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练习一、单选题1.恩格斯对人类发明和使用弓箭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弓矢对于蒙昧时期,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期和枪炮对于文明时期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基于此认识,人类使用弓箭(
)A.令驯化野生动物成为可能B.将开启农耕和定居生活C.让狩猎成为劳动的一种形式D.提升了食物获取的效率2.春秋战国时期,关于节气的词语较前代更加丰富,而且当时已有三十节气系统,每个节气12天。《管子》书中有载:“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并认为如果统治者能对气象规律“信能行之”,则“五谷蕃息,六畜殖,而甲兵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传统气象学的发展(
)A.反映出耕作方式的革新 B.适应了农业生产的需要C.是争霸战争带来的结果 D.源于统治者的政策支持3.西汉晚期《氾胜之书》记载,杏花初放时节,及时耕质轻的浮土和淤泥软土,见杏花落时,再耕,耕后随即压实土层。草生后,有雨润泽土壤时,再耕,再压实。土质很轻疏的地块,放牛羊践踏踩实。这样则可使土质变得坚实。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A.曲辕犁的广泛使用 B.农业提高土壤肥力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D.租佃关系得到发展4.下表是世界上部分原居民在培育农作物方面做出的贡献。表格内容可说明(
)A.农作物的品种决定了文明形态B.古代美洲的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C.人类早期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D.农业是古代各地政权的经济基础5.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居住在山洞里,即“穴居”,而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却能过着定居的生活。原始人类能够进行定居生活的决定性因素是(
)A.学会制造房屋 B.能够掘井引水C.原始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D.自然环境的变化6.公元前8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开始出现陶器、纺织品,有组织的村落也已形成,天文、历法、数学已较为发达,书写文字开始逐渐被人们发明运用。上述现象说明(
)A.两河流域进入文明时代 B.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形态C.农业发展推动社会分工 D.手工业是主要经济部门7.据考古发现,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距今10000多年的几粒稻粒和具有原始特征的陶器。在浙江北部浦江上山遗址发现了距今有10000多年且数量较多的炭化稻以及人们生活的村落、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和日用陶器。上述考古发现(
)A.印证长江中下游是原始农业重要起源地B.表明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C.反映中国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已形成D.体现了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进程8.如图为距今约8000年的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部分遗物,其中5为石铲、6为镰、7和8为石磨盘。据此可知该地区(
)A.农业生产技术已成熟 B.食物的来源相对稳定C.采集渔猎占主导地位 D.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9.襄阳凤凰咀遗址距今5200年至4200年,考古学家对该地出土的石制品进行鉴定和分析后,认定从石制品表面获得的淀粉粒和凤凰咀先民在活动中对食物的处理有关,这些淀粉粒与粟类作物、根茎类植物、坚果类果实和杂草类植物的淀粉粒具有高度相似性。据此推断,当时该遗址(
)A.以锤击法生产石器工具 B.居民的食物来源具有多样性C.基本解决食物短缺问题 D.以农业为获取食物主要方式10.裴李岗遗址出土了两件陶壶,陶壶残留物中检测出红曲霉菌丝及具有发酵特征的稻米淀粉粒。遗址内还出土了一件或用于过滤发酵酒液的漏器,一件或用于温酒的炊具鼎。这表明,当时(
)A.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B.酿酒技术领先世界C.民众生活条件富足 D.社会阶层分化明显11.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提出了“三才”理论,即天、地、人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还提倡因地制宜、合理密植、轮作等生态农业思想。这些内容折射出战国时期(
)A.粮食生产开始受到重视B.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C.农民缺乏生态保护意识D.农业经营模式发生剧变12.下图为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堆积中炭化水稻的标准密度(注:某种植物遗存数量与浮选土样量的比值)的统计情况。据此可推知(
)A.太湖流域是稻作农业的发源地B.良渚文化时期水稻的种植规模较大C.崧泽文化时期耕作生产力下降D.马家浜文化时期气候环境变化明显13.考古学家在内蒙古自治区察右中旗库伦苏木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地表上有大量的砍砸器、石磨板、石刀、石斧、石镰、石镞,部分石器比较完整;地表上还有一些贝壳类饰品和陶片。据此可推知,当时该地(
)A.原始农业活动出现 B.采集经济逐渐消亡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D.氏族内部贫富不均14.早在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便记载了24个水稻品种,如小香稻、大香稻、黑横、虎掌稻等。这表明《齐民要术》(
)A.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农学著作 B.以水稻种植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C.反映当时粮食生产的多样性 D.强调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性15.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农业生产经济。下列考古发现中可用来佐证改造自然的农业生产经济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的是(
)A.大量形状不固定的砍砸器B.45座房屋、2处圈栏和多个储物窖穴C.相当于护城河的大型壕沟D.狼、狐、鹿、兔子等大量动物的骨骼16.下表整理自不同文献中对汉代蔬菜栽培技术的记载。据表可知,汉代(
