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课件 8环境演变学习资料_第1页
自然地理课件 8环境演变学习资料_第2页
自然地理课件 8环境演变学习资料_第3页
自然地理课件 8环境演变学习资料_第4页
自然地理课件 8环境演变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地理(自然)环境演变蓬莱的仙女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笑曰:“圣人皆言,东海行复扬尘也。”

——沧海桑田的故事中国环境演变

我国自然环境演变的复杂性在世界上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我国复杂地理环境受到全球性一般过程的影响季风环境、强烈的新构造运动等区域性因素的控制经过长期演变而成的。内容概要一、第三纪前的发展过程二、第三纪的发展过程三、第四纪环境演变四、全新世的环境演变中国大陆是由若干大小不等的刚性陆块与碰撞带在长期的地质演化中拼合而成的第三纪前形成统一的中国陆块和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的发育。一、第三纪之前的发展过程1、太古宙(36-25亿年BP)古海洋环境薄弱的地壳频繁的岩浆活动古陆核形成

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陆壳与地球最古老陆壳年龄相当。冀东迁西岩群中最古老岩石:37.2-36.5亿年辽宁鞍山花岗岩古陆壳:38亿年2、元古宙25-5.5亿年BP中国古地台构成中国大陆主体的陆块基本上都在元古宙定型并在大洋中漂移,互不相属。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华北地台面积约170万km2塔里木地台扬子地台迁西/阜平/五台/吕梁/晋宁等地质构造运动元古宙前环境缺氧到贫氧的气圈和水体太古宙元古宙5.43~4.10亿年BP加里东运动4.1~2.5亿年BP3、古生代5.5-2.5亿年BP古陆扩大向陆地环境转换中国及其邻区陆块开始相互漂移、碰撞、拼接、聚合的复杂时期。世界上是泛大陆时期(冈瓦纳古陆/劳亚古陆)古秦岭古昆仑古雪峰山华夏板块中朝板块扬子板块5亿年前早古生代(三叶虫)4亿年前晚古生代(鱼类)3亿年前晚古生代(两栖类)2亿年前晚古生代(爬行类)生物界飞跃2.5~2.08亿年BP4、中生代2.5亿年-65Ma.BP现代地理格局基本奠定世界上联合古大陆解体印支期是中国各陆块碰撞聚合规模最大的时期,中国3/4以上的面积聚合6千万年BP结束南海北陆,形成大陆环境,南北分异山川交错,盆地相间,东西分异1亿年前中生代(恐龙)气候暖热,湿度变化大(红色岩系和石膏等沉积),重要成煤时期。经过地史期多次的聚合碰撞,地壳岩层记录了多旋回的构造变形二、第三纪的发展过程第三纪65-2.5MaB.P青藏高原隆升是最重大的事件1.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在印亚碰撞后,进入造山运动、断裂、岩浆活动为主的全新发展阶段。3期阶段性隆升:30MaBP之前(古近纪):青高<2000m隆升,形成的夷平面现处于5500m的山顶或者少数河谷区,称为山顶面。23-15MaBP(新近纪):青藏高原约2000m,喜山抬升成山。高原地貌轮廓显现。夷平为1000m,现位于4000m位置,构成了高原及其周边山地主体,称为主夷平面。3.6MaBP以来(上新世及第四纪):强烈快速隆升,从1000m的夷平面达到2000m,第四纪后最终成为今天海拔4000-4500m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西部印欧板块相撞,特提斯海(古地中海)封闭。强烈挤压促使青藏地区整体抬升,喜山褶皱隆起,但早期海拔仅1000m左右。西北地区板块北移挤压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断块山地巨大沉陷盆地古生代褶皱带基底稳定的地块贺兰山龙门山以西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的构造分界意义,燕山运动时已经逐渐明显(太平洋板块俯冲—中生代侏罗纪1.8亿年前—新华夏式运动—盆岭构造)。东部喜山运动时,此线以西作挤压整体隆升;以东以拉伸断陷沉降为主,火山活动普遍。中生代边缘海属于亚欧大陆东缘一部分,进入新生代,东部发生拉伸开裂、地壳由厚变薄的过程,形成边缘海。东部边缘海盆发展是喜山运动产物。古海洋消失欧亚大陆增大海陆对比增强西部干旱化加强季风环流行星风系环流东西自然带干湿分异东部亚热带干旱区消失东部湿润区全球气温降低,亚热带植被向南退缩东北部已经属于暖温带,相当于现今的华北秦淮的气候分界意义开始明显化西北发展了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带.古近、新近纪之交22MaBP替代青高由于高原高度不大≤2000m,仍保持了暖温带-亚热带森林灌丛的面貌。2.古季风22MaBP前后古季风出现,并逐步增强,尤其8-7Ma。3、自然带的演变第三纪时气候普通比现在温暖自然带的分布与现今不同,总体是呈北西-南东走向。但后期季风出现,自然带东西分异显现c上新世,辽宁西部的朝阳、北票附近,红土层(三趾马红粘土)普遍发育,已经延伸到42ON附近。B中新世,山东山旺(36.5ON)硅藻土中含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类型及亚热带常绿和落叶阔叶树种,相当于现代的北亚热带。温暖证据

