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概况详细讲解导游词_第1页
武汉概况详细讲解导游词_第2页
武汉概况详细讲解导游词_第3页
武汉概况详细讲解导游词_第4页
武汉概况详细讲解导游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场高速)各位亲爱的朋友,欢迎来到大武汉。现在我们的车已经驶上了全长8公里的机场高速。在自我介绍之前,首先请您回头望一眼,没错,身后就是您千里迢迢风尘仆仆来到这里后的第一站我们的天河国际机场。这个看似普通的机场是由邓小平亲自题写名字,是华中地区唯一的最大的综合性枢纽机场和最大的飞机检修基地。就在这里,我,各位湖北之行的导游整整等待了大家84年。为什么是84年?1927年,国民党政府决定将首都从广州北迁到湖北,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并,从这天起历史上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名字—大武汉,大武汉和我为了迎接到各位,整整在这里守望了84年。我是您此次湖北之行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朱导或者小朱。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也中部六省人口最多的城市,这里是中国的江城。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和它最大的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了“两江汇流,三镇鼎立,四岸迥异”的风格。湖北有着千湖之省的美称,而武汉呢,则被称为“百湖之市”,有着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上之都。这里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从毛主席所说的“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万里长江第一桥;从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编钟到八路军手里的汉阳造步枪。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黄鹤楼。被誉为“九省通衢”的大武汉不仅仅是长江流域的门户,溯江而上,可游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醉湖北;顺江而下,可游庐山,黄山,九华山,大好河山赏中国。万里长江旅游从武汉起航,白云黄鹤的故乡,绝无仅有的江城大江,大湖,大武汉欢迎您的光临!大家初来乍到,有的朋友来过很多次武汉,也有的朋友第一次来。我每次问外地朋友,大家对我们湖北什么印象啊?广东的朋友最大声,哎呀,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湖北佬,就是很坏就对啦!(大笑)小郭真是想不通,难道我们湖北人就只给了大家这个印象吗?不客气的来说,历史上孔子的老师,大思想家老子是湖北人,中国鼎鼎有名的的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是湖北人,四大美人之一出塞和亲的王昭君是湖北人,三国里面最聪明的一个,谁?诸葛亮,他还是湖北人。清朝末年,打响反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第一枪,建立第一个民主政权的地方—在湖北。八年抗战,整个中国军队牺牲的最高将领—上将张自忠总司令热血--洒在湖北;解放后,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是武汉锅炉厂的书记;08年69岁高龄宣布裸退地“中国铁娘子”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就是地地道道的湖北人。她在任的时候兼任卫生部部长,主抓非典,老百姓怎么说?“有了吴仪,没有瘟疫!”。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湖北人,实实在在的湖北佬。在我们湖北话里,“佬”从来就不是一个贬义词。江西还有江西老表呢,佬是亲切的意思。天上的九头鸟就是凤凰,是火神,这是湖北人老祖宗信奉的图腾,湖北人有着一颗像火一样热情的心和热情的笑容,湖北人欢迎您的光临!!(进市区—常青路—青年路—武胜路—汉正街—江汉一桥—古琴台—龟山—大桥—黄鹤楼-阅马场-武珞路)(武商量贩)现在车子经过的地方有个大型超市,武商量贩,是武汉数一数二的连锁超市,但是我不推荐大家去。为什么呢?前几天我也是接待几个广州朋友,他们第一天都还好,第二天一上车就跟我倒苦水,郭导啊,都说武汉人脾气大,我还没觉得,但是昨天晚上我们几个去买东西,发现你们武汉人不但脾气不好,而且还有强卖强买的习惯!我当时一听就懵了,这是消费欺诈啊,得马上报警,就问他们在哪里买东西遇到坏人了?他们一指这个大牌子,你看你看,武商量贩,贩就是卖东西嘛,这个我们懂,前面几个字。“武”在粤语里面念“冇”,连起来就是“冇商量”,没有商量嘛,买东西连商量都不没商量,这还不是强买强卖?!(活跃气氛)(航空路立交)现在车子所走的这个立交桥叫做航空路立交,为三层立交桥,第一层为原地面,第二层为圆盘环岛,第三层为解放大道直通高架桥。