)文献蔬菜栽培技术《氾胜之书》葫芦嫁接、葫芦摘心和陶瓮渗灌技术《四民月令》分期播种、蔬菜移栽和生姜催芽技术《汉书》冬季时温室栽培蔬菜的方法A.农业生产模式发生变化 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C.农业耕作技术领先世界 D.多种经营方式日益普及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距今9000年,起源于西亚“新月沃地”的小麦首先向西-北传播至土耳其和希腊,经过地中海北岸、多瑙河流域和科尔巴阡山脉东侧等多条路线传至欧洲各地,向南到达尼罗河上游的努比亚地区,向东抵达中亚地区后就停滞了,确切地说,传播速度变得缓慢了。受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应该是西亚和东亚的气候特点的不同。小麦起源的西亚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阴冷湿润,主要降雨季节在冬春两季,但东亚地区的春季普遍缺少雨水,这种状况不利于小麦生长期中的拔节和灌浆。而夏季频繁的降雨又影响了小麦的成熟和收获。小麦向四周传播,并逐步成为世界几个主要古代文明的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作物品种,例如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以及后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等,这些古代文明都是建立在以种植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农业生产基础之上的。——摘编自李小强《农业的起源、传播与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西亚小麦传播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亚小麦传播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材料二
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在南方个别地方,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的景象。——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经济向近代转型艰难的原因。19.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代统治者“加强了把劳动力集中于农耕的力度;将战国以来的积粮实仓思想进一步强调为‘天下之大命’;囿于积粮的要求,将农业定位于辟土殖谷曰农”,采取了“务民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的政策,文帝于十二年复减收天下田租之半,十三年更是免除民田的租税以示“劝农”。汉代还实行募民入粟赐爵政策。同时,汉朝政府还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大批的粮仓,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粮食仓储体系。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政府多次进行“反田”,限制土地兼并。——摘编自张喆、戚亦农《试论汉代国家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材料二
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城市化程度很高,几乎所有本土城市都需要从外地输入粮食。尤其是作为帝国首都的罗马城,大量的消费人口给罗马城的粮食供给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大量的粮食只能靠从外地进口,以西西里行省为例,每年需向罗马缴纳约2万吨左右的粮食什一税,而这些粮食远不能满足城市人口的需要。除了从粮食产地征收什一税外,罗马帝国并不经常运用行政手段来保证粮食的供应,而是将其委托给粮食商人,运用市场手段来调节不同区域粮食不平衡的问题。将食品供应完全托付给商人,在缺乏监管和国家调控的情况下,商人总希望获得更高利益,因此囤积居奇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于处于内地的城市,商人也普遍缺乏热情,虽然国家修筑了大量道路,但是陆路运输依然十分低效,大部分的陆地运输都是短途,谷物等量大利润又低的货物往往令商人无利可图。——王晨宇《民以食为天——罗马帝国的消亡和粮食有关?》(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出现粮食问题的原因,并分析其与汉朝采取政策的不同。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春秋战国秦汉宋辽金元清(1800年)全国耕地面积(亿亩)2.35.727.210.5粮食亩产量(斤)95110140-343155-337粮食总产量(亿斤)205.39591.41749.452340.97社会粮食总需求量(亿斤)247.44641113.62456.0全国人口数(万人)320060001200030000人均粮食占有量(斤)641985.751457.9780.0——摘编自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DBBCCCABBA题号111213141516答案BBACBB1.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弓箭提升了人类狩猎的能力,使人类能够更有效地获取食物,从而提升了食物获取的效率,恩格斯对弓箭给予很高的评价也是基于它在人类蒙昧时期对人类获取食物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D项正确;驯化动物需要对动物习性的深入了解和长期的实践,使用弓箭与之关联不大,排除A项;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开启更多地取决于人类对农作物的种植和对土地的利用,弓箭的使用并非是直接导致农耕和定居生活开启的原因,排除B项;在人类使用弓箭之前,狩猎就已经是劳动的一种形式了,弓箭的使用只是提升了狩猎的能力,排除C项。故选D项。2.B【详解】根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节气认识更丰富,《管子》也强调统治者重视气象规律对农业的重要性,因此,这一时期传统气象学发展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需求,B项正确;耕作方式有革新,如出现新的耕作工具、技术或耕作模式等内容,而题干主要围绕节气、气象规律与农业的关系,排除A项;不能因处于春秋战国争霸时期,就认定气象学发展是争霸战争导致,题干主要围绕节气、气象规律与农业的关系,排除C项;题干只是说统治者遵循气象规律的好处,没提及统治者出台政策推动传统气象学发展,如组织研究、设立相关机构或给予资金支持等表述,排除D项。故选B项。3.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晚期该农书强调农业生产应重视耕作时间,进行不同方式的耕作和压实土层等操作,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分等,促进农业生产,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于唐代,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要是关于农业生产中具体耕作技术和方法的记载,没有提及政府在政策、组织、投入等方面对农业生产重视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租佃关系是指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佃农向地主缴纳地租的一种生产关系,材料中并未涉及土地租赁、地租等租佃关系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4.