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综合防控技术规范_第1页
猪瘟综合防控技术规范_第2页
猪瘟综合防控技术规范_第3页
猪瘟综合防控技术规范_第4页
猪瘟综合防控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41DB1302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IDB1302/T276-2009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唐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绍军、刘乃强、韩庆安、王惠敏、刘志勇、刘润东、张玉新、孙敬军、马永兴、贾琳、张勇辉、刘重建、李莉、李颖、张建军、张惠清、徐贺静、王亚辉、王建红、李静、郗宏斌。2DB1302/T276-2009猪瘟综合防控技术规范本标准规定了猪瘟综合防治中环境控制、管理措施、诊断、预防与控制、疫情报告、疫情处置、废弃物处理、控制和消灭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唐山市行政区域内规模猪场猪瘟的预防和控制。散养户对猪瘟的预防和控制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7959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16548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T16551猪瘟检疫技术规范DB13/T1089规模猪场口蹄疫综合防控技术规范《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450号公布,自2005年11月18日起施行)《猪瘟防治技术规范》(农医发[2007]12号,2007年4月9日印发)3环境控制按DB13/T1089执行。4管理措施按DB13/T1089执行。5诊断5.1临床诊断5.2实验室诊断可采用猪瘟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猪瘟荧光抗体染色法、兔体交互免疫试验、猪瘟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法进行定性。注:临床诊断可作出初步诊断,实验室诊断可确诊、定性。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应在相应级别的生物安3DB1302/T276-20096预防与控制6.1免疫6.1.1规模猪场应根据本场特点和当地情况以及疫苗种类,制定免疫程序,实行程序化免疫。6.1.2所用疫苗应是经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批准使用的猪瘟疫苗。6.1.3在做好猪瘟免疫的同时,应做好其它疫病的免疫。6.1.4规模场免疫6.1.4.1仔猪(商品猪)a)0日龄时,在仔猪哺乳前2h注射猪瘟弱毒疫苗(在母猪带毒严重的猪场实施b)达到20日龄时,注射猪瘟脾淋苗;c)达到60日龄时,注射猪瘟弱毒疫苗;6.1.4.2后备猪达到6-7月龄时,注射猪瘟弱毒疫苗。6.1.4.2种母猪配种前,注射猪瘟弱毒疫苗。6.1.4.3种公猪每隔6个月时,注射猪瘟弱毒疫苗。6.1.5紧急免疫当规模猪场出现隐性感染型或慢性型猪瘟疫病,而未暴发为猪瘟疫情时,可采用倍量猪瘟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在紧急免疫接种的同时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当出现猪瘟疫情时对疫区和受威胁地区所有猪只进行一次强化免疫。6.2净化规模猪场的种猪定期采样进行病原学监测,对检测阳性猪要及时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以逐步净化猪瘟。6.3消毒各规模猪场要建立完善的卫生(消毒)管理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6.4监测以免疫效果(血清学)监测和病原监测为主,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各规模猪场根据本场饲养的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采样送县、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猪瘟免疫效果监测测和病原监测。6.4.1监测方法6.4.1.1免疫效果监测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方法或猪瘟抗体检测ELISA试验方法。6.4.1.2病原监测6.4.2监测范围、数量和时间6.4.2.1免疫效果监测4DB1302/T276-20096.4.2.1.1免疫21d后采样进行免疫效果监测,采样比例为1%~5%,每次采样不得少于20头份,每份血液样品量为3ml-5ml;对新购进的种猪在并圈前,应全部采样进行一次检测。6.4.2.1.2免疫效果评价。猪瘟抗体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抗体效价≥25或猪瘟抗体检测ELISA试验抗体阳性的判定为合格;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80%判为群体免疫合格。6.4.2.2病原监测种猪场每年应逐头采样监测两次;商品猪场每年抽样监测两次,抽查比例不低于0.1%,最低不少于20头。6.4.3监测结果处理群体免疫不合格时,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通知规模猪场进行重免;检测出现阳性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兽医主管部门。6.4.4监测报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将检测结果要及时汇总并逐级上报。6.5预警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检测结果及相关信息进行风险分析,做好预警预报。6.6检疫按GB16551执行。7疫情报告按照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执行。8疫情处理按照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执行。9废弃物处理9.1病死、患传染病死亡的猪只,按GB16548的规定处理;9.2污染饲料、垫料、粪便等,按GB7959的要求,采取堆积发酵方式处理。9.3污水采取分级沉淀池方式处理或使用沼气等处理方法。10控制和消灭按农业部《猪瘟防治技术规范》执行。5DB1302/T276-2009附录A(资料性附录)猪瘟临床诊断A.1流行特点猪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发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感染猪在发病前即能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排毒,并持续整个病程。与感染猪直接接触是本病传播的主要方式,病毒也可通过精液、胚胎、猪肉和污染的饲料等传播,人、其它动物如鼠类和昆虫、器具等均可成为重要传播媒介。感染和带毒母猪在怀孕期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播给胎儿,导致新生仔猪发病或产生免疫耐受。A.2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3-14天,隐性感染可长期带毒。根据临床症状可将本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感染型五种类型。A.2.1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或/和首次发生的猪场/散养户。发病急、死亡率高;高稽留热型,体温通常升至41℃以上、厌食、畏寒,全身痉挛、四肢抽搐;四肢末梢、耳尖和黏膜发绀,全身多处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卧地不起。病程一般不超过5天,死亡率为90%-100%。A.2.2急性型最常见。表现稽留热型,体温通常升至41℃以上、厌食、畏寒;先便秘后腹泻,或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腹部皮下、鼻镜、耳尖、四肢内侧均可出现紫色出血斑点,指压不褪色,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可见出血点。病程2周左右,死亡率为50%-60%。A.2.3亚急性型多见于猪瘟常发地区或饲养管理较差的猪场/散养户。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较缓和。病程为3周以上,死亡率为30%-40%,不死者常转为慢性型。A.2.4慢性型多见于猪瘟流行的猪场/散养户或防疫卫生条件差的猪场/饲养户。病猪主要表现被毛粗乱、消瘦、贫血、精神不振、嗜睡,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是好时坏,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部分病猪在耳尖、尾尖、臀部和四肢末梢有紫斑或坏死痂。病猪预后不良,不死者常为僵猪。病程1个月以上,死亡率为10%-30%。A.2.5隐性感染型多见于猪瘟流行的猪场/散养户。表现母猪流产、早产,产出木乃伊、死胎、弱仔以及颤抖的仔猪或外表健康的仔猪。所有这些胎儿和仔猪均带毒,活猪可长期带毒;生后存活的仔猪大部分发病死亡,其发病时间各不相同。A.3病理变化A.3.1急性型淋巴结水肿、出血,呈现大理石样变;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脏、膀胱、胆囊、扁桃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脾脏边缘出现梗死灶;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状出血点;脾不6DB1302/T276-2009肿大,边缘有暗紫色突出表面的出血性梗死。A.3.2亚急性型全身出血病变较急性型为轻,明显病变表现在淋巴结、肾脏及胆囊等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