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度(下)3月高三联考语文答案_第1页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度(下)3月高三联考语文答案_第2页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度(下)3月高三联考语文答案_第3页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度(下)3月高三联考语文答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校协作体3月高三联考语文答案1、C[A项,“唯一形式”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原文是“图像化表达是其形式之一”。B项,“……以促进媒介迭代后的‘眼球经济’”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在新媒体视觉传播进路中……重视人类共通情感与价值观念的提炼”目的是“让中华文明中的文物、文化遗产活起来……与世界文明相沟通”,而不是促进媒介迭代后的“眼球经济”。D项,“这与前数字时代存在显著区别”错误,张冠李戴,材料二“文明交流过程中的文化遗产、思想观念、文化艺术等内容都可以被数字化,交流过程也被存储于云端,这与前数字时代存在显著区别”中的“这”与选项所说的“这”指代不同。]2、A[“打破语言、文字的障碍”错误,推论前提不正确。材料一“因为数字视觉影像可以打破语言存在的文化折扣困境,进入多语言体系,让人人都能接触;数字视觉传播较之于文字传播,更具凝练性、具象性与直观性,能更好实现跨文化沟通”,可见,不能说打破“文字的障碍”。]3、D[材料一观点是“用数字视觉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传播力”,侧重论述媒介迭代需用数字视觉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传播。D项,主题演讲是侧重如何展现传统文化的,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媒介迭代需用数字视觉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传播,先从“图像是文化的符号”谈起,再论述“数字视觉传播是增进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进路”,最后论述实现数字视觉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传播的基本要求是数字视觉技术与中华文明的交融创新;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了数字世界交往的三个特征,即数字世界交往、数字世界交往关系、数字世界交往方式及呈现出平台化交往的新特征。(一点2分,共4分)5、①节目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体现了新媒体传播进路中重视人类共通情感与价值观念的提炼。②节目呈现模式为“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三维空间,激活了经典,体现了数字视觉技术与中华文明的交融创新。③节目掀起“典籍热”,海外视频网站获得数亿次的点击率,勾勒出数字时代的世界交往与文明交流新图景,为数字世界交往带来新的可能。(一点2分,共6分)6.B[“小孩子的慌张”错,原文“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这些关于打铁的描写体现的是劳动的艰辛。]7.C[“‘我’大快朵颐”错,“过屠门而大嚼”意思是比喻心里想而得不到手,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文中也有“仔细看看”。而“大快朵颐”指大吃大嚼,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8.①描写事物丰富而细致。如针铺的老人、伞铺的学徒、皮靴店的皮匠、剃头铺、染坊的苗人、豆腐作坊的苗妇人、豆粉作坊的推磨声等,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增添了新鲜感。②描写自己在上学路上的各种活动,如赤脚走路、在溪水中行走、观看铁匠打铁、观察人们打捞漂流物等,表现了作者童年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使得这条普通的上学路充满了“新鲜”之感。③运用儿童视角也增添了新鲜感,如看到小饭铺门前柜台上摆的饭钵,想象它好像在招呼人们吃它;作者还通过仔细看在想象中满足吃瘾,带着孩童的天真和快乐。(一点2分,共6分)9.①文本二中,葛兆光通过对何兆武《上学记》的评论,探讨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强调了他们对于理性和社会责任的追求。文本一中沈从文在上学路上观察社会,了解各种劳动场景和人物活动,这不仅是他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他培养社会关怀的过程。②葛兆光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应有理性生活,也应有感性生活,比如对自由的渴求,对天性的解放。