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_第1页
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_第2页
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_第3页
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_第4页
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本单元教材分析:第三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六课传承核心思想理念6.1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6.2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第八课践行中华传统美德8.1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8.2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单元导语思考并回答:本单元学习目标是什么?答案与解析: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引领同学们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性认识,并用蕴含其中的精髓精华滋养精神世界,提振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第七课弘扬中华人文精神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7.2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课程目标分析: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新课标已经发布,要求本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我们应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制定教学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七下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核心素养与学段目标:【政治认同】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参见2022版新课标P10、11)新闻链接:《兰亭集序》为何能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观看并交流:谈谈你从“天下第一行书”中,感悟到的中华人文精神。答案与解析:《兰亭集序》是书法艺术巅峰之作,展现了技法与神韵的统一,体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此外,序文内容表达了作者崇尚自然、珍惜生命、追求精神超越的思想,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的呈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为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记述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盛游之事。序文内容既有对山水之乐的描写,又暗含对生命短暂的哲思,体现了魏晋士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度。它超越了单纯的书法范畴,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象征精神自由与艺术极致的符号。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课堂活动:学校开展“品优秀传统文化,悟中华人文精神”的活动。下列同学的发言,分别体现了中华人文精神哪个方面的具体体现?请你填一填。我很喜欢“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它告诉我们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谐共处。我特别喜欢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从曲子中就能听出山之雄浑、水之浩瀚,感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美谈。我非常欣赏《论语》中描写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我读过许多古代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它们都蕴含着勇于追求梦想的执着精神。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1.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P5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什么是“人文”]2.★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P59-61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阅读并思考:“天文”和“人文”中的两个“文”有什么共同点?甲骨文“文”相关链接:阅读课本材料,思考古籍中“人文”的内涵。答案与解析:“文”,本义为纹理(借助甲骨文的“文”帮助理解)。“天文”指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及其规律;“人文”指社会人伦,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古人认为,“天文”和“人文”存在密切联系,人伦生活与天地万物遵循着相通的法则。因此,人们可以通过“仰望天文,俯察地理”,理解天地大道,确立人伦生活秩序。本课讲的“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礼乐教化、典章制度,尤指精神文明的创造活动及其产品,如文学、艺术、哲学等。本材料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第六课)2.★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P59-61

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a.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b.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c.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P59

▶1955年4月,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党的十八代以来,总书记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多次阐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中国主张。▶庄子提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墨家分析“同”“异”问题,主张“兼爱”▶儒家提倡“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主张“仁爱”“大同”▶春秋时期提出“和同之辩”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探究与分享:“岁寒三友”和“四君子”蕴含的人文精神交流分享:➊你还知道哪些蕴含着中华人文精神的文艺作品?➋这些文艺作品体现了什么思想?答案与解析:该问题具有开放性。同学们可以从诗歌、散文、小说、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篆刻、戏曲、曲艺、雕塑、园林等多个角度展开思考。人文鉴赏:

墨痕深处见风骨▶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017年10月25日,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元代画家、诗人王冕《墨梅》中的这句诗。寥寥数语,既描绘了梅花之风骨,也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对于王冕来说,梅花不仅是笔下丹青,也是其傲世独立的人格的投射。鉴赏并回答:王冕的《墨梅》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追求?

元王冕《墨梅图》

答案与解析:《墨梅》不仅展现了王冕非凡的绘画艺术造诣,也传达了他清雅高洁、不媚流俗的精神追求。后人的传承见证了一个民族对风骨的守候从未凋零。2.★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P59-61

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P60人文鉴赏:

《千里江山图》鉴赏并回答:《千里江山图》给带你什么样的感受?从画作中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美学特点?▶《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渺,气象万千,壮丽恢宏。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千里江山图》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是一幅旷世杰作。▶中国古典美学将审美对象区分为“形”“神”两个层面。早在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以形写神”的艺术主张,其思想在后世得到了进一步继承与发扬。2.★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P59-61

③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具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可谓“形具而神生”。在文化生活中,人们追求立象尽意,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P60探究与分享:

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的生活理念答案与解析:陶渊明的田园诗蕴含着独特的生活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②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了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③陶渊明的田园诗还体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总的来说,陶渊明的田网诗蕴含着回归自然、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理念。这种生活理念不仅体现了陶渊明的精神追求,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和反思自己生活的视角。出自《归田园居》(其一)体现他热爱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出自《饮酒》(其五)体现他对自然的亲近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辞官后归隐田园,其田园诗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体现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课堂活动:你去过北京故宫吗,知道中和殿、太和殿名称的由来吗?2.★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P59-61

④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P61▶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轴线的规划遵循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中和”等思想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还有类似的案例吗?

请你阅读材料,思考这样的命名方式体现了什么样的生活理念?本课小结:▲本课重难点:重点:理解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难点:正确理解中华人文精神,理解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1.近年来,《典籍里的中国》《非遗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一批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热播,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之中②人文精神能发挥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③人文精神只有通过优秀节目才能广泛传播④这些节目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人们向上向善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与解析】D

本题考查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①②④说法正确;③:“只有,才”说法太绝对,人文精神通过优秀节目有助于广泛传播,故③错误;故本题选D。3课堂练习3课堂练习2.中国传统艺术非常重视造型,在很早就讲究“是而非是”,即“形似”与“神似”问题。魏晋时期的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与“迁想妙得”的美学命题;清代石涛认为,“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换神奇懵懂间,不似之似当下拜”……这说明中国传统艺术追求(

)A.形神兼备、情景交融B.求同存异、和而不同C.动静结合、画工细致D.注重写实、画风严谨【答案与解析】A本题考查中华人文精神。中国传统艺术很早就讲究“形似”与“神似”问题,说明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故A说法正确;BCD:说法正确但题干没有体现,故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3课堂练习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全要素、一次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体现了(

)A.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B.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C.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D.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答案与解析】D

本题考查中华人文精神。材料中提到北京中轴线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体现了中华文化强调的“中”“和”的理念,故D符合题意;ABC:题干未体现;故本题选D。4.化学中蕴含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尊重个性”的道理。学习化学可以使人懂得“杂质”的重要,从而明白“包容”的意义。正如铁掺入了“杂质”才能变成钢,金加入了“杂质”才能做出漂亮的首饰。下列对材料蕴含的道理理解正确的是(

)①求同存异就是找到最大公约数②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③存异需要我们彼此尊重、包容④求同存异不适合同学之间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与解析】A本题考查中华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