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每课一测三十四探究世界的本质_第1页
2025版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每课一测三十四探究世界的本质_第2页
2025版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每课一测三十四探究世界的本质_第3页
2025版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每课一测三十四探究世界的本质_第4页
2025版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每课一测三十四探究世界的本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PAGE2每课一测(三十四)探究世界的本质一、选择题1.丁肇中先生在论坛上指出,宇宙中90%的物质是看不见的,被称为暗物质。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找寻暗物质。暗物质相碰的时候产生能量,能量就会变成物质。材料中的“暗物质”()①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②其存在说明宇宙天体因人的发觉而存在,具有客观性③是能被人类所相识的物质详细形态,属于一种客观存在④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选D暗物质是一种详细的物质形态,是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③④符合题意。①是哲学的物质概念,不符合题意;宇宙天体是客观存在的,并非因人的发觉而存在,②错误。2.(2024·南宁摸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沉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成功。对于每一次这样的成功,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恩格斯的这段话意在强调()①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要与自然和谐相处②应当削减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刻意干预③自然界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固有规律④人类给自然界打上了实践活动的印迹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解析:选C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违反自然规律就要受到自然的惩处,人们应当敬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①③正确;对自然的爱护也是人类对自然的刻意干预,②表述不科学;④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①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爱护环境②敬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不行解决的冲突,只有国家才能缓和④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相识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A③中“只有国家才能缓和”的表述错误。④错误,敬重客观规律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4.(2024·嘉兴测试)气候改变攸关国计民生,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当前气候改变已成为全球性挑战,须要各国通力合作,主动应对。这表明()①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稳定的②世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③自然界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④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要素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解析:选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不确定是稳定的,①错误;“当前气候改变已成为全球性挑战,须要各国通力合作,主动应对”表明联系具有普遍性,②正确;③不为材料所反映;“气候改变攸关国计民生,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表明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要素,④正确。5.2017年6月3日,天空出现“金星西大距”的天文现象。“金星西大距”是指金星在太阳的西面,同时从地球看去,金星与太阳的张角最大。这个数值的改变是因为行星的轨道是椭圆形,而不是完备的圆形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缘由的分析表明()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②一切物质都是相对运动的担当者③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改变之中④哲学上的运动就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改变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选A“金星西大距”天文现象的出现,是由于金星在其轨道运行的结果,这说明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改变之中,①③符合题意。物质的运动是确定的,不是相对的,②错误。④是对运动概念的片面理解,错误。6.(2024·湛江调研)2024年是香港回来22周年。22年来,“一国两制”构想下的香港愈加旺盛,同时基本法承诺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仍旧保持不变。这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的运动改变是有规律的B.事物是确定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别状态D.确定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解析:选B“一国两制”构想下的香港愈加旺盛,同时基本法承诺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仍旧保持不变,这体现了事物是确定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答案为B项;A、C两项不为材料所反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项错误。7.物质世界是确定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以下诗句最能反映这一哲理的有()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波东流至此回②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像③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照旧水茫然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A.③④ B.②③C.①② D.①④解析:选B“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波东流至此回”体现了水流的湍急,体现了事物是不断运动的,①错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像”“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照旧水茫然”均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确定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③正确;④体现了一切事物都是发展改变的,新事物是不行战胜的,不当选。8.2024年8月13、14日两天,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先后发生两次5.0级地震。截至8月14日21时,震区共发生2.0级以上地震18次。专家指出,“地球始终处于‘振动’状态,‘振动’是地球的常态”。“振动”是地球常态体现的哲理是()①任何物质形态都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②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别状态③运动是确定的、无条件的、永恒的④就详细存在方式来说,物质是静止的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选A“振动”是地球常态表明白地球时刻都处于运动之中,运动是确定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任何物质形态都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①③入选。②错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别状态。④是形而上学的观点。9.(2024·苏州测试)“难过想哭”因为方言变成“蓝瘦香菇”突然成为网络热词,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一样,人们依据自己的须要将其内涵阐释得五花八门,网络的放大效应和现实社会中的从众心理为其推波助澜。然而它们“偶然创建——突然流行——日益淡化——渐被遗忘”,此类网络热词最终还是会挥一挥衣袖,带不走一片云彩。