文本一中沈从文不喜欢穿鞋,上学路上总是贪玩,展现了孩子的天性:爱玩,好奇。这样的精神生活给了沈从文极大的满足,也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础。(一点2分,共4分)【答案】10.BEG11.D(A.正确。横渡、穿越;凝滞。句意:横渡长江的人靠的是船。/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B.正确。C.正确。都是助词,取独。句意:就好像鸿鹄没有翅膀。/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D.“殇”不属于“恶谥”。“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殇为客观陈述,带有同情意味,属于“平谥”。)12.B(B.“就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错误,材料二的意思是“大的损失会造成身死国亡,小的损失也会导致乱政倾国”。)13.(1)(我)料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还没有亲眼见到他吧!任命中大夫,就这样容易吗?这不符合晋国的先例。(意:料想;耳:耳闻;故:先例,一点1分,句意1分)(2)假使宋殇公早就任用了孔父嘉,鲁庄公向来重用季友,就能安定邻国,更何况是保全自身呢!(蚤:早;素:向来、一直;靖:安定,一点1分,句意1分)14.①赵襄子在提拔任用任登前,已经对他进行了实际考察;②胆胥己是任登所举荐的人,因此没有必要重新考察;③对所用之人充分信任,才能让其尽心尽力,尽显其能。(一点1分,共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赵襄子当政之时,任用任登担任中牟令。(任登)在上呈全年的帐簿时,向襄子推荐说:“中牟有个人叫胆胥己(很有才能),请您召见他。”襄子召见胆胥己以后就让他担任中大夫。相国说:(我)料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还没有亲眼见到他吧!任命中大夫,就这样轻易吗?这不符合晋国的先例。襄子说:“我提拔任登时,已经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他的情况了。任登所举荐的人,我如果还要亲眼见到亲耳听到这人的实际情况,这样就没完没了了。”于是就不再询问,而让胆胥己担任了中大夫。襄子做了什么呢?(他只是)任用了人才,那么贤德的人就会把力量全部贡献出来了。君主的弊病,一定是委任人官职却不让他做事,让他做事却又与不了解他的人议论他。横渡长江的人靠的是船,到远方去的人靠的是千里马,成就王霸之业的人靠的是贤人。不任用父兄和子弟,并不是疏远他们;任用厨师、渔夫和仇人、奴仆,并不是偏爱他们。保全国家、建立功名的原则,不得不这样啊。这就如同卓越的工匠建筑宫室一样,测量一下宫室的大小就知道需要的木材了,估量一下工程的大小就知道需要的人数了。所以小臣伊尹、吕尚被重用,天下人就知道殷、周要成就王业了,管夷吾、百里奚被重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要成就霸业了。难道仅仅是因为千里马能够致远吗?成就王霸之业的本来就要有人,亡国的也要有人。夏桀重用干辛,商纣重用恶来,宋国重用唐鞅,齐国重用苏秦,因而天下人就知道他们要灭亡了。不任用贤人却想要建立功业,这就好像夏至日这一天却想让夜长,射鱼时冲着天却想射中一样。舜、禹(一样的明主)对此尚且做不到,更何况是平庸的君主呢?材料二: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并在后世永留美好的名声,就一定要尊重贤臣并且谦虚地对待士人。如果朝廷没有贤臣,就好像鸿鹄没有翅膀,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飞往的地方。如果国君的智慧不能够发现贤臣,那是无可奈何的事;如果国君的智慧能够发现贤臣,却拘泥不能决断,犹豫不能任用,大的损失会造成身死国亡,小的损失也会导致乱政倾国,这是特别令人悲哀的事。(你)以为宋殇公不知道孔父嘉的贤能吗?那么(他)又怎么会知道孔父嘉一死自己也必定会死,而赶去救他呢?拼死赶去救孔父嘉,这就说明他知道孔父嘉是贤臣。(你)以为鲁庄公不知道季友的贤明吗?那么(他)又怎么会知道自己病重将死,要召见季友并交给他国政呢?交给季友国政,这就说明他知道季友的贤明。这两位国君的智慧能够发现贤臣,但却都不能在生前任用贤臣,因此宋殇公被臣下杀死,鲁庄公害了他的继承人。假使宋殇公早就任用了孔父嘉,鲁庄公一直重用季友,就能安定邻国,更何况是保全自身呢!【答案】15.D(D.“既想归隐又难以忘怀世事的矛盾心理”错,“奇绝处,未忘情”表达了诗人对于江湖奇绝之处的深深眷恋,即使身处江湖之中退隐山林,但他依然无法忘记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因而并没有什么矛盾心理。)16.①渔父笑屈原“独醒”,是嘲笑屈原不能随波逐流,做个明世事的“智者”,他希望屈原能够放下执念,能够改变自己的理想,能够与世推移。②诗人化用渔父典故,是说渔父嘲笑屈原,却也改变不了屈原的志向和理想,表达了词人对屈原崇高理想的肯定和赞美,诗人也借此暗示自己会坚定的人生信念。(一点3分,共6分)17.