a始新世中期,辽宁抚顺(接近42ON),含煤系植物群中,含水杉属化石,水松、银杏、油杉等种属丰富,相当于现代亚热带气候,按照现代地带推算,向北推移10个纬度以上。古近受副高的控制湿润亚热带暖温带宽阔的亚热带干旱带与当时的古纬度走向一致湿润热带亚热带67-25MaBP新近全球气温降低,季风加强25-2MaBP干旱带三、中国第四纪环境演变第四纪历时250万年,在这样短暂的时期内,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1.新构造运动与现代地形轮廓的形成2.现代季风的形成和温带荒漠的扩展3.黄土堆积4.第四纪气候的冷暖变化5.海平面变化6.生物群和自然地带的变化定形1.新构造运动与现代地形轮廓的形成3.6MaBP以来的3个快速抬升阶段1.青藏运动(3.6-1.7Ma):在2.6Ma后即第四纪,青高主体达2000m以上,形成青高基本轮廓。2.昆黄运动(1.1-0.6Ma):高原3000m以上,山地4000m以上。昆龙隆起,黄河溯源入青高为标志。奠定了现代青高基本面貌。高原进入冰冻圈。3.共和运动(0.15Ma):青高平均海拔到现今4500m,喜山超过6000m。现代地貌格局形成。青藏高原:大幅整体隆升,四大地形阶梯的显著差异。在各台阶内,受次级北北东正断层控制,形成条块隆起和断陷盆地。西北地区:山体线形强烈隆起,盆地拗陷,高山大盆。天山差异性隆升,逆冲推覆,走滑运动为特征,主要山峰海拔达到4-6千米。山区内形成与山体走向一致的断陷盆地和谷地。青高以东二级阶梯分界以西:沿断裂整体抬升。中生代发育的盆地(二连、鄂尔多斯、四川、楚雄),随着隆升转为剥蚀区。秦岭强烈隆起,成为重要自然地理界限。高原内,由于断裂活动形成断陷盆地,沉积厚层黄土、河湖相沉积。二级阶梯分界以东:除丘陵低山区轻中度抬升外,属于广大沉降区,广阔的大平原。东部地貌受燕山运动中奠定的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现代地形轮廓的形成于此同时,现代大江大河水系也开始形成演变。2.现代季风的形成和温带荒漠的扩展

约2.4MaBP,青高到2km,大气环流发生质变。2000m临界高度,青高热力动力作用凸现。现代季风环流形成。现代季风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分异的基础。1月份D表示低压G表示高压7月份数值模拟2000夏季青藏低压和印度低压叠加,使夏季风加强。2000冬季:青藏高压和蒙古高压叠加,冬季风势力加强。从而季风环流加强。动力作用阻断来自南部印度洋的水汽进入西北,造成西北干旱。西来的天气系统受阻减弱,西北部干旱继续加剧。冬季北部冷空气(冬季风)受阻,干冷空气不能顺利南下,而下沉聚集西北内陆,西部地区干旱加剧。冬半年对西风分支,10月建立,4-5月退出。动力作用北侧成脊,盛行下沉气流南侧成槽,西南干暖湿气流东南侧成静风区青藏高原与新疆干旱区之间产生的这种地区性环流使得青高以北夏季受下沉气流控制。古河网密布,但现在年降水不足100mm。西北地区干旱化区域干旱化温带荒漠扩张冬季风干冷强大西北沙漠形成于第四纪,并有扩展趋势。亚热带的红色沙漠转变为黄色沙漠。卫星影像上看到多条古湖岸线退缩过程。内蒙古干旱化边缘山地降水增多,但内部寒旱化外流变内流淡水变咸水有多条古湖岸线高出现代湖水10-100m第一次硫酸盐成盐期第二次钾钠盐成盐期,干旱加剧。青藏高原寒旱化黄土是干冷环境产物。黄土分布前期范围小于后期范围,表明干旱加剧。马兰黄土范围扩大到整个黄土高原以至长江下游。分布范围: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午城黄土华北地区干旱化上部下部3.黄土堆积

