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品复习方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第15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全品复习方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第15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全品复习方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第15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全品复习方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第15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全品复习方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第15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1第15讲抗日斗争和解放斗争一、抗日斗争1.日本侵华(1)侵华史实①局部侵华:1931年日本制造,占据东三省,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②全面侵华: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全面侵华斗争爆发。之后,日本又先后占据北平、天津、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南等大片领土。

(2)侵华罪行①1937年12月,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②1941年初,日军在河北省丰润县制造了潘家峪惨案。③在东北成立特地探讨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教材补遗】“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即中日斗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倒戈的8年时间。假如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倒戈,则为14年。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穿的整体,“十四年抗战”的概念,符合中国抗日斗争的实际状况,也符合近些年史学界共识的主流观点。2.全民族抗战(1)抗战初期①共同抗日: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②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制定路途,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气、争取抗战成功的人民斗争路途。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斗争,建立抗日依据地。

③正面战场: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广阔军民英勇反抗日军侵略。

④结果: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成功,但无力阻挡日军的疯狂进攻。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斗争进入相持阶段。【构图解史】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关系(2)相持阶段①中国共产党: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②国民政府:除在中国境内作战外,中国军队还开拓了国外战场,派遣到缅甸作战。

(3)抗战成功: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倒戈。中国的抗日斗争取得了宏大成功。(4)意义①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成功,增加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念。②国际: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微观拓展】抗日斗争成功的根本缘由抗日斗争成功的根本缘由应从中国内部进行分析,苏联和美国的进攻只是加速抗战成功的外部条件。内部因素既不能完全归功于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也不能无限夸大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作用,抗战成功的根本缘由应归结为中华民族进行了全民族抗战。二、解放斗争1.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1)努力①重庆谈判: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②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在召开,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结果:政协协议被国民党撕毁,和平建国的希望破灭。2.人民解放斗争(1)爆发标记: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2)斗争进程阶段时间战略重点战略防卫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和对陕北、山东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到1948年9月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地区

战略决战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发动辽沈、、平津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1949年4月解放南京,推翻统治