整个立交桥全长3050米,分别跨越航空路和新华路十字路口,是武汉市第一座多层立交桥。桥下面的解放大道是武汉市最长的大道,也是一条金融街,解放前此路叫中正路。武汉市分为道和路,是怎么区分的呢?其实很简单,跟长江平行的我们称为道,跟长江垂直的我们称之为路,所以武汉的主干道:解放大道啊,中山大道啊,沿江大道,临江大道啊等等……都是跟长江平行的。武汉市的道路也是非常有趣的,从一到万都有,一元路,二耀路,三阳路,四维路,五福路,六合路,七里庙,八大家,九万方,十里铺,百步亭,千家街,万松园。(汉正街)现在我们的车已经驶进汉口的繁华街区,就在各位左手边窗外就是名闻中华的天下第一街—汉正街。汉正街起源于明朝,以前不过是汉口的一条正街所以起名汉正街。这里是武汉最早的商业一条街。今天我们虽然还叫它汉正街,实际上它早就不是一条了,而是78条街道。这里生活着上十万辛苦的武汉生意人,每天来这里采买的人更是达到了16万之多。老百姓辛苦就是为了赚钱,没有钱赚的生意谁都不会做。换了是我也一样,汉正街里的老板们平时看起来挺小一个门面,哪一个身价也是几千万,绝对错不了。说到人多,很多外地来的朋友都想去这里逛上一逛,买点东西,就算不买,也想随便感受一下这里的氛围。说到这,小郭提醒各位,这个地方人多,手也多,有人两只手,有人三只手,什么啊,对了,小偷特别多,而且很猖獗,连本地人都下手啊!我姐姐上个礼拜来这进货还被掏了包,千真万确,七千块说没就没了!再说了,这里的老板看到拿个手提包的外地客那可是懒得理你的,人家是搞批发的,做的是几十万的大单子,零零散散的客人不会招呼你,大家没事就不要来这里出没了,免得吃了亏跟老婆没有办法交代,交作业,跪搓板不说,回去还要跟别人讲“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影响了咱们湖北人名声。(吓)(江汉一桥)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江汉一桥。江汉一桥1956年建成,北连汉口汉正街,南接汉阳古琴台,是汉江上的第一座大型桥梁。该桥全长322米,双向四车道,桥下缓缓流动就是汉江。汉水也是我国古代的四大水系,目前千万武汉人的饮用水就来自汉江。(汉阳--月湖、龟山)过了江汉一桥,就进入了汉阳,清朝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创办了汉阳兵工厂和汉阳铁厂。现在,中法两国最大的合资项目雪铁龙富康轿车的总装厂就设在汉阳,许多外资企业在汉阳投资建厂。汉阳的旅游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像归元寺,古琴台都在汉阳。在大家的右手边是月湖文化主题公园,她位于汉阳市区以北,汉江以南,以形式新月而得名,其风景自宋朝以来,就闻名于世。现在的月湖只是原来的西月湖部分,大约有水面1000余亩。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湖水的减少,这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存著名景点有琴台与梅子山,位于月湖南岸的琴台又名伯牙台。传说战国时期,奉命使楚的俞伯牙乘船顺汉水区多水,湖泊众多比如东湖、南湖、月湖等,夏天蒸发旺盛,天上有火辣辣的太阳光,地上有热腾腾的水蒸汽,而且高楼林立,人烟稠密,跟呆在蒸笼里没什么两样。

聚在城市上空的水蒸汽就像一个罩子一样,有很好的保温性,无风的夜晚跟白天一样热。有人戏称武汉人是:人人都是“耐温”将军,个个都是“抗日”英雄。早些年没空调的时候,武汉人就依靠竹床、躺椅、蒲扇过夏天,到了晚上,家里热得没法睡,各家都把竹床搬到街上,大街上就会出现别的城市难得一见的竹床阵,“竹床躺椅街上摆,男女老少睡成排”,很多武汉人都有露宿街头的经历。现在武汉几乎家家有空调,再也不用露宿街头了。武汉夏天热,武汉的冬天也很冷,一二月份最冷,最低可达零下9℃,北方冬天冷,但有暖气,武汉没有,所以武汉的冬天也很难过。

武汉三镇“一勺舀起两江水,一杯清茶三镇香”说的就是武汉市的地理格局。现在就有个简单的方法教给大家辨别三镇的地理位置,请伸出您尊贵的右手,仔细看一看这就是一副活生生的武汉地图!您的四个手指并拢代表长江,手指的方向就是长江的上游重庆,那么大拇指就是汉江了。与地图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一样,大家虎口的位置就是汉阳,大拇指的右边就是汉口,整个手掌下面的区域则是武昌。武汉是一个有着3500年建城史的古城。我们从历史书中得到的称呼是“武汉三镇”,具体来说就是武昌,汉口,汉阳。武汉是长江和汉江两江交汇产生的码头城市,也因为这两条江被划分为两江四岸。而早在距今八千年至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我们的先民们就在这繁衍生息。在武汉市北部的黄陂区境内,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三千五百年的殷商古城遗址—盘龙城。它也是迄今发现的长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汉阳和武昌筑城始于三国时期,距今约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到明朝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使汉口从汉阳分离出来。我们知道山南水北称为阳,现在的汉阳并不在汉水的北面,这是因为汉水改道的原故。在武汉三镇中,汉口形成最晚,只有约五百年的历史,实际上武汉这个称呼产生的历史也并不长远,距今都没有超过一百年。