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了世界部分原居民对农业做出的贡献,表格中各地培育的农作物种类多样,这展现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多样性,C项正确;农作物品种可以反映农业发展的不同,但不能决定文明形态,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美洲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水平的比较信息,无法直接得出选项结论,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世界各地原住居民培育的农作物信息,无法得出农业与古代各地政权之间的关系,且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在从事原始的农耕、饲养和纺织,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他们能够进行定居生活,C项正确;学会制造房屋是定居的因素,但非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掘井引水也是因素之一,而非决定因素,排除B项;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客观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6.C【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前8000年左右(两河流域)。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两河流域出现社会分工逐渐复杂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原始农业出现和发展推动了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经济活动的变化促使定居生活的出现。生产力的进步使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一些科学技术和文字被发明,产生了从事这些活动的专业人员,因此题干说明原始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分工,C项正确;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的出现,而题干可以反映这一时期两河流域有了文明的曙光,排除A项;两河流域的文明形态是农耕文明,但题干反映生产力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未涉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只提到两河流域开始出现手工产品,不能得出手工业是主要的经济部门,排除D项。故选C项。7.A【详解】据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新石器时期(中国)。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距今10000多年的稻粒和农业生产工具。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稻粒和农业生产工具的出现表明当时早期原始农耕已经出现,由此印证长江中下游是原始农业重要起源地,A项正确;仅凭材料中呈现的两个例子,且未与同时期其他地区进行对比,不能得出长江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排除B项;新石器时期传统农作物种植格局是南稻北粟,而题干只提到南方一些地区稻的种植,未涉及北方粟的种植,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玉蟾岩遗址与浦江上山遗址存在交流联系或继承关系,不能体现中华文明走向一体,排除D项。故选A项。8.B【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距今8000年(中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8000年是新石器时期,该遗址发掘的不同功能的石制生产工具是农业生产工具,当时已经出现简单的农业生产,种植业的出现使人们获取相对稳定的食物,B项正确;新石器时期的农业工具相对简陋,农业生产技术低下,排除A项;旧石器时期是采集渔猎为主,排除C项;明显的阶级分化是指社会出现私有制和明显的贫富分化,而题干只涉及农业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9.B【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出土的石制品上有来自粟类作物、根茎类植物、坚果类果实和杂草类植物的淀粉粒,这表明当时先民可能食用了这些种类的食物,因此食物来源是多样的,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石器工具的生产方法,排除A项;无法从信息中推断出当时食物的供应情况,不能得出基本解决食物短缺问题,排除C项;虽然发现了与粟类作物相关的淀粉粒,但未对食物的来源进行比较,不能得出以农业为获取食物主要方式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0.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研究人员在裴李岗遗址出土的两件陶壶的残留物中,检测出红曲霉菌丝及具有发酵特征的稻米淀粉粒,表明陶壶被用于酿酒和储酒。其他用于过滤酒、温酒的器具的出土进一步证实当时已经出现用粮食酿酒的活动。从用粮食酿酒可推断当时粮食产量和储量有所提高,有一些剩余可以用于酿酒,体现农业生产有所发展,A项正确;材料表明裴李岗遗址时期已采用红曲霉酿酒技术,但未与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对比,不能得出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裴李岗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原始农耕畜牧业还不够发达,尚不能达到“生活条件富足”的程度,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酒是富裕和有特权的阶层享用的,无法看出社会阶层分化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11.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中的“‘三才’理论”“生态农业思想”,表明当时的农业生产者不再单纯依靠自然和传统经验,而开始主动思考如何利用自然条件和人的智慧来提高农业产量,这是农业生产力提升的一个思想基础。书中提倡的因地制宜、合理密植、轮作等生态农业思想的总结和传播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和生产力的提高,B项正确;中国是农业国家,粮食生产一直都很重要,并非到战国时期才开始受到重视,排除A项;《吕氏春秋》中关于农业的内容是对农民日常生产经验的总结,天、地、人三者的辩证关系、“生态农业思想”等折射出农民具有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了战国时期在农业思想领域的进步,这些理念对农业经营模式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农业经营模式在战国时期正处于一种缓慢的转型阶段,而非急剧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12.