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讲 城镇化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1页
第23讲 城镇化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2页
第23讲 城镇化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3页
第23讲 城镇化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4页
第23讲 城镇化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3讲城镇化

考点分布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命题趋势

城镇化过2023广东卷,15-16题,6分区域认知:认知不同国家和地高考这部分内容考察是

程及对地2023湖北卷,7-9题,9分区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特点及差对城镇化的表现、进程、

理环境的2022广东卷,15-16题,6分异。影响等知识的实践应用,

影响2022山东卷,1-2题,6分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说明城镇考生备考时需掌握世界

2022湖北卷,1-3题,9分化的概念、动力、意义及其对和中国城镇化特点及其

2022海南卷,1-2题,6分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城镇化的影响等基

2022江苏卷,21-23®,6分人地协调观:说明城镇化过程本知识,特别要关注城镇

2022浙江6月,28(3),4分中合理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措化的利弊,以采取有效措

2021福建卷,6-8题,9分施。施来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2021湖北卷,6-8题,9分地理实践力:熟悉地理信息技

2021天津卷,9题,3分术在城市管理、服务等方面的

2021江苏卷,14-16题,6分应用。

第1页共42页

考点一城镇化进程

・L变些L必备基础知识桅理

知识点1城镇化概况(基础)

(-)概念

城镇化: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

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城镇化表现具体表现

人口的集中过程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

[_城镇空度加大;每个城镇缄模扩大!

「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墟而建设用嬴雇;寂业用地发展为城区;丽痴端g;

[_:进一步砒土地景癖^±酬]

r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偿,伴随经济结构I

变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

人口、空间地域和经济结构是相互美联、相互影响的。

人口、空间地域和经济结构三个方面的转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其中,第二、第三产业在特

定地域的空间集聚是前提,人口的集中、空间地域的转化则是第二、第三产业空间集聚的结果。因此,

城市地理学家认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引发了城镇化。

城镇化本质:第二、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二)城镇化的标志

城镇化的主要标志:

①城镇人口增加。

②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③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④城镇数量增加,等级提升

⑤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指标,在认识一个国家城镇化的水平时,还应结合城乡收

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同性等各项指标,以此衡量、综合分析

城镇化的水平和合理程度

【特别提醒」

(1)城镇人口比重大W城镇人口数量多

第2页共42页

城镇人口比里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里(城镇人口比事=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城镇人口比瓯

是一个相对数值,城镇人口数量多的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一定大0例如,与日本

相比,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多,而日本城镇人口比重大。

(2)城镇化水平W城镇化速度

前者主要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反映,比例越大,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

段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镇化速度快,

但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三)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城镇是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环境改善。

区域经济的提高,又可为城镇的发展增添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楞

I

F

M安H次量劳动

z力就业

a,Y

剩余劳动力

城镇化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

平相凡配)

【特别提醒】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之一。但是发达国家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产生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剌余

劳动力则主要是因农村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产生的。因此,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不是城市中二、三

产业迅猛发展的真实反映。

城镇化驱动力一推拉理论

第3页共42页

•人口增长快,土地压力大,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

经济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

缺,自然灾害影响大通画lj

推力因羲: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因素: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身,粮食生产剩余是城镇形成与存在的第一必要

第一产业前提。农村剩余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是城

镇形成与存在的第一必要刖提。

工业化的推进,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二产业

•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空间,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r

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

第三产业

:主要动力。

区域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珠江三角洲模式

(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疝口),1>(工业化)—►[城市化

浙江温州模式

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苏南模式

[沿边开放)—►「边贸发高二|—►Q城更生一

云南德宏模式

(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一►[城市化

东北模式

(四)城镇化的意义

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

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4页共42页

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喀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

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城镇化伴随着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同时也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

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城镇里就业机会众多,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不仅为城镇居民,也为乡村居民提供

优质服务

意义表现

|彼镇化有助于推动区域血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

偃脚限上泊日『施、公共月底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操卖的动力;

-----------------『---------------------------------------------------------------------1

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集中,

提局资蝌用收率同需土地、7k等资源御J限率

||城镇化伴5睹污染物的集中月儆,同时也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彳唾措施,改善城乡居;

啊境I

|城镇里就业机会多,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随着­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城镇化的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受教育水平的差^不断缩小,城乡居;

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典题练习

城市景观的变化,如道路繁荣、高楼林立被称为景观城市化;城市内部人口潜在的变化,如精神

文明建设、人口素质提高被称为人文城市化。读某城市局部区域的聚现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图(指数

