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6页(共36页)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一.选择题(共16小题)1.(2024秋•乐陵市期末)室温时,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质量相同的一块镁片和一块锌片分别与等浓度、等质量的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如图甲,压强传感器测得装置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根据压强变化推测两个反应都有热量放出 B.曲线①的压强上升比曲线②高,说明①产生H2总量更多 C.曲线②是Mg与稀盐酸反应的压强变化曲线 D.反应结束后Zn一定有剩余2.(2024秋•朔州校级期末)用金属与酸溶液反应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时,测量反应放出的热量比测量化学反应速率更具科学性。取等质量且表面积相同的Fe片、Mg片、Zn片,分别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用温度传感器测得反应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金属与酸反应放热 B.金属的活动性:Mg>Fe C.烧瓶中均有气泡放出,溶液最终均为无色 D.Zn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适中,适合实验室制取氢气3.(2024•山亭区一模)现有体积大小相同的三种金属X、Y、Z,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足量稀硫酸中,X不发生反应,Y、Z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X、Y、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正确的是()A.Z>Y>X B.X>Z>Y C.Y>Z>X D.X>Y>Z4.(2024秋•满洲里市期末)取表面积相同的金属片镁、锌、铜,打磨后分别投入盛有相同稀硫酸的烧瓶中,迅速盖紧带有传感器的瓶塞,采集到的气体压强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a对应的物质是镁 B.实验说明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为c>b>a C.曲线b后段略下降是因为反应速度变慢 D.三种金属中,c最适宜用于实验室制取氢气5.(2024秋•淮安期末)在一定质量表面被氧化的铝条中,慢慢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反应中有关量的变化情况描述正确的是()A. B. C. D.6.(2024秋•仁寿县期末)向盛有一定量锌粉和铜粉混合物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搅拌,反应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M点时,剩余固体中含有锌和铜 B.N点时,固体中只有铜 C.原混合物中锌粉的质量为(a﹣b)g D.P点时烧杯的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7.(2024秋•邓州市期末)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实验操作的是()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 C.充分加热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D.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8.(2024秋•西安校级期末)向一定质量的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反应过程中溶质Cu(NO3)2的质量随加入锌粉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点时,溶液为Cu(NO3)2、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 B.b点时,溶液的总质量与反应前相比不变 C.c点时,溶液呈蓝色 D.d点时,过滤所得滤渣为Cu和Ag的混合物9.(2024秋•丰南区期末)将一定量的锌与金属R的混合粉末放入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溶液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的活动性:Zn<R B.a点时溶质种类有三种 C.b点时过滤,滤液呈无色 D.c点时过滤,滤渣一定含有Cu,可能含有R,一定没有Zn10.(2024秋•庆云县期末)为探究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前需要打磨金属片,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B.若向两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两金属片表面都能产生气体 C.若向乙试管中加入ZnSO4溶液,会观察到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 D.若向两试管中加入AgNO3溶液,能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Zn>Ag>Cu11.(2024秋•子洲县期末)用下列各组物质进行实验,能验证Zn、Ag、Cu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A.Zn、Ag、Cu、稀硫酸 B.Zn、Ag、CuSO4溶液 C.Ag、Cu、ZnCl2溶液 D.Ag、CuCl2溶液、ZnSO4溶液12.(2024秋•齐河县期末)现有X、Y、Z三种金属,如果将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硫酸中,只有Y溶解并产生氢气;如果把X、Z分别放入到硝酸银溶液中,Z表面有银析出,而X没有变化,判断X、Y、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A.Z>X>Y B.X<Z<Y C.X>Y>Z D.Z<X<Y13.(2025•蓟州区校级开学)相同质量的镁、铁、锌三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充分反应,生成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关系见如图,分析图像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锌反应速率最块 B.金属锌的活动性最强 C.金属镁生成氢气质量最多14.(2024秋•东港区期末)向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Cu和Zn,没有Fe B.若滤渣中有两种金属,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两种 C.若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有Cu和Fe,可能有Zn D.滤液的质量一定比原溶液的质量小,滤渣的质量一定比加入锌粉的质量大15.(2025•渝中区校级开学)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装有等质量的片状金属镁和锌,同时逐渐向两个烧杯中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点时甲烧杯中还没开始反应 B.b点时乙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有硫酸锌和硫酸 C.c点时甲、乙两个烧杯中硫酸都有剩余 D.该图说明金属镁在使用前可能没有打磨16.(2024秋•襄都区期末)向等质量的Mg、Fe两种金属中加入等浓度的足量稀硫酸,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出变化关系的是()A. B. C. D.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ACADADBBDAB题号1213141516答案BCCDB一.选择题(共16小题)1.(2024秋•乐陵市期末)室温时,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质量相同的一块镁片和一块锌片分别与等浓度、等质量的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如图甲,压强传感器测得装置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根据压强变化推测两个反应都有热量放出 B.曲线①的压强上升比曲线②高,说明①产生H2总量更多 C.曲线②是Mg与稀盐酸反应的压强变化曲线 D.反应结束后Zn一定有剩余【考点】金属与酸的反应图像.【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答案】A【分析】A.根据压强变化推测两个反应都有热量放出,因为反应放热会导致气体膨胀,压强增加;B.