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生篇)2025年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个性化分层教辅之早期中华文明_第1页
(中等生篇)2025年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个性化分层教辅之早期中华文明_第2页
(中等生篇)2025年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个性化分层教辅之早期中华文明_第3页
(中等生篇)2025年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个性化分层教辅之早期中华文明_第4页
(中等生篇)2025年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个性化分层教辅之早期中华文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中等生篇)2025年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个性化分层教辅之早期中华文明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春•莆田期末)2012年发布的《中国古典家具》App,运用游戏手法,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明代榫卯家具完成虚拟制作,将榫卯家具带入人们娱乐视野的同时,也让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古典家具设计的技艺。这表明()A.科技创新助力文化传播 B.文化遗产重在恢复历史原貌 C.文化传承提升经济效益 D.文化保护是全人类共同责任2.(2024春•吉林期末)磁山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县治河北岸的台地上,C14测定约公元前6000﹣前5600年间。在遗址中发现的80个窖穴中存有腐朽粟的堆积,有的厚达2米以上,同时出土的还有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猪、狗、鸡和鹿、鱼、蚌、鸟类的遗骸,还有碳化的果实榛子、胡桃等。据此推知,这一时期该地()A.逐渐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B.生产方式多元并存 C.产生了最初的华夏文明 D.处于打制石器时期3.(2024春•厦门期末)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约公元前2300年﹣约前1900年)出土文物的彩绘龙纹与红山文化有关,俎刀形制与良渚文化相似,圆腹底鬲的原型可追溯至内蒙古中南的朱开沟文化。这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A.文化遗存满天星斗 B.阶级分化文明初现 C.中华文脉赓续融合 D.部落崛起邦国林立4.(2024•广东)据研究,古代礼书上记载的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商、西周时期五种形制不同的青铜酒器名。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均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据此可知,春秋时期()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从天人合一理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5.(2024•辽阳二模)西周青铜器的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以陕西、河南分布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材料可用于说明,西周时期()A.宗法分封制的特点 B.礼乐制度愈发规范 C.诸侯挑战王室权威 D.政治经济中心转移6.(2024•江西模拟)历史工作者在河南淇水沿岸发现了11处村落遗址;甘肃渭河沿岸70千米范围内,发现69处聚落遗址。这些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聚落,规模上有数千或数万甚至数十万平方米不等,而且地域空间上的房屋聚合性极为明显,富有典型性。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文明发展受到农业的影响 B.城市建设已经形成定制 C.社会初步出现阶级的分化 D.早期国家形态发展成熟7.(2024•兴化市模拟)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北、辽宁、河南、新疆及北京等地数十处商周时期的考古发掘遗址中,均发现了带有鄂尔多斯青铜器特征或样式的青铜器,虽然数量及种类相对较少,但与鄂尔多斯地区青铜器的出现在时间上有重叠或稍晚些。这可以说明商周时期()A.鄂尔多斯青铜铸造成熟 B.区域文明的交流已存在 C.中华文明起源星罗棋布 D.北方经济水平普遍较高8.(2024•江苏模拟)战国时期,越来越多大宗之家沦为贫宗之家,许多贫宗之家的男子放弃自己的姓氏,以妇家之子的身份入居女家,户簿上成为妻子的附庸,子孙从母姓。魏国以法律的形式制止这一现象的发生。魏国此举意在()A.维护宗法伦理 B.保证赋役征发 C.重塑社会风俗 D.阻止社会流动9.(2024•株洲一模)《荀子•王霸篇》载:“彼持国者,必不可以独也”。《荀子•成相篇》云:“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这()A.与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有关 B.表明贵族等级分封制走向解体 C.与其“隆礼重法”思想一脉相承 D.使士阶层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10.(2024春•海淀区校级期末)围绕着神权、王权和军权,良渚先民设计了一整套标志身份的玉礼器,如玉琮象征神权,玉钺象征军权等。玉器标识拥有者的地位和社会公共权力的分配。玉礼器的制作使用表明良渚社会()①能够使用铁制的工具②有较复杂的权力结构③已初步具备国家形态④形成了君主专制体制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1.(2024•河北开学)据《尚书大传》记载,西周时期,圭玉充当了对诸侯德行考核的结果,如果诸侯没有过失(主要指对周王朝服从与否),天子就会把圭玉归还于他,如果有过失,改过后才会归还,如果三年内不能得到圭玉,就会减免爵位,六年内不能得到就减免田地。西周这些做法()A.有利于加强君主的专制统治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分封秩序 D.促进了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12.