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下学期2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1页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下学期2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2页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下学期2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3页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下学期2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4页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下学期2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前学年顺德区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本试卷共页,全卷满分分,考试时间分钟。注意事项: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成中英先生在《论中西哲学精神》一书中曾经写道:“世界上有两种人会走哲学的探索之道。一种人是想追求宇宙的真实,想从知识上去掌握存在的真理;这种人探索哲学的动机是理性知性的。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知识惊诧’,也许就是指这种哲学的冲动。另一种人是基于对人生和社会的感遇,亦即基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的‘忧患’,可说是第二种探索哲学的因缘。”成先生认为,这两种因缘的差别在哲学的源头之处,决定并且显示了中西哲学品质的不同。西方哲学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身外的宇宙,是把自己作为认识主体之后,进而确立的认识对象——世界。西方哲学的第一次发问和回答都是这个世界的本源问题。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的关注却在于人,在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社会生活。中国哲学的探求之情乃是激发于对人生和社会的感遇。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中国哲学回答的是:人,单就成为一个人的角度,应当如何去做的问题。他写道:“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要知道它,而且要体验它。”在这里冯友兰先生又引用金岳霖的话来突出中国哲学家的人生追求:“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连续地、一贯地保持无私无我地纯粹体验,使他能够与宇宙合一”第1页/共10页整个中国哲学一方面在学理角度追求个人内心的圣洁,追求个体行为的高尚;同时便注重在自己个人身上,在生活现实当中实现这种哲学追求,在中国哲学的探求道路上,生命的全面彻底投入,是它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中国人的内在精神中,又养成了人与自然天生的和谐。中国文人特别注重在自由山水中作生命的怡养和享受。在这样的文化基础和逻辑道路上发展,它的当然结果就是:在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场景里,文人墨客可以挥洒他们的才情,舒展他们的生命。所以,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之济世情怀的孔子也有纵情山水的审美梦想,当听说曾点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夫子也不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文化基础上,展开了中国传统文人鲜活生动、丰富多彩、热情四溢的艺术化、审美化的生存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无须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隐逸闲适;“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自在洒脱;“把酒临风,宠辱偕忘”的志士情怀;“明月松间,清泉石上”的优雅诗意。中国传统文人就是这样自觉地在这天然的美妙与绚丽中间怡养自己自由超脱的人生,抒发主体的情怀,将自我的浪漫情怀寄托于山水之间,与自然在本质的合一中同欢共乐。总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人生美学,它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的人生美学。同时,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美学理论研究也表现出一种真挚与鲜活,它没有庞杂严密的理论体系,较少西方式的精密细致的逻辑推理,但却有精妙审美体验的点滴总结和直接表述。魏晋时期美学理论推崇“神与物游”“气韵生动”,唐代提倡“离形得似”“境生于象外”“以心性为本”,在明之后则主张“发乎情性,由乎自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中国传统美学始终在感性化地倡导和追求“境外之象、言外之意”,追求“飞鸿泥爪之痕、羚羊挂角之迹”,追求“物我两忘之境、心斋坐忘之怀”,追求“同自然之妙有”“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艺术之本源,追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审美想象空间。材料二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中华美学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本质进行提炼,在审美层面上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气派,是中华民族对于美的一种理性的抽象概括,其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而中华美育精神,则是中华美学精神在民族实践活动当中的现第2页/共10页实呈现。美育是人文教育,面对的是人的精神和文化世界。当前,美育仍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的相对薄弱环节。总体上,我们还应围绕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美育精神,加强对其历史生成、独特观念、丰富形态的深度研究,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内涵,用中华美学和美育精神滋养青年一代;同时充分发挥美育的主导作用,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引领青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中英先生认为中西哲学高低不同的品质是由二者探索的因缘差别来决定的。