曲图乙,曲线①、曲线②最后压强相等;C.曲线②是Mg与稀盐酸反应的压强变化曲线,因为镁比锌更活泼,反应速率更快;D.最终压强相等,说明反应后生成氢气质量相等,生成氢气质量相等时,消耗镁、锌的质量比是24:65。【解答】解:A、镁、锌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根据图乙随着反应的进行,曲线①、曲线②的压强都是先增大,后小幅下降,可推测两个反应过程中都有热量放出,故A正确;B、根据图乙,曲线①、曲线②最后压强相等,说明两者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故B错误;C、镁的活动性比锌强,则曲线①是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压强变化曲线,故C错误;D、最终压强相等,说明反应后生成氢气质量相等,生成氢气质量相等时,消耗镁、锌的质量比是24:65,因此镁片一定有剩余,而锌片不一定有剩余,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热效应,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物质的性质对于掌握化学知识非常重要。2.(2024秋•朔州校级期末)用金属与酸溶液反应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时,测量反应放出的热量比测量化学反应速率更具科学性。取等质量且表面积相同的Fe片、Mg片、Zn片,分别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用温度传感器测得反应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金属与酸反应放热 B.金属的活动性:Mg>Fe C.烧瓶中均有气泡放出,溶液最终均为无色 D.Zn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适中,适合实验室制取氢气【考点】金属与酸的反应图像.【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答案】C【分析】A.观察图像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判断金属与酸反应是否放热。B.根据金属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越剧烈,反应放出热量越快,从图像中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镁和铁的活动性顺序。C.考虑铁与稀盐酸反应的产物颜色,以及镁、锌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判断溶液最终是否均为无色。D.结合实验室制取氢气对反应速率的要求,从图像中锌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判断其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氢气。【解答】解:A.从图像可以看出,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升高,说明金属与酸反应放热,故A选项正确。B.单位时间内镁反应放热比铁多,说明镁和稀盐酸反应比铁和稀盐酸反应剧烈,即金属的活动性:Mg>Fe,故B选项正确。C.镁、锌、铁均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即烧瓶中均有气泡放出,其中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溶液最终为浅绿色,故C说法错误。D.从图像可知,锌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适中,既不会太快难以控制,也不会太慢影响实验效率,适合实验室制取氢气,故D选项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通过金属与酸反应的温度变化曲线考查金属的化学性质。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善于从图像中获取关键信息。对于金属与酸反应的放热情况,可通过温度变化判断;金属活动性可依据反应的剧烈程度(温度变化快慢)来比较;溶液颜色则要考虑金属与酸反应的产物性质;判断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氢气,需综合考虑反应速率。通过对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够准确解答相关问题,加深对金属与酸反应的理解,提高分析图像和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3.(2024•山亭区一模)现有体积大小相同的三种金属X、Y、Z,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足量稀硫酸中,X不发生反应,Y、Z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X、Y、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正确的是()A.Z>Y>X B.X>Z>Y C.Y>Z>X D.X>Y>Z【考点】金属活动顺序图像分析.【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答案】A【分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现有体积大小相同的三种金属X、Y、Z,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足量稀硫酸中,X不发生反应,Y、Z能发生反应,说明Y、Z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Z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即Y、Z>H>X。由Y、Z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至完全反应,Z所需时间短,说明Z的金属活动性比Y强,反应速率快,则Z>Y。故X、Y、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Z>Y>X。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4.(2024秋•满洲里市期末)取表面积相同的金属片镁、锌、铜,打磨后分别投入盛有相同稀硫酸的烧瓶中,迅速盖紧带有传感器的瓶塞,采集到的气体压强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a对应的物质是镁 B.实验说明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为c>b>a C.曲线b后段略下降是因为反应速度变慢 D.三种金属中,c最适宜用于实验室制取氢气【考点】金属与酸的反应图像.【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答案】D【分析】根据已有的金属的性质以及与图像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铜不予稀硫酸反应,故压强不变,a曲线对应的是铜,不是镁,故A错误;B、b曲线的压强变化最为明显,表明反应最剧烈,故b表示的是金属镁,c曲线表示的是金属锌,说明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为b>c>a,故B错误;C、曲线b后段略下降是因为反应速度进行完了,放出的热量逐渐散失,导致压强减小一部分,故C错误;D、三种金属中,c的反应速度适中,故最适宜用于实验室制取氢气,故D正确;故选:D。【点评】加强对金属性质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5.(2024秋•淮安期末)在一定质量表面被氧化的铝条中,慢慢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反应中有关量的变化情况描述正确的是()A. B. C. D.【考点】金属与酸的反应图像.【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答案】A【分析】根据物质的成分以及与图像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表面被氧化的铝条表面是氧化铝,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故当铝条完全反应,氯化铝的质量不再改变,故A正确;B、开始是氧化铝与盐酸反应,故氢气的质量不是从0开始,故B错误;C、开始是氧化铝与盐酸反应,后来是铝与盐酸反应,故溶液质量的增加程度开始是大,后来变小,故C错误;D、开始是氧化铝与盐酸反应,减小的固体质量是氧化铝,后来是铝与盐酸反应,减小的固体是铝,故固体质量减小的程度不是一直一样的,故D错误;故选:A。【点评】加强对化学反应与图像的关系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2024秋•仁寿县期末)向盛有一定量锌粉和铜粉混合物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搅拌,反应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M点时,剩余固体中含有锌和铜 B.N点时,固体中只有铜 C.