(2024春•无锡期末)周朝新立,武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为“三恪”,以示对先代君王的尊敬。这一举措()A.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B.强化了周朝的中央集权 C.反映了对殷商遗民的优待 D.意在扩大王室宗法范围13.(2024•江西模拟)《逸周书》记载:“汤放(放逐)桀而归于毫,三千诸侯大会。”《帝王世纪》记载:“诸侯有不义者,汤从而征之,诛其君,吊(慰问)其民,天下成悦。”上述文献记载可以说明,商代()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构建了贵族宗法制度 C.推动了早期国家发展 D.遵循了儒家仁政理念14.(2024•湖北模拟)半坡遗址的墓葬中,发现有两个年龄相仿的男子和四个年龄相仿的女子分别合葬在一起的墓穴。在一个年龄只有三四岁的女孩墓中,还发现了丰富而精美的随葬品。半坡遗址()A.是旧石器时代遗址 B.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C.贫富分化已经产生 D.具有母系氏族社会特点15.(2024•全国模拟)“土河”是唐代的一种军事侦察方式,即“于山口贼路,横断道,凿阔二丈,深二尺,以细沙散土填平,每日检行,扫令净平,人马入境,即知足迹多少”。近年,某遗址出土了一件被认为是体现该侦察方式的纸质文书。此文书最有可能出土于()A.四川绵竹剑门关遗址 B.广东广州“蕃坊”遗址 C.新疆尉犁沙堆烽遗址 D.陕西西安“西市”遗址16.(2024春•麒麟区期末)郑国曾于公元前706年派兵援齐国,帮助其击败了入侵齐国的北戎军队,而齐桓公更是凭借“尊王”和“攘夷”战略,为周王室和小国提供政治和安全保障。这本质上说明()A.分封制度逐渐瓦解的现实 B.齐国取代郑国成为霸主 C.“尊王攘夷”受到普遍认同 D.战争冲突促进民族交融17.(2024春•沈阳期末)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中,发现的石钺(大斧)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而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钺往往无使用痕迹,甚至不开刃。据此可推知,良渚文化()A.早于河姆渡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B.存在明显区域文化特色 C.玉钺逐渐演化为权力的象征 D.玉的产量较低,比较珍贵18.(2024•赣州开学)良渚古城的城市结构包括城址区、水利系统、祭坛墓地、郊区聚落,遗址共发现各类台地300余处。其中城址区、水利系统均为人工营建而成,土石方量达1005万立方米。由此可知,良渚古城()A.社会分工出现细化 B.展现出较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C.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D.已具备成熟的奴隶制国家形态19.(2024春•河北期末)通过对赵陵山墓地随葬品的分析,学者认为,在良渚文化早期,赵陵山墓地的家族为上层平民;到了中期,这个家族中有人成为统管一方的权贵,也有人成了首领;到了晚期,这个家族就未出过“杰出人才”,又成了只有平民的家族。据此推知,良渚文化时期()A.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B.神权色彩日益浓厚 C.血缘政治逐步发展 D.社会竞争程度加深20.(2024•重庆模拟)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 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

(中等生篇)2025年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个性化分层教辅之早期中华文明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春•莆田期末)2012年发布的《中国古典家具》App,运用游戏手法,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明代榫卯家具完成虚拟制作,将榫卯家具带入人们娱乐视野的同时,也让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古典家具设计的技艺。这表明()A.科技创新助力文化传播 B.文化遗产重在恢复历史原貌 C.文化传承提升经济效益 D.文化保护是全人类共同责任【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2012年发布的《中国古典家具》App,运用游戏手法,……将榫卯家具带入人们娱乐视野的同时,也让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古典家具设计的技艺”可知,文化传播利用科技创新的手段,A项正确;文化遗产重在保护,有些无法恢复原貌,排除B项;材料只是讲到文化遗产利用科技创新进行传播,没有提到传播是否带来经济效益,排除C项;文化保护的确是全人类共同责任,但材料没有提到这一点,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学生需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遗产。2.(2024春•吉林期末)磁山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县治河北岸的台地上,C14测定约公元前6000﹣前5600年间。在遗址中发现的80个窖穴中存有腐朽粟的堆积,有的厚达2米以上,同时出土的还有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猪、狗、鸡和鹿、鱼、蚌、鸟类的遗骸,还有碳化的果实榛子、胡桃等。据此推知,这一时期该地()A.逐渐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B.生产方式多元并存 C.产生了最初的华夏文明 D.处于打制石器时期【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公元前6000﹣前5600年间”可知,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据材料“在遗址中发现的80个窖穴中存有腐朽粟的堆积,有的厚达2米以上,同时出土的还有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猪、狗、鸡和鹿、鱼、蚌、鸟类的遗骸,还有碳化的果实榛子、胡桃等”可知,新石器时代该地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但渔猎、采集仍有较重要的地位,采集渔猎和原始农业并存共生,B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排除A项;文明的标志一般是指金属工具、文字、城市和国家出现等,农业的出现仅是文明出现的前提而非标志,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产生了人类最初的文明,一般认为中华文明距今约5000年,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石器是打制石器还是磨制时期,且原始农业时期已使用磨制石器,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024春•厦门期末)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约公元前2300年﹣约前1900年)出土文物的彩绘龙纹与红山文化有关,俎刀形制与良渚文化相似,圆腹底鬲的原型可追溯至内蒙古中南的朱开沟文化。