作为但落得悲剧结局,或者出身卑贱但在某一方面有出众之处,而一些位高权重的宰相碌碌无为,司马迁就没有选择他们。为了突出表现这些奇特人物,司马迁特别注重特异性的故事情节、特异性的场面,如《田单列传》的火牛阵,《淮阴侯列传》的背水一战,《越王勾践世家》的卧薪尝胆等,都是极有情致的奇人奇事。正是由于司马迁“爱奇”,《史记》具有了文学的传奇色彩。《史记》所写的这些奇人奇事,之所以能塑造一个个感染力极强的形象,主要在于司马迁高超的叙事技巧。《史记》刻画人物重视典型化、个性化。司马迁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个性,放大了人物一生中的关键点,如项羽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个转折点。《史记》记录了大量的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动作细节、心理活动,这些都是司马迁的艺术想象,使得人物个性鲜明,文本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同时,司马迁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倾注了个人的褒贬爱憎的情感,将“叙事”与“抒情”有机融合起来,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史记》对后世的文学发展影响极大,历代的文学家把《史记》作为自己创作的标本进行学习、借鉴、模仿。如中国古代大量的咏史诗从《史记》中取材,仅据赵望秦《〈史记〉与咏史诗》统计,就有三千六百多首咏史诗取材于《史记》。散文家如唐宋八大家、明代的前后七子和唐宋派、清代的桐城派等,不仅在理论上倡导学习《史记》,而且在实践中学习《史记》的优良传统。志怪小说、志人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篇小说等各类古代小说,无一不受《史记》的影响,它们或取材于《史记》,或学习《史记》纪传体的写法,或继承和发展《史记》的内在精神。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统计,有一百八十多种从《史记》中取材的元杂剧。司马迁“发愤著书”理论也被历代文学评论家所接受,并加以发展,如“蓄愤说”“诗穷而后工说”等。(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何以“跨界”文学》)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理论家凯瑟指出,小说的叙述人和作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叙述人现身在故事中,而作家会隐身起来。B.小说的叙述人是作家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创造出来的,反映了作家的自我意识,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否。C.《史记》在同一篇章中只会使用一种叙述人,如《李将军列传》用隐性叙述人,《魏世家》用显性叙述人。D.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念,可以通过对叙述人的选用落实在《史记》作品中。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然历史和文学存在相通之处,如《史记》就是文史兼具的经典,但我们也不能据此而将文史混为一谈。B.司马迁的审美观影响了他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选取,他会忽略庸常的权臣,而挑选奇人奇事编入《史记》。C.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是项羽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场战役,《项羽本纪》围绕着这三者叙事,表现项羽个性。D.唐朝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观点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司马迁“发愤著书”理论。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以西方文论为切入点,论述《史记》的叙事特点,展现出开阔的理论视野。B.材料一引用了两段《史记》原文,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分析,使材料论述有的放矢。C.材料二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严密,说服力强。D.材料二第四段在列举数据时,标明了这些数据的来源,体现了其论证的严谨性。4.请根据材料一,从叙述人的角度对《屈原列传》作简要分析。5.《史记》为什么具有文学价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棵叫李美英的树刘怀远门前,是一棵枝干遒劲的老杏树。