越大,表示城市发展水平越高),完成下面小题。

市1.2

观().8

人0.4

发0

指-0.4

-0.8

1.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第5页共42页

A.甲区域B.乙区域C.丙区域D.丁区域

2.当城市.景观发展速度大于人文发展速度时,会形成“过度城市化)反之,则形成“滞后城市化下

列有关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区域——景观城市化建设明待加强

B.乙区域——应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C.丙区域——人口素质高,城市规划合理

D.丁区域——景观城市化发展程度较高

【答案】1.A2.B

【解析】1.读图,根据图中城市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曲线判断,甲地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最大,结

合材料”指数越大,表示城市发展水平越高”可知,甲区域的城市发展水平最高,A正确;乙区域景

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小于甲,城市化水平较低,B错误:丙、丁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是负值,城市化水

平很低,CD错误。故选A。

2.由题干可知,当城市景观发展速度高于人文发展速度时,会形成“过度城市化",反之则形成“滞

后城市化”。读图可知,甲区域的人文发展指数与景观发展指数接近,发展基本协调,不需加强,A

错误;乙区域景观发展指数低于人文发展指数,应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B正确;丙区域

人文发展指数低于景观发展指数,说明人口素质较低,城市规划出现过度城市化,C错误;丁区域的

景观发展指数在四区域中最低,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化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加重等社会问题和环境

污染等。解决措施可以通过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交通和居条件,如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工业区,适当分散污染源等。

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的比值可以反映城市的用地效率,下图示意2000-2020年我国4

个超大城市的用地犷张率与人口增长率比值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3i------------------------------------------------------------------------

□广州

<2■*

|1.•上海

|•北京

o•深圳

§123

2010-2020年城市用地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比值

第6页共42页

3.以下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①2000-2010年广州城市用地效率低②深圳城市发展模式粗放

③2010-2020年北京城市用地效率高④上海城巾.发展日趋紧凑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推测导致深圳城市用地面枳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比值低的主要因素是()

A.户籍政策B.主导产业C.土地面积D,地理位置

【答案】3.C4.C

【解析】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2COO年到2010年广州城市用地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比值较人,说明

城市用地效率较低,①正确;2000年到2010年和2010年到2020年,城市用地扩张率和人口增长率的

比值均较小,说明城市用地效率较高,发展模式集约,排除②;201D到2020年,深圳市城市用地效率

高,排除③:上海市2000年到2010年与2010到2020年对比可知城市用地效率提高,城市发展日趋

紧凑,④正确。故选C。

4.根据所学知识,导致深圳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比值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深圳市土地面

积较小,需提高土地利用率,C正确;户籍政策、主导产业以及地理位置对其影响较小,排除ABD。

故选C。

【点睛】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农村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的过程。城镇化的三个显

著特点: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初期,加速和后期阶段。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快速提

升,发展速度较快,城市问题突出;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化发展速度减缓。

知识点2世界城镇化进程(重点)

(一)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变化

城镇起源于早期的农业文明地区。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极为缓慢。工业革命以后,尤

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

口居住在城镇。到2050年,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2/3o

第7页共42页

在19世00年里,世界

世界城镇人口占人口增加了70%,城镇人口

总人口的比例很增力口了340%,1900年世界

低,不到城镇人口比硼是高到世界城镇人口比例

2%13.3%54.3%

▼1850年▼2000年▼

1800年▲1900年▲2016年

工W命迅速上升

自18世纪中叶开始,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

欧美各国相继经历大战以后,世界城镇化的速度、

了工业革命,城镇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化开始力瞅发展。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综合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各国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这条曲线符合一般般城镇化发展的实际

­域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

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在有些

3地区,城镇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

0

0进,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迁

1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村镇,

、使中心城区衰落,市中心空洞化

企•人口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

口进很快。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镇

Y集中,城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

5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W等问题。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

企业开始迁往郊区

•城镇化水惮低,发展较慢

・各功能区布局混乱,分异不明显

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说明。一般认为城镇化比例在30%以下为初

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

阶段特征

缓慢发城镇化率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这一阶段,第

展阶段一产业在区■济中所占比例较大.

当城镇化率超过30%,城镇化便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

加速发

城镇集聚,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城镇数量增加,城镇用地规模大幅度

展阶段

拓展,并出现城镇密集地区和城镇群.

成熟阶当城镇化率达到70%,城镇化率的增长又趋于缓慢甚至停滞。这一阶段,

段城乡差距缩小,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第8页共42页

发展阶段特征出现的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

初期阶段

展较慢

....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

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迅

交通拥挤、住房紧出现了郊区城

中期阶段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发展中国家

张、环境恶化等问市化现象

很快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出现逆城市化

成熟阶段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发达国家

的迹象现象

趋势甚至停滞

1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镇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水平越高,

反之越低。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起步比发达国家晚得多。

二战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很低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纷纷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

第9页共42页

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I晚(二战后)

原因□k化早i民喷虫立松虬工1k化晚

i_______i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i速勘映

原因城镇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阶段|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1