B.中国哲学在学理与实践上均追求个体行为的高尚,体现“知行合一”的精神。C.中国古代哲学在人生美学探寻与美学理论研究上都注重生命全然地鲜活投入。D.中国传统美学始终致力于超脱表象限制,注重追求艺术本源与审美想象空间。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成中英先生认为在哲学探索的动机上,西方人表现为外求,而中国人注重生命内求。B.学习中国哲学的目的并不是要获得“内圣外王”的知识,而是应侧重培养这种人格。C.孔子之所以肯定曾点的理想,是因为曾点所描绘的情景正与孔子的审美理想相契合。D.作者引用《兰亭集序》中的场景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文人的确具有浪漫情怀。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做法的一项是()A.B.推广数字化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开发文化精品数字内容。C.艺术院校设置了“下乡采风”类课程,赋能乡村振兴,再造美的现场。D.高中学生参加奥林匹克学科竞赛,锻炼思维能力,培养科技创新精神4.材料一多次进行中西哲学对比,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美育精神对当下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师记刘跃进第3页/共10页19771978多老师的指点,逐渐走上学术研究之路。大一时,同学们都很兴奋,多聚焦当代文学,关注文坛变化。每有新作问世,大家都争相传阅,争论分析,常常彻夜不眠。不久我们班就成立了文学社,分为评论组、诗歌组、小说散文组、戏剧组等,大家经常凑在一起,交流文学创作和评论心得。同学们还把自己的作品贴在墙上,供人赏鉴。进校不到一个月,中文系同学又创办了《春芽》杂志,蜡板油印,人手一册。大家的心思都在文学创作上,暗暗较劲,看谁能最早出头。开始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时,我并没有多少兴趣。杨成乎老师、郝志达老师讲先秦两汉文学。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工作。1979年春天,叶嘉莹先生回到祖国讲学,我们77级、78级是叶先生回国讲学的第一批学生。2019年,南开大学举办了庆祝叶嘉莹先生归国执教40周年大会,我代表老学生发言,大意如下:四十年前的春天,叶先生来南开执教,我是先生的第一批学生。查日记,叶先生在南开的第一讲是1979年4月24日,在第一阶梯教室。老人家用自己的诗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作为开场白,一下子就把我们全都吸引过去。那天,先生整整讲了一天。讲陶渊明的诗,讲晚唐五代词,讲座一直安排到6月14日。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堂课,学生们都听得如痴如醉,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响起。“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叶先生的诗句形象地记录了当时上课的场景。叶先生的课,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此后,我便成了叶先生的忠实粉丝,先生到北京讲课,只要我知道,就一定要去旁听。我在清华大学讲授古典诗词,也模仿叶先生的讲课风格。先生的重要著作,自是案头常备,也是常读常新。今天,我能有机会当面向叶先生表达敬仰和爱戴之情,非常激动,非常荣幸。先生对我的教诲,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1979年5月3文系的人,大多来自农村、兵营、厂矿,有着比较丰富的人生阅历,也多怀抱着文学的梦想。对我而言,当作家梦不再的时候,很自然地,就转向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研究。听了叶先生的课,我才知道古典文学原来这么美,完全颠覆了此前对古代文学课程刻板、政治化的印象。“在灯火阑珊处”“那人”,迄今整整四十年。第二句话是叶先生让我们理解了文学的力量在于兴发感动。她引赵翼的话说:“沧桑句便工。”一个文学工作者,对人生、对社会要有丰富的体验、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叶先第4页/共10页地体会到杜甫创作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时代,离不开人民,更离不开崇高的思想境界。这些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第三句话是叶先生的言传身教让我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生生不息的追求。叶先生说,忍耐寂寞也是人生的一大考验。她常引顾随先生的话教育我们:“观之生活。”先生一生,备尝苦难,但对祖国、对文学的热爱,始终如一。1979年6月14日,先生暂时告别南开大学,要到北京大学去讲座。那天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我的日记这样写道:“渊博的知识、诗人的气质、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都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叶先生不仅仅向我们传授中国古典诗词的知识、更是向我们传递一种人生哲理和向上的力量。她说:“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真诚则是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径。做人做事要真诚,学习钻研要真诚。真诚是做人的重要标准,古代这样,今天也是如此。”那天,我的日记还记录了叶先生的一首词:“虽别离,经万里,梦魂通。书生报国心事,吾辈共初衷。天地几回翻覆,终见故国春好,百卉竞芳丛。何幸当斯世,莫放此生空。”今天读来,依然感动。近一个世纪以来,老人家用生命书写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那种真挚、深情的爱,是叶先生传授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以来,我们的古代文学研究比较僵化,多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叶先生的讲座,如春风化雨,让我对古典文学之美有了一种全新的感知。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在学校有老师面授知识,离开学校有目录学作引导。更何况,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老师无处不在,老师永远相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杜甫《戏为六绝句》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在我过去40多年的求学经历中,老师们的影响既广且深。