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上海市长宁区高三语文二模调研试卷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一
积累运用
10分1.
按要求填空。(5分)(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_________,则近道矣。(《_____·大学》)(2)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李白《蜀道难》)(3)小宁同学要求人工智能DS评价《离骚》的艺术特色,DS认为其“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并引述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对此的直接评价“_________,_________”。2.
按要求选择。(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从中国小说史发展历程看,《红楼梦》是把传统小说情节的传奇性、超迈性转变为日常生活诗意性的集大成之作。有些读者不能适应《红楼梦》,就是因为看不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往往是以深刻反映人物所属的等级关系的矛盾,以及这种等级延伸出的背后权力较量为目的的。作品主要不是描写情节的激烈冲突,而是表现人物心灵深处的冲突,并让这种心灵的内在冲突弥漫在日常生活吃饭聊天的各个方面,成为《红楼梦》情节最为独特的地方。①几乎都被日常生活的琐琐碎碎的吃饭聊天给挤占了②人物之间斗智斗勇带来的惊心动魄的对撞性冲突③通常小说情节应该呈现的强烈故事性和激烈的戏剧性④人物间肢体性的激烈争斗和打斗的热闹不仅占比较少A.②③④①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2)以上语段选自《〈红楼梦〉通识》,小宁拟通读这个语段所在的章节。以下最有可能收录这个语段的章节的名称是(
)。(2分)A.日常生活的诗意与机锋B.大宅门中的阶级与权力C.家族故事的原型与寓意D.贾府内外的几百张面孔二
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7分)人工智能的近忧和远虑①本世纪以来,人工智能的惊人发展堪称影响人类未来命运的核心议题之一,这些技术将要给人类带来根本性的巨变。就技术应用而言,人工智能似乎能够普惠人类,并不违反平等原则,因此在伦理学上并无明显疑点;但就其革命性的后果来看,人工智能有可能改变或重新定义人类,有可能彻底改变生命、人类和世界的性质。这个革命过于重大,我们难以判断这样深刻的“升级”是人类的幸运还是不幸。所以,人工智能不仅是个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疑问。②我们把能够形成“存在升级”的人工智能看作“远虑”,而把将在近年里确定能够实现的人工智能看作“近忧”,我们的讨论也将由近及远来展开。作为近忧,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非常可能提出以下伦理学问题。③第一,智能驾驶悖论。这是近来已普遍引起关注的实际难题。假如智能汽车在路上遇到违规突然闯入的行人,若避让行人就会撞车而伤害乘车人,因此无法两全其美地同时保护乘车人和行人,形成两难选择。假如智能汽车的编程是牺牲乘车人而保护行人,那么这样的汽车难以被市场接受,没有人会购买或租用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汽车;假如编程为保护乘车人,也恐怕通不过市场准入评估,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汽车也同样不可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些时候成为无意违规的行人。即使人人遵守交通规则,也仍然会担心被设置为优先保护乘车人的程序产生误判。④这是人的悖论,不是机器的悖论,这一悖论的根源在于伦理规则的缺失。机器只是遵循规则而已,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应该为自动汽车选定什么样的规则。这个问题的理论难点在于:在理想化决策框架中,若假定每个人均为理性决策者,并且每个人既可能是行人也可能是乘车人,又假定人们的选择总是优先满足风险规避原则,那么就不可能选择一种在某些情况下有可能祸及自身的高风险规则。