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版)试题_第1页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版)试题_第2页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版)试题_第3页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版)试题_第4页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版)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版)试题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文言文阅读要求:仔细阅读下列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时:____________________(2)说:____________________(3)愠: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下列对这段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言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明了一个君子的品质。D.这段文言文通过三个问题,揭示了学习、友情和君子品质的重要性。4.下列对这段文言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言文是关于学习的,所以重点在于“学而时习之”。B.这段文言文是关于友情的,所以重点在于“有朋自远方来”。C.这段文言文是关于君子品质的,所以重点在于“人不知而不愠”。D.这段文言文是关于学习、友情和君子品质的,所以重点在于三个问题。5.这段文言文中的“学而时习之”给我们的启示是()A.学习要勤奋,要持之以恒。B.学习要善于总结,要善于反思。C.学习要善于与人交流,要善于合作。D.学习要善于观察,要善于发现。6.这段文言文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给我们的启示是()A.友情是无价的,我们要珍惜友情。B.朋友来自远方,我们要热情接待。C.朋友之间的距离不会影响我们的感情。D.朋友之间的相处要讲究方式方法。7.这段文言文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给我们的启示是()A.不要因为别人的无知而生气。B.要学会宽容他人,不计较别人的过错。C.君子要有大度,不因别人的无知而生气。D.君子要有修养,不因别人的无知而生气。8.这段文言文中的三个问题,分别对应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A.学习、友情、君子品质B.学习、修养、友情C.学习、修养、君子品质D.学习、修养、友情、君子品质9.这段文言文的主旨是什么?A.学习的重要性B.友情的重要性C.君子品质的重要性D.学习、友情、君子品质的重要性10.这段文言文对你有什么启示?二、文言文阅读要求:仔细阅读下列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乎?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夫仁者,以仁心施政,不以私欲害民;义者,以义心行事,不以私欲害人。王亦曰:‘何以利吾国?’大夫亦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亦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仁:____________________(2)义:____________________(3)征: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1)王何必曰利?(2)夫仁者,以仁心施政,不以私欲害民。3.下列对这段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言文主要讲述了仁义的重要性。B.“王何必曰利?”表达了孟子对王的不满。C.“夫仁者,以仁心施政,不以私欲害民”说明了一个仁者的品质。D.这段文言文通过王与孟子的对话,揭示了仁义的重要性。4.下列对这段文言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言文是关于仁义的,所以重点在于“夫仁者,以仁心施政”。B.这段文言文是关于王与孟子的对话的,所以重点在于“王何必曰利?”。C.这段文言文是关于仁义与私欲的,所以重点在于“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D.这段文言文是关于仁义、王与孟子对话以及私欲的,所以重点在于三个部分。5.这段文言文中的“王何必曰利?”给我们的启示是()A.不要只看重利益,要注重仁义。B.仁义比利益更重要。C.仁义与利益可以并存。D.仁义与利益没有关系。6.这段文言文中的“夫仁者,以仁心施政,不以私欲害民”给我们的启示是()A.作为领导者,要以仁心施政,为民谋福利。B.作为普通人,要以仁心行事,不伤害他人。C.仁心是施政和行事的基础。D.仁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7.这段文言文中的“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给我们的启示是()A.国家危亡,是因为人们只看重利益。B.仁义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C.仁义与利益可以并存。D.仁义与利益没有关系。8.这段文言文中的三个问题,分别对应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A.仁义、王与孟子对话、私欲B.仁义、王与孟子对话、国家危亡C.仁义、王与孟子对话、施政D.仁义、王与孟子对话、为民谋福利9.这段文言文的主旨是什么?A.仁义的重要性B.王与孟子对话的重要性C.仁义与私欲的关系D.仁义、王与孟子对话以及私欲的关系10.这段文言文对你有什么启示?四、古诗词鉴赏要求:阅读下列古诗词,然后回答问题。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疑:____________________(2)霜:____________________(3)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破:____________________(2)溅:____________________(3)抵: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把:____________________(2)宫阙:____________________(3)胜: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3)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五、现代文阅读要求:阅读下列现代文,然后回答问题。《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遂木得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篁竹:____________________(2)澈:____________________(3)佁然: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六、作文要求:根据下列材料,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作文。材料:一位老师问他的学生:“如果你有一杯水,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会喝掉。”老师又问:“如果你有一桶水呢?”学生回答:“我会倒掉。”老师再问:“如果你有一条河呢?”学生回答:“我会让更多的人喝到水。”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作文题目:水的启示本次试卷答案如下:一、文言文阅读1.(1)时:按时,及时。(2)说:愉快。(3)愠:生气,恼怒。2.(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为:学习并按时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品质吗?3.D.这段文言文通过三个问题,揭示了学习、友情和君子品质的重要性。4.A.这段文言文是关于学习的,所以重点在于“学而时习之”。5.A.这段文言文中的“学而时习之”给我们的启示是学习要勤奋,要持之以恒。6.A.这段文言文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给我们的启示是友情是无价的,我们要珍惜友情。7.D.这段文言文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给我们的启示是君子要有修养,不因别人的无知而生气。8.A.这段文言文中的三个问题,分别对应了学习、友情、君子品质三个方面。9.D.这段文言文的主旨是学习、友情、君子品质的重要性。10.这段文言文对我们有以下启示:学习要勤奋,要持之以恒;要珍惜友情;要有修养,不因别人的无知而生气。二、文言文阅读1.(1)仁:仁爱,仁慈。(2)义:道义,正义。(3)征:争夺,追求。2.(1)王何必曰利?翻译为:大王何必说利呢?(2)夫仁者,以仁心施政,不以私欲害民。翻译为:仁者,以仁爱之心来施政,不因私欲而伤害百姓。3.B.“王何必曰利?”表达了孟子对王的不满。4.C.这段文言文是关于仁义与私欲的,所以重点在于“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5.A.这段文言文中的“王何必曰利?”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只看重利益,要注重仁义。6.A.这段文言文中的“夫仁者,以仁心施政,不以私欲害民”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领导者,要以仁心施政,为民谋福利。7.A.这段文言文中的“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给我们的启示是国家危亡,是因为人们只看重利益。8.A.这段文言文中的三个问题,分别对应了仁义、王与孟子对话、私欲三个方面。9.A.这段文言文的主旨是仁义的重要性。10.这段文言文对我们有以下启示:不要只看重利益,要注重仁义;作为领导者,要以仁心施政,为民谋福利;国家危亡,是因为人们只看重利益。三、古诗词鉴赏1.(1)疑:怀疑。(2)霜:霜冻。(3)故乡:家乡。2.(1)破:被破坏,被毁灭。(2)溅:溅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