这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A.文化遗存满天星斗 B.阶级分化文明初现 C.中华文脉赓续融合 D.部落崛起邦国林立【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文物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内蒙古中南的朱开沟文化相似,这反映出当时多种文化已有交流与融合,C项正确;材料反映文化的融合,文化遗存满天星斗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阶级分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文物与其他文化的相似性,部落崛起邦国林立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学生需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遗产。4.(2024•广东)据研究,古代礼书上记载的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商、西周时期五种形制不同的青铜酒器名。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均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据此可知,春秋时期()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从天人合一理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分析】本题考查礼乐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五爵与漆木酒器相联系,为饮酒礼器的爵与祭祀活动密不可分,献数按不同等级有不同规定。如宗庙祭祀时,贵者用很小的爵,贱者却用很大的散,这就是以小为尊贵,故春秋时期礼器的变化反映出以小为贵维系封建等级秩序,D项正确;礼崩乐坏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且材料未体现礼器形制趋同,排除A项;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融合,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人文关怀即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关心和教育,材料所述与此无关,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礼乐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2024•辽阳二模)西周青铜器的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以陕西、河南分布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材料可用于说明,西周时期()A.宗法分封制的特点 B.礼乐制度愈发规范 C.诸侯挑战王室权威 D.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材料“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以陕西、河南分布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和所学可知,青铜器主要用作象征政治权力的礼器和兵器,材料涉及了其分布的范围广和集中地点及对象,可以说明宗法分封制的特点,A项正确;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据材料“以陕西、河南分布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可知,诸侯国的青铜器比较少,主要集中于王室,排除C项;西周时期政治经济中心没有转移,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学生需掌握西周宗法制的含义、内容、特点和影响。6.(2024•江西模拟)历史工作者在河南淇水沿岸发现了11处村落遗址;甘肃渭河沿岸70千米范围内,发现69处聚落遗址。这些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聚落,规模上有数千或数万甚至数十万平方米不等,而且地域空间上的房屋聚合性极为明显,富有典型性。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文明发展受到农业的影响 B.城市建设已经形成定制 C.社会初步出现阶级的分化 D.早期国家形态发展成熟【分析】本题考查了石器时代的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在河南淇水沿岸发现了11处村落遗址;甘肃渭河沿岸70千米范围内,发现69处聚落遗址。这些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聚落,规模上有数千或数万甚至数十万平方米不等,而且地域空间上的房屋聚合性极为明显,富有典型性”可知,这些村落遗址都在河流沿岸,主要是河流沿岸,水源充足,便于农业发展,这说明文明发展受到农业的影响,A项正确;城市建设已经形成定制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阶级分化表现是贫富差距和私有制出现,材料中没有相关内容,排除C项;早期国家形态表现为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等,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石器时代的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7.(2024•兴化市模拟)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北、辽宁、河南、新疆及北京等地数十处商周时期的考古发掘遗址中,均发现了带有鄂尔多斯青铜器特征或样式的青铜器,虽然数量及种类相对较少,但与鄂尔多斯地区青铜器的出现在时间上有重叠或稍晚些。