原混合物中锌粉的质量为(a﹣b)g D.P点时烧杯的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考点】金属与酸的反应图像.【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答案】D【分析】根据锌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铜不与稀盐酸反应,结合图像可知,当加入稀盐酸质量为cg时,锌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剩余固体为铜,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在0~cg之间时,锌没有完全反应,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锌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铜不与稀盐酸反应,结合图像可知,当加入稀盐酸质量为cg时,锌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剩余固体为铜,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在0~cg之间时,锌没有完全反应,则M点时,剩余固体中含有锌和铜,故选项说法正确。B、N点时,锌完全反应,固体中只剩下铜,故选项说法正确。C、锌与稀盐酸反应,铜不与稀盐酸反应,最终剩余固体只有铜,原混合物中锌粉的质量为(a−b)g,故选项说法正确。D、P点时,稀盐酸过量,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锌和氯化氢,故选项选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明确cg时锌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2024秋•邓州市期末)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实验操作的是()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 C.充分加热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D.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考点】金属与酸的反应图像;催化剂参与的图像问题;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电解水实验.【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答案】B【分析】A、根据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结合等质量的两种金属与过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故选项图像错误。B、通电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为2:1,故选项图像正确。C、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逸出,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最终固体中一定含有铜,不可能减少至0,故选项图像错误。D、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和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化合价×故选:B。【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8.(2024秋•西安校级期末)向一定质量的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反应过程中溶质Cu(NO3)2的质量随加入锌粉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点时,溶液为Cu(NO3)2、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 B.b点时,溶液的总质量与反应前相比不变 C.c点时,溶液呈蓝色 D.d点时,过滤所得滤渣为Cu和Ag的混合物【考点】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原理.【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答案】B【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n>Cu>Ag,向一定质量的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锌优先与AgNO3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AgNO3反应完,若还有锌粉,锌才能与Cu(NO3)2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a点时,硝酸铜的质量不变,发生的是锌粉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此时硝酸银有剩余,溶液为Cu(NO3)2、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B、b点时,锌粉与硝酸银溶液恰好反应,由Zn+2AgNO3=Zn(NO3)2+2Ag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可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反应后溶质质量减少,溶液的总质量与反应前相比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C、c点时,硝酸铜正在减少中,此时硝酸铜部分反应,此时溶液是硝酸锌与硝酸铜的混合溶液,溶液呈蓝色,故选项说法正确。D、d点时,是锌粉与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过滤所得滤渣为Cu和Ag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确定能发生的反应和反应的顺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9.(2024秋•丰南区期末)将一定量的锌与金属R的混合粉末放入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溶液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的活动性:Zn<R B.a点时溶质种类有三种 C.b点时过滤,滤液呈无色 D.c点时过滤,滤渣一定含有Cu,可能含有R,一定没有Zn【考点】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图像问题.【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答案】D【分析】根据将一定量的锌与金属R的混合粉末放入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溶液质量先增加后减少,说明发生了锌和硫酸铜、R和硫酸铜两个化学反应,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将一定量的锌与金属R的混合粉末放入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溶液质量先增加后减少,说明发生了锌和硫酸铜、R和硫酸铜两个化学反应,由Zn+CuSO4═ZnSO4+Cu可知,每65份质量的铁可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溶液的质量会增加,则先发生的是锌和硫酸铜的反应,后发生的是R和硫酸铜的反应,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R强,即金属的活动性:Zn>R,故选项说法错误。B、a点时溶质种类有硫酸铜、硫酸锌两种,故选项说法错误。C、b点时锌和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硫酸铜有剩余,过滤,滤液呈蓝色,故选项说法错误。D、c点时过滤,硫酸铜已完全反应,R可能有剩余,也可能是R和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则滤渣一定含有Cu,可能含有R,一定没有Zn,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确定能发生的反应和反应的顺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0.(2024秋•庆云县期末)为探究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前需要打磨金属片,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B.若向两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两金属片表面都能产生气体 C.若向乙试管中加入ZnSO4溶液,会观察到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 D.