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课件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1页
专题三 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课件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2页
专题三 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课件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3页
专题三 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课件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4页
专题三 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课件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考情分析高频考点三年考题备考建议认识与实践2023·北京高考,3;2023·河北高考,92022·北京高考,5;2022·山东高考,91.本课时常考考点有:认识的形式、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等。2.考查形式:选择题和主观题均有考查,主观题多以意义类、措施类、评析类为主,考查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3.2025备考,应关注:科学实验活动等热点,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024·湖北高考,13;2023·江苏高考,152023·辽宁高考,10;2023·湖南高考,82023·湖北高考,14;2023·全国乙卷,222023·全国甲卷,40(1);2022·全国甲卷,212022·全国乙卷,22;2022·江苏高考,132022·广东高考,13;2022·天津高考,14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2024·广东高考,10;2022·天津高考,1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2023·全国新课标卷,19;2023·山东高考,102023·海南高考,11;2022·广东高考,20(1)2022·湖北高考,12、20(2)【考情分析】探索认识的奥秘实践(认识论)含义基本形式特征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认识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实践是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含义形式: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含义特征追求真理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体无限性认识具有上升性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决定反作用正确认识直接现实性【知识体系】【复习知识清单】1.什么是认识?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及其关系?2.什么实践?(含义、基本形式、特点)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4.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如何反作用于实践?5.什么是真理?(含义、特点)方法论要求是?6.认识(追求真理的过程)有何特点?方法论要求是?7.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是什么?【重要考点解析】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认识(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①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②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③二者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2.全面认识实践的特征:特点理解侧重点客观物质性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联系三个特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关键词法区分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体”“对象”“手段”“结果”能动性“计划”“方案”“规划”社会性强调“合作”等历史性强调历史过程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重点把握(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原因:第一,主观认识不能作为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第二,客观事物自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第三,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②如何检验?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方法点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知识总结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方法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及特点(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特点:特点内容阐释方法论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有且只有一个。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要坚持真理,反对谬误,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真理与谬误(1)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真理与谬误有着原则上的区别、严格的界限,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不能混淆,不能说真理中包含谬误成分。(2)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又是辩证统一的。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②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和范围,因而,只要再回到论题适用的范围,恢复它存在的条件,谬误就可以转化为真理。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特点):特点

表现(含义)原因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上升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从认识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①认识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不是一帆风顺)①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②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主观条件的限制。(2)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知识总结2】1.(2022.山东卷)习近平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内涵、目的、特色、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体现了(

)①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指导

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③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

④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必经阶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课堂训练2.(2025淄博一模)在“五育融合”的教育实践中,各地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各学科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①坚持系统观念,把握事物发展规律②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内因是事物发展根据,注重事物内部矛盾④只有回到实践中的认识才是真理性认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3.(2025日照一模)治疗肥胖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减轻体重,预防Ⅱ型糖尿病等并发症,但减掉的体重容易反弹。某团队通过实验发现,在减重以后脂肪组织保留着肥胖“记忆”,从而增加了体重反弹的几率。这些发现有助于解释减肥后体重反弹问题,为未来体重管理提供帮助,但这一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这表明(

)①科学研究在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又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

④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D4.2024年11月15日,基于嫦娥六号带回的月背样品,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月球玄武岩样品在该时期的记录空白,为人们了解月球演化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材料表明(

)A.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B.科研人员对月球的接续探索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该科学研究成果是客观符合主观实际的真理性认识D.作为最基本实践活动的月球探测能推动认识的发展AD5.(2025菏泽一模)何尊,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2字。其中的“宅兹中国”字样,是迄今为止发现“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在当时,“中国”指“国之中央”。“中国”二字的内涵不断演变、发展、扩充,不仅仅是地理概念的标注,更逐渐成为中华文明日新月异的见证。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们对“中国”概念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文物在活化利用中延续着传统文化蓬勃的生命力③何尊铭文“宅兹中国”字样蕴藏着文化自信的根源

④“中国”二字的内涵在自我否定中实现了质的飞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2025福州三诊)2025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福建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取代施行了20余年的《福建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和《福建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针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及其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化,从培育发展、活动规范、服务监管、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以适应新业态、新形势、新需求。材料表明:①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②人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事物间的固有联系③改革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变化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进步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A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传统农业观的指导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成功解决了粮食和畜产品供给严重短缺的问题,但也存在产业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产业产品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为了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我国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大农业观应运而生。它要求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树立大农业观,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农业资源的整合,实现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简要分析"大农业观"所蕴含的哲学智慧。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为解决产业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产业产品竞争力不足等问题,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更好满足要,推动人们对"农业观"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分)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分)"大农业观"来自我国长期的探索和实践。(2分)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分)践行"大农业观"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农业资源的整合,实现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它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实践,有其实际意义。(2分)8.(2025济南一模)

春晚“机器人”、DeepSeek(深度求索)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AI(人工智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影响力。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高三某班同学以“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为主题举行辩论赛,辩论双方表达了各自观点,见下表。观点立论阐释正方: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从华北的煤矿到西南的电厂,从明察秋毫的“教师助手”,到精准专业的“医生搭档”,人工智能是放大社会生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工具。虽然AI进一步深入生活、辅助思维决策,人类仍有获取信息和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