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分析作者乐、痛、悲的原因。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探究王羲之积极的人生观,体会其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学习目标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叔本华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席慕蓉《为什么》
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王会稽”。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知人论世王羲之(303—361)书法天花板,天才的背后藏着入木三分的努力知人论世王羲之轶事——袒腹东床
时太尉郗(chī)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至信,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比佳婿邪!”访之,及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伯父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袒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知人论世王羲之轶事——袒腹东床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郗鉴何以选中王羲之?因为其率真自然的气度,行为举止看似未经修饰,却是毫无心机的真性情。知人论世王羲之轶事——以书换鹅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知人论世王羲之轶事——以书换鹅王羲之喜爱养鹅,固然是文人雅事、陶冶情操,更为关键的是,他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於笔端。“羲之爱鹅”后来被当作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体现,后人将其与“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林逋“梅妻鹤子”《山园小梅》)爱鹤”并称,是为“四爱”
。《兰亭集序》神龙摹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百姓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时代的人,他们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士大夫们不满现状,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写作背景正是在这种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着的追求和留恋这种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写作背景文学常识内容书中位置:序(卷首)、跋(卷末)书序:说明编写的情况、目的、介绍内容。
赠序:临别赠言,勉励、推崇、赞许,如《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说明情况并借此表达一些人生之感,如《兰亭集序》。作者:自序、他序(评价的内容)序“序”也叫“叙”或“引”,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题目解读1.何谓“兰亭”?东晋位于会稽郡山阴,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兰渚之亭2.如何理解“集”?集会,此指暮春时诸生会于会稽山阴行修禊的聚会。修禊
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后汉书·礼仪志》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会稽
癸丑
修禊
激湍
流觞
游目骋怀
趣舍万殊
感慨系之
齐彭殇
字音:(
guǐ)(
tuān)(chěng)(xì)
(shāng)
(qū)
(shāng
)(kuàijī
)
(xì)研读感知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1.请认真阅读文本,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句子乐痛悲整体感知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春季的末一个月全,都全,都高高的景物互相衬托引来酒杯排列旁边音乐伴奏盛况喝酒作诗深远高雅的情思字词释义状语后置的文本梳理-第一段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把它作为使酒杯流动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知识链接——流觞曲水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这是一种充满雅兴的游戏,酒杯在弯弯曲曲的水面上漂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赋诗一首,否则就要罚酒。
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定语后置的标志这和风自然万物使...纵展(驰骋)天空繁多形作动,穷尽乐趣文本梳理-第二段用来...的实在值得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舒畅,向上看到浩大的天空,向下看繁多(众多)的自然万物,用来使眼力舒展,使胸怀开阔,足够来穷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值得快乐。
任务三:“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而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对“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又由“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及“俯仰一世”。这些地方都可见作者行文勾连过渡之绵密。问题探究乐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景赏心乐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仰观俯察,游目骋怀。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气候宜人之乐环境优美之乐生活美好之乐相聚诗酒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佳朋问题探究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四美俱全,五美齐臻,信可乐也文本研读-第一、二段乐之因:王羲之的快乐体现在哪些层面?请找到相关的句子加以论述。(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人与自然的和谐(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人与人的和谐(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人与自我的和谐生命的第一重超越——发现自我课文研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语气词互相交往时间短暂有的人“晤”,面对依靠放纵人的躯体“取”不一样静与动欣喜一时感到自得人与人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虽然(人们的人生)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也不相同,静与动也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感到欣喜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第三段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等到他们(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已经厌倦,感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了。以前所喜欢的,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究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等到求得连接过去所喜欢的尚且因引起自然形作名
大事到,及探究文本思考1:本段第一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有何作用?