若向两试管中加入AgNO3溶液,能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Zn>Ag>Cu【考点】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判断.【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答案】A【分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和酸反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解答】解:A、实验前需要打磨金属片,除去表面的氧化膜,防止对实验造成干扰,故选项说法正确。B、锌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若向两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只有锌片表面产生气体,故选项说法不正确。C、铜不能和硫酸锌反应,若向乙试管中加入ZnSO4溶液,无明显现象,故选项说法不正确。D、锌能和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银,铜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银,若向两试管中加入AgNO3溶液,只能判断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银,不能判断锌、铜的金属活动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越靠前,反应越剧烈),二是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11.(2024秋•子洲县期末)用下列各组物质进行实验,能验证Zn、Ag、Cu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A.Zn、Ag、Cu、稀硫酸 B.Zn、Ag、CuSO4溶液 C.Ag、Cu、ZnCl2溶液 D.Ag、CuCl2溶液、ZnSO4溶液【考点】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判断.【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答案】B【分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和酸反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解答】解:A、锌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银和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排在氢前面,铜、银排在氢后面,不能验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锌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铜,银不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说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n>Cu>Ag,故选项符合题意。C、银、铜都不能和氯化锌溶液反应,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银,不能验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银不能和氯化铜、硫酸锌溶液反应,说明铜、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银,不能验证铜、锌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越靠前,反应越剧烈),二是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12.(2024秋•齐河县期末)现有X、Y、Z三种金属,如果将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硫酸中,只有Y溶解并产生氢气;如果把X、Z分别放入到硝酸银溶液中,Z表面有银析出,而X没有变化,判断X、Y、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A.Z>X>Y B.X<Z<Y C.X>Y>Z D.Z<X<Y【考点】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判断.【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答案】B【分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和酸反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解答】解:现有X、Y、Z三种金属,将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硫酸中,只有Y溶解并产生氢气,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Y位于氢之前,X、Z位于氢之后;把X、Z分别放入到硝酸银溶液中,Z表面有银析出,而X没有变化,说明Z位于银之前,X位于银之后,所以X、Y、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X<Z<Y。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越靠前,反应越剧烈),二是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13.(2025•蓟州区校级开学)相同质量的镁、铁、锌三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充分反应,生成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关系见如图,分析图像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锌反应速率最块 B.金属锌的活动性最强 C.金属镁生成氢气质量最多【考点】金属与酸的反应图像.【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答案】C【分析】根据等质量的三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相同时间内产生氢气较多(即反应剧烈)的金属活动性较强;由图示可以确定生成氢气的质量的多少,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由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当金属都在发生反应时,相同时间内生成气体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镁>锌>铁,由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则反应速率的快慢顺序是镁>锌>铁,金属镁的反应速率最快,故选项说法错误。B、反应速率的快慢顺序是镁>锌>铁,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则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镁>锌>铁,金属镁的活动性最强,故选项说法错误。C、由纵坐标可知,最终金属镁生成氢气质量最多,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明确金属的活动性和反应速率快慢的关系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4.(2024秋•东港区期末)向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Cu和Zn,没有Fe B.若滤渣中有两种金属,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两种 C.若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有Cu和Fe,可能有Zn D.滤液的质量一定比原溶液的质量小,滤渣的质量一定比加入锌粉的质量大【考点】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原理.【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答案】C【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n>Fe>Cu,锌先与氯化铜反应,后与氯化亚铁反应分析。【解答】解:A.若滤液为蓝色,说明锌的量不足,氯化铜没完全反应,则滤渣中一定含有Cu,没有Fe和Zn,故说法错误;B.若滤渣中有两种金属,说明锌和氯化铜、氯化亚铁都发生反应,如果两种溶液都无剩余,则滤液中溶质只有一种,故说法错误;C.若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有Cu和Fe,可能有Zn,故说法正确;D.