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第五单元探微之根据需要介绍清楚一种事物_第1页
五上第五单元探微之根据需要介绍清楚一种事物_第2页
五上第五单元探微之根据需要介绍清楚一种事物_第3页
五上第五单元探微之根据需要介绍清楚一种事物_第4页
五上第五单元探微之根据需要介绍清楚一种事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上第五单元探微之根据需要介绍清楚一种事物“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叶老的这句话说得太到位了,简单清晰!岂止说明文如此,其他文体都得以此为标准。怎样才能“说明白”?单元语文要素作出了解答:一是要“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强调:“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绝不是告诉学生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等,也不只是意味着通过一个个例句告诉学生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还不表示某个句子运用了某说明方法生动地/精确地写出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与阅读策略一样,根本目的是为了“说明白”服务)。二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第五单元的“搜集资料”有别于第四单元的“结合资料”,前者是为了能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比如要把太阳介绍清楚,得先知道其与地球的距离、表面的温度、体积等等资料;后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与所表达的情感。除了“搜集资料”,“恰当”更重要,不是说逮着什么说明方法就用什么说明方法,也不是说介绍清楚某种事物就一定要用上说明方法——反言之,没说明白,不如不用说明方法。“说明白”直接对应“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这段总述已经把说明文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说得非常清楚了,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提示”中,课标进一步指出:“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应加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指导,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逐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在评价中……注意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了,注意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行文规范。”对照课标,回到第五单元,整体考量,个人的初步思考是:1.在阅读中,了解课文是怎样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清楚太阳的相关知识和松鼠的相关特点的。(不用这些说明方法能不能介绍清楚?换其他的说明方法能不能介绍清楚?)2.在阅读中,体会课文内容条理性与语言表达准确性。(比如《太阳》一课,“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这些语言兼模糊描述与精确表达于一体;《松鼠》一课,则选用“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等描述性语言。同为介绍事物,两篇课文语言风格差异明显,这就很值得琢磨——内容一定程度上决定形式,形式又相应地制约着语言)3.通过辨析对比,理解要介绍清楚一种事物需要搜集哪些资料,并依据表达需要如何合理整理相关资料。(比如要把太阳的相关知识与松鼠的相关特点介绍清楚,作者会提前搜集哪些资料?让你介绍鲸或其他动植物,你又会搜集哪些资料?以“初试身手”为例,教师提供大量东方明珠的资料,让学生自主辨析、选择、整合有价值的资料)接下来谈谈第五单元《太阳》《松鼠》两篇课文的教学思路:1.《太阳》——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可以怎样写?解决“写了什么”,从素读课文开始。第一步,通读课文,梳理基础字词。通读一遍《太阳》,站在学生角度,找到了“繁殖”一词和“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三句话。“繁殖”一词,引导学生从形声字规律角度注意“殖”的字形及在前后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后面三句话,自然与第四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有关,进一步巩固运用顿号和逗号。第二步,细读课文,运用方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什么要说“运用方法”?平时碰到要把握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不是受单元语文要素制约,课堂上通常变成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几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这样笼统的问题,对多数学生而言缺乏有效指导。把握《太阳》主要内容,用什么方法?提取全文的中心句和各段落的关键句。怎么提取?读全文/段落,思考全文/段落要讲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这样就有了以下一组中心句和关键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介绍距离——“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介绍体积——“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介绍温度——“表面温度有五千多社摄氏度。”介绍与人类的关系——“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辨析四至七自然段的关系)解决“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问题驱动。问题一:课文哪些语句详细介绍了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太阳的体积/太阳的温度/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这时学生需要找到运用了相关说明方法的语句。问题二:这些句子是怎样把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太阳的体积/太阳的温度/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介绍清楚的?学生多少能答出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应当是“不用这些说明方法能介绍清楚太阳的这些特点吗?”或者说“为什么要这种而不是那种说明方法?”或者说于是,这就需要两个层次的对比。以“介绍距离”为例: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第一层次:太阳离我们的距离很远很远。步行是不可能走到太阳上去的,坐飞机也不可能。第二层次: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相当于光走八秒的路程。(即使是同一种说明方法,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也有差异)解决“还可以怎么写”,就需要对比不同文体。比如以下两段文字都是介绍太阳: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着的一个理想球体。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⁶)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2×10³⁰千克(地球的330000倍)。