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盐 化肥 2025年中考化学(人教版)一轮考点研究练习(含解析)_第1页
1.2.2 盐 化肥 2025年中考化学(人教版)一轮考点研究练习(含解析)_第2页
1.2.2 盐 化肥 2025年中考化学(人教版)一轮考点研究练习(含解析)_第3页
1.2.2 盐 化肥 2025年中考化学(人教版)一轮考点研究练习(含解析)_第4页
1.2.2 盐 化肥 2025年中考化学(人教版)一轮考点研究练习(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2盐化肥【基础作业】1.下列有关纯碱的认识错误的是()A.组成:由碳、氧和钠三种元素组成B.性质:能与BaCl2、NaCl等盐溶液反应C.用途:用于玻璃、造纸、纺织等生产工业D.生产:侯氏制碱法2.部分盐和酸的溶解性(20℃)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离子Cl-SOCOH+溶、挥溶溶Ca2+溶微不Mg2+溶溶微A.盐酸是挥发性酸B.MgSO4是可溶性盐C.常温下的溶解度:CaCO3>CaSO4D.常温下,MgSO4溶液与稀盐酸不发生反应3.(改编)碳酸氢铵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食品添加剂,可用于饼干、糕点的制作。碳酸氢铵在60℃以上会发生反应:NH4HCO3NH3↑+H2O+CO2↑,碳酸氢铵可溶于水。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碳酸氢铵要保存在阴凉干燥处B.碳酸氢铵属于盐C.使用碳酸氢铵可使糕点更加松软D.烤制后的饼干中还有碳酸氢铵4.(原创·生活情境)“舌尖上的安全”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之责,下列做法中不会危及人体健康的是()A.食品腌制时大量使用亚硝酸盐B.用碳酸钡代替硫酸钡做钡餐C.烘焙蛋糕时添加少量小苏打D.用硫酸铜溶液作自来水生产过程中的净水剂5.施肥是使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下列关于化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尿素[CO(NH2)2]属于氮肥B.植物的叶片发黄,应施用磷肥来改善其生长状况C.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D.硝酸钾属于复合肥6.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生产过程涉及的主要化学反应如下:①NH3+CO2+H2O+NaClNH4Cl+NaHCO3↓②2NaHCO3Na2CO3+H2O+CO2↑实验室称取含有氯化钠的纯碱样品12.5g,加入95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氯化钠溶液103.1g。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若反应①中得到53.5g氯化铵,它与30g尿素[CO(NH2)2]所含的氮元素的质量相等B.若Na2CO3粉末中混有少量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除杂C.所得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3%D.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84.8%7.(改编)化学在粮食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清澈透明的湖水可以灌溉农田,想知道湖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向湖水的水样中加入进行检验。(2)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合理施肥是小麦增产的最有力措施,下列肥料中属于复合肥的是(填字母)。A.CO(NH2)2B.KNO3C.Ca3(PO4)2D.(NH4)2HPO4(3)我国的盐碱地面积大,盐碱地是主要受氯化钠和碳酸钠等影响的土壤。某同学欲选用合适的试剂来逐一检验出土壤中含NaCl、Na2CO3两种钠盐,他加入下列两种试剂的先后顺序是(填字母)。A.硝酸银溶液B.稀硝酸8.(改编)我国航天员使用的“飞天”舱外服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服之一。学习小组同学模仿航天服的外形,建立了下图所示常见物质类别之间化学反应的思维导图。(1)反应①中遇酸变色的指示剂是。(2)若图中金属氧化物为一种红棕色固体,则反应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3)写出一个符合反应⑨的化学方程式:。(4)图中反应①~⑦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有个。9.小华同学学习有关酸碱盐的内容时,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1)实验一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2)实验四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将上述实验后四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充分混合后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无色滤液A,向滤液A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直至过量,其产生沉淀的质量随着加入Ba(OH)2溶液的质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可分析出滤液A中的溶质除了酚酞、氯化钠外,还一定含有(填化学式)。10.(2024·延安模拟·综合实践)氯化铵(NH4Cl)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肥料。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有关氯化铵项目的研究。项目一:氯化铵的性质(1)氯化铵是一种白色固体粉末,描述的是氯化铵的(选填“物理”或“化学”)性质。(2)鉴别尿素[CO(NH2)2]和氯化铵(选填“能”或“不能”)用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的方法。项目二:氯化铵的制备(3)如图1,两集气瓶中分别装满氨气(NH3)和氯化氢(HCl)气体,抽去两集气瓶之间的玻璃片,二者接触后产生大量白烟。白烟是氯化铵固体小颗粒。该实验可以说明分子在。项目三:氯化铵的用途(4)用氯化铵固体配制无土栽培营养液。80℃时,取50gNH4Cl固体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甲溶液,按图2所示进行操作:①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丙溶液是(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②20℃时,NH4Cl的溶解度为g。【素养作业】11.(2024·陕西模拟)实验创新是化学素养之一,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有关盐的性质的创新实验装置(该装置气密性良好),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关闭K2,打开K1,加入适量稀盐酸后,乙中有大量气泡冒出,请写出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还观察到甲中澄清石灰水(填现象)。