我们当然可以寄希望于将来会有一个完美的技术上的解决方案,但自动智能驾驶悖论目前在伦理学上是无解的。⑤智能驾驶仅是人工智能代理行为的一个缩影,更广泛的技术伦理困境在于:当人工智能成为人类的行为代理人,我们就需要为之设置一个“周全的”行为程序,可这正是人类自己的局限性。事实上,人类能够做出许多伟大的事情,却从来没有做过真正完美无缺的事情。我们习惯于“百思不得其解”,这正是许多哲学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源。⑥第二,失业问题。这是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提出的问题,即人工智能的大量使用必定导致大量失业。而失业问题的要害之处不在于如何合理分配收入,而在于生活意义的消失。无事可做的人能够做什么?以什么事情去度过时间?是把一生浪费在电脑游戏、影视作品和闲聊吗?⑦我们有必要来反思劳动的意义。劳动不仅提供了“生活内容”,还提供了有意义的“经验”,即接触事物和人物的经验。与事物和人物打交道的经验充满复杂的语境、情节、细节、故事和感受,经验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正是生活意义的构成成分,也是生活值得言说、交流,且永远说不完的缘由。假如失去了劳动,生活就失去了大半内容,甚至无可言说。⑧第三,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当人工智能发展到能提供大多数劳动乃至一切生活服务时,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将不可避免。当人工智能作为万能技术系统满足一切需求时,技术将重新定义所有事情的意义。在主流社会关系模型中,人的价值常常通过他者需求体现,每个人就都只需要技术系统而不再需要他人,人对于人将成为冗余物,人也无须再与他人打交道。其结果是,人对于人失去意义,于是人对人也就失去了兴趣。我们知道,自从人成为人以来,人的意义和生活的意义都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被定义的。假如每个人都不被他人所需要,那么生活的意义又在哪里?⑨人类主流文明中的意义体系多依托传统建构,假如抛弃人的文化传统,技术系统能够建构起足够丰富的,与技术逻辑适配的另一种文化吗?能够定义另一种以效率为核心的,足以解释幸福的价值观吗?我们无法预料,只能深怀疑虑。(节选自赵汀阳《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有删改)3.以下关于人工智能的“近忧”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自动驾驶目前无法解决“优先保护谁”的两难问题,因此这项技术目前不够安全。B.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劳动后,失业者即使没有生存压力,也将面临意义缺失的挑战。C.人工智能大量使用带来的大量失业,在未来引发的关键问题将会是收入分配不均。D.当人工智能能够全方位地定义人类社会的意义,人与人的交流将会就此失去意义。4.在本文后续部分最有可能谈到的对人工智能的“远虑”是(
)。(2分)A.人工智能争夺人类的生存空间,尤其是能源和资源。B.人工智能具备等价于人类甚至强于人类的意识能力。C.人工智能形成语言体系,人类被迫使用“程序语言”。D.人工智能大量替代人类劳动,人类失去奋斗的动力。5.以下新闻报道,最适合作为本文观点的佐证的一项是(
)。(3分)A.某公司的智能驾驶出行平台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开展服务,已安全行驶超1亿公里无重大事故。B.深圳某车主的智能汽车在避让货车时,只能驾驶系统未能及时介入,车辆最终失控与货车相撞。C.东南亚某银行计划在未来3年裁员4000人,负责人不排除3年后采取更激进的裁员措施的可能。D.据调查,72%的年轻用户更愿意向耐心的人工智能倾诉心事,同时他们的现实社交意愿显著下降。6.本文在论说“近忧”的三个问题时,这三个问题的先后顺序可任意调整吗?请加以分析。(5分)7.本文论及对人工智能时代人与人关系异化的忧虑,小宁认为不应有此忧虑,想在作者公众号中留言反驳。请你替他写两条反驳的理由。(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影子人群大