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堆积中炭化水稻的标准密度(注:某种植物遗存数量与浮选土样量的比值)的统计情况表”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南方为稻作农业区,图中从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炭化水稻的标准密度逐渐增加至(0.6—6.3粒/升),这应与良渚文化时期水稻的大规模种植密切相关,B项正确;目前仍不能证实太湖流域是稻作农业的发源地,排除A项;崧泽文化时期炭化水稻的标准密度降低,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且材料反映不出是否为耕作的生产力降低导致,排除C项;材料反映不出马家浜文化时期气候环境变化明显,排除D项。故选B项。13.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在该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多种不同用途的石器,砍砸器、石磨板、石刀、石斧、石镰、石镞等,这些与农业相关联,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出现了原始的农业活动,A项正确;多种生产工具的发现,并不能说明采猎经济逐渐消亡,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小农经济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墓葬中陪葬品的差异情况,无法直接得出氏族内部贫富不均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4.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中记载有将近24个水稻品种,体现了当时农业在水稻品种方面的多样性,也可反映出整个农业领域粮食生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C项正确;《齐民要术》不是中国最早的农学著作,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书是《汜胜之书》,排除A项;《齐民要术》记载了农、林、牧、副、渔等多方面的农业生产技术,并非只记载了水稻种植技术,排除B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性”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5.B【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生产依赖于人定居下来,从事农业和畜牧业活动,因此人们需要建造房屋来居住,建造圈栏来饲养牲畜,并且需要储物窖穴来保存农作物。这些遗迹明确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业活动,B项正确;大量形状不固定的砍砸器的确是旧石器时代的典型特征之一,排除A项;大型壕沟是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而原始农业的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排除C项;大量动物骨骼出土表明人类仍处于采集渔猎为主的旧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16.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汉代文献中的记载可知,古人已经掌握了种葫芦的嫁接技术、冬季温室种植技术蔬菜的种植时间。这些都说明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B项正确;农业生产模式发生变化仍然是小农经济,排除A项;材料中仅有中国汉代生产技术的记载,缺少对比项,排除C项;农业生产单位实行一业为主多业辅助的生产方式即为多种经营,材料中仅涉及蔬菜种植,排除D项,故选B项。17.(1)传播范围广泛;传播途径多样;传播过程较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传播过程不平衡。(任答三点)(2)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为古代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起源于西亚‘新月沃地’的小麦首先向西-北传播至土耳其和希腊,经过地中海北岸、多瑙河流域和科尔巴阡山脉东侧等多条路线传至欧洲各地,向南到达尼罗河上游的努比亚地区”可知,传播范围广泛、传播途径多样;根据材料“受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应该是西亚和东亚的气候特点的不同”可知,传播过程较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根据材料“向东抵达中亚地区后就停滞了,确切地说,传播速度变得缓慢了”可知,传播过程不平衡。(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小麦向四周传播,并逐步成为世界几个主要古代文明的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作物品种”可知,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结合所学可知,小麦的传播和种植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根据材料“这些古代文明都是建立在以种植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农业生产基础之上的”可知,为古代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8.(1)特点:精耕细作;因地制宜(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影响:精耕细作农业使经济总量长期领先,支撑中华文明不间断发展;勤劳作,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形成安土重迁的社会传统;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延缓经济社会转型。(2)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专业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市镇兴起。原因:自然经济的阻碍;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重农抑商政策;闭关自守政策。【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可知,精耕细作;根据材料“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可知,因地制宜(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影响:根据材料“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及所学可知,精耕细作农业使经济总量长期领先,支撑中华文明不间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安土重迁的思想、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等方面说明,例如:勤劳作,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形成安土重迁的社会传统;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延缓经济社会转型。