城镇化人高低高(>75%)|低(40%左右),差异较大

口比重起步早,瞬化水平高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

■__________J原因I

所处阶段

1_______________后__期__成__熟__阶__段_________________1_!____初__期__阶__段___或__中__期__力__腱__阶__段_______1

[动力

1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1!i

xm现象逆城镇化赅城镇瞬不等里

人佃寸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及小城镇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

因原因

居出设施完善i劳动力过剩

如何描述某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提示①所处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或后期阶段;②城市化水平高低;③城市化速度快慢;④城

市化起步的早晚:⑤出现的城市化门题。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分析思路

①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

②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

③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④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⑤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城镇化水平及特点

城镇化伴随工业化同步发展。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前初步实现了城镇化,美国、英国

等国家城镇化水平已达在80%以上。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

目前这些国家城市人口匕僮的增长已逐渐

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城市人口向

郊区和农村迁移的现象,即“逆城市化’。

【拓展】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工业和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伴随着郊区逐渐繁荣,中心区人口数

第10页共42页

量下降,并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经济萧条、衰败等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许多发达国

家的大城市出现了多次逆城市化的潮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镇化过程的新现象。20世纪

70年代以来,不仅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小城镇和

乡村,结果城市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针对逆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西方各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并实施

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促使一大批中心城市在经历了前一时期的低潮后,趋于复兴。例如,英国伦

敦的人口在连续30多年下降后,于1985年开始出现微弱增长。

日本的城镇化

非洲的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及特点

非洲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处于较低的

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很低。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

随看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农民流入城镇,

造成城镇人口的膨胀.由于这些城镇不能

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卤位,导致城镇里的大

量贫困人口集聚在贫国窟。

第II页共42页

亚洲东南部的城镇化城镇化水平及特点

人口急剧膨胀,由此导致大城市及其周边

的城镇和乡村人口大量集聚,尽管在空间

上具有城镇的形态特征,但在经济、社会

和制度等多方面还是有乡村的特点。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

就业卤位不足、基础设瞬后、公共设施

匮乏和生活环境恶储一系列问题,如印

度、孟力啦国等。

>部分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特点

欧美发达国现在城镇人口比重已很高;目前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

家定,甚至出现了“逆城镇化"

20世纪50—60年代,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目前城镇化率已超过90%,;

曰本

空间上高度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

---------------------------------------------------------------------:

长期处于较低的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很低;部分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非洲

城镇人口膨胀,导致贫困人口在贫民窟集聚

亚洲东南部人口急剧膨胀,但在经济、社会和制度等方面还有乡村的特点

正处于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我

中国

国正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镇化差异

虚假(超前/过度)城镇化滞后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

表现

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1

1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

分布拉」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等国i

J

【拓展】滞后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n)——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

式。

第12页共42页

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

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囿业

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规

律的城市化模式。如印度(32乐2018年)、孟加拉国(37%,2018年)、越南(36%,2018年)等一

些南亚、东南亚国家就属于这种状况。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表。

过度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现象主要发生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如巴西的城市化水平超过85%,阿根廷的城市化

水平甚至超过90%所谓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

和农业相应发展的基础上,而是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坂市

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

基本的生活条件。

过度城市化的城市内部往往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在这些城市中,既有现代化的产业、高档住宅

区和相应的现代化设施,同时也存在着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缺少最基本公共设施的贫民住宅区。这些

城市的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我国的城镇化

第13页共42页

我国的城镇化

》特点:起步晚、发展快、规模大、不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

182-3-8&N城慎化率的£化

项目特点

城镇化速度快,勤口快趋势

城镇化动力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人口流动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城镇建设期底版商兑售,麻痂橙祠/大

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f首要问题。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我国城镇化作用

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

创造了大星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

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

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我国城镇化问题

“土地城镇化”速度太快。我国“二地城镇化”的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农民的土地北城

镇化了,而农民及其家属却未被城镇化。一些城镇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产生新的“城镇区域”。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水平及就业岗位不能适应如此急速的城镇化。

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冒进的城镇化制约农业的发展。农村弃荒问题严重,近郊耕地被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形成了大量失

地农民与城市边缘人群,使粮食生产与消费量差距逐渐加大。

第14页共42页

我国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进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卜.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同时伴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

市流动这一结构性变动。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

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差异

(1)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2)新型城镇化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至城”的转变,

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由追求数量扩充转向追求质量提升,表现出以下特征:

社会:由“土地”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关注人的权益,不再人为〃造城〃,让农民工变成真正

的市民。

生态:由粗放型用地转向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打造宜居怡人的生态城市。

区域发展:由传统的“中心城市.带动小城镇”的发展模式,转向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特点和要求

<-w___

城镇夏科学规划;合理布扃,从而乱差、城情必

规划起点高

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泠2至R中国地域辽阔、情况戢,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留陵现的