解①有一个模糊的人影路过河湾村,从走路的姿势看,是个成年男人的影子。一般情况下,人的身影都是摊在地上的,像是从土壤中渗出的污渍,而这个行走的身影直立在地上,而且走路的姿势坚定有力,没有丝毫的孤独感,仿佛他自己就是一个行走的人。②这个影子迈着大步路过河湾村时,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出于好奇,村里几个腿脚快的年轻人快步去追赶这个影子,很快就出了村。人们望着他们远去,长老还冲着他们的背影喊道:“追不上就赶紧回来。”几个年轻人似乎听见了长老的喊话,其中一个人还回了一下头。不多时,这几个年轻人就追到了人们的视野之外,直到再也看不见了,人们也没有散去,还在议论着这件事。长老嘟囔着说:“看来他们是走远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③几天过去了,追赶影子的年轻人也没有回来。人们传说,他们已经追到了远方。传说在不可知的外面,有一个“远方”,没有方位,也没有具体的地点,却真实地存在着。远方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却令许多人向往。有人说:“即使你到达了远方,也不知道自己身在远方,因为前面还有更远的地方。”④关于这几个年轻人的消息,都是一些不可靠的传说,说这几个人在奔走途中,越走越热,越走越累,其中一人脱掉了外衣,走路轻松了许多,其他几个人也效仿他,脱掉了外衣,加快奔走。后来,他们脱掉了所有的衣服,最后把身影也脱掉了。而他们所追赶的那个奔走的影子越走越快,始终走在他们的前面,仿佛一个引导者。几个年轻人跟在影子后面,不问方向,也不问里程,一心一意地追下去。渐渐地,他们彻底变成了执念的追随者。他们对于自己到底要走向哪里、何时到达,能否到达,都不知道。⑤长老经常站在村外,望着他们走去的方向,等待着他们的消息。⑥多年过去了,河湾村发生了许多变化,人们渐渐忘记了这件事,甚至是否真的发生过追赶影子这样一件事情,都已变得恍惚。⑦又过了很多年,村里不断有人出生,也相继有人过世。随着日月轮回,细心的人们发现,天空老了,土地也老了,周围的山河依然卧在原地,也老了。长老也老了,他已经两百多岁了,雪白的胡子垂挂在胸前,仿佛是从体内流出的一道瀑布。⑧无穷无尽的时光在流逝,关于影子和追随者的传说也渐渐消失了,后来再也没有人提起这件事。⑨忽然有一天,村里来了几个过路的陌生老人。这几个老人匆匆忙忙,好像有什么急事,生怕耽误了行程。长老上前盘问,确认他们就是早年间去追赶影子的那几个年轻人。他们已经老了,对于故乡的记忆和认识已经非常模糊,甚至一点儿也不记得当年追赶影子这件事。他们在奔走途中,早已被影子甩在了后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于自己曾经追赶过多年的影子,也产生了怀疑。他们怀疑是否真有这样一个影子,对其也感到遥远而恍惚。如今,他们之所以还在不停地奔走,是出于行走的惯性。他们已经停不下来了,即使没有远方这样一个遥远而又不确定的存在,他们也会一直走下去。奔走,从最初的好奇和追赶,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生存方式,最后变成了他们的身体本能,甚至是生命的全部。为了奔走,为了减少拖累,他们不仅脱下了自己的身影,也卸下了所有的心事,不再思考,不再瞻念,最后连自己的灵魂也抛弃了,只剩下一个单纯的身体,在大地上不停地奔走。⑩他们的身影早被遗落在荒野,与枯骨同腐。而所谓影子人群,不过是万千失魂者最后的印记。⑪这几个老人,路过河湾村时并未停留多久,很快就上路了,没有一个人回头,似乎与河湾村不再有一丝瓜葛。长老问他们叫什么名字、要去往哪里时,这几个奔走的老人都茫然无语。他们早已忘记自己是谁,也不想知道远方在哪里。⑫又过了一些年,又有一个模糊的影子从村里路过。从走路的姿势看,是个成年男人的影子。人们惊讶地看到,这个影子的后面,跟随着一个庞大的影子人群。长老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在这个庞大的影子人群中,发现了一个影子,是自己的身影。(有删改)8.第①段画线句以“污渍”喻一般身影,一反常规,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9.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小说中的作用。(3分)10.小说结尾写道:“长老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在这个庞大的影子人群中,发现了一个影子,是自己的身影。”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个结尾的理解。(4分)11.小宁读这篇小说时感觉情节荒诞离奇,难以理解。请结合你自己阅读《百年孤独》(或《变形记》)的经验,给他提一条如何阅读《影子人群》的建议。