这可以说明商周时期()A.鄂尔多斯青铜铸造成熟 B.区域文明的交流已存在 C.中华文明起源星罗棋布 D.北方经济水平普遍较高【分析】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农业与手工业,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在山西、陕西等地数十处商周时期的考古发掘遗址中,均发现了带有鄂尔多斯青铜器特征或样式的青铜器,这表明这些地区与鄂尔多斯存在文明交流,B项正确;这些地区出现带有鄂尔多斯特征的青铜器不能说明青铜铸造技术如何,排除A项;商周时期并非文明起源阶段,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比南北经济状况,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农业与手工业,学生需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8.(2024•江苏模拟)战国时期,越来越多大宗之家沦为贫宗之家,许多贫宗之家的男子放弃自己的姓氏,以妇家之子的身份入居女家,户簿上成为妻子的附庸,子孙从母姓。魏国以法律的形式制止这一现象的发生。魏国此举意在()A.维护宗法伦理 B.保证赋役征发 C.重塑社会风俗 D.阻止社会流动【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依据材料“许多贫宗之家的男子放弃自己的姓氏,以妇家之子的身份入居女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强调血缘关系和家族纽带。当男子放弃自己的姓氏并入赘到女方家,这实际上是对宗法伦理的一种冲击。魏国通过法律制止这一现象,显然是为了维护宗法伦理,A项正确;“保证”的说法绝对,且“男子入赘”现象与赋役征发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重塑社会风俗并不是魏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材料中大宗之家沦为贫宗之家表明社会流动事实上已经发生,魏国的法律阻止的是男子放弃自己的姓氏入居女家,而不能阻挡其沦为贫宗之家,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宗法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9.(2024•株洲一模)《荀子•王霸篇》载:“彼持国者,必不可以独也”。《荀子•成相篇》云:“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这()A.与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有关 B.表明贵族等级分封制走向解体 C.与其“隆礼重法”思想一脉相承 D.使士阶层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解答】由材料可知,荀子主张君主不可独裁专断,要多听群臣的意见。这与商周政体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的原始民主传统有很多相似性,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等级分封制的瓦解,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原始民主的传统,非“隆礼重法”思想,排除C项;材料重在君主要听取意见不专制独裁,并未特指只听取“士阶层”,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0.(2024春•海淀区校级期末)围绕着神权、王权和军权,良渚先民设计了一整套标志身份的玉礼器,如玉琮象征神权,玉钺象征军权等。玉器标识拥有者的地位和社会公共权力的分配。玉礼器的制作使用表明良渚社会()①能够使用铁制的工具②有较复杂的权力结构③已初步具备国家形态④形成了君主专制体制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生可结合材料“围绕着神权、王权和军权,良渚先民设计了一整套标志身份的玉礼器,如玉琮象征神权,玉钺象征军权等。玉器标识拥有者的地位和社会公共权力的分配”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已相当进步,良渚文化手工业也有很高的成就;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激烈的变革,社会已经分化成不同的等级阶层,玉礼器的制作使用体现良渚社会有较复杂的权力结构,已初步具备国家形态,②③正确,D项正确;①是春秋时期,④是秦朝,排除AB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11.(2024•河北开学)据《尚书大传》记载,西周时期,圭玉充当了对诸侯德行考核的结果,如果诸侯没有过失(主要指对周王朝服从与否),天子就会把圭玉归还于他,如果有过失,改过后才会归还,如果三年内不能得到圭玉,就会减免爵位,六年内不能得到就减免田地。西周这些做法()A.有利于加强君主的专制统治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分封秩序 D.促进了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周的分封制。【解答】西周时期通过圭玉对诸侯进行考核,并有相应的处罚,一定程度上巩固分封秩序,C项正确;西周时期君主专制还未建立,排除A项;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郡县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结合,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2024春•无锡期末)周朝新立,武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为“三恪”,以示对先代君王的尊敬。这一举措()A.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B.强化了周朝的中央集权 C.反映了对殷商遗民的优待 D.意在扩大王室宗法范围【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周朝新立,武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为‘三恪’,以示对先代君王的尊敬”和所学可知,周朝在建国初期,对商朝贵族进行有待,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拉拢和统战的作用,进而巩固周王朝的统治,A项正确;周朝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殷商贵族的优待,非全部殷商遗民,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3.