3.成功意义(1)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2)世界: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气,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功。【史论拓展】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探究的特点(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依据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拓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其次次合作,联合抗日,取得抗日斗争的成功。(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斗争,从战略防卫、战略反攻,到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考点一抗日斗争1.全民族抗战的详细表现(1)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地域:真正的全国斗争。前线是军民抗日,后方是全国救亡。(3)参战:包括了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与。(4)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样,集中力气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成功。(5)合作:全国军队(包括中国国民党军队和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主力军和游击队,一样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相互协作,共同抗日。(6)基础:广阔人民群众。广阔人民群众是抗日斗争的基础和力气源泉。【史论结合】史料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隐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气,特殊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合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气的对比动身,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须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解读史料从民族凝合力、军事力气对比、民众的斗志等角度分析了日本军国主义失败的缘由。解读史料要留意按句号划分层次。“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说明日本对中国实行速战速决的斗争策略。问题结合史料,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有哪些,并举例说明“民族凝合力”在政治上、军事上的主要表现。2.中国抗日斗争的特点(1)抗日斗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有组织的全民族防卫斗争;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反法西斯斗争,又是民族解放斗争。(3)两个战场并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协作、相互依存的关系始终贯穿整个抗战时期。(4)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成功。(5)最具长久性。中国战场是全部反法西斯战场中起先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6)中国的抗日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史论结合】史料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胡锦涛在纪念抗战成功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解读史料体现了国共两党所负担的两个战场对日本侵略者的打击。问题史料反映出抗日斗争有何特点?考点二国共两党关系的变更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更的主要因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两党冲突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缘由。(2)社会主要冲突的变更。当民族冲突上升为主要冲突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冲突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裂开,走向对抗。(3)国际政治势力的看法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裂开。【史论结合】史料1漫画《重庆谈判》史料2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解读史料1漫画影射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史料2反映了美国政府“扶蒋反共”的立场,表明美国否定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合法性,体现了美国“扶蒋反共”的真实目的。问题结合史料1、2和所学学问,归纳其次次国共合作裂开的主要因素。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立意2024·全国卷Ⅱ·30中共抗日依据地的抗战以中共抗日依据地的建设与农夫抗日热忱的提高为载体,考查中共的抗日状况,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实力2024·全国卷Ⅰ·3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策为载体,考查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得历史结论的实力2024·全国卷Ⅲ·30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以渡江战役前夕中共对西方列强的看法为载体,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阐释和获得结论的实力2024·全国卷Ⅱ·30国共双方力气的变更以抗战成功后山东依据地党员数量及群众组织的变更为载体,考查民主革命成功的趋势,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推断的实力2024·全国卷Ⅰ·30抗战时期国民党的统治特点从抗战时期国民党颁布的禁用词切入,考查抗战时期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推断的实力2015·全国卷Ⅰ·30抗战时期国民党抗战的特点以国民党备战史实为载体,考查抗战初期国民党抗战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实力2015·全国卷Ⅱ·30侵华日军的罪行——对华经济侵略从日本侵略者设银行、发行各种票券切入,考查日本侵华的本质目的,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得结论的实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30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以抗战时期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国际会议上的言论为载体,考查中国争取国际社会支持的努力,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得结论的实力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立意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41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以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斗争”内容的书目摘编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抗日斗争的整体相识和评价的实力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30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以抗日斗争期间的土地政策为载体,考查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的实质,考查学生联系历史背景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实力考题1[2024·全国卷Ⅱ]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依据地:“假如你遇见这样的农夫——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看法,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确定是否减租减息。假如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夫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依据地 ()A.农夫的抗日热忱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解除了国民党的影响考题2[2024·全国卷Ⅰ]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道:“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依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动身,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确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夫、地主、资本家,都是同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当开展B.适应了民族斗争新形势的须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抗拒国民党政府的力气考题3[2024·全国卷Ⅱ]抗日斗争成功后,山东依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依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起先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气对比变更趋势加强考题4[2024·全国卷Ⅰ]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扬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冲突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考题5[2015·全国卷Ⅱ]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打算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斗争负担C.封锁抗日依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考题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复原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实行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详细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行能制止和限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怜悯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C.