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来此地,决定三镇合一,统称武汉。有一种传闻,现在武汉去车管所上牌照都是汉H开头,传闻武汉要被直辖。实际上,早在建国当年1949年,武汉因为历史上是租界的性质,就被设为直辖市了,而且是全国最早的直辖市,五年后,于1954年才划为湖北省会,86年被评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虽说武汉三镇各有特色,今天我有一个惊天大秘密要告诉大家,那就是:根本就没有武汉这个地方,在交通上根本没有武汉这个地方。(引起客人兴趣)如果您初次来武汉去火车站买票,售票员会问你出票是在武昌还是汉口?你会很奇怪,很气愤,很无奈,很郁闷的告诉他你是要去武汉。在以前,武汉是没有武汉站的,只有汉口站和武昌站,所以你永远都没有机会买到去武汉的票,哪怕是一张。2009年12月26日,投资140个亿的武汉青山高铁站顺利通车,开创了时速350公里/时的武广高铁新时代,被誉为“陆地上的飞机”,武汉才算是有了真正的“武汉站”,所以,各位朋友有机会去体验下高铁吧,看一看华中地区投资最大的,也是第一个兴建的高铁枢纽站的风姿,顺便收藏一张带有“武汉”站的车票,永远记得,武汉真正的历史只有不到一年。武汉三镇各有特色,区别很明显。大家以前都是说为人民服务,现在改革开放,都是为人民币服务了。人民币就是钱,是个好东西。武汉就跟钱有关,大家都说“汉口的钱是堆着的,武昌的钱是顶着的,汉阳的钱是摊着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说汉口的钱是堆着的,汉口是武汉的“新区”也是这里的商业区,明朝成化年间,汉江最后一次改道,我们今天看见的汉口才正式宣告形成,距今也有五百年的历史了。在武汉三镇中它却是后来居上者,是三镇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镇,早在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时,与河南的朱仙镇,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并称为四大名镇。汉口是武汉市的商业区,商业极其发达。古书上是这样描述汉口的:“十里帆船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仅盐务一事,富足甲于天下”,其繁华景象可见一斑,它处于汉江下游,来这里做生意的多半是陕西人,当时流传有一首歌谣“要做生意你莫愁,备好钱来驾小舟;沿着汉江往下走,生意兴隆算汉口”又说“货到汉口活”,汉口实际上就是汉江入长江之口的意思。由于两江交汇,这里的地势又比较低,汉口就常年遭受水患,在三镇中是唯一一个一直没有固定城墙的部分。没有人居住,这里的地价自然便宜些,许多商人看好了这个商机就在沿江的地方搭了很多凉亭,好在武汉的冬天还没有北方那么寒冷,春夏之际储存货物却是最方便不过。后来闻名中国的天下第一街—汉正街,就从此发展起来。如今,这里除了汉正街之外,还有全市最长的商业街—中山大道,有全国闻名的步行街—江汉路等,还有武商、新世界、崇光百货等大型购物中心。

也有人说称他为“东方芝加哥”,就是说这里是一个重工业城市。这说来其实和我们近来不太平的邻居有关。1861年爆发鸦片战争,汉口开埠通商,当时的驻汉日本领事小野幸吉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汉口实为清国要港第二,使人艳慕称为东方芝加哥”。实际上外国人在内地设立租界,有严格的要求,为什么要设在汉口而不是汉阳或者武昌呢?另外,从当时设立租界的惯例来看,一般是不能设在繁华地段的。一是清政府强调不能“华洋共处”,以免中外纠纷不断,或国人受到外国人的教唆“学坏”;二是买地、拆迁很麻烦,费用会增高。而花楼以下沿江地段,当时比较荒芜,符合政府的条件;英国人也能接受,三足够长的岸线有利于军舰和商船的进出,荒芜的地段也有利于按照西方的标准建设新的城市。再看后来,英租界设立后的次年,1862年法国也在汉口派驻了领事。据史料记载,1863年,法国驻汉领事曾要求清政府饬令湖广总督将汉口龙王庙地方交领事转租于法国商人,遭到清政府拒绝。在清末汉口一度成为中国内陆最大的通商口岸。说武昌的钱是顶着的,是因为历来武昌就多读书人,这些人读书考功名,取一个顶戴花羚,吃朝庭的奉禄,所以说钱是顶着的,现在的武昌是武汉市的政治中心,湖北省政府等一批政府职能部门设在武昌。武昌又是武汉市的文化中心,全市三十多所高等院校,七百三十多个科研机构,大多数集中在武昌。全国闻名的“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以及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都位于武昌。(说武昌的钱是顶着的,货真价实。武昌历来就多读书人,读书人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求取一个功名,带着顶戴花翎,领朝廷的俸禄,一辈子衣食无忧,所以说武昌的钱时顶在头上的。这种情况发展到今天尤其明显,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教育中心,也是这里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众多的政府部门和高校就设在武昌,截止到2009年,武汉共有高等院校85所,在校学生数111.04万人,全市科技研究机构108所,科技人员7.5万人,2009年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198项,有八所部委直属高校,2009年末,拥有国家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16个。