锌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CuCl2=ZnCl2+Cu,每65份质量的锌能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所得滤液的质量一定比原溶液的质量大,故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确定能发生的反应、综合考虑各种出现的情况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5.(2025•渝中区校级开学)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装有等质量的片状金属镁和锌,同时逐渐向两个烧杯中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点时甲烧杯中还没开始反应 B.b点时乙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有硫酸锌和硫酸 C.c点时甲、乙两个烧杯中硫酸都有剩余 D.该图说明金属镁在使用前可能没有打磨【考点】金属与酸的反应图像.【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答案】D【分析】根据镁、锌金属活动性均比氢强,均能与稀硫酸反应,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由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图,最终镁产生的氢气质量多进行分析。【解答】解:A、a点时甲烧杯中的反应是氧化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故A错误;B、b点时乙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有硫酸锌,故B错误;C、c点时,氢气的量还在逐渐增大,甲烧杯中硫酸没有剩余,故C错误;D、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蔡开始生成气体,所以该图说明金属镁在使用前可能没有打磨,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图的含义,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6.(2024秋•襄都区期末)向等质量的Mg、Fe两种金属中加入等浓度的足量稀硫酸,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出变化关系的是()A. B. C. D.【考点】金属与酸的反应图像.【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答案】B【分析】根据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结合金属的质量相等、稀硫酸足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向等质量的Mg、Fe两种金属中加入等浓度的足量稀硫酸,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H2SO4=MgSO4+H2↑,每24份质量的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每56份质量的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镁比铁活泼,镁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更快,反应完全所需的时间更短,同时等质量的镁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镁产生的氢气比铁多,故选项图像错误。B、产生的氢气完全来自于酸中的氢,当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时,消耗的硫酸相同,则产生的氢气的质量相同,故开始两条曲线重合,每24份质量的镁消耗98份质量的硫酸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的铁消耗98份质量的硫酸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等质量的镁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镁消耗的硫酸较多,且最终镁产生的氢气比铁多,故选项图像正确。C、每24份质量的镁消耗98份质量的硫酸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的铁消耗98份质量的硫酸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向等质量的Mg、Fe两种金属中加入等浓度的足量稀硫酸,酸足量,当消耗等质量的金属时,镁产生的氢气比铁多,故选项图像错误。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每24份质量的镁消耗98份质量的硫酸生成120份质量的硫酸镁和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的铁消耗98份质量的硫酸生成152份质量的硫酸亚铁和2份质量的氢气,向等质量的Mg、Fe两种金属中加入等浓度的足量稀硫酸,酸足量,最终镁产生的氢气比铁多,当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时,镁生成的金属化合物的质量比铁小,故选项图像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金属的化学性质,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考点卡片1.催化剂参与的图像问题【知识点的认识】催化剂的特点概括起来说有三个:1.“一变,两不变”,即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2.“针对性”,即催化剂针对某个化学反应来说,才有意义。例如,不能笼统地说: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或者催化剂是二氧化锰等;而应该表达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或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3.“多样性”,即某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可能有多种。例如,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红砖粉末、土豆片、沸石、硫酸铜溶液等都可作催化剂。而催化作用是指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作用(即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它包括加快和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两种情况。【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者是直接命题设问,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来分析、解答有关催化剂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命题。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有关催化剂及催化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催化剂的特点和催化作用程等,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等方面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示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2.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知识点的认识】一、实验原理:木炭在高温条件下将氧化铜还原为铜,化学方程式为:C+2CuO2Cu+CO2↑。二、实验装置:1、反应装置:一般使用酒精喷灯或普通酒精灯加网罩来提供高温环境。2、气体收集和检验装置:用于收集和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常使用澄清石灰水。三、实验药品:木炭粉、氧化铜粉末。四、实验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确保装置不漏气。2、将木炭粉和氧化铜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放入硬质玻璃管中。3、固定装置,先预热,然后集中加热反应物。4、反应结束后,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石灰水倒吸使试管炸裂。5、待冷却后,取出反应后的固体,观察颜色变化。五、实验现象:1、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说明有铜生成。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六、注意事项:1、反应条件为高温,要保证加热充分。2、木炭和氧化铜的质量比要适当,一般为1:10左右。3、实验结束后,要等装置冷却后再拆卸,防止烫伤。