(5分)(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送友人出塞①(明末清初)吴伟业其一鱼海②萧条万里霜,西风一哭断人肠。劝君休望零支塞③,木叶山头是故乡。其二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注】①送友人出塞:吴伟业辞官归乡不久,闻友人获罪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遂于吴江(今江苏)垂虹亭置酒相送。②鱼海:即“捕鱼儿海”,在内蒙古境内。③零支塞:在今河北迁安县西,是友人出关必经之地。12.以下对这组诗的赏析不适切的一项是(
)。(2分)A.“其一”前两句以西风喻友人,生动渲染离愁。B.“其一”后两句看似无理而有情,更增感染力。C.“其二”后两句对比惊心的问语中显牵挂之深。D.两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感情真挚动人。13.这两首诗对虚实的处理呈现出明显差异,请对此加以赏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9题。(19分)李时传①李时,字宗易,任丘人。举弘治十五年进士。嘉靖三年,擢礼部右侍郎。俄以忧归。服除,代方献夫为尚书。帝既定尊亲礼,慨然有狭小前人之志,欲裁定旧章,成一朝制作。张孚敬、夏言用事,咸好更张。所建诸典礼,咸他人发端,而时傅会成之。或廷议不合,率具两端,待帝自择,终未尝显争。以故帝爱其恭顺。②十年七月,四郊成,加太子太保。雷震午门彗星见东井时请敕臣工修省令言官指陈利害兴革帝以建言乃科道专责寝不行。③孚敬还内阁,事取独裁,时不敢有所评议。未几,方献夫入,与时亦相得。彗星复出,帝召见时等,谕以引咎修省之意,从容语及乏才。时等退,条上务安静、惜人才、慎刑狱三事,颇及“大礼”大狱废斥诸臣。帝优诏褒答之,然卒不能用。给事中魏良弼、御史冯恩先后劾吏部尚书汪鋐,触帝怒,时皆为论救。④十二年,孚敬复入,銮以忧去,献夫致仕。时随孚敬后,拱手唯诺而已,以故孚敬安之。孚敬谢政,费宏再入,未几卒,时遂独相。时素宽平,至是益镇以安静。帝亦恒召对便殿,接膝咨询。时虽无大匡救,而议论恒本忠厚,廷论咸以时为贤。客星见天棓旁,帝问所主事应。对曰:“事应之说起汉京房,未必皆合。惟在人君修德以弭之。”帝称善。会夏言入辅,时不与抗,每事推让言,言亦安之。帝待时不如孚敬、言,然少责辱,始终不替。孚敬、言亦不敢望也。(节选自《明史》)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谕以引咎修省之意(
)
(2)时虽无大匡救(
)15.以下是小宁阅读本文时对官职变动词语所做的梳理,请根据要求写出表格中的两个词语。(2分)词语文中意思相近的词语文中意思相反的词语谢政(1)
(2)
16.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A.其B.耳
C.耶
D.也17.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五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5分)雷震午门彗星见东井时请敕臣工修省令言官指陈利害兴革帝以建言乃科道专责寝不行。18.将第①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或廷议不合,率具两端,待帝自择,终未尝显争。19.根据本文内容,从历史视角评析李时的为官特点。(4分)(五)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第20—22题。(11分)材料一①蔡邕所谓《周髀》者,即盖天之说也。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①四隤②,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日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句股重差③推晷影④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也。②《浑天仪注》云:“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天转如车毂之运也。”③汉王仲任据盖天之说,以驳浑仪云:“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节选自《晋书·天文志》)材料二①汉末,扬子云难盖天八事,以通浑天。