途径多7dt隅飘当是多脚

聚集效益佳,要在增力面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夕阕中午

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彳暹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

个世皓布的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题个城值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

1田2位明i突出多样性

A太=累/:城镇的一切应当国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的人本取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馍,形成

人不'跖R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月踪的功能

5曜才毁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城镇的发展作为TW机的整体来考虑,解决始E此即

耐照腾期E彼即此频®曲的问题

城匕口妹H'城疽要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而全面拉动衣材发展;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

城多互补好来谋求城真的膨

第15页共42页

特点<实现举措

生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力唳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

道路拓展生态空间,优化城市环境

开发新能;阑支术,打造资源节约型城市

增强城市创新力,提升城市品质,力店虽中心城市对

区域发展角度:大中小城市与乡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

镇协同发展断碰科技酶碗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立体农业等特色农村产

业,实现城乡联动。

(四)世界城镇化的一般阶段

O

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

▼▼▼

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七人口迁往远人口重新

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郊或农村实现内迁

农村郊区市中心郊区农村

这是以发达国家英国经历的城馍化阶段为例,并不是所有国家城镇化的必经之路。

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

人口、产业由市

区迁往郊区及郊人口继续迁往小

人口由乡村转向

区农业人口转化城镇和乡村,大

表现城市,农村地域人口迁回市区

为非农业人口,城市人口出现负

转化为城镇地域

市中心衰落,城增长

馍总人口增加

生产力的发展,市区人口激增,城镇人口为追求开发市中心衰落

成因尤其是工业革命地价上涨,交通更好的生活环区,调整产业结

促使人口和产业拥挤境,中小城镇和构,积极发展高

笫16页共42页

向城巾集中,城乡村基础设施更新技术产业和第

市数量和规模逐加完善,环境优三产业

渐扩大美

图解—*勿一

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

联系展的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镇化,随后出现逆城镇化,

最后为保持城巾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与逆城镇化的辨析

①从城镇化进程来看,郊区城镇化发生在城镇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镇化则出现在城镇发展的后期阶

段。

②从距离上看,郊区城镇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镇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

小城镇。

③从城镇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镇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镇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特别提醒】

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会出现郊区城镇化,在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会出现

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

②现在发展中国家郊区城镇化比较明显,发达国家则主要表现为逆城镇化与再城镇化。

③逆城镇化并不是城镇化的倒退。虽然逆城镇化阶段人口向城镇以外迁移,但其性质还是城市人口,

这些人口并不从事农业活动,因此逆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并不是城镇化的倒退。

(五)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可以展示城市发展过程,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地区城市化

的差异。城市化进程图有以下几种类型:

1.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判读步骤

第17页共42页

第一步,读数值,可推断城市化水平高低。例如上图,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在70%以上。

第二步,读曲线斜率,可推断速度快慢。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中期阶段后期斜率变小,城市化速度

逐渐减慢。

第三步,从上图中发现,有两个转折点,可将城市化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

期阶段。

第四步,观察整条曲线,可分析趋势。城市化水平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城市化水

平有逐步提高的趋势,但后期将在高位趋于平缓。

2.城市城区面积变化图判读步骤

第一步,读数量变化。比较乙图和

丙图,可发现丙发展阶段城市数量

较多,增加了两个新的城镇。

第二步,读形态变化。对比丙图和甲

丁图,可发现从丙阶段到丁阶段,

城市占地面积扩大,逐渐发展成团状。吴蛾市”发展示意困(明毋部分表示城市苑国)

第三步,读图例及其他信息,推测城市人口的变化。对比甲、乙、丙、丁四个阶段,可推断城市化进

程的特点: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发展形成城市群;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坂市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3.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判读步骤

第一步,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

例如上图,横坐标表示与市中心距离,纵

第18页共42页

坐标表示人口密度。曲线反映与市中

心的距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第二步,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

城市化发展阶段。例如,b图和a图相比,

b图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距离市中心8km

处人口密度增加,反映b时期,该城市进入

郊区城市化阶段。

第三步,比较市中心数值变化,可推断城市化

与而篇C*

水平高低。例如,比较a图和c图,前者市中心•不网时人dW魔文化国

人口密度在120千人/km2以上,而后者在120千人/km2以下,表示从a图发展阶段到c图发展阶段,

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F降,人口逐渐向郊区迁移。

■L题型运用

题型世界城镇化进程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全球城市咫成区面枳将大幅度增加,城内用地面积的大幅度力.张以及人口

大量涌入促进了超大城市的形成。图示意纽约、东京、孟买、天津不同阶段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与人

口增长率比值。完成下面小题。

经1

七3纽约•

在2

5S

三n:•天津

Y

绿

¥奖

I

。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