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须在答题卡和试题卷上规定的位置,准确填写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确认无误后,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规定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或写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收藏了就等于学习了”“先码住再说”“放进收藏夹吃灰”……这些有趣说法,反映了社交媒体用户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的矛盾心理,既想收集尽可能多的有价值信息,但又难以消化过多的数字内容。在信息爆炸时代,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参与内容的筛选、分享和收藏,积累有价值的信息,如抖音中的好物分享、小红书中的学习经验贴、微信公众号中的健康“小妙招”等。然而随着信息持续涌入,用户迅速积累了大量数字内容,甚至到了失去思考和客观判断的程度,严重者还会导致压力和混乱,这样的现象被称为“数字囤积”。数字囤积通常与“错失焦虑”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认为,不确定性和回避不确定性的倾向在焦虑等情绪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个体在面对无法预测的情景时,往往会感到不安,进而选择回避。虽然社交媒体有巨量信息,但是完全对个人有价值的内容却具有不确定性,不仅数量稀少,而且一旦失去,很难再找回,因此用户会采取行动进行“风险规避”。他们选择将有价值的内容存储在个人的“数字仓库”中,以便能随用随取,且大多数情况下不愿删除,旨在减少因信息缺失、信息忽视而产生的潜在损失。然而,随着错失焦虑程度加深,数字囤积物不断增加,用户可能会转向另一种焦虑——信息消耗焦虑,使原本期望通过数字囤积获得的愉悦感受逐渐被压制。在现代社会,信息资源至关重要,人们普遍认为获取更多信息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认为拥有更多的信息会让自己拥有安全感。而低成本的信息获取和存储使个体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数字囤积,积累个人数字资产: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几乎无限的存储空间,个人可以轻松地存储和分享自己的数字内容,还能通过移动设备实时访问,这极大地提高了便捷性,且成本极低,几近于零。用户在社交媒体上也常常感受到他人的数字形象、数字资产,在比较中,个体的虚荣心促使其渴望“把控”更多、更独特的数字资源。基于此,用户会对有价值内容形成“心理占有”,基于“心理所有权”进行数字囤积。心理所有权是指个体将物质的或非物质的目标视为“自己的”的一种心理状态。当对目标产生占有感时,个体通常会将目标物看成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为了寻求控制和安全感,人们开始通过数字囤积来建立心理所有权。将数字信息存储到个人的社交媒体账号云空间中,人们会感到自己对这些内容的所有权得到了确认和保护,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欣赏、分享这些内容,不必担心失去或难以找到。此外,用户与数字囤积物之间并非主体与客体的简单关系。数字物的囤积不仅体现着用户数字生命的痕迹,还承载着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的情感和回忆,记录着个体在数字空间的经历和变迁。在大数据驱动的社交媒体平台,链接、点赞、分享、跟帖及好友请求等数字痕迹无处不在。数字囤积的过程更是一种显性的数字留痕过程。在囤积者看来,囤积的数字物具有特殊意义,是个体数字身份的一部分,也是“自我”的延伸。用户对这些数字囤积物产生“情感依恋”,实际上是对自身经历和情感联结有依恋,这使得囤积者在面对清理和删除这些数字物时感到困扰。数字囤积过度最直接的体现是信息过载,即受众接受的信息量超出其所需要以及所能消费、承受的信息量,以致无法高效选择或有效利用信息的状况。另一个后果就是信息的混乱,原本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如今却因为囤积内容过多而变得烦琐。这种信息混乱不仅影响了用户对数字内容的有效利用,还可能会让个体产生信息消耗焦虑,对已囤积的数字内容产生陌生感和排斥感。(摘编自张铮、刘晨旭《海量信息下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的心理机制初探》)材料二:从宏观进化的历史来看,人类终究会在与信息过载这一“环境”的互动中成为胜出的“适者”,然而人们应该更为积极主动地推动这一进程,以使我们能够化焦虑为坦然。首先,就个体的认知资源状况来说,我们根本无法去完成加工和接收尚在日益增长的所有信息,与其做与海量信息“搏斗”的“堂吉诃德”,不如学会合理分配注意力,在“有用”原则下把获取信息限定在工作与生活所需的限度内。其次,在巨量数字内容的冲击下,我们更需要做个清醒的“聪明人”。一方面,针对来源多样、充斥着毫无根据的推测和想象,尤其是热点事件发生时搅得人们焦躁难安的信息,人们应选择更理性的态度,学会“质疑式的认知方法”,即在接触任何信息的时候,头脑中至少要提出并尝试回答如下的问题:这个信息来自何处?它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吗?如果不完整,它缺失了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它?