院内,是老态龙钟的爷爷。郝幸福觉得,爷爷真是老糊涂了,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把那棵树当成一个人,对着他喊:“快去看看李美英,渴了要浇水!”金杏摇铃的时候,爷爷总在梦中惊醒:“快去看,有人够杏子,别伤了枝杈!”这些年来,爷爷一直默默照顾这棵树,只是后来,连走路都喘息了,才招呼孙子做这做那,幸福才知道,这不是普通的树,是棵有名字的树。爷爷说:“这是李美英种的,这棵树就叫李美英。”“爷爷,李美英是谁?”“李美英啊,是八路军!”李美英是八路军,这棵杏树也叫李美英,爷爷真的糊涂了?爷爷深喘了两口气,才又说,他还是八九岁的孩子时,八路军女战士李美英在他家门前种下这棵树。李美英种这棵树的时候,家里的房子还是伫立于村西的独一所的房子,如今呢,被包围成村子的中心。这棵树呢,也从当初小娃娃手臂粗细,长成一个人不能合抱的老树。爷爷说话都颠三倒四了,能确定这棵树是女战士栽种的?村里最长寿的石头奶奶和果奶奶都坚定地说:“是八路军栽下的!”石头奶奶和果奶奶当年都是送郎参军的模范,老人们聊起来,往事仿佛就在眼前。爷爷说:“李美英留齐耳短发,弯眉细眼,一笑俩酒窝,看上去不到二十岁,有时还跟我们一群孩子玩丢沙包。”石头奶奶说:“我怀里有吃奶的孩子,李美英可勤快了,没事就帮我洗衣服。”果奶奶说:“那时卫生条件差,我拿篦子给李梅英刮过头发里的虱子呢,那头发,像黑缎子。”三个老人不约而同地说:“那时啊,八路军和咱就像一家人。”至于为什么要种这棵树,爷爷说这棵树是消息树,发现敌情时会放倒。后来日寇在八路军的打击下撤出这一带,这棵树顽强地扎根成活。石头奶奶却说:“她种这棵树,是为了方便晒衣服,女战士嘛,爱干净,洗好的衣服直接搭在树杈上。”果奶奶叹口气:“可谁也不知道她家是哪里,她又去了哪里。”八路军在这里驻扎过,伏击过日寇,这棵树和村后的一座无名烈士墓都是历史的见证。只是没有发生过著名的大战役,这里便默默无闻。后来,民政部门把无名烈士墓迁去城里的烈士陵园,关于八路军的传说,村里只剩下这棵树。这棵树是村里的地标,有人问路,村里人会说,等看见一棵老树,再左走或右拐。小青年们相约,会说,咱儿几点几分在老树下见面。无论冬夏,从早到晚,树下都坐着几位拉家常的老者,这里简直成了老年活动中心。这些年来,不知老树开了多少花,结了多少果。远远望去,这老树像一支昂扬向上的火炬,在岁月中燃烧。这些年,这棵树也曾几次差点被砍掉,都是爷爷拦在前面,说:“这是八路军种的,这是经历了枪林弹雨的树,这是抗日战争立过功的树,不知哪一天,八路军同志会回来看这树的!”八路军离开村子的时候,可能真的说了,说革命成功后,天下太平了,回来看望乡亲们。爷爷曾让幸福在网上搜索,看看能不能找到李美英的线索。幸福问是哪几个字时,竟然把爷爷问住了。“李”一定是赵钱孙李的李,名字是“美英”两个字吗?还是石头奶奶口中的“妹英”,或是果奶奶记忆深处的“梅英”?幸福说:“革命先辈用化名的也多,比如……”爷爷说:“知道知道,你把这几个名字都搜索一下吧。”名字加烈士,没有搜到相同经历的。爷爷高兴地说:“那她一定还活着。”名字前加领导,没有搜到这个年龄的。爷爷说:“还是无名英雄多。”爷爷一直盼望着李美英能回来看看李美英,一直等到他还剩下最后一口气。爷爷再三叮嘱幸福:“你们一定要……保护好李美英,不能卖不能砍,听见了没?”没有了爷爷,幸福决定趁青春还在,去外面闯一闯,可李美英怎么办呢?谁来照顾它呢?果奶奶的孙子来了,说给他五百元,要买这棵树。郝幸福说:“不卖,你不知道这是八路军种下的树吗?”果奶奶的孙子说:“老成柴的树你以为谁稀罕,是有个工艺品厂专收果木做旅游景点的工艺品。”郝幸福说:“要树的命啊,那更不能卖了。”果奶奶的孙子说:“你不会为守这棵树不进城了吧?你走了,这树还不是随便处置?即使我不买,还有别人想,你反倒一分钱拿不到,你考虑考虑吧,要卖,明天去找我拿钱。”第二天一早,郝幸福去了村小学,讲了这棵树叫李美英,讲了李美英的前世今生,最后说了自己的想法和担心。年轻的校长激动地说:“怎么不早说?原来这是棵见证了革命胜利的树啊,你放心进城吧,全校几百双眼睛呢,我们一定会照顾好李美英的!”村小学的师生把这棵树当成了忘年的朋友,精心管理,定期浇水,定期施肥。新戴上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集体来树下进行庄严的入队宣誓,还特意做了一条大大的红领巾,给李美英佩戴起来。微风拂过,杏香暗浮,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学生们从这里经过时,都会清脆又响亮地问候一声:“你好,李美英!”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爷爷年幼时,八路军女战士李美英在他家门前种下了一棵杏树,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决定以这棵树为中心建房子。B.李美英住在村里的时候,帮助石头奶奶洗过衣服,给果奶奶梳过头发,她和村民好像一家人,村里的老人对此一直铭记在心。C.村里人对李美英的个人情况了解得很少,甚至对她的名字也不能确定,她离开村子后,再也没回来过,爷爷很盼望她能回来。D.爷爷去世后,老杏树成了郝幸福外出闯荡的障碍,这时果奶奶的孙子准备向他买下老杏树做成工艺品到旅游景点售卖。