……其六曰:“天至高也,地至卑也。日托天而旋,可谓至高矣。纵人目可夺,水与影不可夺也。今从高山上,以水望日,日出水下,影上行,何也?”②宋何承天论浑天象体曰:“详寻前说,因观浑仪,研求其意,有悟天形正圆,而水居其半,地中高外卑,水周其下。四方皆水,谓之四海。凡五行相生,水生于金。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曜⑤炎炽⑥,一夜入水,所经焦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节选自《隋书·天文志》)【注】①滂沲:即“滂沱”,广大的样子。②四隤:四边向下倾斜。③重差:汉代天文学家测望太阳高、远的方法,后发展为中国传统数学主要的测望方法。④晷影:晷表的投影。⑤光曜:光辉照耀。⑥炎炽:炽热。20.对材料二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借助水流观察太阳,(看到)太阳出现在水面下,太阳的影子向上移动。B.通过水面观察太阳,(看到)太阳出现在水面下,太阳的影子向上移动。C.借助水流观察太阳,(看到)太阳从水下升起,而太阳的影子向上移动。D.通过水面观察太阳,(看到)太阳从水下升起,而太阳的影子向上移动。21.根据这两则材料,以下对盖天说和浑天说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盖天说提出“用句股重差推晷影极游”,用数学方法推算地日距离,因此结论是科学的。B.浑天说主张“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行”,这成为了王仲任批驳的重点。C.盖天说和浑天说都认为天在地外,天包覆着地,因此两者的主要分歧只是天地运行方式。D.盖天说和浑天说所采用的测量方法及相关的测量结果不相同,但主张的宇宙结构仍相同。22.材料一中王仲任质疑了浑天说,材料二中何承天对浑天说的阐释能否充分反驳王仲任的质疑?请对此加以分析。(5分)
三
写作
70分23.
网络评论区的情绪表达往往直接而激烈,这在激活公共讨论的同时,也让人产生不少忧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与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一(10分)1.(1)知所先后
礼记(2)畏途巉岩不可攀(3)《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5分,每空1分)2.(5分)(1)D(3分,选B得1分)(2)A(2分)二(一)(17分)3.(3分)C4.(2分)B
5.(3分)D6.(5分)答案示例:不可以。这三个问题是按时间线索由近及远地提出:智能驾驶悖论是“近年确定实现”的,且已普遍引起关注;而文中所述失业问题是个别专家提出的预判,目前尚未如智能驾驶悖论那般突出;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则是作者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假设未来场景”,进一步推论出的问题。三个问题还存在逐层相因的递进关系:智能驾驶悖论中存在的“人类从未做过周全的事情”技术伦理难点,在失业问题中同样存在;而失业问题由社会结构所触发的对生活的意义的忧虑,在讨论人与人关系的异化问题时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三个问题按“技术局限—社会崩塌—文明危机”的顺序逐层深入,顺序不可调整。
评分说明:由近及远分析,每点1分,共3分;递进关系分析,每点2分,共4分。给到满分为止。7.(4分)答案示例:理由一:目前人工智能替代的多是传统劳动类型,而历史上每项革命性技术的出现往往会带来新的劳动类型,且人工智能本身也需要人类从事更多的新型劳动来支持它有效运行,因此这一忧虑的假设前提并不成立。理由二:人工智能也难以定义人类生活,因为它始终只是技术工具,人类仍然是价值主体。人类也可以对人工智能始终保持警觉,为其设定边界,坚守人类的意义定义权。因此在未来,人与人的关系并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而异化。(补充示例