它展示了什么证据?证据源自何处?存在着与此不同的解释吗……另一方面,在超负荷信息的压迫下,仔细且深入的阅读必然被快速又浮表的浏览替代,信息的接收成了一种忙乱的“快餐”,改变这种状况有赖于一个具有独特性的自我,能够运用拥有个人特点的知识系统和认知结构来加工、同化和评判外在的事物。这个自我既是开放的,又是独立的:既保持着与信息世界的互动,又展示出个人所独具的风格。(摘编自汪新建《超量信息带来的普遍焦虑如何应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户常把存储的数字信息与自我概念相联系,将其视为“自己的”,并以之为个人数字资产,塑造自身数字形象。B.数字信息对用户而言并非纯客观的数字痕迹,其承载的经历和记忆让用户对之怀有特殊情感,以致难以轻易删除。C.人们存储信息往往不加选择,易过度囤积,这不仅会导致信息过载,还可能使人因信息混乱而排斥已囤积的内容。D.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搅得人们焦躁不安的信息,有时传递的未必是事件的真相或者全貌,对此,用户尤其需警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重视数字信息的潜在价值,一方面与用户自身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如今信息巨量庞杂的现状。B.“堂吉诃德”一词的使用表明,作者认为与海量信息“搏斗”的行为脱离个体的认知资源现状,并不可取。C.数字囤积反映了信息数量无限性与用户消化信息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应对考验着用户的信息管理能力。D.在两则材料的作者看来,当下信息过载容易造成用户的心理焦虑,而他们也在尝试寻找破解该问题的路径。3.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主要论述了数字囤积的心理机制,材料二则是提出应对普遍焦虑的方法。B.材料一第一段、第二段列举诸多有趣的说法和社交媒体平台提供的各种信息,是为了提出“数字囤积”这种现象。C.材料二在展开论述时,从“个体的认知资源状况”和“做个清醒的‘聪明人’”两个角度提出化焦虑为坦然的解决之道。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情感态度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认为用户在超量信息中进行数字囤积是不合适的。4.请结合材料一和小华的经历,完成下图的信息填空,每处不超过6个字。受访者小华的自述数字囤积心理机制小华:我总觉得这些东西在未来可能会有用,看到时就想着赶紧保存下来,以防将来需要用时找不到。_______小华:我在点击收藏的过程中也收获到了心理的满足感,囤资料对我而言意味着仿佛比起别人,自己掌握到了更多的资源。_______小华:事实上那么多数字资料,保存后不曾被清理,也未被打开使用过。每每看到满满当当的收藏夹我就焦虑不已,嫌弃自己为什么保存后没有充分利用,对自己充满了失望感。_______5.学校围绕“信息爆炸时代个人的应对之道”这一主题举行研讨活动,作为学生会的发言代表,请你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要阐述你的建议。【答案】1.C2.D3.D4.①.错失焦虑②.心理占有③.信息消耗焦虑5.①学会合理分配注意力,获取的信息限定在满足工作与生活的限度内;②以理性的态度辨别信息,学会“质疑式认知方法”。③形成具有独特性的自我,能够运用拥有个人特点的知识系统和认知结构来加工、同化和评判外在的事物。【解析】【导语】这两篇文章探讨了信息爆炸时代的数字囤积现象及其心理机制。材料一详细分析了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囤积信息的原因,包括错失焦虑、心理所有权和自我延伸等心理因素。材料二则从宏观视角提出应对信息过载的策略,强调理性认知和独特自我的重要性。两者结合,揭示了数字囤积的复杂性及其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呼吁人们在信息时代中保持清醒和理智。【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人们存储信息往往不加选择”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在信息爆炸时代,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参与内容的筛选、分享和收藏,积累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一第三段“他们选择将有价值的内容存储在个人的‘数字仓库’”中可知,人们对储存信息进行了筛选,也就是选择。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而他们也在尝试寻找破解该问题路径”错误。材料一主要介绍了“数字囤积”的原因及危害,没有谈到解决的方法。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认为用户在超量信息中进行数字囤积是不合适”错误,材料二有“从宏观进化的历史来看,人类终究会在与信息过载这一‘环境’的互动中成为胜出的‘适者’”,这里表明会接受这一现象,并未表明“用户在超量信息中进行数字囤积是不合适的”这一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概括能力。