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检测(二十九)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_第1页
高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检测(二十九)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_第2页
高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检测(二十九)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_第3页
高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检测(二十九)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_第4页
高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检测(二十九)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检测(二十九)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毛泽东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这主要说明了()A.“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所需的结果B.“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C.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D.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58年”“十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当时我国相对落后,集中力量发展“两弹一星”是国内外形势逼迫的结果,A项符合题意。2.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中国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客观上说明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故C项正确。3.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吕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这反映出()A.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C.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D.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解析:选A材料中中国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大幅增加,说明我国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故A项正确。4.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解析:选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对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社会制度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故A项错误;自力更生不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故C项错误;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这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教育()A.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C.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解析:选A材料“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体现出建国初期教育的人民性,故A项正确。6.1950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这说明当时的教育()A.服务社会主义 B.照搬苏联经验C.强调意识形态 D.脱离生产实际解析:选C据材料“吸收苏联经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体现当时的教育强调意识形态,故C项正确。7.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的开展,留苏学生选择工科专业的占绝大多数,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故D项正确。8.(2018·淮南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改革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A.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B.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D.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困难,所以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家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所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故B项正确。9.下图为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单位:万人)统计图。据此可以推知,出现下面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留学回国人数大量持续增长B.留学生文化归属感越来越强C.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D.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解析:选D由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这是其选择归国的主要(根本)原因,故D项正确。10.(2018·晋冀豫三省联考)1957年,有人写了体现家庭生活的《我的丈夫》,被人批评为黄色文章,对此,中共中央表示:这篇文章也未必就是黄色的。天天《上甘岭》,没有《我的丈夫》怎么办?这里中共中央的主张是()A.在政治问题上可以自由谈论B.在文艺创作上不应限制过多C.艺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D.要制定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划解析:选B中共中央对《我的丈夫》的态度是“这篇文章也未必就是黄色的”表明在文艺创作的内容上不应限制太多,故B项正确。1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拍摄了《红旗谱》《燎原》《平原游击战》《董存瑞》《白毛女》等一系列影片,一方面是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这主要体现了电影的()A.教化价值 B.娱乐价值C.商业价值 D.艺术价值解析:选A根据材料“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表达了电影对人们教育的一面,与娱乐、商业、艺术无太大关联,故A项正确。12.新时期文艺经历了从80年代初歌咏健康自然人性的文化小说,到寻根思潮对民族文化血脉的发现和重构;从90年代中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到近年来对底层生活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这表明新时期文艺()A.注重人文关怀 B.强调历史理性C.重在现实批判 D.借鉴先进理念解析:选A从“人文精神大讨论”到“对底层生活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都体现出新时期文艺注重人文关怀,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如果没有大约70年前出现的古滕贝格印刷工场,宗教改革运动便不可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正是印刷业的普及化,令这些充满激情的理论很快散播到了千家万户,使教廷徒唤奈何。作为新教徒一切宗教信仰的源头,《圣经》如今已经随时可以购得。正是这一事实,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摘编自[加]马丁·基钦《剑桥插图德国史》材料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简表时间科学技术发展概况1840~1911年龚振麟首创铁模铸炮法并撰成《铸炮铁模图说》;李善兰得知西方“制器考天皆用重学”,翻译《重学》;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华蘅芳研制成功配制火药用的镪水辛亥革命后学生纷纷出洋学习建设国家的科学技术知识“以拯吾中国也”。李四光原立志学习造船,并在日本学习了3年造船技术,知晓造船需要钢铁,钢铁需要采矿技术,于是进入伯明翰大学采矿系学习;学习一年后,他进一步认识到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地质科学为基础,又转到地质系学习20世纪30年代竺可桢说:“我们要讲飞机救国,就得迎头赶上,要迎头赶上就非去研究大气力学和建筑风管不可。而且要制造飞机,必须有适当之原料,要谋飞机行动的安全,非有敏捷精确的天气报告不可,这又要靠地质学家、化学家、冶金学家和气象学家的研究。所以飞机救国,必须从研究科学入手。”——根据曲铁华、李娟《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绘制材料三中国和发达国家科技在经济发展中作用对比国家2010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企业2010年申请专利高科技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发达国家3%~5%70%~80%日本丰田1095件50%~80%中国2%55%中国奇瑞169件约20%(1)概括材料一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结合史实予以说明。(8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差距。为什么说我国赶超世界科技水平的关键是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9分)解析:第(1)问,其现象是“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从天主教和新教对《圣经》的态度、印刷业普及化使人人阅读《圣经》成为可能等方面说明。第(2)问,从材料二可知三个时期科技发展的落脚点是“强国”“以拯吾中国也”“救国”,据此提炼出“特点”;联系三个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进行说明。第(3)问,提取材料信息,从科技投入、科技的贡献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归纳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从科技与生产结合、加快科技转化的角度分析原因。答案:(1)现象:中国古代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说明:天主教把持《圣经》的阅读权,控制人们的思想;新教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使人们获得信教自主权和精神上的自由;印刷术使《圣经》普及化,成为传播新教的工具。(2)特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说明:鸦片战争后,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军事科技以实现富国强兵;辛亥革命后,大力学习西方实用技术以发展经济,提倡“实业救国”;20世纪30年代,面对航空工业强大的日本,倡导大力发展航空及其相关的科学技术以抵抗日本的侵略。(3)差距:科技投入相对较低;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较差。原因: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可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紧密结合;有利于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现代中国出国留学情况一览表时期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留学人数费用来源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苏联东欧等29个国家和地区约10000人公费为主“文化大革命”时期49个国家和地区约1600人公费为主改革开放以来103个国家和地区约300多万人自费为主——据《略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的分期和中国留学生的时代使命》表格能够反映现代中国留学变化的多个特点。指出其中一个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原因。(12分)解析:根据材料可从目的地的变化(由建国初主要面向社会主义国家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众多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