2.5

Ma早更新世午城黄土0.73Ma中更新世离石黄土0.14Ma晚更新世马兰黄土

标准剖面洛川-宝鸡-西峰兰州九州台(326m)

黄土沉积速率增大、粒径变粗、沉积范围扩大。干冷期粉尘堆积,温湿期生物过程旺盛,发育土壤。在冬季风日趋加强的条件下,黄土由粉沙粒级占优势的物质沉积而成。4.第四纪气候的冷暖变化

气候的冷暖变化,出现冰期与间冰期的旋回米兰科维奇理论地球轨道参数的周期变化偏心率周期:412ka、100ka地轴倾斜率周期:41ka岁差周期:23ka、19ka小资料:整个地质时期地球气候曾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反复有过几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在三次大冰期之间为温暖的大间冰期气候。寒冷的冰期同温暖的间冰期相比是短暂的,在整个地球气候史中,90%以上的时期为温暖气候,比现在温和。第四纪Q气候最大特点:全球性气候的剧烈波动冰期黄土风沙堆积,间冰期古土壤形成。共记录37次冷干-暖湿旋回。5.海平面变化

全球性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是导致全球海面升降的主要原因。2全新世海侵范围明显超过晚更新世。海面变化三个阶段:6ka前急剧上升,6-5ka最高海面,高于今1-3m,5ka来相对稳定或微微下降。末次冰期极盛后,气候变暖,海面急剧上升第四纪生物界的面貌和现代生物界基本相似,稳定。6.生物群和自然地带的变化

但由于气候变迁、冰川进退的影响,生物群也发生了一些迁徙与分化,一些陆上哺乳动物的某些种属因而灭绝。植被有冷暖型交替的特点。第四纪古人类三、全新世的环境演变末次冰期——第四纪的更新世内发生的最近一次冰河时期。末次冰期约于11万年前开始,于前9600-9700年完结。于这段期间,曾出现几次冰川的前进及消退,最盛期发生于约1.8万年前。末次冰期的中心——位于北美洲及欧亚大陆的大片大冰原。阿尔卑斯山、喜玛拉雅山及安地斯山脉也都被冰所覆盖,而南极仍保留结冰。加拿大及美国北部差不多都是冰,被巨大的罗伦太德冰原所覆盖。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Dryas)——是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过渡的急剧升温过程中最后一次快速降温变冷事件。它以丹麦Allemd冰缘沉积物中发现的北极苔原植物仙女木(DryasOctopetala)命名。当时在北大西洋和格陵兰地区表现最为强烈,已进入快速消融的不稳定大陆冰盖又发生短期的再扩张,并在其外围留下一道明显的但不连续的冰碛。新仙女木事件的年代——约出现于12.9kaBP-11.5kaBP。原因:非轨道事件。爆炸的彗星所产生的碎片可能落进了地球的冰原中,导致冰原大面积融化。融化的水流向大西洋,对包括墨西哥暖流在内的大西洋水流造成破坏,全球海洋中的温盐环流关闭,从而导致地球在此后长达1000年再度陷入冰天雪地中,对亚洲和欧洲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造成了破坏。全新世大暖期小冰期全新世1.全新世气候波动明显。早期增暖、中期温暖、晚期转冷。2.全新世气候旱化趋势明显,自公元前2世纪以来北方干旱年份出现频率不断增加,湖泊、沼泽的缩小、消亡或盐化。

寒暖交替时期1.4-1.9ka8ka-2kaB.P.升温期降温期突降温事件发生在8.4ka

全新世大暖期全新世约8.2-2kaBP前后,气温、降水和海面上升均达到顶点,自然植被带向北推移,土壤的成土作用增强.东部年平均气温普遍较现代高2℃。冬季1月平均气温高于现代3-5℃。青高增幅最大,高4-5,东部高2.5℃。夏季风影响范围比今向西向北扩张。末次盛冰期夏季极锋位置在黄河中游地区,而在大暖期曾北进到45°N以北。现代夏季风影响的北界比此期偏南5个纬度左右。各地降水量也有不同幅度增大,秦淮以北青高年降水量比现今约多100-200mm

,南方年降水比今多200mm左右。

全新世模拟图14世纪后至20世纪初,我国经历了500年的寒冷时期。特别是16世纪初、17世纪末及19世纪中期为三个冷期。

小冰期(1.4-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