①处,从原文“数字囤积通常与‘错失焦虑’密切相关……他们选择将有价值的内容存储在个人的‘数字仓库’中,以便能随用随取,且大多数情况下不愿删除,旨在减少因信息缺失、信息忽视而产生的潜在损失”,以及题干中“看到时就想着赶紧保存下来,以防将来需要用时找不到”可知第一空是“错失焦虑”;②处,从原文“人们普遍认为获取更多信息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认为拥有更多的信息会让自己拥有安全感”“……基于此,用户会对有价值内容形成‘心理占有’”,以及题干中“在点击收藏的过程中也收获到了心理的满足感”可知,第二空是“心理占有”;③处,从原文“原本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对已囤积的数字内容产生陌生感和排斥感”,以及题干中“每每看到满满当当的收藏夹我就焦虑不已”可知,第三空是“信息消耗焦虑”。【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1)从材料二第二段“不如学会合理分配注意力,在‘有用’原则下把获取信息限定在工作与生活所需的限度内”可知,在信息爆炸时代个人应学会合理分配注意力,将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与生活所需上;(2)从材料二第二段“针对来源多样、充斥着毫无根据的推测和想象,尤其是热点事件发生时搅得人们焦躁难安的信息,人们应选择更理性的态度,学会‘质疑式的认知方法’,即在接触任何信息的时候,头脑中至少要提出并尝试回答如下的问题”可知,信息量巨大且复杂,学生必须学会批判质疑;(3)从材料二第二段“在超负荷信息的压迫下,仔细且深入的阅读必然被快速又浮表的浏览替代,信息的接收成了一种忙乱的‘快餐’,改变这种状况有赖于一个具有独特性的自我,能够运用拥有个人特点的知识系统和认知结构来加工、同化和评判外在的事物”“既保持着与信息世界的互动,又展示出个人所独具的风格”可知,为了防止数字囤积带来的危害,学生必须学会个性化思考,形成个人独特的知识系统和认知结构,加工、同化和评判外在的事物。(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三走严庄①(节选)茹志娟去年,正是高粱红的时候,我和军区民运部的老马同志第一次来到了严庄。严庄这地区地方武装力量不够强,还残留了一部分政治土匪,他们勾结地主,经常有活动。因此这地区的土改工作就有些特殊,农民一方面迫切地要求土地,另一方面又有顾虑,不敢要土地。我和老马去严庄的任务,就是发动群众进行土改。严庄是个好地方,庄前庄后一抹平地,只在地平线上,淡淡地勾出一些高山的轮廓。我们由区队员带领进庄的时候,虽然是大白天,但是庄里肃静无声,静得叫人不安。我们首先来到农会长严来全的家里。窗前的炕头上,端端正正坐着一个妇女,有二十多岁,这大概是来全嫂了。她低眉垂眼地在做针线,好像根本没看见她家来了两个陌生的客人。我当时想,这个来全嫂恐怕属于那种不问外事、安分淑静的妇道人家。老马和来全谈着如何串联群众,培养积极分子,怎么开齐心大会搞土改。不知什么时候,那位宁静的妇女已悄悄地下了炕,靠在房门框上听我们谈话。我一回头看她,她还大大方方地朝我笑了笑。当晚我就睡在来全家,和来全嫂睡通铺。“女同志,你没睡着吧!”来全嫂轻轻地说话了,并且还朝我身边挨了挨,“你说,我们分地主的地,那红契呢?”这可能是她考虑了好久的一个问题,我连忙跟她说:“原来的地契是反动政府搞的,都不能算数,拿来一把火烧掉,人民政府重新另发土地证。”“对!”她似乎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疑难,缓缓地吐了一口气不响了。看得出来,这个妇人绝不是一个榆木脑袋,我对她产生了兴趣,于是我问:“大嫂子,你叫什么名字?”“咱没念过书,没名字。”“小名呢?”“小名难听死了。我在家顶小,我娘就叫我收黎子。”收黎子,收黎子,这天晚上,我怀着这极动听的名字睡着了。转天晚上,她拉住我膀子又问了:“昨黑,你说把地主的红契都拿来烧了,要是地主把它藏了呢?”又是一个意外的问题,我只得说:“藏了?那还能找不到?”我忽然觉得,这位淑静而又有点封建的收黎子是多么关心土改,她关心红契,更可贵的是,她在言语之间,对反动势力没有丝毫的畏怯。这才是土改中真正的骨干分子。我兴奋起来,一把抓着她的胳膊说:“收黎子,你敢不敢分地主的地?”她却仍是那样安静,笑了笑说:“这……我不当家。”我对这位端坐炕上的收黎子不禁又气又爱。只得说:“嫂子,现在男的女的都一样了。”我把灯吹熄,躺下不响。一会儿,她倒又在我耳边轻轻地说话了:“我说,地主把地契藏起来也不要紧,要是咱的政府占住这里,他拿着也是白拿;要是反动派过来了,反正没咱的日子过,他有没有地契总是个财主,你说是不是?”“是,你说得很是。”我十分赞同她。的确,她想得非常透彻,可她就是把这些道理收在肚里,不敢开口,不敢往外拿。唉!收黎子,收黎子……贫雇农齐心大会第二天就在来全家的堂屋里召开了,二十多个给地主、反动派压榨得黄了脸、弯了腰的穷爷们,从天傍黑起,就一个一个地溜进来全家里。收黎子出来给灯里添了油,加了两根灯草,就走进里屋,一直没露脸。会议一开始,来全说了几句团结起来斗争地主的话。大家都没开口。他等了一会,看看大家只是抽烟咳嗽,不知怎么就来了火,红了脖子,猛地一拍桌子,粗了喉咙喊道:“要地的留下,豁出来干;不要地的出去!”他这一拍桌子一喊,把来开会的人都吓得怔住了。老马连忙站起来,但还没开口,我身边的房门帘子一动,收黎子垂着眼皮,站在房门里,怯怯地说道:“老少爷们,我说,咱们还是要地。”她轻声细语的一句话,那些站起的,要走的,都一齐停了下来。虽然收黎子的嘴唇微微有点哆嗦,但是话却说得很稳很清楚。“咱们祖祖辈辈从没说要分地主的地,结果也没个好日子。像我娘,本庄的爷们都知道的,她给地主害死了。我说,倒不如分,闯个活路。”收黎子说完了,才抬起眼,迅速地向大伙扫了一眼,就立即隐到房里去了。屋子里肃静无声,也没任何的动作。来全张开嘴巴,似乎也给自己媳妇的这番话镇住了。小屋里给她这几句热血沸腾的话一喊,气氛立刻激烈起来,当即有两个青年热气腾腾地站起来说话。一个花白胡子的老人,忽然从人丛中走过来,一手拿着一只咯咯叫的雄鸡,一手拿着一把刀,准备给大众滴血起誓。会一散,我们就连夜组织了看家队,并立刻派出岗哨,监视恶霸地主独眼狼。严庄苏醒了,严庄的人民,再也不贴着墙根走路,而且有了笑语,有了歌声,他们双手举起压了他们几千年的大山,把它摔得粉碎。