七、实验拓展:1、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反应物的颗粒大小等。2、对比不同还原剂(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命题方向】1、实验装置及仪器的识别与用途考查实验中使用的仪器,如试管、酒精灯、铁架台等。询问某些仪器的特定用途,如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检验是否生成二氧化碳)。2、实验原理及化学方程式要求书写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配平。基于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如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比等。3、实验操作步骤排列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如装药品、连接装置、加热、检验产物等。指出操作中的错误及可能导致的后果,如加热前未排尽装置内空气。4、实验现象描述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如固体颜色的变化(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生成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根据现象判断反应是否发生以及反应的程度。5、实验改进与创新提出对原实验装置或操作的改进方案,以提高实验效果或安全性。6、实验误差分析分析实验结果产生偏差的原因,如反应物不纯、加热温度不够等。7、物质的检验与鉴别鉴别反应后的固体产物中是否含有氧化铜或铜。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以及检验方法的正确性。8、实验安全问题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防止烫伤、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等。9、综合应用【解题方法点拨】一、实验原理明确反应方程式:C+2CuO2Cu+CO2↑。理解木炭在高温下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将氧化铜还原为铜。二、实验装置1、熟悉实验仪器:包括酒精灯(提供高温)、试管(反应容器)、铁架台(固定装置)等。2、装置的连接顺序和要点:要保证气密性良好,防止气体泄漏影响实验结果。三、实验步骤1、检查气密性: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若装置漏气,可能导致实验失败。2、装药品:注意药品的添加顺序和用量。3、固定装置: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4、加热:先预热,然后集中加热反应物部位。5、实验结束:先撤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倒吸。四、实验现象1、观察固体的颜色变化:黑色粉末(氧化铜和木炭)逐渐变为红色(生成了铜)。2、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五、产物检验1、铜的检验:观察固体颜色为红色。2、二氧化碳的检验: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六、实验注意事项1、木炭和氧化铜要研磨均匀,以增大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进行。2、加热时要控制温度,确保达到反应所需的高温。七、解题技巧1、对于实验操作顺序的选择题,要根据上述步骤的先后顺序进行判断。2、对于实验现象描述的题目,要全面且准确,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等方面的变化。3、实验改进或误差分析类问题,要从反应条件、装置气密性、药品用量等方面思考。3.电解水实验【知识点的认识】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1.实验用品有:水槽、试管、直流电、石墨电极(正极不能用铜等金属或与氧气反应的电极)、12V的直流电源.2.实验过程及现象:按照上面的实物图所示,连接好装置.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一般不加氢氧化钠溶液,容易起泡沫).闭合电路后,会看到试管内的电极上出现气泡,过一段时间,与电源正(氧气),负极(氢气)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氧气的密度为1.429g/mL,氢气的为0.089g/mL;通过计算可得氧气与氢气的质量比为8:1,氢,氧两种分子和原子个数比都是2:1).可简单概括为:“正氧负氢1:2,质量比为8:1”.3.该实验结论或推论有:(1)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2)水(分子)中,氢、氧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两气体的分子个数比为2:1、体积比为2:1.(3)水通电生成氢气、氧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元素种类不变.(5)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6)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聚集后直接构成物质)(7)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8)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9)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10)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氢气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氧气分子是由二个氧原子构成.(11)水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中的氧化物,氧气和氢气是纯净物中的单质.(12)该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4.电解水时的误差分析,即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1)氧气、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造成的.由于氧气的溶解度比氢气的稍大些,导致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2)电极的氧化造成的.当使用金属电极进行实验时,由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所以有可能有一部分氧气在电极处与电极发生了反应,使氧气损耗了一部分;导致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3)电极产生副反应等造成的.如用稀硫酸溶液作电解液,可能会有下列副反应发生:H2SO4=H++HSO4-,在阴极:2H++2e=H2;在阳极:2HSO4--2e=H2S2O8(过二硫酸),H2S2O8+H2O=H2SO4+H2SO5(过一硫酸),H2SO5+H2O=H2O2+H2SO克服的办法是,在电解液中加入碱比加入酸的误差会小些.或者事先将电解液用氧气饱和,可以消除因溶解度不同而产生的误差,或者电极不能是金属或易与氧气、氢气反应的,等等.【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有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有时还会以如图所示的图示信息的形式呈现,让学生阅读、观察、思考和分析后,来解答该实验的用品、象、结论或推论、误差分析和改进完善措施等,或者是补全其中的部分空白.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凭借着电解水这一非常典型的实验情景,来考查学生对具体物质的性质、组成、变化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分析、推断和归纳的能力,和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电解水实验的有关操作、现象、结论或推论、误差分析、改进完善措施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电解水实验的有关操作、现象、结论或推论等;并且,还要充分理解所涉及到的物质的组成、构成、分类、性质等,以及有关的理论知识(如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区别、联系,化学反应的实质、基本类型,等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信息,或者是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心地探究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填写即可.