从化学组成来看,现在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采用核聚变的方式向太空释放光和热。(百科词条·太阳)“喔,”聪明的气象学家说,“理由很简单!瀑布从很高的山顶上流下来,是由于太阳把山顶的冰雪融化了,变成水的缘故。现在太阳既然停止照耀,冰雪就不再融化,山脚边就不可能有瀑布了。在山顶积起来的雨水,本来也可以成为瀑布流到山谷里去,可是现在太阳既然不把河海里的水蒸发起来,升到天空里去变成雨云,也不可能有雨和瀑布了!太阳用温热来造成雨露霜雪的变化,可是现在他请了假,就什么都没有人。”(柏吉尔《太阳请假的时候》)将这两段文字与课文中与之对应的语段进行对比,比较其在表达上的不同,重点感受课文在表达上既科学严谨又通俗活泼的语言风格,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同时辨析,在不同情况下如何选用合适的文体及语言。比如介绍恐龙,动物园恐龙馆该怎么介绍?某考古研究所刊发的一期介绍恐龙的专题刊物该怎么介绍?科普进校园活动上,生物学家要向中小学生介绍恐龙相关知识,又该怎么介绍?2.《松鼠》——还写了什么?不这样写行吗?还可以怎么写?学习《松鼠》,个人的思路主要还是“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个环节。不过,在回答三个问题之前需要把《松鼠》与另外两篇课文对比,通过对比明晰同类型课文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教学功能及需要达到的目标程度:课文要素课后思考题《蟋蟀的住宅》(四上3)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怎样的语言才是准确而生动的表达)(1)说说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作者是怎样观察的。(2)用自己的话介绍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想想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3)课文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读《昆虫》(选段),想想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飞向蓝天的恐龙》(四下2)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从说明性文章语言表达角度提出问题)(1)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2)假如你是一个解说员,会怎样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2)课文中的不少语句表达很准确,如“科学家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找出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松鼠》(五上5)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1)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2)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介绍松鼠的相关语句,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内容,体会表达上的不同。三篇课文都是说明性文章,《蟋蟀的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编排在普通阅读单元,《松鼠》编排在习作单元,通过对单元要素的进一步解读,可以看出都是指向表达的,且这种表达是兼顾实用性与文学性。对比三篇课文课后思考题,可以明显看出聚焦“课文内容”和“课文表达”两个方面。既然都是梳理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那么从《蟋蟀的住宅》到《飞向蓝天的恐龙》,再到《松鼠》,在教学功能与所需达到的目标程度上肯定有所差异。“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与“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侧重整体把握,抓住重点内容——介绍蟋蟀的住宅只需从全文中拎出选址、结构与修建两个方面内容;介绍恐龙演化成鸟类只需从文中抓住重点介绍如何演化这一关键段。“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既要注重整体把握,更要细致到每个段落,梳理每个段落的内容,这便引出了课文“写了什么”的问题。梳理《松鼠》一课段落内容,与《太阳》一课有差异,以课文第四自然段为例:①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②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③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④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⑤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读了这段话,请问怎么概括主要内容?段落的主要意思我们清楚——介绍松鼠的窝——然而,我们能说清楚作者是怎么把松鼠的窝介绍清楚的吗?(没有搞清楚“松鼠的窝”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可能回答“作者是怎么把松鼠的窝介绍清楚的)整个段落每句话都是在介绍松鼠的窝,不同的句子又从不同角度去介绍。于是,在梳理该段内容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段落中的每句话,逐一标注每句话,同时思考不同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句①介绍窝的位置,并整体介绍窝的实用性与舒适性;句②介绍搭窝的流程,句③紧接句②,说明了窝的实用性与舒适性;句④和句⑤介绍窝口的特点,再次说明了窝的实用性与舒适性。因此,在梳理该段内容时,不能只用一句话概括了事,还需要在概括的语句之后把相关信息“分条写下来”。接下来说“怎么写的”的问题。从三篇课文课后思考题看,同为表达,所关注的表达的角度是有差异的。《蟋蟀的住宅》关注的是如何写的角度(是把要介绍的事物当成人来写还是就看作事物来写),《飞向蓝天的恐龙》关注的是语言的准确性,《松鼠》既关注了如何写的角度又兼顾了语言表达的特点。假如把课后思考题中的语句与课文进行整合,会出现什么效果呢?试看下面一段话:松鼠每年春、秋季换毛。年产仔2-3次,一般在4、6月产仔较多。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读了什么感觉?完全不影响课文内容表达及其语言风格。这才是布封的厉害之处。与《太阳》比较,能够更好地体会本单元两篇课文在表达上的鲜明特点,两篇课文都把科学性与文学性、说明性与描述性做了恰到好处的融合。关于《松鼠》一课“怎么写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明方法了,课文中有运用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吗?有,但用得很不明显(或者说读者读起来不会往那方面想),比如“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一句,你当然可以说该句用了列数据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但有意义吗?没有,没有任何意义。《松鼠》很好地回答了“不用说明方法(对“不用”二字,不要钻牛角尖)能不能介绍清楚一种事物”之问。“交流平台”如是说:“说明性文章(《松鼠》)通常抓住事物鲜明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使我们清楚地了解事物。”这当然不是说介绍事物就一定不要用说明方法,该用必须要用!只是在不同情境、不同场合介绍不同的事物时,需要区别对待。《松鼠》还可以怎么写?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写。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