一开头就展现了广阔的境界,但这并不显得突兀。“夫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普遍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
“俯”“仰”二字上文已见,只是这里表示人的一生过得很快。这就包含人怎样度过一生的问题,由此引出作者的感慨。思考2:作者联想到哪两种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静”者,畅谈胸怀抱负,“悟言一室之内““动”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共同点:贪恋自己喜欢的事物,留恋有生之乐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受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他们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更有许多人崇尚及时行乐、纵情声色。觉得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庄子认为人本来“无生”,最终要归于“无生”,“死”是回归到自然界中或宇宙时空中或回归到“道”中再化为“无”。如此生死不过是春夏秋冬的交替,如果生就快乐,死就悲哀,这是“不通乎命”的。因为万物生于“道”又复归于“道”,气聚而生,气散而灭。生死是生命的必然,通乎命、豁达的对待生死是庄子生死哲学的真谛。他主张齐生死,无论生死,都要顺其自然。知识链接消极活着无所谓
,
死了也行。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文本研读-第三段第三自然段所议论的问题是什么?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用原文回答)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者因何而痛?梳理本段情感脉络。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3.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4.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5.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文本研读-第三段作者由宴饮之乐引申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生活态度不同)当其…及其…:但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人生感受——:欣于所遇—不知老之将至(得意)—欢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失意)—悲3.向之所欣—暂
已为陈迹—久
所有的事情都不可能是永恒的。4.修短随化—生
终期于尽—死
人生的长短,活着还是死亡都不是自己决定的。5.引申思考与结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由眼前之乐引申出人生之悲。)5.怎样理解“岂不痛哉”,作者因何而痛?“生死”之痛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世事无常(欢乐有尽)之痛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难测之痛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宗白华(二)痛之由1.对情感无常、万物无常、生命短暂的“痛”。2.对“悟言一世之内”和“放浪形骸之外”这两种应对人生方式的否定。生命的第二重超越——由发现自我到发现群体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痛”的?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由聚到散,由宴会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课文研读对比小结景雅人雅事雅景陈人老事迁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情境任务既然“生命之感”如此沉重,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作者的悲情又是缘何而生?齐读第四段。思考:兰亭之悲,悲在哪里?第四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发生感慨把...看作一样像本来面对叹息哀伤明白把...看成一样未成年而死去的人一一记叙即使不同...的原因读者这篇文章状语后置句(我)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哀伤,(却)不能明白于心。(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者(的姓名),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即使时代不同、世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大概是一致的。后世的读者,也将由这些诗文产生(一样的)感慨吧。课文研读6.怎样理解“悲夫”,作者因何而悲?你认为王羲之悲得有没有道理?为何而悲?这种悲痛背后蕴含了怎样的人生态度?郭沫若说文章前面写极乐,后面突然悲痛,“悲得太没有道理”,是“无病呻吟的绝顶”。
作者在悲叹什么?昔人死不能生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时人生而轻命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人生亦悲死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叹生命的有限和时间的无情;悲叹当时士大夫阶层盛行的虚无主义思想;悲叹后人见今人之悲时的悲叹,引发深远的千古同悲。王羲之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推及到人类的普遍情感,认为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慨是跨越时空的共鸣。他感慨道,“昔人兴感,已契我心”,即古人对于生命的感慨与现今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他也意识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即后人看待现今的我们,也会像我们看待古人一样,对生命产生同样的感慨和思考。但王羲之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而言也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难以苛求的。王羲之的“千古同悲”悲古人、悲今人、悲后人。悲古人(昔人):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自己与古人都不能回避生死问题,都不能看透生死。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批判“一死生”“齐彭殇”是虚诞,是妄作。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生死是无法逃避的问题,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是一致的。文本研读-第四段悲之源:“痛”与“悲”的区别是什么?生命的第二重超越——由共时思考到历时思考痛悲横坐标纵坐标共时历时“痛”:对当下群体的痛心“悲”:对人类命运的悲叹2.文中第3段的“痛”与第4段的“悲”有区别吗?痛——个体生之无常,死之无奈悲——人类代代皆痛,永无休止千古同悲问题探究“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承认有限的生命,追寻无限的价值。
他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致消极悲观,反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无。虽然王羲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6、“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而文中的会稽雅集就是作者获得的真正之乐。因此,作者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兰亭集序》是一篇诗集序言,作者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记叙了兰亭的山水佳胜和宴会盛况,进而抒发对世事变幻、死生无常的感慨。文章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观;但他没有彻底走向消极无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其时盛行的死生等同的虚无哲学观,于悲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与珍惜。这在崇尚老庄、沉迷玄学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情景互见,淋漓满纸,也启人思考。总结全文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谈一谈人生苦短,是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这是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鲁迅在”绝望与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钱钟书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承认人生局限,更应努力奋斗。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1、立意高远,蕴藉深长
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写作特色2、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国内清香型白酒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2030国内中医器械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2025-2030吹风机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2025-2030厨具行业风险投资发展分析及投资融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卫星导航产业深度调研及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医用胶片扫描仪市场投资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研究报告
- 2025-2030包装广告产业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三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学期期末综合复习考点知识练习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往年真题
- 2025-2030兼香型白酒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19年辽宁省普通高考志愿填报表(一)
- x-y数控工作台机电系统设计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个人自荐信
- 工程交付使用表
- 电子物证专业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公司清算报告计划工商局版
- 欣赏 牧童短笛
- (完整版)BrownBear绘本附配音课件
- T∕CADERM 3035-2020 严重创伤院内救治流程和规范
- 脐血分血及CIK细胞培养流程
- LNG站、槽车事故案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