高校数量中国第二(一本高校10所,二本12所,三本高校23所,高职院校30所,另有军事院校7所,其中985工程建设大学两所,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大学四所,211工程建设大学有七所)培养研究生的高校18所,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6所。在校大学生规模居中国首位,达104万人。,在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56名,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说汉阳的钱是摊在地上的,半真半假。汉阳是武汉的老城区,以前的汉江入长江的入河口在龟山的南面,古书有记载“山南水北谓之阳也”,汉阳就是指的龟山脚下的一小片土地,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手下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于汉阳龟山脚下的却月城中,这是它最早的建城史。由于两江交汇,发大水成了这里的家常便饭,所以老百姓的家具房屋就常年被水掩掉,被子一旦湿了只能选个晴天晒在自己院子里,所以汉阳的钱就是摊在地上的。现在上游的三峡大坝已经建好,所以水患解除,2010年堪比98年洪水的最高洪峰过境,武汉安然无恙,可见古城也有了新气象。汉阳是武汉市的工业区。清朝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就在汉阳创办了汉阳兵工厂和汉阳铁厂。现在,中法两国最大的合资项目雪铁龙富康轿车的总装厂就设在汉阳。许多外资企业在汉阳投资建厂,国家级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就位于汉阳的沌口。

2武汉的美食武汉地处华中,除了汇集东南西北各地的美食外,这里还有许许多多当地的美味佳肴。武汉的美味佳肴数不胜数:清蒸武昌鱼、腊肉炒菜苔、沔阳三蒸、东坡肉、黄焖甲鱼、四季美汤包、老通城豆皮、蔡林记热干面、谭炎记的水饺、谢荣德面窝、五芳斋汤圆等,让人举不胜举。当然还有天下闻名的精武鸭脖(可以顺带讲购物,特产),可以说是“吃在武汉”,难怪清朝诗人叶调元在诗中写到“不须考究食单方,冬日人家食品良;米酒汤圆宵夜好,鳊鱼肥美菜薹香。”3武汉的桥这里既然叫做江城,来到武汉桥是不能不提的。武汉的桥历史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发展于明清,到清朝末年武汉已经有了131座桥,但是这里最大的两条江--长江和汉江上却没有一座桥,三镇因为交通不畅的原因也一直未能统一。让我们把时间指向1919年,一代伟人孙中山在这一年发表了他著名的《建国方略》,其中对于武汉的规划构想尤其让人惊叹。他提出“在武汉建桥或者隧道,联通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个城市。”然而,在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上建桥谈何容易?当时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能吃饱饭活命都非常艰难,哪里还有余钱建桥?由于国库空虚,人才匮乏,资源短缺,伟人的愿望最终没能变成现实,先生抱憾而去,后继的国民政府同样没能解决,只能望江兴叹。(所以1957年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轮渡是江城人过江的唯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不仅行人、汽车过江靠轮渡,就连南来北往的火车过江也得靠轮渡中转,不仅速度慢,而且一遇大风大浪,就无法通航,交通极为不便。南北交通最主要的铁路大动脉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在此中断,只能一端在汉口,一端在武昌,隔江可望而不可及。)在1957年以前,过江的方法只有轮渡,很多武汉人早上起床一边吃早饭一边过江开始一天的工作,所以这里把吃早饭叫做“过早”。人还好办,但是涉及到货运就没那么容易了。武汉是南来北往货物汇聚的中心,三百年前就是商业重镇,货物的运输受到交通的限制变得很麻烦。举一个例子来说:当时的南北交通大动脉是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两条铁路都是在武汉建的始发站,货物运输到这里要卸下来,然后通过轮渡运过江,再上车开始下一段行程。就相当于你做一次火车,却要买两次票,还不知道能不能买到票。在运力宽松的情况下当然没问题,平常是看不出异常,可是一遇到大风大浪的坏天气或者是类似春运这样的特殊节庆,那就乱成了一锅粥,经常是人抢船货也抢船,大家都挤在一起,那可真是爆发了“天灾人祸”。所以在长江上架设一座桥梁一直是武汉800万市民千百年来的夙愿,这个记录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个年头被彻底打破。