另外,对电解水实验的结论或推论的总结,如果从化学式的意义,物质的组成、构成、分类、性质和变化,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区别、联系,化学反应的实质、基本类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方面来考虑、理解的话,就会事半功倍了.对于误差分析来说,一定联系着氧气和氢气的溶解性、氧气的氧化性,以及增强导电性的物质的性质等;来分析探究之.对于改进完善措施,可以从气体溶解性及其饱和溶液,将试管换成带刻度的仪器或专用的水电解器,电极不能是金属或易与氧气、氢气反应的等方面来考虑改进.4.金属与酸的反应图像【知识点的认识】金属与酸的反应原理主要涉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和酸的氧化性。这一反应通常发生在金属活动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时,反应产物通常为盐和氢气。具体来说,这一反应可以通过置换反应来表达:金属单质+酸→盐+氢气例如,铁或锌与酸反应时,会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同时伴随放热和冒泡现象,金属逐渐消失。这种反应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化学变化,还涉及到电化学过程,其中金属在酸的作用下释放出电子,形成氢气。金属与酸的反应还涉及到电化学腐蚀的过程。在酸溶液中,金属材料会发生析氢电化学腐蚀,这一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溶液的酸度、氧化性、以及腐蚀产物的性质等。增加溶液的酸度会加速阴极反应,提高腐蚀率,但腐蚀率还与氢过电位有关。溶液的氧化性通常加速腐蚀,但超过一定限度时,可能会使金属发生钝化而抑制腐蚀。腐蚀产物,尤其是可溶性金属盐,会催化阳极反应,而不溶性腐蚀产物则形成保护层抑制腐蚀。此外,金属与酸的反应还受到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影响。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够与非氧化性酸(如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例如,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而对于位于氢后面的金属,则不与非氧化性酸反应,但可能与强氧化性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例如,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和二氧化氮。综上所述,金属与酸的反应原理涉及金属的活动性、酸的氧化性以及电化学腐蚀过程,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金属与酸反应的类型和程度。本考点针对的题型是涉及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的问题。【命题方向】1.考查金属与酸的反应类型。2.考查金属与酸的反应产物。3.考查金属与酸的反应方程式。4.通过图像分析化学反应。【解题思路点拨】牢记常见的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能够熟练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原理【知识点的认识】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原理主要基于金属活动性顺序,其中较活泼的金属能够置换出相对不活泼的金属。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涉及到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够将位于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是因为较活泼的金属能够与盐溶液中的阳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新的金属和新的盐。例如,铁能够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铁离子和铜,这是因为铁比铜更活泼。这种反应不仅展示了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基本原理,还说明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此外,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还涉及到反应顺序的问题。当多种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时,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这里的“远近”指的是两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活动性越强的金属越先参与反应。例如,在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由于铁的活动性比银强,因此铁会先与硝酸银反应,只有在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铁才会与硝酸铜发生反应。这种反应顺序的规则是由化学物质的活动性决定的,活动性越强的物质越先参与反应。综上所述,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原理主要基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较活泼的金属能够置换出相对不活泼的金属,并且这种反应的顺序遵循“先远后近”的原则,即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优先参与反应。【命题方向】1.考查金属与盐的反应类型。2.考查金属与盐的反应产物。3.考查金属与盐的反应方程式。4.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题思路点拨】牢记常见的金属与盐的反应情况,能够熟练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6.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图像问题【知识点的认识】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原理主要基于金属活动性顺序,其中较活泼的金属能够置换出相对不活泼的金属。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涉及到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够将位于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是因为较活泼的金属能够与盐溶液中的阳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新的金属和新的盐。例如,铁能够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铁离子和铜,这是因为铁比铜更活泼。这种反应不仅展示了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基本原理,还说明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此外,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还涉及到反应顺序的问题。当多种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时,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这里的“远近”指的是两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活动性越强的金属越先参与反应。例如,在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由于铁的活动性比银强,因此铁会先与硝酸银反应,只有在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铁才会与硝酸铜发生反应。这种反应顺序的规则是由化学物质的活动性决定的,活动性越强的物质越先参与反应。综上所述,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原理主要基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较活泼的金属能够置换出相对不活泼的金属,并且这种反应的顺序遵循“先远后近”的原则,即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优先参与反应。本考点针对的题型是涉及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的问题。【命题方向】1.考查金属与盐的反应类型。2.考查金属与盐的反应产物。3.考查金属与盐的反应方程式。4.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5.通过图像分析化学反应。