他们不仅传道、授业、解惑,那种坚忍不拔的人格魅力和实事求是的学术品格,更是激励我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进入南开大学求学之初,表现出了对文学极大的热情和追求,并自觉进行文学创作实践,也寄寓了崭露头角的希望。B.作者写其对杨成孚、郝志达老师的课不感兴趣,是为了与下文喜欢叶嘉莹先生的课形成对比,突出叶嘉莹先生上课之精彩。C.文章在叙事过程中穿插了若干个时间点,如1977年、2019年等,不同时空交织,更充分地表达作者对师恩的铭记与感念。D.文章无论是前后部分所讲述的内容,还是中间作者代表老学生发言的内容,都流露出真挚的情感,显示第5页/共10页出学者创作的真诚。7.关于作者代表老学生发言的这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嘉莹先生是作者学术研究的领路人,如果没有叶嘉莹先生来南开大学执教,作者就不可能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B.作者体会到,对人生和社会丰富的体验与深刻的认识是文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诗歌、感受文学力量的必要条件。C.叶先生言传身教,给予学生丰富的精神财富,其中最宝贵的是她用生命书写出的对祖国历史文化真挚、深情的爱。D.作者在讲述跟从叶先生学习的经历时,结合日记本上所记录的内容,这样写强化了所讲述内容的真实性与严谨性。8.叶嘉莹先生的古典文学课为什么能对学生产生前所未有的吸引力?9.作者回忆跟从叶嘉莹先生学习古典文学的经历时,多次引用叶先生的诗词来讲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文阅读(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讳威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姓郭氏,沛威,字文仲,邢州尧山人也。或云本常氏之子,幼随母适郭氏,故冒其姓焉。帝生三岁,家徙太原。居无何,皇考为燕军所陷,殁于王事。帝未及龆龀,章德太后蚤世,姨母楚国夫人韩氏提携鞠养。及长,形神魁壮,趣向奇崛,爱兵好勇,不事田产。天祐末,潞州节度使李嗣昭常山战殁,子继韬自称留后,南结梁朝,据城阻命,乃散金以募豪杰。帝时年十八,避吏壶关,依故人常氏,遂往应募。帝负气用刚,好斗多力,继韬奇之,或逾法犯禁,亦多假借焉。尝游上党市,有市屠壮健,众所畏惮,帝以气凌之,因醉命屠割肉,小不如意,叱之。屠者怒,坦腹谓帝曰:“尔敢刺我否?”帝即剚其腹,市人执之属吏,继韬惜而逸之。其年,庄宗平梁,继韬伏诛,麾下牙兵配从马直,帝在籍中,时年二十一。帝性聪敏,喜笔札,及从军旅,多阅簿书,军志戎政,深穷綮肯,人皆服其敏。尝省李琼,琼方读“论兵也,兄其教我。”即授之,深通义理。天成初,明宗幸浚郊。时朱守殷婴城拒命,帝从晋高祖一军率先登城。晋祖领副侍卫,以帝长于书计,召置麾下,令掌军籍,前后将臣,无不倚爱。开运末,契丹入汴,晋帝北迁,帝与苏逢吉、杨邠、史宏肇等劝汉祖建号,以副人望。汉高祖即位晋第6页/共10页阳,时百度草创,四方犹梗,经纶缔构,帝有力焉。史臣曰:周太祖昔在初潜,未闻多誉,洎西平蒲阪,北镇邺台,有统御之劳,显英伟之量。期月而弊政皆除逾岁而群情大服何迁善之如是盖应变以无穷者也,及鼎驾之将升,命瓦棺而薄葬,勤俭之美,终始可称。虽享国之非长,亦开基之有裕矣。材料二春,正月,丁卯,汉太后下诰,授监国符宝,即皇帝位。监国自皋门入宫,即位于崇元殿,制曰:“朕周室之裔,虢叔之后,国号宜曰周。”杨邠、史弘肇、王章等皆赠官,官为敛葬、仍访其子孙元年以前刑名,罪人非反逆,无得诛及亲族,籍没家赀。唐庄宗、明宗、晋高祖各置守陵十房,汉高祖陵职员、宫人,时月荐享及守陵户并如故,初,唐衰,多盗,不用律文,更定峻法,窃盗赃三匹者死,晋天福中,加至五匹。汉法,窃盗一钱以上皆死。又罪非反逆,往往族诛、籍没。故帝即位,首革其弊。注释:①斗馀:指旧时官府仓场除了正常征收的粮食外,额外苛敛的部分。称耗:指旧时征粮时,在规定数量外,为弥补折耗而多收的数量。10.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期月A而弊政皆除B逾岁C而群情大服D何迁善之E如是F盖G应变H以无穷者也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威经历坎坷,在父母去世后,由亲戚帮助抚养长大,他文韬武略兼具,先后效力于李继韬、后唐庄宗、后晋高祖等人。B.郭威长相魁梧雄壮,性格勇猛尚武,曾因恃酒劲杀死气焰嚣张的屠夫而被抓,李继韬因爱惜人才,让他逃走,助其脱困。C.史官认为郭威先前未显达时毫无名气,直至后来在平定战乱中展现出超凡的军事领导才能,屡立战功,第7页/共10页因而众人大为信服。D.前朝刑法严酷,动辄处死,甚至因一人之罪致满族抄斩,郭威即位后针对当时情况,实施了系列措施,体现出为政之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无何,皇考为燕军所陷,殁于王事。(2)杨邠、史弘肇、王章等皆赠官,官敛葬,仍访其子孙叙用之。14.下良好基础?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李儋元锡①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注】①李儋元锡: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一说李儋、元锡是韦应物的两位友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叙别开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回忆去年春天与友人分别的往事,流露出对别后境况的感慨。B.颔联写诗入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面对眼前美好的春天景色却黯然神伤,陷入悲观虚无的情绪之中。C.颈联写出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不得志与多病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看到流亡的百姓又使他心怀惭愧。D.尾联以感激友人的问候和亟盼其来访作结,道出寄诗的用意,作者望月相思,可以看出他极需友情的慰勉。16.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第8页/共10页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主题班会上,王老师引用《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让同学们认识到屈原志向高远,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2)同学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对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英雄形象颇为叹服。(3)古诗词中,当诗人写到强烈的情感时,常常使用反问的手法来加强表达的语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