(2)若关闭K1、K2,加入过量稀盐酸,观察到乙中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打开K2,丙中有白色沉淀产生。请写出丙中出现此现象的一种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12.(2024·西安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了碳酸钠的性质后,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做了如下实验:(1)甲同学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碳酸钠溶液,再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发现溶液变红,说明碳酸钠溶液呈(选填“酸性”“中性”或“碱性”)。(2)丙同学向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后,发现溶液变浑浊,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丁同学将甲、乙、丙三位同学实验后的三支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烧杯中,发现沉淀全部溶解,且有气泡产生,完全反应后溶液呈无色。他们决定对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提出问题】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除无色酚酞外)有哪些?【作出猜想】溶液呈无色,烧杯中溶液一定不含有的阴离子是、。猜想Ⅰ:(填化学式);猜想Ⅱ:NaCl、CaCl2、HCl。【实验探究】取烧杯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K2CO3溶液,出现的现象,说明猜想Ⅱ成立。【反思交流】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检验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除了可以用K2CO3溶液外,还可用下列选项中的(填字母)试剂代替。A.紫色石蕊溶液 B.CuC.Mg(OH)2 D.AgNO313.(2024·宜宾)某实验小组将稀盐酸逐滴加入Na2CO3溶液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过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问题提出】为什么滴入稀盐酸没有立即产生气泡?【实验探究】借助数字化实验进行探究。一定温度下,用1.825%的稀盐酸与20L饱和Na2CO3溶液反应,装置如图1所示。随着稀盐酸逐滴加入,充分搅拌,采集到溶液的pH随滴入稀盐酸体积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实验中发现A~B段对应烧杯中无气泡产生,B点后逐渐有气泡冒出,C点后几乎无气泡产生。【查阅资料】NaHCO3溶液的pH约为8.2。【实验分析】(1)图2中A点对应溶液的颜色是。(2)“液滴数传感器”采集的坐标数据是。(3)随着稀盐酸的滴入,溶液pH(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4)图2中D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填化学式)。【实验结论】(5)稀盐酸滴入Na2CO3溶液,反应分两段进行。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B~C段:A~B段的生成物继续与稀盐酸反应转化为CO2逸出。14.(2024·湖北)NaHCO3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抗酸药。某学习小组在室温下,对Na2CO3是否适合作为抗酸药进行了如下探究。【查阅资料】①NaHCO3俗称小苏打,Na2CO3俗称。②人体胃液(含有盐酸)通常约为100mL,pH约为1.5。人体温度约为37℃。③抗酸药的标准之一:药物发生疗效时,胃液的pH保持在3~5之间最好,pH过高会导致胃痛等不适症状。【提出猜想】猜想甲:Na2CO3适合作为抗酸药。其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猜想乙:Na2CO3不适合作为抗酸药。其原因可能是碱性较强。【实验探究1】探究Na2CO3与NaHCO3碱性的强弱依次测量等浓度的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结果分别为11和9。Na2CO3溶液的碱性比NaHCO3溶液的(选填“强”或“弱”)。【实验探究2】探究Na2CO3作为抗酸药的适应性先向500mL烧杯中加入100mLpH=1.5的盐酸,用自动注射器向烧杯中以1mL/min的速率滴入pH=1.5的盐酸(模拟人体分泌胃液),再加入1.0gNa2CO3固体,并持续搅拌。用pH传感器记录溶液pH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将上述实验中Na2CO3换成NaHCO3,重复实验过程,所得两条曲线如图所示。【分析数据】由图可知,与NaHCO3相比:①Na2CO3反应时造成胃液pH远大于5;②Na2CO3。【得出结论】Na2CO3不适合作为抗酸药,猜想乙正确。【反思评价】有小组成员提出,从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角度看,“实验探究2”设计不够严谨,你认为不严谨之处是。【拓展延伸】Al(OH)3也是一种常用的抗酸药。相比Al(OH)3,从与胃酸反应的产物分析,NaHCO3抗酸药存在的不足是。

答案1.B2.C3.D4.C【解析】A.亚硝酸盐有毒,食品腌制时不能使用亚硝酸盐,会危及人体健康,错误;B.不能用碳酸钡代替硫酸钡做钡餐,碳酸钡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钡有毒,会危害人体健康,错误;C.碳酸氢钠受热能生成二氧化碳,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常用于焙制糕点,不会危及人体健康,正确;D.硫酸铜属于重金属盐,有毒,硫酸铜溶液不能作自来水生产过程中的净水剂,错误。5.B6.C【解析】A.53.5g氯化铵中氮元素的质量为53.5g×1414+1×4+35.5×100%=14g,30g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为30g×2×1412+16+(14+2)×2×100%=14g,正确;B.Na2CO3粉末受热不分解,而NaHCO3受热分解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没有引入新的杂质,可用加热的方法除去Na2CO3粉末中混有的少量NaHCO3,正确;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2.5g+95g-103.1g=4.4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Na2CO3+2HCl2NaCl+CO2↑+H2O10611744xy4.4g10644=x=10.6g11744=y=11.7g则氯化钠的质量为12.5g-10.6g+11.7g=13.6g,所得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3.6g103.1g×100%≈13.2%,错误;D.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6g12.5g×7.