(2)本题是对比题、原因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变化:根据材料“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可知,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根据材料“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可知,农业生产区域化;根据材料“粮食贸易的频繁”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材料“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可知,手工业发展专业化;根据材料“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可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结合所学可得出工商业市镇兴起。背景:根据材料“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仍然奉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两朝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转型困难;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不利于明清经济向近代转型;结合所学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两朝达到了顶峰,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不利于经济的转型。19.(1)措施:奉行重农政策;以政府为主减税、赐爵、劝导、奖励农耕;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制度;限制土地兼并。(答对三点即可)(2)原因:罗马帝国经济以商业为主,城市化程度较高,粮食依赖进口;粮食税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多依赖商业手段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商人具有逐利性;缺乏相应的国家管理措施;交通运输能力的不足。(答对两点即可)不同:罗马帝国以市场调节和民间力量为主,汉朝以政府为主导;罗马粮食依赖进口,农业税收较高,汉朝粮食基本国内自给,一度减免赋税;罗马重视商业经济、汉朝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答对两点即可)【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措施:根据材料“加强了把劳动力集中于农耕的力度;将战国以来的积粮实仓思想进一步强调为‘天下之大命’”可知,奉行重农政策;根据材料“文帝于十二年复减收天下田租之半,十三年更是免除民田的租税以示‘劝农’。汉代还实行募民入粟赐爵政策”可知,以政府为主减税、赐爵、劝导、奖励农耕;根据材料“备水旱”可知,重视修建水利工程;根据材料“同时,汉朝政府还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大批的粮仓,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粮食仓储体系”可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制度;根据材料“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政府多次进行‘反田’,限制土地兼并”可知,限制土地兼并。(2)本题是背景题、对比题。时空是汉朝(中国)和罗马帝国。原因:根据材料“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城市化程度很高,几乎所有本土城市都需要从外地输入粮食。尤其是作为帝国首都的罗马城,大量的消费人口给罗马城的粮食供给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大量的粮食只能靠从外地进口”可知,罗马帝国经济以商业为主,城市化程度较高,粮食依赖进口;根据材料“以西西里行省为例,每年需向罗马缴纳约2万吨左右的粮食什一税,而这些粮食远不能满足城市人口的需要”可知,粮食税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根据材料“罗马帝国并不经常运用行政手段来保证粮食的供应,而是将其委托给粮食商人,运用市场手段来调节不同区域粮食不平衡的问题。将食品供应完全托付给商人,在缺乏监管和国家调控的情况下,商人总希望获得更高利益,因此囤积居奇的现象屡见不鲜”可知,多依赖商业手段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商人具有逐利性;缺乏相应的国家管理措施;根据材料“虽然国家修筑了大量道路,但是陆路运输依然十分低效,大部分的陆地运输都是短途,谷物等量大利润又低的货物往往令商人无利可图”可知,交通运输能力的不足。不同:根据材料“而是将其委托给粮食商人,运用市场手段来调节不同区域粮食不平衡的问题”“文帝于十二年复减收天下田租之半,十三年更是免除民田的租税以示“劝农”。汉代还实行募民入粟赐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施工安全讲义》课件
- 自行车配件交易合同
- 服装品牌投资合同
- 暖通设备维修服务协议
-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课件
- 《GB 32438-2015民用燃煤取暖炉安全通 用技术条件》(2025版)深度解析
- 铁路市场营销市场定位的方法课件
- 焦炭塔防腐施工方案
- 中医中的肝教学课件
- 【课件】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课件-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 电商行业10万字PRD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道德与法治期中模拟试卷(一)(统编版含答案解析)
- 防溺水工作布置教师会议上校长讲话:全力防溺水守护学生生命“生命线”
-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市茅竹镇中心学校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监测八年级下册《物理》试卷(含答案)
- GB/T 26354-2025旅游信息咨询服务
- 交互式影像中叙事与视觉表达的融合及其观众体验研究
- SL631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第1部分:土石方工程
- 2025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军工项目审核中心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静疗完整课件
- 2024供电所智能融合仓建设技术规范
- 体育市场营销(第三版)整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课件汇总(最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