(一句1分,共6分)(1)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重点字:膝)(2)老鱼跳波瘦蛟舞舞幽壑之潜蛟(重点字:壑)(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重点字:逆)18.①轻描淡写②一掷千金/挥金如土③日新月异/与日俱进/一日千里(一空1分,共3分)19.抓住“医美乱象”的症结,需要追责那些无良机构对容貌焦虑的过度渲染,还要追责他们在手术台上的违规操作,更要注重时常促动大众斟酌反思社会对个体外形的评判标准。(一个短句1分,共4分)20.A(“今后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的“可以”表示可能或能够。A.表示可能或能够。B.表示许可。C.表示“不坏,还好”。D.表示程度,“很,厉害”。故选A。)21.①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②就我们中国而言③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一点1分,共3分)22.英国的《魔戒》《哈利·波特》等畅销小说,都吸纳了西方的神话资源,并进行了充分利用,让传统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两处语病:(改对一处,给2分,共4分)(一,“并充分进行了利用”语序不当,“充分”应修饰“利用”,可改为“并进行了充分利用”;二,“让传统故事散发出新的生命力”搭配不当,“散发”和“生命力”搭配不当,可将“散发”改为“焕发”。)23.作文(60分)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很简单,只有一句话。可以看出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勇于从零开始”,一个是“坦然于未完成”。而且从材料的语境来看,这两个关键词是并列关系,考生在写作时不能只侧重一方来写,应该综合两者来写作。理解关键词内涵是写好本次作文的关键。材料中的“勇于从零开始”强调了要有勇气摆脱过去的束缚或成就,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具备重新出发的决心和勇气,体现了一种无畏的勇气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从人生的角度来看,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可能面临需要重新开始的情况。比如,转换职业赛道时,我们不得不放下过去积累的经验和成就,从零开始学习新的技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这需要我们有勇气摆脱舒适区,敢于面对未知的挑战。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勇于从零开始的例子。科学家们在研究遇到瓶颈时,敢于推翻旧有理论,从零开始探索新的方向,从而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伟大的企业家们在看到市场变化时,果断调整战略,重新规划业务,开启新的创业征程。“坦然于未完成”则侧重于面对未达成的目标或未结束的事情时,能够保持平和、豁达的心态,接受不完美和不确定性,展现了一种豁达的心态和对过程的尊重。坦然于未完成,意味着我们要认识到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未完成的事情可以成为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激励我们不断进步。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享受过程,而不仅仅关注结果。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所经历的挑战、成长和收获,都是人生宝贵的财富。综合来看,材料旨在引导考生思考在人生道路上,如何正确对待开始与结束、成功与失败、完整与未完成等状态,培养其积极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考生可以综合“勇于从零开始”和“坦然于未完成”两个关键词来立意构思。比如勇于从零开始让我们在面对变化和挑战时,有勇气开启新的篇章;坦然于未完成则让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被结果所束缚。在面对人生的选择和挑战时,我们要有勇气放下过去,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从零开始创造新的可能。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坦然面对未完成的任务和目标,以积极的心态继续前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从零开始,须勇敢;尚未完成,要坦然。接着结合材料,分析“勇于从零开始”和“坦然于未完成”背后反映的心态和心理,强调人生应该要既要有无畏的勇气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也要有豁达、平和的心态。然后,辩证分析两者的关系,“勇于从零开始”和“坦然于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