这说明()A.网络热词的产生源于人们的心理须要B.网络热词的流行说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网络热词的荒谬性不足以支撑其可持续发展D.网络热词的“热”与“冷”变换有其规律性解析:选D网络热词属于意识的范畴,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产生源于社会存在,A项错误;网络热词的流行是对社会现实的能动反映,不能说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B项不当选;网络热词不确定具有荒谬性,C项错误;“它们‘偶然创建——突然流行——日益淡化——渐被遗忘’,此类网络热词最终还是会挥一挥衣袖,带不走一片云彩”。说明网络热词的“热”与“冷”变换有其规律性,答案为D项。10.(2024·兰州质检)“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这段话从唯物论角度表明()①规律具有客观性,人能够相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②冲突具有特别性,要坚持详细问题详细分析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且相互依靠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选A“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表明要敬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相识和利用规律,①当选;②属于辩证法,不符合题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表明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③当选;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且思维依靠存在,但存在不依靠思维,④错误。11.在北京召开的全球航天探究大会上,近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航天领域的专家代表汇聚一堂,围绕诸多议题,探讨航天探究当前面临的挑战、解决方案及将来发展方向。航天探究()①可创建出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物质②基于世界是统一的客观的物质世界③要努力摆脱固有的客观事物的束缚④力图揭示航空航天领域的特别规律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选D任何科学探究都是建立在世界的物质性基础上,航天探究揭示了航空航天领域的特别规律,②④符合题意。人们可以创建物质的详细形态,但不能创建物质,①错误。人类的活动总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③错误。12.垃圾分类,被认为是破解“垃圾围城”困局的有效方法,也是各地在主动提倡并推动的管理举措。但是,民众分类意识不足、分类学问欠缺、参加热忱不高以及当前垃圾桶上分类标识模糊和整个垃圾分类回收链条不完整等,造成垃圾分类难以真正推动。这告知我们()①主客观条件的不足共同制约着垃圾分类的推动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破解“垃圾围城”的重要条件③要用高度的热忱武装头脑并指导垃圾分类的实践④增加垃圾分类意识是破解“垃圾围城”困局的首要前提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A造成垃圾分类难以真正推动的,既有外在条件等客观因素,又有人的能动性等主观因素,①②符合题意;高度的热忱不确定是正确的、科学的,③错误;敬重客观规律是破解“垃圾围城”困局的首要前提,④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据联合国卫生组织供应的资料显示,工业发展中由于忽视环境爱护,造成了严峻的水资源污染,每年有5000万儿童因水污染死亡,每年有3500万人因水污染患心血管疾病。现在,各个国家都逐步相识到了水资源的危机,正在想方法解决这一问题。2024年12月,由某市团市委联合市文明办正式启动“青春护河五大行动”,组建了137支志愿服务队共同开展护河行动,帮助各地“河长”治水护水。结合材料,运用“自然界的物质性”的学问,分析该市开展“青春护河五大行动”的必要性。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自然界的物质性”的学问,分析该市开展“青春护河五大行动”的必要性。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实力及运用学问分析解决问题的实力。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依据水资源现状启动“青春护河五大行动”,组建了137支志愿服务队共同开展护河行动。结合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和方法论,对应材料进行分析即可。答案: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依据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敬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②该市启动“青春护河五大行动”,正是依据本市水资源危机和污染的现状作出的正确决策,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使主观符合客观的生动体现,是敬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14.(2024·乐山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年的不懈奋斗,我国无论物质发展水平还是文化发展水平都取得了巨大提升和飞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材料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民既要“生存”也要“生态”,既要“温饱”也要“环保”。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类必需敬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既要创建更多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以满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妙生活须要,也要供应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丽生态环境须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并部署了推动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爱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4项改革措施。材料二“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宏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漂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充分确定了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高度概括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把我们宏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漂亮的宏大号召,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懈奋斗。(1)运用唯物论学问分析如何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漂亮中国?(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学问,分析弘扬塞罕坝精神的正确性。(3)为了响应“十九大”建设漂亮中国的号召,全国人民纷纷实行了各种各样的行动。作为中学生,请你就如何学习塞罕坝精神谈谈自己的感想。(两条,每条10~30字。)解析:本题第(1)问答题范围是唯物论的学问,属于措施类主观题。结合材料,可以从物质确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动身、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敬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等方面作答。第(2)问答题范围是“文化对经济作用”的学问。材料中“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宏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漂亮”“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懈奋斗”,体现了塞罕坝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能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气,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产生主动的推动作用。第(3)问属于开放性问题,作答主题是学习塞罕坝精神,要求写出自己的感想,身份限定为中学生,字数要求10~30个字,作答时留意这些要求即可。答案:(1)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确定意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敬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③发挥意识能动地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