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2_第1页
《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2_第2页
《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2_第3页
《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2_第4页
《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情境导入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为什么用“落木”而不用“落叶”

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中的主要概念,理清文章的记叙思路。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质以及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3.能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作者介绍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博古通今的文学史家,在文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读书,与吴组湘、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湘、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知晓文体“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艺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关键句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关键词概括思路初读课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抓关键句、关键词)概括思路初读课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抓关键句、关键词)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其关键在于“木”字。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暗示性)。第6段,“木”的第二特征:微黄与干燥,清秋的气息。(颜色性)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全文思路发现问题(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是为诗人所钟爱的艺术形象。分析问题(4-6段)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解决问题(第7段)总结全文,一字之差,相隔千里。探究鉴赏1.(4、5、6)段中,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____的问题。暗示性探究鉴赏2.读第4段,请思考:作为诗歌语言“木(叶)”“树(叶)”有什么不同的意义?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叶多且饱满)(落叶且空阔)探究鉴赏2.阅读4、5、6段,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意象场合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蕴联想(情感)(落)木(叶)树(叶)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碧绿(叶)褐绿(干)

干燥

饱含水分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爽朗的晴空密密层层浓阴满地生机活力黄色微黄探究鉴赏2.本文介绍“木叶”两个艺术特征的真正目的是探究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阻隔“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绵绵愁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历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闲适悠然的自然风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世事无常”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相思”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1)以“流水”意象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忧愁情绪离别之情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怨恨之情思念之情脱俗之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圣洁坚贞探究鉴赏(2)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拓展思考标题拟为《说“木叶”》,有什么好处?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2、标题为“说木叶”,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3、以“木叶”具有暗示性的独特角度,来阐释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说“木

叶”“木

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对象“木”的艺术特征及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