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门前”“院内”两个表示方位的词独立成句,突出了爷爷与老杏树在距离上的近,暗示了二者在情感上也同样亲近。B.爷爷把老杏树当成了一个人,尽心竭力地照顾它,本文写爷爷这一独特行为,设置了悬念,引出后文人们的相关回忆。C.关于李美英种树的原因,爷爷和石头奶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而他们的解释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八路军女战士的形象。D.“这老树像一支昂扬向上的火炬,在岁月中燃烧”,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老杏树开花时的繁盛景象和盎然生机。8.本文结尾写小学生问候老杏树,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同学们在阅读本文后展开讨论,小明提出,八路军女战士李美英是这篇小说未出场的主角。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姜夔,字尧章,鄱阳人。父噩,绍兴进士,以新喻丞知汉阳县。夔从父宦游,流落古沔。冲淡寡欲,不乐时趋,气貌若不胜衣。工书法,著《续书谱》以继孙过庭,颇造翰墨阃域。诗律高秀,琢句精工。词亦清虚骚雅,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一时张焘、杨万里辈皆折节与交,而楼钥、范成大更相友善。绍熙中,秦桧当国,去隐武康县箬坑之丁山,累荐不起。高宗赐宸翰,夔建御书阁以贮焉。尝患乐典久坠,欲正容台乐律。宁宗庆元三年,诣京师,上《大乐议》一卷、《琴瑟考古图》一卷,诏付有司收掌,令太常寺与议大乐。时有疾其能者,以议不合而罢。五年,作《铙歌鼓吹曲》一十四章,上于尚书省。书奏,诏付太常。周密以为言辞峻洁,意度高远,有超越骅骝之意。非虚誉也。居与白石洞天为邻因号白石道人时往来西湖馆水磨方氏。后以疾卒。(节选自《宋史翼·卷二十八》)材料二:诗本无体,《三百篇》皆天籁自鸣。下逮黄初迄于今,人异韫故所出亦异。或者弗省,遂艳其各有体也。近过梁溪,见尤袤先生,问余诗自谁氏。余对以异时泛阅众作,已而病其驳如也。三薰三沐,师黄太史氏①。居数年,一语噤不敢吐,始大悟学即病,顾不若无所学之为得,虽黄诗亦偃然高阁矣。先生因为余言:“近世人士喜宗江西。温润有如范致能者乎?痛快有如杨廷秀者乎?高古如萧东夫,俊逸如陆务观②,是皆自出机轴,亶有可观者。又奚以江西为?”余曰:“诚斋之说正尔。昔闻其历数作者,亦无出诸公右,特不肯自屈一指耳。虽然,诸公之作殆方圆曲直之不相似,则其所许可,亦可知矣。”余识千岩于潇湘之上,东来识诚斋、石湖。尝试论兹事,而诸公咸谓其与我合也。岂见其合者而遗其不合者耶?抑不合乃所以为合耶?抑亦欲俎豆余于作者之间,而姑谓其合耶?不然,何其合者众也?余又自叹曰:“余之诗,余之诗耳。穷居而野处,用是陶写寂寞则可,必欲其步武作者,以钓能诗声,不惟不可,亦不敢。”(节选自姜夔《白石道人诗集自叙》)【注释】①黄太史氏:指黄庭坚,江西诗派创始人。②范致能:范成大,即后文的“石湖”。杨廷秀:杨万里,即后文的“诚斋”。萧东夫:萧德藻,即后文的“千岩”。陆务观:陆游。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居A与白石B洞天为邻C因号D白石道人E时往来F西湖G馆水H磨方氏。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造,制定,与《屈原列传》中“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的“造”意思相同。B.当,主持、执掌,与《过秦论》中“当此之时”的“当”意思不同。C.病,认为有缺点,与《苏武传》中“三岁余,王病”的“病”意思不同。D.抑,或者、还是,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抑”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姜夔身世坎坷,曾经流落到古沔。他身形单薄,好像都承受不了衣服。他性情淡泊寡欲,不喜迎合时俗。B.姜夔在书法、诗词、音乐领域都有建树,有《续书谱》《大乐议》《琴瑟考古图》《铙歌鼓吹曲》《白石道人诗集》等著作。C.尤袤认江西诗派没有名家,不值得学习,应该学习范成大、杨万里、萧德藻、陆游等人。姜夔对此深表赞同。D.姜夔在潇湘之间认识了萧德藻,来到东边的时候结识了杨万里和范成大,曾与他们讨论诗歌,萧德藻等人都说与姜夔的观点相合。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有疾其能者,以议不合而罢。(2)或者弗省,遂艳其各有体也。14.姜夔说,“学即病”,他是否反对学习?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玉山枕柳永骤雨新霁。荡原野、清如洗。断霞散彩,残阳倒影,天外云峰,数朵相倚。露荷烟芰满池塘,见次第、几番红翠。当是时、河朔飞觞,避炎蒸,想风流堪继。晚来高树清风起。动帘幕、生秋气。画楼昼寂,兰堂夜静,舞艳歌姝①,渐任罗绮。讼闲时泰②足风情,便争奈、雅歌都废。省教成、几阕新歌,尽新声,好尊前重理③。