指责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考题7[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抗日斗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方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确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心的确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心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爱护B.阻挡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限制地方政府的行为D.无意变更农村的生产关系考题8[2024·江苏卷]下图是解放斗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起先前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考向1抗日斗争1.[2024·山东部分重点中学联考]1932年2月8日,蒋介石批示何应钦调炮兵一个营加入十九路军。2月14日,蒋介石吩咐将第八十七师、八十八师、中心军校教育总队编为第五军,任命张治中为军长,归十九路军指挥,参与淞沪会战。蒋介石此举反映了 ()A.国民政府意在加强地方军实力B.国民政府实行曲线救国策略C.国民政府避开与日军进行正面斗争D.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热忱高涨2.[2024·四川泸州诊断]1936年9月20日,法国巴黎成立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以“联合全欧侨胞,不分党派、职业、阶级、信仰,实行全民团结、抗日救国并增进华侨福利”为宗旨,领先实现跨国家、跨地区华侨抗日团体的统一,救亡运动开展得绘声绘色。这反映了 ()A.在日本全面侵华下,华侨主动支援抗战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国际社会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D.全民族抗战思想被广泛认同3.[2024·安徽芜湖一模]1942年2月23日,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指出,中国“在将近五年的时间里,顶住了日本的进攻,歼灭了几十万日本军人,消耗了大量的日本军需。我们必需帮助中国进行现在的卓越反抗和以后必定到来的反攻——因为这是最终战胜日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材料反映了 ()A.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的效果B.中国抗战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进程C.国际局势变更影响中国抗战D.美国支援是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考向2解放斗争4.[2024·山东济南模拟]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回答英国记者“如何理解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的提问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一表述的主旨是 ()A.确定美国的政治模式 B.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C.促进民主、和平建国 D.批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5.[2024·北京海淀模拟]1949年2月3日,中共中心电示:“国民党有在京(南京)沪线组织反抗及放弃该线将主力撤至浙赣路一带之两种可能,我们必需有应付两种可能的打算。”依据电文推断,中共中心正在筹备 ()A.实施北平谈判达成的和平协定B.进行战略反攻,千里跃进大别山C.实施战略决战,发动三大战役D.解放军渡江作战,将革命进行究竟6.[2024·福建漳州调研]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斗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这三次历史事务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右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想正确的是 ()A.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第15讲抗日斗争和解放斗争【主干学问回扣】一、1.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抗战淞沪会战百团大战远征军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二、1.重庆2.中原全面进攻大别山淮海国民政府【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1.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中国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合团结;日本认为自己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协作。2.反映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协作。考点二抗战成功使国共其次次合作失去联系纽带;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中国共产党提倡和平、民主;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考题1A[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斗争时期依据地建设的影响。依据材料信息中抗日依据地农夫政治、经济权利的获得和地位的提高可以得出,依据地农夫为爱护成功果实而主动参与抗日斗争的结论,故A项正确。抗战时期依据地的“双减双交”政策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地主土地全部制存在,故B项错误;材料时间是抗战时期,且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故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确定,且材料未涉及国民党的影响,解除。考题2B[解析]本题以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一份文件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的实力。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斗争时期的中共中心所在地和抗日依据地,据此可知“土地革命”“国民革命”与本题时间不符,解除A、C两项。依据“应当依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动身”“现在则工人、农夫、地主、资本家,都是同等的有权利”,可见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气抗战,故B项正确。抗日斗争时期的主要冲突是民族冲突,D项与题意不符。考题3D[解析]本题以抗战成功后中共力气发展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之材料理解、历史说明实力。抗战成功后,山东依据地范围内党员比例和由中共领导的群众组织在数量、规模上优势突出,这意味着中共力气在山东范围内蓬勃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国共力气对比变更趋势加强的特点,故D项正确。A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解除;B项发生的时间与题干材料中“抗日斗争成功后”时间不符,故解除;题干中所提及的工会、农会、党员等主体,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涉及统一战线的概念,故C项表述错误。考题4D[解析]国民党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说明国民党不承认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也不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其意图是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故D项符合题意。考题5B[解析]本题以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发行纸币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发行的纸币没有相应的金属货币储备,“军用票”则是干脆掠夺,这是以战养战的表现,故答案为B项。A、C两项与材料中的沦陷区不符;D项不是目的,而是表现。考题6A[解析]本题以1937年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讲话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事务的时代背景与对材料有效信息解读的实力。材料时间是1937年,是在中国全面抗战起先之后,顾维钧的讲话内容是希望各国在道义上、政治上、财政和经济上实行行动,以维护远东的和平,说明其主观意图是为中国争取国际支持,故答案为A项;警示和指责不是目的,目的是争取列强对中国的支持,故B、C两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错误。考题7D[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斗争。“双减双交”政策,减弱了地主的封建剥削,减轻了农夫的负担,解决了农夫的生活问题,提高了广阔劳动人民的抗战热忱和生产主动性。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国共两个政权并存的史实,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可知,其他三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故本题应选D项。考题8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获得、解读历史信息的实力,难度中等。依据图片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的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地位起先于1948年11月,当时处于三大战役时期,故C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于1946年6月,当时国民党兵力总数明显占据优势,故A项错误;战略反攻起先于1947年6月,依据图片,这时国民党兵力总数明显占据优势,故B项错误;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标记着国民党统治的结束,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练经典1.C[解析]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对地方军十九路军进行支援,以让十九路军指挥中心军的形式对日作战,蒋介石此举的目的是为地方军与日军冲突定性,国民政府不与日军正面作战,为外交创建条件,故答案为C项。A项本身表述错误;曲线救国是抗战时期汪精卫叛国投敌的幌子,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2.D[解析]依据材料“联合全欧侨胞,不分党派、职业、阶级、信仰,实行全民团结、抗日救国并增进华侨福利”得出,海外华侨对全民族抗日很热忱,主动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