(有删改)【注】①《三走严庄》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写“我”三次到严庄的见闻。选文讲述的是第一次到严庄的事,是“我”在淮海前线的回忆。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是大白天,但是庄里肃静无声,静得叫人不安”渲染了反动派统治下严庄紧张的氛围,为后文故事的开展提供了社会背景。B.贫雇农齐心大会一开始,来全说了几句团结起来斗争地主的话,但是大家都没开口,这反映了群众想要土地又有顾虑的复杂心情。C.画线句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反映了收黎子紧张激动的心情,同时也展现出她坚定的改革意识和对土地的强烈渴望。D.给灯里添油加灯草,说明收黎子是支持齐心大会的,但之后她一直在暗中关注会场情况,与其思想性格有关。7.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描写“我”初见收黎子的情景时,用了“大概”“好像”“恐怕”等表揣度的词语,以“我”的视角交代人物,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B.“我”在交谈中对收黎子的称呼有变化,称她“嫂子”是觉得她是一般百姓,称她“收黎子”是把她当作亲密的同志。C.作者多次运用心理描写来展现“我”对收黎子认识的转变,从最初的轻视、瞧不起到最后的肯定和认同,“我”的心理随着两人交往而变化。D.文章中的人物语言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展现了鲜明的地域特点,如“顶小”“昨黑”“豁出来”等方言词语的使用,极具乡土气息。8.文本刻画了收黎子这一丰满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茹志娟的小说长于叙事,本文是如何叙述“一进严庄”的故事的?【答案】6.A7.C8.①温良娴静。与“我”初遇时,收黎子低眉垂眼地做针线,说自己“不当家”,贫雇农齐心大会上,她出来添了灯油和灯草后就走进里屋,一直没露脸。②关心土地改革。夜谈的过程中她不断向“我”发问,展现出她对土地改革的关心和对土地的强烈渴望。③有勇气,有主见。在众人犹豫徘徊时,她不同凡响的话语,展现出她冲破封建牢笼的自主意识和对反动势力毫不畏惧的勇气。9.①借助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主人公收黎子的形象特点,更具真实性。②采用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地描绘出“我”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引发读者的共鸣。③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通过富有地域特点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充满生活气息。【解析】【导语】茹志娟的《三走严庄》通过细致描写和生动细节,将特殊时期的土改背景下,基层群众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故事中的收黎子从一名看似安分的普通农妇,被逐步揭示为有思想深度、勇做土改骨干的人物,体现了普通人在大变革中的觉醒与担当。小说通过她的成长折射出更广泛的社会变革,彰显出人民斗争勇气和改变命运的决心,成为生活激流中引人深思的一朵浪花。【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反动派统治下”有误,根据原文“严庄这地区地方武装力量不够强,还残留了一部分政治土匪……”“要是反动派过来了,反正没咱的日子过……”等信息可知,当时严庄已由人民政府管理,只是反动势力还比较猖獗。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C.“从最初的轻视、瞧不起”错误。“我”的情感态度的判断有误,“我”对收黎子从未有过轻视和瞧不起。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①收黎子在与“我”初遇时“低眉垂眼地”做针线,在我问她“敢不敢分地主的地”时,说自己“不当家”,体现了其温良的特点。在贫雇农齐心大会上,她出来给灯里添了油和灯草后就走进里屋,“一直没露脸”。反映了其娴静的形象特征。②收黎子先后两次主动和我探讨关于土地改革的问题,并说出自己心中关于土地改革的疑虑,可见她关心土地改革,在内心深处对于土地有着强烈的渴望。③在贫雇农齐心大会上,“大家都没开口”,“只是抽烟咳嗽”,没有勇气直接说出心里的真实想法,收黎子却能够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认为应该有所行动“闯个活路”,体现其有勇气、有主见的形象特点。【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①“我”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小说借助第一人称叙事,小说主人公收黎子的进步便是借助“我”的视角展现出来的,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②“女同志,你没睡着吧!”“我”是女性,更便于和收黎子沟通交流。而且心思细腻,“这个妇人绝不是一个榆木脑袋,我对她产生了兴趣”“我忽然觉得,这位淑静而又有点封建的收黎子是多么关心土改,她关心红契,更可贵的是,她在言语之间,对反动势力没有丝毫的畏怯。这才是土改中真正的骨干分子”,这些地方采用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地描绘出“我”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展示了复杂的内心世界,引发读者的共鸣。