【解题思路点拨】牢记常见的金属与盐的反应情况,能够熟练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7.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判断【知识点的认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是“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具体如图所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主要有:1.表明了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前强后弱).即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其活动性就越强;金属的位置越靠后,其阳离子在水溶液中就比较容易获得电子变成原子,其活动性就越弱.需要注意的是:金属的活动性就越强参加反应时,现象就越明显、越剧烈.2.可用来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氢前置换氢).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需要注意的是:(1)金属必须是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H)前面的金属;(2)酸应是盐酸、稀硫酸(即不具有强氧化性的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3)单质铁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亚铁盐;(4)K、Ca、Na除与酸反应外,还能与水在常温下发生置换反应(如2Na+2H2O=2NaOH+H2↑),其余金属则不能(这点初中阶段大体上了解即可).3.可用来判断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即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前置后,盐可溶,K、Ca、Na不能够).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一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需要注意的是:(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要排在前面的金属就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而与H的位置无关.但K、Ca、Na等金属例外,由于它们过于活泼,不与溶液中的盐发生置换反应,而是先与溶液中的水发生置换反应(这点初中阶段大体上了解即可).如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虽然反应[2Na+2H2O=2NaOH+H2↑,CuSO4+2NaOH=Cu(OH)2↓+Na2SO4],最终没有单质铜生成.(2)铁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二价亚铁盐.(3)用同种金属置换不同的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后的金属首先被置换出来.用不同的金属置换同种盐溶液,盐中金属先被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前的金属置换出来.另外,若有一种金属和多种混合盐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最不活泼的那个金属的盐溶液.例如,锌粒与氯化亚铁和硫酸铜和硝酸汞的混合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硝酸汞,当硝酸汞被消耗完时,硫酸铜才与锌粒反应,同理,硫酸铜反应完后,锌才会和氯化亚铁反应.还有,当多种金属与一种盐溶液反应时,最活泼的金属先反应.例如,把打磨光亮的镁带、铝丝、铜丝一起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镁被消耗完后,铝才和硝酸银反应,铝反应完后,铜跟硝酸银反应.另外,利用金属与酸或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是否发生,通过具体的实验及其现象的分析,反过来可以反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具体的推断方法是这样的:1.利用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来反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例如,把铁和铜分别放在稀盐酸中时,铁的表面上有气泡冒出,这说明铁位居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的前面;而铜的表面无明显的现象,这说明铜位居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的后面;由此可推得铁活泼性比铜的要强.2.利用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来反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例如,把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发现铁钉表面上出现了一层红色物质(即铜);由此可推得铁活泼性比铜的要强.【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金属的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实验现象和结论(包括反应化学方程式)、其它的反应类型”等相关问题关联起来,进行综合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历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命题方式是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来分析、推断、选择或解答有关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某些置换反应是否发生、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包括反应化学方程式)、金属的制备、金属的应用、生活中有关金属的实际问题,或者是反过来考查,或者是对所给的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的表达进行判断,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提炼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的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我们身边生活中常用、常见金属及合金的有关知识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从生活、电视、网络中了解到的有关金属及合金的信息,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爱心提示:要想做好这方面的题目,除了学好教材中的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以外,还要做到以下两点:1.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留意、理解、搜集和熟记我们身边经常用到和见到的金属及合金的有关知识,以及最新的有关金属方面的科技前沿信息,等等.2.要特别注意灵活运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或变化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性质用途或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 小学生礼学教育课件
- 2025年环保产业环保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与市场潜力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清洗算法在工业互联网设备远程监控中的应用
- 口才说课课件图片背景图
- 企业定制计划管理办法
- 代理机构资质管理办法
- 保荐机构资格管理办法
- 人员聚集案件管理办法
- 会计档案出境管理办法
-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 铁道车辆基本知识-铁路限界(车辆构造检修课件)
- 出生缺陷防治规范化培训试题题库及答案
- 23J916-1:住宅排气道(一)
- 特殊药品管理工作记录本
- 销售人员软装备技能模块
- 定点测厚实施方案
- LDAR组件密封点控制规范
-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治疗指南wj
- GB/T 9115-2010对焊钢制管法兰
- GB/T 5237.1-2017铝合金建筑型材第1部分:基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