【注】①舞艳歌姝:舞女和歌女。②讼闲时泰:讼事清闲,百姓安泰。③这几句是说柳永教会歌女新乐曲,让她们在酒席上弹唱。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荡”“洗”二字既写出了雨势之大,也描绘出雨后秋日原野的清新明丽。B.上片景物描写的视角富有变化,从远到近,由天到地,景色的层次感强。C.本词的时间跨度从白天到夜晚,词人以旁观者的姿态来描绘所见所闻。D.“雅歌都废”流露出词人对雅乐衰颓沮丧之情,以及对现实的批判之意。16.有人指出,本词下片蕴含了对地方官吏的称扬。请对此作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对父祖的遗言格外重视,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晋王临终时对儿子庄宗诉说了三大遗恨,最后强调“______,______”,最终庄宗不负父命,消灭了仇敌。(2)学校组织学生观看抗日题材的电影,小张在看到八路军战士与日军短兵相接的情节时,想到了高适《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两句诗。(3)古人在诗歌中写到弦乐时,有时会写出弦数,这种以数字入诗的笔法能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如“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今年是蛇年,很多人会①地把目光聚焦到蛇的身上。作为爬行动物的蛇在中国的土地上分布广泛,从寒冷的北方到温暧的南方,从高耸的群山到广袤的平原,从茂密的森林到荒无的沙漠,都有它们的身影。有的蛇体形庞大,如莽蛇;有的蛇体形小巧,如盲蛇。它们的颜色丰富多样,有绿色、棕色、黑色等等。它们的生活习性各不相同,有的蛇喜欢在水中活动,如水蛇;有的蛇喜欢在树上栖息,如竹叶青蛇;还有的蛇则生活在地下或洞穴中,如钩盲蛇。而在植物界也有各种各样的“蛇”,像蛇葡萄、蛇莓、蛇根草、蛇婆子等。它们的名称与蛇联系在一起。蛇的身形细长而蜿蜒,而这类植物也大多形似。例如蛇葡萄是一种木质藤本植物,其藤蔓细长且具有极强的柔韧性,能像蛇一般灵活地攀附在树木、岩石或其他支撑物上,枝条纵横交错,不断延伸,演绎着它的灵动与敏捷。蛇葡萄的叶子呈掌状,边缘生有锯齿,与树蝰身上的鳞片有点相似。这些以蛇命名的植物在对环境的选择上也跟蛇有相似之处。它们往往喜欢潮湿阴暗的地方,比如蛇类常出没的草丛、溪边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蛇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在古代神话中,蛇被赋予神秘的力量,如曾出现在曹操诗歌中的“腾蛇”就是一种能够乘雾飞行的神物。在出土的青铜器物上有蛇样的纹饰,它们可能代表着神灵的护佑,或者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在中国的玉雕作品中,蛇的形象也②,如玉蛇象征着吉祥、富贵和长寿。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①______②______19.文中“聚焦”本是科学词汇,后来成为生活中的常用语。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与“聚焦”的词意演变情况不同的一项是()A.我知道他的能量还大着呢。B.我们工作的重心是发展经济。C.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D.这件事就过去了,你不要有包袱。20.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蛇”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22.某小学准备为低年级的小学生科普“蛇”。请根据以上材料,以“蛇的自述”来写一段话,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120个字。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交《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强“AI换脸拟声”违法侵权重灾区治理的建议》等建议。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火热,雷军在重视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关注到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3月夯基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D2.C3.C4.《屈原列传》采用了两种叙述人来叙事。在叙述屈原事迹的部分,叙述人隐身其中,通过静观的描述来呈现屈原的遭际。在议论或评论的部分,如第三段、最后一段,叙述人现身,表达了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屈原列传》运用这种叙事手法使文本客观真实,又富有感染力。