③“我们分地主的地,那红契呢?”“昨黑,你说把地主的红契都拿来烧了,要是地主把它藏了呢?”“地主把地契藏起来也不要紧,要是咱的政府占住这里,他拿着也是白拿;要是反动派过来了……他有没有地契总是个财主,你说是不是?”“老少爷们,我说,咱们还是要地”……语言平实质朴,富有地域特点,展现出收黎子对现实的不满,对压迫的反抗,对当家做主的憧憬,表现了她对冲破封建牢笼的强烈愿望和对反动势力毫不畏惧的勇敢,充满生活气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孙韶字公礼。伯父河,字伯海,本姓俞氏,亦吴人也。孙策爱之,赐姓为孙,列之属籍。后为将军,屯京城。初,孙权①杀吴郡太守盛宪,宪故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孙翊为丹杨,皆礼致之。览为大都督督兵,员为郡丞。及翊遇害,河驰赴宛陵,责怒览、员,以不能全权,令使奸变得施。二人议曰:“伯海与将军疏远,而责我乃耳。讨虏若来,吾属无遗矣。”遂杀河使人北迎扬州刺史刘馥令住历阳以丹杨应之。会翊帐下徐元、孙高、傅婴等杀览、员。韶为边将数十年,善养士卒,得其死力。常以警疆场远斥候为务,先知动静而为之备,故鲜有负败。青、徐、汝、沛颇来归附,淮南滨江屯候皆彻兵远徙,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自权西征,还都武昌,韶不进见者十馀年。权还建业,乃得朝觐。权问青、徐诸屯要害,远近人马众寡,魏将帅姓名,尽具识之,有问咸对。身长八尺,仪貌都雅。权欢悦曰:“吾久不见公礼,不图进益乃尔。”加领幽州牧、假节。赤乌四年卒。子越嗣,至右将军。越兄楷武卫大将军、临成侯,代越为京下督。楷弟异至领军将军,奕宗正卿,恢武陵太守。天玺元年,征楷为宫下镇骠骑将军。初,永安贼施但等劫皓弟谦,袭建业,或白楷二端不即赴讨者,皓数遣诘楷。楷常惶怖,而卒被召,遂将妻子亲兵数百人归晋,晋以为车骑将军,封丹杨侯。(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宗室传》)材料二:韶年十七,收河馀众,缮治京城,起楼橹,修器备以御敌。孙权闻乱,从椒丘还,引军返吴,夜至京城下营,试攻惊之;兵皆乘城,传檄备警,欢声动地,颇射外人。权使晓谕,乃止。明日见韶,拜承列校尉,统河部曲,自置长吏,一如河旧。(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注】①孙权: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政治家、军事统帅。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上书交好曹操,被汉廷任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遂杀河A使人北迎B扬州C刺史刘馥D令住E历阳F以G丹杨H应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善,善于,擅长,与《五石之瓠》中“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的“善”意思相同。B.识,知道,了解,与《<论语>十二章》中“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识”意思相同。C.端,事物的一头,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的“端”意思不同。D.止,停止,与《大学之道》十二章中“知止而后有定”的“止”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翊遇害,孙河飞马疾赴宛陵,愤怒地指责妫览、戴员,责备他们未能尽心职守,致使奸邪事变发生,妫览、戴员于是合谋杀死孙河。B.孙权回到建业,孙韶朝见孙权,孙权问及青、徐地方各处军营要害之处,远近人马布置多少,所属将领姓甚名谁,孙韶有问必答。C.当初永安贼人施但等劫持孙皓弟弟孙谦,袭击建业。有人报告说孙楷首鼠二端不立即发兵征讨,孙皓多次派人谴责孙楷,孙楷常怀恐惧之心。D.孙权听说发生了叛乱,连夜到达京城县扎营,想考察孙韶。京城的守兵都登上城墙,喧声动地,频频箭射城外之人,孙权派人告知实情才停止。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伯海与将军疏远,而责我乃耳。讨虏若来,吾属无遗矣。(2)明日见韶,拜承列校尉,统河部曲,自置长吏,一如河旧。14.孙韶在军事方面表现出色,请根据材料概括孙韶具备哪些军事才能。【答案】10.ADF11.D12.B13.(1)孙河与孙翊将军疏远,竟然还这样指责我们。若是讨虏将军孙权前来,我们就无法活下去了。(2)第二天,孙权接见孙韶,授予他为承烈校尉,统率孙河的部下,并自行设置官吏,一切照孙河原来那样。14.①善养士卒,兵士们都拼死效力。②知己知彼。孙韶对边界情况了如指掌,同时了解地方各处军营要害,人马布置,将领姓名。③指挥若定。孙权假装攻城,孙韶指挥若定,军队戒备森严,战斗力强。【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介绍了东吴孙氏家族中孙韶的事迹,尤其是他在治军安民和处理叛乱中的表现。孙韶在军事方面表现出色,善于养士得士卒死力,应对外敌时战无败绩,并详尽掌握敌情。他的出色表现赢得孙权的称赞。此外,文本涉及权力斗争和家族恩怨,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的复杂局面。整体上,文章展示了孙韶的才能和智慧以及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妫览、戴员)于是杀死孙河,派人北往迎请扬州刺史刘馥,让他出兵镇守历阳,他们率丹杨之众来响应。