1955年,中央经过长久的选址和规划,决定在武汉市,横跨武昌蛇山和汉阳的龟山建设我国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工程从9月1号开始,到57年10月13日结束,历时两年一个月零12天,比预计时间提前了两年,采用的诸多新技术也节约投资近40%,大桥直接投资仅为6800万,配套工程总用资9800万,总工程师是我国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大桥全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北岸汉阳引桥303米,南岸武昌引桥211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大桥的两端均建有离地35米高的有桥头堡,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七层,有电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桥两侧的栏杆上有143块花板对称排列,上面铸有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孔雀开屏”、“鲤鱼戏莲”等数十种图案,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建筑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下层为铁路桥,宽14.5米,南北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约20米,为双向4车道。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终年巨轮航行无阻。毛泽东于1956年6月首次在武汉畅游长江,当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在建设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qiáng)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qiàn)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首诗写下了武汉的变化,也预见了它的未来。大桥通车后,社会经济效益十分巨大,仅通车的头5年,通过的运输量就达8000多万吨,缩短火车运输时间约2400万车小时,节约的货运费超过了整个工程造价。2002年的八--九月,大桥进行了首次大修。据中科院专家测评,该桥的寿命至少在100年以上。如今,大桥每天的汽车通行量早已由建成初期的数千辆上升到近10万辆,平均每分钟60辆一天24小时不间断通行;每天的列车通过量已增加到296列,平均一个小时12列,每五分钟一列。50年来,历经风雨沧桑的武汉长江大桥,巍然立在大江之上,经受了无数次洪水、大风的洗礼,更承受了76次碰撞事故的考验。最严重的一次是1990年7月28日,一艘重达900吨的吊船正面撞上,大桥养护人员为此维护了一个月。但是,任凭风吹雨打,长江大桥并没有伤筋动骨。50年来经多次检测表明: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受6万吨压力,可抵御每秒10万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洪水,可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当时的大桥也是国家十一五计划的国家级重点项目,为了彰显武汉长江大桥的历史地方,国务院特别召开会议,决定将新中国第三套人民币印上武汉长江大桥图案(贰角券,1962年4月),用来反映当时社会主义新成就的最重要的标志。随着经济的发展,武汉长江大桥的路面日渐拥挤,我们不妨作一个对比:1957年大桥建成时,武汉市机动车拥有量不足4000以台,至1995年却已增至20万台,翻了50倍,这还不包括南来北往的过境车辆。为了减轻严重的交通堵塞状况,政府不得不采取货车过桥实行单双号和定时等措施限制车流量,以缓解长江大桥的交通压力。武汉人出门上班路上的平均耗时在全国在城市中位居第一。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二桥应运而生。在长江大桥建好后的第38个年头,(1995年)长江二桥建成通车。它位于一桥下游6.8公里处,全长4678米,其中正桥1877米,设六车道,日通车能力为五万辆机动车。建好后分流了武汉长江一桥40%的交通流量。通航净空为24米,比现在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标准高出6米,是世界上第一座主塔敦立在深水区的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这座桥主跨400米,在世界上已建成的同类型桥梁中名列前茅,浩大的深水基础以及施工所采用的大型钢围堰,基础钻孔桩直径,钻入砾岩层深度,均创下全国之最。斜拉桥面宽度29.4米,建设者们研制出世界斜拉桥建设中跨度最大的8米牵索挂篮梁体悬浇施工平台,两次刷新悬浇梁体施工世界纪录,并创下多项“世界第一”,有二十多个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九十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