理由一,人类社交需求具有不可替代性:即使技术能满足物质需求,但情感联结、共情体验仍需真实人际互动,AI无法模拟人类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理由二,技术可能促进新型人际关系:人工智能可帮助人类从重复劳动中解放,提供更多时间发展兴趣和社交,甚至通过虚拟社交平台拓展交流形式(如元宇宙),增强而非削弱人际关系。)评分说明:可以从质疑这种“忧虑”的(假设)前提、论据、论证中的逻辑等方面进行反驳,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给到满分为止。二(二)(16分)8.(4分)答案示例:以“污渍”喻指常规身影,颠覆传统轻盈、灵动的影子意象,赋予其沉重、黏滞、不洁的质感(2分)。与后文“直立行走的影子”形成鲜明对比(1分),暗示常规身影对人类的束缚(如身份、欲望等),而直立影子象征挣脱规训的自由存在(2分)。以“土壤中渗出”呼应后文“影子人群”的集体迷失,暗喻人类精神困境的根源性(1分)。评分及解题说明:按上述分值建议赋分,给到满分为止。常规文学中影子多象征灵魂、潜意识等轻盈意象,此处反用“污渍”暗示人性异化的沉重性,为后文“追逐影子”的荒诞性埋下伏笔。9.(3分)答案示例:①情节推动作用:以“远方”的虚无性解释年轻人迷失的必然(1分);②主题暗示作用:揭示人类对虚幻目标的盲目追逐(1分);③氛围强化作用:用“即使……也”句式,在假设“到达了远方”成立后,仍不能实现预期结果,强化小说的荒诞感与宿命感(1分)。评分及解题说明:每点1分。“远方”作为抽象概念,象征人类对意义、理想等不可触及之物的执念,与后文“奔走惯性”“抛弃灵魂”形成逻辑闭环。10.(4分)答案示例:①荒诞性:长老发现自己的身影在“影子人群”中,清醒者居然也是迷失者,揭示了人类集体迷失的普遍性(2分);②象征性:长老的身影象征其等待行为本身已成为另一种“追逐”,批判人类陷入循环困境而不自知(2分);③哲理性:结尾打破“旁观者安全区”,宣告无人能逃脱异化命运,深化对盲目追求的反思(2分)。评分及解题说明:每点2分,给到满分为止。长老作为村庄的“清醒者”,最终发现自己亦是迷失者,消解了传统叙事中“智者”的救赎功能,彻底否定人类对意义的可控性。11.(5分)答案示例:小宁你好!建议你聚焦象征与隐喻,而非纠结情节真实性(2分)。例如《百年孤独》中“黄色火车”象征现代文明入侵,马孔多的消亡暗示拉美文化困境(2分);同理,《影子人群》的“影子”可解读为人类对虚无目标的盲目追逐(1分)。你可以通过解析“脱衣—弃影—抛魂”的递进象征(物质剥离→精神异化→存在虚无),理解作者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批判(2分)。评分及解题说明:明确建议核心(如“关注象征”);结合《百年孤独》或《变形记》实例;具体分析《影子人群》的隐喻逻辑。给到满分为止。不能体现给小宁提阅读建议的语体特点,扣1分。二(三)(7分)12.(2分)A13.(5分)答案示例1:“其一”以实引虚,虚实相生。由边塞荒寒的实景触发虚情(认他乡为故乡),实景铺垫悲凉基调,虚笔劝慰,暗含无奈与自我宽解,虚实交融中凸显流放之哀。“其二”以虚衬实,虚中寓实。以实写江南送别场景为基点,虚写未来险境与归乡愿景,并以未来处境中的江南之“虚”反衬流放之“实”,强化生死未卜之悲。“其一”虚实交融于劝慰,“其二”虚实对立于生死,手法迥异却共构流放主题的悲怆内核。答案示例2:“其一”从虚处落笔,悬想友人出塞途中的凄凉景象和凄苦思归的心理,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与企业的承包合同模板
- 二人股权转让合同书
- 二手手机买卖合同样本
- 合作伙伴销售代理合同范本
- 专家课件视频职业
- 人才交流合同
- 高速公路标志牌工程承包合同
- 不玩火安全教育课件
-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材料结构基础与应用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沙师范学院《人体形态与结构》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高清版)DZT 0368-2021 岩矿石标本物性测量技术规程
- 人际交往与沟通课件第一章 人际交往与沟通概述
- 2019版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选择性必修共7册词汇表汇总(带音标)
- 智能移动焊接机器人设计案例及分析
- 抗生素合理应用课件
- 2024年广西广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化工生产操作工培训教材
- 预防人畜共患病课件
- 轻量化目标检测模型的研究
- 中风病临床路径及表单
-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