“遂杀河”为省略的主语“妫览、戴员”的动宾语结构,语意完整,故应在A处断开。“迎”是谓语,“扬州刺史刘馥”是宾语,语意完整,故在D处断开。“住”是谓语,“历阳”是宾语,语意完整,故在F处断开。故选A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都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句意:善于养待士卒。/宋国有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的人。B.正确。都是“知道、了解”的意思。句意:孙韶全部都了解。/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C.正确。事物的一头/发端。句意:有人报告说孙楷首鼠二头不立即发兵征讨。/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发端。D.错误。意思不同。停止/达到的“至善”境界。句意:于是停止。/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所属将领”错误,原文为“魏将帅姓名”。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乃”,竟然;“吾属”,我们;“无遗”,没有遗漏,一点不剩,意译为无法活下去。(2)“明日”,第二天;“拜”,授予;“一”,一切。【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①根据“韶为边将数十年,善养士卒,得其死力”可知,孙韶善于养待士卒,兵士们都拼死效力。②根据“常以警疆场远斥候为务,先知动静而为之备,故鲜有负败”“权问青、徐诸屯要害,远近人马众寡,魏将帅姓名,尽具识之,有问咸对”可知,知己知彼。常常致力于边界警备,对边界情况了如指掌,并派人深入敌后侦察敌情,预先探知敌军动静而相应作好准备,常打胜仗。了解地方各处军营要害,人马布置,将领姓名。③根据“兵皆乘城,传檄备警,欢声动地,颇射外人”可知,指挥若定。孙权假装攻城,孙韶指挥若定,军队戒备森严,战斗力强。参考译文:材料一:孙韶,字公礼。他的伯父孙河,字伯海,本姓俞,也是吴郡人。孙策很喜欢他,赐他姓孙,将他列名孙氏家族之中。后为将军,驻守京城地方。起初,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盛宪的故交孝廉妫览、戴员逃入山中隐藏起来。孙翊为丹杨太守,对他们都以礼相待,使之前来归附。妫览被任为大都督督兵,戴员为郡丞。等到孙翊遇害,孙河飞马疾赴宛陵,怒责妫览、戴员,说他们未能尽心职守,致使奸邪事变发生。二人私下商议说:“孙河与孙翊将军疏远,竟然还这样指责我们。若是讨虏将军孙权前来,我们就无法活下去了。”于是杀死孙河,派人北往迎请扬州刺史刘馥,让他出兵镇守历阳,他们率丹杨之众来响应。而孙翊的部下徐元、孙高、傅婴等又杀死妫览、戴员。孙韶任边将几十年,善于养待士卒,兵士们都尽命效力。他常常致力于边界警备,派侦察兵到远方侦察敌情,预先探知敌军动静而相应作好准备,故此很少打败仗。青、徐、汝、沛等地百姓来归附者甚多,淮南屯守在长江边窥伺的敌军都远迁他处,徐、泗、江、淮一带,没有驻兵住人的地方各有几百里地。自从孙权西征,迁都武昌,孙韶没有进见已十几年。孙权回到建业,孙韶才得以朝见。孙权问及青、徐地方各处军营要害之处,远近人马布置多少,魏军将领姓甚名谁,孙韶全部都了解,有问必答。孙韶身长八尺,仪容相貌俊雅。孙权欢欣地说:“我好长时间未见公礼,想不到他那么有长进。”于是加任孙韶兼任幽州牧,假节。赤乌四年(241),孙韶去世。他的儿子孙越继承爵位,官至右将军。孙越的哥哥孙楷为武卫大将军、临成侯,代替孙越为京下督。孙楷的弟弟孙异官至领军将军,孙奕官至宗正卿,孙恢官至武陵太守。天玺元年(276),朝廷征召孙楷为宫下镇骠骑将军。当初,永安贼人施但等劫持孙皓弟弟孙谦,袭击建业。有人报告说孙楷首鼠两端不立即发兵征讨,孙皓多次派人谴责孙楷。孙楷常怀恐惧之心,而现在突然受到征召,于是带妻小亲兵数百人投奔归附晋国,晋国任用孙楷为车骑将军,并封他为丹杨侯。材料二:孙韶十七岁时,收集孙河的余众,修缮治理京城县,建置瞭望台,修理军械,以此防备敌人。孙权听说丹杨作乱,从椒丘还军,率军返回吴郡,晚上到达京城城下安营。(孙权为了考察孙韶的能力,)假装攻城来惊吓他;孙韶的军队全都登城防守,传递号令,戒备森严,呼声动地,箭矢纷纷向外射出。孙权派人说明情况,城上才停止。第二天,(孙权)接见孙韶,授予他为承烈校尉,统率孙河的部曲,并自行设置官吏,一切照孙河原来那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万山潭①作孟浩然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②,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注:①万山在襄阳西北、汉水南岸。②据《列仙传》载,江妃二神女尝出游江汉之滨,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因请其配饰,二女遂手解佩与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女俱不见。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稳坐磐石之上垂钓,心境仿佛与水性相通,将自我沉浸于周遭景物之中。B.鱼儿和猿猴一低一高,相映成趣;作为动景,又恰与上联稳坐之“静”形成对照。C.后两联借助典故,把自己游山的过程说成是在“寻访神女和玉佩”,浪漫而有趣。D.诗人为传说而神往却求之不得,只得与当年的郑交甫一样心怀遗憾,郁闷而归。16.闻一多称此诗贵在“冲淡”,“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孟浩然的诗”。请结合诗句,对本诗“淡”的特点加以说明。【答案】15.D16.