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2_第1页
《扬州慢》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2_第2页
《扬州慢》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2_第3页
《扬州慢》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2_第4页
《扬州慢》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州慢姜

夔作者简介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风清丽典雅。多才多艺,精通音律,有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姜夔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出生于一个破落官宦之家,姜夔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任职地,长大后四次回家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四十五岁时朝廷下诏允许他破格到礼部参加进士考试,但他仍旧落选,从此完全绝了仕途之念,以布衣终老,去世后靠朋友捐资才勉强葬于杭州作者简介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作者介绍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

其词风不同于婉约派的香软绵丽,也不同于豪放派的旷达博大。姜夔多用素洁的意象,用健硕的笔法抒发柔情,退尽铅华,不仅营造出清疏空灵的境界,还抒发了如孤云野飞、去留无迹的广泛且朦胧的意趣。如《暗香》所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不管清寒与攀摘”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挚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解读题目扬州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古天下闻名。瘦西湖,大明寺,茱萸湾,有无数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扬州的月亮更是令人沉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只为一睹扬州月亮的风采,连隋炀帝都“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架六龙”。慢这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写作背景

1127年,“靖康之变”后,南宋王朝面对金兵频繁发动的大规模南侵,长期面临着覆亡的严重危机。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下,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

降兴二年(1164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诗人因路过扬州,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眼见这座过去繁华无比的都市如今破败不堪,感慨万千,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扬州慢

姜夔(kuí)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韵脚为ing/eng: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读起来气脉阻滞,哽咽哀婉,带给人低沉、冷寂的感觉,适合深沉、感伤的情感。解读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冬至即扬州雪止天晴满眼悲伤的样子谱写认为驻防部队的号角——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黍离之悲”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hào)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后人把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称为“黍离之悲”。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翻译: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扬州自古是著名的都会,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稍作停留。

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

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后,残存的古树和废毁的池台,都不愿再谈论那残酷的战争。

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响起,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逐句翻译,读懂本词大意。

杜牧俊逸清赏,料想他现在再来的话也会感到震惊。

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

二十四桥依然还在,桥下江水水波荡漾,月色凄冷,四周寂静无声。

想那桥边红色的芍药花年年花叶繁荣,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思考:

这首词上、下片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整体感知上片:写初到扬州所见的悲凉景象下片:伤今怀古,借设想杜牧重来,难赋深情,来抒发国仇家恨,充满都城荒废的悲哀。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诗歌上阕,如何体现了“空”的?为何还要写“昔日”?今日“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昔日“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热闹破败荒凉对比昔盛今衰的感伤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虚写)(实写)“空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①借用典故,对比反衬化用了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所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冷清,昔盛今衰对比鲜明。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仍有,但“玉人吹箫”的繁华之景却没有了,以乐景衬哀情,倍增今日之凄清,把“黍离之悲”渲染的愈加浓烈。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情于物,描绘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了凄清感伤的气氛,寄托了悲怆之情、“黍离”之悲。②通感的修辞手法与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诗歌下阕,从哪些方面突出“冷”特点的?1.运用典故、想象、对比,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2.情景交融,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3.乐景衬哀情,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以艳丽衬托了冷寂的环境。竹西佳处昔日→名都(虚写)春风十里青楼梦好昔盛今衰的感伤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实写)特色: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清角吹寒今日→空城上片下片淮左名都昔日→名都(虚写)(实写)今日→空城二十四桥冷月无声桥边红药想象昔日繁华目睹今日萧条想象昔日繁华目睹今日萧条黍离之悲扬州慢小结比较阅读:《望海潮》《扬州慢》篇目时代背景词中意象写景目的写作手法意象分类意境特点情感《望海潮》北宋鼎盛时期,诗人为赠两浙转运使孙何而作。柳、桥,帘幕,云树,堤沙,浪花,市井,街巷,桂子,荷花,羌管,菱歌,钓叟,莲娃,千骑,高牙,烟霞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