(2024•江西模拟)《逸周书》记载:“汤放(放逐)桀而归于毫,三千诸侯大会。”《帝王世纪》记载:“诸侯有不义者,汤从而征之,诛其君,吊(慰问)其民,天下成悦。”上述文献记载可以说明,商代()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构建了贵族宗法制度 C.推动了早期国家发展 D.遵循了儒家仁政理念【分析】本题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汤灭夏后,在诸侯中威望提升,进而通过征伐“不义”诸侯,使“天下咸悦”,商朝统治得以强化,早期国家获得发展,C项正确;商周时期,王对王畿之外的四方边地实行间接统治,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贵族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材料未涉及血缘关系与权力继承关系,排除B项;儒家仁政理念形成于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2024•湖北模拟)半坡遗址的墓葬中,发现有两个年龄相仿的男子和四个年龄相仿的女子分别合葬在一起的墓穴。在一个年龄只有三四岁的女孩墓中,还发现了丰富而精美的随葬品。半坡遗址()A.是旧石器时代遗址 B.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C.贫富分化已经产生 D.具有母系氏族社会特点【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该女孩墓中发现了丰富而精美的随葬品,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D项正确;半坡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排除A项;半坡原始居民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排除B项;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产生了贫富分化现象,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学生需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遗产。15.(2024•全国模拟)“土河”是唐代的一种军事侦察方式,即“于山口贼路,横断道,凿阔二丈,深二尺,以细沙散土填平,每日检行,扫令净平,人马入境,即知足迹多少”。近年,某遗址出土了一件被认为是体现该侦察方式的纸质文书。此文书最有可能出土于()A.四川绵竹剑门关遗址 B.广东广州“蕃坊”遗址 C.新疆尉犁沙堆烽遗址 D.陕西西安“西市”遗址【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以细沙散土填平”并结合所学,中国新疆地区位于大西北,气候干旱,沙子较多,该地区的军民应该对沙土的特点也非常熟悉,故用细沙做侦察工具的文书应该出土于新疆地区,C项正确;四川绵竹剑门关地区是山峰地形,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广州气候潮湿,不会有沙土地,排除B项;西安“西市”是设置在都城里的市场,路面建设应该不错,不太适合挖坑填土,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6.(2024春•麒麟区期末)郑国曾于公元前706年派兵援齐国,帮助其击败了入侵齐国的北戎军队,而齐桓公更是凭借“尊王”和“攘夷”战略,为周王室和小国提供政治和安全保障。这本质上说明()A.分封制度逐渐瓦解的现实 B.齐国取代郑国成为霸主 C.“尊王攘夷”受到普遍认同 D.战争冲突促进民族交融【分析】本题考查了分封制,解答本题需结合分封制瓦解的表现及实质进行分析。【解答】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郑国帮助齐国打败北戎军队,周天子没有在战争中发挥作用。齐国为周王室和小国提供政治和安全保障。周天子沦为齐国保护的对象。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逐步下降,主要诸侯国成为维护稳定的重要力量,表明分封制逐步瓦解,A项正确;郑国和齐国的实力超过了周天子,而不是说明齐国取代郑国,排除B项;C项不适应于郑国,“尊王攘夷”受到普遍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民族交融指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交融,而材料说明分封制的逐步瓦解,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封制,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17.(2024春•沈阳期末)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中,发现的石钺(大斧)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而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钺往往无使用痕迹,甚至不开刃。据此可推知,良渚文化()A.早于河姆渡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B.存在明显区域文化特色 C.玉钺逐渐演化为权力的象征 D.玉的产量较低,比较珍贵【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据本题材料可知,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的石钺有明显使用痕迹,说明其主要用于实际的生产或战斗等活动,而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钺往往无使用痕迹,甚至不开刃。这表明玉钺可能并非用于实际的劳作或战斗,更多地是作为一种象征身份和权威的物品,C项正确;仅从玉钺的使用情况不能推断出良渚文化早于河姆渡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排除A项;虽然不同文化存在差异,但玉钺的特殊情况不能直接得出存在明显区域文化特色这一结论,排除B项;玉钺不开刃无使用痕迹不能简单归因于玉的产量较低比较珍贵,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2024•赣州开学)良渚古城的城市结构包括城址区、水利系统、祭坛墓地、郊区聚落,遗址共发现各类台地300余处。其中城址区、水利系统均为人工营建而成,土石方量达1005万立方米。由此可知,良渚古城()A.社会分工出现细化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