5.①《史记》对传记叙述人的处理,符合叙事学理论,具有较强的文学性。②《史记》的选材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使文本具有文学价值。③《史记》的内容和创作理念,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C7.D8.①结尾处小学生问候老杏树的情节是他们照顾老杏树的日常写照,老杏树在郝幸福进城后得到了保护,这一情节安排使小说情节圆满完整。②八路军种下的老杏树,先由爷爷照顾,再由郝幸福照顾,最后由小学生照顾,八路军和老百姓的深厚情谊得到了代代传承,这一情节安排深化了文章主题。9.①本文关于李美英的事迹,都是通过爷爷、石头奶奶、果奶奶等老人回忆介绍的,没有正面描写李美英,即她“未出场”。②李美英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她是人们谈论的焦点,情节紧紧围绕着李美英展开,可以说李美英是本文的主角。③本文中李美英爱护群众,融入群众,与群众结下深厚情谊,她是八路军的典型。本文写人们对老杏树的深厚感情是他们对李美英及八路军深厚感情的投射,她虽未出场,但却是主角。(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CEG11.A12.C13.(1)当时有人嫉妒他的才干,因为意见不一致而(导致正乐之事)被终止。(2)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于是认为这些诗歌各有固定的体式而对此感到羡慕。14.①“学即病”,指写诗效仿他人就是弊病,姜夔强调不能一味地效仿别人,而要有自己的特色,并非反对学习。②从姜夔的学诗经历来看,正是他不断地学习,才最终领悟到写诗的大道——“学即病”,这也说明他不是在反对学习。(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C16.①下片写秋夜人们宴饮娱乐,欣赏歌舞表演,词人写新歌,教歌女弹唱。下片写人们歌舞升平的生活,从侧面表现地方官吏治理有方。②“讼闲时泰足风情”一句描写了当地讼事清闲,人民安泰,直接反映了在地方官吏的治理下社会和谐的状况,进而表达了对地方官吏的称扬。(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①.与尔三矢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③.相看白刃血纷纷④.死节从来岂顾勋⑤.十二门前融冷光⑥.二十三丝动紫皇(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18~22题答案】【答案】18.①.自然而然/不由自主②.不胜枚举19.D20.“温暧”“暧”,改为“暖”;“荒无”的“无”,改为“芜”;“莽蛇”的“莽”,改为“蟒”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蛇”指用蛇命名的植物。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这里的“蛇”不是爬行动物“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Module 2 Unit2 There are lots of beautiful lakes in China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六年级上册
- 场地租合同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保密和竞业禁止合约
- 兼职模特合同书
- 二零二五协议书离婚孩子的抚养费协议书
- fa融资服务协议
- 石料购买协议
- 房屋转让居间合同书二零二五年
-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六 教学设计-教案2
- 二零二五导游聘用劳动合同书
-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表
- 水工艺与工程新技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小学三年级下册 译林版英语:期中复习重点整合
- 2024年辅警招聘考试试题库含完整答案(各地真题)
- 电缆敷设施工技术经验分享与案例分析重难点施工技术分享与讨论
- 航天禁(限)用工艺目录(2021版)-发文稿(公开)
- MOOC 机械设计基础-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年极兔速递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度年福建省考评员考试题库附答案(基础题)
- GB/T 4937.34-2024半导体器件机械和气候试验方法第34部分:功率循环
- GB/T 21372-2024硅酸盐水泥熟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