①意象素雅清淡:诗中的万山潭水色彩清淡:猿、鱼等意象也不着雕饰,清朗简洁。②情感闲适恬淡:诗人心境平和纯粹、安然自得,没有激烈的争斗之心、忧愁之情。③语言简洁淡雅:五言律诗文辞简洁,用词朴实,不事雕琢、不尚华丽,明白如话。④结构自然冲淡:四联融诗人所为、所见、所想于一体,如散文般自然地生出情趣。【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D.“心怀遗憾,郁闷而归”错。结合“沿月棹歌还”可知,诗人虽求之不得,也并不沮丧,而是唱着歌乘兴归去。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风格的鉴赏能力。题干当中给出了“冲淡”一词,已经给学生指出了思考的方向,学生可以从诗歌内容、意境、情感、语言等角度分析其“冲淡”的特征。比如,从意象和情感来看,首联写诗人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坐”之一字,更显安闲,没有激烈的争斗之心、忧愁之情。且潭水清澈,与闲适的心境相默契。颔联,“鱼行潭树下”,写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树的倒影的荡漾美,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更显出美的多样性。且“鱼行”与“猿挂”,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更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潭树下”与“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下一上,也显示出对称美。此句写景色彩清淡,意象只用“行”和“挂”,清朗简洁。总之,情感和意境都显出一种“冲淡”之美。从语言上看,文辞简洁,用词朴实,不事雕琢、不尚华丽,明白如话。如“沿”字,用得简单又极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儿的动态美,表明不仅仅是一点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满舟,银辉一路,歌声不绝。此情此景,令人向往。从结构上和章法上看,四联融诗人所为、所见、所想于一体,如散文般自然地生出情趣。全诗有动有静。首、颔二联,以静为主,寓动于静;颈、尾二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和“______”。(2)《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______?______?”(3)电视剧中主人公与爱人离散多年,在久别重逢的一刻却只有深情的凝望。小刚被这一场景深深打动,不禁想起古诗词中也有诸多描写无言、无声却情韵悠长的诗(词)句,如“______,______”。【答案】①.仁以为己任②.死而后已③.江畔何人初见月④.江月何年初照人⑤.相顾无言⑥.惟有泪千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己、已、畔、惟、幽、凝、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春节,俗称“新年”“过年”,要举行“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活动。“过年”在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富于人世伦理色彩。春节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也是礼仪文化和交往活动的集中展现。除夕之夜,阖家团聚吃年夜饭,这是家庭团圆的重要时刻。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在外地的儿孙多半要赶回家,和家人团聚。以前,一般是晚辈回到长辈所居住的地方,现在,由于工作和时间关系等原因,①,地点变了,浓浓的血缘亲情不变。“拜年”是体现晚辈对长者尊敬的一个礼节,也是邻里之间沟通情感的一种方式。每年一次的拜年礼仪,加强了亲族之间的血缘亲情,维持和巩固着近邻“亲如一家”的地缘互助关系。拜年是欢乐喜庆的象征。民间讲究“冤家宜解不宜结”,②,也要相互拜年,尽释前嫌。传统的拜年活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化解矛盾、增进友谊和感情的积极作用,是中华民族传统礼教的一种延续方式。春节也具有生态文化的意义,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新年与四时中的“立春”节气接近,一年之始与四季之始的时间基本合拍。过年时兴的花果植物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③,春节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浓浓的暖意,孕育着蓬勃的生机,体现着社会的和谐。18.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学校要举办“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你负责设计“春节的意义”宣传海报,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三条宣传提纲,每句不超过20个字。20.当下一些写作者好用引号,这些引号的使用有些有必要,有些没必要。请从下面例句中任选两句,判断该处使用引号是否必要,并说明理由。例1:春节,俗称“新年”“过年”。例2:举行“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活动。例3:维持和巩固着近邻“亲如一家”的地缘互助关系。