(1)肥皂水(2)BD(3)BA【解析】(1)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2)KNO3中同时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NH4)2HPO4中同时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3)碳酸钠与酸反应产生气体,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含有碳酸钠,再加入硝酸银,产生沉淀(氯化银沉淀),说明含有氯化钠。8.(1)紫色石蕊溶液(2)用酸除铁锈(3)Ca(OH)2+Na2CO3CaCO3↓+2NaOH(合理即可)(4)3【解析】(1)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则反应①中遇酸变色的指示剂是紫色石蕊溶液。(2)若图中金属氧化物为一种红棕色固体,则红棕色固体是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用酸除铁锈。(3)反应⑨是碱和盐的反应,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4)反应①~⑦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有③④⑤三个,②属于置换反应,⑦不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9.(1)无色酚酞溶液变红(2)2HCl+Ba(OH)2BaCl2+2H2O(3)HCl、MgCl2【解析】(1)酚酞遇碱变红色,所以实验一中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红色。(2)氢氧化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化学方程式为Ba(OH)2+2HClBaCl2+2H2O。(3)实验二氯化镁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钡,实验三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实验四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将上述试管内溶液混合后,得到白色固体和无色滤液A,向滤液A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直至过量,在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钡后才出现沉淀,说明混合后,盐酸过量,不含有硫酸钠。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盐酸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而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可以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可分析出滤液A中的溶质除了酚酞、氯化钠外,还一定含有HCl、MgCl2。10.(1)物理(2)能(3)不断地运动(4)甲>乙饱和37.2【解析】(1)氯化铵是一种白色固体粉末,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氯化铵的物理性质。(2)尿素不能和氢氧化钙反应,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产生刺激性气味,鉴别尿素[CO(NH2)2]和氯化铵能用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的方法。(3)如图1所示,两集气瓶中分别装满氨气(NH3)和氯化氢(HCl)气体,抽去两集气瓶之间的玻璃片,二者接触后产生大量白烟。白烟是氯化铵固体小颗粒。该实验可以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4)①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是50g100g+50g×100%≈33.3%、50g−12.8g50g−12.8g+100g×100%≈27.1%,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甲>乙。丙溶液是饱和溶液。②20℃时,100g水中溶解37.2g氯化铵恰好饱和,该温度下NH4Cl的溶解度为37.211.(1)CaCO3+2HClCaCl2+H2O+CO2↑变浑浊(2)CaCl2+2AgNO3Ca(NO3)2+2AgCl↓(或HCl+AgNO3HNO3+AgCl↓)【解析】(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关闭K2,打开K1,加入稀盐酸后,乙中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气体沿着导管进入甲中,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可观察到甲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关闭K1、K2,加入稀盐酸,观察到乙中有气泡产生,盐酸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一段时间后乙中二氧化碳气体增多,气压增大,打开K2,乙中液体沿着导管进入丙中,乙中液体中含有氯化钙和稀盐酸,其进入丙中与硝酸银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2AgNO3Ca(NO3)2+2AgCl↓、HCl+AgNO3HNO3+AgCl↓。12.(1)碱性(2)CaCl2+Na2CO3CaCO3↓+2NaCl(3)OH-CO32−NaCl、CaCl2有气泡产生【解析】(1)无色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碳酸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碳酸钠溶液呈碱性。(2)碳酸钠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作出猜想】乙试管中,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而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均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但最终溶液显无色,则说明溶液中不含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则溶液中一定不含的阴离子为OH-、CO32−;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沉淀全部溶解,且有气泡产生,则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钠和氯化钙,可能含有氯化氢,猜想Ⅱ为NaCl、CaCl2、HCl,则猜想Ⅰ为NaCl、CaCl【实验探究】猜想Ⅱ成立,即溶液中含有盐酸,碳酸钾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则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反思交流】A.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能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氢;B.铜不能和盐酸反应,不能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氢;C.氢氧化镁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则若有盐酸,固体会溶解;D.硝酸银和氯化钠、氯化氢反应均能形成氯化银沉淀,不能证明溶液中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