例4:民间讲究“冤家宜解不宜结”。【答案】18.①也有长辈到儿孙辈家里过年②即使平时有过矛盾和隔阂的人家③从社会生态来看(或“春节也具有社会生态意义”)19.①春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世伦理色彩。②“拜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教的一种延续方式。③春节具有生态文化的意义。20.例1:有必要,该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标示民间对春节的不同叫法。例2:没必要,引号内的内容只是列举春节的各类庆祝活动,没有表示特殊含义(特定称谓、直接引语、强调)的意义,没必要使用引号。例3:有必要,该处引号表示强调,强调了拜年对近邻关系起到维持和巩固的作用,即通过拜年让近邻关系亲近得如同一家人。例4:有必要,该处引号表示引用,引用了民间俗语。【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由前文“以前,一般是晚辈回到长辈所居住的地方”到现在产生了相反的变化,故可填:也有长辈到儿孙辈家里过年;第②空,由前文“冤家宜解不宜结”以及后文的“尽释前嫌”可知,此处应该填写与矛盾有关的句子,再由后文的关联词“也”,故此处可填:即使平时有过矛盾和隔阂的人家;第③空,由前文“春节也具有生态文化的意义,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以及后文提到的社会和谐,故此处可填:从社会生态来看。【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大意的能力。①由第一段“也是礼仪文化和交往活动的集中展现”以及大家在过年回家,这是一种浓厚的亲情关系,故可拟写为:春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世伦理色彩;②由“传统的拜年活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化解矛盾、增进友谊和感情的积极作用,是中华民族传统礼教的一种延续方式”可概括出:“拜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教的一种延续方式;③由“春节也具有生态文化的意义,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并且下文分别介绍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可概括出:春节具有生态文化的意义。【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1:“新年”“过年”是民间对春节约定俗成的特定叫法,此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所以有必要使用。例2:“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只是普通列举春节的活动,没有特殊的表达需要,不具备特定称谓、直接引语、强调等特殊含义,所以没必要使用引号。例3:“亲如一家”强调了拜年对于近邻关系的强化作用,通过引号突出这种关系如同一家人般亲近,所以引号使用有必要,表示强调。例4:“冤家宜解不宜结”是民间流传的俗语,这里使用引号表示引用该俗语,所以有必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赵永新的新书《与女科学家面对面:成为你自己》细细描摹了7位科学女性。她们无不听从内心召唤,做想做的自己。是出国深造,还是留校读博?学习成绩一路领先的黄芊芊,周围同学在考托福、GRE,不禁抑制不住心生疑惑。权衡再三,她决定留下来,继续做自己感兴趣的超低功耗微纳电子元器件研究。如今,三十出头的她已成为国际电子元器件领域的学术明星。难道按部就班地进入人生预设的轨道,衣食无忧地过一辈子?不,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已到单位报到的付巧妹打道回府,插班高二,考大学。此后,她多次“改道”,最终如愿以偿,师从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斯万特·帕博教授,在古人类遗传学研究领域脱颖而出……永新的叙述,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女科学家,感受“她”力量的坚韧与从容,发掘“她”思想中的闪光点、启发点,体味女科学家的热爱与优雅,如春风化雨般让每位读者更加乐观、自信地走自己的路,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和画波浪线句子中“感受‘她’力量的坚韧与从容”中的“她”,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茶馆》)B.说也奇怪,从此之后,果然大家也仿佛格外尊敬他。(《阿Q正传》)C.你记不记得我们两人用火把照路回家?(《边城》)D.秦腔与他们,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秦腔》)【答案】21.学习成绩一路领先的黄芊芊,眼看周围同学在考托福、GRE,不禁心生疑惑。22.D【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①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周围同学在考托福、GRE”,应与上下句保持主语一致,因此在“周围”前加“眼看”(看着、看到、听说、听闻);②“不禁”与“抑制不住”成分赘余,两者都表示忍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